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光复合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88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光复合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集光功能的集光复合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显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阴极射线显示装置逐渐被液晶 显示装置所取代。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装置已经应用至许多种类的电子产 品,例如笔记型电脑、电视及桌上型焚幕等等。 一般液晶显示装置主要由一液晶显示面4反(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与一背光才莫组(Backlight Module )组合而成。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习知侧光式背光模组的一示意图。侧光式背光 才莫组1包含一光源11、 一导光板材(Light Guiding Plate, LGP) 12、 一 下扩散膜片(Lower Optical Diffusing Sheet )13、 一增亮膜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14以及一上扩散膜片(Upper Optical Diffusing Sheet ) 15。其中,光源11可为一荧光灯或为多个发光二极管,并且邻设于导光板 材12的一入光面121,导光板材12于其底面122具有多个印刷网点123, 印刷网点123有散射光线的功用。下扩散膜片13邻设于导光板材12的一 出光面124,而增亮膜片14邻设于光扩散膜片13的一侧,上扩散膜片15 则位于该等增亮膜片14之上。光源11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入光面121进入导光板材12并在导光板材 12内进行全反射。当光线射至导光板材12的印刷网点123时,则会产生散 射现象而破坏光线的全反射,使得部分光线得以射出导光板材12的出光面 124。然后,射出导光板材12的光线经过下扩散膜片13时,下扩散膜片'13 可让光线的分布更加均匀,而增亮膜片14则可收敛光线的方向,以达到聚 光的效果并提高侧光式背光模组1垂直出光面122方向的亮度。另外,上 扩散膜片15的设置,则可避免让使用者看到增亮膜片14的棱镜图案。请参考图2,其为习知直下式背光模组2的一示意图。直下式背光模组 2包含多个光源21、 一扩散板材(Light Diffusing Plate) 22、 一下扩散 膜片23、 一增亮膜片24以及一上扩散膜片25。其中,由于光源21直接设 置在上述光学元件之下,因此,习知技术通常利用厚度较厚(约1. 5 - 2 mm) 的扩散板材22来协助光线扩散。然而,上述的习知技术中,不论是侧光式背光模组1的导光板材12,或是直下式背光模组2的扩散板材22,其材质均为昂贵的光学级高分子聚 合物。因此,侧光式背光模组1及直下式背光模组2的材料成本,也会随 着其所使用的所有光学元件的材料量而增加,也就是说,组件愈多或光学 元件的厚度愈厚则材料成本愈高。另外,上述光学元件中,除了上下扩散 膜片13、 15、 23、 25可为同一制造厂商生产之外,导光板材12、扩散板材 22以及增亮膜片14、 24的制造厂商均为不同,因此,对于贩卖整个背光模 组的厂商而言,还要花费许多时间来进行各个光学元件的组装,故也提高 了产品成本。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光学元件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 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 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 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 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集光复合片,便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 进的目标。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光学元件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 种新的集光复合片,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解决习知技术中光学元 件较多或厚度较厚,且需要许多组装时间等问题,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人而更加适于实用。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光学元件,具有 一第一表面、 一个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及多个第一棱镜,该等第 一棱镜位于该第一表面; 一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一扩散材质并与至少一部 分的该等第一棱镜结合;以及多个空腔,形成于该第一光学元件及该第二 光学元件之间。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的折射率大于1. 33。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为一增亮膜片或一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材。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一棱镜分别具有至少一底角,其中至少一该底角小于90度。