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1771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用于液晶电视机等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金属、树脂制成的在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铺设在底座内的反射片;收纳于底座内的多个冷阴极管;多个光学构件(扩散板等),其配置于底座的开口部分,用于使冷阴极管所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以及灯夹,其用于保持为细长管状的冷阴极管的中间部分。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上述构成的背光源装置中使用的灯夹的一个例子。 该灯夹具备配置在底座内的主体部,并且具备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从主体部向里侧突出的基部和从基部的顶端向沿着主体部的方向突出的悬臂状的夹持部,与此相对,在底座开口形成有俯视时比安装部大的安装孔。为了将灯夹安装于底座,在将安装部插入安装孔后,使灯夹向夹持部的突出方向滑动。于是,安装孔的边缘部被夹持在夹持部与主体部之间,灯夹被保持安装状态。专利文献1 特开2007-7;3527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为了有效利用底座内的光,使灯夹表面成为例如白色等来提高光的反射性, 但是不可能使光全部反射,光会以一定比例透射过灯夹。透射过灯夹的光会通过安装孔向底座的背面侧外部漏出,有可能会产生显示质量降低等问题。特别是,在采用上述滑动安装型灯夹的方式中,安装部使悬臂状的夹持部突出,因此平面形状会横长而变大,接纳该安装部的安装孔在底座上的开口面积也会变大,漏出的光量有变多的趋势,因此,希望求得对应策略。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漏光。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底座,其具有安装孔;灯,其配置在上述底座内;以及灯保持具,其利用上述安装孔安装于上述底座,并且能保持上述灯,上述灯保持具具有主体部,其配置在上述底座内;以及安装部,其包括基部和夹持部,所述基部从上述主体部通过上述安装孔向上述底座外突出,所述夹持部从上述基部向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突出,并且能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安装孔的边缘部,另一方面,上述底座具有接纳部,其通过使上述底座的一部分向外侧鼓出而形成,能接纳上述安装部,所述一部分是上述底座中相对于上述安装孔在与由上述夹持部夹持的上述边缘部相反的一侧所相邻的部分;以及抵接部,其通过使上述接纳部部分地向内侧突出而形成,能抵接于上述安装部。
为了将灯保持具安装于底座,从使安装部进入接纳部内的状态使灯保持具向夹持部从基部突出的方向移动。于是,基部和夹持部通过安装孔向底座外突出,并且安装孔的边缘部被夹持于夹持部与主体部之间,由此将灯保持具安装于底座。接纳安装部的接纳部是使底座部分地向外侧鼓出而形成的,因此与假设形成与安装孔连续的开口作为接纳部的情况相比,能使底座中的开口面积变小。由此,能抑制光向底座外漏出。并且,在安装部进入接纳部内的状态下,使接纳部部分地向内侧突出而成的抵接部抵接于安装部,因此当从该状态使灯保持具向夹持部的突出方向移动时,抵接部与安装部滑动接触,由此能顺利地引导灯保持具的移动动作。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1)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上并列设有多个上述抵接部。这样,在使灯保持具移动的过程中,能充分确保使抵接部相对于安装部滑动接触的期间,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2)上述抵接部配置为相邻的上述抵接部间的距离小于上述安装部的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上的尺寸。这样,能使至少2个抵接部同时抵接于安装部,因此在灯保持具移动过程中难以发生倾斜的情况,由此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C3)上述抵接部分别设于上述接纳部中相互相对的壁。这样,能使抵接部从两侧抵接于安装部,因此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4)上述抵接部配置为相互相对状。这样,能利用相对状的抵接部夹住安装部,因此能得到更高的引导功能。( 上述抵接部和上述安装部形成为相互的抵接面平行。这样,能使抵接部与安装部面接触,因此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6)上述抵接部和上述安装部形成为相互的抵接面沿着上述基部的突出方向大致笔直。这样,只要使安装部进入接纳部内,使安装部与抵接部相对,无论安装部的进入深度如何,都能使抵接部与安装部面接触。(7)上述抵接部在上述基部的突出方向上形成于上述接纳部的大致整个区域。这样,只要使安装部进入接纳部内,就能使抵接部可靠地抵接于安装部,由此能可靠地发挥引导功能。(8)上述接纳部整体上形成为向鼓出端侧顶端变窄状,包括周壁,其从上述底座向外立起,并且相对于上述底座为倾斜状;以及底壁,其与上述周壁的顶端相连,上述抵接部设于上述周壁。这样,即使在为倾斜状的周壁与安装部之间产生余隙,也能使将周壁部分地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的抵接部抵接于安装部,因此能良好地引导灯保持具的移动动作。另外,容易使安装部进入具备为倾斜状的周壁并且为顶端变窄状的接纳部,因此操作性良好。(9)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周壁和上述安装孔相邻的部分形成有与上述安装孔连通的狭缝。这样,能容易地使为倾斜状的周壁成形为所希望的形状。(10)上述狭缝比上述周壁的基端更扩展地形成。这样,在从底座向外立起形成为倾斜状的周壁时,应力难以作用于底座中周壁的基端附近。由此,能避免在底座发生破裂等问题。(11)在上述夹持部的突出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设有一对上述安装部,与此相对,在分别与一对上述安装部对应的位置各设有一对上述安装孔和上述接纳部,上述抵接部分别设于一对上述接纳部。这样,能使分别设于在夹持部的突出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一对接纳部的抵接部抵接于对应的一对安装部,因此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另外,灯保持具相对于底座被保持的部位为在夹持部的突出方向上相互分离的2个部位,因此能使安装状态进一步稳定化,并且能利用各接纳部抑制漏光。(12)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夹持部的突出端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的距离朝向顶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大。这样,利用导向部使安装孔的边缘部进入夹持部与主体部之间的动作变得更顺利。由此,与抵接部互相配合能使安装时的灯保持具的移动动作更加顺利。(13)在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底座中分别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能通过相互凹凸嵌合而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上相互定位。这样,能将灯保持具相对于底座在沿着主体部的方向上保持定位状态。(14)上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部,其设于上述主体部;以及定位凹部或者定位孔,其设于上述底座,能嵌合上述定位凸部。这样,使设于主体部侧的定位凸部与设于底座侧的定位凹部或者定位孔嵌合,由此能实现相对底座的灯保持具的定位。(15)上述定位结构在上述安装部配置于上述接纳部内的状态下为非嵌合状态,与此相对,在上述安装部配置于上述安装孔内的状态下为嵌合状态。这样,只有在安装部配置在安装孔内,安装孔的边缘部被夹持在该夹持部与主体部之间的状态下定位结构才是嵌合状态。由此,能稳定地保持安装于底座的灯保持具。(16)在上述主体部中的相对于上述接纳部俯视重叠的部分,设有比上述接纳部宽度大的大宽度部。这样,能利用大宽度部避免主体部落入接纳部内。由此,能使灯保持具的安装状态更稳定化。另外,与假设使主体部的整体宽度变大的情况相比,能减少主体部使用的材料费。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供给光的照明装置抑制了漏光,因此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由此实现显示质量良好的显示。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合于大型画面用。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抑制漏光。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着长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是处于安装位置的灯夹和底座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将灯夹安装于底座的状态的平面图。图7是图5的vii-vii线截面图。图8是灯夹的平面图。
