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7222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机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由于本身不发光,因此 需要另外设置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侧(与显示面 相反的侧),包括金属制或树脂制且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作为灯而收容在底座内 的多根荧光管(例如冷阴极管)、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分且用于将冷阴极管发出的光向液 晶面板侧高效地放出的多个光学部件(扩散片等)和用于支承细长的管状的冷阴极管的中 间部分的灯夹(lamp clip)。光学部件的外周边部通过形成在底座的承受面从背侧被支承,而画面中央侧部分 通过形成在灯夹的支承销从背侧被支承。另一方面,在光学部件的外周边部的表面侧在被 覆盖的状态下配置有用于从背侧支承液晶面板的框架(frame)。作为这样的结构的液晶显 示装置的一个例子,例如,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173250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光学部件的外周边部夹在底座的承受面与框架 之间,但是,若将该外周边部限制在夹压状态,则在光学部件热膨胀或热收缩时外周边部不 能够位移,因此存在在光学部件的画面中央侧部分集中产生弯曲或翘曲的问题。因此,若将 框架配置在从光学部件分离的位置,在两者间设定间隙,则能够容许光学部件的外周边部 的位移,能够使得难以在画面中央侧部分产生光学部件的弯曲或翘曲。另一方面,在谋求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情况下,需要将各构成部件薄型化或 缩小各构成部件间的间隔。作为其具体的方法,本案的发明者设计了除去框架而通过光学 部件直接承受液晶面板的结构。但是,如果那样则在液晶面板与光学部件之间难以确保间 隙,存在光学部件的外周边部被液晶面板约束的问题。于是,在光学部件热膨胀或者热收缩 时,出现在光学部件的画面中央侧部分易于集中产生弯曲或翘曲的倾向,易于在背光源装 置产生亮度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多个(多根)呈管状的灯;收容上述各灯的底座;配置于 相对于上述底座夹着上述各灯的位置的面状的光学部件;和多个灯保持件,该灯保持件具 备安装于上述底座的主体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且能够把持上述灯的多个灯把持部和设 置于上述主体部的偏心的位置且能够支承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承部,其中,上述各灯保持件 被配置为上述各支承部向沿着上述光学部件的面方向设定的基准线侧偏心。这样,收容在底座内的各灯被各灯保持件的灯把持部把持,另一方面,配置在相对 于底座夹着各灯的位置的光学部件被各灯保持件的支承部支承。这里,各支承部在各主体部配置于偏心的位置,且向沿着光学部件的面方向设定的基准线侧偏心,因此具有如下倾 向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各支承部的分布密度越向基准线侧则越高。于是,通过将该基准线设 定在光学部件的可能产生弯曲或翘曲的位置,能够通过各支承部良好地支承光学部件,能 够防止弯曲或翘曲的产生。另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多个呈管状的灯;收容上述各灯的底座;配置于相 对于上述底座夹着上述各灯的位置的面状的光学部件;和多个灯保持件,该灯保持件具备 安装于上述底座的主体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且能够把持上述灯的多个灯把持部和设置于 上述主体部的偏心的位置且能够支承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承部,其中,上述各灯保持件被配 置为,与从沿着上述光学部件的面方向设定的基准线到上述主体部的中心的距离相比,从 上述基准线到上述支承部的距离较小。这样,收容在底座内的各灯被各灯保持件的灯把持部把持,另一方面,配置在相对 于底座夹着各灯的位置的光学部件被各灯保持件的支承部支承。这里,各支承部在各主体 部配置于偏心的位置。进而,由于从沿着光学部件的面方向设定的基准线到支承部的距离 比从基准线到主体部的中心的距离小,因此具有如下倾向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各支承部的 分布密度越向基准线侧则变得越高。于是,通过将该基准线设定在光学部件的可能产生弯 曲或翘曲的位置,能够通过各支承部良好地支承光学部件,能够防止弯曲或翘曲的产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述结构。(1)上述基准线被设定为通过上述光学部件的中央位置。这样,通过各支承部能够 可靠地支承光学部件中在结构上最可能产生弯曲或翘曲的部分。(2)上述各灯保持件以越靠近上述基准线侧设置数越多的方式配置。这样,能够提 高对基准线附近的光学部件的弯曲或翘曲的限制功能。(3)上述底座上的上述灯保持件的设置区域以上述基准线为界被分为第一区域和 第二区域,安装在上述第一区域的第一灯保持件组与安装在上述第二区域的第二灯保持件 组相互的安装状态不同。这样,通过互不相同的安装状态下的第一灯保持件组的各支承部 和第二灯保持件组的各支承部能够良好地限制光学部件的弯曲或翘曲。(4)上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上述各灯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朝向。这样,能够使得 在与灯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越靠近基准线侧越提高各支承部的分布密度。(5)上述各灯保持件被形成为,上述主体部呈矩形形状,上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被 设定为与上述基准线交叉的朝向,且上述各灯把持部把持不同的上述灯。这样,能够良好地 保持安装在底座内的各灯。(6)在上述底座,开口设置有大小互不相同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上述灯 保持件的上述主体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而 被插入上述第一安装孔内且在该第一安装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能够夹持上述第一安装孔 的周边部,该第二安装部的大小与上述第一安装部的大小不同,且该第二安装部向上述底 座侧突出而被插入上述第二安装孔内,在该第二安装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能够夹持上述第 二安装孔的周边部,上述第一安装部和上述第二安装部中较大的安装部形成为比上述第一 安装孔和上述第二安装孔中较小的安装孔大。这样,只要各安装部与所对应的各安装孔不 匹配,则大的安装部不能够插入小的安装孔,能够限制其安装。由此,能够在各支承部向基 准线侧偏心的安装状态下将灯保持件可靠地安装于底座。
6
(7)上述第一安装部和上述第二安装部分别具备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 的基部、和从上述基部向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朝向突出的片部,上述各片部通过从被插入于 对应的上述第一安装孔和上述第二安装孔的状态朝向上述各片部的突出方向滑动,能够在 上述各片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第一安装孔或者上述第二安装孔的周边部,上述第 一安装部和上述第二安装部在沿着滑动方向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 尺寸互不相同。这样,适合滑动安装式的结构。(8)上述主体部呈大致矩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上述滑动方向一致。这样,在安装 状态下由主体部闭塞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适合主体部的宽度尺寸小的结构。(9)上述第一安装部形成为比上述主体部的上述滑动方向的前端部更突出。这样, 在安装主体部时,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安装部的突出部分先行插入第一安装孔,作业性好。(10)在上述第一安装部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向前端侧,与上述主体部之间的距 离逐渐增加的引导部。这样,通过引导部引导对第一安装孔的插入动作,因此作业性进一步 提尚。(11)上述支承部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向上述滑动方向的后侧偏心的位置,且突出 到比上述灯把持部高的位置,在安装拆卸时能够进行操作。这样,能够在操作设置在主体部 中向滑动方向的后侧偏离的位置的支承部的同时,将从其相反的滑动方向的前端部突出的 第一安装部先行插入第一安装孔,因此作业性好。(12)上述灯保持件的上述各灯把持部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互不相同。这样,由于灯 保持件的安装状态被限制,使得各灯把持部被配置在与安装于底座内的各灯间的间隔对应 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各灯把持部可靠地把持对应的各灯。(13)上述各灯被安装为越靠近上述底座的中央侧分布密度越高,配置在上述底座 的中央侧的上述灯保持件的上述各灯把持部间的间隔的最大值被设定为,比配置在与上述 底座的中央侧的灯保持件相比靠近上述底座的端侧的上述灯保持件的上述各灯把持部间 的间隔的最小值小。这样,通过使得越靠近底座的中央侧灯的分布密度越大,能够得到高的 亮度。于是,能够通过各灯保持件的各灯把持部良好地保持不等间距排列的各灯。(14)另外,上述主体部呈矩形形状,上述支承部配置于上述主体部的在长度方向 上偏心的位置。(15)另外,在上述主体部,在其长度方向上相互分开的位置配置有多个上述灯把 持部,上述支承部配置在上述各灯把持部之间的位置。(16)另外,上述光学部件呈矩形形状,上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上述光学部件的长 边方向平行地延伸。(17)另外,上述光学部件呈矩形形状,上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上述光学部件的短 边方向平行地延伸。(18)另外,上述底座呈矩形形状,上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上述底座的长边方向平 行地延伸。(19)另外,上述底座呈矩形形状,上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上述底座的短边方向平 行地延伸。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如上所述的照明装置和配置在 该照明装置的正面侧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在向显示面板照射光的照明装置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因此 能够实现显示品质好的显示。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例示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 适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或者个人电脑的桌面(desktop)画面等,尤其适合大型画面 使用。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着长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是灯夹的正视图。图6是灯夹的平面图。图7是灯夹的仰视图。图8是灯夹的侧面图。图9是表示在底座安装着各灯夹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0是底座及反射片的平面图。图11是底座及反射片的放大平面图。图1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3是图12的A-A线截面图。图14是图12的B-B线截面图。图15是图12的C-C线截面图。图16是图12的D-D线截面图。图17是图12的E-E线截面图。图18是表示将灯夹安装在底座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9是表示在安装灯夹的中途使主体部倾斜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0是表示在安装灯夹的中途使主体部滑动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1是表示按照与正式相反的安装朝向安装灯夹,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孔的 周边部相干涉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灯夹安装在底座上的状态的平面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将灯夹安装在底座上的状态的平面图。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中的将灯夹安装在底座上的状态的平面图。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灯夹的仰视图。图26是底座的放大平面图。图27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中的灯夹的仰视图。图28是底座的放大平面图。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灯夹的主体部的侧截面图。
