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490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形成在像担载体上的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及具备该装置 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使用将固态成分构成的调色剂分散到载体液 中的高粘度的液体显影剂来将静电潜像显影使其可视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图 像形成装置中,设有形成相互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站,在各图像形成站上形成 的调色剂像重合在中间转印带上而形成彩色图像。该中间转印带张设在相互分离配设的一 对驱动辊及从动辊上,通过利用带驱动电动机驱动驱动辊而担载彩色图像并同时沿规定方 向旋转。另外,多用于所谓的干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装置与驱动辊对置而设置,将彩色 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膜、布等记录介质上。即,在二次转印位置,外周面被橡胶等弹性部件 覆盖,二次转印辊隔着中间转印带与驱动辊对置配设而在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之间形 成捏夹部。并且,通过利用带驱动电动机驱动驱动辊,由此中间转印带旋转并且二次转印辊 相对于该中间转印带从动旋转,在其捏夹部间夹持输送记录介质。在该夹持输送中中间转 印带上的彩色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14808号公报(图1);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238400号公报(图1)。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采用使用了液体显影剂的湿式方式,因此通过了 捏夹部的记录介质不会从中间转印带剥离,而在粘贴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状态下向图像 形成站输送,产生所谓的卡纸。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之一,提出有使用用于孔版印刷装 置中的转印装置。其理由如下所述。在孔版印刷装置中,具备保持纸张的前端部的纸张夹的压印滚筒作为转印装置而 设置。即,压印滚筒(相当于本发明的“转印辊”)相对于卷绕有制版后的母版的印刷滚筒 定位在固定位置。然后,该压印滚筒利用纸张夹把持纸张的前端部并同时在从电动机等驱 动部施加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而执行墨液印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因此,不 管是否使用高粘度的墨液,印刷后的纸张都不会粘贴在印刷滚筒上而在按压位置的下游侧 从印刷滚筒良好地剥离。因此,二次转印辊与上述的压印滚筒构成为相同结构,即,考虑在 二次转印辊上设置把持记录介质的把持部。即,通过在把持部把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非 图像部)并同时驱动二次转印辊,由此将通过了捏夹部的记录介质良好地从中间转印带剥 离,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卡纸。然而,当将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转印装置移用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时,需要考虑两 点,其结果是,存在负载变动大这一问题。需要考虑的第一点是二次转印辊向中间转印带的 抵接方式。即,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将图像良好地转印到具有不同厚度的记录介质 上,将二次转印辊向中间转印带按压而使二次转印辊隔着记录介质以定载荷与中间转印带 抵接,从而进行转印处理。因此,在移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转印装置的情况下也需要采用定载荷方式。另外,第二点在于在二次转印辊的外周设置凹部并且在该凹部内配设把持部。艮口, 在凹部与中间转印带对置期间,需要在使二次转印辊的外周面离开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状态 下把持记录介质。另一方面,在凹部与中间转印带不对置期间,即在二次转印辊的外周面与 中间转印带表面对置而形成捏夹部期间,将担载于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向上述记录介 质转印。这样,在二次转印辊旋转一周期间,二次转印辊的外周与中间转印带对置的期间 (抵接期间)及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期间(分离期间)混在一起,二次转印辊被向中间转 印带按压。因此,在抵接期间与分离期间更换之际,存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负载变动大这 一情况。特别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孔版印刷装置中,使用预先制版后的母版来进行印 刷,因此不存在上述负载变动大的问题,但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因负载变动而导致图像 质量降低的情况。