带供给装置和图像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88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供给装置和图像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环形带旋转的带供给装置、以及使用该带供给 装置的图像加热装置。
作为这样一种图像加热装置,例如已知用于将未定影的图像定影 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用于加热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而由此 增加图像光泽度的光泽度增加装置等等。这种图像加热装置用于成像 装置中,例如电子照相式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等等。
背景技术
在成像装置例如电子照相装置和静电记录装置中,在片状记录材 料上形成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并由定影装置对该调色剂图像加热和 施压,使得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迄今为止,采用辊式定影装置和带定影式装置作为这样一种定影 装置。
在辊式定影装置中,使施压辊与定影辊压紧接触,该定影辊中包 括加热器以形成定影压合部,其中在所形成的定影压合部中将调色剂 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为了实现光泽度的提高和成像速度的改善,优选通过加长该定影 压合部来充分熔融调色剂,但在辊式定影装置的情况下,该装置有尺 寸增大的趋势。
考虑到这一点,希望使用带定影式定影装置(日本专利申请特开
平11-194647),这种装置与辊式定影装置相比定影压合部更长,却不 必使装置尺寸增大。更具体而言,在定影辊和施压带之间形成定影压 合部,由此定影压合部很长。
在带定影式定影装置中,将出现在带旋转过程中带向着一横向端
或另一横向端偏移(下面称为"迂回运动")的现象。因此,在这种定 影装置中,由于带的迂回运动,带与支承带的辊分离或者带的端部受 损,为了防止这些不足,带的迂回运动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技术问题之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11-194647所公开的装置中,为了校正带 的迂回运动,用于拉伸带的多个辊之一倾斜,使得带在其宽度方向上 主动摆动。下面将这种控制称为"摆动式控制"。被倾斜的辊称为"操纵 辊"。
更具体而言,当带向着一个横向端部移动时,操纵辊主动倾斜, 使得带向着另一横向端部移动。另一方面,如果带向着另一横向端部 移动,则使操纵辊在相反方向上倾斜,使得带向着所述一个横向端部 移动。通过反复进行这种控制,带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摆动。
在上述"摆动式控制"的情况下,带将总是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 带由于此运动而相对于拉伸辊和定影辊滑动,这可能导致这些构件的 劣化。
当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341346中所公开的在使用定影带和 施压带的定影装置中采用上述"摆动式控制"时,两个带之一可能对两 个带中的另一个施加过大的迂回运动力。
换言之,当对两个带都采用"摆动式控制",并且从两个带中的另 一个施加的迂回运动力的方向与由用于两个带中的所述一个的偏移控
制所提供的迂回运动校正的方向相反时,迂回运动校正力可能被抵消。 结果,迂回运动可能无法充分消除,甚至可能导致两个带中的所述一 个由于被两个带中的另一个拉动而完全移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首要目标是提供一种带供给装置,该带供给装置 可以在稳定和供给带的同时,抑制带劣化。
本发明的另 一 目标是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该图像加热装置可 以在稳定和供给带的同时,抑制带劣化。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带供给装置,其包括环形带;用于可转 动地支承所述带的支承构件;设定装置,用于在所述带从宽度方向的 正常区域偏离时将所述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为使所述带朝向正常区 域返回的返回角,以及用于从所述带返回至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 时,将所述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为使所述带保持在所述区域中的平 衡角。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标、特征以及优势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 更加明显。
附图简介
图l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定影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上述成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总体布置的截面图。 图3是在处于脱开状态的上述定影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4是上述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是上述定影单元的右视图; 图6是施压单元的右视图; 图7图解了操纵辊的操纵操作。 图8是上述定影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流程图; 图9图解了带迂回位置和带偏移位置检测传感器;

图10是当检测到带偏移时的控制和识别操作流程图。 图ll是当检测到带偏移时的校正控制的计时的示意图。 图12是当执行了带偏移校正操作后带进一步偏移时的控制和识 别操作流程图。
图13是当执行了带偏移校正操作后带进一步偏移时的校正操作 的计时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带偏移校正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将结合附图描述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供给装置(图像加热
装置)的成像装置的成像站。 (1 )成像站
图2是作为成像装置示例的电子照相全色复印机的纵向剖视图, 该成像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供给装置(图像加热装置)。下 面将描述成像站。
数字彩色图像读取器用l表示,并通过全色传感器(CCD 3)将 放在原件支承压板玻璃2上的彩色原件的图像光电读取成色彩分离信 号。色彩分离信号由图像处理站4进行信号处理,之后供给到数字彩 色图像打印机5的控制电路部分(下面称为CPU 100)。
在打印机站5中,用UY、 UM、 UC、 UK表示四个成像站(第一 至第四站)。每个成像站包括激光曝光式的电子照相处理机构。在每个 成像站中,在基于从图像处理站4供给到CPU100的色彩分离信号所 控制的预定时刻,在旋转的电子照相感光鼓的表面上形成彩色调色剂 图像。更具体而言,在第一成像站UY中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在第 二成像站UM中形成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在第三成像站UC中形成青 色调色剂图像,在第四成像站UK中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