图9是灯夹的仰视图。图10是示出底座的各安装孔和各接纳部的平面图。图11是图10的xi-xi线截面图。图12是图10的xii-xii线截面图。图13是处于拆卸位置的灯夹和底座的截面图。图14是处于等待位置的灯夹和底座的截面图。图15是图14的xv-xv线截面图。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截面图。图17是图15的xvii-xvii线截面图。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处于安装位置的灯夹和底座的截面图。图19是处于拆卸位置的灯夹和底座的截面图。图20是处于等待位置的灯夹和底座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7…冷阴极管(灯),18…灯夹(灯保持具),27…主体部,30…第1安装部(安装部),30a…基部,30b…夹持部,30c…侧面(抵接面),31…第2安装部(安装部), 31a…基部,31b…夹持部,31c···侧面(抵接面),32…第1安装孔,33…第2安装孔,36…导向部,39…第1接纳部(接纳部),39a…周壁,39aa…长边侧壁部(相对的壁),39b…底壁, 40…第2接纳部(接纳部),40a…周壁,40aa···长边侧壁部(相对的壁),40b…底壁,41··· 狭缝,42…大宽度部,43···抵接部,43a…内面(抵接面),44…定位凸部(定位结构),45… 定位孔(定位结构),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利用图1 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 ;以夹着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 ;电源P ;调谐器 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在整体上为横长的方形,以纵置状态被收纳。 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 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出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 图 4)。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是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构成的。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连接到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和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还设有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 (红色)、G (绿色)、B (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 相对电极,还设有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lla、ll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为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 开口的大致箱型;扩散板15a,其配置为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 ;多个光学片15b,其配置于扩散板1 与液晶面板11之间;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在与底座14之间夹着而保持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冷阴极管(灯、光源)17 ; 灯夹18,其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到底座14 ;中继连接器19,其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担任电连接的中继;以及支架20,其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群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群。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冷阴极管17靠扩散板1 侧为光出射侧。此外,在图2 图 4中省略了灯夹18的图示。底座14由金属制成,以板金成形为包括矩形状的底板Ha和从其各边立起折回为大致U字状的翻折外边缘部21 (短边方向的翻折外边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翻折外边缘部 21b)的浅的大致箱型。在底座14的底板14a,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贯穿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连接器安装孔22。而且,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b 的上表面贯穿设置有固定孔14c,能利用例如螺钉等使外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成为一体。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扩散板1 相对的面侧、表面侧) 配设有反射片23。反射片23由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为反射性良好的白色,以沿着底座14 的底板面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铺设。该反射片23在底座14中构成将从冷阴极管17 发出的光向扩散板1 侧反射的反射面。如图3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立起,以覆盖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b,成为被底座14和扩散板1 夹着的状态。利用该反射片 23,能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向扩散板1 侧反射。冷阴极管17为细长的管状,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且多个冷阴极管17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被收纳于底座14内(参照图2)。此外,冷阴极管17为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3)稍稍悬浮的状态,其各端部被嵌入中继连接器19,安装有支架20以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19。支架20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成为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而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支架20在其表面侧具有能台阶状载置扩散板15a以及液晶面板11的阶梯状面,并且以一部分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翻折外边缘部21a重叠的状态配置,与翻折外边缘部21a —起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从支架20 中的与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4,该插入销M插入形成在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a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由此,该支架20被安装于底座14。