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99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例如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相互折叠成1/2、1/3等的片材折叠装置、其 折叠机构,尤其涉及对用来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搬送路径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地,这种片材折叠装置,作为把通过印刷机、打印装置、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 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在规定的折叠位置相互折叠而进行最终处理的装置,被广泛认知。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9-018494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为了进行整理汇集,而把连接设 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口并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相互折叠后向后续的订缀处理进行搬送 的装置。这样的把片材相互折叠成1/2或1/3进行搬送的片材折叠装置,被构成为图像形 成装置的后处理装置,或被构成为内藏在图像形成装置、订缀装置中的单元。而且折叠样 式,作为整理汇集用的,例如对应于1/2折叠、1/3之字形折叠、1/3书信式折叠( > 夕一折)等使用目的已知有各种折叠样式。与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订缀装置(修整装置、装订装置)等连接设置或内装在 其中的折叠装置,需要有把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搬送到搬出口的路径(排纸路径),和把 片材进行折叠处理之后从搬送出口搬出的路径(折叠处理路径)。因此,在日本专利特开 2009-018494号公报中,把排纸路径设置在形成于装置壳体上的搬入口与搬出口之间,把折 叠处理路径配置在该排纸路径的下方。而且在折叠处理路径上,配置了把用来将片材折成1/2或1/3的折叠辊,和用来把 片材从其折痕位置夹在该折叠辊上的路径。即,以折叠位置为界把片材呈翼状进行定位、插 入一对辊之间进行相互折叠。在此,日本专利特开2009-018494号公报的装置,把排纸路径配置在装置的水平 方向上,把折叠处理装置在与该排纸路径垂直的垂直方向上上下进行配置。这是为了使装 置壳体沿片材排出方向细长而小型化、节省装置占有的面积。日本特许4144496号公报中公开的装置,把从图像形成装置搬出的片材引导到沿 与该排纸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上下配置着的折叠路径,在该路径把片材相互折叠并朝排纸 方向偏向之后搬送到外部。同样,在日本特许4175642号公报中公开的装置,也是把从搬入 口沿水平方向进入的片材在垂直方向偏向而引导到折叠处理路径。这样,现有的装置,把折叠处理路径相对于将片材搬出搬入的方向配置在与其正 交的方向。而且,把折叠机构配置在该路径的中间位置,在该折叠机构的前后与片材的折叠 位置一致地把路径设置成翼状。如果考虑进行1/3折叠,则该折叠处理路径在折叠机构的 前方和后方的路径长度分别构成为折叠片材长度的三分之二。上述那样的现有的片材折叠装置,把折叠处理路径和折叠机构相对于片材的搬出 搬入方向配置在其上方或下方的一方,所以,已知存在装置整体大型化的问题,和配置在路 径上的搬送机构和折叠机构及其驱动机构也变得大型化的问题。即,由于把折叠处理路径相对于片材的搬出搬入口配置在其上方或下方,所以,该路径的长度因1/3折叠等折叠样 式而需要比片材长度更长。因此,装置内部的空间几乎都被折叠处理路径和折叠机构占有,该处理路径的安 装密度会对装置的紧凑化造成影响。而且,例如以把折叠处理路径配置在片材的搬出搬入 路径的下方这样的现有的装置构成,搬出搬入路径的上方会成为死区而成为招致装置大型 化的原因。而且,现有的装置不得已地在从片材的搬出搬入路径隔开较大距离的位置配置折 叠机构,所以,例如难以使搬出搬入路径的搬送机构和折叠机构的搬送机构共用、导致了装 置的复杂化和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人想到了,通过把片材折叠路径分配在片材的搬出搬入路径的上方 和下方,从而能够使该路径占有的空间高密度化,而且能使搬送机构及其驱动机构简洁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其在搬入口和搬出口间设有不进行折 叠处理的路径和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其中,能把从搬入口到搬出口的片材的搬送路径小 型紧凑地构成,而且能使用来进行折叠处理的机构简洁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为,设有把片材在彼此相向配置的搬入口与搬 出口间不进行折叠处理而进行移送的第一搬送路径、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移送到搬出口 的第二搬送路径、和配置在该第二搬送路径将片材相互折叠的折叠处理机构。