即,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需要使潜像形成、显影、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等像 形成过程与上述二次转印辊的旋转并行。并且,在该像形成过程中由于负载产生变动而产 生潜像在潜像形成位置(曝光部)错乱或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像错乱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图 像质量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使用周面上设有凹部的转印辊将担 载于像担载体上的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及具备了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抑制 转印时产生的负载变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转印辊,其具有辊基材, 所述辊基材与担载像的像担载体对置,并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且在周面设有凹部,在凹部 与像担载体不对置期间,将担载在像担载体上的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按压部,其将转印辊 向像担载体按压;抵接部,其设置在旋转轴方向上与凹部对应的位置,抵接部具有在凹部与 像担载体对置期间与支承部抵接的周面,所述支承部配设在向像担载体传递驱动的驱动传 递部上,在抵接部的周面设有弹性部件。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图像形成部, 其形成像;像担载体,其担载利用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像;驱动部,其驱动像担载体;驱动传 递部,其传递来自驱动部的驱动;支承部,其配设于驱动传递部;转印部,其将担载在像担 载体上的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转印部具备转印辊,其具有辊基材,所述辊基材与像担载 体对置,并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且在周面设有凹部,在凹部与像担载体不对置期间进行转 印;按压部,其将转印辊向像担载体按压;抵接部,其设置在旋转轴方向上与凹部对应的位 置,抵接部具有在凹部与像担载体对置期间与支承部抵接的周面,在抵接部的周面设有弹 性部件。在如上构成的发明(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按压部将转印辊向像担 载体按压并同时使转印辊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由此凹部与像担载体对置的期间(对置期 间)与不对置的期间(非对置期间)交替更换。上述期间中凹部与像担载体不对置的非对 置期间,转印辊的周面与像担载体对置而在转印辊与担载体之间形成捏夹部。并且,通过使 记录介质通过该捏夹部而将担载在像担载体上的像转印到记录介质。这样,在该期间向像
5担载体施加规定负载。另一方面,在凹部与像担载体对置的对置期间,转印辊的周面从像担 载体分离,上述负载消失,但设置在抵接部的周面的弹性部件与配设在向像担载体传递驱 动的驱动传递部上的支承部抵接,由此向像担载体施加其他负载。因此,能够抑制在对置期 间施加到像担载体上的负载与在非对置期间施加到像担载体上的负载的差。并且,对置期 间与非对置期间更换时的冲击被弹性部件的弹力吸收。这样,能够抑制负载变动并同时良 好地进行上述更换。另外,也可以在辊基材的周面配设弹性片,使弹性片隔着记录介质与像担载体抵 接,而将担载在像担载体上的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由此弹性片在捏夹部发生弹性变形,转印 辊的旋转方向上的捏夹部的宽度扩大,从而能够提高向记录介质的转印性。另外,为了实现 装置的小型化,优选构成为使弹性部件与支承部的抵接面积比弹性片隔着记录介质与像担 载体的抵接面积小。这里,弹性部件与弹性片也可以由相同的结构构成,但如上所述,当弹性部件的抵 接面积比弹性片的抵接面积小的情况下,与在非对置期间(进行转印的期间)施加到像担 载体上的负载相比,在对置期间(不进行转印的期间)施加到像担载体上的负载变小。为 了抑制上述负载的差,例如可以构成为,弹性部件的硬度比弹性片的硬度高,弹性部件的摩 擦系数比弹性片的摩擦系数大,弹性部件在转印辊径向上的厚度比弹性片在转印辊径向上 的厚度厚。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使弹性部件与支承部抵接的期间局部重合于弹性片与像担 载体抵接的期间,即,在凹部相对于像担载体的对置开始前开始抵接部相对于支承部的抵 接,在凹部开始离开像担载体后抵接部开始离开支承部。通过如上构成能够顺利地进行上 述更换。


图1是表示具备了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图3是表示二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驱动辊的关系的图。图4是表示弹性片的分离抵接动作与角接触部的分离抵接动作的时间图。图5是表示具备了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图6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符号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2Y.2M.2C.2K图像形成站(图像形成部)4 二次转印辊31中间转印带(像担载体) 32驱动辊(驱动传递部)37C中间转印鼓(像担载体)41 凹部42辊基材43弹性片
