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2753150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关电子摄像术的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辊,使用了具有弹性层的转印辊的事实 (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记载为认为是凹部的形状,但关于其 功能没有提及。另外,作为转印方式,仅记载有热转印方式,但没有记载偏压转印方式。[专利文献1]特表2000-508280号公报然而,相对于专利文献1的转印方式为热转印方式,本发明为偏压转印方式,因 此,需要对转印构件的弹性构件赋予电阻抗。在使用这样的弹性构件的情况下,发生容易产 生应力集中引起的歪斜的不妥善情况。另外,其结果,发生寿命变短的不妥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降低转印构件的弹性构件的歪斜及 伴随该歪斜的转印不良,良好地转印的转印装置及良好地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 形成方法。另外,以将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弹性构件长寿命化为目的。本发明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像担载体,其担载像;转印构件,其具有基 材与弹性构件,所述基材具有凹部,该凹部具有比捏夹部(二 , 部)在所述像担载体的 移动方向上的宽度长的开口宽度,该捏夹部(nipportion)由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像担 载体形成,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凹部被固定且卷绕于所述基材的体积电阻率为IX IO6 IX IO11 Ω · cm;偏压产生部,其向所述捏夹部施加偏压。另外,所述弹性构件包含电阻调节粒子。另外,所述弹性构件具有配设于基材的第一层;配设于所述第一层,且具有弹性
的第二层。另外,所述弹性构件具有配设于所述第二层的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二层小的第三层。进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潜影担载体,其担载潜影;显影 部,其利用液体显影剂将所述潜影担载体的所述潜影显影;转印介质,其被转印在所述潜影 担载体显影的像;转印构件,其包括具有比与所述像担载体形成的捏夹部的所述像担载体 的移动方向的宽度长的开口宽度的凹部的基材、及在所述凹部固定并卷绕于所述基材的体 积电阻率为IXio6 IX IO11 Ω · cm的弹性构件;偏压产生部,其向所述捏夹部施加偏压。另外,所述弹性构件具有配设于基材的第一层;配设于所述第一层且具有弹性 的第二层。另外,所述弹性构件具有配设于所述第二层且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二层小的第三层。另外,所述弹性构件包含电阻调节粒子。
另外,所述转印介质具有弹性层。另外,所述转印构件为旋转构件,所述转印构件的旋转周期和所述转印介质的移 动周期具有非整数倍的关系。另外,所述弹性构件的旋转周期比所述转印介质的移动周期小。另外,所述凹部具有把持转印材料的转印材料把持部。另外,所述凹部具有使所述转印材料从转印构件剥离的转印材料剥离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可知,转印构件能够形成对在凹部被固定 且卷绕于基材的外周的弹性构件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因此,能够提供能够降低转印构件 的弹性构件的歪斜及伴随该歪斜的转印不良,良好地转印的转印装置及良好地形成图像的 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在弹性构件包含调节转印偏压,良好地转印的阻抗调节粒子的情况下,通常 容易发生微小的变形不均。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可知,能够形成对 弹性构件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因此,能够降低阻抗调节粒子引起的弹性构件上产生的微 小的变形不均。另外,在弹性构件具有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弹性模量或厚度,能够 调节捏夹宽度或张力,相反,容易发生歪斜。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可知,能够形成对弹性构件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因此,能够降低在弹性构件产生的歪斜。 进而,弹性构件具有摩擦系数比第二层小的第三层,因此,能够降低摩擦阻力,能够降低在 弹性构件产生的歪斜。另外,转印介质具有弹性层,因此,只要是在转印构件的凹部位于与转印构件捏夹 的捏夹部时,不形成捏夹部的结构,就能够提供能够降低转印构件的弹性构件的歪斜及伴 随该歪斜的转印不良,良好地转印的转印装置及良好地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通过将转印构件和转印介质的周期设为非整数倍,能够防止始终在相同部 位缓和压力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在相同部位积累歪斜的情况。另外,弹性构件的旋转周期比转印介质的移动周期小,因此,能够在转印介质的旋 转轴方向上释放歪斜。另外,转印构件具有把持转印材料的转印材料把持部,因此,能够降低对转印构件 的转印材料的偏移。另外,转印构件具有使转印材料剥离的转印材料剥离部,因此,能够使自转印构件 的转印材料的剥离性良好地进行。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图3是表示二次转印辊的图。图4是放大了图3的一部分的图。图5是表示向二次转印辊未供给转印材料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二次转印辊的夹钳欲把持转印材料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二次转印辊的夹钳把持转印材料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二次转印辊的夹钳离开,突出爪使转印材料突出的状态的图。图9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材料输送机构的 动作的图。图10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材料输送机构的 动作的图。图11是表示二次转印辊的旋转轴及基材的图。图12是表示作为二次转印辊的弹性构件的橡胶片的图。图13是表示在二次转印辊卷绕橡胶片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4是表示向二次转印辊的旋转轴及基材施加偏压的结构的图。图15是表示二次转印辊的凹部的开口宽度的图。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辊和带驱动辊的捏夹部的捏夹宽度的图。图17是用于通过计算来求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辊和带驱动辊的捏夹宽度 的概略图。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驱动辊位于与二次转印辊的凹部对应的位置的状 态的图。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辊和带驱动辊的捏夹部的捏夹宽度的图。图20是用于通过计算来求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辊和带驱动辊的捏夹宽度 的概略图。