每个成像站的电子照相处理机构的结构和成像操作是熟知的,因 此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初次转印部分6中,将每个成像站中形成的每种色彩的调色剂 图像顺序叠加转印到沿箭头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7上。通 过这样,在带7上形成未定影的全色调色剂图像。
之后,在二次转印部分8中,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全都一起转印(二 次转印)到从盒式片材供给机构9、片材供给板10或手动供给部分11 在受控的预定时刻供给的记录材料P上。
然后,记录材料P从带7分离,随后被引入作为图像加热装置的 带式图像定影装置12中,并在之后由定影压合部夹持和供给。在其夹 持和供给的过程中,未定影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由于热和压力而熔融并 混合色彩,从而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定影成全色定影图像。从带式 图像定影装置12排出的记录材料P由挡板13进行路径切换,并在之 后排出到FU (正面朝上)片材排出托盘14或FD (正面朝下)片材 排出托盘15,从而结束一系列成像操作。
当选择双面打印模式时,通过带式图像定影装置12的记录材料P 由挡板13供给到与纸张输出托盘15相连的片材通道。记录材料P被 切换回来,随后被引导到重新供给片材通道16,并被再次引入二次转 印部分8中。通过这样,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操作转印到记录材 料P的第二面上。之后,记录材料P被引入到带式图像定影装置12 中并对第二表面进行定影操作,之后将双面打印的记录片材排出到FU
片材排出托盘14或FD片材排出托盘15。 (2)带式图像定影装置
图l是包括带供给装置的定影装置(也称为"图像加热装置")12 的示意剖视图。定影装置12包括双带式带供给装置,该双带式带供给 装置包括可旋转地彼此压紧接触的第 一环形带和第二环形带。
在以下说明中,对于定影装置12,前侧是从记录材料入口侧所见 的装置正面。右和左是从前侧观察定影装置12的左或右。上游和下游 侧是相对于记录材料供给的方向的上游和下游侧。宽度方向平行于与 记录材料在片材通道的表面中供给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宽度是在以下 方向上测量的尺寸,该方向平行于与记录材料在片材通道的表面中供 给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定影装置12包括排列在上下方向上的定影单元21和施压单元31。
设置在壳体22内的单元21是包括作为第一环形带的定影带27、 驱动辊24、作为支承构件的操纵辊26、施压垫28、感应加热线圏29 等等在内的组件。
驱动辊24 (带拉伸构件)具有旋转和拉伸定影带27的功能。辊 24分别通过设置在壳体22的左右侧板中的轴承而可旋转地支承在其 左右侧板之间。
操纵辊26 (支承构件)包括控制定影带27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 位置且同时拉伸定影带27的功能。辊26通过分别设置在壳体22的左 右侧板中的轴承而可旋转地支承在该左右侧板之间。辊26可以通过绕 一个纵向端侧使另一端侧移位而改变倾斜度(其姿势、定向或姿态), 这将在下面描述。
定影带27绕辊24、 26延伸,如图中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定影 带27由感应加热线圏29作为热源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加热。例如, 定影带27包括作为带基层的厚度75;tm、宽度380mm且周向长度 200mm的磁性金属层,例如镍层或不锈钢层。并且它还包括在其外表 面上的300nm厚的硅橡胶层。
施压垫28设置成与定影带27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其相反的左右 两端分别由壳体22的左右侧板支承。垫28具有在驱动辊24附近将定 影带27在内侧压紧到施压带的功能。
感应加热线圏29是绕成平坦细长形状的绞合线圏和板状磁芯的 组合件,并由壳体22支承以与定影带27的外表面相对,且在两者之 间具有间隙。
操纵辊26也具有作为张紧辊的功能,其通过由弹簧构件迫使左右 轴承离开驱动辊24而对定影带27施加张力。
施压单元31是包括位于壳体35内的作为第二环形带的施压带 32、驱动辊33、作为支承构件的操纵辊34、施压垫38等等的组件。
驱动辊33 (带拉伸构件)具有拉伸和旋转施压带32的功能。辊 33通过分别设置在壳体35的左右侧板中的轴承而可旋转地支承在其 左右侧板之间。
作为支承构件的操纵辊34具有拉伸施压带32和控制施压带32 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功能。辊34由在壳体35的相对两端的左 右轴部分处设置在壳体35的左右侧板之间的轴承分别可旋转地支承。 辊34可以通过绕一个纵向端侧使另一端侧移位而改变倾斜度(其姿 势、定向或姿态),这将在下面描述。
施压带32绕这些辊33、 34延伸。
施压垫38设置成与施压带32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其左右两端分 别由壳体35的左右侧板支承。施压垫38具有在驱动辊33附近将施压 带32的内侧压紧到定影带的功能。
操纵辊34也具有作为张紧辊的功能,其通过由弹簧构件迫使左右 轴承离开驱动辊33而对施压带32施加张力。
施压单元31可绕安装-拆卸轴部分43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并且 其通过将壳体35的下表面抵靠到偏心凸轮44而支承。对于偏心凸轮 44,半转的驱动控制由驱动机构102进行以用于带安装和拆卸,从而 使其在大直径凸轮部分朝上的旋转角位置和小直径凸轮部分朝上的第 二旋转角位置之间切换。
偏心凸轮44被切换到对第一旋转角位置,使得单元31绕安装-拆卸轴部分43向上移动。通过这样,如图l所示,驱动辊33将施压 带32和定影带27夹在单元21的驱动辊24与其自身之间。施压垫38 将施压带32和定影带27夹在单元21的施压塾28与其自身之间。
图1的状态是单元21和单元31之间的接合状态。在此接合状态 中,定影带27和施压带32在驱动辊24和驱动辊33之间压紧接触, 从而相对于片材供给方向在施压垫28和施压垫38之间形成宽的定影 压合部N。这样的状态是可以进行定影操作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将偏心凸轮44切换到第二旋转角位置,使单元 31绕安装-拆卸轴部分43向下移动。通过这样,释放驱动辊33和施 压垫38抵靠驱动辊24和施压垫28的压紧,从而如图3所示,施压带 32与定影带27间隔开。图3的状态是单元21和单元31之间的分离 状态。在此状态下无法进行定影操作,它是待机状态。
在成像装置的操作控制中,在定影装置12通过定影压合部进行操 作(夹持和供给记录材料)时,CPU 100通过驱动机构102将偏心凸 轮44切换到如图1所示的第一旋转角位置,并将单元21、 31保持在 接合状态。
在定影装置12的非操作时间段期间(即,除通过定影压合部夹持 和供给记录材料的情况之外的情况),CPU 100利用驱动机构102将
偏心凸轮44切换到第二旋转角位置,并将单元21、 31保持在分离状 态。通过这样,防止在两个单元21、 31之间施加不必要的压力,从而 可以避免这些构件的磨损。
带安装-拆卸机构可以包括电磁阀柱塞机构或杠杆机构来代替上 述凸轮机构。