47角接触部(抵接部)322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支承部)473弹性部件A4旋转轴NP捏夹部RM记录介质X旋转轴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表示具备了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该图像 形成装置1具备形成相互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站2Y(黄色用)、2Μ(品红色用)、 2C(青色用)及2K(黑色用)。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选择性地执行使黄色(Y)、品红 色(M)、青色(C)及黑色(K)四色的调色剂重合而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及仅使用黑色 (K)的调色剂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当来自主机等外部装置的图 像形成指令被施加到具有CPU或存储器等控制器(省略图示)时,该控制器控制装置各部 来执行规定的图像形成动作,在复写纸、转印纸、纸张及OHP用透明片等片状的记录介质RM 上形成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图像。在各图像形成站2Y、2M、2C及2K上设有在表面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的感光体鼓 21。各感光体鼓21配置为其旋转轴相对于主扫描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平行 或大致平行,并被沿图1中箭头D2的方向以规定速度旋转驱动。在各感光体鼓21的周围分别按如下顺序沿感光体鼓21的旋转方向D21 (在图1中 为顺时针)配设有作为使感光体鼓21表面带电为规定的电位的电晕带电器的带电器22 ; 根据图像信号将感光体鼓21表面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23 ;将该静电潜像作为 调色剂像显影的显影单元24 ;第一挤压部25 ;第二挤压部26 ;将该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转 印单元3的中间转印带31上的一次转印单元;对转印后感光体鼓21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 洁单元;清洁刮板。带电器22与感光体鼓21的表面不接触,该带电器22可以使用现有公知惯用的电 晕带电器。在电晕带电器使用双电晕丝(scorotron)带电器时,在双电晕丝带电器的充电 电线中流通正的线电流,并且对格栅施加直流(DC)的格栅带电偏压。带电器22产生的电 晕放电使感光体鼓21带电,由此将感光体鼓21表面的电位设定为大致均勻的电位。曝光单元23根据从外部装置施加的图像信号利用光束将感光体鼓21表面曝光 而形成与图像信号对应的静电潜像。作为该曝光单元23,可以是利用多面镜使来自半导体 激光器的光束扫描的结构,或者是由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有发光元件的行式头等构成的结 构。从显影单元24对如此形成的静电潜像赋予调色剂,利用调色剂将静电潜像显影。 此外,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单元24中,使用在载体液内使调色剂分散为大致重量比 20%左右的液体显影剂来进行调色剂显影。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显影剂不是现有通常使 用的将Isopar (商标埃克森)作为载体液的低浓度(1 2wt% )且低粘度的常温下具有 挥发性的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而是将向高浓度且高粘度的、常温下不挥发性树脂中分散了颜料等着色剂的平均粒径1 μ m的固态粒子与分散剂一同添加于有机溶剂、硅油、矿物油或 食用油等液体溶剂中,而使调色剂固态成分浓度为大约20%的高粘度(30 IOOOOmPa · s 左右)的液体显影剂。在感光体鼓21的旋转方向D2上的显影位置的下游侧配置第一挤压部25,并且在 第一挤压部25的下游侧还配置有第二挤压部26。在上述挤压部25、26分别设有挤压辊。 并且,各挤压辊与感光体鼓21的表面抵接而去除调色剂像的剩余载体液或雾化调色剂。此 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两个挤压部25、26去除剩余载体液或雾化调色剂,但挤压部的个 数或配置等并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配置一个挤压部。利用一次转印单元将通过挤压部25、26而输送来的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31 — 次转印。该中间转印带31张设在相互分离配设的一对带输送辊32、33上,在带驱动电动机 产生的辊驱动的作用下沿规定方向D31回绕旋转。更详细而言,上述带输送辊32、33中图1 的右侧辊32为驱动辊,带驱动电动机机械连接到该驱动辊32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了驱动带驱动电动机而设置驱动器(省略图示),将与控制器施加的指令脉冲对应的驱 动信号向带驱动电动机输出而进行位置控制。