而且,以把该 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向折叠处理机构的折叠位置进行导向的路径端部和将折叠片材从折 叠位置向下游侧导向的路径端部中的一方配置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把另一方配置在第 一搬送路径的下方的方式,使第二搬送路径与第一搬送路径交叉。以下详述其构成,把来自搬入口 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搬出到搬出口 31的装 置,设有把来自搬入口 30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搬出口 31的第一搬送路径32、把 来自搬入口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引导到搬出口的第二搬送路径33、和配置在第二搬送路 径的将来自搬入口的片材相互折叠的折叠处理机构48。而且第二搬送路径33与第一搬送路径32交叉地配置,用来把该第二搬送路径33 的片材引导到折叠位置Npl的路径端部(后述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把折叠片材从该折叠 位置Npl引导到下游侧的路径端部(后述的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隔着第一搬送路径 32上下或左右相向的区域内。而且,第一搬送路径32,例如由横截装置壳体的水平方向上的大致直线状路径构 成,第二搬送路径33,把为了进行一次折叠而将片材朝折叠位置移送的第一转向路径、和为 了进行二次折叠而将进行了一次折叠的片材朝折叠位置移送的第二转向路径,例如分别弯 曲而构成大致S字形的路径,由此,可以使折叠处理路径的占有面积省空间化。本发明,把不进行折叠处理而把片材在搬入口与搬出口间搬出的第一搬送路径、 和相对于该路径把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搬出的第二搬送路径配置成,使把片材朝折叠位置 顺次送出的路径端部和把来自折叠位置的折叠片材引导到下游侧的路径端部中的一方的 路径端部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另一的路径端部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下方,所以,具有以下 效果。
相对于把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搬出的第一搬送路径,把路径比该路径长的长折 叠处理路径(第二搬送路径)配置成,使其路径端部的一方配置在上方、另一方配置在下 方,所以,使装置壳体内所占的路径结构的高密化成为可能,因而可以使装置小型紧凑化。而且,把配置在折叠处理路径的中央部的折叠辊等折叠机构配置在了第一搬送路 径附近,例如可以兼用配置在折叠机构部的用于片材卡纸处理的路径开闭机构,和用于第 一搬送路径的片材卡纸处理的路径开闭机构。与此相同地,例如也可以兼用折叠辊和第一 搬送路径的片材搬送辊,可以用简单的构造使片材搬送机构和折叠处理机构简洁化。进而,本发明把折叠处理路径配置成,把为了进行一次折叠而引导片材前端的第 一转向路径配置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把为了进行二次折叠而引导折叠片材前端的第二 转向路径配置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下方,在该第二转向路径的下方配置用来收纳折叠最终处 理片材的收纳堆栈机,由此,可以使装置进一步小型紧凑化。即,把需要长的路径的第一转 向路径配置在上方、把路径长度短的第二转向路径和收纳堆栈机配置在下方,从而可以进 一步谋求装置壳体内的高密化。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图2是图1的系统中的后处理装置的要部放大说明图。图3是图1的系统中的片材折叠装置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图4是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要部放大说明图。图5是图3的折叠辊的布局构成的说明图。图6是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阻挡(> ^ 7卜)机构和二次折叠偏向机构的布 局构成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图6的阻挡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a)表示拦板(7—卜^卜? ^ )处 于动作位置的状态、(b)表示拦板朝退避位置移动的图中的状态、(c)表示拦板处于退避位 置的状态。图8是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表示对片材进行阻挡修 正的状态、(b)表示将片材搬入第一转向路径的状态。图9是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表示把片材在第一夹紧 部进行一次折叠的状态、(b)表示把一次折叠后的片材搬入第二转向路径的状态。图10是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表示把片材自第二转向 路径在第二夹紧部相互折叠的状态、(b)表示把在第二夹紧部相互折叠了的片材朝排纸方 向搬出的状态。