CPU 100在定影装置12操作时致动用于驱动辊的驱动机构103 以用于定影并致动用于驱动辊的驱动机构104以用于施压。驱动辊24 通过驱动机构103的致动以预定速度沿图1中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 旋转。定影带27通过辊24的旋转而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此时,操纵辊26通过定影带27的旋转被驱动旋转。
方向旋转。施压带32通过辊33的旋转而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 转。此时,操纵辊34通过施压带32的旋转而被驱动旋转。这里,设 定驱动辊的周向速度使得定影带27的转速和施压带32的转速基本相 同。
CPU 100驱动激励电路105以对感应加热线圏29施加高频电流。 通过这样,定影带27的金属层产生感应热,由此加热定影带。定影带 27的表面温度由温度检测元件TH例如热敏电阻感测,并将关于定影 带27温度的电气信息输入到CPU 100。基于从温度检测元件TH输入 的温度信息,CPU 100控制从激励电路105到感应加热线圏29的电力 供应,从而使定影带的温度是预定的定影温度。
在定影带27被启动且受到用于预定定影温度的温度控制的状态 下,将承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从二次转印部分8引入到 定影装置12中。在带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表面朝向定影带的状态下 将记录材料P引入定影装置12中。而通过定影压合部N夹持和供给 记录材料P,该定影压合部N是定影带27和施压带32之间的压紧接 触部分,从而通过热和压力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3)带偏移控制机构
带偏移控制机构控制分别在定影单元21和施压单元31中的定影
带27和施压带32旋转期间产生的沿宽度方向的偏移运动。
在此实施例中,在各个单元21、 31中,操纵辊26、 34的倾斜度 (倾斜角、姿势或定向)由作为功能设定装置(操纵控制)的CPU 100 控制。更具体而言,通过调节操纵辊26、 34相对于驱动辊24、 33的 对准(定向或平行性等)来控制带的位置。
图4是用于单元21和单元31的带偏移控制机构部分的立体图。 用于定影带27的带偏移控制机构布置在单元21的右手侧。用于施压 带32的带偏移控制机构也布置在单元31的右手侧。图5是单元21 的右侧视图,图6是单元31的右侧视图。
将参照图4和图5描述用于定影带27的带偏移控制机构。 单元21的壳体22的右侧板由22R表示。设置由62表示的扇形 齿轮以抵靠右侧板22R绕支承轴62a进行上下枢转运动。由62b表示 设置在扇形齿轮62中的细长孔部分。操纵辊26的右轴承63与细长孔 部分62b接合以沿着其进行滑动运动。操纵辊26的右端轴部分26aR 可旋转地支承在右轴承63上。由62c表示用于对右轴承推压的推压弹 簧,其以压缩状态设置在细长孔部分62b内部中。右轴承63通常被弹 簧62c沿着细长孔推压离开驱动辊24。用于通过操纵辊26进行操纵 控制的步进马达60设置在壳体22的右侧板22R上。蜗轮61固定在 马达60的旋转轴上。蜗轮61与扇形齿轮62啮合。扇形齿轮62与蜗 轮61通过马达60进行的前后旋转相互关联地绕支承轴62a上下移动, 从而控制操纵辊26。其细节将在下面描述。由65、 66表示作为检测 装置的带偏移传感器,其相对于定影带27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右手侧和 左手侧。每个传感器单元包括用于在其中进行两级带偏移感测(位置 检测)的光传感器。其细节将在下面描述。上面描述了定影带27的带 偏移控制机构。
由24aR表示驱动辊24的右端轴部分。右端轴部分24aR由设置 在壳体22的右侧板22R的固定位置中的右轴承67可旋转地支承。由 24aL表示驱动辊24的左端轴部分。左端轴部分24aL由设置在未示 出的左侧板22的固定位置中的左轴承可旋转地支承。由26aL表示操说明书第10/26页
纵辊26的左端轴部分。左端轴部分26aL可旋转地支承在左轴承上, 该左轴承与设置在壳体22的左侧板中的细长孔接合以沿着细长孔进 行滑动运动。类似于右轴承63,左轴承通常由以压缩状态设置在细长 孔部分内部中的左轴承推压弹簧沿着细长孔部分推压离开驱动辊24。 这样,通过由推压弹簧将操纵辊26的相反的左右两端轴部分26aL、 26aR的轴承推压离开驱动辊24,操纵辊26也用作对定影带27施加 张力的带张紧辊。由26L、 26R表示设置在操纵辊26的左右两端中的 凸缘,其在定影带27偏移太多时用作被带的横向端抵靠的安全机构。
将参照图4和图6描述用于施压带32的带偏移控制机构。单元 31的壳体35的右侧板由35R表示。设置由72表示的扇形齿轮以相对 于右侧板35R绕支承轴72a沿上下方向进行旋转。由72b表示设置在 扇形齿轮72中的细长孔部分。操纵辊34的右轴承73与细长孔部分 72b可滑动地接合。操纵辊34的右端轴部分34aR由右轴承73可旋转 地支承。由72c表示设置成压缩在细长孔部分72b内部中的右轴承推 压弹簧。右轴承73通常被弹簧72c沿着细长孔部分推压离开驱动辊 33。壳体35的右侧板35R设有用于操纵辊34的操纵控制的步进马达 80。蜗轮81固定在马达80的旋转轴上。并且,蜗轮81与扇形齿轮 72啮合。扇形齿轮72与蜗轮81通过马达80进行的右反向旋转相互 关联地绕支承轴72a上下移动,从而控制操纵辊34进行操纵操作。类 似于定影带27的情况,由标号85、 86表示的作为检测装置的带偏移 传感器单元设置在施压带32的右手侧和左手侧,并且每个传感器单元 包括用于在其中进行两级带偏移感测(位置检测)的光传感器。已经 描述了施压带32的带偏移控制机构。
由33aR表示驱动辊33的右端轴部分。右端轴部分33aR由固定 到壳体35的右侧板35R中的右轴承87可旋转地支承。驱动辊33的 左端轴部分由固定到壳体35的左侧板(未示出)的左轴承可旋转地支 承。由34aL表示操纵辊34的左端轴部分。左端轴部分34aL可旋转 地支承在左轴承上,该左轴承与设置在壳体35的左侧板中的细长孔接 合以沿其进行滑动运动。类似于右轴承73,左轴承通常由设置成压缩
在细长孔部分内部中的左轴承推压弹簧沿着细长孔部分推压离开驱动
辊33。这样,因为操纵辊34通过由推压弹簧将相反的左右两端轴部 分34aL、 34aR的轴承分别推压离开驱动辊33,而对施压带32施加 张力,所以其也用作带张紧辊。由34L、 34R表示设置在操纵辊34的 左右两端中的凸缘,其在施压带32偏移太多时用作被带的端部抵靠的 安全机构。
(4)带偏移控制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的双带式定影装置可以两种控制模式,即,控制模 式A和控制模式B操作。
这里,当拉伸带的操纵辊(支承构件)相对于基准定向的状态(预 定状态)倾斜时的角度为倾斜角度。在该示例中,尽管操纵辊的纵向 在基准定向的状态中为水平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示例。换句 话说,操纵辊的基准定向的状态可以是与水平方向成预定角度的倾斜 状态。
控制模式A:当带位于正常区域,即,相对于宽度方向(图9) 的中心区域中时,执行该模式,在该模式中,操纵辊的倾斜角度被设 定为平衡角度,从而带可在该区域中保持在平衡模式中。在这样的示 例中,即使操纵辊的纵向是水平的,可以认为操纵辊的"倾斜角度,,被 设定为平衡角度。
换句话说,在平衡模式中,操纵辊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使得向着 带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偏移可以相互平衡。当带处于正常区域中时,操 纵辊的定向为平衡定向。
关于平衡角度(平衡状态),其可以在装置的组装之后通过测量 预先设定,其可以存储在作为存储装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作为设 定装置的CPU100读取对应于存储器的平衡角度的数据,从而可执行 控制模式A。