由此,驱动辊(带输送辊)32以与指令脉冲 对应的圆周速度沿图1中的箭头方向D32旋转,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以固定的速度沿方向 D31回绕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32将来自带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向中间转印带 31传递,作为本发明的“驱动传递部”发挥作用。一次转印单元具有支承辊271,支承辊271在一次转印位置TRl隔着中间转印带 31与感光体鼓21对置配设而将感光体鼓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并且,通 过各色的转印单元27执行调色剂像的转印,由此将感光体鼓21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 重合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全彩的调色剂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构成的中间转 印带31相当于本发明的“像担载体”。如图1所示,这样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被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R2。 在该二次转印位置TR2配置有本发明的转印装置。S卩,转印装置(相当于本发明的“转印 部”)的二次转印辊4隔着卷绕在转印单元3的驱动辊32上的中间转印带31而对置配设。 并且,在二次转印位置TR2上,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单色或多色的调色剂像向从一 对门辊51、51沿输送路径PT输送的记录介质RM转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液 体显影剂来形成调色剂像的湿式显影方式形成调色剂像,因此如后所述,使用具有把持部 的二次转印辊4。将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RM从二次转印辊4沿输送路径PT送入输送机 构6。在该输送机构6中,第一吸引部61、转印件输送部62、第二吸引部63沿输送路径PT 依次排列,上述构件协同动作将记录介质RM向定影单元7输送。另外,在将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RM送入上述输送机构6时,为了将记录介 质RM可靠地送入第一吸引部61,并且防止图像的污损,本实施方式在二次转印位置TR2与 第一吸引部61之间配置有与二次转印辊4对置的鼓风单元8。在该鼓风单元8中,伴随气 流产生部81的动作产生从箱体部82的开口部83沿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喷出的空气,由此 向从二次转印辊4 (后述说明的把持部44)的把持解放出来的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吹出空 气,并利用突出爪(省略图示)将该前端部向离开二次转印辊4的方向按压。这样,记录介 质RM的前端部被送入第一吸引部61。另外,通过向记录介质RM吹出空气,能够防止记录介
8质RM的后端部从二次转印位置TR2排出时该后端部与中间转印带31等接触而污损图像的 情况。此外,当为弹性回复力小而弹性弱的记录介质RM时,可以省略鼓风单元8的空气吹
出ο进而,在输送路径PT的下游侧、即二次转印辊4相对于输送机构6的相反侧(图 1的左手侧)配设有定影单元7,对转印到记录介质RM上的单色或多色的调色剂像时施加 热或压力等而向记录介质RM执行调色剂像的定影。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该图(a)是表示转印装置的整 体结构的立体图,该图(b)是表示与本发明的“抵接部”相当的角接触部的形状的侧视图。 另外,图3是表示二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驱动辊的关系的图,该图(a-Ι)是凹部与驱动 辊对置时的侧视图,该图(a_2)是该图(a-Ι)的AA-AA线剖面图,该图(b_l)是形成有捏夹 部时的侧视图,该图(b-2)是该图(b-Ι)的BB-BB线剖面图。如上述附图所示,二次转印辊 4具有辊基材42。该辊基材42以沿X方向延伸的旋转轴A4为中心旋转自如,在其外周面设 有凹部41。另外,如图3所示,在该辊基材42中,旋转轴A4与驱动辊(带输送辊)32的旋转 轴A32平行或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在旋转轴421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侧板422、422。更 详细而言,上述侧板422、422中任意一个都具有相对于圆盘形状的金属板设有切口部422a 的形状,切口部422a具有图3 (a-1)及(b_l)所示的侧视下大致矩形的形状。并且,如图2 所示,切口部422a、422a相互对置并同时分离比中间转印带31的宽度稍长的距离而安装在 旋转轴421上。另外,以在整周上跨两侧板422、422的周缘的方式配置金属板423,并且金 属板423的周缘部与两侧板422、422的内侧面接合。这样,辊基材42形成为,整体具有鼓 形状,但在其外周面的局部具有与旋转轴421平行或大致平行延伸的凹部41。另外,在辊基材42的外周面、即金属板表面中除与凹部41的内部相当的区域之外 的表面区域形成有橡胶或树脂等弹性片43。如后所述,该弹性片43与卷绕在驱动辊32上 的中间转印带31对置而形成捏夹部NP。另外,在凹部41的内部配设有用于把持记录介质RM的把持部44。该把持部44具 有从凹部41的内底部竖立设置到辊基材42的外周面的夹持器支承部件441、被支承为与夹 持器支承部件441的前端部接触分离自如的夹持器部件442。另外,夹持器部件442与夹持 器驱动部(省略图示)连接。