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275416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方式的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提出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在显影装置中将像担载 体的潜影显影而显像化,并将像担载体上的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在纸等转印件上。另外,还提 出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在显影装置中将像担载体的潜影显 影而显像化,将像担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于由张设于多个辊的带或鼓(K,△)构成的 中间转印介质并使中间转印介质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件上。在日本特开平3-424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像装置,其具有通过显影装置将作 为像担载体的感光体上的潜影进行显影而制成调色剂像,并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 转印件上的转印鼓。该转印鼓具有转印件把持用的夹具;将转印件静电吸附于转印鼓的 吸附用带电器;用于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于转印件的转印用带电器;用于从转印鼓 剥离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件的剥离用带电器。在日本特表2000-50828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转印鼓,该 转印鼓在液体显影剂中将感光体上的潜影进行显影而制成调色剂像,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 像转印于作为中间转印介质的中间转印鼓,并使中间转印鼓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件上。 中间转印鼓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加热、加压而转印于转印件。另外,转印鼓具有把持转印件的 夹具。并且,在转印鼓的外部配置有从转印鼓剥离转印件的剥离构件。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3-424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表2000-508280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需要在转印鼓内配置如转印件吸附 用带电器、转印用带电器、剥离用带电器这样的多个带电器,导致作为装置结构复杂,且转 印件的定位的控制也很困难。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调色剂像向转印 件的转印是基于加热、加压的热转印,因此,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件与转印鼓的粘接性变 强,造成转印件从转印鼓的剥离变得困难,进而转印件的定位也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准确地实施转印件 的定位,而使像担载体上的像向转印件的转印性提高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像担载体,其担载 像;转印辊,其具有沿周向移动并把持转印件的转印件把持构件,且与所述像担载体抵接而 形成转印配合(nip)部;转印件输出部,其向所述转印配合部输出所述转印件,其中,所述 转印件输出部的转印件输出速度比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从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中心沿所述 转印辊的周向移动时的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的移动速度快。转印件的前端部与转印件把持 构件的转印件定位部抵接且借助速度差而使其前端挠曲,由此设有缓冲器,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转印件的定位。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位置检测部,该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转印 件把持构件在所述转印辊的周向上的移动位置。由此,能够精度更高地进行转印件的定位。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由所述位置检测部 检测出的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的移动位置信息,来控制所述转印构件从所述转印件输出部 输出的输出时序。由此,能够使转印件输出速度与转印件把持构件的移动速度的同步更加 尚精度。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转印辊具有配设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的 凹部、与所述转印件抵接而支承该转印件的弹性的转印件支承部。由此,能够在转印中将转 印件把持构件支承在不与像担载体抵接的位置。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所述凹部位于所述转印配合部时,由所述转 印件把持构件把持所述转印件。通过在凹部与像担载体对置的位置把持转印件,由此不会 受到与像担载体的抵接引起的速度变动的影响,而能够进行稳定地转印件的把持。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转印件输送引导件,该转印件输送引导件 将由所述转印件输出部输出的所述转印件向所述转印配合部引导。由此,能够更稳定地进 行转印件的输送。