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一棱镜分别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高度。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一棱镜中至少一部分较高的第一棱镜分别具有一顶面,该等顶面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并与该第二光学元件结合。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更包含一第一粘着层,位于该等顶面与该第二光学元件之间。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更包含一第一粘着层,设置于该第二光学元件的一第三表面,该等棱镜的至 少一部分与该第一粘着层粘合。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一棱镜具有周期性排列或非周期性排列。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第一光学元件的雾度小于25%。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的该扩散材质位于该第二光学元件的一第三表面或一与该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的该扩散材质掺杂于该第二光学元件。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的折射率大于1. 33。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的雾度大于25%。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与该第二光学元件为一 体成型。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更包含多个第二棱镜, 该等第二棱镜位于该第二表面。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一棱镜具有一第一延伸方向,该等第 二棱镜具有 一 第二延伸方向,该第 一延伸方向与该第二延伸方向正交或平 行。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二棱镜分别具有一底角,其中至少一 底角小于90度。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二棱镜分别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高度。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二棱镜具有周期性排列或非周期性排列。前述的集光复合片,更包含 一第三光学元件,与该等第二棱镜结合。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三光学元件的折射率大于1. 33。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三光学元件为一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材或一扩散板材。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该等第二棱镜中至少一部分较高的第一棱镜分别具有一顶面,该等顶面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并该第三光学元件结合。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更包含 一第二粘着层,设置于该第三光学元件的一第五表面,至少一部分的该等第二棱镜与该第二粘着层结合。 前述的集光复合片,更包含一第二粘着层,位于该等第二棱镜的该等顶面与该第三光学元件之间。前述的集光复合片,更包含一第四光学元件,具有多个第三棱镜,至少一部分该等第三棱镜与该 第一光学元件的该第二表面结合。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四光学元件为一增亮膜片或一增亮 板材。前述的集光复合片,更包含 一第四光学元件,具有多个第三棱镜, 至少一部分该等第三棱镜与该第一光学元件的该等第二棱镜结合。前述的集光复合片,更包含 一第五光学元件,具有多个第四棱镜, 至少一部分该等第四棱镜与该第二光学元件的该第四表面结合。前述的集光复合片,其中所述的第五光学元件为一增亮膜片或一增亮 板材。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集光复合片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承上所述,因依本发明的一种集光复合片,由于具有空腔,因此可使 得光线由光疏(空腔内)至光密(第二光学元件)的介质,进而产生集光 的效果。与习知技术相较,本发明的集光复合片由于第一光学元件与第二 光学元件结合或为一体成型,因此,背光模组制造商不需要分别进行不同 光学元件的采购,也不需要浪费组装光学元件的时间,故可降低生产成本。综上所述,本发明新颖的集光复合片,可解决习知技术中光学元件较 多或厚度较厚,且需要许多组装时间等问题,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i兌明如下。