8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灯夹的主体部的侧截面图。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的灯夹的主体部的侧截面图。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中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侧截面图。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中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侧截面图。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中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侧截面图。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中的灯夹的灯把持部的侧截面图。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中的灯夹的正视图。图37是表示将灯夹安装在底座的状态的平面图。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中的灯夹的平面图。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中的将灯夹安装在底座的状态的正截面图。图4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中的灯夹的灯把持部上的保持突起的平截面图。图41是灯把持部的臂部的平截面图。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中的灯夹的灯把持部上的保持突起的平截面图。图43是实施方式16的变形例中的保持突起的平截面图。图44是其他的实施方式(1)及(5)的灯夹的正视图。图45是其他的实施方式(1)及(5)的灯夹的平面图。图46是其他的实施方式(7)的底座的平面图。符号说明10 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 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 底座;15a 扩散板(光学部件);15b 光学片(光学部件);17 冷阴极管(灯);18 灯夹(灯保持件);18A 第一灯夹组(第一灯保持件组);18B 第二灯夹组(第二灯保持件组);27 主体部;28 灯把持部;29 支承销(支承部);30 第一安装部;31 第二安装部;32 第一安装孔;33 第二安装孔;46 基部;47 片部;48:引导部;49:基部;50:片部;Al 第一区域;A2 第二区域;CC 中心(主体部中的中心);Ll 基准线;PTmax 最大值;PTmin 最小值;TV 电视接收装置;Wl、W2 宽度尺寸。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至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着该液 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收容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正面侧(也称为表侧)背面侧(也称为背 侧)两机壳Ca、Cb、电源P、调谐器T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成为横长 的方形,以立式(纵置)的状态被收容。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由框状的边框13等 保持为一体。此外,在各图面的一部分表示了 X轴、Y轴及Z轴,按照各轴方向成为在各图 面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绘。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2 (参照图2至图 4)。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在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贴合一对玻璃基板, 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的玻璃基板,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 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还设置有取向膜等,在另一 方的玻璃基板,设置有R (红色)、G (绿色)、B (蓝色)等的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 滤光片、对置电极,还设置有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IlaUlb(参照 图3及图4)。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在光射出面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大致呈 箱型的底座14、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配置的扩散板15a、配置在扩散板15a与 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和框架16,该框架16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在该框 架16与底座14之间夹着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并加以保持。进而,在底座14内具备7令 阴极管(光源)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上的灯夹18、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 部负责电连接的中继的中继连接器19、以及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 19组的保持部件20。此外,该背光源装置12中,与冷阴极管17相比,扩散板15a侧为光射 出侧。此外,图2 图4中,省略灯夹18的图示。底座14是金属制的,通过金属板材成形为浅的大致箱型,该浅的大致箱型由矩形 的底板、和从该底板的各边立起而折叠(折返)成大致U字状的折叠外缘部21 (短边方向 的折叠外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折叠外缘部21b)构成。在底座14的底板,在其长边方向 的两端部穿设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进而,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 折叠外缘部21b的上表面,穿设有固定孔14c,能够通过例如螺钉等将边框13、框架16和底 座14等一体化。在底座14的底板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一面的一侧)配设有反射片 23。反射片23为合成树脂制,其表面形成为反射性优异的白色,以沿着底座14的底板面的 内侧覆盖该底座14的底板面的大致全部区域的方式铺设。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如图 3所示,以覆盖底座14的折叠外缘部21b的方式立起,成为被底座14和扩散板15a夹住的 状态。通过该反射片23,能够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向扩散板15a侧反射。冷阴极管17形成为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 一致的状态且多个该冷阴极管17相互平行地排列的状态下收容在底座14内(参照图2)。 此外,冷阴极管17为从底座14的底板(反射片23)稍微浮起的状态,其各端部嵌入中继连 接器19,以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保持部件20。保持部件20为呈现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构成为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且沿着底 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保持部件20具有能够在其表面侧 不同级地载置扩散板15a乃至液晶面板11的台阶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折 叠外缘部21a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折叠外缘部21a共同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 插入销24从保持部件20中与底座14的折叠外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通过将该插入销24插入形成在底座14的折叠外缘部21a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该保持部件20被安装在底座 14。保持部件20的台阶状面由与底座14的底板面平行的3个面构成,在处于最低位 置的第一面20a载置有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进而,从第一面20a朝向底座14的底板面 延伸出倾斜的倾斜罩26。在保持部件20的台阶状面的第二面20b载置有液晶面板11的短 边缘部。处于保持部件20的台阶状面中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配置在与底座14的折叠外 缘部21a重叠的位置,与边框13接触。扩散板15a在合成树脂制的板状部件分散混合有光散射颗粒(粒子),具有扩散从 作为管状光源的冷阴极管17射出的线状光的功能。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如上所述载置 在保持部件20的第一面20a上,不受到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扩散板 15a的长边缘部被底座14(反射片23)与框架16夹住而被固定。配置在扩散板15a上的光学片15b从扩散板15a侧开始依次层叠有扩散片、透镜 片、反射型偏光板,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而通过了扩散板15a的光成为面状光的功能。 在该光学片15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15b被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夹持。此处,详细说明灯夹18。灯夹18是合成树脂制(例如聚碳酸酯制),表面为光的 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如图5 图8所示,具备主体部27 (安装板、基底部),该主体部27沿着 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呈大致板状,在平面视图中呈大致矩形。以相对于底座14而言 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即大致平行于与 冷阴极管17的轴方向(长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姿势(朝向)安装灯夹18。此 外,下面,就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的记载而言,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以底座14和反射片23 的底板为基准。另外,下面的说明中,就Z轴方向而言,以图3及图4所示的上侧为表侧,以 相反的下侧为背侧。在主体部27的表侧的面(与扩散板15a及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与底座14侧为 相反侧的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冷阴极管17支承在规定高度位置的灯把持部28 ;和用于 将扩散板15a支承在比冷阴极管17高的位置的支承销29。灯把持部28在主体部27的长 度方向上分开的位置并排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分别把持不同的冷阴极管 17。各灯把持部28间的间距基本相同,与在底座14内排列的各冷阴极管17间的间距一 致。支承销29配置在从主体部27的中心CC偏离(离开)的位置、即偏心的位置(图5及 图6)。换言之,支承销29配置在从主体部27的中心CC离开的位置、进而换言之配置在避 开主体部27的中心CC的位置。另外,换言之,支承销29配置在与主体部27的中心CC隔 开规定的距离(间隔)的位置、进而换言之配置在主体部27的中心CC与外周端部之间的 位置。详细而言,支承销29设置在从面CS在长度方向上偏离(离开)的位置、即偏心的位 置,其中,CS面是通过主体部27的中心CC (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沿着Z轴方向及X轴方 向、即与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面。进一步具体而言,支承销29配置在主体部 27的最靠端部的灯把持部28与另一灯把持部28的大致中间位置,其中,该另一灯把持部 28是与上述最靠端部的灯把持部28相邻的灯把持部。另一方面,在主体部27的背侧的面 (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相对的面、与扩散板15a和冷阴极管17侧为相反侧的面),设置有 用于将灯夹18以安装状态保持于底座14的安装部30、31。安装部30、31在主体部27的长
11度方向上分开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如图9所示,该灯夹18设置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内表面多个分散的位 置,下面,对其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各灯夹18并排设置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长边方向 (X轴方向)上的相互分开的多个位置,由此,能够在轴方向上分离开的多个位置把持冷阴 极管17。进而,在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底板,与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侧相比,各灯 夹18在中央侧(基准线Ll侧)的设置数较多。具体而言,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短边 方向的中央侧,详细而言,在夹着通过该中央位置且沿长边方向(X轴方向、冷阴极管17的 长度方向、与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扩散板15a的面方向)横穿的假想的基准 线Ll的位置,在长边方向各分开设置有三个灯夹18,而在从这六个灯夹18靠短边方向的两 端的位置,沿长边方向各分开设置有两个灯夹18。由此,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短边方向的 中央侧(基准线Ll侧)与两端侧相比,灯把持部28的数量,即对冷阴极管17的支承部位 更多,并且支承销29的数量即对扩散板15a的支承部位变多。此外,在长边方向对应地各排列两个的各灯夹18 (相对于短边方向的中央侧,配 置在两端侧的各灯夹18),相对于在短边方向上相邻的灯夹18,配置于在长边方向上偏离 的位置。从而,与假设各灯夹18沿短边方向排成成一列的情况相比,各灯夹18分散配置在 反射片23的底板的面内,因此,就人类的眼睛的特性而言,难以识别出灯夹18的影子。艮口, 即使灯夹18是相同的个数,若呈线状或集中配置,则依据人类的眼睛的特性易于识别出 来,但是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分散配置灯夹18,即使在反射片23和灯夹18的光的反射率 不同的情况下,也难以在背光源装置12产生亮度不均。于是,各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安装朝向(安装姿势、安装 状态)按照各支承销29向着上述的基准线Ll侧(靠近基准线Ll侧、或者接近基准线Li) 的方式、即向基准线Ll侧偏离(偏心)的方式进行设定。详细而言,各灯夹18虽然按照使 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与冷阴极管17的长度 方向和基准线Ll正交的方向)一致的朝向而被安装,但是在各灯夹18上,由于支承销29 在主体部27配置于在长度方向上偏心的位置,因此相对于底座14的安装朝向产生方向性。 因此,作为各灯夹18的安装朝向(安装趋向)设定有如下两种支承销29朝向图9所示的 下侧的第一安装朝向(第一安装姿势、第一安装状态);以及支承销29朝向图9所示的上 侧,与上述第一安装朝向为相反朝向的第二安装朝向(第二安装姿势、第二安装状态)。而 且,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中,与基准线Ll相比安装在图9所示的上侧的第一区域Al 的灯夹18为第一安装朝向,而安装在该图下侧的第二区域A2的灯夹18为第二安装朝向。 即,各灯夹18夹着基准线Ll (作为边界)被分为第一安装朝向的第一灯夹组18A和第二安 装朝向的第二灯夹组18B,在各主体部27被偏心配置的各支承销29全部靠基准线Ll配置。 在该状态下,与从基准线Ll到各灯夹18的主体部27的中心CC为止的距离相比,从基准线 Ll到各灯夹18的支承销29为止的距离分别变得更小。由此,各支承销29对于扩散板15a 的支承位置靠近扩散板15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换言之,支承销29的分布密度越靠扩散 板15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越高。这里,假设在扩散板15a产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具有 如下倾向,即,在结构上越靠近画面中央侧越易于向冷阴极管17侧产生弯曲或者翘曲的倾 向,但是由于在画面中央侧分布有较多的支承销29,因此能够良好地限制弯曲、翘曲。然而, 为了支承冷阴极管17,存在灯夹18的最好的(更少的)数量 配置。在采用最优的规定的