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在像担载体上担载像的工序;向 由所述像担载体与转印辊抵接形成的转印配合部输出转印件的工序;利用转印件把持构件 来把持所述转印件的工序,该转印件把持构件以比所述转印件的输出速度慢的速度移动被 输出的所述转印件;使由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把持的转印件通过所述转印配合部,并将担 载于所述像担载体的所述像转印于所述转印件的工序。由此,能够在转印件的准确位置转 印像。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基于检测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在所述转印辊 周向上的移动位置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确定输出所述转印件的时序。由此,能够在转印 件的准确位置转印像。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立体图。图3是二次转印辊的剖面图。图4是二次转印辊的局部剖面图。图5是二次转印辊的局部剖面图。图6是在二次转印辊配设位置检测机构的图。图7是表示通过位置检测数据控制转印件输出速度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通过位置检测数据控制曝光单元的写入时序的状态的图。图9是二次转印辊的局部剖面图。图10是二次转印辊的局部剖面图。图11是定义转印件把持构件的周速度的图。图12是表示转印件输出速度的测定方法的图。
图13是表示转印件把持构件及剥离构件的动作的图。图14是表示转印件把持构件及剥离构件的动作的图。图15是表示转印件把持构件及剥离构件的动作的图。图16是表示转印件把持构件及剥离构件的动作的图。图17是表示转印件输送机构的图。图18是表示引导部的图。附图标号说明10Y、10M、10C、10K-感光体;11Y、11M、11C、11K-电晕带电器;12Y、12M、12C、12K-曝 光单元;13Y、13M、13C、13K-第一感光体挤干辊;13Y’、13M’、13C’、13K’ -第二感光体挤干 辊;14Y、14Y,、14M、14M,、14C、14C,、14K、14K,-感光体挤干辊清洁板;16Y、16M、16C、16K-感 光体清洁辊;18Y、18M、18C、18K-感光体清洁板;20Y、20M、20C、20K_ 显影辊;21Y、21M、21C、 21K—显影辊清洁板;22Y、22M、22C、22K—致密电晕产生器(^ > “夕* 3 > ^ 口 f発生 器);30Y、30M、30C、30K-显影装置;31Y、31M、31C、31K_ 显影剂容器;32Y、32M、32C、32K-网 纹辊;31Y、31M、31C、31K-显影剂容器;33Y、33M、33C、33K-限制板;34Y、34M、34C、34K_ 螺旋 钻(供给辊);40-转印带;41-带驱动辊;42-张紧辊;45-显影剂回收部;46-转印带清 洁辊;47-转印带清洁辊清洁板;49-转印带清洁板;50Y、50M、50C、50K- —次转印部;51Y、 51M、51C、51K-—次转印支承辊;52、53_张紧辊;60-二次转印单元;61-二次转印辊;62-二 次转印辊清洁板;74-(清洁)板把持构件;85-二次转印单元回收贮存部;90-定影单元; 91-加热辊;92-加压辊;101,101'-门辊;102-转印件输送引导件;210-第一吸引装置; 211-筐体部;212-吸引面;215-气流产生部;230-转印件输送装置;231-筐体部;232-吸 引面;233-隔壁构件;235-气流产生部;250-转印件输送构件;251-转印件输送构件驱 动辊;252、253_转印件输送构件张设辊;270-第二吸引装置;271-筐体部;272-吸引面; 275-气流产生部;400-鼓风装置;401-筐体部;402-开口部;405-气流产生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 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相对于作为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央部配置的各色 的图像形成部,显影装置30Y、30M、30C、30K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方部,转印带40、二次 转印部(二次转印单元)60、定影单元90等结构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部。尤其,定影 单元90配置在转印带40上方,由此能够抑制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在本实 施方式中,由二次转印单元60经过二次转印的纸张等转印件在被转印件输送装置230或吸 引装置210、270等吸引的同时向定影单元90输送,因此能够实现这样的设计。为了形成基于调色剂的图像,显影装置30Y、30M、30C、30K具有感光体10Y、10M、 10C、10K、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LED阵列等曝光单元12Y、12M、12C、12K等。利用电 晕带电器11丫、111 、11(、111(,使感光体1(^、1011、10(、101(均勻带电,利用曝光单元12¥、121、 12C、12K,基于被输入的图像信号进行曝光,在被带电的感光体10Y、10M、10C、10K上形成静 电潜影。显影装置30Y、30M、30C、30K大致具有显影辊20Y、20M、20C、20K ;贮存包括黄色 (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色的液体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贮存器)31Y、31M、31C、31K ;从显影剂容器31Y、31M、31C、31K将这些各色的液体显影剂涂敷于显影辊20Y、 20M、20C、20K的涂敷辊即网纹辊32Y、32M、32C、32K等,利用各色的液体显影剂,将在感光体 ΙΟΥ、10M、IOC、IOK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 转印带40为环形的带,其张设在带驱动辊41和张紧辊42上,在一次转印部50Y、 50M、50C、50K与感光体10Y、10M、10CU0K抵接的同时,利用带驱动辊41旋转驱动。在一次 转印部50Y、50M、50C、50K中,一次转印辊51Y、51M、51C、51K夹着转印带40与感光体10Y、 10M、10C、IOK对置配置,与感光体ΙΟΥ、10M、10C、IOK的抵接位置设为转印位置,将被显影的 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在转印带40上,而形成全彩的 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中,二次转印辊61夹着转印带40与带驱动辊41对置配置,还 配置有由二次转印辊清洁板62构成的清洁装置。