如以上所描述的,在该示例中,平衡角度为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水 平角度。
控制模式B:当带或其的一部分在正常区域之外时,执行该模式,
操纵辊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返回角度,从而带可返回到正常区域返回 模式。
换句话说,当带或其的一部分在正常区域之外时,操纵辊的定向 被设定为用来使带返回的倾斜角度。
另外,在组装该装置之后,通过测量预先设定返回角度(倾斜状
态),并且将其存储在上述存储器中。作为设定装置的CPU读取对应 于存储器的返回角度的数据,从而执行控制模式B。为带朝向一个侧 端偏移的情况和带朝向另一个侧端偏移的情况准备返回角度。在这样 的示例中,如下面所描述的,用于朝向带的一个侧端偏移的返回角度
与朝向带的另一个侧端偏移的返回角度在绝对值上相等;然而它们方 向彼此不同。
另外,在这样的示例中,通过尽可能地加长控制模式A的状态的
时间段来实现稳定的带供给。
更具体地,在消除了带的迂回运动时执行控制模式A,该模式为
使操纵辊返回到平衡角度的平衡点保持模式,借助于该平衡角度,基 本上平衡了向左和向右的迂回倾向。
另外,具体地,控制模式B在确定了带的迂回运动时执行,并且 该模式为迂回运动防止模式,用来使操纵辊倾斜到足够大的角度以使 迂回运动返回到相反方向。尽管执行控制模式A,但是由于装置的老 化、另一个带的偏移控制等等,带的这样迂回运动可能出现。
可通过提供控制模式B来防止带的完全偏移公差,另外,通过提 供控制模式A使带以可能最长的时间保持在正常区域(在宽度方向上 的中心部分)。
在其中带彼此独立地受到偏移校正操作的双带式结构中,每个带 的迂回运动被阻止在其中带彼此接触以实现稳定带偏移控制的状态。 因此,根据该示例的结构,防止了由带的完全偏移导致的带的损坏, 另外,可抑制由带的偏移运动导致的寿命减少。
基本上,执行其中带停留在正常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 的控制(控制模式A)。尽管执行了该控制,当带由于另一个带的偏
移运动而向侧端部偏移时,将带拉回靠近带的中心的正常区域的控制
(控制模式B )工作。换句话说,提供了用于使带沿着宽度方向移位 并且消除迂回运动的模式和用来使带的移位尽可能小的模式。如下面 所述的,还提供了用来微调操纵辊的平衡角度(定向或姿态)的模式, 以使带的移动尽可能地小。
用于定影带27和施压带32的相应的带偏移控制机构具有彼此类 似的结构,如在部分(3)中所述的,这些机构操作和控制序列彼此类 似。然后,这里,定影带27的带偏移控制将作为示例性示例进行描述。
图5和图7将被参考以进行说明。马达60响应于来自作为设定装 置(控制装置)CPU100的指令沿着由CW表示的方向(顺时针)被 驱动,然后蜗轮61旋转,由此扇形齿轮62绕着支承轴62a向下旋转。 由此,操纵辊26的右轴承63向下移动,从而操纵辊26的右端部相对 于左手端部下降,如在图7中虚线所示。由此,由于张力在右侧比在 左侧小,定影带27根据其旋转沿着纵向(辊的轴线方向)逐渐地朝向 低张力侧移动(右手侧)。
相反,如果马达60响应于来自CPU100的指令沿着CCW的方向 (逆时针)旋转,蜗轮61旋转,从而扇形齿轮62绕着支承轴62a向 上旋转。这样使操纵辊26的右轴承63向上移动,从而,在操纵辊26 中,右端侧相对于左端侧上升,如图7中的点滑线所示。由此,在左 手侧的张力小,因此,定影带27根据其旋转方向沿着辊的纵向朝着低 张力的左手侧逐渐地移动。
在图7中,由D表示上述操纵辊26的右端部的竖直位移。换句 话说,其为操纵辊26的倾斜量(倾斜角度)。
如果操纵辊26的端部的位移D变化,换句话说,如果操纵辊26 的倾斜量(倾斜角度)变化,则带倾向于根据该变化沿着宽度方向移 动到左手侧或右手侧。因此,为了使带相对于当前位置的侧向移动最 小化,带偏移控制构件,即,操纵辊26在辊是大体水平以作为基准量 士O时进行端部移动。操纵辊26的角度的状态提供了基准定向。
理想地,如果位移D为基准量士O,带将不从其位置朝右或左移动,
然而,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可能产生偏移运动,因此,带可相对 于拉伸辊向右和向左移动。
尽管对定影单元21的定影带控制进行以上说明,上述说明基本上 也适用于施压单元31的带控制。
图8为成像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根据该实施例,该成像装置 包括带式定影装置。作为设定装置(控制装置)的CPU100管理整个 控制,并且包括液晶显示触摸屏和键等的操作部分101与CPU100相 连。成像装置的操作响应于使用者在操作部分101上的输入而起动。
CPU100控制带安装-拆卸机构102、用于定影带的驱动辊的驱动 机构103、用于施压带的驱动辊的驱动机构104、激励电路105、定影 操纵控制机构(马达驱动器)106、施压操纵控制机构(马达驱动器) 107等。电气温度信息从温度检测元件TH输入到CPUIOO。关于带偏 移量的电气信息从定影单元21的左手侧和右手侧带偏移传感器单元 66和65以及施压单元31的左手侧和右手侧带偏移传感器单元86和 85输入CPU100。传感器单元65、 66和传感器单元85、 86每个包括 感测定影带27和施压带32的位置(带偏移量)的传感器。
带接合-脱开机构102是用于执行上述定影单元21和施压单元 31之间的接合/脱开的机构。用于定影带驱动辊的驱动机构103驱动定 影单元21的驱动辊31,从而使拉伸的定影带27旋转。用于施压带驱 动辊的驱动机构104类似地驱动施压单元31的施压带的驱动辊33, 从而使拉伸的施压带32旋转。激励电路105为用于控制向感应加热线 圏29供电的电路,控制电路部分IOO基于从温度检测元件TH输入的 电气温度信息开关控制从激励电路105到感应加热线圏29的电能供 应。
定影操纵控制机构106根据来自CPU100的信号驱动马达60,以 校正定影带27的偏移量。
施压操纵控制机构107根据来自CPU100的信号驱动马达80,以 校正施压带32的偏移量。
另外,在将在下面描述的示例中,对于马达60 (80)的每l脉沖
驱动,操纵辊移动0.0046 ( mm/脉冲)。
将参照图9对带偏移检测装置详细地描述。用于定影带27和施压 带32的带偏移检测的机构和操作基本上彼此类似,因此,定影带27 的偏移检测将示例性地描述。
图9 (a)为驱动辊24和操纵辊26之间的定影带部分的俯视图。 每个左手侧和右手侧带偏移传感器单元66和65包括作为带偏移检测 装置的第一传感器SL1、 SL2和第二传感器SR1、 SR2,第二传感器 以离相应的第一传感器预定间隙的方式设置在各自第一传感器的外 侧。每个传感器为由一对发光元件a和光接收元件b构成的光传感器 型检测器(光传感器)。在定影带转动的过程中,当定影带27向左手 侧或右手侧偏移超过预定距离时,偏移的带边缘进入发光元件a和光 接收元件b之间,挡住它们之间的光路。每个传感器在开口光路释放 的状态下工作,并且在中断光路的状态下关闭。
在图9 (a)和(b)中示出了其中定影带27在一公差内转动,该 公差为在左手侧第一传感器SL1和右手侧第一传感器SR1之间的范 围,并且在这样的状态下,左手侧第一传感器SL1和右手侧第一传感 器SR1两个都处于ON状态。基于这些传感器SL1和SR1的ON状态, CPU100确定定影带27在允许的偏移范围内转动。这时,定影带27 的允许偏移范围被称为正常偏移范围(中心区域)51。
定影带27在左手侧以这样的程度进行偏移移动,即,左手侧第一 传感器SL1可被左手侧带边缘部分关掉,如(c)所示,如果这些发生, CPU100确定定影带27在左手侧偏移超出允许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 下,为了返回定影带27至反向的右手侧,定影操纵控制机构106沿着 方向CW驱动马达60以向下移动操纵辊26的右端部(在图7中的虚 线)。