图21是用于求出在计算中使用的角度θ 1的概略图。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驱动辊位于与二次转印辊的凹部对应的位置的状 态的图。图23是表示二次转印辊、带驱动辊、中间转印带及抵接构件的关系的剖面图。图24是表示抵接构件的变形例的图。图25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印辊、中间转印鼓及捏夹部的捏夹宽度的图。图27是用于通过计算来求出第三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辊和转印鼓的捏夹宽度的 概略图。图2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驱动辊位于与二次转印辊的凹部对应的位置的状 态的图。图中:10Y、10M、10CU0K-感光体(像担载体、潜影担载体);11YU1MU1CU1K- % 晕带电器;12Υ、12Μ、12C、12Κ-曝光单元;13Υ-第一感光体挤干辊;13Υ’ -第二感光体挤干 辊;18Υ-感光体清洁板;20Y、20M、20C、20K-显影辊(显影剂担载体);21Y-显影辊清洁板; 22Y-致密电晕产生器(^ 夕* 3 > ^ 口 f発生器);30Y、30M、30C、30K-显影装置(显 影部);31Y、31M、31C、31K-显影剂容器;32Y、32M、32C、32K-网纹辊(显影剂供给构件); 33Y-限制板;34Y-螺旋钻;40-中间转印带(转印介质);41-带驱动辊;42_(第一)张紧 辊;43-第二张紧辊;44-第三张紧辊;45-转印带清洁板;46YM-第一中间转印鼓(转印介 质);46CK-第二中间转印鼓(转印介质);47YM-第一中间转印鼓清洁板;47CK-第一中间 转印鼓清洁板;48-第三中间转印鼓(转印介质);49-第三中间转印鼓清洁板;50-—次转 印部;51- —次转印辊;60- 二次转印部·转印部(转印部);61- 二次转印辊·转印辊(转印构件);61a-旋转轴;61b-基材;61c-橡胶片(弹性构件);63-凹部;64-夹钳(转印材料 把持部);61n、61p、61q、70、71-抵接构件;79-突出爪(转印材料剥离部);85-二次转印辊 板;90-定影单元;91-加热辊;92-加压辊;110-偏压产生部;210-第一吸引装置;230-转 印材料输送装置;270-第二吸引装置;S-转印材料;N-捏夹宽度;W-开口宽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的同时,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件的图。相 对于作为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央部配置的转印介质的中间转印带40,作为显影部的显影装 置30Y、30M、30C、30K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方部,作为转印部的二次转印部60、定影单 元90等的结构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部。尤其,定影单元90设计在中间转印带40上 方,由此能够抑制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为了形成基于调色剂的图像,作为潜影担载体的感光体10Y、10M、10CU0K的周边 具备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LED阵列等的曝光单元12Y、12M、12C、12K等。利用电 晕带电器11丫、1说、11(、111(,使感光体1(^、1011、10(、101(同样带电,利用曝光单元12¥、121、 12C、12K,基于输入的图像信号,进行曝光,在带电的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30Y、30M、30C、30K大致具备作为显影剂担载体的显影辊20Y、20M、20C、 20K;贮存包括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色的液体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 (贮存器)31Y、31M、31C、31K ;从显影剂容器31Y、31M、31C、31K将这些各色的液体显影剂涂 敷于显影辊20Y、20M、20C、20K的涂敷辊即作为显影剂供给构件的网纹辊32Y、32M、32C、32K 等,利用各色的液体显影剂,将在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是将在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形成的像经由感 光体10Y、10M、10C、10K、和一次转印辊51Y、51M、51C、51K的捏夹部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0的 部分。中间转印带40为利用无缝橡胶等的弹性构件形成的带,张设在带驱动辊41和张 紧辊42,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与感光体ΙΟΥ、10M、10C、IOK抵接的同时,利用带 驱动辊41旋转驱动。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中,一次转印辊51Y、51M、51C、51K夹 着中间转印带40与感光体ΙΟΥ、10M、10C、IOK对置配置,与感光体ΙΟΥ、10M、10C、IOK的抵接 位置设为转印位置,将显影的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 于中间转印带40上,形成全彩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部60具备作为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辊61及二次转印辊清洁板85。二 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61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臂62。臂62以支承于未图示的装置主体的旋 转轴62a为中心旋转摆动,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在箭头所示的方向α (在图1中为逆 时针)上施力。通过该弹簧的作用力,二次转印辊61经由中间转印带40压接于带驱动辊 41。还有,二次转印辊61随着带驱动辊41的旋转而向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利用偏 压产生部110,施加转印偏压,由此通过转印捏夹,将中间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转印于由转 印材料输送路径L输送的纸张、薄膜、布等转印材料S上。另外,二次转印部60具有将二 次转印辊61清洁的转印辊清洁板85。
7