12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偏心配置有支承销29的灯夹18为支承销29靠近基准线Ll的配置, 能够得到能够良好地限制扩散板15a的弯曲或翘曲的效果。此外,如图10所示,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内表面,在各灯夹18的各安 装预定位置,分别在厚度方向贯通而形成有用于插入安装部30、31的安装孔32、33及插通 孔34、35。在后面详细说明安装部30、31、安装孔32、33及插通孔34、35。接着,说明灯夹18的各部位的详细结构。首先,如图5 图8所示,主体部27沿 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呈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相对于其长度方向两端部,中间 部分形成为宽度稍窄。因此,主体部27的表面积与假设使主体部27的全长范围内的宽度 与宽的部分27a—致而为固定宽度的情况相比变小,所有灯夹18的表面积占反射片23的 整体的表面积的比例变小。由此,即使在反射片23与灯夹18的光的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 也难以在背光源装置12产生亮度不均。在主体部27中两端的宽度宽的部分27a(宽度宽 的第一部位)设置有两端的一对灯把持部28和两个安装部30、31,与此相对,在中间的宽度 窄的部分27b (宽度窄的第二部位)设置有靠中央的一对灯把持部28和支承销29。主体部 27的两个宽度宽的部分27a与宽度窄的部分27b相比,是高刚性部位,在该两个宽度宽的部 分27a设置有两个安装部30、31,因此在安装灯夹18时,即使在两安装部30、31与底座14 的安装孔32、33的周面干扰(干涉)时,也能够防止在安装部30、31或主体部27产生破损寸。接着,对沿着板厚方向切断主体部27而得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主 体部27包括具有对于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安装面(相对面)的台座部36、从台 座部36向表侧(冷阴极管17及扩散板15a侧)突出且在其表面具有倾斜面38的突出部 37。台座部36的厚度尺寸(高度尺寸、Z轴方向上的尺寸)及宽度尺寸(X轴方向上 的尺寸)分别基本一定,截面形状为横长的大致方形(块状)。另一方面,突出部37的突 出基端侧的宽度尺寸与台座部36大致相同,形成为随着靠近(朝向)突出前端侧其宽度尺 寸(主体部27的短边侧(X轴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的前端细的形状(前端窄的形状)。 换言之,突出部37形成为其厚度尺寸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顶点Pl)最大, 随着从中央位置接近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两下部边端侧)厚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山形。进 而换种方式说,突出部37成为从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线AX朝向远离的方向下部边端(下 摆)变宽的山形形状。因此,突出部37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长边侧的 外周边部)与中央部侧相比,全部区域为薄壁,在其与台座部36之间几乎不产生台阶差。而且,在突出部37的表面,沿着宽度方向从中央位置朝向两端位置形成有一对下 坡度的倾斜面38。该倾斜面38的坡度形成为,在突出部37的宽度方向上,与反射片23之 间的距离从中央位置到两端位置逐渐变小,换言之,与扩散板15a(冷阴极管17)之间的距 离逐渐增加。具体而言,突出部37的截面形状为大致二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在其 表面上以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顶点Pl为边界形成有一对倾斜面38。S卩,突出部37形成为以 通过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沿着Z轴方向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因此,两倾斜面38 的倾斜角度相同。在突出部37的顶点Pl连接的两倾斜面38之间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另 外,突出部37的顶点Pl处的厚度尺寸Tl设定为比台座部36的厚度尺寸T2大。此外,如 图13及图14所示,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两端的宽度宽的部分27a与作为其中间部的
13宽度窄的部分27b,突出部37的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设定为宽度宽的部分27a 的倾斜角度θ 1比宽度窄的部分27b的倾斜角度θ 2小(和缓)。此外,在台座部36的底 面(主体部27的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相对的面),遍布全长形成有一对以宽度方向的中 央位置为顶点且比倾斜面38和缓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27c。如上所述,由于在主体部27形成有具有倾斜面38的突出部37,因此通过倾斜面 38能够良好地将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向扩散板15a侧反射。并且突出部37的沿着长度 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相比,在整个区域上为薄壁,在其与台座部36之间几 乎不产台阶差,所以在突出部37几乎不存在能够成为影子的部分。由此,能够极力将主体 部27的表面处的光的反射效率均勻化,从而尽力防止在主体部27产生暗部(影子部、阴影 部)。此外,由于在突出部37的背侧设置有台座部36,且该台座部36的厚度尺寸T2设定 得比突出部37的最大厚度尺寸Tl (顶点Pl处的厚度尺寸Tl)小,所以通过突出部37的两 倾斜面38能够实现光的反射效率的均勻化,且台座部3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难以识别为 暗部。此外,由于在突出部37的表面形成有不弯曲的方式的倾斜面38,所以在利用树脂成 形制造灯夹18时,能够得到易于实现突出部37的尺寸精度的效果。突出部37虽然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但是在宽度方向 的两端部却非常薄,所以担心出现光透过薄壁部分的情况。但是,由于在该突出部37的背 侧配置有台座部36,其厚度尺寸为能够充分遮光的大小,所以避免了光透过主体部27的宽 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情况。由此,即使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背侧不隔着反射片 23而配置有底座14,也防止了从表侧将该底座14(及安装孔32、33)识别为暗部。另外,若 突出部3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为薄壁(即,较薄),则虽然担心主体部27的强度不足的情 况,但通过在突出部37的背侧设置台座部36,能够充分确保主体部27的强度和刚性。下面,详细说明构成对扩散板15a的支承结构的支承销29。如图12所示,支承销 29从背侧支承扩散板15a中比由保持部件20等支承的外周边部靠画面中央侧的部分,从 而能够限制扩散板15a向冷阴极管17侧弯曲或者翘曲。如图6所示,支承销29被形成为, 沿水平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如图5及图8所示,形成为直径尺寸随着从根侧起接近 前端侧而逐渐变小的前端细的形状。即,支承销29形成为大致圆锥状。在支承销29中能 够与扩散板15a抵接的前端部(顶端部)形成有R面,并将其弄圆。在支承销29的根部的 外周面形成有随着接近主体部27侧而变宽的曲面,与主体部27的倾斜面38不产生台阶差 地平缓地连接。支承销29的根部的直径尺寸比后述的灯把持部28的臂部39的宽度尺寸 (X轴方向的尺寸)大,而前端部的直径尺寸比灯把持部28的臂部39的宽度尺寸小。支承 销29自主体部27突出的高度设定为比灯把持部28高。如上所述,该支承销29配置在主 体部27中在长度方向从中央位置偏离的位置,而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中央位置。支承销29成为灯夹18中突出到最高位置的部位。因此,在进行相对底座14安装 或拆卸灯夹18的作业时,作业人员能够抓住支承销29进行作业,支承销29起到安装拆卸 时的操作部的作用。接着,详细说明构成对冷阴极管17的支承结构的灯把持部28。如图12所示,灯把 持部28能够从背侧将冷阴极管17中设置有电极的两端部间的中间部分、即发光部分支承 在从反射片23稍微浮起的高度的位置。灯把持部28整体成为朝向表侧开口的有端环状, 具备相互相对的一对臂部39。在两臂部39的前端部间确保有容许沿着Z轴方向(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厚度方向)被安装拆卸的冷阴极管17的通过的开口部40。两臂部39 形成为在主体部27的表侧的面从沿长度方向(Y轴方向)分开的位置分别立起的悬臂状, 为弯曲为大致圆弧状的形状。该两臂部39的曲率与所安装的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的曲率 基本一致,安装状态下在该两臂部39与冷阴极管17之间产生的间隙沿周方向为基本一定 的宽度。两臂部39成为以通过灯把持部28在Y轴方向的中央位置而沿着Z轴方向的对称 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两臂部39以从主体部27立起的基端部为支点,沿着宽度方向能够 弹性变形。另外,如图8所示,各臂部39成为以通过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心位置而沿 着Z轴方向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另外,臂部39的宽度尺寸比主体部27的宽度尺 寸小。另外,臂部39在突出基端部宽度逐渐变宽而与主体部27平缓地连接,防止产生台阶 差。如图12所示,在两臂部39的前端部的内表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周面),分别 设置有用于保持冷阴极管17的保持突起41,在这两个保持突起41间确保上述开口部40。 该开口部40的开口宽度设定为比冷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稍窄。因此,在通过开口部40而 安装拆卸冷阴极管17时,两臂部39被冷阴极管17挤压而弹性地扩开变形。保持突起41成 为从臂部39的前端部的内表面向内(朝向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线AX侧)突出的形态,与 安装状态下的冷阴极管17的中心C相比位于表侧(光射出侧)、即相对于冷阴极管17位于 其取出方向侧。安装状态下,冷阴极管17通过灯把持部28的底面中位于冷阴极管17的中 心C的正下方的中央的第一支承点Si、两保持突起41的内端的第二支承点S2及第三支承 点S3而被三点支承,在各支承点Sl S3间,在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与灯把持部28的内 周面之间空出沿着周方向延伸的很小的间隙(clearance)。这时,若连接对冷阴极管17的 各支承点Sl S3之间,则画出二等边三角形。另外,连接第一支承点Sl与冷阴极管17的 中心C的线、连接第二支承点S2与该中心C的线、连接第三支承点S3与该中心C的线(未 图示)它们之间所成的角度分别为钝角。在两臂部39的前端部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引导冷阴极管17的安装动作的 引导部42 (图15)。两引导部42形成为从臂部39倾斜向外立起的前端细的形状。两引导 部42具有从突出基端到突出前端相互分离开的斜度(倾斜),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内表面 也成为同样的斜度的倾斜面。因此,两引导部42的作为相对面的内表面间的间隔随着靠近 该图下侧、即靠近冷阴极管17的安装方向侧而逐渐变窄,相反随着靠近冷阴极管17的取出 方向侧而逐渐变宽。由此,通过两引导部42的内表面能够平滑地引导冷阴极管17的安装 动作。另外,引导部42的内表面维持原有状态地与保持突起41的内表面平缓连接。这里,如图5及图12所示,灯把持部28中的夹在两臂部39之间的底面(包含第 一支承点Si)设定为比主体部27的倾斜面38的顶点Pl (突出部37的突出前端)低。换 言之,在主体部27的表侧的面形成有规定宽度的凹部,从夹着该凹部的位置立起一对臂部 39而形成灯把持部28。该凹部形成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整个范围,其深 度尺寸设定为比突出部37的最大厚度尺寸稍小。因此,主体部27形成为,台座部36在整 个长度为一定的厚度尺寸,而突出部37在长度方向上与各灯把持部28对应的部位局部地 形成为薄壁。于是,可以说具有灯把持部28的底面的底部43由台座部36和突出部37的 薄壁部分构成(图15)。作为主体部27的一部分的底部43形成为比构成灯把持部28的臂 部39的宽度宽。此处,冷阴极管17被支承为其底面在比主体部27的顶点Pl还低的位置、即接近反射片23的位置(远离扩散板15a的位置),适合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薄型化。此 外,冷阴极管17的中心C在比主体部27的顶点P1、P2还高的位置(表侧的位置)。此外, 这里所说的灯把持部27的底面是,灯把持部27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周面中、以Z轴方 向为铅垂方向时位于该方向最下侧的部分,也是灯把持部27中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周面 中最接近底座14的部分。进而换种方式说,所谓灯把持部27的底面是与冷阴极管17相对 的周面中灯把持部27的根侧部分。灯把持部28的底面是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保持一定的高度并 形成为基本笔直的形状,但是如图15所示,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冷阴极管 17的长度方向(中心轴线AX方向))上,成为在从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线AX远离的方向 下部边端变宽的山形形状。即,在冷阴极管17的表面与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 相对于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具有不同宽度的空隙G(间隔)。详细而言,灯把持部28的 底部43形成为,厚度尺寸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最大而从该中央位置随着靠 近两端位置则逐渐变小的山形。而且,该灯把持部28的底面由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上 从中央侧到两端部侧成为下坡度的一对倾斜面44 (避让面)构成。该倾斜面44在主体部 27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央位置到两端位置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换言之,成为 与冷阴极管17(扩散板15a)之间的距离(间隔、间隙、空隙G)逐渐增加的斜度的面。换言 之,在冷阴极管17的表面与灯把持部28的倾斜面44之间存在的空隙G,成为从灯把持部 28的中央沿着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随着靠近两端侧而逐渐变宽的形状,在两端位置成 为最大的开口宽度。