支架20的阶梯状面包括与底座14的底板面平行的3个面,在位于最低位置的第 1面20a载置有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而且,向底座14的底板面倾斜的倾斜盖沈从第1 面20a延伸突出。在支架20的阶梯状面的第2面20b载置有液晶面板11的短边缘部。支架20的阶梯状面中的位于最高位置的第3面20c配置于与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a重叠的位置,与外框13接触。扩散板1 是在合成树脂制成的板状部件中分散混合有光散射粒子而成的,具有使从作为管状光源的冷阴极管17射出的线状的光扩散的功能。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如上所述被载置于支架20的第1面20a上,不受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 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被底座14(反射片2 和框架16夹着而被固定。
配置在扩散板1 上的光学片1 从扩散板1 侧按顺序层叠有扩散片、透镜片、 反射型偏光板,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并通过扩散板1 的光成为面状光的功能。在该光学片1 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1 被扩散板1 和液晶面板11夹持。在此,说明灯夹18。灯夹18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面内设置于多个分散的位置。 各灯夹18由合成树脂制成(例如聚碳酸酯制成),表面为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如图5所示,具备为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 延伸的大致板状、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状的主体部27。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以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姿态(朝向、状态)安装,即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大致平行的姿态,换言之以与冷阴极管 17的轴方向(长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且与沿着底座14的底板1 的板面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姿态安装。此外,以下,关于Z轴方向,设图5所示的上侧为表侧,设相反的下侧为里侧进行说明。如图5和图8所示,在主体部27的表侧的面(与扩散板1 和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与底座14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分别设有灯把持部观,其能将冷阴极管17支撑于规定高度位置;以及支撑销四,其能将扩散板1 支撑于比冷阴极管17高的位置。灯把持部观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并列设置有3个,分别把持不同的冷阴极管17。灯把持部观具有从主体部27向表侧立起的一对悬臂状的臂部^a,分别设有从两个臂部^a的顶端部内面向内方向突出的支撑突起部28b。另外,在灯把持部观的内面中的底面也设有1个同样的支撑突部^b。灯把持部观能利用这些支撑突部28b对冷阴极管17进行三点支撑,在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与灯把持部观的内周面之间保有用于将光导出的间隙。各灯把持部观的排列间距大致相同,与排列在底座14内的各冷阴极管17的排列间距一致。另一方面,支撑销四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图5示出的左端的灯把持部28和中央的灯把持部28的大致中间位置。该支撑销四比灯把持部28还向表侧突出,在灯夹18中是最高突出的部位,因此在将灯夹18对底座14进行装卸时,操作者能进行把持来利用为进行装卸操作的操作部。另外,在主体部27的表侧的面设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突出并且与各灯把持部观相连的形态的加强肋37。另一方面,如图5和图9所示,在主体部27的里侧的面(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 相对的面,与扩散板1 和冷阴极管17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设有2个安装部30、31,所述安装部30、31成为用于使灯夹18相对底座14保持安装状态的安装结构。两个安装部30、31 配置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与此相对,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各灯夹18 的安装预定位置各设有2个成为灯夹18的安装结构的安装孔32、33。各安装孔32、33能插入对应的灯夹18的各安装部30、31。在反射片23各设有2个插通孔34、35,所述插通孔 34、35与底座14的各安装孔32、33连通,并且能插通各安装部30、31。此外,为了区别各安装部30、31,从图5示出的右侧起按顺序设为第1安装部30、第2安装部31。同样,为了分别区别各安装孔32、33和各插通孔34、35,从图5示出的右侧起按顺序分别设为第1安装孔32和第1插通孔34、第2安装孔33和第2插通孔35。另外,在主体部27的里侧的面, 在规定位置并列设有4个沿着X轴方向延伸突出的形态的加强肋38。表里的加强肋37、38 相互正交,由此谋求提高主体部27的强度。接下来,详细说明灯夹18对上述底座14的安装结构。首先,对安装结构的概要与安装方法一起简单地说明,如图5所示,各安装部30、31为沿着主体部27的里面(板面)延伸的钩状,使该安装部30、31插入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安装孔32、33和插通孔34、35而向底座14的里侧突出,在该状态下使灯夹18沿着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底座14 的底板14a的板面方向)滑动,由此能在安装部30、31和主体部27之间夹持底座14和反射片23(参照图13和图14)。这样,灯夹18相对底座14的滑动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接着,依次说明安装部30、31,安装孔32、33和插通孔34、35的详细结构。如图9所示,第1安装部30和第2安装部31俯视时为矩形状,其长度方向(长边方向)和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与主体部27—致。第1安装部30和第2安装部31在X轴方向上的两侧面30c、31c为沿着Z轴方向和Y轴方向笔直的面。另外,第1安装部30和第 2安装部31设置于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第1安装部30和第2安装部31分别具备基部30a、31a,其从主体部27的里面向里侧(底座14 侧)突出;以及夹持部30b、31b,其从基部30a、31a的顶端向沿着主体部27的方向突出,从正面看时为大致L字型。各基部30a、31a从主体部27向Z轴方向即相对于主体部27的板面正交的方向突出。换言之,各基部30a、31a从主体部27大致垂直地立起。如图7所示,各基部30a、31a在沿着主体部27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状,其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 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如图5所示,构成第1安装部30的基部30a位于主体部27中的图5示出的右端的灯把持部观即配置在与支撑销四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的灯把持部观的里侧(背面侧)。 