图11是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是表示在折成两折的模式实施时把片材 前端引导到第二夹紧部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的作用的说明图,(b)是表示折叠处理动作的 流程图。图12是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折叠样式的说明图,(a)表示把片材在 1/3位置进行内三折折叠的状态、(b)表示把片材在1/3位置进行Z字形折叠的状态、(c) 表示把片材在1/4位置进行Z字形折叠的状态。图13是图3的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4是折叠偏向部件的与图3不同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5是图1的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图16是第一转向路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a)表示路径的形状构成、(b)表 示内导向部件的前端部、(C)表示片材的硬挺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述本发明。图1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该 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C构成,片材折叠装置B作为单元附设在后处理装置 C上。图像形成装置A作为顺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打印机、复印机、印刷机等构成。图 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作为具有复印机功能和印刷机功能的复合型复印机,由图像形成部7、 原稿读取部20和喂送部(原稿输送装置)25构成。而且后处理装置C与图像形成装置A 的本体排纸口 18连接设置,构成为,在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上实施折叠处理、冲孔开孔、盖章 处理、订缀处理等的后处理。而且,在该后处理装置C上一体设置有用来对形成了图像的片 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单元(片材折叠装置)B。以下按片材折叠装置B、图像形成装 置A、后处理装置C的顺序进行说明。(片材折叠装置)片材折叠装置B内藏在图像形成装置A或后处理装置C中,后构成为与它们相独 立的另外的装置(单独构成)。图示的为构成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与后处理装置C间的 图像形成系统。而且,片材折叠装置B作为选装单元附设在后处理装置C上(其结构在后 文中描述)。在此,片材折叠装置B的整体结构表示在图3中,在装置壳体四上设置搬入口 30 和搬出口 31,搬入口 30配置在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本体排纸口 18相连的位置、搬 出口 31配置在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C的片材纳入口 69相连的位置。如图3所示,搬入 口 30和搬出口 31以横截装置壳体四的方式相向配置着。而且,在该搬入口 30与搬出口 31间配置着将来自搬入口 30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 理而搬出到搬出口 31的第一搬送路径32,和将来自搬入口 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后搬出 到搬出口 31的第二搬送路径33。该路径上配设着把片材朝规定方向移动的“搬送机构”和 将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机构”。(路径构成)如图3所示,在装置壳体四上把第一搬送路径(以下称为“第一路径”)32配置在 搬入口 30与搬出口 31间。该路径如图所示那样按直线路径在水平方向配置、或是按曲线 路径构成、或在垂直方向配置都可以。该第一路径32如上述那样把来自搬入口 30的片材 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搬出口 31。另外,上述第二搬送路径(以下称为“第二路径”)33作为对来自搬入口 30的片材 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构成。在该第二路径33上在折叠位置Npl (Np》配置后述的折叠处理 机构48,由把用于进行一次折叠的折叠片材前端引导到该折叠位置(后述的第一夹紧部) Npl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用于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折叠片材前端引导到 折叠位置(后述的第二夹紧部)Np2的第二转向路径35构成。而且在该第二路径33上连接设置着把来自第二夹紧部Np2的折叠片材朝搬出口 31搬出的第三搬送路径(以下称为 “第三路径” 36。上述第二路径33与上述第一路径32交叉,由把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上方的路 径端部和把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下方的路径端部构成。