具体而言,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的突出部37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二 等边三角形,在作为其表面的底面以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顶点P2(含第一支承点Si)为界形 成有一对倾斜面44。S卩,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成为以通过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沿着Z 轴方向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因此,两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θ 3相同。在灯把持部 28的底部43的顶点Ρ2连接的两倾斜面44彼此所成的角度为钝角。该灯把持部28的底 部43处的顶点Ρ2比上述主体部27的突出部37处的顶点Pl低。因此,在灯把持部28的 底部43形成的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θ 3比在灯把持部28外的主体部27的突出部37形 成的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θ 1、θ 2(参照图13及图14)小。如图17所示,在该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形成的倾斜面44形成为在臂部39的 内周面也连续地扩张,这里成为扩张倾斜面45。进而,如图16所示,该扩张倾斜面45形成 为,从保持突起41的内周面扩张至引导部42的内周面及外周面,进而扩张至臂部39的外 周面。由此,扩张倾斜面45形成在臂部39、保持突起41、及引导部42上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的全部区域。因此,臂部39、保持突起41、及引导部42成为其厚度尺寸随着从宽度方向(X 轴方向)的中央位置接近两端位置而逐渐变薄的形态。在安装着冷阴极管17的状态下,如图15 图17所示,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与包 含灯把持部28的底面的内周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周面)之间的距离(间隔、间隙) 随着从灯把持部28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朝向(接近,靠近)两端位置(冷阴极管17的 轴方向的外侧)逐渐变大。因此,在点亮冷阴极管17时,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通过在冷 阴极管17与灯把持部28之间确保的间隙(clearance),照射在倾斜面44及扩张倾斜面45 上而被反射,变为朝向扩散板15a。假设在令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为笔直的方式的情况下, 若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照射在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上而被反射,则被原样反射回冷阴极管17的可能性高,与上述情况相比,能够增多朝向扩散板15a的光量,能够提高来自冷阴 极管17的光的取得效率。另外,由于扩张倾斜面45被形成至灯把持部28的外周面,所以 能够将从外侧照射到灯把持部28的光良好地向扩散板15a反射。由此,能够实现灯把持部 28处的光的反射效率的均勻化。另外,通过在灯把持部28的内外两周面形成倾斜面44及 扩张倾斜面45,有利于对灯夹18进行树脂成形时的单侧开放。下面,对于构成灯夹18的对底座14的保持结构的安装部30、31,与底座14和反 射片23的安装孔32、33及插通孔34、35—起进行详细说明。首先,简单说明保持结构,如 图5所示,安装部30、31构成为沿着主体部27的背面(板面)的钩状,将该安装部30、31 插入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安装孔32、33及插通孔34、35,使之向底座14的背侧突出(图 20参照),在该状态下,使灯夹18沿着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反射片23及底座 14的底板的板面方向)滑动,由此,如图12所示,能够在安装部30、31与主体部27之间夹 持底座14和反射片23。如上所述,在灯夹18上,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在相互分离开的位置设置有一 对安装部30、31,其分别成为第一安装部30及第二安装部31。第一安装部30设置在主体 部27中在长度方向上与支承销29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附近,而第二安装部31设置在主体部 27中在长度方向上支承销29侧的端部附近。此外,在这些第一安装部30及第二安装部31, 分别以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为顶点的缓和的倾斜面30a、31a遍布全周 全区域地各形成有 一对。这些倾斜面30a、31a的倾斜角度与上述的主体部27的底面处的倾斜面27c大致相 同。详细而言,第一安装部30具有从主体部27的背侧的面向背侧(沿Z轴方向在底 座14侧)突出的基部46 ;和从基部46的前端基本呈直角折曲(弯曲)而沿着主体部27的 长度方向(Y轴方向)突出(延伸出)的片部47,从正面观察大致呈L字形。基部46位于 在主体部27中在长度方向上与支承销29侧相反的侧的端部设置的灯把持部28的背侧,更 详细的说就是,配置在与构成该灯把持部28的端侧的臂部39的基端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基部46与主体部27中宽度宽的部分27a连接,所以即使在力经由第一安装部30作用在主 体部27的情况下,也难以在主体部27产生变形或破损。另外,基部46设置在主体部27上 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片部47成为从基部46向与支承销29侧相反的侧延伸的悬臂状,具有其前端部比 与主体部27的支承销29相反的侧的端部(滑动方向的前端部)进一步向侧面突出的长 度。换言之,片部47的前端部(包含后述的引导部48)在平面观察时(俯视时)比主体部 27的外周端还向外侧伸出。该片部47从背侧观察呈矩形形状,被设定为沿着X轴方向的尺 寸(宽度尺寸)比沿着Y轴方向(滑动方向)的尺寸(长度尺寸)小。片部47的与基部 46的连结部分与主体部27基本平行地延伸,而突出前端部按呈钝角的方式折曲,该折曲的 突出前端部成为引导向底座14的安装动作的引导部48。引导部48按照越向前端侧其与 主体部27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的斜度倾斜,换言之,成为越向前端侧越远离主体部27的形 状,且厚度尺寸在全长范围内基本一定,由此其表背两面成为引导面48a。另外,引导部48 的根部位置位于比主体部27上的长度方向的端面靠外侧的位置。另外,基部46及片部47 的宽度尺寸基本相同,其大小被设定为比主体部27的宽度尺寸小。如图11所示,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分别在厚度方向贯通而形成有能够将上述
17结构的第一安装部30插入的第一安装孔32及第一插通孔34。形成在底座14的第一安装 孔32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其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在与Z轴方向(第一安装部30 对于第一安装孔32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设定为与第一安装部30基本相同 或稍大。另一方面,形成在反射片23的第一插通孔34与第一安装孔32同样地在平面视图 中呈矩形,其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设定为比第一安装孔32还大。第一安装孔32与第一插 通孔34的大小的差被设定为与将反射片23安装在底座14上时在两者间可能产生的位置 偏差量的假想最大值相同或比其大。由此,在第一插通孔34的内侧可靠地配置第一安装孔 32,避免反射片23覆盖第一安装孔32的情况。反过来说,底座14上的第一安装孔32的周 边部不会被反射片23覆盖,与主体部27的背面成为不是隔着反射片23而是直接相对的位 置关系。如图20所示,若将第一安装部30插入第一插通孔34及第一安装孔32,在使第一 安装部30突出到底座14的背侧的状态下,使主体部27朝向片部47的突出方向(沿Y轴 方向,在图20的右方)滑动,则如图12所示,片部47被配置在第一安装孔32的周边部中 滑动方向(安装方向)的前部的背侧。由此,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第一安装部 30的片部47之间夹持反射片23及底座14。反射片23及底座14中夹持在主体部27与第 一安装部30之间的被夹持部分是第一安装孔32及第一插通孔34的周边部,成为与后述的 卡止孔52侧为相反侧的部分。此外,第一插通孔34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主体部27的宽度 尺寸小,并且主体部27中从作为滑动方向的后端位置的支承销29侧的侧端面到基部46为 止的距离比安装时的滑动量大,因此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安装孔32及第一插通孔34被主体 部27覆盖(阻塞),防止两孔32、34露出到主体部27的外部。但是,第一安装部30为从主体部27的端部向侧面突出的形态,所以在将灯夹18 安装到底座14上时,能够将第一安装部30上的突出前端部先行插入第一安装孔32而进行 作业。在进行该安装作业时,如图19所示,虽然使主体部27上的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0的 侧的端部为向下倾斜的倾斜姿势,但是这时作业人员抓住的支承销29被设置为靠向主体 部27中与先行插入的第一安装部30相反的侧的端部偏离(偏心),所以使主体部27倾斜 的同时将主体部27安装在底座14上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第二安装部31,如图5所示,与第一安装部30相同,正面观察为大致L字形,具备 从主体部27的背侧的面向背侧(沿Z轴方向底座14侧)突出的基部49;和从基部49的前 端基本呈直角地折曲且沿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突出(延伸出)的片部50。基部49配置于 主体部27中在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支承销29侧的端部的灯把持部28、与支承销29的大致中 间位置。即,第二安装部31,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安装部30来说配置在 夹着支承销29的相反侧。该基部49与第一安装部30的基部46同样地与主体部27上的 宽度宽的部分27a连结。另外,基部49的突出尺寸与第一安装部30的基部46基本相同。 另外,基部49设置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即与第一安装部30的基部 46相同的位置。片部50成为从基部49向支承销29侧延伸的悬臂状,并且具有其前端部配置在支 承销29的大致正背面侧的长度尺寸。片部50形成为在全长范围内与主体部27大致平行, 在其突出前端部的与主体部27的相对面设置有卡止突起51。卡止突起51以接近主体部27 侧的方式从片部50突出,在其与主体部27的相对面形成有锥(taper)面51a。锥面51a连续形成至片部50的前端,由此,片部50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卡止突起51上的与基部49 相对的面,与基部49的外表面大致平行且直立,沿着与灯夹18相对底座14的滑动方向(Y 轴方向)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成为基本(大致)笔直的面,这里成为对于底座14的卡 止面51b。该片部50从背侧观察时呈矩形形状,沿着X轴方向的尺寸(宽度尺寸)设定为 比沿着Y轴方向(滑动方向)的尺寸(长度尺寸)小。另外,该片部50的长度尺寸比第一 安装部30的片部47或第一安装孔32大。另外,基部49及片部50的宽度尺寸基本相同, 其大小设定为比主体部27的宽度尺寸小。如图11所示,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上,分别在厚度方向贯通而形成有能够将上 述结构的第二安装部31插入的第二安装孔33及第二插通孔35,进而在底座14上在厚度 方向贯通而形成有卡止突起51能够卡止的卡止孔52。形成在底座14的第二安装孔33在 平面视图中(俯视时)为矩形,其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与Z轴方向(第二安装部31对于 第二安装孔33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与第二安装部31基本相同或设定为稍 大。另外,该第二安装孔33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比第一安装孔32、第一安装部30大。卡 止孔52形成在第一安装孔32与第二安装孔33之间的位置、且是相对于第二安装孔33在 其长度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邻的位置。卡止孔52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其宽度 尺寸及长度尺寸设定为与第二安装部31的卡止突起51基本相同或稍大。另一方面,形成 在反射片23的第二插通孔35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其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被设定 为比将第二安装孔33和卡止孔52的该尺寸相加而得的大小还大,能够一并包围第二安装 孔33及卡止孔52。第二安装孔33及卡止孔52与第二插通孔35的大小的差被设定为,与 将反射片23安装在底座14上时在两者间产生的位置偏差量的假想最大值相同或者比其还 大。由此,第二安装孔33及卡止孔52能够可靠地配置在第二插通孔35的内侧,能够避免 反射片23覆盖第二安装孔33或者卡止孔52的情况。反过来说,底座14上的第二安装孔 33及卡止孔52的周边部不会被反射片23覆盖,与主体部27的背面成为不是隔着反射片 23而是直接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图20所示,若将第二安装部31插入第二插通孔35及第二安装孔33,在使之突 出到底座14的背侧的状态下使主体部27朝向片部50的突出方向(沿着Y轴方向,图20的 右方)滑动,则如图12所示,片部50配置在第二安装孔33的周边部中滑动方向(安装方 向)的前部的背侧,并且其前端部的卡止突起51进入卡止孔52内并被其孔缘卡止。由此, 在主体部27的与支承销29的连结部分和第二安装部31的片部50之间夹持底座14,并且 卡止突起51的卡止面51b卡止在卡止孔52的孔缘,由此,限制向安装方向的后侧(取下方 向)的移动。底座14中夹持在主体部27与第二安装部31之间的被夹持部分成为第二安 装孔33与卡止孔52之间的部分。此外,第二插通孔35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主体部27的 宽度尺寸小,且主体部27中从处于滑动方向的后端位置的支承销29侧的侧端面到基部49 为止的距离比安装时的滑动量大,所以在安装状态下,第二安装孔33及第二插通孔35被主 体部27覆盖(阻塞),防止两孔33、35露出到主体部27的外部。但是,如上所述,该灯夹18被设计为,按照偏离配置的支承销29朝向基准线Ll侧 的方式(向基准线Ll侧偏离的方式),限定对底座14的安装朝向。因此,该灯夹18具有用 于限制按照与规定的安装朝向相反的朝向进行安装的限制结构。下面,对其限制结构进行 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第一安装部30及第二安装部31的宽度尺寸W1、W2 (与滑动方向平行 且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互不相同,与之对应,如图11所示,底座14的 第一安装孔32及第二安装孔33的宽度尺寸W3、W4(与滑动方向平行且与滑动方向正交的 方向上的尺寸)也设定为互不相同。