另外,构成第1安装部30的夹持部30b从基部30a向与支撑销四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且其顶端部具有比主体部27的图5示出的右侧端部即安装方向的顶端部陷入内侧的长度。另一方面,构成第2安装部31的基部31a位于主体部27中的图5示出的左端的灯把持部观即配置在支撑销四侧的端的灯把持部观的里侧(背面侧)。也就是说,第2安装部31配置于在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隔着支撑销四与第1安装部30相反的一侧。构成第2安装部31的夹持部31b从基部31a向支撑销四侧延伸,并且其长度尺寸比第1安装部30的夹持部30b大。如图5所示,各夹持部30b、31b形成为从基部30a、31a的顶端部沿着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向图5所示的右方向突出的悬臂的板片状。将灯夹18安装于底座14 时的滑动方向即安装方向与各夹持部30b、31b从各基部30a、31a突出的方向(图5所示的右方向)一致,反之,将灯夹18从底座14取下时的滑动方向即取下方向与各夹持部30b、 31b从各基部30a、31a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图5所示的左方向)一致。各夹持部30b、 31b从各基部30a、31a的顶端大致直角地弯曲,与主体部27平行地延伸并且与主体部27相对。各夹持部30b、31b能以与基部30a、31a相连的突出基端为支点在Z轴方向上弹性变形 (弹性位移),即能在与从基部30a、31a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弹性位移)。 各夹持部30b、31b随着弹性变形而相对于主体部27接近远离地发生位移。各夹持部30b、 31b和主体部27之间的间隔与底座14的厚度和反射片23的厚度相加的大小大致相同或者更大。如图9所示,各夹持部30b、31b俯视时为矩形状,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滑动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另外,各夹持部30b、31b和各基部30a、31a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安装部30、31的短边尺寸(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在第1安装部30和第2安装部31的夹持部30b、31b的顶端(突出端)分别设有能引导向底座14的安装动作的导向部36。导向部36弯曲为相对于夹持部30b成钝角,带有随着向顶端侧而远离主体部27的坡度而形成为倾斜状。换言之,导向部36为与主体部 27之间的距离越往顶端侧越连续地逐渐增加的形态。导向部36的厚度尺寸在整个长度上大致一定。此外,各导向部36的突出尺寸设定为使设于第1安装部30的导向部36大于设于第2安装部31的导向部36。因此,第1安装部30的导向部36的顶端与主体部27之间的间隙即相对第1安装孔32的边缘部的导入空隙比第2安装部31的导向部36的顶端与主体部27之间的间隙即相对第2安装孔33的边缘部的导入空隙大。
下面说明形成于底座14的第1安装孔32和第2安装孔33。如图5和图10所示, 第1安装孔32和第2安装孔33贯通底板1 而形成,使得对应的第1安装部30和第2安装部31能通向底座14的里侧外部。第1安装孔32和第2安装孔33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对应的第1安装部30和第2安装部31大致相同或更大。由此,各安装部30、31的基部30a、31a在X轴方向上的两侧面30c、31c能抵接于各安装孔32、33的内并且,在底座14中,在相对于第1安装孔32和第2安装孔33在图5所示的左侧所相邻的部分,即在相邻于与被各安装部30、31的各夹持部30b、31b夹持的各安装孔32、 33的边缘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以向里侧外部鼓出的形态分别设有能接纳各安装部30、31 的接纳部39、40。各接纳部39、40为朝向底座14的内侧(Z轴方向的表侧)和对应的各安装孔32、33侧(Y轴方向的右侧)开口的大致袋状,并且能使各安装部30、31从表侧沿着Z 轴方向出入,并且能使各安装部30、31从图5所示的右侧沿着Y轴方向出入。由此,灯夹18 能在各安装部30、31从底座14的底板1 完全被卸下的拆卸位置(图13),各安装部30、 31进入各接纳部39、40内而从各安装孔32、33退出的等待位置(图14)以及各安装部30、 31从各接纳部39、40退出而进入各安装孔32、33内的安装位置(图5)这3个位置间沿着 Z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依次并且可逆地移动。此外,为了区别各接纳部39、40,从图5所示的右侧按顺序设为第1接纳部39、第2接纳部40。如图10所示,第1接纳部39和第2接纳部40与第1安装部30和第2安装部31 同样地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状,其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与对应的各安装部30、31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一致。如图5和图11所示,各接纳部39、40包括从底座14的底板14a向里侧外部立起的周壁39a、40a和连着周壁39a、40a的顶端的底壁39b、40b,其中周壁39a、40a倾斜状形成,由此,整体形成为向鼓出端而顶端变窄状。详细地说,周壁39a、40a包括沿着Y 轴方向(长边方向、灯夹18的滑动方向)的一对长边侧壁部39aa、40aa;以及沿着X轴方向 (短边方向)的短边侧壁部39ab、40ab,其将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40aa中与各安装孔32、 3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结。并且,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40aa和底壁39b、40b中与短边侧壁部39ab、40a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成为向各安装孔32、33开口的开口部的开口缘。 周壁39a、40a相对于底座14的底板1 倾斜为钝角,由此,接纳部39、40的长边尺寸和短边尺寸随着向鼓出端侧(里侧)而连续地逐渐减小,成为顶端变窄状。反过来说,接纳部39、 40的内部空间随着向周壁39a、40a的基端侧(表侧)前行而连续地逐渐增加,成为末端变宽状。由此,当使灯夹18从拆卸位置移向等待位置时,容易使各安装部30、31进入各接纳部39,40内。另外,如图10所示,各接纳部39、40的周壁39a、40a中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40aa的顶端部间的间隔即底壁39b、40b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设为与各安装部30、31和各安装孔32、33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另外,如图5所示,各接纳部39、40的深度尺寸即底座14的底板14a的从表侧的面到底壁39b、40b的内面的距离设定为与各安装部30、31的从主体部27突出的尺寸大致相同。另外,底壁39b、40b在安装状态下为与灯夹18的主体部27相对状。如图10所示,该接纳部39、40具有为倾斜状的周壁39a、40a,因此,其最大的宽度尺寸即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40aa的立起基端间的间隔比各安装部30、31和各安装孔32、 33的宽度尺寸要大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40aa的量。因此,为了使从底座14的底板14a立起的形态的周壁39a、40a成形,在底板14a中与各周壁39a、40a和各安装孔32、33相邻的部分(边界部分)分别形成与各安装孔32、33连通的狭缝41。如上所述,将构成接纳部39、40的周壁39a、40a形成为倾斜状,是为了使各安装部 30、31易于进入各接纳部39、40内,但是除此以外也有制造上的理由。即,在底座14的制造工序中,为了在底板14a部分地成形接纳部39、40,要对底板1 实施深冲加工。为了高效地进行该深冲加工,优选使周壁39a、40a为上述的倾斜状,由此能谋求底座14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在通过深冲加工使周壁39a、40a成形时,有可能应力会集中于其立起基端和底板14a的边界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缓解应力集中,上述狭缝41比周壁39a、 40a的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40aa的立起基端向外侧更扩展地形成。