图1为一种习知侧光式背光模组的一示意图。 图2为一种习知直下式背it^莫组的一示意图。 图3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一示意图。 图4A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一分解示意图。 图4B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第二光学元件的另 一示 意图。图5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另一种态样。 图6A至图6D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中,空腔的不同 态样示意图。图7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光形变化示意图。 图8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一示意图。图9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另一示意图。图10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又一示意图。图11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一示意图。图12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另 一示意图; 图13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一示意图。 图14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的另 一示意图。1:侧光式背光模组11、 21:光源12:导光板材m:入光面122:底面123:印刷网点124:出光面2:直下式背光模组13、 23:下扩散膜片14、 24:增亮膜片15、 25:上扩散膜片22:扩散板材3、 3, 、 4、 4, 、 4, , 、 5、 5,、6、6':集光复合片31、 31, 、 41、 41, 、 51、 61:第.一光学元件311、 '411:第一表面312、 412、 512:第二表面313、 313, 、 413、 513、 613:第-一棱镜313a:梯形结构313b、 414b:三角形结构313c、 414c:顶面32、 42、 52、 62:第二光学元件321:第三表面322、 622:第四表面33:空腔34:第一粘着层414、 414, 、 414,'第二才J414a:弧形结构43、 53、 63:第一空腔441:棱镜45:第三光学元件451:第五表面46:第二粘着层47、 57:第二空腔58、 58,第四光学元件581、 581,第三棱镜69、 69,第五光学元件691、 691,第四棱镜P:基板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集光复合片其具体实 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照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集光复合片3包含一第一 光学元件31、 一第二光学元件32以及多个空腔33。其中,集光复合片3 以应用于一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为例,但不以此为限,集光复合片3还可应用于日常照明、各式显示器以及医疗仪器等领域。请同时参考图3中的部分放大示意图,第一光学元件31具有一第一表 面311、 一与第一表面311相对的第二表面312及多个第一棱镜313。第一 光学元件31的折射率大于1. 33,其材质可例如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 )、曱基丙烯酸曱酯-苯乙烯 (Methly-methacrylate-Styrene, MS )、聚曱基丙烯酸曱酯(Polymethly Methacrylate, P醒A )、聚只于苯二曱酸乙二酉旨(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或玻璃。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元件31是以一增亮膜片为例。当然, 第一光学元件31也可以是一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材(Light Guiding Plate, LGP)。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元件31的雾度(haze value)以小于 25%为例。如图4A所示,多个第一棱镜313位于第一表面311,其可与第一光学 元件31—体成型,也可利用后加工制程(例如光阻蚀刻、研磨、涂布、印 刷、布设、热压印或利用模具或滚轮压印后照紫外光固化等制程)而形成 于第一光学元件31的第一表面311上。其中,第一棱镜313的截面形状并 不限定为三角形,只要是底角大于90度的图样且可达到提高垂直出光面的 亮度者即可。例如,第一棱镜313的截面形状可选自一弧形、 一半圆形、 一扇形、 一三角形、 一多边形及一不规则形的至少其中之一,而且该等第 一棱镜313的形状可彼此相同或不相同。图4A中,第一棱镜313以截面形 状为三角形为例,且第一棱镜313可与第一光学元件31—体成型,也可利 用后加工制程(例如光阻蚀刻、研磨、涂布、印刷、布设、热压印或利用 模具或滚轮压印后照紫外光固化等制程)而形成于第一光学元件31的第一 表面311上。请同时参照图4A及图4B所示,并非所有的第一棱镜313都需具有相 同的高度,只要有一部分较高的第一棱镜313具有相同高度以支撑第二光 学元件32即可。如图4B所示,第一棱镜313,以具有高度较高的多个梯形 结构313a及高度较低的多个三角形结构313b,其中梯形结构313a分别具 有一顶面313c,该等顶面313c与第二光学元件32的一第三表面321结合, 且该等顶面313c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其中,顶面313c的形成,可利用 后加工的研磨或切削的方式,把原本为三角形的棱镜加工成梯形结构313a 并具有一顶面313c,以利与图4A中的第二光学元件32结合。再请参照图4A,第二光学元件32具有一第三表面321及一与第三表面 321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322。第二光学元件32具有一扩散材质,第二光 学元件32可为一厚度小于0. 4mm的扩散膜片(Light Diffusing Sheet) 或一扩散板材,且第二光学元件32的折射率大于1. 33,其材质可例如为聚 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 )、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 )、曱基丙烯酸曱酯-苯乙烯(Methly-methacrylate-Styrene, MS )、聚曱基丙烯酸曱酯 (PolymethlyMethacrylate, P固A )、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或JE皮璃。