并且,在配置二次转印辊61的转印位置, 将形成于转印带40上的单色的调色剂像或全彩的调色剂像转印在由转印件输送路径L输 送的纸张、薄膜、布等转印件上。进而,在转印件输送路径L的下游依次排列有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件输送装置 230、第二吸引装置270,将转印件输送至定影单元90,在定影单元90中,将在纸张等转印件 上转印的单色的调色剂像或全彩的调色剂像熔敷并定影于纸张等转印件上。张紧辊42与带驱动辊41等一同张设转印带40,包括转印带清洁板45的清洁装置 抵接、配置在转印带40的张设于张紧辊42的部位,而将转印带40上的剩余调色剂、载体清 洁。并且,用于驱动转印带40的驱动力让张紧辊42承担,而作为带张设辊也能够仅仅使用 带驱动辊41。转印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给通过供纸装置(未图示)来进行。被安置于这 样的供纸装置的转印件在规定的时序下一张一张地向转印件输送路径L送出。在转印件输 送路径L中,通过门辊101及转印件输送引导件102将转印件输送至二次转印位置,并将形 成于转印带40上的单色的调色剂显影像或全彩的调色剂显影像转印在转印件上。如上所 述,被二次转印的转印件通过以转印件输送装置230为中心的转印件输送机构,进一步被 输送至定影单元90。定影单元90由加热辊91、向该加热辊91侧以规定的压力施力的加压 辊92构成。转印件插通于这些构件的配合之间,并使被转印于转印件上的单色的调色剂像 或全彩的调色剂像熔敷并定影于纸张等转印件上。此处,对显影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各色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的结构均相同,因 此,在以下内容中,基于黄色(Y)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部中,沿着感光体IOY的外周的旋转方向配置有感光体清洁辊16Y ; 感光体清洁板18Y ;电晕带电器IlY ;曝光单元12Y ;显影装置30Y的显影辊20Y ;第一感光 体挤干辊13Y ;第二感光体挤干辊13Y’。感光体清洁辊16Y与感光体IOY抵接的同时逆时针旋转,由此对感光体IOY上的 转印剩余液体显影剂或未转印液体显影剂进行清洁。对感光体清洁辊16Y施加可引诱液体 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粒子的偏置电压,而使感光体清洁辊16Y的回收物形成包含大量调色剂 粒子的富有固态成分的液体显影剂。在感光体清洁辊16Y的下游侧,与感光体IOY抵接的感光体清洁板18Y对感光体 IOY上的富有载体成分的液体显影剂进行清洁。
在显影装置30Y的显影辊20Y的外周配置有清洁板21Y ;网纹辊32Y ;致密电晕 产生器22Y。在网纹辊32Y抵接有对向显影辊20Y供给的液体显影剂的量进行调整的限制 板33Y。在液体显影剂容器31Y中收容有螺旋钻34Y。另外,在与感光体10Y对置的位置夹 着转印带40而配置有一次转印部的一次转印辊51Y。感光体10Y为包括在外周面形成有非晶硅感光体等感光层的圆筒状的构件的感 光体鼓,且向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电晕带电器11Y相对于感光体10Y和显影辊20Y的配合部,配置于感光体10Y的旋 转方向的上游侧,从未图示的电源装置施加电压,使感光体10Y电晕带电。在曝光单元12Y 中,在比电晕带电器11Y靠感光体10Y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向利用电晕带电器11Y带电的 感光体10Y上照射光,在感光体10Y上形成潜影。并且,从图像形成工序的开始到结束,配 置于更前段的辊等结构定义为比配置于后段的辊等结构位于上游。另外,显影装置30Y具有实施致密作用的致密电晕产生器22Y ;贮存在载体内以 大致重量比20%左右分散了调色剂的状态的液体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31Y。另外,显影装置30Y具有担载所述液体显影剂的显影辊20Y ;用于将液体显影剂 涂敷于显影辊20Y的涂敷辊即网纹辊32Y ;限制涂敷于显影辊20Y的液体显影剂量的限制 板33Y ;将液体显影剂搅拌、输送的同时,向网纹辊32Y供给的螺旋钻34Y ;将在显影辊20Y 担载的液体显影剂制成致密状态的致密电晕产生器22Y ;进行显影辊20Y的清洁的显影辊 清洁板21Y。在显影剂容器31Y收容的液体显影剂不是以往通常使用的以合成异构烷油 (Isopar)(商标埃克森)为载体的低浓度(1 3wt%左右)且低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挥 发性的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而是高浓度且高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不挥发性的不挥发性液 体显影剂。即,本发明中的液体显影剂是将颜料等着色剂分散在热塑性树脂中的平均粒径 lym的固态粒与分散剂一同添加于有机溶剂、硅油、矿物油或食用油等液体溶剂中,将调色 剂固态成分浓度设为约15 25%的高粘度(使用HAAKE RheoStresSRS600,25°C时的剪切 速度为1000 (1/s)时的粘弹性为30 300mPa s左右)的液体显影剂。网纹辊32Y发挥向显影辊20Y供给、涂敷液体显影剂的涂敷辊的作用。该网纹辊 32Y为圆筒状的构件,且其为在表面形成有易于担载显影剂地在表面雕刻成细微且均勻的 螺旋状的槽的凹凸面的辊。通过该网纹辊32Y,从显影剂容器31Y向显影辊20Y供给液体显 影剂。在装置动作时,如图1所示,螺旋钻34Y逆时针旋转,而向网纹辊32Y供给液体显影 剂,网纹辊32Y逆时针旋转,而向显影辊20Y涂敷液体显影剂。限制板33Y为在表面覆盖弹性体而成的弹性板,且其由与网纹辊32Y的表面抵接 的包括聚氨酯橡胶等橡胶部等构成。并且,对由网纹辊32Y担载输送来的液体显影剂的膜 厚、量进行限制、调整,而调整供给显影辊20Y的液体显影剂的量。显影辊清洁板21Y由与显影辊20Y的表面抵接的橡胶等构成,且其配置在比显影 辊20Y与感光体10Y抵接的显影配合部更靠显影辊20Y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并将残留于 显影辊20Y的液体显影剂刮落而除去。致密电晕产生器22Y为使显影辊20Y表面的带电偏压增加的电场施加机构,且通 过致密电晕产生器22Y,可在致密部位从致密电晕产生器22Y —侧朝向显影辊20Y施加电 场。