详细地说,狭缝41为比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40aa的立起基端在X轴方向上更向外侧切入较深的形态。这样在底座14的底板14a形成各接纳部39、40,由此能将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 的底板Ha配置在等待位置。在此,假设作为接纳部形成与安装孔32、33连续的开口的情况下,该开口为俯视时与安装部30、31同等的大小。与此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底板Ha的开口只有安装孔32、33,其开口面积比俯视安装部30、31时的大小足够小。也就是说,底板14a的开口面积变小了设有成为大致袋状的接纳部39、40的量,换言之,留有使安装部30、31向底座14的里侧外部突出所需的最小限度的大小。由此,即使从冷阴极管17 发出的光以某种比例透射过灯夹18,也能将从底座14的底板14a的开口(安装孔32、33) 向里侧外部漏出的光抑制为最小限度。然而,各接纳部39、40如上所述具有倾斜状的周壁39a、40a,并且形成为俯视时比各安装部30、31大,在其形成范围内灯夹18的主体部27不抵接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 。因此,如图6所示,在灯夹18的与主体部27中的各接纳部39、40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宽度尺寸比各接纳部39、40大的大宽度部42。详细地说,在使灯夹18处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主体部27中相对于各接纳部39、40俯视重叠的部分成为与其它部分相比宽度尺寸相对较大的大宽度部42。由此,在安装位置能避免主体部27落入接纳部39、40内的情况, 能实现安装状态的稳定化。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灯夹18以引导其装卸时的滑动动作为目的,在各接纳部39、 40中分别形成有通过使其一部分向内侧突出而能抵接于进入各接纳部39、40内的安装部 30、31的抵接部43。详细地说,如图5和图10所示,抵接部43是通过使各接纳部39、40的周壁39a、40a中的沿着Y轴方向即沿着灯夹18的滑动方向(沿着主体部27的方向)的长边侧壁部39aa、40aa部分地向内侧敲起突出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底座14的制造工序中, 通过对底板Ha实施深冲加工来形成从底壁39b、40b向外侧鼓出的各接纳部39、40之后,对各接纳部39、40中为倾斜状的周壁39a、40a的长边侧壁部39aa、40aa实施锻打加工,由此在长边侧壁部39aa、40aa中形成部分地向内侧突出的抵接部43。因此,将利用深冲加工成形的各接纳部39、40的各壁部39a、39b、40a、40b与利用锻打加工成形的抵接部43相比, 能使抵接部43的尺寸精度更准确。抵接部43分别形成于各接纳部39、40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长边侧壁部39aa、40aa, 形成于各长边侧壁部39aa、40aa的抵接部43彼此配置为相互相对状。在各长边侧壁部 39aa,40aa中,在Y轴方向上并列设有3个抵接部43。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抵接部4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安装部30、31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小。详细地说,设定为将各抵接部43之间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与各抵接部43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相加也小于各安装部30、31在 Y轴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各抵接部43间的上述距离为各安装部30、31的上述尺寸的一半以下,并且各抵接部43的上述尺寸为各安装部30、31的上述尺寸的1/3以下。如图10和图12所示,抵接部43形成为其内面43a沿着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笔直的面。该抵接部43的内面43a在安装部30、31进入接纳部39、40内的状态下为与安装部30、31的侧面30c、31c相对并且抵接的抵接面。并且,相互抵接的抵接部43的内面43a 和安装部30、31的侧面30c、31c相互平行并且能进行面接触。抵接部43在Z轴方向即基部30a、31a从主体部27突出的方向上形成于接纳部39、40的大致整个区域。抵接部43的内面43a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与接纳部39、40的长边侧壁部39aa、40aa和底壁39b、40b的边界位置大致一致。也就是说,相互相对的抵接部43间的间隔设定为与安装部30、31的宽度尺寸和底壁39b、40b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或者稍大。另外,相互相对的抵接部43的内面 43a间的间隔在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在整个区域上是一定的。此外,在上述形态的抵接部43的内面43a与接纳部39、40的长边侧壁部39aa、40aa的成为倾斜状的内面之间产生台阶。然而,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灯夹18的主体部27和底座14的底板14a中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能通过相互凹凸嵌合而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即沿着主体部 27 (底座14的底板14a)的板面的方向上相互定位。详细地说,在主体部27的里侧的面设有向里侧突出的定位凸部44,与此相对,在底座14的底板1 贯通设有能使定位凸部44嵌合的定位孔45。定位凸部44配置在Y轴方向上主体部27中第1安装部30与第2安装部 31之间,换言之,配置在中央的灯把持部观的正下方位置。定位凸部44的突出尺寸设定为比底座14的底板14a的板厚略大。定位凸部44俯视时为圆形状(图9)。另一方面,定位孔45适合于定位凸部44而形成为俯视时圆形状,其直径尺寸为相对于定位凸部44保有微小余隙的程度(图10)。定位凸部44和定位孔45在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配置于等待位置的状态(安装部30、31配置在接纳部39、40内的状态)下,没有相互对准,成为非嵌合状态(图15),而在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配置在安装位置的状态(安装部30、31配置在安装孔32、33内的状态)下,相互对准而成为嵌合状态(图7)。另外,说明形成于反射片23的第1插通孔34和第2插通孔35。如图5所示,第1 插通孔34为能一起包围第1安装孔32和第1接纳部39的大小,允许第1安装部30进入第1安装孔32和第1接纳部39。另一方面,第2插通孔35为能一起包围第2安装孔33和第2接纳部40的大小,允许第2安装部31进入第2安装孔33和第2接纳部40。另外,在反射片23中,在与定位孔45对准的位置设有能插入定位凸部44的定位凸部用插通孔46。
本实施方式为如上的构造,接着说明其作用。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制造工序中的特别是灯夹18对底座14的安装工序。在底座14内铺设反射片23后,将各灯夹18安装于底板14a的对应的位置。在安装时,操作者能把持灯夹18中向最表侧突出的部位即操作部四。使灯夹18处于图13所示的拆卸位置,使第1安装部30与第1接纳部39以俯视重叠的方式对位,使第2安装部31 与第2接纳部40以俯视重叠的方式对位,并且将灯夹18从表侧沿Z轴方向压入以接近底座14的底板14a。于是,第1安装部30进入第1接纳部39内,第2安装部31进入第2接纳部40内。此时,各安装部30、31的侧面30c、31c相对于各接纳部39、40的周壁39a、40a 即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40aa为非接触,其间空出规定的余隙(图16),而相对于两个抵接部43为面接触的状态(图17)。然后,当灯夹18被压入到等待位置时,如图14所示,定位凸部44没有与定位孔45 对准,而抵接于反射片23(底板14a),因此主体部27为从反射片23浮起了定位凸部44的突出尺寸的量的状态(产生台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安装部30、31部分地进入各接纳部39、40,详细地说夹持部30b、31b中的里侧一半多的区域进入各接纳部39、40内,并且同时抵接于图14示出的左侧的2个抵接部43。