尽管这样,如果定影带27进一步如(d)所示地在左手侧偏移, 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也被左手侧带边缘关掉,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 定影操纵辊26的位移也进一步增加,从而辊27的右侧下降倾斜增加。
当尽管有该操作但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的关闭(OFF)状态连
续10秒时,CPU100的控制电路部分停止用于定影带的驱动辊24的 转动以便防止定影带27的损坏。在停止整个成像装置的成像操作之 后,CPUIOO向操作部分101进行错误指示。从而使用者立即通知服 务人员(立刻呼叫服务人员)。定影带27的左手侧边缘被称为左异常 范围52。
如果定影带27以这样的程度向右手侧偏移,即,右手侧的第一传 感器SR1被右手侧带边缘关闭,如在(e)中示出,CPU100确定定影 带27在右手侧偏移超出公差。为了将定影带27返回左手侧,定影操 纵控制4几构106沿着CCW的方向驱动马达60,从而操纵辊26的右 侧端向上移动(在图7中的点滑线)。
尽管如此,如果定影带27被进一步以这样一个程度向右手侧偏 移,使得右手侧第二传感器SR2也被右手侧带边缘关掉,如(f)所 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操纵辊26的位移进一步增加,并且辊27的左 侧下降倾斜增加。
在尽管有该操作但其中右手侧第二传感器SR2的关闭状态连续 IO秒的情况下,CPU100停止定影带的驱动辊24的转动,用来防止定 影带27的损坏,这与完全偏移到定影带27的左手侧的情况类似。在 停止整个成像装置的成像操作之后,CPU100对操作部分101进行错 误指示以显示服务人员呼叫。定影带27的右手侧范围在此被称为右异 常范围53。
(5)控制识别流程
下面将参照图IO描述已结合图9叙述过的带偏移检测以及偏移校 正控制,更具体地说,描述作为设置装置(控制装置)的CPU100的 控制区别流程。在以下的描述中,"操纵量"为操纵辊倾斜的角度(或 者为其位移量)。另外,"操纵位置,,为处于某一角度(包含0度,即, 水平的)的操作辊的位置,姿态,定向或者状态。
根据该实施方案,对于实施用于校正定影带27的偏移的操纵控制 的定时,当定影带偏移的检测量到达预定范围(±2)时,将操纵辊26 的操纵量设为预定的倾斜度。另外,当定影带处在正常范围的中心区
域中时,操纵辊的倾斜角度返回至平衡角度。更具体地说,当带返回 至中心区域后过去了设定时间时,操纵辊的倾斜角返回至平衡角。因
此,控制是基于该时间。此外,CPU100 (改变装置)根据带的圆周速
度即驱动辊的旋转速度变化设定时间。这将会作详细地介绍。
在附图10的步骤S201中,CPU100通过作为测量装置的间隔计 时器IOOO每隔100ms执行该流程。
在初始状态,左手侧传感器单元66的第一和第二传感器SL1、 SL2,以及右手侧传感器单元65的第一和第二传感器SR1、 SR2都处 于开启(ON)状态,此时,它们并不检测带偏移。此时,操纵辊26 的端部偏移量D为基准量,即±0 (操纵辊26的平衡角度)。
当步骤S201的操作开始时,在步骤S202区别第一左手侧传感器 SL1是否处于ON状态。如果否,操作进入步骤S203,此时马达60
的位移量DL1 (操纵辊26的返回角度)。
接着,通过步骤S203中的带偏移校正控制,继续循环操作直至开 启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 (S204)。在循环操作中关闭(OFF)左手 传感器SL2时,位移量再次改变以进行补充校正,这将在下文中参考 附图12和13描述。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计时器1000计算或者测量从带进入区域起所 消逝的时间。这将进一步描述。
在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返回ON状态后,带的位置相对于宽度 方向的带移动位于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的稍下游,因此,带尚未充 分返回正常范围的中心区域(图9中的(b))中。在步骤S205中, 设定计时器Tref,使得当从该事件起过去预定时间后,致动马达60 从而使操纵辊26的位移量D返回至基准量士0。
如果在步骤S202中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位于ON状态,在步 骤S207中区别第一右手侧传感器SR1是否位于ON状态。与左侧情 况类似,如果它没有开启,操作进入步骤S208,此时马达借助于沿 CCW (逆时针)方向的400脉冲驱动以向操纵辊26提供预定的位移
量DR1 (返回角度)。接着,在步骤S208中通过带偏移校正控制执 行循环操作直至第一右手侧传感器SR1开启(S209)。当第一右手侧 传感器SR1返回ON状态后,带的位置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上的运动 位于第一右手侧传感器SR1的稍下游,因此,带尚未充分返回正常范 围(中心区域)中。在步骤S210中,设置计时器Tref,使得当过去 了预定时间后,逆向地致动马达60以使操纵辊26的位移量返回±0(平 衡角度),且这是序列操作的结束(S206)。
如果步骤S202中的区别结果为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已开启, 且步骤S207中的区别结果为第一右手侧传感器SR1已开启,那么可 以确定定影带27稳定在中心区域(图9中的(b))中,且无需执行 特别的操作。这是序列操作的结束(步骤S206)。
在步骤S205和步骤S206中设置的计时器Tref在过去预定时间后 在步骤步骤S251中致动计时器处理器。
接着,在步骤S252中,当在步骤S205中设置计时器后,马达60 借助于沿CCW方向的400脉冲逆向地旋转以提供位移量D = ±0。当 在步骤S210中设置计时器后,马达60借助于CW方向的400脉冲致 动。这是计时器处理器操作的结束(步骤S253 )。
以下将参照图ll描述已经结合图9描述过的带偏移检测和偏移校 正控制的定时和控制量。
在附图11中,(a)是当定影带27在向左方偏移致使第一左手侧 传感器SL1关闭时校正控制的时序图,其中带从图9的(b)位置移 至(c)位置并随后返回(b)。
在图11的(a)中,301代表示出了传送给CPU100的第一左手 侧传感器SL1的开启(ON)(未检测)和关闭(OFF)(检测)的 曲线图。类似地,303代表示出了由CPU100的输出信号控制的驱动 辊24的旋转速度的曲线图,且它被设置在200mm/sec。 304代表由 CPU100的输出信号控制的操纵辊26的位移量的曲线图。
当第 一左手侧传感器SL1在点305关闭时,CPU100借助于沿CW 方向的预定数量的脉沖使马达60旋转,并将操纵辊26的位移量D设
置为相对于基准量士O(返回角)而言在负方向上的预定值DL1。借此, 操纵辊26向右倾斜,使得逐渐校正左手侧的偏移,并且在点306处左 手侧传感器SL1开启。
此时,定影带27的左手端仍在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的附近。 因此,位移量DL1将被保持直到过去了时间308,该时间308为期望 定影带27到达位于传感器SL1和SR1之间的中心区域的大体中心的 持续时间。当在点307处过去了时间308时,马达60借助于沿CCW 方向的预定脉冲被旋转以将操纵辊26的位移量D返回至基准量士0(平 衡角)。用于将操纵辊26的位移量返回至基准量士O的持续时间308 是基于定影带27的位移量D以及旋转速度计算的,直至位移量D返 回基准量士O。例如,当DLl-2.0mm,且带旋转速度为200mm/sec, 持续时间为10sec。
在图11中,(b)为当定影带27向左移至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l 关闭时的校正控制的时序图。与(a)情况不同的是由303代表的驱动 辊24的旋转速度为100mm/sec。
