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箱以及使用该灯箱的背光装置和平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092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灯箱以及使用该灯箱的背光装置和平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灯箱,更具体地说是涉及用于所谓直下型背光装置 中的灯箱。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等平面显示装置的背光装置大体上分为边光型 和直下型。在边光型背光装置中,在由丙烯酸板等构成的导光板的 端面上配置冷阴极管等光源,由此使来自光源的光从导光板的端面 射入并从导光板的与显示面板的背面相对的一面射出。另一方面, 在直下型背光装置中,不用导光板而是在显示面板的背面安装多个 线状光源,使来自这些线状光源的光通过光扩散板等射出到显示面 板的背面侧。
近年来,电视机、监视器等平面显示装置的大型化急速发展。
因此,例如在20英寸以上的大型显示装置中使用边光型背光装置 时,得不到足够的亮度,并且可能使亮度分布不均匀。因此,在大 型显示装置中一般使用直下型背光装置。另外,在直下型背光装置 的情况下,灯箱内是中空结构。因此,背光装置具有即使大型化重 量也较轻的优点。
但是,当背光装置随着平面显示装置的大型化而大型化时,在 直下型背光装置的情况下,容纳线状光源的灯箱的强度降低,容易 发生变形等。特别是在塑料制成的灯箱的情况下,其变形程度较大, 有时根本无法使用。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l等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在安装有多个 荧光管的灯箱内填充透明树脂,防止因外力造成的灯箱变形等。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5-3233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提出的技术中,用树脂填充在灯箱内,因此背光装置 会变重。因此,失去了直下型背光装置即使大型化重量也较轻的优 点。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既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用作直 下型背光装置的灯箱中,即使大型化也不用填充树脂就能抑制变形 的发生。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大型化重量也较轻、而且无 亮斑、具有较高亮度的背光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大型化重量也较轻、图像显 示质量较高的平面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是一种在内部安装有2个以上的线状光源、并且 具有顶面开口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主体的灯箱。并且,在该箱主 体的底板的内表面上,在线状光源之间形成第一突条。并且,在箱 主体的底板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突条,使其从底面看来与第一突条 交叉。
在此,从高效地反射从线状光源放射的光的观点出发,第一突 条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成直角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优选为大致三角形。
另外,从进一步提高灯箱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第一突条与 第二突条从底面看来大致垂直交叉。另外,第一突条和第二突条可 以与箱主体一体成形。
另外,下面的背光装置也属于本发明,该背光装置具备2个 以上的线状光源;上述的顶面开口的灯箱,在其内部安装有这些线 状光源;以及光散射板,其被安装为塞住该灯箱的顶面开口。
艮口,当上述的灯箱被应用于具备2个以上的线状光源、在内部
安装有这些线状光源的顶面开口的灯箱以及被安装为塞住该灯箱 的顶面开口的光散射板的背光装置中时,该背光装置也属于本发 明。
另外,具备显示面板以及被安装在该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上述 的背光装置的平面显示装置也属于本发明。
4艮口,当上述的背光装置被应用于具备显示面板以及被安装在显 示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装置的平面显示装置中时,该平面显示装置 也属于本发明。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灯箱中,在箱主体的底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交叉 形成第一突条和第二突条。因此,能够通过该第一突条和第二突条 有效地抑制容易发生在大型化的灯箱中的变形。另外,箱主体内是 中空结构,因此即使实现大型化,灯箱的重量也较轻。
另外,当第一突条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成直角方向的截面的形状 为大致三角形时,从线状光源放射的光被第一突条高效地反射。因 此,当具备第一突条的灯箱被应用于背光装置时,该背光装置的发 光效率变高。
另外,当第一突条与第二突条从底面看来大致垂直交叉时,灯 箱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另外,当第一突条和第二突条与箱主体一体 成形时,部件数量减少,生产性提高。
另外,背光装置和平面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灯箱,因此即使大 型化也能以较轻的重量获得无斑点的高亮度和较高的图像显示质


图l是表示灯箱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图3是图1的灯箱的背面立体图。
图4是图3的B-B线截面图。
图5是表示平面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组装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主体;2:冷阴极管(线状光源);3:光学片(光散射板); C:灯箱;P: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1:底板;12:第一突 条;13:第二突条;14:支柱;15:支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灯箱、使用该灯箱的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 示装置(平面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图l是表示灯箱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 截面图。该图1和图2所示的灯箱C具有上面开口 (顶面开口)的大 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主体l。