该抵接部43以比锻打加工更高的尺寸精度成形,因此与各安装部30、31可靠地进行面接触。在该状态下,主体部27和各安装部30、31的夹持部30b、31b之间的间隙与各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没有对准,夹持部30b、31b能成为与各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在Y轴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各安装部30、31的夹持部30b、31b的突出端分别设有导向部 36,充分确保了导向部36的顶端与主体部27之间的空隙。因此,使等待位置的灯夹18沿图14示出的箭头方向即Y轴方向向安装位置滑动,也能利用各导向部36将各夹持部30b、 31b顺利地引导向各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的里侧。此时,各夹持部32、33扩开并弹性变形,向离开主体部27的方向(里侧)位移。在使灯夹18从等待位置向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配置在Y轴方向即滑动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上的第1安装部30的侧面30c和第2安装部31的侧面31c与第1接纳部 39的各抵接部43的内面43a和第2接纳部40的各抵接部43的内面43a分别滑动接触,因此能顺利地引导滑动动作。在此,在各接纳部39、40中在Y轴方向(滑动方向)上并列配置有3个抵接部43,并且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抵接部43间的距离比安装部30、31的长度尺寸小,因此在移动过程中能使最低限度2组抵接部43 (设在X轴方向上相对的一对抵接部 43为1组)与各安装部30、31总是抵接。并且,抵接部43配置为相互相对状,并且在X轴方向(沿着主体部27并且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外侧夹住各安装部30、31。因此, 能使灯夹18在Y轴方向不倾斜地大致笔直地顺利滑动。然后,当灯夹18到达安装位置时,如图5和图7所示,各夹持部30b、31b弹性复原, 并且各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被夹持在各夹持部30b、31b和主体部27之间,并且定位凸部 44嵌合于定位孔45内。在该安装状态下,各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被夹持在主体部27和各夹持部30b、31b之间,由此限制灯夹18无意中在Z轴方向上移动,并且通过将定位凸部 44和定位孔45凹凸嵌合,能限制灯夹18无意中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由此,能稳定地固定处于安装状态的灯夹18。另外,在该安装状态下,如图6所示,主体部27中与各接纳部39、40俯视重叠的部分为大宽度部42,大宽度部42被保持可靠地抵接于底座14的底板14a (反射片23)的状态,因此能避免主体部27落入各接纳部39、40,有利于安装状态的
稳定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具有安装孔32、33 ;冷阴极管17,其配置在底座14内;以及灯夹18,其利用安装孔32、33安装于底座14并且能保持冷阴极管17,灯夹18具有主体部27,其配置在底座14内;以及安装部30、31,其包括基部30a、31a和夹持部30b、31b,所述基部30a、31a从主体部27通过安装孔32、33向底座14 外突出,所述夹持部30b、31b从基部30a、31a向沿着主体部27的方向突出,并且能在与主体部27之间夹持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另一方面,底座14具有接纳部39、40,其通过使底座14的一部分向外侧鼓出而形成,能接纳安装部30、31,所述一部分是底座14中相对于安装孔32、33在与由夹持部30b、31b夹持的边缘部相反的一侧所相邻的部分,以及抵接部 43,其通过使接纳部39、40部分地向内侧突出而形成,能抵接于安装部30、31。为了将灯夹18安装于底座14,使灯夹18从使安装部30、31进入接纳部39、40内的状态向夹持部30b、31b从基部30a、31a突出的方向移动。于是,基部30a、31a和夹持部 30b,31b通过安装孔32、33向底座14外突出,并且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被夹持于夹持部 30b,31b与主体部27之间,由此将灯夹18安装于底座14。接纳安装部30、31的接纳部39、 40是使底座14部分地向外侧鼓出而形成的,因此与假设形成与安装孔32、33连续的开口作为接纳部的情况相比,能使底座14的开口面积变小。由此,能抑制光向底座14外漏出。并且,在安装部30、31进入了接纳部39、40内的状态下,使接纳部39、40部分地向内侧突出而成的抵接部43抵接于安装部30、31,因此当从该状态使灯夹18向夹持部30b、 31b的突出方向移动时,抵接部43与安装部30、31滑动接触,由此能顺利地引导灯夹18的移动动作。另外,在沿着主体部27的方向并列设有多个抵接部43。这样,在使灯夹18移动的过程中,能充分确保使抵接部43相对于安装部30、31滑动接触的期间,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另外,抵接部43配置为相邻的抵接部43间的距离小于安装部30、31的沿着主体部27的方向上的尺寸。这样,能使至少2个抵接部43同时抵接于安装部30、31,因此在灯夹18移动过程中难以发生倾斜的情况,由此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另外,抵接部43分别设于接纳部39、40中相互相对的壁即两个长边侧壁部39aa、 40aa。这样,能使抵接部43从两侧抵接于安装部30、31,因此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另外,抵接部43配置为相互相对状。这样,能利用相对状的抵接部43夹住安装部 30,31,因此能得到更高的引导功能。另外,抵接部43和安装部30、31形成为相互的抵接面(内面43a和侧面30c)平行。这样,能使抵接部43与安装部30、31面接触,因此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另外,抵接部43和安装部30、31形成为相互的抵接面沿着基部30a、31a的突出方向大致笔直。这样,只要使安装部30、31进入接纳部39、40内,使安装部30、31与抵接部43 相对,无论安装部30、31的进入深度如何,都能使抵接部43与安装部30、31面接触。另外,抵接部43在基部30a、31a的突出方向上形成于接纳部39、40的大致整个区域。这样,只要使安装部30、31进入接纳部39、40内,就能使抵接部43可靠地抵接于安装部30、31,由此能可靠地发挥引导功能。
另外,接纳部39、40整体上形成为向鼓出端侧顶端变窄状,包括周壁39a、40a,其从底座14向外立起,并且相对于底座14为倾斜状;以及底壁39b、40b,其与周壁39a、40a的顶端相连,抵接部43设于周壁39a、40a。这样,即使在为倾斜状的周壁39a、40a与安装部 30,31之间产生余隙,也能使周壁39a、40a部分地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的抵接部43抵接于安装部30、31,因此能良好地引导灯夹18的移动动作。另外,容易使安装部30、31进入具备为倾斜状的周壁39a、40a并且为顶端变窄状的接纳部39、40,因此操作性良好。另外,在底座14中与周壁39a、40a和安装孔32、33相邻的部分形成有与安装孔 32,33连通的狭缝41。这样,能容易地使为倾斜状的周壁39a、40a成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另外,狭缝41比周壁39a、40a的基端更扩展地形成。这样,在从底座14向外立起成形为倾斜状的周壁39a、40a时,应力难以作用于底座14中周壁39a、40a的基端附近。由此,能避免在底座14发生破裂等问题。另外,在夹持部30b、31b的突出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设有一对安装部30、31,与此相对,在分别与一对安装部30、31对应的位置各设有一对安装孔32、33和接纳部39、40, 抵接部43分别设于一对接纳部39、40。这样,能使分别设于在夹持部30b、31b的突出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一对接纳部39、40的抵接部43抵接于对应的一对安装部30、31,因此能得到较高的引导功能。另外,相对于底座14所保持灯夹18的部位为在夹持部30b、31b的突出方向上相互分离的2个部位,因此能使安装状态进一步稳定化,并且能利用各接纳部39、40 抑制漏光。