与(a)情况类似地,在图ll的(b)情况中,当第一左手侧传感 器SL1在点311关闭时,CPU100借助于在CW方向上的预定数量的 脉冲旋转马达60将操纵辊26的位移量设置为DL1。借此,操纵辊向 右倾斜,使得带的偏移被逐渐校正,且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在点312 处开启。
此时,定影带的左手侧端部仍然在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的附近。 因此,位移量DL1将被保持直到过去了时间308,该时间308为期望 定影带27到达位于传感器SL1和SR1之间的中心区域的大体中心的 持续时间,且当该时间过去后,操纵辊26的位移量D返回至基准量土O。
用于将位移量D返回至基准量士O的时间314比图11的(a)情况 (200mm/sec)中的长,这是因为如果定影带27的旋转速度较低,带 返回中心区域的中心部分所需的时间较长。更具体地说,时间314比 时间308的大约两倍稍小些,且当带旋转速度为100mm/sec时,它为 18sec。
以下将描述一个实施例,其中虽然将操纵辊26的位移量设置为 DL1并提供了预定的倾斜角,定影带27的偏移却没有充分地返回。
当带移至左侧直至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关闭,带的偏移被认为 通过旋转定影带27并将操纵辊26的位移量设置为DL1而被正常地消 除了。然而,当长时间地使用带而使其磨损时,带偏移校正就有可能 不会正确地起作用了。
图12为在带偏移至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的程度时起作用的控 制流程图。
在图12中步骤S211至步骤216的操作与上述情况相同,其中 当带将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关闭时通过将操纵辊26的偏移量设置 为DL1将带偏移消除。这部分与步骤S201至S205相同,为了简明起 见在此省去了关于这部分的描述。
在步骤S214中,在操纵辊26的位移量变成DL1后控制等待第一 左手侧传感器SL1开启。在这种状态下,有一种可能性,即,偏移持 续向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进行而没有被消除,之后,在步骤S217 中要确认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是否开启。
如果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的检测到的状态为开启,可以识别的 是带的左手侧端位于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和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 之间,因此,控制等待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关闭。
如果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 L 2的检测到的状态为关闭,可以识别的 是定影带27进一步向左偏移。因此,通过将马达驱动与当前位移量 DL1的不同量相当的量而将操纵辊26的端部位移量D设为DL2-4.0mm。将位移从±0到DL2所需的马达的脉沖数目为110,因此,马 达60通过进一步沿CW方向的50脉冲(差值)旋转。
当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开启时,带的位置紧邻第一左手侧传感 器SL1,因此,到中心区域的中心部分位置的返回程度不够充分。为 此,设定计时器Tref以逆向地旋转马达60,使得在步骤S216中过去 预定时间后,操纵辊26的位移量D返回至士O,并且这是顺序操作的 结束。
图13是处理定影带27向左移动的情况的时序图,并且根据第一 左手侧传感器SL1的OFF信号执行偏移控制,此后,响应来自左手 侧第二传感器SL2的OFF信号的检测执行更进一步的偏移控制。
在图9(a)中示出的初始状态中,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以及左手 侧第二传感器SL2都处于开启状态。随着定影带27的旋转,带迟早 向左偏移,例如图9的(c)中所示,并且随后马达60借助于沿CW 方向的预定数目的脉沖旋转。更具体地说,如点321所指示的,马达 60借助于沿CW方向的预定数目的脉冲旋转以给操纵辊26的位移量 D提供负的预定值DL1。
然而,带可能会持续向左偏移以至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关闭, 如图9的(d)中所示(点322)。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用更强的校正 效力对带进行校正,马达60通过将操纵辊26的位移量D设置为比预 定值DL1大的预定值DL2的差值旋转。
从而,带开始返回,随后,左手侧第二传感器SL2首先开启(点 323),但如果操纵辊26的位移量在此时返回DL1,带就有可能开始 偏移,因此偏移量DL2被保留。当带充分返回时,第一左手侧传感器 SL1开启,但是操纵辊26的位移量D仍然保持在DL2。当定影带27 应该基本上在位于传感器SL1和传感器SR1之间的中心区域的中心部 分时,马达60借助于沿反方向的预定数目的脉冲沿反方向旋转。更具 体地说,马达60逆向地旋转以使操纵辊26的位移量D返回至基准量 ±0。
由于位移量DL2大于位移量DLl,带每单位时间沿宽度方向移动 的距离在操纵辊26的位移量D为DL2时比在该位移量为DL1时大。 因此,从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返回至开启状态到带到达基本上中心 部分的时间在位移量为DL2时比在位移量为DL1时短。因此,需要 时间326比图11的(a)情况中的时间308 ( 10sec )短。在该实施例 中,DL2 = 4mm,带转动速度为200mm/sec,并且时间326为7sec。
上述图11 -图13的控制是关于定影带27向左偏移的情况,但是 定影带27向右偏移的情况与此相同。
另外,用于施压单元31中的施压带32的带偏移检测以及偏移校 正控制与用于定影单元21中的定影带27的带偏移检测和偏移校正控 制类似。
如在上文中描述地,在带的宽度方向的相应端部设有传感器的结 构中,用于校正带偏移的操纵辊的位移量在检测时改变,之后,它被 返回。在该情况下,在从带的端部经过第一级传感器数起到带返回至 中心位置(中心区域)的时间后,偏移量返回至基准值(平衡角)。因 此,抑制了因频繁的带的宽度方向的移动而导致的劣化。另外,无需 提供用于检测带返回至中心区域的附加检测机构,且不会丧失带偏移 控制的适当性能。
此外,用于将操纵辊的倾斜角从返回角切换至平衡角的设定时间 基于操纵辊的位移量(操纵辊的倾斜角)以及带的旋转速度来改变。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装置可以以稳定的带供给在各种操作条件下使 用。
在该实施例中,在以下的带的旋转速度条件下,设定时间通过乘 以随带的圆周速度和操纵量而不同的系数来计算。
200mm/sec操纵量Kxl.O mm/sec:
100mm/sec操纵量Kx0.55 mm/sec (用于厚片材)
70mm/sec 操纵量Kx0.55 mm/sec (待机)。
在上文的描述中,计时器的起始定时为带进入所述区域的时间点 (带离开第一级偏移传感器SL1 (SR1)的检测区的时间点),但这对本 发明而言不是必然的,下个实施例就是一种替换。
计时器起始时间可以为当带从宽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偏离时操纵 辊26倾斜以使带返回至所述区域中的时间点。然而由于带有可能不会 立刻返回所述区域中,计时器的起始计时优选为当带进入所述区域时 的时间点。
(实施例2)
参照作为控制系统的框图的附图8,以下将描述带定影装置12的 接合/脱开。