在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的二次转印部60的下游依次排列有第一吸引装置210、转 印材料输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将转印材料S向定影单元90输送,在定影单元90 中,将在纸张等转印材料S上转印的单色的调色剂像或全彩的调色剂像熔敷并定影于纸张 等转印材料S上。利用供纸装置(未图示),进行对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材料S的供给。在这样的供 纸装置设置的转印材料S以规定的时序,一张张向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送出。在转印材料输 送路径L中,利用栅辊101、101’及转印材料导件102,将转印材料S输送至二次转印位置, 将在中间转印带40上形成的单色的调色剂显影像或全彩的调色剂显影像转印于转印材料 S上。被二次转印的转印材料S如上所述,利用以转印材料输送装置230为中心的转印 材料输送机构,进而向定影单元90被输送。定影单元90包括加热辊91 ;向该加热辊91 侧以规定的压力施力的加压辊92,在这些捏夹之间插通转印材料S,将在转印材料S上转印 的单色的调色剂像或全彩的调色剂像熔敷并定影于纸张等转印材料S上。在此,说明显影装置,但各色的感光体周边部及显影装置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 基于黄色(Y)的感光体周边部及显影装置进行说明。就感光体周边部来说,沿感光体IOY的外周的旋转方向,以电晕带电器IlY为基 准,配置有曝光单元12Y、显影装置30Y的显影辊20Y、第一感光体挤干辊13Y、第二感光体挤 干辊13Y’、一次转印部50Y、未图示的除静电部及感光体清洁板18Y。还有,图像形成工序按 从电晕带电器IlY到感光体清洁板18Y的顺序定义为配置在更前级的结构比配置于后级的 结构位于上游。感光体IOY为包括在外周面形成有非晶硅感光体等的感光层的圆筒状的构件的 感光体鼓,在图1中,向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电晕带电器IlY相对于感光体IOY和显影辊20Y的捏夹部,配置于感光体IOY的 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从未图示的电源装置施加电压,使感光体IOY电晕带电。曝光单元12Y 在感光体IOY的旋转方向上,配置于电晕带电器IlY的下游侧,且与显影辊20Y的捏夹部的 上游侧,向利用电晕带电器IlY带电的感光体IOY上照射光,在感光体IOY上形成潜影。另外,显影装置30Y具有担载所述液体显影剂的显影辊20Y ;用于将液体显影剂 涂敷于显影辊20Y的涂敷辊即网纹辊32Y ;限制涂敷于显影辊20Y的液体显影剂量的限制 板33Y ;将液体显影剂搅拌、输送的同时,向网纹辊32Y供给的螺旋钻34Y ;将在显影辊20Y 担载的液体显影剂设为致密状态的致密电晕产生器22Y ;进行显影辊20Y的清洁的显影辊 清洁板21Y ;贮存在载体内以大致重量比20%左右分散了调色剂的状态的液体显影剂的显 影剂容器31Y。在显影剂容器31Y收容的液体显影剂不是以往通常使用的以Isopar (商标埃克 森)为载体的低浓度(1 3wt%左右)且低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的挥发性液体显 影剂,而是高浓度且高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不挥发性的不挥发性液体显影剂。即,本发明 中的液体显影剂是将颜料等着色剂分散在热塑性树脂中的平均粒径1 P m的固态粒与分散 剂一同添加于有机溶媒、硅油、矿物油或食用油等液体溶媒中,将调色剂固态成分浓度设为 约15 25%的高粘度(使用HAAKE RheoStressRS600,25°C时的剪切速度为1000(l/s)时 的粘弹性为30 300mPa · s左右)的液体显影剂。
还有,与各色Y、M、C、K对应的感光体或显影装置等的构件的配置顺序不限定于图 1所示的例子,可以任意设定。图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件的图。在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驱动辊41和二次 转印辊61的捏夹部设为卷绕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40张设在带驱动辊41和第一张紧辊42、第二张紧辊 43、第三张紧辊44,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与感光体ΙΟΥ、10M、10C、IOK抵接的同 时,通过带驱动辊41被旋转驱动。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中,夹着中间转印带40, 一次转印辊51Y、51M、51C、51K与感光体ΙΟΥ、10M、10C、IOK对置配置,与感光体10Y、10M、 10CU0K的抵接位置设为转印位置,将显影的感光体10Y、10M、10CU0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 像依次重叠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0上,形成全彩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部60中,二次转印辊61夹着中间转印带40,与带驱动辊41对置配置, 进而配置包括二次转印辊清洁板85的清洁装置。还有,在配置了二次转印辊61的转印位 置,将在中间转印带40上形成的单色的调色剂像或全彩的调色剂像转印于由转印材料输 送路径L输送的纸张、薄膜、布等转印材料。第一张紧辊42与带驱动辊41等一同张设中间转印带40,包括转印带清洁板45的 清洁装置抵接 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0的张设于第一张紧辊42的部位,将中间转印带40上 的剩余调色剂、载体清洁。其次,说明二次转印辊61的结构。图3是表示二次转印辊61的图,图4是将二次 转印辊61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另外,图5 图8表示从转印材料S把持于二次转印辊61 前的工序到突出的工序。图5是表示在二次转印辊61未把持转印材料S的状态的图,图6 是表示二次转印辊61的夹钳64欲把持转印材料S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二次转印辊61 的夹钳64把持转印材料S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二次转印辊61的夹钳64离开,突出爪 79使转印材料S突出的状态的图。二次转印辊61具有凹部或作为转印材料把持部收容部的凹部63。如图3所示,该 凹部63在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上延伸设置。另外,二次转印辊61具有在基材61b的圆 弧部的外周面卷绕的作为弹性构件的橡胶片61c。利用该橡胶片61c,在二次转印辊61的 圆弧部的外周面形成有阻抗层。另外,在凹部63内配设有作为本发明的转印材料把持部的夹钳64及作为夹钳64 装配的转印材料把持部支承部的夹钳支承部65。如图3及图4所示,夹钳64沿着二次转印 辊61的轴向设置,能够设置任意个数。各夹钳64是由金属的薄的带状板以相同的形状及/或相同的大小形成的。作为 一例,夹钳64以曲柄状折曲而形成。如图5所示,夹钳64的一端部为固定于旋转轴的固定 端部64a,另外,夹钳64的另一端部为在夹钳支承部65装配或卸载的把持部64b。该把持 部64b在与夹钳支承部65之间夹压转印材料S的前端部Sa而把持。进而,夹钳64具有 在固定端部64a和把持部64b之间形成的台阶部64c。二次转印辊61的周长设定为比在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的转印材料S的 种类中,转印材料移动方向的长度为最大的转印材料S的转印材料移动方向的长度长。更 具体来说,除了凹部63的二次转印辊旋转方向宽度的二次转印辊61的周长设定为比所述转印材料S的转印材料移动方向的最大长度长。由此,在具有所述转印材料移动方向的最 大长度转印材料S也可靠地转印中间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进而,如图3所示,在二次转印辊61设置有一体旋转的各抵接构件70、71。抵接构 件70、71具有二次转印辊61、同心圆的圆弧状的外周面70a、7Ia。抵接构件70、71在二次 转印辊61的凹部63对置于与带驱动辊41的按压捏夹的位置时,与带驱动辊41直接或间 接地抵接。如图3所示,沿着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以与夹钳64对应的个数配设有夹钳支承 部65。这些夹钳支承部65如图5所示,在凹部63的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方向上设置于后 侧的凹部63的侧壁63a侧。