而且,对这样用于致密的电场施加机构也可使用致密辊等,代替图1所示的电晕放电器的电晕放电。 在显影辊20Y与感光体IOY抵接的显影配合部,被担载于显影辊20Y且被致密的 显影剂在规定的电场施加的作用下,与感光体IOY的潜影对应而显影。显影剩余的显影剂通过显影辊清洁板21Y刮落而被除去,且滴落在显影剂容器 31Y内的回收部,而被再利用。而且,这样被再利用的载体及调色剂并不是混色状态。配置于一次转印的上游侧的感光体挤干装置与感光体IOY对置而配置于显影辊 20Y的下游侧,且其可回收被显影于感光体IOY的调色剂像的剩余载体。在该感光体挤干 装置中,包括由与感光体IOY滑动接触并旋转的弹性辊构件构成的第一感光体挤干辊13Y 及第二感光体挤干辊13Y’,其具有从被显影于感光体IOY上的调色剂像中回收剩余载体及 本来不需要的发黑调色剂且提高显像(调色剂像)内的调色剂粒子比率的功能。而且,对 感光体挤干辊13Y、13Y’施加有规定的偏置电压。经过上述的包括第一感光体挤干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干辊13Y’的挤干装置的感 光体IOY表面进入一次转印部50Y。在一次转印部50Y中,通过一次转印辊51Y将被显影 于感光体IOY的显影剂像向转印带40转印。在该一次转印部中,在施加于一次转印支承辊 51的转印偏压的作用下,感光体10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于转印带40侧。此处,感光体IOY 与转印带40为以等速移动的结构,从而可减轻旋转及移动的驱动负载,并且可抑制感光体 IOY对显影调色剂像的扰乱作用。通过与上述显影装置30Y的显影工序相同的工序,在显影装置30M、30C、30K中,也 在各自的感光体10M、10CU0K上分别形成品红色(M)、青色(C)、黑色⑷的调色剂像。并 且,转印带40通过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各色的一次转印部50的配合, 转印有各色的感光体上的显影剂(显影像),并颜色重叠地进入二次转印单元60的配合部。经过二次转印单元60的转印带40为了在一次转印部50中再次接受转印像而回 转,但在一次转印部50执行的上游侧,转印带40通过转印带清洁板45而被实施清洁。在转印带40中,在聚酰亚胺基层上设有聚氨酯的弹性中间层,在其上还设有PFA 表层,而构成三层构造。在这样的转印带40中采用的是,在聚酰亚胺基层侧由驱动辊41、张 紧辊42张设,而在PFA表层侧转印有调色剂像。在如此形成的具有弹性的转印带40中,对 转印件表面的追随性、响应性较好,因此,在二次转印时,在相对于转印件的凹部送入粒子 径较小的调色剂粒子而进行转印之中尤其有效。接着,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61进行更详 细地说明。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立体 图,图3是其剖面图,图4是其局部剖面图。二次转印辊61具有转印件把持构件64、把持构件承受部65、作为剥离构件79的 支承部的凹部63。如图2所示,该凹部63在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上延伸设置。另外,二次 转印辊61具有作为导电性的基材61b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部61g的橡胶片61c,该橡胶 片61c为卷绕在圆弧部的外周面卷绕的弹性构件。通过该橡胶片61c在二次转印辊61的圆 弧部的抵接部61g上形成有电阻层。橡胶片61c具有基材层、弹性层及表层这三层构造。基 材层厚度约为80 90 μ m,例如可采用聚酰亚胺树脂来形成。弹性层厚度约为0. 5 5mm, 例如可采用聚氨酯橡胶来形成。另外,表层厚度约为5 25 μ m,例如可采用氟橡胶来形成。 橡胶片61c的体积电阻率为1 X IO6 1 X IO11 Ω。
如图3所示,在该橡胶片61 c中,两端部61 d、61 e被固定于在基材6 lb形成的凹部 内的壁面61bl、61b2,其他部分仅仅卷绕而未粘接或固定于基材61b上。例如,在橡胶片61c 的两端部61d、61e上沿旋转轴61a的方向延伸设置板61h、61 j,并通过螺钉61k或螺丝而固 定于基材61b。另外,在板61h、61j分别形成有凸部61hl、61jl,通过将该凸部61hl、61jl 嵌入橡胶片61c中,可牢固地固定板61h、61j。并且,橡胶片61c的两端部61d、61e向凹部 63的固定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使用其他的方法。如图4所示,与凹部63内的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壁面61bl接近 地配设有作为转印件把持部的转印件把持构件64及转印件把持构件64所就座、离座的把 持构件承受部65。转印件把持构件64沿着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配设,且可设置为任意个 数。各转印件把持构件64由金属的薄带状板形成为相同形状及/或相同大小。作为一例, 转印件把持构件64折曲成曲柄状而形成。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一端部为固定端部64a,且 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另一端部为就座、离座于把持构件承受部65的保持部64b。该保持 部64b在与把持构件承受部65之间夹压转印件S的前端部Sa而保持。进而,转印件把持 构件64具有形成于固定端部64a与保持部64b之间的弯曲部64c。二次转印辊61的周长设定为大于在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的转印件S的 种类中转印件移动方向的长度为最大的转印件S的转印件移动方向的长度。更具体而言, 凹部63的除二次转印辊旋转方向宽度以外的二次转印辊61的抵接部61g的周长设定为大 于上述的转印件S的转印件移动方向的最大长度。由此,也能够可靠地将转印带40的调色 剂像转印在具有上述转印件移动方向的最大长度的转印件S上。如图2所示,在二次转印辊61设有一体旋转的各抵接构件70、71。抵接构件70、 71具有与二次转印辊61同心圆的圆弧状的外周面70a、71a。抵接构件70、71与二次转印 辊61的凹部63和带驱动辊41的按压配合的位置对置时,与带驱动辊41直接或间接抵接。如图2所示,把持构件承受部65沿着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配设有与转印件把持 构件64对应的个数。另外,在凹部63内配设有剥离构件79。如图4所示,剥离构件79沿 着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配设。