其中,扩散材质可利用印刷或涂布等方式 形成于第三表面321或第四表面322,当然,扩散材质也可以直接掺杂于第 二光学元件32内。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元件32的雾度(haze value) 大于25°/。,以雾化光线,避免第一光学元件31的第一棱镜被看见。如图3及图5所示,集光复合片3,的第二光学元件32可直接与全部 的第一棱镜313结合(图3),也可只与一部分的第一棱镜313,(如图5的 梯形结构313a)结合。本实施例中,集光复合片3,更可包含一第一粘着 层34,位于第二光学元件32的一第三表面321,至少一部分的该等第一棱 镜313'与第一粘着层34结合,以结合第一光学元件31,与第二光学元件 32并形成多个空腔33。其中,空腔33可为封闭式的空腔33,也可为与外 界环境开放式的空腔。当然,第一粘着层34也可只形成于该等顶面313c 与第二光学元件32之间,例如是以点胶或全面涂布的方式来形成于顶面 313c (图中未示)。藉由第一光学元件31、 31,与第二光学元件32的结合,则可于第一光 学元件31及第二光学元件32之间形成多个空腔33。其中,空腔33中可充 满空气,或利用后续制程,而于空腔33中填入^^气,也可以为真空状态。 另外,第一光学元件31、 31,也可与第二光学元件32利用冲压或雷射雕刻 等方式而一体成型。请参照图6A至图6D所示,其为具有不同空腔态样的集光复合片3的 一俯视示意图。且随着第一棱镜313的排列方式不同,也可使得空腔33具 有周期性排列(如图6A至图6C)或非周期性排列(如图6D)。请参考图7,其左半部为集光复合片3的部分示意图,其右半部为光线 入射集光复合片3的光形变化示意图。由于第一光学元件31具有第一棱镜 313,再加上第一光学元件31与第二光学元件32之间形成空腔33,因此当 直下式或侧光式背光模组中的线光源或点光源通过习知结构的扩散板材或 导光板材,再进入本发明的集光复合片3时,可经由空腔33而使得光形变 窄,进而提高正向亮度的贡献,并达到集光的效果。另外,由于第一光学 元件31与第二光学元件32结合在一起,因此对于组装背光模组的厂商而 言,并不需要付出额外的组装成本,故方便后续制程的进行。再者,第一 光学元件31与第二光学元件32局部固定在一起,因此不会产生习知技术 中光学元件易发生因受热不均,而产生部分巻曲的现象(waving )。故不需 将第一光学元件31或第二光学元件32变厚,进而可以节省成本。请参考图8及图9,其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集光复合片的多个示意图。集光复合片4、 4,包含一第一光学元件41、 41,、 一第二光学元件42以及多个第一空腔43。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集光复合片3不同之处在于,本实 施例中,第一光学元件41、 41,更包含多个第二棱镜414、 414,,该等第 二棱镜414、 414,位于第二表面412,也就是说,该等第一棱镜4U及该 等第二棱镜414、 414,可分别形成于第一光学元件41中的增亮膜片的基板 P 二侧。另外,第二棱镜414、 414,可具有周期性排列或非周期性排列, 例如周期性排列形成多个直线、多个曲线、多个不连续区间或非周期性排 列而呈散乱不规则状。其他有关第二棱镜414、 414,的结构及功效可与前 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棱镜313相同,于此不再赘述。需注意者,第二棱 镜414、 414,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一棱镜413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如图 8所示)或实质上正交(如图9所示)。另外,第二棱镜414、 414,的形成方式,可利用滚轮(roller )压印 或压出机(extruder )热压出成型、还可再配合紫外光固化成型(UV curing ) 等方式使得第二棱镜414、 414,单独成型。当然,第二棱镜414、 414,也 可以和第一光学元件41、 41,的该等第一棱镜413—同成型。请参照图10所示,集光复合片4,,更可包含一第三光学元件45及一 第二粘着层46,其中,第三光学元件45设置于第一光学元件41',相对于 第二光学元件4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三光学元件45为另一增亮膜片 而与第一光学元件41,,的第二表面412粘合,而第三光学元件45则藉由 第二粘着层46而与第一光学元件41的该等第二棱镜414,,结合。第三光 学元件45为一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材或一扩散板材,且其折射率大于1.33, 材质可例如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 )、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曱基丙烯酸曱酯-苯乙烯(Methly-methacrylate-Styrene, MS )、聚 曱基丙烯酸曱酯(Polymethly Methacrylate, PMMA )、聚对苯二曱酸乙二 酉旨(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或玻璃。第三光学元件45与该等第二棱镜414',结合时,该等第二棱镜414', 可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该等第一棱镜313,相同(如图4B所示),不用具有相 同的高度。于此,第二棱镜414,'以具有高度较高的多个弧形结构414a及 高度较低的多个三角形结构414b,其中弧形结构414a分别具有一顶面 414c,该等顶面414c与第三光学元件45的一第五表面451结合,且该等 顶面414c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其中,顶面414c的形成,可利用后加工 的研磨或切削的方式,^^原本为弧形的棱#;加工成具有一顶面414c的弧形 结构414a,以利与第三光学元件45结合。本实施例中,第二粘着层46全面涂布于第三光学元件45的第五表面 451,使得第二棱镜414',中的弧形结构414a可与第二粘着层46结合。