另外,在凹部63内配设有突出爪79。如图3及图4所示,突出爪79沿着二次转印 辊61的轴向配设。突出爪79可以设置任意个数。另外,夹钳支承部65位于邻接的突出爪 79之间地进行配设。各突出爪79是由金属的薄的带状平板以相同的形状及/或相同的大 小形成的。未图示,但各突出爪79利用连结部一体地连结,形成为梳齿状。其次,说明图像形成动作。与使用液体显影剂,并且配设有各色感光体的以往公知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地, 通过图像形成动作开始,各感光体ΙΟΥ、10M、10C、IOK通过各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IK 一致地带电。其次,利用各曝光单元12Y、12M、12C、12K,将静电潜影写入各感光体10Y、10M、 10CU0K(第一 第四的写入工序)。其次,通过各显影装置30Y、30M、30C、30K,利用液体 显影剂将各感光体10Y、10M、10CU0K的静电潜影显影,形成调色剂像(第一 第四显影工 序)。利用各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将各感光体ΙΟΥ、10M、10C、IOK的调色剂像
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0 (第一转印工序)。担载在中间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利用二次转印部 60转印于输送过来的转印材料S。更详细地说明该二次转印部60中的调色剂像向转印材料S的转印。若通过带驱动辊41的旋转,中间转印带40开始旋转,则二次转印辊61也旋转。此 时,如图5所示,夹钳64的把持部64b装配于夹钳支承部65。另外,突出爪79设定于退避位置。随着担载在中间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接近二次转印部60,各夹钳64从夹钳支承 部65开始卸载。如图6所示,设置于开放位置的夹钳64通过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接近转印材料 S的供给位置。另一方面,向二次转印辊61侧供给转印材料S,并且,担载在中间转印带40 的调色剂像接近二次转印部60侧而去。对于带驱动辊41的旋转及转印辊61的旋转,中间 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在转印捏夹部转印于转印材料S的规定位置地同步控制。此时,转印 辊61的周向速度(即夹钳64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比转印材料S的移动速度小。从而,转 印材料S的前端进入夹钳64和夹钳支承部65之间,与夹钳64的台阶部64c抵接。这样, 由于转印辊61的周向速度和转印材料S的移动速度的速度差,转印材料S的前端与台阶部 64c的角部抵接,相对于夹钳64定位,并且,转印材料S的前端部Sa挠曲。接着,转印材料S的一部分与转印辊61的外周面抵接,并且,沿着该外周面弯曲。 各夹钳64开始与夹钳支承部65接近。还有,如图7所示,各夹钳64成为将转印材料S的前
10端部Sa按压于夹钳支承部65而把持的状态。这样,转印材料S相对于转印辊61而定位, 并且,与转印辊61的旋转的同时,向转印捏夹侧可靠地移动。此时,突出爪79保持在退避位置。中间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通过转印捏夹,转印于转印材料S。若夹钳64的固定 端部64a及转印材料S的前端部Sa通过转印捏夹,则如图8所示,夹钳64向从夹钳支承部 65远离的方向开始移动,开放转印材料S的前端部Sa。其次,通过转印辊61的进一步的旋 转,突出爪79设定于突出位置。另一方面,从基于夹钳64的把持开放的转印材料S的前端部Sa通过自后述的鼓 风装置400的空气喷射,向转印辊61侧轻轻地被压紧,并且,被突出爪79向从转印辊61的 外周面61g远离的方向压紧。这样,转印材料S的前端部Sa向转印材料输送机构侧被引 导。被带驱动辊41和转印辊61的捏夹部夹压的转印材料S通过带驱动辊41及转印辊61 的进一步的旋转向转印材料输送机构移动。即,中间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转印 材料S,同时,进行转印材料S的转印结束部分的剥离(转印剥离工序)。还有,弹性恢复力 小,粘度弱的转印材料S的情况下,还可以省略鼓风装置400的空气喷射。其次,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印材料输送机构。图9表示从二次转印部60的二次转印捏夹刚排出转印材料S的输送方向前端部 Sa后即从二次转印部60侧将转印材料S刚转给输送机构侧后的状态。转印材料S如图所 示,不会由于伴随第一吸引装置210的气流产生部215的动作而发生的自框体部211的吸 引面212的吸引力A而下落,保持在吸引面212,同时,利用自二次转印部60侧的输送动作 的力,在吸引面212上被输送。受到自二次转印部60侧的输送动作的力,在第一吸引装置210的吸引面212上输 送的转印材料S的输送方向前端部Sa到达转印材料输送装置230。其次,转印材料S利用 伴随转印材料输送装置230的气流产生部235的动作而产生的自框体部231的吸引面232 的吸引力B,保持在输送面P。与此同时,转印材料S利用转印材料输送构件驱动辊251的 驱动力,伴随在转印材料输送构件驱动辊251和转印材料输送构件张设辊252、253卷绕的 转印材料输送构件250的移动动作,使输送面P朝向定影单元90前进。图10表示从二次转印部60的二次转印捏夹刚排出了转印材料S的输送方向后端 部Se后的状态。尤其,此时,伴随鼓风装置400的气流产生部405的动作而发生的自框体 部401的开口部402的空气如箭头D所示地喷出,由此能够防止转印材料S的后端部Se从 二次转印捏夹排出时,输送方向后端部Se与中间转印带40等接触,污损图像的情况。由转印材料输送装置230的输送面P输送的转印材料S被伴随第二吸引装置270 的气流产生部275的动作而发生的自框体部271的吸引面272的吸引力C吸引而输送。然 后,在定影单元90中,进入加热辊91和加压辊92形成的定影捏夹之间。经过该定影捏夹 的转印材料S被熔敷调色剂像,从而可视图像。其次,详细说明二次转印辊。图11是表示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61a及基材61b的实施例1的图。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61a及基材61b包括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实施例1的二 次转印辊61如图11所示,基材61b包括具有凹部的圆筒形的基部61ba、和在基部61ba的 两端设置的凸缘部61bb,一体地形成凸缘部61bb和旋转轴61a。
其次,使用实施例,说明卷绕在二次转印辊61的作为弹性构件的橡胶片61c。在此,使用三菱化学(株)制的阻抗测定器“海里斯塔UR布勒布”,测定表示实施 例的结构的体积电阻率。将切成长度400mm的薄膜作为样品,在该样品的宽度方向上以等 间距三处、在纵(周)向上四处的总计12处,施加电压100VU0秒后,测定体积电阻率,按 平均值示出。实施例1的橡胶片61c具有以下的结构。结构单层体积电阻率:1Χ1010(Ω· cm)材料聚氨酯橡胶、膜厚0.5mm导电材料离子导电材料片材表面硬度JISA90。另外,实施例1的中间转印带40具有以下的结构。结构单层带材料聚酰亚胺树脂膜厚100μ m导电材料电子导电材料(碳)在单捏夹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这样的橡胶片61c及中间 转印带40的结果,能够使向涂层纸的二次转印性良好。其次,说明实施例2。实施例2的橡胶片61c为两层结构,具有以下的结构。结构2层(杨氏模量2GPa)
体积电阻率1 X IO7 ( Ω · cm) 基材层材料聚酰亚胺膜厚90μπι导电材料电子导电材料(碳)·弹性层材料聚氨酯橡胶膜厚3.0mm导电材料电子导电材料(碳)片材表面硬度JISA35。还有,橡胶片61c的杨氏模量为2 5GPa即可。另外,橡胶片61c的导电材料可 以为包含离子导电材料或电子导电材料(碳)和离子导电材料的混合导电。进而,橡胶硬 度可以为30 70°。另外,实施例2的中间转印带40具有以下的结构。结构3层带 基材层材料聚酰亚胺树脂
