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307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液晶显示板的背面设置有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 构体的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构成背光源结构体的背面板和支撑荧 光管的侧面模制框的接合结构,具体涉及防止来自敷设在背面板伤'J壁 部的反射片的上升部和侧面模制框的端部的接合部的异物进入的结 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作为电视机、信息终端的显示设备正在广泛普及。 通常,在这种要求尺寸比较大、画面高亮度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 其辅助照明装置的背光源结构体采用在液晶显示板的背面排列多个 线状光源而使来自该线状光源的光直接照明到液晶显示板背面的、所 谓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构体。在此所说的"正下方发光型"这一称 谓是与设置在液晶显示板背面的导光板的侧边上设置同样的线状光 源来进行照明的、所谓侧面发光型背光源结构体进行对照的表述。
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构体主要由与液晶显示板的背面相对配 置的反射片、配置在该反射片的前面侧的光漫射片、以及配置在反射 片和光漫射片之间的荧光管构成。这些构成部件例如由以大致水槽形 状形成的背面板、安装在该背面板上的侧面模制框、以及嵌入安装了 该侧面模制框的背面板的框状的模制框等 一体地形成。
具体来说,反射片例如敷设在以上述大致水槽形状形成的背面板 上。而且,通过使在比较硬质的金属片上层叠反射片而形成的层叠板 为大致水槽形状,在大致水槽形状的背面板的底部和侧壁部等粘贴或 敷设该层叠板,从而将反射片固定在背面板上。荧光管由安装在背面 板上的侧面模制框支撑。另外,用背面板和模制框夹持漫射片的边缘
部。
一般来说,在尺寸比较大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正下方发光型背光 源结构体使用尺寸大的部件作为上述反射片。但是,存在难以使用双 面粘着性的粘着膜将尺寸大的反射片完全地粘贴在背面板上,且层叠 板价格较高这样的问题。
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对策,在下述的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 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构体,其通过使反射片相对于侧面模制框可在 平行于背面板的荧光管的相对面的方向上平行移动,从而能够以低价 且容易地将反射片安装在背面板上。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6-1144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这样构成的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构体中,如图7A的 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所示,在以大致水槽形状形成的背面板RPL上 所敷设的反射片RFB的侧壁部的上升部STA和侧面模制框SML的端 部交叉的接合部CON处存在间隙。图7B是接合部CON附近的图7A 的A-A'部分的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在背光源结构体的短边侧, 反射片RFB用背面板RPL和侧面模制框SML夹持来进行固定。通常, 存在反射片RFB的弯曲公差和装配公差,因此,在背面板RPL的侧 壁和侧面模制框SML的端部设置某种程度的间隙D。
然而,背面板RPL的上表面部和侧壁间的弯曲部的形状实际上 不完全是直角,存在弯曲R的曲面。反射片RFB的上升部STA倾斜 地形成,借助该弯曲R的存在,反射片RFB本身有可能向外侧偏离 可动范围RD。在为32英寸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可动范围RD 为1.0mm左右。间隙D为0.6mm左右。
因而,反射片RFB的实际可动范围是由RD + D来确定的距离。 在上述32英寸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例子中,可以说在反射片RPB和侧 面才莫制框SML的端部之间有可能产生约1.6mm左右的间隙G。当存 在这种大的间隙时,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即在装配时附着在各构成
部件上的灰尘等异物从该间隙G进入到该背光源结构体内部,该异物 附着在光学补偿片层叠体的表面和液晶显示板的有效显示区域内而
使图像显示时的显示质量降低,有损质量和可靠性。在图7A和图7B 中,EFL是外部电极焚光管。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的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通过防止异物进入到光学补偿片层叠体和液晶显示板的有效显示区 域内而使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由液晶显示板和设 置在该液晶显示板的背面的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构体构成的液晶 显示装置中,上述背光源结构体包括在水槽状的背面板和框状的模制 框之间与该背面板相对而并列配置的多个焚光管;安装在上述背面板 上、且覆盖上述荧光管的电极部的侧面模制框;以及敷设在上述背面 板和上述荧光管之间、以及上述背面板和上述侧面模制框之间的反射 片,上述侧面模制框的端部延伸设置到上述背面板的侧壁部的外侧而 形成。