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用来把片 材前端引导到进行折叠处理的第一夹紧部Npl的第一转向路径34被配置在第一路径32上 方、用来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朝下游侧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35被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下方。这样,第一路径32和第二路径33以交叉的方式进行配置,但是也可以把用来将片 材引导到一次折叠位置(后述的第一夹紧部)Npl的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在第一路径32 的下方、把将折叠处理后的片材向下游侧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路径32的上方。另外,在把第一路径32沿垂直方向配置的场合,把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在第一路 径32的右侧(或左侧)、把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路径的左侧(或右侧)。上述第二转向 路径35,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按照为了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而把折叠片材引导到第二夹紧 部Np 2的关系将片材的搬送方向翻转地构成,但是在不进行片材二次折叠的场合,也可以 为直线前进的路径。在上述第二路径33上连接设置着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引导到搬出口 31的第三路 径36。图示的第三路径36设置在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二夹紧部Np2与搬出口 31间。 在该第三路径36上配置着把折叠片材从与搬出口 31不同的排纸口 51引导到收纳堆栈机 65的排纸路径37。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转向路径34,如图3所示那样,由弯曲成具有曲率Rl的圆 弧状的路径构成,上述第二转向路径35如图3所示由弯曲成具有曲率R2的圆弧状的路径 构成。而且与上述第三路径36相连的排纸路径37也由弯曲成具有曲率R3的圆弧状的路 径构成。而且用于把来自第一路径32的片材引导到一次折叠位置(第一夹紧部)Npl的第 一转向路径34的路径长Li、和用于把一次折叠后的折叠片材引导到二次折叠位置(第二夹 紧部)Np2的第二转向路径35的路径长L2,被构成为使路径长Ll >路径长L2。进而,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从第二夹紧部Np 2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路径 37的路径长L3,以使L3 > L2 > Ll的方式构成。这是由于,把一次折叠位置(第一夹紧 部)Npl配置在第一路径32附近时,其结果会使各路径长变成L3 < L2 < Li,所以导致了路 径构成的紧凑化。而且,第一转向路径34按曲率Rl的圆弧状路径构成、第二转向路径35按曲率R2 的圆弧状路径构成、排纸路径37按曲率R3的圆弧状路径构成。其曲率以使第一转向路径 34的曲率大于第二转向路径35的曲率(曲率Rl>曲率R2)的方式设定。因此,片材通过曲率大的第一转向路径34时的摩擦阻力小于片材通过曲率小的 第二转向路径35时的摩擦阻力。进而,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 路径37的曲率R3被设定成曲率R3 <曲率R2 <曲率Rl。因此,片材通过各个路径时的摩 擦阻力为,第一转向路径34 <第二转向路径35 <排纸路径37。另一方面,片材的硬挺强度为,通过第一转向路径34的一张片材的硬挺强度最 低、通过第二转向路径35的一次折叠片材中等、通过排纸路径37的二次折叠片材最高。因此,通过把各个路径的曲率对应于所搬送的片材的硬挺强度按上述条件设定,从而不会招 致片材卡纸,而使路径所占空间最小化。构成上述第二路径33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路径35,如图3所示那样形 成为S字弯曲。而且从第二转向路径35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路径37形成为倒S字弯 曲。收纳堆栈机65配置在该第二转向路径35的下方,通过排纸路径37连接。因此,路径长最长的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上方、路径长较短的第 二转向路径35和排纸路径37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下方,收纳堆栈机65配置在其更下方。 通过这样的布局结构,可谋求装置壳体四的内部空间的密集化。(折叠处理机构)在上述第二路径33上配置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机构48。该折叠处理 机构48由把片材折成两折或三折的折叠辊对41b、49、50,和把片材的折痕引导到夹紧部Np 1 (Np2)的折叠偏向机构5354构成。