另外,在安装部30、31的夹持部30b、31b的突出端设有导向部36,所述导向部36 与主体部27之间的距离向顶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大。这样,利用导向部36使安装孔32、33 的边缘部进入夹持部30b、31b与主体部27之间的动作变得更顺利。由此,与抵接部43互相配合也能使安装时的灯夹18的移动动作更加顺利。另外,在主体部27和底座14分别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能通过相互凹凸嵌合来在沿着主体部27的方向上相互定位。这样,能将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在沿着主体部 27的方向上保持定位状态。另外,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部44,其设于主体部27 ;以及定位孔45,其设于底座 14,能与定位凸部44嵌合。这样,使设于主体部27侧的定位凸部44与设于底座14侧的定位孔45嵌合,由此能实现灯夹18相对底座14的定位。另外,定位结构在安装部30、31配置在接纳部39、40内的状态下为非嵌合状态,与此相对,在安装部30、31配置在安装孔32、33内的状态下为嵌合状态。这样,只有在安装部 30、31配置在安装孔32、33内,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被夹持在该夹持部30b、31b与主体部 27之间的状态下,定位结构才是嵌合状态。由此,能稳定地保持安装于底座14的灯夹18。另外,在主体部27中相对于接纳部39、40俯视重叠的部分设有比接纳部39、40宽度大的大宽度部42。这样,能利用大宽度部42避免主体部27落入接纳部39、40内。由此, 能使灯夹18的安装状态更稳定化。另外,与假设使主体部的整体宽度变大的情况相比,能减少主体部27使用的材料费。〈实施方式2>利用图18 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除去定位结构等并且变更了安装部等的结构。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A,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18所示,在构成第2安装部31A的夹持部31bA的顶端设有卡止部47,所述卡止部47向主体部27A侧突出,并且能卡止于形成在底座14A的卡止孔48。在卡止部47中与主体部27A的相对面形成有锥面。卡止部47中与基部31aA的相对面与基部31a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地直立,为沿着与灯夹18A相对于底座14A滑动的方向(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大致笔直的面,在此是相对于底座14A的卡止孔48的卡止面。卡止孔48贯通形成于底座14A的底板14aA中相对于第2安装孔33A在图18示出的右侧分离的位置, 即在安装方向上分离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去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定位结构和加强肋。构成第2接纳部40A的底壁40bA形成为倾斜状,随着向第2安装孔33A侧的开口端侧而逐渐向外侧张开。详细地说,在第2接纳部40A的底壁40bA中,短边侧壁部40abA 侧的规定区域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大致笔直,与此相对,上述开口端侧的规定区域为倾斜的倾斜部40ba,与主体部27A之间的距离随着接近第2安装孔33A而增加。因此,在等待位置,在第2安装部31A的夹持部31bA的底面与底壁40bA的内面之间保有规定的间隙,该间隙为向夹持部31bA的顶端侧逐渐扩大的形态,因此允许为悬臂状的第2安装部31A的夹持部31bA发生弹性位移(图20)。另外,形成于第2接纳部40A的抵接部43A形成在第2 接纳部40A在Z轴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在将灯夹18A安装到底座14A的底板14aA时,在图19示出的拆卸位置,进行对位使得第1安装部30A与第1接纳部39A俯视重叠,使得第2安装部31A与第2接纳部40A 俯视重叠,并且从表侧沿着Z轴方向压入灯夹18A使其接近底座14A的底板14aA。于是,第 1安装部30A进入第1接纳部39A内,第2安装部31A进入第2接纳部40A内。并且,当灯夹18A到达等待位置时,如图20所示,主体部27A的里侧的面抵接于反射片23A,并且第1 安装部30A的整体进入第1接纳部39A内,第2安装部3IA的整体进入第2接纳部40A内。 此时,各抵接部43A抵接于各安装部30A、31A的侧面,而各安装部30A、31A整体上进入各接纳部39A、40A内,因此其抵接面积比上述实施方式1大。在该状态下,各安装部30A、31A的夹持部30bA、31bA和主体部27A之间的间隙与各安装孔32A、33A的边缘部在Z轴方向上对准。接着,使等待位置的灯夹18A沿着图20示出的箭头方向即沿着Y轴方向向安装位置滑动。在该过程中,当灯夹18A到达规定位置时,第2安装部31A的卡止部47跨上第2 安装孔33A的边缘部,并且其夹持部31bA向远离主体部27A和底板14aA的方向暂时发生弹性变形。此时,第2接纳部40A的底壁40bA形成为倾斜状,因此第2安装部31A的弹性变形不受阻碍。另一方面,关于第1安装部30A,由于导向部36A与第1安装孔32A的边缘部滑动接触,由此能将其夹持部30bA顺利地引导向底板14aA的里侧,由此能引导第1安装孔32A的边缘部进入夹持部30bA和主体部27A之间的间隙的动作。并且,当灯夹18A到达安装位置时,如图18所示,卡止部47与卡止孔48对准,因此第2安装部31A的夹持部31bA 弹性复原,并且卡止部47进入卡止孔48内,相互的卡止面彼此卡止。由此,限制灯夹18A 无意中从安装位置向等待位置侧(拆卸方向)移动。在该安装位置,第1安装孔32A的边缘部被夹持在第1安装部30A的夹持部30bA和主体部27A之间,并且第2安装孔33A的边缘部被夹持在第2安装部31A的夹持部31bA和主体部27A之间,由此限制灯夹18A无意中在Z轴方向上移动。如上所述,能将灯夹18A固定于安装位置。〈其它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利用上述记载和

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接纳部中在Y轴方向上并列配置3个抵接部, 但是设置2个以下(包括1个)或者4个以上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抵接部的Y 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能适当地变更。(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抵接部间的距离设定为小于安装部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但是设定为抵接部间的上述距离与安装部的上述尺寸大致相同、抵接部间的上述距离比安装部的上述尺寸大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接纳部中相互相对的两个长边侧壁部分别设有抵接部,但是也可以仅在相互相对的两个长边侧壁部中的任一方设置抵接部。(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接纳部中相互相对的两个长边侧壁部分别设有抵接部,并且抵接部彼此配置为相对状,但是尽管在相互相对的两个长边侧壁部分别设有抵接部,而设于不同的长边侧壁部的抵接部在Y轴方向上部分或者整体地错开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接纳部中的周壁即在作为沿着Y轴方向的壁的长边侧壁部设有抵接部,但是在接纳部中的底壁设置抵接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部和安装部的抵接面相互平行,但是抵接部和安装部的抵接面为交叉的关系,具体地说抵接部和安装部的抵接面中的任一方侧相对于 Z轴方向倾斜,与此相对,抵接部和安装部的抵接面中的另一方侧笔直地沿着Z轴方向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部和安装部的抵接面相互平行而且沿着Z 轴方向大致笔直的形态,但是抵接部和安装部的抵接面相互平行但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部在Z轴方向上在接纳部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形成,但是在接纳部中在Z轴方向上部分地形成抵接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有2个安装部的灯夹,但使安装部的设置数为3个以上或者仅为1个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根据安装部的设置数变更接纳部的设置数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对各接纳部分别设置抵接部。