12
膜厚100μ m导电材料电子导电材料(碳)·弹性层材料聚氨酯橡胶膜厚250μ m导电材料电子导电材料(碳)·表层材料添加了氟树脂的氟橡胶 膜厚25μπι在单捏夹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这样的橡胶片61c及中间 转印带40的结果,能够降低向富士奇洛克斯(株)制的J纸的转印遗漏,能够使转印性良 好。其次,说明实施例3 7。图12是表示作为二次转印辊的弹性构件的三层的橡胶 片的图。如图12所示,在实施例3 7的二次转印辊61的周围卷绕的橡胶片61c具有作 为第一层的基材层61cl ;作为第二层的弹性层61c2 ;作为第三层的表层61c3的三层结构。 还有,图中的箭头为从二次转印辊61的中心朝向外周的方向。另外,实施例3 7的中间转印带40具有以下的结构。结构3层带·基材层材料聚酰亚胺树脂膜厚90μπι导电材料电子导电材料(碳)·弹性层材料聚氨酯橡胶膜厚150μ m导电材料电子导电材料(碳) 表层材料添加了氟树脂的氟橡胶膜厚5μπι还有,在实施例3 6中,在单捏夹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橡 胶片61c及中间转印带40,在实施例7中,在捏夹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 用了橡胶片61c及中间转印带40。说明实施例3 7的橡胶片61c。表1表示实施例3 7的橡胶片61的结构。[表1] 如表1所示,实施例3的橡胶片61c通过形成表层61c3,能够降低二次转印辊61 和中间转印带40的摩擦系数,能够减轻双方的弹性层的歪斜。通过表1所示的结构,实施例4的橡胶片61c能够将二次转印效率确保为90%以上。如表1所示,实施例5的橡胶片61c通过将导电材料全部设为电子导电材料,能够 在环境温度10 35°C的范围内将体积电阻率的环境变化降低一位,同时,能够降低添加电 子导电材料引起的微小歪斜。如表1所示,实施例6的橡胶片61c通过降低表层的电阻值,能够提高纸张的脱模性。就实施例7的橡胶片61c来说,作为转印结构,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方式。另 外,将橡胶片61c的橡胶硬度设为65°,能够提高印刷纸张的向凹凸的追随性,还能够改善 转印遗漏。进而,通过将捏夹结构设为卷绕捏夹,还提高二次转印效率,能够削减废调色剂。还有,在二次转印辊61卷绕的橡胶片61c的阻抗高的情况下,不发生橡胶片61c 的歪斜累积,引起转印不良的不妥善情况,但阻抗过高,不能向调色剂粒子施加必要的电 场,在基于偏压的二次转印中,不能确保必要的转印性。另外,在二次转印辊61卷绕的橡胶片61c的阻抗低的情况下,相对于转印材料S 的电阻值,二次转印辊61的电阻值变低,电流在没有转印材料S的部分流过,导致在转印材 料S的某个部分不能将充分的电场向调色剂粒子施加,在二次转印中不能确保必要的转印 性。进而,还发生向调色剂注入电荷,搅乱调色剂带电的不妥善情况。从而,本实施方式的橡胶片61c的体积电阻率优选设定为1Χ106(Ω · cm) IX IO11 (Ω · cm)。还有,作为基材层61cl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聚酰亚胺或聚酰胺酰亚胺。另外,在基材层61cl中包含碳等导电材料的情况下,其使用量通常相对于基材层61cl为5 25
重量%左右即可。另外,作为弹性层61c2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丁基 橡胶或丙烯酸橡胶。另外,在弹性层61c2中包含碳等导电材料的情况下,其使用量通常相 对于弹性层61c2为5 30重量%左右即可。进而,作为表层61c3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氟橡胶、氟树脂。另外,在表层61c3 中包含碳等导电材料的情况下,其使用量通常相对于表层61c3为5 25重量%左右即可。其次,说明在二次转印辊61卷绕橡胶片的结构。图13是表示在二次转印辊卷绕 橡胶片的结构的剖面图。二次转印辊61具有凹部63。如图13所示,该凹部63在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 61a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另外,二次转印辊61具有在基材61b的圆弧部的外周面卷绕的橡 胶片61c。利用该橡胶片61c,在二次转印辊61的圆弧部的外周面形成有阻抗层。该橡胶片 61c中两端部61d、61e固定于在基材61b形成的凹部的壁面61bl、61b2,其他部分仅卷绕, 未粘接或固定于基材61。例如,在橡胶片61c的两端部61d、61e上将板61h、61j沿旋转轴 61a的方向延伸设置,利用螺钉61k或螺钉等固定于基材61b即可。另外,在板61h、61 j分 别形成有凸部61hl、61jl,该凸部61hl、61jl压入橡胶片61c,由此牢固地固定板61h、61 j。 还有,橡胶片61c的两端部61d、61e的向凹部63的固定不限于此,使用其他方法也可。图14是表示向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61a及基材61b施加偏压的结构的图。二 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61a及基材61b通过偏压施加机构施加偏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偏 压来说,进行恒定电流控制,例如,将转印时的电流设定为200μΑ。实施例的触点C在图11 所示的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61a及基材61b的结构中,如图14所示,与旋转轴61a的圆 周部61a2抵接。还有,偏压的施加不限于图14所示的结构,如图1或图2所示,向二次转印辊61 和带驱动辊41之间施加偏压即可。其次,说明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的开口宽度W、和带驱动辊41、二次转印辊61 的捏夹部的捏夹宽度N的关系。图15是表示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的开口宽度w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 图15的纸面观察的情况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的开口宽度w如 图15所示,定义为将二次转印辊61的剖面的外形线61f、和橡胶片61c的外周面61g的交 点即端点61m连结的直线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0mm。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驱动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的捏夹宽度N 的图,图17是用于通过计算,求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辊61和转印鼓41的捏夹宽度 N的概略图。Rl为二次转印辊61的半径,R2为转印鼓41的半径,Tb为中间转印带40的厚度, a为两个辊的轴间距离。包括Rl、(R2+TB)、和a的三角形的面积根据海伦公式,成为如下。S = V (s(s-Rl) (s-(R2+TB)) (s-a) (1)其中,s= (Rl+(R2+TB)+a)/2。包括R1、(R2+TB)、和a的三边的三角形的a作为底边时的高度表示为Ν/2。因此, 三角形的面积表示如下。