剥离构件79可设置为任意个数。另外,把持构件承受部65 配设成位于邻接的剥离构件79之间。各剥离构件79由金属的薄带状平板形成为相同形状 且相同大小。虽未图示,但各剥离构件79在连结部一体连结且形成为梳齿状。如图4所示,转印件把持构件64、把持构件承受部65、剥离构件79以位于卷绕有 橡胶片61c的基材61b的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部61g的虚拟圆周61f内的方式而接近 并支承在凹部63内的转印辊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壁面61bl上。如图5所示,设定于释放位置的转印件把持构件64通过转印辊61的旋转而接近 转印件S的供给位置。此时,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保持部64b的前端位于从卷绕有橡胶片 61c的基材61b的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部61g的虚拟圆周61f突出的位置。带驱动辊41的旋转、转印辊61的旋转及门辊101的旋转以使转印带40的调色剂 像在转印配合部转印于转印件S的规定位置的方式进行同步控制。此时,转印辊61的周向 速度(即,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移动速度)设定为小于转印件S的移动速度。转印件S的 前端进入转印件把持构件64与把持构件承受部65之间而与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保持部 64b和弯曲部64c的边界抵接。这样,通过转印辊61的周向速度与转印件S的移动速度的 速度差,使转印件S的前端与保持部64b和弯曲部64c的边界抵接而相对于转印件把持构件64被定位,并且使转印件S的前端部Sa挠曲。转印件S的前端部Sa因速度差而挠曲, 故在转印件S上定位设有缓冲器,从而能够实现转印件的定位。转印件S的前端与作为定 位部的保持部64b和弯曲部64c的边界抵接的时序设为对凹部63,转印辊61的旋转方向 的上游侧的壁面61b2到达与转印带40配合的配合部位置,进一步旋转而在配合相应位置 迎来凹部63的时序。图6是为了更准确地实施转印件S的定位而配设有位置检测机构的图。在位置检 测机构中,配设有与二次转印辊61的轴61a—体旋转的光电传感器凸轮66。在光电传感器 凸轮66形成有与二次转印辊61的凹部63的位置附有关联的欠缺部66a。与光电传感器凸 轮66对置而固定于侧板等地配设有作为位置检测机构的光电传感器67。图7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控制装置(控制部)根据由图6所示的位置检测 机构对二次转印辊61的位置检测数据,来控制对输出转印件S的门辊101进行驱动的电动 机的旋转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控制装置(控制部)根据由图6所示的位置检测 机构对二次转印辊61的位置检测数据,来控制曝光单元11Y的写入时序的状态的图。另外,在从门辊101到与作为定位部的保持部64b和弯曲部64c的边界抵接的输 送工序中,转印件S与二次转印辊61的卷绕有橡胶片61c的抵接部61g接触时,转印件S的 移动速度产生紊乱,则即使同步控制带驱动辊41的旋转、转印辊61的旋转及门辊101的旋 转,转印件S的定位也会发生误差,导致产生无法在转印件S的正确位置转印转印带40上 的调色剂像的问题。作为其对策,如图5所示,在门辊101和转印辊61与转印带40的配合部之间配设 转印件输送引导件102。尽可能地缩短在转印件输送引导件102的出口部和转印辊61与转 印带40的配合部之间的距离。并且,在门辊101和转印辊61与转印带40的配合部之间的 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转印件输送引导件102。被支承于凹部63的转印件把持构件64、把持构件承受部65、剥离构件79期望尽 可能地接近转印辊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凹部63的壁面61bl配置。由此,在连结转印 件输送引导件102的出口部和作为把持构件的定位部的保持部64b与弯曲部64c的边界的 直线上抵接部61g可能产生叠加。图9是表示防止在连结转印件输送引导件102的出口部和作为把持构件的定位部 的保持部64b与弯曲部64c的边界的直线上抵接部61g与壁面61bl的边界部发生叠加的 情况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如图9所示,在抵接部61g与壁面61bl的边界部形成平面切割部 61m。通过在边界部形成平面切割部61m,在连结转印件输送引导件102的出口部和作为把 持构件的定位部的保持部64b与弯曲部64c的边界的直线上不存在卷有橡胶片61c的抵接 部61,因此,在从门辊101到与作为定位部的保持部64b与弯曲部64c的边界抵接的输送工 序中防止转印件S与卷有橡胶片61c的抵接部61接触的情况,从而能够实现准确地定位转 印件S。图10是表示防止在连结转印件输送引导件102的出口部和作为把持构件的定位 部的保持部64b与弯曲部64c的边界的直线上抵接部61与壁面61bl的边界部发生叠加的 另一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在抵接部61与壁面61bl的边界部形成圆弧部(R部)61n。 通过在边界部形成圆弧部61n,在连结转印件输送引导件102的出口部和作为把持构件的定位部的保持部64b与弯曲部64c的边界的直线上不存在卷有橡胶片61c的抵接部61,因 此,在从门辊101、101’对到与作为定位部的弯曲部64c抵接的输送工序中防止转印件S与 卷有弹性构件61c的橡胶片61接触的情况,从而能够准确地定位转印件S。在本实施方式中,门辊101的转印件输出速度255mm/s、二次转印辊61的外周面 的周向速度250mm/s( 二次转印辊的到外周为止的半径为95. 5mm)。因而,以角速度ω = 250/95. 5 = 2. 62 (rad/s)进行旋转。 图11是说明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周向速度的定义的图。转印件把持构件64通 过进行转印件S的把持时的开闭而沿径向移动。与该移动量相对应地,在二次转印辊61以 角速度恒定条件旋转的情况下,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前端部的周向速度发生变化。在本实 施方式中,在把持转印件S的状态下的转印件把持构件64前端部的自二次转印辊61的旋 转中心的距离rA = 85mm,在转印件把持构件64沿径向最大移动的状态下的转印件把持构 件64前端部的自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中心的距离rB = 97mm。因而,转印件把持构件64 前端部在A位置的周向速度=223mm/s,转印件把持构件64前端部在B位置的周向速度= 251mm/s,从而形成在任意情况下(尤其是在转印件把持构件64向圆周外侧移动的情况下) 均比基于门辊101的转印件输出速度255mm/s小的状态。对于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移动速度而言,首先,在二次转印辊61的轴61a上设 置回转式编码器等旋转检测机构,来测定角速度ω。接着,测定从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中 心到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前端部的距离r,计算作为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移动速度V =