如 此一来,第二粘着层45位于该等第二棱镜414,,的该等顶面414c与第三 光学元件45之间,以结合第三光学元件45与第三光学元件45并形成多个第二空腔47。当然,粘着层46也可只形成于该等顶面414c与第三光学元 件45之间,例如是以点胶或全面涂布的方式来形成于顶面414c(图中未示)。 请参照图11及图12所示,其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集光复合片的一示 意图。集光复合片5、 5,包含一第一光学元件51、 一第二光学元件52、多 个第一空腔53以及一第四光学元件58、 58,。其中,第一光学元件51、第 二光学元件52以及多个第一空腔53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31 、 第二光学元件32以及多个第一空腔33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于此不再赘 述。第四光学元件58、 58,具有多个第三棱镜581、 581,,该等第三棱镜 581、 581,设置于第四光学元件58面对于第一光学元件51的一侧,且第 四光学元件58、 58,与第一光学元件51形成多个第二空腔57。本实施例 中,第四光学元件58、 58,为一增亮膜片或一增亮板材,其雾度以小于2W 为例。至少一部分该等第三棱镜581、 581,与第一光学元件51的第二表面 512结合。需注意者,第三光学元件58、 58,的增亮膜片并不限制第三棱 镜581、 58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其他只要是底角G)大于90度的图样且 可达到提高垂直出光面的亮度者即可,第三光学元件58、 58,中各第三棱 镜581、 581,的截面形状可例如为一弧形、 一半圓形、 一扇形、 一三角形、 一多边形或一不规则形。其他关于第四光学元件58、 58,的技术特征,可 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31相同,于此不再赘述。需注意者,第 三棱镜581、 581,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一光学元件51的第一棱镜513的延伸 方向实质上平行(如图11所示)或实质上正交(如图12所示)。如图13及图14所示,其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集光复合片的多个示意 图。集光复合片6、 6,包含一第一光学元件61、 一第二光学元件62、多个 第一空腔63以及一第五光学元件69、 69,。其中,第一光学元件61、第二 光学元件62以及多个第一空腔63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31、 第二光学元件32以及多个第一空腔33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于此不再赘 述。第五光学元件69、 69,具有多个第四棱镜691、 691,设置于第五光学 元件69、 69,面对于第二光学元件62的一侧,且第五光学元件69、 69, 与第二光学元件62形成多个第二空腔67。本实施例中,第五光学元件69、 69,为一增亮膜片或一增亮板材,其雾度以小于25%为例。至少一部分该等 第四棱镜691、 691,与第二光学元件62的第四表面622结合。需注意者, 第五光学元件69、 69,的增亮膜片并不限制第四棱镜691、 691,的截面形 状为三角形,其他只要是底角 大于90度的图样且可达到提高垂直出光面 的亮度者即可,第五光学元件69、 69,中各第四棱镜691、 691,的截面形 状可例如为一弧形、 一半圓形、 一扇形、 一三角形、 一多边形或一不规则形。其他关于第五光学元件69、 69,的技术特征,可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 第一光学元件31相同,于此不再赘述。需注意者,第五棱镜691、 691,的 延伸方向可与第一光学元件61的第一棱镜613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如 图13所示)或实质上正交(如图14所示)。综上所述,依本发明的集光复合片,由于具有空腔,因此可使得光线 由光疏(空腔内)至光密(第二光学元件)的介质,进而产生集光的效果。 与习知技术相较,本发明的集光复合片由于第一光学元件与第二光学元件 结合或为一体成型,因此,背光模组制造商不需要分别进行不同光学元件 的采购,也不需要浪费组装光学元件的时间,故可降低生产成本。于实施 例中,集光复合片则可取代习知技术中的下扩散膜片、增亮膜片以及上扩 散膜片,故能减少材料成本。而且,集光复合片内的光学元件至少局部结 合在一起,故能避免习知技术的光学元件因受热不均而局部弯曲的现象。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 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光学元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个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及多个第一棱镜,该等第一棱镜位于该第一表面;一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一扩散材质并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等第一棱镜结合;以及多个空腔,形成于该第一光学元件及该第二光学元件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光 学元件的折射率大于1. 33。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光 学元件为一增亮膜片或一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材。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一棱镜 分别具有至少一底角,其中至少一该底角小于90度。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一棱镜 分别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高度。