S = a X (Ν/2) /2 = aN/4 (2)根据式(1)和式(2),成为如下。N = ( V (s(s-Rl) (s-(R2+TB)) (s_a))) X4/a其中,s= (Rl+(R2+TB)+a)/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辊61的直径设为190mm,带驱动辊41的直径设为 70mm,捏夹宽度N为5mm。图18是表示带驱动辊41位于与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对应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如图18所示,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的开口宽度w形成为比带驱动辊41 和二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的宽度N大,能够临时制作二次转印辊61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 释放橡胶片61c的应力,抑制歪斜的积累。另外,带驱动辊41也能够制作不形成捏夹部的 状态,释放中间转印带40的应力,抑制歪斜的积累,并且,不需要使二次转印辊61从二次转 印辊61和带驱动辊41的捏夹部离开,中间转印带40的旋转稳定,能够形成良好的图像。还有,优选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8所示,包括使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位于与带 驱动辊41的转印捏夹部而停止的停止工序。即使成为长时间停止的状态,也不形成带驱动 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因此,能够抑制停止中的歪斜的发生。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驱动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的卷绕捏夹部的捏夹 宽度N的图,图20是用于通过计算,求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辊61和带驱动辊41的 捏夹宽度N的概略图,图21为用于求出在计算中使用的角度θ 1的概略图。连结了带驱动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的中心轴的线、和连结了中间转印带40从二 次转印辊61离开的位置和二次转印辊61的中心轴的线之间的角度设为θ 1。若基于所述捏夹宽度计算式计算的带驱动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之间的捏夹宽度 设为Ν2,则θ 2通过以下的式来求出。θ 2 = sin_1((N2/2)/Rl))在设为θ = θ 1+ θ 2时,卷绕结构时的捏夹宽度N如下所述地计算。N = 2XRlXsin( θ /2)在此,参考图21,求出θ 1。将三个辊的轴间距离设为Ρ1-Ρ3 = Χ、Ρ3-Ρ2 = Υ、Ρ2_Ρ1 =Ζ。利用三边XYZ制作的三角形的面积和高度h根据海伦的式如下所示,S = V (s(s-a) (s-b) (S-C))其中,可以表示为s = (X+Y+Z)/2, h = 2S/Y。此时,P3-P1-P2所成的角(广Pl)表示如下。Z Pl = 180-sirT1 (h/X) -sin-1 (h/Z)从P3引向通过Pl和中间转印带40相对于二次转印辊61远离的位置的直线的垂 线正交的点设为P4时,P1-P4的距离在将二次转印辊61的半径设为rl,将第二张紧辊43 的半径设为r3,将中间转印带40的厚度设为TB的情况下,成为r3+rl+TB。P1-P3的距离为 X,因此,P3-P1-P4所成的角θ 4可以如下所述地表示。θ 4 = cos-1 ((r3+rl+TB) /X)从而,带卷绕在二次转印辊61的角度θ 1可以如下所述地表示。θ 1 =Z Pl( = 180-sirT1 (h/X)-sin-1 (h/Z))- θ 4( = cos-1 (r3+rl+TB)/X))还有,通过向式2中代入Θ1和θ 2,求出捏夹宽度N。
16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二次转印辊61的直径设为190mm,将带驱动辊41的直径设 为70mm,带驱动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的宽度m为5mm,中间转印带40的卷绕部 的捏夹部的宽度N2设为15mm时的捏夹宽度为约20mm。图22是表示带驱动辊41和卷绕部的一部分位于与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对应 的位置的状态的图。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的开口宽度w形成为由带驱动辊41和二次转印 辊61的捏夹部Ni、和中间转印带40的卷绕部的捏夹部N2形成的、通过先前的计算式求出 的捏夹宽度N大,由此能够临时制作二次转印辊61未形成捏夹部的状态,释放橡胶片61c 的应力,抑制歪斜的积累。另外,带驱动辊41也能够制作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释放中间转 印带40的应力,抑制歪斜的积累,并且,不需要使二次转印辊61从二次转印辊61和带驱动 辊41的捏夹部离开,中间转印带40的旋转稳定,能够形成良好的图像。还有,优选图像形成装置如图22所示,包括使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位于与带 驱动辊41的转印捏夹部而停止的停止工序。即使成为长时间停止的状态,也不形成带驱动 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因此,能够抑制停止中的歪斜的发生。本发明的二次转印辊61如图13所示,将橡胶片61 c的两端部61 d、61 e固定于在基 材61b形成的凹部内的壁面61bl、61b2,其他部分仅卷绕,不进行粘接或固定。因此,在二次 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形成捏夹部的期间,橡胶片61c有时由于捏夹压力而积累压力,发 生歪斜。另外,橡胶片61c形成为多层结构,因此,根据层,硬度不同,更容易发生歪斜。进 而,二次转印辊61通过恒定电流控制来施加偏压,因此,需要进行阻抗调节。因此,橡胶片 61c包含碳等阻抗调节粒子,因此,由于固体粒子的存在,容易发生变形不均。该橡胶片61c 的变形不均成为转印不良,导致图像品质的降低。因此,就本发明的二次转印辊61来说,将橡胶片61c的体积电阻率设定为 IX IO6 Ω .cm IX IO11 Ω · cm,并且,图15所示的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的开口宽度w 设为比图16所示的带驱动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的捏夹宽度N、及图19所示的带 驱动辊41和二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及卷绕捏夹部的捏夹宽度N大即w > N。其中,如图18及图22所示,带驱动辊41和凹部63成为对置的状态时,需要相对 于带驱动辊41,将二次转印辊61精度良好地定位。因此,如图1或图2所示,优选利用未图示的弹簧,将二次转印辊61向与带驱动辊 41压接的方向施力,并且,形成图3所示的抵接构件70、71。在此,对抵接构件70进行说明。 还有,在此,对抵接构件70进行说明,但抵接构件71也形成为相同的结构。抵接构件70具有与图13所示的二次转印辊61的外形线61f的圆为同心圆的圆 弧状的外周面70a,与二次转印辊61 —体地旋转。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降低带驱动辊41 从与二次转印辊61的抵接向与抵接构件70的抵接的移动时、及从与抵接构件70的抵接向 与二次转印辊61的抵接的移动时的负荷变动。其次,说明二次转印辊61、中间转印带40及抵接构件70的关系。图23是表示二次转印辊61、带驱动辊41、中间转印带40及抵接构件70的关系的 图。图23(a)是表示二次转印辊61、带驱动辊41、中间转印带40及抵接构件70的关系的 轴向的剖面图,图23(b)是图23(a)的b剖面图,图23(c)是图23(a)的a剖面图。如图 23(a)所示,带驱动辊41具有抵接构件支承部41c。如图23(b)所示,将抵接构件支承部