并且,接受来自控制器的非夹持指令使夹持器驱动部动作,由 此夹持器部件442的前端部离开夹持器支承部件441的前端部而进行记录介质RM的把持 准备或把持解除,另一方面,接受来自控制器的夹持指令使夹持器驱动部动作,由此夹持器 部件442的前端部向夹持器支承部件441的前端部移动来把持记录介质RM。此外,对于把 持部44的结构,本实施方式并没有限定,可以采用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公知的把 持机构。在旋转轴方向X的两侧即旋转轴421的两端部,在各侧板422的外侧面安装有支 承部件46、46,所述支承部件46、46能够与辊基材42 —体旋转。另外,在各支承部件46、46 上与凹部41对应地形成有平面区域461。并且,在平面区域461、461分别安装有转印辊侧 角接触部(抵接部)47。在各角接触部47中,基台部位471安装在支承部件46上,并且,角 接触部位472从基台部位471沿平面区域461的法线方向延伸设置,角接触部位472的前 端部延伸到凹部41的开口侧端部附近。即,如图2(a)所示,从旋转轴421的端部观察辊基 材42时,角接触部47以闭塞凹部41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角接触部位472的前端周面安装有弹性部件473。如该图(b)所示,该 弹性部件473形成为前端侧的周面中央部的曲率Rct比两端部的曲率Rrs、Rls大。例 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弹性片43在内的辊基材42的辊外径设定为大约191mm,与此 相对,曲率Rct设定为88. 2mm,两端部的曲率Rrs、Rls—起设定为22.4mm。弹性部件 473的中央部的曲率中心CC配置在辊基材42的旋转轴即旋转轴421的中心轴上,另外, 中央部的角度范围α设定为比凹部41的开口范围(60° )稍大的63°。因此,如后 所述,二次转印辊4旋转之际凹部41在该角度范围α内与卷绕在驱动辊32上的中间 转印带31对置。另外,凹部41沿辊基材42的旋转方向D4的开口部长度(开口宽度) W41为191 X π X (60/360) 100mm。另一方面,如后所述,弹性片43在角度范围β (= 360° -60° )内与上述中间转印带31对置而形成捏夹部ΝΡ,弹性片43沿辊基材42的旋 转方向D4的长度设定为191Χ π X (300/360) 500mm。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捏夹部NP 沿辊基材42的旋转方向D4的长度(捏夹部宽度)Wnp为Ilmm左右,具有如下关系(凹部 41的开口宽度W41) > (捏夹部NP上的捏夹部宽度Wnp)。如此构成的二次转印辊4配置为旋转轴421与驱动辊32的旋转轴A32平行或大致 平行,并且,利用省略了图示的按压部向驱动辊32侧施力。因此,在角度范围β (在本实施 方式中为300° )内,如图3(b-l)及(b-2)所示,相对于卷绕在驱动辊32上的中间转印带 31按压弹性片43而形成捏夹部NP。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辊32的旋转轴321的两 端部安装有环状的角接触部件322,其外径设定为大于((中间转印辊31的厚度)X2+(驱 动辊32的外径))的值。因此,在角度范围α内,如图3(a_l)及(a_2)所示,转印辊侧角接 触部47的弹性部件473的中央部与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的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322 抵接,并隔着该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322与驱动辊32抵接。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 述,存在α+β > 360°,如后述说明的那样,转印装置以角度范围α、β相互重合的方式 构成。图4是表示弹性片的分离抵接动作与角接触部的分离抵接动作的时间图。在本实 施方式中,如该图所示,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对置期间)与不对置的期间 (非对置期间)交替更换,弹性片43反复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或抵接。S卩,在凹部41离开 中间转印带31期间(非对置期间),弹性片43与中间转印带31抵接形成捏夹部ΝΡ,从而 能够进行二次转印。并且,通过二次转印辊4的旋转,弹性片43开始离开中间转印带31, 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片43开始分离前Tl时间转印辊侧角接触部47的弹性部件473 开始与驱动辊侧抵接部件322抵接。经过上述Tl时间后,凹部41开始与中间转印带31对 置。另外,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同时二次转印辊4旋转,利用把持部44将 从门辊51、51输送来的记录介质RM送到能够进行把持的记录介质把持位置,与此同时或稍 迟一些夹持器部件422的前端部移动到夹持器支承部件441的前端部来把持记录介质RM。 然后,在把持部44把持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的状态下,二次转印辊4沿旋转方向D4旋转。 然后,当二次转印辊4从记录介质把持位置旋转规定角度时,凹部41开始从中间转印带31 分离,弹性片43与中间转印带31抵接而形成捏夹部ΝΡ。从该弹性片43的抵接经过Τ2时 间后转印辊侧角接触部47的弹性部件473开始从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322分离。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对置期间)与不对置的期间(非对置期间)交替更换,但从非对置期间向对置期间更换时的Tl时间内、或从 对置期间向非对置期间更换时的T2时间内,弹性片43与中间转印带31抵接,且角接触部 47的弹性部件473隔着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322与驱动辊32抵接。