而且在为将片材折成两折的样式时,由两个辊对和一 个折叠偏向机构构成,在为将片材折成三折的样式时,由三个或四个辊对和两个偏向机构 构成。图3的装置,为将片材一次折叠之后进行二次折叠的三折样式的关系,折叠辊对 由形成第一夹紧部Np 1和第二夹紧部Np 2的第一辊41b、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构成。而 且折叠偏向机构由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构成。以下说明该三折样 式的折叠处理机构。(路径切换机构)如上述那样,把第一路径32和第二路径33交叉地配置,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在 第一路径32的上方、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下方,在该第二路径33上连接 设置着把来自第二夹紧部Np 2的折叠片材送回第一路径32的第三路径36。而且,把这些路径如图3所示那样使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在Cpl交叉、使第三路径 与第一路径在Cp2交叉。于是需要把片材从第一路径32引导到第一转向路径34的路径切 换件、把片材从第一转向路径34引导到第二转向路径35的路径导向件、和把来自第二转向 路径35的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的路径导向件。图示的装置的特征为,由以下的一个路径切换机构63构成上述的三方向导向件。 在第一路径32上的与第二路径33的交叉部配置着路径切换机构63。该路径切换机构63 如图3所示那样,把根端部63x可摆动地轴支撑在路径外的装置架(图示的为搬出辊6 的支轴62x)上,在其前端部形成表面导向面63a和背面导向面63b。而且,表面导向面63a把按图3中的实线姿态送到第一路径32的片材从该第一路 径32引导到第二路径33的第一转向路径34。与此同时,背面导向面6 把送到第三路径 36的折叠片材送回第一路径32。而且,路径切换机构63把按图3中的虚线姿态送到第一 路径32的片材不搬入第二路径33而是直接送到搬出口 31。如上简言之,第二搬送路径以搬入来自搬入口的片材的方式与第一搬送路径在 Cpl交叉、第三搬送路径以把折叠处理片材朝搬出口搬出的方式在第二交叉部Cp2交叉,在 该第一交叉部Cpl与第二交叉部Cp2配置对片材的搬送方向进行切换的路径切换机构63。 而且该路径切换机构63由朝第一路径内进行进退的路径切换机构(板状导向片)63构成, 由其表面导向面63a把来自第一路径32的片材引导到第二路径33、由其背面导向面6 把来自第三路径36的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上述路径切换机构63设有在第一导向姿态(图3虚线)与第二导向姿态(图3 实线)间改变姿态的驱动机构(动作电磁元件、未图示),在该第一导向姿态把来自搬入口 30的片材直接送到第一路径32的搬出口 31,在该第二导向姿态把从搬入口 30送到第一搬 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第二搬送路径并把从第三路径36送出的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艮口, 图示的路径切换机构63由以支轴6 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板状片构成,在其根端部连接着动 作电磁元件和恢复弹簧。这样,其特征为,路径切换机构63在第二导向姿态下把片材从第一路径32引导到 第一转向路径;34,把片材从该转向路径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 1。与此同时,在第二导向姿 态下把来自第三路径36的折叠片材送回第一路径32。(折叠辊的构成)在第二路径33上相互压接地配置着第一辊41b、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在第一 辊41b与第二辊49的压接点上形成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第一折叠位置) Npl,在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的压接点上形成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二夹紧部(第二折 叠位置)Np2。尤其是,图示的装置把第一辊41b的周面配置在对着第一路径32的位置,把压紧 辊(浮动辊)41a压接在该辊周面上。由此,由第一辊41b和压紧辊41a搬送第一路径32 的片材,而不需要在第一路径32上设置特殊的搬送部件及其驱动机构。另外,上述第一、第二、第三辊各辊的直径为,第二辊直径最大例如为30mm、第一、 第三辊直径为20mm,位于中央的第二辊49的直径最大(例如1. 5倍),其理由将在后文中 叙述。而且在该第二辊49上的与第三辊50的压接点的下游侧压接着量增折叠辊(驱动 辊)64。(折叠偏向机构的构成)在如上述那样由三个辊(41b、49、50)构成的折叠辊上,在其第一夹紧部Np 1上配 置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在第二夹紧部Np 2上配置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把片材的折痕引 导到各个夹紧部(压接点)。