并且,在箱主体1的底板11的内表面上安装有支架15和支柱14。 支架15夹持图5所示的冷阴极管2。另一方面,支柱14用上端支撑图 5所示的光学片3 (扩散片、透镜片、偏光片以及光散射板)来封住 箱主体l的上面开口。另外,在箱主体l的底板ll的内表面上,隔开 规定间隔安装有支柱14。
另外,在各冷阴极管2、 2之间(在各线状光源之间)形成多个 第一突条12,使其与该冷阴极管2平行。
从图2可知,第一突条12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成直角方向的截面 的形状为三角形。从抑制箱主体l变形的观点出发,不特别限定第 一突条12的截面形状。
但是,从使冷阴极管2放射的光高效地被箱主体1的底面反射来 提高作为背光装置的发光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突条12的截面 形状为三角形。此外,根据冷阴极管2的安装位置等适当地决定截 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第一突条12的高度、倾斜面的角度。
第一突条12可与箱主体1一体成形,也可与箱主体1分别成形后 安装到箱主体l上。从减少部件数量、提高生产性的观点出发,优 选使第一突条12与箱主体1一体成形。此外,优选聚碳酸酯、ABS 等树脂成型品作为箱主体1和第一突条12的材质。
下面,图3表示灯箱C的背面立体图,图4表示图3的B-B线截面 图。在箱主体l的底板ll的外表面上按规定间隔形成多个第二突条 13,使其相对于第一突条12垂直交叉。第二突条13的形成方向是与 第一突条12交叉的方向,也就是说只要不与第一突条12平行即可。 但是,为了对来自任何方向的力都能抑制灯箱C的变形,第二突条 13最好与第一突条12垂直交叉。此外,不特别限定第二突条13的形成间隔,但一般优选间隔为20 30mm。
另外,从图4可知,第二突条13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成直角方向 的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但是,从抑制箱主体l变形的观点出发, 不特别限定第二突条13的截面形状,例如也可是四边形、半圆形。 此外,也不特别限定第二突条13的高度,但一般优选2 5mm左右。
另外,第二突条13可与箱主体1一体成形,也可与箱主体l分别 成形后安装在箱主体l上。但是,与第一突条12同样,从减少部件 数量、提高生产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第二突条13与箱主体1一体 成形。
图5表示使用了上面说明的灯箱C的背光装置和平面显示装置 (表面显示装置)的组装立体图。
首先,背光装置具备多个冷阴极管2、通过支架15将这些冷阴 极管2固定、支撑在内底面上并在上面开口的灯箱C以及被安装为封 住灯箱C的上面开口的光学片(光散射板)3。
如上所述,在灯箱C的底板1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交叉形成第 一突条12和第二突条13,因此从任何方向施加外力都能抑制灯箱C 的变形。另外,在冷阴极管2之间,相对于冷阴极管2平行地形成第 一突条12,因此从该冷阴极管2放射的光由第一突条12高效地反射,
能获得较高的发光效率。
另外,光学片3的中央部分由垂直设置在灯箱C的底板11上的 支柱14支撑,因此即使背光装置大型化也可抑制光学片3的中央部 分的变形。另外,在灯箱C的背面侧安装有驱动冷阴极管2的逆变器 单元7。
在图5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P位于 背光装置的正面侧。液晶显示面板P具备包括像素电极、薄膜晶体 管等的TFT基板以及包括对置电极、滤色器等的滤色器基板。并且, 在两个基板的边缘部分涂布密封材料从而使这些基板隔开间隙贴 合,并且在该间隙内封入液晶。
另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分别安装未图示的偏光板。并且,将 对形成在TFT基板上的未图示的漏极驱动器和栅极驱动器提供驱动信号的电路基板6安装在灯箱C的背面。
在图5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中,通过框状的上机壳4和外框5
夹持液晶显示面板p,将背光装置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p的背面侧,
使其填入上机壳4的内侧。
权利要求
1.一种灯箱,在内部安装有2个以上的线状光源,并且具有顶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主体,所述灯箱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主体的底板的内表面上,在上述2个以上的线状光源之间形成第一突条,在上述箱主体的底板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突条,使其从底面看来与第一突条交叉。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灯箱,其特征在于第一突条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成直角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大致 三角形。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灯箱,其特征在于 第一突条与第二突条从底面看来大致垂直交叉。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灯箱,其特征在于 第一突条和第二突条与上述箱主体一体形成。
5. —种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2个以上的线状光源;权利要求1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顶面开口的灯箱,在其内部安 装有这些线状光源;以及被安装为塞住该灯箱的顶面开口的光散射板。
6. —种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装置,其被安装在显示面板的背面侧。
全文摘要
在箱主体(1)的底板(11)的内表面上,在冷阴极管(2)之间形成第一突条(12),并且在箱主体(1)的底板(11)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突条(13),使其从底面看来与第一突条(12)交叉。在此,从进一步提高灯箱(C)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第一突条(12)与第二突条(13)从底面看来大致垂直交叉。另外,第一突条(12)和第二突条(13)最好与箱主体(1)一体成形。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1578474SQ20078004986
公开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5日
发明者日登荣治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