具体而言,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尺寸Wl比第二安装 部31的宽度尺寸W2大,与之相应,第一安装孔32的宽度尺寸W3比第二安装孔33的宽度 尺寸W4大。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尺寸Wl比第二安装孔33的宽度尺寸W4大,且第一安装 孔32的宽度尺寸W3比第二安装部31的宽度尺寸W2大。此外,反射片23的第一插通孔34 及第二插通孔35的宽度尺寸也具有与底座14的第一安装孔32及第二安装孔33相同的关 系。因此,在将灯夹18安装在底座14上时为与正规情况相反的安装朝向时,在各安装 部30、31与本来应对应的各安装孔32、33不匹配的状态下,第一安装部30将进入第二安装 孔33,第二安装部31将进入第一安装孔32。但是,如图21所示,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尺 寸Wl比第二安装孔33的宽度尺寸W4大,所以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会与第二 安装孔33的周边部中宽度方向的端部干扰,在主体部27从底座14浮起的状态下,安装动 作受限。由此,能够防止错误的安装朝向下的灯夹18的安装。此外,可以说第二安装孔33 的周边部处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起到限制灯夹18的安装的安装限制部的作用。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分别单独制造液晶面板11及背 光源装置12,使用边框13等将上述这些部件相互组装,从而制造图3及图4所示的液晶显 示装置10。接着,对背光源装置12的组装作业尤其是灯夹18的安装作业进行详细说明。若在底座14的内侧铺设反射片23,则如图10所示,以各插通孔34、35内对应的各 安装孔32、33及卡止孔52面对的方式进行对位,接着进行将各灯夹18安装到底座14的作 业。这里,灯夹18对底座14的安装朝向根据安装在底座14的区域A1、A2中的哪个区域而 有所不同。详细而言,在底座14中以基准线Ll为界的第一区域Al与第二区域A2,灯夹18 的安装朝向被设定为相互反向,规定在第一区域Al为第一安装朝向(支承销29向图9所 示的下侧偏离的安装朝向),在第二区域A2为与第一安装朝向相反的第二安装朝向(支承 销29向图9所示的上侧偏离的安装朝向)。因此,在安装灯夹18时,必须是适合于对底座 14的安装位置的安装朝向。对灯夹18的安装朝向为正规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抓住主体部27中偏心配置的支 承销29后,使灯夹18从图18所示的状态以接近底座14侧的方式沿Z轴方向移动,令主体 部27为与支承销29侧相反侧的端部下降的姿势,且将从该端部向安装方向的前方突出的 第一安装部30先行插入第一插通孔34及第一安装孔32。这时,如图19所示,在第一安装 部30的前端部形成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48a滑接到第一安装孔32的孔缘部,从而实现平 滑的插入。于是,一边将主体部27变换为与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底板平行的姿势,一边 将第二安装部31插入第二插通孔35及第二安装孔33内。此外,若第一安装部30的片部 47突出到底座14的背侧,则在插入第二安装部31前的阶段,也可以将主体部27朝向各片 部47、50的延伸方向稍微滑动。如图20所示,若从第一安装部30及第二安装部31的各片部47、50突出到底座14 的背侧的状态开始,使主体部27朝向各片部47、50的延伸方向(沿Y轴方向,图20所示右 方)滑动,则各片部47、50与底座14的背面相对,与各安装孔32、33的孔缘部处的安装方
20向的前部抵接或接近。在该过程中,由于第二安装部31的卡止突起51搁置于底座14的背 面,因此片部50在途中弹性变形。而且,如图12所示,在灯夹18滑动了规定距离时,卡止突 起51进入卡止孔52内且片部50弹性复原,卡止突起51的卡止面51b卡止于卡止孔52的 内周面。由此,能够防止灯夹18无意间向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取出方向,图12所示的 左方)移动的情况。这时,片部50复原且接触底座14的背面而发出声音,所以作业人员能 够得到强的适度感(敲击感),能够可靠地使灯夹18滑动到正规的安装位置(止脱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各安装部30、31的片部47、50与主体部27之间夹持反射片23及 底座14,从而将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保持在安装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在施加振动等而 受到使灯夹18沿着Z轴方向朝表侧位移的力的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各安装部30、31的片部 47,50卡合到底座14的背面,也能够限制灯夹18向该方向的位移。另外,通过将一对安装 部30、31插入到各安装孔32、33中,阻止灯夹18的转动。另一方面,对灯夹18的安装朝向为与正规情况相反的朝向(与正规不同的安装状 态)的情况进行说明。即使欲在安装朝向错误的状态下安装灯夹18,宽度尺寸W1、W2互不 相同的各安装部30、31也与本来应对应的各安装孔32、33不匹配。因此,如图21所示,比 较(相对)大的宽度尺寸Wl的第一安装部30 (相对大的第一安装部30)的宽度方向的端 部与比较(相对)小的宽度尺寸W4的第二安装孔33 (相对小的第二安装孔33)的周边部 中宽度方向的端部可靠地干扰。除此之外,第二安装部31及第二安装孔33的长度尺寸也 设定为比第一安装部30及第一安装孔32的长度尺寸大,第二安装部3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与第一安装孔32的周边部中长度方向的端部干扰。因此,第一安装部30不能被插入第二 安装孔33内,且成为主体部27从底座14和反射片23浮起的状态。由此,作业人员能够可 靠地发现安装朝向错误的情况。此外,在灯夹18的安装朝向为与正规相反的朝向、且灯夹18从底座14上的安装 预定位置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偏离的情况下,存在第一安装 部30进入第一安装孔32内,或者第二安装部31进入第二安装孔33内的可能性。但是,即 使在该情况下,与能够进入的一方的安装部不同的另一方的安装部与所对应的安装孔不匹 配,该另一方的安装部载置在反射片23上,主体部27成为浮起的状态,所以作业人员能够 发现安装朝向错误的情况。换言之,在安装在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相邻的位置的灯夹18 的安装朝向为与正规相反的朝向、且灯夹18从安装预定位置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有 所偏离的情况下,沿底座14的短边方向排列的各安装孔32、33,成为与该灯夹18的安装部 30,31不匹配的配置。如上所述,各灯夹18若不是适合于底座14上的各区域Al、A2的安装朝向(安装 姿势、安装状态),则安装受限制。因此,如图9所示,在底座14上安装了全部的灯夹18的 状态下,各灯夹18的支承销29可靠地一致为向基准线Ll侧偏离的状态。由此,在随后安 装扩散板15a时,能够由各支承销29良好地支承扩散板15a的画面中央侧,即使在产生热 膨胀或热收缩时,也难以产生扩散板15a向冷阴极管17侧弯曲或者翘曲的情况。尤其在本 实施方式中,为了将液晶显示装置10薄型化,而构成为由扩散板15a及光学片15b直接承 受液晶面板11,所以液晶面板11与扩散板15a及光学片15b之间的距离极小或几乎不能够 确保,这种情况下,存在扩散板15a及光学片15b的外周边部被夹在保持部件20与液晶面 板11之间而易于受到限制(约束)的倾向。因此,虽然由热而产生的伸缩易于偏向画面中央部侧(集中)而产生,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将各支承销29汇集在画面中央侧,能够良好地 限制扩散板15a的翘曲或弯曲,因而及其适合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另外,反过来说, 如果假设允许与正规情况相反的安装朝向的安装,则支承销29配置为从基准线Ll向远侧 偏离,存在扩散板15a的支承功能下降的问题,但是本发明能够可靠地避免上述情况。如上所述,安装灯夹18后,对各灯把持部28安装各冷阴极管17,随后安装保持部 件20。其后,层叠设置扩散板15a及各光学片15b,进而从其表侧载置液晶面板11后,组装 边框13,由此组装液晶显示装置10。接着,对于使背光源装置12的各冷阴极管17点亮时的作用进行说明。从各冷阴 极管17产生的线状的光,如图12所示,直接或者由反射片23、灯夹18反射后照射到扩散板 15a,并在透过扩散板15a及各光学片15b的过程中被变换为面状的光,随后向液晶面板11 照射。下面,对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与灯夹18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冷阴极管17被灯把持部28把持,由灯把持部28的底面中处于冷阴极管17的中 心C的正下方位置的第一支承点Si、两保持突起41的第二支承点S2及第三支承点S3进 行三点支承。而且,在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与两臂部39的内周面之间,沿周向在各支承点 Sl S3间确保间隙。因此,随着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冷阴极管17被保持在比主体部 27的顶点Pl还低的位置,即使在仅能确保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很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 从冷阴极管17产生的光通过上述间隙而有效地射出到灯把持部28的外部。而且,在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中的、两臂部39间的底面,如图15所示,在冷阴极 管17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形成有一对中央位置(顶点P2)最高而两端位置最低的 倾斜面44,倾斜面44与冷阴极管17之间的间隙成为随着从该中央位置向两端位置逐渐变 宽的形态,即,成为下部边端(下摆)变宽的形状。因此,从冷阴极管17朝向灯把持部28 的底面侧(底座14侧、正下、正背侧)发出的光,通过在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越靠灯 把持部28的外侧越变宽的方式的上述间隙而有效地向灯把持部28的外部射出。这时,由 于设置有从冷阴极管17朝向灯把持部28的底面发出的光通过间隙后照射到倾斜面44,在 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朝向灯把持部28外反射的角度,因此能够几乎完全消除被反射回 冷阴极管17内的光,从而光的取出效率变得更好。另外,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为对称形状,两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相同,因此在冷 阴极管17与底部43之间,能够从两倾斜面44的顶点P2向图15所示的左右基本均勻地射 出光,获得更加有效地防止亮度不均的效果。进而,由于灯把持部28的底部43的突出部37 形成为其截面为三角形状,由此能够通过形成在底部43的突出部37的整个表面的倾斜面 44将光反射到扩散板15a侧,另外,若与假设为截面梯形等的情况相比,则能够使倾斜面44 的倾斜角度平缓,所以更加适合使光的反射效率均勻化。在此基础上,不只在灯把持部28的底面,而且在臂部39、保持突起41、及引导部 42的内周面的整个区域形成有与上述倾斜面44相同的斜度的扩张倾斜面45,因此在扩张 倾斜面45与冷阴极管17之间形成有在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随着从中央位置向两端 位置而逐渐变宽的间隙。因此,不只从冷阴极管17向底面侧发出的光,而且向两侧或表侧 等发出的光也能够通过与上述扩张倾斜面45之间的间隙而有效地向灯把持部28的外部射 出,且设置有通过间隙后的光照射到扩张倾斜面45,在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向灯把持 部28外反射的角度,因此光的取出效率变得更好。
除此之外,在灯夹18上的各灯把持部28间(各冷阴极管17间),如图13及图14 所示,主体部27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从中央位置到两端位置具有下坡度的倾斜面38的 突出部37,因此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照射到倾斜面38,从而良好地向扩散板15a侧反 射。这时,由于设置有由倾斜面38反射的光在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上朝向主体部27外 射出的角度,因此适合于降低亮度不均。与此同时,突出部37上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宽度方 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相比整个区域成为薄壁,在与台座部36之间几乎没有产生台阶差,因 此在突出部37几乎不存在能够成为影子(阴影)的部分(突出部37上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端面),几乎没有识别为阴影的情况。进而,由于突出部37形成为截面为三角形,因此能够 通过形成在突出部37的表面整体的倾斜面38将光反射到扩散板15a侧,另外,若与截面为 梯形等的情况相比,则能够使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平缓,所以更加适合光的反射效率的均 勻化。另外,作为突出部37的突出前端的顶点Pl处的厚度尺寸Tl比台座部38的厚度尺 寸T2还大,因此通过突出部37反射的光量变多,台座部38难以被识别为暗部。如上所述, 由于主体部27的表面的光的反射效率被极力地均勻化,所以能够极力地防止在主体部27 产生暗部。除此之外,由于在突出部37的背侧形成有具有规定厚度的台座部36,所以即使在 光照射在突出部37中的成为薄壁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光透过主体 部27的情况。在该主体部27中与反射片23的各插通孔34、35对应的部分的背侧,如图13 所示,由于反射片23的各插通孔34、35比底座14的各安装孔32、33还大一圈,因此底座14 不是隔着反射片23而是被直接配置,所以假设光能够透过主体部27,则担心与反射片23相 比光的反射率低的底座14被识别为暗部的情况。但是,如上所述,在突出部37的薄壁部分 的背侧形成有具有充分厚度的台座部36并且将各安装孔32、33及各插通孔34、35闭塞,所 以避免光透过主体部27的情况且防止底座14上的各插通孔34、35的内侧部分被从表侧识 别为暗部。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的取出效率变得极高,并且 灯夹18、底座14的一部分难以被识别为暗部,因此随着将背光源装置12薄型化,即使在液 晶面板11与扩散板15a及光学片15b之间的距离、扩散板15a与冷阴极管17及灯夹18之 间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被缩短时,也极难产生亮度不均,因此,在超 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显示性能。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的管径是4. 0mm、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 之间的距离是0. 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之间的距离是16. 4mm、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 的距离是2. 7mm。这样,在背光源装置12中在各构成部件间实现了薄型化,尤其缩小了冷阴 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的距离。