r X ω。图12是表示基于门辊101的转印件输出速度的测定方法的图。首先,准备在主扫 描方向上(=宽度方向)以等间距(例如ΙΟΟμπι)印制有细线的转印件,采用反射型传感 器等光学性计测机构计测通过转印配合时的细线的时间间隔,而检测出转印时的转印件输 出速度。例如,在反射型传感器的间距中的检测时间为0.0004sec(0.4y sec)的情况下,转 印件的输出速度为(100 X IO-3) /0. 0004 = 250. Omm/s。通过图13 图16对二次转印部60中的调色剂像向转印件S的转印进行说明。当通过带驱动辊41的旋转而使转印带40开始旋转时,转印辊61也旋转。此时, 如图13所示,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保持部64b就座于把持构件承受部65。另外,剥离构件 79被设定在退避位置。在这种状态下,转印件把持构件64、把持构件承受部65及剥离构件 79位于卷绕有橡胶片61c的基材61b的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部61g的虚拟圆周61f内、 基材61b的未卷绕有橡胶片61c的状态下的虚拟圆周61f ’内。随着被担载于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接近二次转印部60,各转印件把持构件64从 把持构件承受部65开始离座。如图14所示,被设定在释放位置的转印件把持构件64通过转印辊61的旋转而接 近转印件S的供给位置。此时,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保持部64b的前端位于从卷绕有橡胶 片61c的基材61b的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部61g的虚拟圆周61f突出的位置,但未达到 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位置,因此,保持部64b不会与转印带40接触。另一方面,伴随转 印件S向转印辊61 —侧的供给,被担载于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向二次转印部60 —侧接 近。带驱动辊41的旋转、转印辊61的旋转及门辊101的旋转以使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在 转印配合部转印于转印件S的规定位置的方式进行同步控制。此时,转印辊61的周向速度(即,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移动速度)设定为小于转印件S的移动速度。 转印件S的前端进入转印件把持构件64与把持构件承受部65之间而与转印件把 持构件64的定位部即保持部64b和弯曲部64c的边界抵接。这样,通过转印辊61的周向速 度与转印件S的移动速度的速度差,使转印件S的前端与保持部64b与弯曲部64c的边界 抵接而相对于转印件把持构件64被定位,并且使转印件S的前端部Sa挠曲。转印件S的 前端与作为定位部的保持部64b与弯曲部64c的边界抵接的时序设为对凹部63,转印辊 6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壁面61b2到达与转印带40配合的配合部位置,进一步旋转而在 配合相应位置迎来凹部63的时序。另外,在从门辊101到向定位部的抵接中,转印件S不 会与卷绕有橡胶片61c的抵接部接触,由此能够实现没有转印件S的速度变动地准确定位。接着,转印件S的一部分与转印辊61的外周面抵接并且沿着该外周面弯曲。各转 印件把持构件64开始接近把持构件承受部65。然后,如图15所示,各转印件把持构件64 构成为将转印件S的前端部Sa按压于把持构件承受部65并保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保持部64b位于卷绕有橡胶片61c的基材61b的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部61g的虚拟圆 周61f内、基材61b的未卷绕有橡胶片61c的状态下的虚拟圆周61f’内,因此,保持部64b 不会与转印带40接触。这样,转印件S相对于转印辊61被定位,并且伴随转印辊61的旋 转而可靠地向转印配合一侧移动。此时,剥离构件79被保持在退避位置。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在转印配合被转印于转印件S。当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保 持部64a及转印件S的前端部Sa通过转印配合时,如图16所示,转印件把持构件64开始 向从把持构件承受部65离开的方向移动,而释放转印件S的前端部Sa0接着,在转印辊61 的进一步的旋转的作用下,剥离构件79被设定在突出位置。在这种状态下,转印件把持构 件64及剥离构件79的前端位于从卷绕有橡胶片61c的基材61b的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 接部61g的虚拟圆周61f突出的位置,不过,由于是在通过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位置之 后,所以转印件把持构件64及剥离构件79的前端不会与转印带40接触。另一方面,从基于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保持被释放的转印件S的前端部Sa通过 来自后述的鼓风装置400的空气喷射而被向转印辊61侧轻微按压,并且通过剥离构件79 向从转印辊61的抵接部61g离开的方向按压。这样,转印件S的前端部Sa被向转印件输 送机构一侧引导。由带驱动辊41与转印辊61的配合部夹压的转印件S在带驱动辊41及 转印辊61的进一步旋转的作用下,而向转印件输送机构移动。