1741c与带驱动辊41 一体地形成,其直径是将中间转印带40的厚度的两倍和带驱动辊41的 直径相加的直径。如图23(b)所示,抵接构件70、71与抵接构件支承部41c抵接。通过这 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带驱动辊41的抵接构件支承部41c的定位的精度。其次,说明二次转印辊61和中间转印带40。中间转印带40具有弹性层,无缝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歪斜。另外, 优选中间转印带40具有表层,降低表面的摩擦系数。通过降低表层的摩擦系数,表面的滑 动性提高,能够降低二次转印辊61的橡胶片61c和中间转印带40的歪斜。进而,优选降低 基材层的褶皱性,优选比弹性层小。通过降低基材层的褶皱性,能够降低基材层侧中的歪 斜,能够稳定地驱动。另外,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和中间转印带40的周期设为非整数倍,能够防止始终 在相同的部位缓和压力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在相同的部位积累歪斜。另外,橡胶片61c 的旋转周期比中间转印带40或中间转印鼓46、48的移动周期小,因此,能够在中间转印带 40或中间转印鼓46、48的旋转轴方向上释放歪斜。另外,优选在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上,使中间转印带40的宽度比橡胶片61c的宽 度宽。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在中间转印带40的宽度方向(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上释放 歪斜。进而,优选将二次转印辊61的驱动部和中间转印带40的驱动部在二次转印辊61的 轴向上设置于相同侧。通过在相同侧设置驱动部,二次转印辊61的橡胶片61c、和中间转印 带40向相同侧歪斜,因此,能够降低橡胶片61c和中间转印带40的歪斜相互干扰的情况。图24是表示抵接构件的变形例的图。在变形例中,在凹部63的内侧设置有具有 与二次转印辊61的外周面61g相同直径的外周面61ql的抵接构件61q。通过这样构成, 如图2所示,在二次转印辊61卷绕中间转印带40而使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在二次转印辊 61的凹部63,卷绕形状改变,中间转印带40的驱动变得不稳定的情况。还有,在将抵接构 件61q设置于凹部63的内部时,避开爪的可动部分或纸的进入部分而设置。其次,说明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图25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件的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了作为转印介质的第一中间转印鼓46YM、第二中间转印 鼓46CK及第三中间转印鼓48。第一中间转印鼓46YM、及第二中间转印鼓46CK及第三中间转印鼓48在包括导电 性的金属的主体部形成有无缝的橡胶层。第一中间转印鼓41YM与感光体10YU0M抵接,第 二中间转印鼓41CK与感光体10CU0K抵接。第一中间转印鼓41YM将与感光体10YU0M的 抵接位置作为转印位置,将显影的感光体10YU0M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而转印,第二中 间转印鼓41CK将与感光体10CU0K上的抵接位置作为转印位置,将显影的感光体10CU0K 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而转印,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第三中间转印鼓48将与第一中间转印 鼓41YM的抵接位置作为转印位置,转印第一中间转印鼓41YM的调色剂像,将与第二中间转 印鼓41CK的抵接位置作为转印位置,转印第二中间转印鼓41CK的调色剂像。在第三中间 转印鼓48担载的调色剂像利用转印部60转印于输送过来的转印材料S。转印部60具有作 为转印构件的转印辊61。转印辊61与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二次转印 辊相同。另外,将第一中间转印鼓46YM清洁的第一中间转印鼓清洁板47YM与第一中间转印鼓46YM抵接。第一中间转印鼓清洁板47YM的抵接位置为在与第三中间转印鼓48的抵 接后,且与感光体10YU0M抵接前。同样,将第二中间转印鼓46CK清洁的第二中间转印鼓 清洁板47CK与第二中间转印鼓46CK抵接。第二中间转印鼓清洁板47CK的抵接位置为在 与第三中间转印鼓48的抵接后,且与感光体10CU0K抵接前。进而,将第三中间转印鼓48 清洁的第三中间转印鼓清洁板49与第三中间转印鼓48抵接。第三中间转印鼓清洁板49 的抵接位置为在与二次转印辊61的抵接后,且与第一中间转印鼓46YM及第二中间转印鼓 46CK的抵接前。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中间转印鼓48和二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的捏 夹宽度N的图,图27是用于通过计算,求出第三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辊61和第三中间转印 鼓48的捏夹宽度N的概略图。Rl为二次转印辊61的半径,R2为第三中间转印鼓48的半径,a为二次转印辊61 和第三中间转印鼓48的轴间距离。包括R1、R2、和a的三角形的面积由海伦的公式成为如 下。S = V (s(s-Rl) (s-R2) (s-a))其中,s= (Rl+R2+a)/2。包括Rl、R2、和a的三边的三角形的a设为底边时的高度表示为N/2。因此,三角 形的面积表示如下。S = aX (Ν/2)/2 = aN/4由上式成为如下。N = ( V (s(s-Rl) (s_R2) (s-a))) X4/a其中,s= (Rl+R2+a)/2。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辊61的直径设为190mm,第三中间转印鼓48的直径设为 190mm,捏夹宽度N为10mm。图28是表示第三中间转印鼓48位于与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对应的位置的状 态的图。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的开口宽度w形成为比第三中间转印鼓48和二 次转印辊61的捏夹部的捏夹宽度N大,如图28所示,能够临时制作第三中间转印鼓48和 二次转印辊61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释放橡胶片61c的应力,抑制歪斜的积累,并且,不需 要使转印辊61从二次转印辊61和第三中间转印鼓48的捏夹部离开,第三中间转印鼓48 的旋转稳定,能够形成良好的图像。还有,优选图像形成装置如图28所示,具有使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位于与第 三中间转印鼓48的转印捏夹部而停止的工序。即使成为长时间停止的状态,不形成第三中 间转印鼓48和转印辊61的捏夹部,因此,能够抑制停止中的歪斜的发生。另外,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为从作为像担载体的感光体10Y、10M、10CU0K直接向转 印辊61转印的结构也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可知,二次转印辊61能够形成对在 凹部固定且卷绕于基材61b的外周的橡胶片61c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因此,能够提供能够 降低二次转印辊61的橡胶片61c的歪斜及伴随该歪斜的转印不良,良好地转印的转印装置 及良好地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橡胶片61c中包含调节转印偏压,良好地转印的阻抗调节粒子的情况下,容