另外,优选的是,具有沿着上述反射片的上升部而弯曲的延伸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到液晶显示板的有效显示区域 内,因此,具有能够易于得到不会产生图像显示时的显示质量的降低、 质量和可靠性较高的液晶显示装置这样的极为优异的效果。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 一 个实施例的背光源结构体的 展开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背面板的设置外部电极荧光管的面观察到的俯视 图和侧视图。
图3A是表示在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正下方发光型背 光源结构体的实施例1的结构的背面板和侧面模制框的接合部的放大 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在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正下方发光型背
光源结构体的实施例1的结构的与接合部周边的荧光管的延伸方向垂 直的面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正下方发光型
背光源结构体的实施例2的结构的图。
图4B是与图4A的接合部周边的焚光管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的
主要部分剖^f见图。
图4C是俯视观察到的图4A的侧面模制框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背光源结构体的外观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背光源结构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
构体的结构的图。
图7B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正下方发光型结构体的
结构的图7A的A-A'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实施例的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源结构体的外观的俯视 图和侧一见图。另外,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源结构 体BL的外观的立体图。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叙述,在侧面模制框SML 上安装荧光管EFL后,在端子TM部分的附近设置图1所示的间隔限 制板SEP,并重叠漫射片DFB和光学补偿层叠体OCS。在最上部装 上模制框MLD后用螺丝拧住而完成。
在背面板RPL的背面设置有收纳了反相电路基板(电源基板) 的电源部PCB,供电电缆CBL1、 CBL2的另一端具有的端子CT被连 接在反相电路基板INV上。在此,在2个角部设置有反相电路基板 INV,但该设置位置和个数是任意的。
图l是图5和图6所示的背光源结构体的主要部分展开立体图。 该背光源结构体是正下方发光型的。本实施例的背光源结构体BL为
在由金属性板材以水槽形状形成的背面板RPL和由树脂成形体以框 状形成的模制框MLD之间,按顺序层叠配置有反射片RFB、具有固 定保持作为线状光源的多个外部电极焚光管EFL的供电端子TM的一 对底框SEP、覆盖外部电极荧光管EFL和供电端子TM的连接部的侧 面模制框SML、漫射片DFB、以及层叠了棱镜片和漫射片的光学补 偿片层叠体OCS。
在这种结构的背光源结构体BL中,使用于抑制由大型尺寸的漫 射片DFB的弯曲而引起的照度分布不均匀性的间隔物SPC竖立在背 面板RPL上,穿过在反射片RFB所设置的孔而与漫射片DFB的背面 抵接。并且,也能在间隔物SPC上设置长条状的抑制外部电极荧光管 EFL的弯曲的枝状突起结构。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液晶显示板设置 在模制框MLD上。
另外,在背面板RPL的与设置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面相反侧 的面上,在下边部的两端侧安装有分别使多个外部电极荧光管EFL 相位倒置来进行驱动的一对反相电路基板INV。在该反相电路基板 INV上安装有由环形线圈的变压器和电解电容器等构成的反相电路。
另夕卜,反相电路基板INV的反相电路中,设置在多个外部电极荧 光管EFL的一端侧的外部电极经由供电电缆CBL1、 CBL2与侧面模 制框SML的供电端子TM电连接。此外,在供电电缆CBL1、 CBL2 中流过高频电流,因此电缆长度越短越好。
并且,对外部电极焚光管EFL提供与设置在其两端的外部电极同 步且相互相位倒置的驱动电压。该驱动电压向 一 个外部电极提供反相 电路的高频输出,向其他的外部电极提供由变压器进行了相位倒置的 高频输出。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的装配中,在各步骤分别装配了液晶显示板和 背光源结构体BL后,在背光源结构体BL上重叠液晶显示板而一体 形成。背光源结构体BL通过装配图1所示的多个构成部件而获得。 即,在以水槽形状形成的背面板RPL上敷设反射片RFB,在左右两 端设置底框SEP,使电极荧光管EFL桥接在其两端具有的供电端子TM之间来固定,用侧面模制框SML覆盖供电端子TM部分。
该侧面才莫制框SML具有插入在外部电极荧光管EFL之间的梳 齿。在该侧面模制框SML上安置漫射片DFB,在其上层叠了光学补 偿片层叠体OCS后,设置框状模制框MLD,用螺丝等对整体进行一 体地固定。最后,在背面板RPL的与设置有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 面相反一 侧的面,通过在下边部的两端侧设置反相电路基板INV并利 用螺丝等一体地固定来进行安装。
图2是背光源结构体BL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了 在背面板RPL的底框SEP上设置了荧光管EFL的状态。如图2所示, 在以水槽形状形成的背面板RPL的内侧(底面)和从该内侧向长边 侧的提倾斜地上升的侧壁部一体地敷设有反射片RFB。
在该背面板RPL的两短边上设置有覆盖供电端子TM的侧面模 制框SML。