即,在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 被二次转印在转印件S上的同时,进行转印件S的转印结束部分的剥离(转印剥离工序)。 并且,在弹性恢复力较小且粘度较弱的转印件S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鼓风装置400的空气 喷射。在图13 图16所示的向转印件S的二次转印工序中,转印件把持构件64、把持构 件承受部65及剥离构件79以不会与转印带40接触的方式支承在凹部63中。在二次转印 工序中,转印件把持构件64、把持构件承受部65及剥离构件79不会与转印带40接触,因 此,能够防止因与转印带40的接触引起转印带40发生损伤,且能够防止二次转印辊61的 旋转紊乱或压接力的变动,而能够防止条纹(banding)的发生。另外,在从门辊101、101’ 对到向弯曲部64c的抵接中,转印件S不会与卷绕有橡胶片61c的抵接部接触,因此,转印 件S的供给速度不会发生紊乱,能够准确地实现定位。另外,通过在二次转印辊61配置检 测转印件把持构件64的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并基于位置检测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图像形成的时序和从门辊101对的转印件S的输出时序,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转印件S 的定位。转印件S接着被输送到定影单元90,以下对用于进行该输送的输送机构进行说 明。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件输送机构的 图。在图17中,210表示第一吸引装置,211表示筐体部,212表示吸引面,215表示气流产 生部,230表示转印件输送装置,231表示筐体部,232表示吸引面,233表示隔壁构件,235表 示气流产生部,250表示转印件输送构件,251表示转印件输送构件驱动辊,252,253表示转 印件输送构件张设辊,270表示第二吸引装置,271表示筐体部,272表示吸引面,275表示气 流产生部,400表示鼓风装置,401表示筐体部,402表示开口部,405表示气流产生部。对于在二次转印辊61与作为第一引导部的第一吸引装置210的保持转印件S的 吸引面212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隔而言,为了防止被剥离构件79剥离的转印件S卷绕在二次 转印辊61的情况,而尽可能地狭窄。不过,在转印件S的开放、剥离的动作时,被支承在二 次转印辊61的凹槽63中的转印件把持构件64及剥离构件79位于从卷绕有橡胶片61c的 基材61b的与转印带40抵接的抵接部61g的虚拟圆周61f突出的位置。因此,在二次转印 辊61与第一吸引装置210的吸引面212的前端部之间,需要防止转印件把持构件64及剥 离构件79发生干涉的间隔。图18(a)、(b)是表示尽可能地缩小二次转印辊61与第一吸引装置210的吸引面 212的前端部的间隔,同时防止转印件把持构件64及剥离构件79发生干涉的第一吸引装置 210的实施方式的图。如图18(a)所示,在第一吸引装置210的吸引面212的二次转印辊61侧的前端, 在与二次转印辊61的转印件把持构件64及剥离构件79的配置对应的位置梳齿状地形成 有把持构件回避通路212a及剥离构件回避通路212b。通过在吸引面212的前端梳齿状形 成把持构件回避通路212a及剥离构件回避通路212b,能够使二次转印辊61与吸引面212 的前端之间的间隔变窄,从而能够防止被剥离构件79剥离的转印件S向二次转印辊61的 卷绕。在梳齿状形成的把持构件回避通路212a及剥离构件回避通路212b上形成有空气 通道212c。作为第一引导部的第一吸引装置210的气流产生装置215的吸引力也通过空气 通道212c作用在锯齿状形成的把持构件回避通路212a及剥离构件回避通路212b上。其 结果是,通过二次转印配合、从转印件把持构件64释放且由剥离构件79剥离的转印件S不 会卷绕在二次转印辊61上,而克服重力保持在吸引面212上被输送。在第一吸引装置210中,具有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发生部215的筐体部211, 在该气流发生部215的作用下,能够从筐体部211内的空间R1向筐体部211外进行排气。 筐体部211的下表面侧构成在一表面设有多个通气孔的吸引面212。在第一吸引装置210 中,使气流发生部215动作,向筐体部211外进行如a所示的排气,而产生如A所示的吸引 力。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件S克服重力而被保持在吸引面212上。 该吸引力是将转印件S保持在吸引面212上的程度的吸引力,但不是克服从二次转印配合 压出转印件S的力,而妨碍转印件S的进行的程度的吸引力。转印件输送装置230概略包括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发生部235的筐体部 231 ;配设在该筐体部231周围的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等。在转印件输送装置230中,在气流发生部235的作用下,能够从筐体部231内的空间R2向筐体部231外进行排气。筐体部231的下表面侧构成在一表面设有多个通气孔的吸引面232,伴随该气流 发生部235的排气动作b,在吸引面232产生如B所示的吸引力。此时,在设置于筐体部231 内的隔壁构件233的作用下,从筐体部231内的空间R2比较均等地进行排气,从而吸引面 232中的吸引力也不会因场合不同而发生偏离。配设于筐体部231周围的转印件输送构件250是设有从一个主面贯通到另一个主 面的多个通气孔(未图示)的环形带,且张设在对转印件输送构件250赋予驱动力的转印 件输送构件驱动辊251和转印件输送构件张设辊252、253上。通过转印件输送构件驱动辊 251旋转,转印件输送构件250向图示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但该移动速度设为与图像形成 工序的速度大致同等程度。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轴向的长度(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宽 度)构成为比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采用的具有最大宽度的转印件的宽度长。