19易发生微小的变形不均。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可知,能够形成 对橡胶片61c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因此,能够降低阻抗调节粒子引起的橡胶片61c上发生 的微小的变形不均。另外,橡胶片61c具有基材层61cl和弹性层61c2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弹性模量或 厚度,能够调节捏夹宽度或张力,相反,容易发生歪斜。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及 图像形成装置可知,能够形成对橡胶片61c不形成捏夹部的状态,因此,能够降低在弹性构 件发生的歪斜。进而,橡胶片61c具有摩擦系数比弹性层61c2小的表层61c3,因此,能够降 低摩擦阻力,能够降低在橡胶片61c发生的歪斜。另外,中间转印带40或中间转印鼓46、48具有弹性层,因此,只要在二次转印辊61 或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位于二次转印辊61或与转印辊61的捏夹部时,不形成捏夹部 的结构,就能够提供能够降低中间转印带40或中间转印鼓46、48的弹性层的歪斜及伴随该 歪斜的转印不良,良好地转印的转印装置及良好地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或转印辊61和中间转印带40或中间转印鼓46、48的 周期设为非整数倍,能够防止始终在相同部位缓和压力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在相同部位 积累歪斜的情况。另外,橡胶片61c的旋转周期比中间转印带40或中间转印鼓46、48的移动周期 小,因此,能够在中间转印带40或中间转印鼓46、48的旋转轴方向上释放歪斜。另外,二次转印辊61或转印辊61具有把持转印材料的夹钳64,因此,能够降低对 二次转印辊61或转印辊61的转印材料的偏移。另外,二次转印辊61或转印辊61具有使转印材料剥离的突出爪79,因此,能够使 自二次转印辊61或转印辊61的转印材料的剥离性良好地进行。
20
权利要求
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像担载体,其担载像;转印构件,其具有基材与弹性构件,所述基材具有凹部,该凹部具有比捏夹部在所述像担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长的开口宽度,该捏夹部由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像担载体形成,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凹部被固定且卷绕于所述基材的体积电阻率为1×106~1×1011Ω·cm;偏压产生部,其向所述捏夹部施加偏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包含电阻调节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具有配设于基材的第一层;配设于所述第一层且具有弹性的第二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具有配设于所述第二层且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二层小的第三层。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潜影担载体,其担载潜影;显影部,其利用液体显影剂将所述潜影担载体的所述潜影显影; 转印介质,其将被显影于所述潜影担载体的像转印;转印构件,其具有基材与弹性构件,所述基材具有凹部,该凹部具有比捏夹部在所 述转印介质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长的开口宽度,该捏夹部由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转印介 质形成,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凹部被固定且卷绕于所述基材的体积电阻率为IXio6 IX IO11 Ω · cm ;偏压产生部,其向所述捏夹部施加偏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具有配设于基材的第一层;配设于所述第一层且具有弹性的第二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具有配设于所述第二层且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二层小的第三层。
8.根据权利要求5 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包含电阻调节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5 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介质具有弹性层。
10.根据权利要求5 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构件为旋转构件,所述转印构件的旋转周期和所述转印介质的移动周期具有 非整数倍的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的旋转周期比所述转印介质的移动周期小。
12.根据权利要求5 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具有把持转印材料的转印材料把持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凹部具有使所述转印材料从转印构件剥离的转印材料剥离部。2
14. 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写入工序,将潜影写入潜影担载体; 显影工序,利用液体显影剂将所述潜影显影; 第一转印工序,将在所述显影工序显影的像转印于转印介质; 第二转印工序,向捏夹部输送转印材料,并将转印于转印介质的像转印于转印材料,所 述捏夹部由所述转印介质与转印构件形成,所述转印构件具有凹部与弹性构件,该凹部具 有比捏夹部在该转印介质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长的开口宽度;停止工序,使所述转印构件的所述凹部位于所述捏夹部,并使所述转印介质和所述转 印构件远离而停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降低转印辊的弹性层的歪斜及伴随该歪斜的转印不良,良好地转印的转印装置及良好地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担载像的像担载体(10Y、10M、10C、10K);转印构件(61),其具有基材(61b)与弹性构件(61c),该基材具有凹部(63),该凹部具有比捏夹部在像担载体(10Y、10M、10C、10K)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长的开口宽度,该捏夹部由该转印构件与该像担载体形成,该弹性构件在凹部(63)被固定且卷绕于基材(61b)的体积电阻率为1×106~1×1011Ω·cm;向捏夹部施加偏压的偏压产生部(110)。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900976SQ201010126039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5日
发明者上条浩一, 千叶悟志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