如图1所示,当单元21和单元31相对于彼此处在接合状态时, 定影带27以及施压带32彼此压紧接触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从片材供 给方向测量的宽的定影压合部N。
在用于记录材料P的热定影操作中,CPU100控制带接合与脱开 机构102以提供形成定影压合部N的接合状态。
另外,CPU在成像装置的待机状态期间控制带接合与脱开机构 102,并保持单元21和单元31的脱开状态,如图3所示。借此,施压 带32和定影带27被保持在非接触状态,从而减少了由于施压带32 接触定影带而产生的热损耗。
在准备记录材料P进入定影夹的时刻,CPU100在成像操作(打 印作业操作)期间将定影装置12转换至脱开状态。
CPU100响应成像开始信号控制带接合与脱开机构102以将定影 装置12切换至接合状态,由此使施压带32的外表面与定影带27的下 表面接触。另外,CPU控制定影带驱动辊驱动机构103和施压带驱动 辊驱动机构104使定影带27和施压带32以配合记录材料P的供给速 度的200mm/s旋转。此外,CPU还控制激励电路105为感应加热线 圏29供电,由此提升定影带27的温度。定影带27的表面温度由温度 检测元件TH检测,且温度检测信号输入至CPUIOO。 CPU100控制激 励电路105使得通过改变对感应加热线團29的供电将从温度检测元件 TH输入的温度检测信号保持在与预定的定影温度对应的检测电平上, 通过该感应加热线圏29将定影带21的表面的表面的温度保持在合适 的大小。
接着,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从第二转印部分8 引入定影装置12的定影压合部N中。记录材料P的未定影的调色剂 图像表面在压合部中与定影带27的表面紧密接触,并且通过来自定影 带27的热量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使得调色剂图像通过热和压力被 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之后,将记录材料P供给挡板13。
以下将参照图14描述定影装置12的接合/脱开控制与已结合附图 9描述的定影带和施压带控制之间的关系。图14为在带定影装置12
的接合状态(图1)和脱开状态(图3 )中通过CPU100确定操纵辊的 位移的持续时间(对应于上述设定时间)的流程图。
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方案l不同地,在操纵辊26 ( 34 )倾斜以 便在带从中心区域沿宽度方向偏离时将带返回至区域中的时间点开始 计时器操作。这将在下文中描述。
控制操作基本上与定影单元21或者施压单元31的相同。以下描 述对两个情况(定影带27和加压带32,以及定影操纵辊26和施加操 纵辊34 )都适用,尽管定影带27和施压带32的偏移运动都是独立发 生的,因此,实际控制操作都是独立执行的。
首先将识别带27 (32)是向左还是向右偏移。更具体的说,识别 第一左手侧传感器SL1是否关闭(OFF)以及第一右手侧传感器SR1 是否关闭(OFF),操作进入步骤S302。此时,操纵辊26 (34)处于 基准量±0 (平衡角)。
在步骤S302中,基于步骤S301的识别移动操纵辊26 ( 34 )至预 定的位移量(返回角)以使带27 (32)返回进入中心区域。操纵辊26 (34)的位移量(=倾斜量)是通过驱动位于操纵辊26 (34)的末端 的马达60而提供的移动量。在该实施例中,沿垂直方向的操纵辊26 (34 )的极侧端部的移动距离(mm )是基准位置(距离或者量为零)。 更具体地说,当检测到带的左侧偏移时,DL3=3.0 mm,而当检测到 带的右手侧偏移时,DR3=-3.0mm (沿朝下的方向3.0 mm )。
接着,在步骤S303中识别定影带27和施压带32之间的相对位置 是否为接合状态(接触状态)或者为脱开状态(非接触状态)。在步 骤S304中,根据识别的结果,直至操纵辊26 (34)的位移返回至基 准状态(平衡角)的设定时间(sec)是不同的。更具体地说,在接合 状态下,它为10sec,而在脱开状态下,它为5sec。
该不同的原因是与接合状态相比,在脱开状态下没有来自它与 之接触的其它辊的影响,并且因此,带的返回速度(定影带27或者施
加带32)高。因此,在脱开状态下直至位移返回所需的时间比在接合 状态下短。
如上所述,返回操纵辊26 (34)的位移的定时根据带是否受到其 它带的影响,更具体地说,根据它们是否彼此接触而改变。从而确保 带返回中心(正常)位置。因此,实现了稳定的带偏移控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定影单元和施压单元都包括环形带;然而,本 发明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如果定影单元和施加单元中的至少之一包 括环形带,本发明也适用。
例如,定影单元可以为没有环形带但设有公知的定影辊并且施压 单元包含环形带以及供给该环形带的供给装置的结构。即使是利用这 种结构,也可以防止由于用于将带返回中心区域的控制而相对于拉伸 辊和定影辊的滑动所引起的劣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操纵辊通过将一个端部侧绕另 一端部侧位移而 倾斜操纵辊;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
例如,本发明还可以适用于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操纵辊,即基于其 纵向中心部分通过将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侧沿相反的方向位移而使
操纵辊倾斜。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辊用作支承结构以用于控制相对于带的宽度 方向的位置,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
例如,可以使用诸如不可旋转地固定的垫之类的定影构件来替代 操纵辊。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可以抑制带的劣化并可以稳定地供给带。由 于操纵辊只有在带离开中心区域时倾斜,从而可以降低用于移动操纵 辊的驱动源的操作频率,并能节省驱动源的电能消耗。由于驱动源的 操作而导致的噪声频率降低,该实施方案从实用性的角度看也是较有 优势的。
由于相比传统的摆动式控制结构而言,将带移至其宽度方向的持 续时间明显地减少,带之一的迂回运动控制可以抑制对另一带的迂回 运动控制的影响。
此外,这样的带控制可以无需额外设置用于检测带返回中心区域 的中心位置的机构的情况下实现。因此,可以使设备小型化并减少成
本。
虽然这里已经参考所披露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 限于所描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旨在覆盖落入改进目的或者所附权利 要求书的范围内的那些改变或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带供给装置,包括环形带;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带的支承构件;设定装置,当所述带偏离宽度方向的正常区域时,其用于将所述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为返回角以使带朝向正常区域返回,以及当从所述带返回至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时,用于将所述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为平衡角以使所述带保持在所述区域中。