于是,通过这样的背光源 装置12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液晶面板11的表面至背光源装置12的背 面的厚度)是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表侧机壳Ca的表面至背侧机壳Cb的背面 的厚度)是34mm,实现了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实施方式2>参照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该实施方式2中,表示变更了设定在底座 14-A的基准线Ll-A的位置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 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并在其末尾附加尾标-A,对于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如实施方式1中所述,组装在背光源装置12-A的扩散板(未图示)是会热膨胀 或热收缩的部件,但是存在其面内哪个部分易于伸缩是依存于点亮或熄灭背光源装置12-A 时的热分布的倾向。若是该热分布均勻的情况,则扩散板越向画面中央侧越易于产生伸缩, 但是如果热分布具有偏向,则与之相应扩散板的易于伸缩的部分会从画面中央移位。因此, 通过分析背光源装置12-A的热分布,确定出扩散板中易于产生伸缩的部分,则能够与之相 应而设定成为各灯夹18-A的支承销29-A的偏离配置的基准的基准线Ll-A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22所示,在比底座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靠向该图上侧的位 置,易于产生扩散板的伸缩的情况下,使基准线Ll-A从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向该图上侧移 位。于是,底座14-A中与成为偏心配置的基准线Ll-A相比,将图22所示的上侧作为第一 区域A1-A,在那里设置第一灯夹组18A-A,并且将该图下侧作为第二区域A2-A,在那里设置 第二灯夹组18B-A即可。由此,在扩散板的靠向易于伸缩的部分的位置配置各支承销29-A, 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扩散板的弯曲或翘曲。此外,这时,第一灯夹组18A-A与第二灯夹组 18B-A中,灯夹18-A的数量不同也没有关系。若如上所述,则能够对应背光源装置12-A的 设计而将扩散板的支承状态最优化。此外,在背光源装置12-A的内部,存在随着点亮而产生暖空气上升的对流的情 况,这时,背光源装置12-A中,使用液晶显示装置时的铅垂方向的上部比下部容易变为高 温。由于扩散板具有越是高温部位其伸缩量越大的倾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基准线 Ll-A朝向使用液晶显示装置时的铅垂方向的上侧移动是有效的。〈实施方式3>使用图23或图2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该实施方式3中,表示变更了底座 14-B上的冷阴极管17-B等的配置及基准线L-B的配置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3中,在 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B,省略对结构、 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23所示,在使冷阴极管17-B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_B(扩散板)的短边方向 一致的状态下将冷阴极管17-B安装在底座14-B,且配置为多个相互平行排列。用于保持这 些冷阴极管17-B的灯夹18-B在使主体部27-B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_B(扩散板)的长边 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安装在底座14-B。于是,成为偏心配置有支承销29-B的各灯夹18-B的 安装朝向的基准的基准线Ll-Β,被设定为通过底座14-B(扩散板)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 且沿着短边方向横穿。若这样设置,则对于以使得底座14-B的长边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 姿势进行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良好地限制扩散板的弯曲或者翘曲。此外,使用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设计思想,如图24所示,将基准线Ll-B'的 位置从底座14-B'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移位当然也是可能的。〈实施方式4>使用图25至图2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该实施方式4中,表示变更了用于限 制灯夹18-C的不适当朝向的安装的结构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4中,在与上述实施方 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C,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 重复说明。如图25所示,灯夹18-C的第一安装部30-C与第二安装部31-C的宽度尺寸基本 相同。其中,从第一安装部30-C的片部47-C的两侧面向侧面(侧方)突出形成有一对限制部53。因此,第一安装部30-C的与限制部53对应的部位形成为局部宽度变宽。另一方 面,在底座14-C的第一安装孔32-C与第二安装孔33-C,如图26所示,与各安装部30-C、 31-C相一致(匹配)而形成为相同宽度,而在第一安装孔32-C形成与限制部53对应的缺 口 54,由此局部宽度变宽。因此,若欲按照与正规情况不同的安装朝向安装灯夹18-C,则第一安装部30-C的 两限制部53干扰第二安装孔33-C的周边部。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按照不适当的朝向的 灯夹18-C的安装。此外,作为限制灯夹18-C的不适当的朝向的安装的结构的变形例,例如图27及 图28所示,也可以使得第二安装部31-C'及第二安装孔33-C'的宽度尺寸比第一安装部 30-C'及第一安装孔32-C'的宽度尺寸大。〈实施方式5>参照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该实施方式5中,表示变更了主体部27_D的 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5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 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D,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29所示,主体部27-D为层叠着截面块状的台座部36_D、和截面三角形状的 突出部37-D的结构,但是突出部37-D的顶点Pl的厚度尺寸T3被设定为比台座部36-D的 厚度尺寸T4还小。而且,将这些突出部37-D的厚度尺寸T3与台座部36-D的厚度尺寸T4 加在一起的尺寸(主体部27-D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将实施方式1所示的突出部37的 厚度尺寸Tl和台座部36的厚度尺寸T2加在一起的尺寸(参照图13)相同。因此,突出部 37-D的两倾斜面38-D的倾斜角度θ 4比实施方式1所示的同倾斜面38的倾斜角度θ 1、 Θ2还小。这时,两倾斜面38-D的倾斜角度θ 4可能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灯把持部28处的 底面的两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θ 3(参照图15)相同,如果这样,就能够实现灯夹18-D的 表面处的反射效率的进一步均勻化。〈实施方式6>参照图3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该实施方式6中表示变更了主体部27-Ε的 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6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 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Ε,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0所示,构成主体部27-Ε的突出部37_Ε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梯形的形状。突 出部37-Ε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形成有一对倾斜面38-Ε,这两倾斜面38-Ε的顶点彼此通过 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55连结。该突出部37-Ε中,平坦面55与各倾斜面38-Ε所成的 角度θ 5比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突出部37处的两倾斜面38所成的角度(参照图13)大。 所以,在对灯夹18-Ε进行树脂成形时,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易于充分地流入模具内,从而 难以产生成形不良。〈实施方式7>使用图3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该实施方式7中,表示变更了主体部27-F的 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7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 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F,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1所示,构成主体部27-F的突出部37-F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弓形。在突出 部37-F的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圆弧状的曲面56。该曲面56形成为,相比于连结突出部37-F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冷阴极管17-F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顶点Pl的线L2, 通过外侧向外膨胀的形状。若该曲面56反射光,则反射光不会朝向特定的方向而是适当散 射。因此,适于反射效率的均勻化。另外,假设突出部为与线L2相比向内凹入的形状,与该 情况相比在强度方面有利。〈实施方式8>使用图3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该实施方式8中,表示变更了灯把持部28_G 的底部43-G的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8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 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G,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2所示,构成灯把持部28-G的底部43-G的突出部37-G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梯 形的形状。在底部43-G的突出部37-G的两侧面形成有一对倾斜面44-G,这两倾斜面44-G 的顶点彼此之间由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57连结。在该底部43-G,平坦面57与各倾斜 面44-G所成的角度θ 6比实施方式1记载的底部43的两倾斜面44所成的角度(参照图 15)大。因此,在对灯夹18-G进行树脂成形时,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易于充分地流入模具 内,从而难以产生成形不良。〈实施方式9>参照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该实施方式9中,表示变更了灯把持部28-Η 的底部43-Η的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9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 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H,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3所示,构成底部43-Η的突出部37_Η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弓形。在底部43_Η 的突出部37-Η的周面,遍及全周地形成有圆弧状的曲面58。该曲面58形成为,相比于连结 突出部37-Η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与顶点Ρ2的线L3,通过外侧向外膨胀的形状。若该曲 面58反射光,则反射光不会朝向特定的方向而是适当散射。因此,适于反射效率的均勻化。 另外,假设突出部为与线L3相比向内凹入的形状,则与该情况相比在强度方面有利。〈实施方式10>参照图3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该实施方式10中,表示变更了灯把持部 28-1的底部43-1的截面形状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0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 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1,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4所示,构成底部43-1的突出部37_1的两侧面形成为呈圆弧状地凹陷的截 面为大致山形的形状。在底部43-1的突出部37-1处的两侧面,形成有与连结突出部37-1 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与顶点Ρ2的线L4相比,通过内侧而向内缩窄(凹陷)的一对圆弧 状的曲面59。底部43-1通过两曲面59形成为随着接近顶点Ρ2而逐渐变细(前端变细) 的形态。这样,能够更大地确保冷阴极管17-1与底部43-1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进一步提 高光的取出效率。另外,与比线L4向外膨胀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材料费。〈实施方式11>参照图3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该实施方式11中,表示变更了灯把持部 28-J的底部43-J的截面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1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 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J,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5所示,构成底部43-J的突出部37-J的截面形状在宽度方向上是非对称的 三角形。因此,在底部43-J的突出部37-J的两侧面形成的一对倾斜面44-J被设定为倾斜