(10)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在底座设有贯通底板的定位孔作为定位结构, 但是例如,作为定位结构采用使底座的底板部分地向外侧鼓出而不贯通底板形成的定位凹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在主体部侧设置定位凸部、在底座侧设置定位孔(定位凹部)作为定位结构,但是在主体部侧设置定位孔(定位凹部)、在底座侧设置定位凸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以灯夹的滑动方向为Y轴方向即与冷阴极管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但是以灯夹的滑动方向为X轴方向(冷阴极管的轴方向),以夹持部从各安装部中的基部突出的方向为X轴方向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变更各安装部相对灯把持部、支撑销的相对位置关系。(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夹持部为能弹性变形的悬臂的板片状,但是例如设置不能弹性变形的突起状的夹持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接纳部的周壁为倾斜状,但是例如周壁为从底座的底板大致垂直地立起的形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灯把持部的设置数、设置位置。同样能适当地变更支撑销的设置数、设置位置。(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情况,但是使用例如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金属制的板金形成底座,但是也可以利用树脂成形而形成底座。(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白黑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底座,其具有安装孔; 灯,其配置在上述底座内;以及灯保持具,其利用上述安装孔安装于上述底座,并且能保持上述灯, 上述灯保持具具有 主体部,其配置在上述底座内;以及安装部,其包括基部和夹持部,所述基部从上述主体部通过上述安装孔向上述底座外突出,所述夹持部从上述基部向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突出,并且能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安装孔的边缘部,另一方面, 上述底座具有接纳部,其通过使上述底座的一部分向外侧鼓出而形成,能接纳上述安装部,所述一部分是上述底座中相对于上述安装孔在与由上述夹持部夹持的上述边缘部相反的一侧所相邻的部分;以及抵接部,其通过使上述接纳部部分地向内侧突出而形成,能抵接于上述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上并列设有多个上述抵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抵接部配置为相邻的上述抵接部间的距离小于上述安装部的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上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分别设于上述接纳部中相互相对的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配置为相互相对状。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和上述安装部形成为相互的抵接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抵接部和上述安装部形成为相互的抵接面沿着上述基部的突出方向大致笔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抵接部在上述基部的突出方向上形成于上述接纳部的大致整个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接纳部整体上形成为向鼓出端侧顶端变窄状,包括周壁,其从上述底座向外立起,并且相对于上述底座为倾斜状;以及底壁,其与上述周壁的顶端相连, 上述抵接部设于上述周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底座中的与上述周壁和上述安装孔相邻的部分形成有与上述安装孔连通的狭缝。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狭缝比上述周壁的基端更扩展地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 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夹持部的突出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设有一对上述安装部,与此相对,在分别与一对上述安装部对应的位置各设有一对上述安装孔和上述接纳部,上述抵接部分别设于一对上述接纳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 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夹持部的突出端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的距离朝向顶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 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底座中分别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能通过相互凹凸嵌合而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上相互定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部,其设于上述主体部;以及定位凹部或者定位孔,其设于上述底座,能嵌合上述定位凸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定位结构在上述安装部配置于上述接纳部内的状态下为非嵌合状态,与此相对, 在上述安装部配置于上述安装孔内的状态下为嵌合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 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主体部中的相对于上述接纳部俯视重叠的部分,设有比上述接纳部宽度大的大宽度部。
18.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 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有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20.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具有安装孔(32、33);冷阴极管(17),其配置在底座(14)内;以及灯夹(18),其利用安装孔(32、33)安装于底座(14)并且能保持冷阴极管(17),灯夹(18)具有主体部(27),其配置在底座(14)内;以及安装部(30、31),其包括基部(30a、31a)和夹持部(30b、31b),所述基部(30a、31a)从主体部(27)通过安装孔(32、33)向底座(14)外突出,所述夹持部(30b、31b)从基部(30a、31a)向沿着主体部(27)的方向突出,并且能在与主体部(27)之间夹持安装孔(32、33)的边缘部,另一方面,底座(14)具有接纳部(39、40),其通过使底座(14)的一部分向外侧鼓出而形成,能接纳安装部(30、31),所述一部分是底座(14)中相对于安装孔(32、33)在与由夹持部(30b、31b)夹持的边缘部相反的一侧所相邻的部分,以及抵接部(43),其通过使接纳部(39、40)部分地向内侧突出而形成,能抵接于安装部(30、31)。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2227588SQ20098014777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8日
发明者久田恭也, 原孝文, 小野和行, 稻垣寿纪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