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带偏离正常 区域的检测装置,以及用于计算从所述带返回至正常区域中所消逝的 时间的计时装置,其中,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带时,所述设定 装置将所述支承构件的倾斜角从平衡角切换至返回角,且当所述计时 装置所计时的时间到达设定时间时,所述设定装置将所述支承构件的 倾斜角从返回角切换至平衡角。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设定装置根据所述带和 正常区域之间的距离来改变所述支承构件的返回角。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根据由此改变的返回 角来改变设定时间的改变装置。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带的圆周速 度来改变设定时间的改变装置。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带可压紧接触的另 一个可旋转环形带。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承所述另一个带的 另一个支承构件;以及一设定装置,当所述另一个带从另一个宽度方 向的正常区域偏离时,其用于将所述另一个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 返回角以使所述另一个带朝向所述另一个正常区域返回,以及当从所 述另一个带返回至所述另一个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时,用于将所 述另 一个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平衡角以使所述另 一个带保持在所述另一个正常区域中。
8. —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用于加热在压合部中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环形带; 用于与所述带协作以形成所述压合部的压合部形成构件; 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带的支承构件;设定装置,当所述带从宽度方向的正常区域偏离时,用于将所述 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返回角以使所述带朝向正常区域返回,以及 当从所述带返回至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时,用于将所述支承构件 的倾斜角设定成平衡角以使所述带保持在所述区域中。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带偏离正常 区域的检测装置;以及用于计时从所述带返回至正常区域所消逝的时 间的计时装置,其中,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带时,所述设定装 置将所述支承构件的倾斜角从平衡角切换至返回角,且当所述计时装 置所计时的时间到达设定时间时,所述设定装置将所述支承构件的倾 斜角从返回角切换至平衡角。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设定装置根据所述带 和正常区域之间的距离来改变所述支承构件的返回角。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根据由此改变的返 回角来改变设定时间的改变装置。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带的圆周 速度来改变设定时间的改变装置。
13.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改变装置,用于根据所 述带是否和所述压合部形成构件接触来改变设定时间。
14.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带可与承载图像的记 录材料的表面接触。
15.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压合部形成构件包括与 前述环形带可压紧接触的另 一个可旋转环形带。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承另一个带的另 一个支承构件,以及一设定装置,当所述另一个带从另一个宽度方向 的正常区域偏离时,用于将所述另一个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返回 角以使所述另一个带朝向所述另一个正常区域返回,以及当从所述另 一个带返回至所述另 一个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时,用于将所述另 一个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平衡角以使所述另一个带保持在所述另 一个正常区域中。
17. —种带供给装置,包括 环形带;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带的支承构件;设定装置,当所述带从宽度方向的正常区域偏离时,用于将所述 支承构件的姿态设定成返回姿态以使所述带朝向正常区域返回,以及 当从所述带返回至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时,用于将所述支承构件 的姿态设定成平衡姿态以使所述带保持在所述区域中。
18. —种带供给装置,包括 环形带;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带的支承构件;设定装置,当所述带从宽度方向的正常区域偏离时,用于将所述 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返回角以使所述带朝向正常区域返回,以及 当从所述带返回至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时,用于将所述支承构件 的倾斜角设定成平衡角以使所述带保持在所述区域中。
19. 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用于加热在压合部中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环形带; 用于与所述带协作以形成压合部的压合部形成构件; 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带的支承构件;设定装置,当所述带从宽度方向的正常区域偏离时,用于将所述 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返回角以使所述带朝向正常区域返回,以及 当从所述带返回至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时,用于将所述支承构件 的倾斜角设定成平衡角以使所述带保持在所述区域中。
全文摘要
一种带供给装置,包括环形带;用于可转动支承所述带的支承构件;设定装置,当带从宽度方向的正常区域偏离时,用于将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返回角以使带朝向正常区域返回,以及当从带返回至正常区域过去了预定时间时,用于将支承构件的倾斜角设定成平衡角以使带保持在区域中。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101474SQ20071009147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3日
发明者富安裕昭, 松本英宣, 江田裕之, 藤森贵司, 远藤润一, 锻治一, 黑木谦治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