当然,重合的方式并不 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在从非对置期间向对置期间更换时重合,或反之仅在从对置期间向非 对置期间更换时重合。另外,重合不是本发明的必须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使α+β = 360° 来如下所示地执行更换动作。即,凹部41开始离开中间转印带31而弹性片43开始与中间 转印带31抵接,与此同时,使角接触部47的弹性部件473离开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322 (时 间Tl = 0)。另外,凹部41开始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而弹性片43开始从中间转印带31分 离,与此同时,使角接触部47的弹性部件473隔着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322与驱动辊32抵 接(时间Τ2 = 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辊侧角接触部47隔着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 322与驱动辊32抵接,但也可以构成为转印辊侧角接触部47直接与驱动辊32抵接。此外,如上构成的转印装置中,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省略图示)机械连接到二次转 印辊4的旋转轴421。另外,为了驱动转印辊电动机(省略图示)设有驱动器,根据从控制 器施加的指令驱动电动机,在图1纸面中绕顺时针旋转驱动二次转印辊4,使其相对于驱动 辊32沿宽度方向D4旋转。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二次转印辊4、按压部、角接触部47构成转印装置, 利用该转印装置将担载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RM。在该转印装置 中,在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对置期间,二次转印辊4的弹性片43离开中间转印 带31,向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变小,但设置在角接触部47周面上的弹性部件473与用于驱 动中间转印带31的驱动辊32抵接而对中间转印带31施加负载。由此,能够抑制在对置期 间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与在非对置期间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的差。并且, 对置期间与非对置期间更换时的冲击被弹性部件473的弹力吸收,能够抑制伴随着更换的 振动。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负载变动并同时良好地进行上述更换,使用具备了 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图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角接触部47在旋转轴方向X上的宽 度与二次转印辊4在该方向X上的宽度相比被大幅抑制,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其中,在 如此构成的装置中,弹性部件473相对于驱动辊32的抵接面积显著小于弹性片43相对于 中间转印带31的抵接面积。因此,若将弹性部件473与弹性片43由相同的结构构成,则与 在非对置期间(进行转印的期间)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负载相比,在对置期间(不进 行转印的期间)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负载变小。因此,为了进一步缩小负载的差,如 下构成是有效的。这里,为了进一步缩小上述负载的差,可以以例如弹性部件473的硬度比弹性片 43的硬度高的方式选定弹性部件473的材质。在这种转印装置中,多使用日本工业规格 "JIS K 6253”下具有40 60°的硬度的橡胶片或树脂片作为弹性片43,在本实施方式中 采用硬度60°的橡胶片。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JIS K 6253”下具有80°的硬度的弹 性材料构成弹性部件473。因此,弹性部件473与驱动辊侧角接触部件322抵接时的每单位 面积的压力能够比弹性片43与中间转印带31抵接时的每单位面积的压力大。其结果是, 上述负载的差减小,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负载变动。另外,作为抑制负载的差的具体方法,可以以弹性部件473的摩擦系数比弹性片43的摩擦系数高的方式构成弹性部件473及弹性片43。通过如此构成,弹性部件473与驱 动辊侧角接触部件322抵接时产生的摩擦力比弹性片43与中间转印带31抵接时产生的摩 擦力大。其结果是,上述负载的差变小,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负载变动。采用例如在聚氨 酯橡胶中混合有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的材料构成弹性片43的表层而降低摩擦系 数,另一方面,采用没有混合有氟树脂的聚氨酯橡胶构成弹性部件473而提高摩擦系数使 其比弹性片43的摩擦系数高。