图3A和图3B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背面板RPL和侧面 模制框SML的接合部CON的详细情况。图3A是背面板RPL和侧面 模制框SML的接合部CON的放大立体图。图3B是与接合部CON 周边的荧光管EFL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的剖视图,是对应于图7B的 图。如图3A所示,背面板RPL的端部和侧面模制框SML的端部接 合的接合部C ON是两者的侧壁部具有倾斜面而形成的。
另外,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侧面模制框SML的端部位 于背面板RPL的侧壁的外侧。在图7B中,对在为32英寸的液晶显 示装置时、间隙D为0.6mm进行了叙述,当与之对应地表示时,在 32英寸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图3B的间隙D为-0.4mm,以此 形成侧面^f莫制框SML。
在这样的结构中,敷设在背面板RPL上的反射片RFB的侧壁部 的上升部STA紧贴在背面板RPL的侧壁。在为32英寸的液晶显示装 置的例子中,实际可动范围为RD + D= 1.0mm + ( - 0.4mm ) = 0.6mm, 与图7B的情况相比,能大幅度变窄,进一步阻塞间隙。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在装配时附着在各构成部件上的灰尘 等异物从接合部CON进入到光学补偿片层叠体和液晶显示板的设置
侧内部。由此,很难在光学补偿片层叠体的表面和液晶显示板的显示 面等附着灰尘。 <实施例2>
图4A、图4B、图4C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图4A是背 面板RPL和侧面才莫制框SML的接合部CON的》文大立体图。图4B是 与在接合部CON周边的荧光管EFL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的剖视图, 是对应于图7B的图。图4C是俯视观察侧面模制框SML的概略结构 图。与上述的图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4A、图4B、图4C中,与图3A、图3B的不同点为,在与 背面板RPL的端部接合的侧面才莫制框SML的端部一体地设置有沿着 背面板RPL的侧壁部的上升部STA而弯曲的侧面模制框延伸部MLP 。 该侧面模制框延伸部MLP由与侧面模制框SML相同的部件的成形体 以薄片形状形成,其长度约为lmm左右。另外,优选的是,如图4C 所示,侧面模制框延伸部MLP在背面板RPL的侧壁部侧以稍微倾斜 的角度形成。
即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在敷设于背面板RPL的侧壁面的反射 片RFB的上升部STA上重复配置侧面模制框延伸部MLP,且侧面模 制框MLP为如压着上升部STA那样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反射片RFB在背面板RPL上移动,并在 与侧面模制框SML之间产生间隙,由于一体地设置在侧面模制框 SML的端部的侧面模制框延伸部MLP起到盖子的作用来阻塞间隙, 因此在装配时能够防止灰尘等异物进入到光学补偿片层叠体和液晶 显示板的设置侧内部。由此,^艮难在光学补偿片层叠体的显示面和液 晶显示板的显示面等上附着灰尘。
而且,使用了在侧面模制框SMF的端部一体地设置的侧面模制 框延伸部MLP的接合结构,只图示说明了背面板RPL内部的四个角 中的一个角,但实际上在其他三个角的接合部分也以相同结构形成。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在背面板RPL上并列设置的 多个荧光管EFL采用了外部电极荧光管的情况。当然,即使使用冷阴 极焚光管(CCFL)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由液晶显示板和设置在该液晶显示板的背面的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构体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背光源结构体包括在水槽状的背面板和框状的模制框之间与该背面板相对而并列配置的多个荧光管;安装在上述背面板上、且覆盖上述荧光管的电极部的侧面模制框;以及敷设在上述背面板和上述荧光管之间、以及上述背面板和上述侧面模制框之间的反射片,上述侧面模制框的端部延伸设置到上述背面板的侧壁部的外侧而形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面模制框沿着上述模制框的相对的两条边而设置。
3. —种液晶显示装置,由液晶显示板和设置在该液晶显示板的 背面的正下方发光型背光源结构体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背光源结构体包括在水槽状的背面板和框状的模制框之间与该背面板相对而并列 配置的多个荧光管;安装在上述背面板上、且覆盖上述荧光管的电极部的侧面模制 框;以及敷设在上述背面板和上述荧光管之间、以及上述背面板和上述侧 面模制框之间的反射片,上述侧面模制框的端部延伸设置到上述背面板的侧壁部的外侧 而形成,且具有沿着上述反射片的上升部而弯曲的延伸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延伸部由与上述侧面模制框相同的树脂构件的成形体一体 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面模制框沿着上述模制框的相对的两条边而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敷设于背面板上的反射片的侧壁部的上升部和侧面模制框的侧壁部交叉的角部的接合部分,通过在反射片的侧壁部重复地形成侧面模制框的端部,从而阻塞由反射片的偏离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够减少进入到装置内部的灰尘。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206348SQ200710198848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5日
发明者东祐士, 坪仓正树, 板仓史门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株式会社Ips先驱高新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