筐体部231的吸引面232中的吸引力也从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通气孔发生作 用,由此转引有调色剂像的转印件S克服重力而被保持在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输送面P 上,并且伴随基于转印件输送构件驱动辊251的驱动力的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移动而在 输送面P上输送。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从转印件输送构件张设辊252到转印件输送构件 驱动辊251之间的区域作为输送转印件S的输送面P来利用。在第二吸引装置270中,具有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发生部275的筐体部271, 在该气流发生部275的作用下,能够从筐体部271内的空间R3向筐体部271外进行排气。 筐体部271的下表面侧构成在一表面设有多个通气孔的吸引面272,且通过第二吸引装置 270的气流产生部275的排气动作c,能够产生如C所示的吸引力。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件S克服重力而被保持在吸引面272上。该吸引力是将转印件S保 持在吸引面272上的程度的吸引力,但不是克服伴随转印件S的输送的力,而妨碍转印件S 的输送的程度的大小的吸引力。在由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件输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等构成的本实施 方式所涉及的转印件输送机构中,将转印有转印件的调色剂像的面呈铅直向下来输送转印 件。鼓风装置400是用于向二次转印配合的出口附近的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61之 间的空间喷出空气的机构,其通过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405,向筐体部401内的空间R4 送入空气。在该筐体部401设有与辊类的轴向相关的开口部402,伴随气流产生部405的 气流产生动作d而向筐体部401内送入的空气从该开口部402如D所示地喷出。此时的空 气的喷出力为使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件S克服重力而不下垂的程度,且调整为使转印件 S在空气的势力下不会发生晃动的程度。
权利要求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像担载体,其担载像;转印辊,其具有沿周向移动并把持转印件的转印件把持构件,且与所述像担载体抵接而形成转印配合部;转印件输出部,其向所述转印配合部输出所述转印件,其中,所述转印件输出部的转印件输出速度比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从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中心沿所述转印辊的周向移动时的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的移动速度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位置检测部,该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在所述转印辊的周向上的移 动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由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的移动位 置信息,来控制所述转印构件从所述转印件输出部输出的输出时序。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辊具有配设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的凹部、与所述转印件抵接而支承该转印 件的弹性的转印件支承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凹部位于所述转印配合部时,由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把持所述转印件。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印件输送引导件,该转印件输送引导件将由所述转印件输出部输出的所述转印 件向所述转印配合部引导。
7.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像担载体上担载像的工序;向由所述像担载体与转印辊抵接形成的转印配合部输出转印件的工序;利用转印件把持构件来把持所述转印件的工序,该转印件把持构件以比所述转印件的 输出速度慢的速度移动被输出的所述转印件;使由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把持的转印件通过所述转印配合部,并将担载于所述像担载 体的所述像转印于所述转印件的工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检测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在所述转印辊周向上的移动位置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来确定输出所述转印件的时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其目的在于,能够准确地实施转印件的定位,并使像担载体上的像向转印件的转印性提高。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像担载体,其担载像;转印辊,其具有沿周向移动而把持转印件的转印件把持构件,并与所述像担载体抵接而形成转印捏夹部;转印件输出部,其向所述转印捏夹部输出所述转印件,其中,所述转印件输出部的转印件输出速度比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从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中心沿所述转印辊的周向移动时的所述转印件把持构件的移动速度快。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866133SQ20101016395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7日
发明者上条浩一, 千叶悟志, 田中伸一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