当然,也可以利用混合有氟树脂的聚氨酯橡胶构成弹性部件 473,但这种情况下,优选弹性片43中的氟树脂的混合比例比弹性部件473中的氟树脂的混 合比例高。进而,也可以构成为弹性部件473比弹性片43的厚度厚,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 负载的差减小,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负载变动。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上 述结构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环状的角接触部件322固定在驱动辊32 的旋转轴321上,转印辊侧角接触部47的弹性部件473能够与该角接触部件322抵接,但 也可以取代角接触部件322在旋转轴321上安装轴承。如上构成的实施方式通过选定弹性 部件473的材质以使弹性部件473的硬度比弹性片43的硬度高,或者弹性部件473构成为 比弹性片43的厚度厚,从而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理由,负载的差变小,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 制负载变动。另外,本发明的适用对象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适用 于形成卷绕捏夹部而将担载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RM的转印装置及具 备了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31张设在驱 动辊32、第一张力辊33、第二张力辊35及第三张力辊36上,在各色的一次转印位置TRl与 感光体鼓21抵接并同时被驱动辊32旋转驱动。然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将在各图像形 成站2Y、2M、2C及2K上形成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在中间转印带31上进行转印,从而形成全 彩的调色剂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二次转印辊4隔着中间 转印带31与驱动辊32对置配置,弹性片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而形成捏夹部NP。这样 在形成有捏夹部NP的二次转印位置TR2,将担载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单色或多色的调色剂 像向从一对门辊51、51沿输送路径PT输送的记录介质RM转印。另外,在图1或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将担载于中间转印带31上的图像转印 到记录介质RM的转印装置中适用了本发明,但例如如图6所示,在将担载于转印鼓上的图 像转印到记录介质RM的转印装置及具备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适用本发 明。图6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在该实 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单元3具有三个中间转印鼓37A、37B、37C。图像形成站2Y、 2M按顺序沿上述转印鼓中的中间转印鼓37A的旋转方向Da配置,将在各图像形成站Ti、 2M上形成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在中间转印鼓37A上而形成黄色和品红色的两色彩色调色 剂像。另外,中间转印鼓37B沿水平方向(图6中的左右方向)离开中间转印鼓37A配置。 并且,图像形成站2C、2K按顺序沿中间转印鼓37B的旋转方向Db配置,将在各图像形成站 2C、2K上形成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鼓37B上而形成青色和黑色的两色彩色调色剂像。进而,中间转印鼓37C在中间转印鼓37A、37B的上方侧与各周面滑接自如地配 置,将担载在各中间转印鼓37A、37B上的两色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鼓37C上。 由此,将全彩的调色剂像担载在中间转印鼓37C上。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构成的转印装置相对于该中间转印鼓37C对置配置。S卩,在 本实施方式中,转印装置具有二次转印辊4、按压部(省略图示)、角接触部47,将担载在中 间转印辊37C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RM。在该转印装置中,在凹部41与中间转印鼓37C 对置的对置期间,二次转印辊4的弹性片43离开中间转印鼓37C,向中间转印鼓37C的负载 消失,但设置在角接触部47的周面上的弹性部件473 (参照图2)与中间转印鼓37C的旋转 轴等驱动部抵接而对中间转印鼓37C施加负载。因此,能够抑制在对置期间施加中间转印 鼓37C上的负载与在非对置期间施加到中间转印鼓37C上的负载的差。此外,对置期间与 非对置期间更换时的冲击被弹性部件473的弹力吸收,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更换的振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负载变动并同时良好地进行上述更换,使用具备了该转印 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图像。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担载于中间转印带31或中间转印鼓37C上的调色 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RM的转印装置中适用了本发明,但在将形成于感光体上的调色 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及具备了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优选适用 本发明。