26角度互不相同。这样,在冷阴极管17-J与底部43-J之间,能够使从底部43-J的顶点P2向 图35所示的左右射出的光的量在左右不同,适用于谋求上述设计的背光源装置。或者,在 背光源装置中添加亮度分布校正功能时能够加以利用。此外,这种情况下,顶点P2位于从 底部43-J处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偏离的位置。〈实施方式12>参照图36或者图3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该实施方式12中,表示变更了灯 夹18-K上的各灯把持部28-K的配置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2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 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K,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 复说明。如图36所示,灯把持部28-K在主体部27_K上,在长度方向上分开的位置排列设 置有多个(4个),但是各灯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间隔)ΡΤ1 ΡΤ3被设定为不同。具体 而言,相邻的灯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PTl ΡΤ3是越靠向主体部27-Κ处的支承销29-Κ侧 的端部侧越小,越靠向与支承销29-Κ侧相反的端部侧越大。S卩,灯夹18-Κ上的灯把持部 28-Κ的分布密度被设定为越靠近偏心配置的支承销29-Κ侧越高。而且,如图37所示,在底座14-Κ上安装有多个上述结构的灯夹18-Κ,各灯夹18_Κ 设计为与对底座14-Κ的安装位置相应,灯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PTl ΡΤ3不同。具体而 言,接近底座14-Κ上的基准线Ll-K设置的灯夹18-Κ上的各灯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的最 大值PTmax被设定为,与设置在比该灯夹18-Κ远离基准线Ll-K的位置的灯夹18上的各灯 把持部28-Κ间的间距的最小值PTmin还小。S卩,底座14-Κ上的灯把持部28-Κ的分布密度 被设定为越接近基准线Ll-K侧越高。根据这样的设计,若将各冷阴极管17-Κ安装在各灯把持部28-Κ,则相邻的各冷阴 极管17-Κ间的间距不等,且越靠近底座14-Κ的基准线Ll-K侧冷阴极管17-Κ的分布密度 越高,越靠近两端侧冷阴极管17-Κ的分布密度越低。由此,能够提高背光源装置12-Κ的画 面中央侧的亮度,且通过配置在靠画面中央的各支承销29-Κ能够良好地支承扩散板。<实施方式13>参照图3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该实施方式13中,表示变更了主体部27_L 的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3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 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L,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8所示,主体部27-L在全长范围内均形成为一定宽度。这样,能够简化灯夹 18-L的形状,能够实现模具制作费的降低等。<实施方式14>参照图3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该实施方式14中,表示变更了安装部60的 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4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且在 其末尾添加尾标-M,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39所示,安装部60包括从主体部27-M的背面突出的基部61、从基部61的突 出端向主体部27-M侧折返而与基部61相对的一对卡止片62。卡止片62能够以接近基部 61侧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带台阶的形状的卡止面62a。底座14-M的安装孔 63为与两卡止片62的卡止面62a间的间隔基本相同的直径尺寸。若从表侧沿着Z轴方向相对于底座14-M按入灯夹18-M,则各安装部60被插入各
27安装孔63内且卡止片62在途中弹性变形。于是,若灯夹18-M被压入至正规深度,则安装 部60突出到底座14-M的背侧且卡止片62复原,卡止面62a从背侧卡止在底座14-M的安 装孔63的周边部。由此,灯夹18-M相对于底座14-M保持为安装状态。这样,即使在上述 实施方式1记载的滑动安装式的灯夹18以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安装式的灯夹18-M中 也能够良好地防止亮度不均。另外,安装部60设置在支承销29-M的正下位置,因此在将灯 夹18-M安装在底座14-M上时的操作性提高。〈实施方式15>参照图40或图4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该实施方式15中,表示变更了灯把 持部28-N的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5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 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N,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40所示,构成灯把持部28-N的保持突起41_N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 从外侧到内侧,即朝向冷阴极管17逐渐变小,形成为所谓的前端细的形状(前端窄状)。详 细而言,保持突起41-N的宽度尺寸、即沿着冷阴极管17-N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在到冷阴极 管17-N的中心轴线AX的距离最大的外端位置最大,在到冷阴极管17-N的中心轴线AX的 距离最短的内端位置最小,朝向冷阴极管17-N的中心轴线AX侧逐渐变小。S卩,保持突起 41-N的宽度尺寸具有与到安装状态下的冷阴极管17-N的中心轴线AX为止的距离成比例的 倾向。因此,在保持突起41-N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形成有一对相同倾斜角度的锥面(倾斜 面)41a。另外,保持突起41是灯把持部28中从表侧(光射出侧)覆盖冷阴极管17的部分 且从表侧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而且,如图41所示,与上述的保持突起41-N的形状相一致,臂部39_N也成为同样 的前端细的形状,在臂部39-N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也形成有与保持突起41-N侧连续的扩 张锥面39a,从而避免了在与保持突起41-N之间产生台阶。扩张锥面39a在臂部39-N中从 与保持突起41-N相邻的前端部至根部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形成。臂部39-N的宽度尺寸在全 长范围内从外端位置到内端位置而逐渐变小。因此,在臂部39-N中比冷阴极管17-N的中 心靠表侧的部分也形成有扩张锥面39a。此外,引导部也与保持突起41-N及臂部39-N同样 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另外,在从整体观察灯把持部28-N时,最接近冷阴极管17-N的中心 轴线AX的保持突起41-N上的内端部形成为宽度最窄。在安装有冷阴极管17-N的状态下,如图40所示,灯把持部28_N中的保持突起 41-N,相对于冷阴极管17-N成为覆盖冷阴极管17-N的表侧(光射出侧)而成阴影的位置 关系,换言之,处于位于冷阴极管17-N与扩散板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该保持突起 41-N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前端细的形状,所以与假设保持突起的宽度尺寸为一定的情况相 比,能够缩小从表侧覆盖冷阴极管17-N的面积。这意味着冷阴极管17-N的有效的发光面 积增加,由此,实现了从冷阴极管17-N取出的光量的增加。而且,除了保持突起41-N,臂部 39-N及引导部也在全长范围内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所以包围冷阴极管17-N的外周面的 臂部39-N、保持突起41-N、及引导部对冷阴极管17的覆盖面积在周方向最大限度地减少, 对于光量的增加更加有效。此外,在假设简单地将灯把持部形成为宽度窄的情况下,存在强 度不足的问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灯把持部28-N的外端部侧确保与之前一样的宽度 尺寸,因此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接着,对于点亮各冷阴极管17-N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40所示,处于从表侧(光射出侧)覆盖冷阴极管17-N的位置关系的灯把持部28-N的两保持突起41-N形成为 越靠内端侧前端越细的形状,所以与假设令保持突起的宽度尺寸一定的情况相比,从表侧 观察冷阴极管17-N时的保持突起41-N的覆盖面积变小。由此,能够增加冷阴极管17-N的 有效发光面积,能够充分地确保从冷阴极管17-N取出的光量,且从表侧覆盖冷阴极管17-N 的保持突起41-N难以被识别为暗部。另外,保持突起41-N(灯把持部28-N)形成为对称形 状,两锥面41a的倾斜角度相同,因此在防止亮度不均方面更加有效。但是,如图41所示, 由于除了保持突起41-N外,在臂部39-N及引导部也以遍及整个长度成为前端细的形状的 方式形成有扩张锥面39a,所以包围冷阴极管17-N的外周面的臂部39-N、保持突起41-N、及 引导部的对冷阴极管17-N的覆盖面积,在周向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光量的增加方面更加 有效。〈实施方式16>参照图42或图4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该实施方式15中,表示变更了灯把 持部28-0的形状的例子。此外,该实施方式15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名称的部位使 用相同的符号,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0,省略对结构、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如图42所示,灯把持部28-0上的保持突起41_0形成为,通过在内周面形成曲面 64而朝向冷阴极管17-0为前端细的形状。详细而言,保持突起41-0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从 外端侧到内端侧、即朝向冷阴极管17-0的中心轴线AX侧逐渐变小。另外,臂部39-0也以 与保持突起41-0连续的方式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由此,能够降低灯把持部28-0对冷阴 极管17-0的覆盖面积,充分确保从冷阴极管17-0取出的光量。此外,如图43所示,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保持突起41-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 致三角形,而成为两锥面41a_0'彼此直接连结的结构。这时,优选两锥面41a_0'彼此所 成的角度为锐角。这样,因为能够进一步降低灯把持部28-0'对冷阴极管17-0'的覆盖面 积,所以更加适合光量的增加。<其它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于基于上述记述及图面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的实施方式也 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够对灯夹中的灯把持部的数量、形状、配置等进行 适当的变更。具体而言,也可以变更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的形状,如图44及图45所示, 在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中倾斜面44'的两侧端位置设置朝向臂部39'侧为上坡度的辅 助倾斜面65。另外,灯把持部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下或者5个以上。另外,构成灯把持部 的一对臂部也可以是相互为非对称形状。另外,灯把持部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其由1个臂 部构成,沿着主体部的板面从侧面安装冷阴极管。另外,灯把持部也可以配置在从主体部上 升规定高度的位置。(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5、16中,表示了灯把持部在整个区域为前端细的形 状而形成有锥面及扩张锥面的情况,但是除了形成在保持突起的锥面而省略扩张锥面的结 构,即只将保持突起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 在灯把持部中与冷阴极管的中心相比、详细而言与通过冷阴极管的中心地平行于底座的基 准面相比靠表侧的区域残存锥面及扩张锥面,但是在背侧的区域省略扩张锥面,这样,至少 从冷阴极管向表侧射出的光能够确保充分的量,难以识别出暗部。
29
(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在灯把持部的内外周面的整个区域形成有 倾斜面(避让面)及扩张倾斜面(扩张避让面)的情况,但是除形成在底面的倾斜面以外, 省略扩张倾斜面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除此之外,能够适当变更灯把持部的扩张倾斜 面的形成范围。此外,也可以将倾斜面及扩张倾斜面双方都省略。(4)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够适当变更灯夹的支承销的数量、形状、配置等。具 体而言,也可以配置多根支承销。另外,也可以将支承销形成为角锥形状。另外也可以就将 支承销设置在主体部的在宽度方向上偏心的位置。(5)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够适当变更灯夹上的安装部的数量、形状、配置等。 具体而言,如图44及图45所示,也可以变更第二安装部31'的配置,而第二安装部31'的 基部49'连结到主体部27'中支承销29'的正背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设置仅一个或 者三个以上的安装部。另外,也可以设定为第一安装部不从主体部的端部向侧面突出的结 构。此外,能够与上述安装部的变更相应地,对底座的安装孔及反射片的插通孔适当地变更 数量、形状、配置等。(6)另外,也可以是例如构成各安装部的片部为沿着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形 态,通过使主体部沿宽度方向滑动而相对于底座安装拆卸的结构。(7)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能够对灯夹的主体部的形状等进行适当地变更。具体 而言,将主体部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正方形,或者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在平面视图中为四 边形以外的多边形也包含在本发明中。除此之外,也可以按照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与基准线 (冷阴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朝向而安装在底座上。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定为多个灯把 持部保持一根冷阴极管。