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一棱镜 中至少一部分较高的第 一棱镜分别具有一顶面,该等顶面实质上位于同一 平面,并与该第二光学元件结合。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一粘着层,位于该等顶面与该第二光学元件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一粘着层,设置于该第二光学元件的一第三表面,该等棱镜的至少一部分与该第一粘着层粘合。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一棱镜 具有周期性排列或非周期性排列。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光学 元件的雾度小于25°/。。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 光学元件的该扩散材质位于该第二光学元件的一第三表面或一与该第三表 面相对的第四表面。
12、 才艮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 光学元件的该扩散材质掺杂于该第二光学元件。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 光学元件的折射率大于1. 33。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的雾度大于25%。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 光学元件与该第二光学元件为 一体成型。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复合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 一光学元件更包含多个第二棱镜,该等第二棱镜位于该第二表面。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一棱 镜具有一第一延伸方向,该等第二棱镜具有一第二延伸方向,该第一延伸 方向与该第二延伸方向正交或平行。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二棱 镜分别具有一底角,其中至少一底角小于90度。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二棱 镜分别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高度。
20、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二棱 镜具有周期性排列或非周期性排列。
21、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三光学元件,与该等第二棱镜结合。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 光学元件的折射率大于1. 33。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 光学元件为一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材或一扩散板材。
24、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第二棱 镜中至少一部分较高的第一棱镜分别具有一顶面,该等顶面实质上位于同 一平面,并该第三光学元件结合。
25、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二粘着层,设置于该第三光学元件的一第五表面,至少一部分的该等第二棱镜与该第二粘着层结合。
26、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二粘着层,位于该等第二棱镜的该等顶面与该第三光学元件之间。
2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四光学元件,具有多个第三棱镜,至少一部分该等第三棱镜与该第一光学元件的该第二表面结合。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四 光学元件为一增亮膜片或一增亮板材。
2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 一第四光学元件,具有多个第三棱镜,至少一部分该等第三棱镜与该第一光学元件的该等第二棱镜结合。
3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五光学元件,具有多个第四棱镜,至少一部分该等第四棱镜与该第二光学元件的该第四表面结合。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集光复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五光学元件为一增亮膜片或一增亮板材。
全文摘要
一种集光复合片,其包含一第一光学元件、一第二光学元件以及多个空腔。第一光学元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个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及多个第一棱镜,该等第一棱镜位于第一表面。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一扩散材质,并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等第一棱镜结合。多个空腔形成于第一光学元件及第二光学元件之间。本发明可解决习知技术中光学元件较多或厚度较厚,且需要许多组装时间等问题,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G02B5/02GK101329414SQ200710109408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8日
发明者萨文志 申请人: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