1权利要求
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转印辊,其具有辊基材,所述辊基材与担载像的像担载体对置,并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且在周面设有凹部,在所述凹部与所述像担载体不对置期间,将担载在所述像担载体上的所述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按压部,其将所述转印辊向所述像担载体按压;抵接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凹部对应的位置,所述抵接部具有在所述凹部与所述像担载体对置期间与支承部抵接的周面,所述支承部配设在向所述像担载体传递驱动的驱动传递部上,在所述抵接部的周面设有弹性部件。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形成部,其形成像;像担载体,其担载利用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所述像; 驱动部,其驱动所述像担载体; 驱动传递部,其传递来自所述驱动部的驱动; 支承部,其配设于所述驱动传递部;转印部,其将担载在所述像担载体上的所述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所述转印部具备转印辊,其具有辊基材,所述辊基材与所述像担载体对置,并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且在 周面设有凹部,在所述凹部与所述像担载体不对置期间进行所述转印; 按压部,其将所述转印辊向所述像担载体按压; 抵接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凹部对应的位置, 所述抵接部具有在所述凹部与所述像担载体对置期间与所述支承部抵接的周面, 在所述抵接部的周面设有弹性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辊具有配设在所述辊基材的周面的弹性片,使所述弹性片隔着所述记录介质 与所述像担载体抵接而将担载在所述像担载体上的所述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支承部的抵接面积比所述弹性片隔着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像担 载体的抵接面积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的硬度比所述弹性片的硬度高。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的摩擦系数比所述弹性片的摩擦系数大。
6.根据权利要求3 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转印辊径向上的厚度比所述弹性片在所述转印辊径向上的厚度厚。
7.根据权利要求2 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像担载体的对置开始前实现所述抵接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 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2 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部开始离开所述像担载体后所述抵接部开始离开所述支承部。
9.根据权利要求2 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担载体为转印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从而能够在使用周面上设有凹部的转印辊将担载于像担载体上的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及具备了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抑制转印时产生的负载变动。在角接触部位(472)的前端周面安装有弹性部件(473)。在二次转印辊(4)的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对置的对置期间,二次转印辊(4)的弹性片(43)离开中间转印带,对中间转印带的负载消失,但设置在角接触部(47)的周面上的弹性部件(473)与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的驱动辊抵接而向中间转印带施加负载。因此,能够抑制在对置期间施加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负载与在非对置期间施加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负载的差。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907852SQ20101019408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日
发明者井熊健, 千叶悟志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