(8)另外,上述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突出部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一对倾斜面的结 构,而在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附加设置一对沿着该长度方向的倾斜面的结构也包含 在本发明中。另外,对于突出部的截面形状,在上述实施方式1、6、7以外也能够进行适当地 变更。这时,也可以使突出部为截面非对称形状。另外,也能够与倾斜面一起省略突出部。 此外,也能够从主体部省略台座部或突出部。(9)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能够对底座上的各灯夹的设置数量、配置等进行适当地 变更。具体而言,如图46所示,在与基准线相邻的位置,沿着底座14"的长边方向排列的灯 夹18"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这时,也可以通过从灯夹18"省略灯把持部28"的结构,将 只具有支承销29"的支承部件66与灯夹18"分别设置。除此之外,能够变更底座的长边 方向上的灯夹的设置数量、各灯夹间的间隔,此外,在底座的短边方向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 更。(10)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基准线被设定为与冷阴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朝 向的结构,但是基准线被设定为与冷阴极管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朝向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 中。(11)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情况,而使用例如热阴 极管等其他种类的光源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12)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底座,也可以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底座。(13)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 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够适用于使用着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 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还能够使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4)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例 子,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使用着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15)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的例子,而本发明也 能够适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16)上述实施方式1、8、10、11中,表示了在灯把持部的底面形成有一对以宽度方 向的中央位置为顶点的倾斜面或曲面的情况,但是例如顶点设定在灯把持部的宽度方向的 两端部中一方的端部且从该端部向另一方的端部形成下坡度的一个倾斜面或曲面的结构 也包含在本发明中。(17)上述实施方式1、4中,表示了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的宽度尺寸及长度尺 寸都不同且与之对应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的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也不同的例子,但是 例如使各自的长度尺寸相同而只是宽度尺寸不同的结构或者使各自的宽度尺寸相同而只 是长度尺寸不同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该情况下,在与第一安装部或第二安装部对第 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两安装部的大小及两安装孔的大小分别 不同,大的安装部比小的安装孔大,不能插入,所以能够限制以错误的安装朝向安装灯夹。
(18)上述实施方式1、4中,表示了使得各安装部中片部的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都 不相同的情况,但是使得各片部的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相同而各基部的宽度尺寸(各图面 的X轴方向的尺寸)或厚度尺寸(各图面的Y轴方向的尺寸)的至少任一方不同并与之相 应使各安装孔的大小不同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总而言之,各安装部的与对各安装孔 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不同即可。(19)另外,作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也可以在两安装部的至少任意一方设置向 长度方向局部突出的限制部,在两安装孔中与设置有限制部的安装部对应的安装孔设置容 许插入限制部的切口。(20)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灯夹的安装结构,表示了在灯夹设置有安装部,在 底座设置有安装孔,在反射片设置有插通孔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除去这些安装部、安装孔及 插通孔而通过其他的安装结构将灯夹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在底座。作为其他的安装结构, 包括例如在主体部与底座或者反射片之间设置双面胶带的结构。(21)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主体部的突出部是具有一对倾斜面或者一对 曲面的山形的情况,但是例如在台座部的表侧排列多个山形形状的部位,作为具有三个以 上的倾斜面或者三个以上的曲面的形态的突出部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进而,突出部 为山形以外的形状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呈管状的灯;收容所述各灯的底座;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底座夹着所述各灯的位置的面状的光学部件;和多个灯保持件,该灯保持件具备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主体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且能够把持所述灯的多个灯把持部;和在所述主体部的偏心的位置设置且能够支承所述光学部件的支承部,其中,所述各灯保持件被配置为所述各支承部向沿着所述光学部件的面方向设定的基准线侧偏心。
2.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呈管状的灯;收容所述各灯的底座;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底座夹着所述各灯的位置的面状的光学部件;和 多个灯保持件,该灯保持件具备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主体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且能 够把持所述灯的多个灯把持部;和在所述主体部的偏心的位置设置且能够支承所述光学部 件的支承部,其中,所述各灯保持件被配置为与从沿着所述光学部件的面方向设定的基准线到所述主体 部的中心的距离相比,从所述基准线到所述支承部的距离较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线被设定为通过所述光学部件的中央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灯保持件以越靠近所述基准线侧设置数越多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的所述灯保持件的设置区域以所述基准线为界被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 域,安装在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灯保持件组与安装在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灯保持件组相互 的安装状态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所述各灯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朝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灯保持件被形成为所述主体部呈矩形形状,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被设定为 与所述基准线交叉的朝向,且所述各灯把持部把持不同的所述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开口设置有大小互不相同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所述灯保持件的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向所述 底座侧突出而被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且在该第一安装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能够夹持所 述第一安装孔的周边部,该第二安装部的大小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大小不同,且该第二安 装部向所述底座侧突出而被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并且在该第二安装部与所述主体部之 间能够夹持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周边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中较大的安装部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中较小的安装孔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各自具备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底座侧突出的基部、 和从所述基部向沿着所述主体部的朝向突出的片部,所述各片部通过从被插入在对应的所 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状态朝向所述各片部的突出方向滑动,能够在所述各片 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安装孔或者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周边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在沿着滑动方向的方向以及与所述滑动方向正交 的方向上的尺寸互不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呈大致矩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所述滑动方向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形成为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滑动方向的前端部更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向前端侧,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增 加的形态的引导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向所述滑动方向的后侧偏心的位置,且突出到比所述 灯把持部高的位置,在安装拆卸时能够进行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保持件上的所述各灯把持部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互不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灯被安装为越靠近所述底座的中央侧分布密度越高,在所述底座的中央侧配置的所述灯保持件上的所述各灯把持部间的间隔的最大值被 设定为比配置在与所述底座的中央侧的所述灯保持件相比靠近所述底座的端侧的所述灯 保持件上的所述各灯把持部间的间隔的最小值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呈矩形形状,所述支承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在长度方向上偏心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在其长度方向上相互分开的位置配置有多个所述灯把持部, 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所述各灯把持部之间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部件呈矩形形状,所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所述光学部件的长边方向平行地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部件呈矩形形状,所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所述光学部件的短边方向平行地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呈矩形形状,所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所述底座的长边方向平行地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呈矩形形状,所述基准线被设定为与所述底座的短边方向平行地延伸。
22.—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在该照明装置的正面侧配置的显示面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有液晶的液晶面板。
24.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背光源装置(12)包括多根呈管状的冷阴极管(17)、收容各冷阴极管(17)的底座(14)、配置在相对于底座(14)夹着各冷阴极管(17)的位置的面状的扩散板(15a);和多个灯夹(18),该灯夹(18)具备安装于底座(14)的主体部(27)、设置在主体部(27)且能够把持冷阴极管(17)的多个灯把持部(28)和设置在主体部(27)的偏心的位置且能够支承扩散板(15a)的支承销(29),各灯夹(18)被配置为各支承销(29)向沿着扩散板(15a)的面方向设定的基准线(L1)侧偏离。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1918750SQ200880125168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2日
发明者黑水泰守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