图3的装置中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的构造与一次折叠偏向 部件53的相同,所以,就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构造进行说明。该折叠偏向部件53,如图 4和图5所示,由从动辊53a、导向部件53b、和升降部件53c构成。如图5所示,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Np 1由第一辊41b和第二辊49 构成,第一辊41b配置在上游侧、第二辊49配置在下游侧。从动辊53a配置在与第二辊49 的周面相接的位置。而且导向部件5 设有沿着位于上游侧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弯曲导 向面。上述从动辊53a和导向部件5 支撑在升降部件53c上。该升降部件53c由适当 形状的支架部件(框架部件)构成,从动辊53a可转动地支撑在该升降部件53c上,同时固 定着导向部件53b。而且,升降部件53c支撑在设于装置架的导轨上,构成为,使从动辊53a 在与第二辊49的周面相接的动作位置(图4的虚线位置)和退避到第二路径33的路径外 的待机位置(图4的实线位置)间进行升降。后述的移位机构56与该升降部件53c连接, 使从动辊53a和导向部件5 在动作位置与待机位置间进行位置移动。上述的从动辊53a、5^与导向部件53bj4b以图5所示位置关系进行设定。在第一夹紧部Np 1中,片材从搬入口 30反复由第一辊41b和与其压接的压紧辊41a送出。该 压紧辊41a的压接点在图5中用pi表示。上述从动辊53a与位于下游侧的第二辊49压接,其压接点在图5中由p2表示。当 把片材的折痕位置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 1时,片材的上游侧在压接点pi被赋予搬送力而 沿着第一辊41b的周面被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 1。而且片材的下游侧在压接点p2被赋予 搬送力而沿着第二辊49的周面被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 1。此时压接点pi与第一夹紧部Np 1间的搬送长度Lx、和压接点p2与第一夹紧部 Np 1间的搬送长度Ly被设定为Lx >Ly。按照这样的搬送长度关系设定从动辊53a的位 置。而且,上述导向部件5 形成沿搬送长度较大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弯曲形状的弯曲 导向面。S卩,现有技术中,与片材送出机构分开而单独地设置用来将片材的折痕引导到折 叠夹紧部(Npl、Np》的叶片部件,所以,由作用在片材上的时间的偏差而造成折痕位置偏 移或者发生褶皱。为了解决该问题,图示的装置把朝向第一夹紧部Np 1的片材上游侧的第 一辊41b的搬送长度Lx和下游侧的第二辊49的搬送长度Ly设定成“Lx > Ly”,同时,把导 向部件53b的弯曲导向面构成为使片材能沿着搬送长度较长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形状, 使该从动辊53a和导向部件53b同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进行位置移动。基于这样的构成,不需要特别的折叠叶片机构就可以把片材的折痕正确引导到夹 紧部Np 1。如图5中明确示出的那样,为了将搬送长度设定成“Lx>Ly”,必须把从动辊 53a的辊径构成为比位于上游侧的第一辊41b的辊径小。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也同样地,在位于上游侧的第二辊49的第一夹紧部Np 1对 片材赋予搬送力,相对于从该点到第二夹紧部Np 2为止的搬送长度Lx,把从动辊5 与位 于下游侧的第三辊50的压接点p3跟第二夹紧部Np 2间的搬送长度Ly设定成“Lx > Ly”。而且导向部件Mb的弯曲导向面被构成为使片材沿着搬送长度较长的第二辊49 的周面的形状。该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和之前的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进行相反的移动, 从而使一方处于动作位置时另一方位于待机位置。这是由于,升降部件53c和升降部件Mc 用同一的驱动机构进行升降(后述)。(驱动机构)下面说明上述第一路径32、第二路径33以及折叠处理机构48的驱动机构。如图 4所示,在第一路径32上,在搬入口 30设置搬入辊对40 (第一搬送机构)、在其下游侧设置 压紧辊41a(第二搬送机构),在搬出口 31设置搬出辊对62。搬入辊对40由一对辊40a、40b构成,在其一方的辊40b上连接后述的搬送电机 Mf。同样,搬出辊62也由辊对62a、62b构成,在其一方的辊62b上连接搬送电机Mf。而且, 压紧辊41a配置成与第一辊41b从动旋转,该辊41b与搬送电机Mf连接。上述第二路径33,如图3所示那样,在构成该路径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 路径35上未设置对片材赋予搬送力的辊、皮带等搬送机构。而是构成为,在第一转向路径 34上通过第一辊41b和与其压接的压紧辊41a赋予把片材搬入路径内的搬入方向的搬送 力,通过与第二辊49压接的从动辊53a赋予把片材从路径移送到一次折叠位置Npl的搬送 力。另外,在第二转向路径35上,由第一辊41b和第二辊49的夹紧部赋予把片材搬入路径内的搬送力,由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的从动辊5 赋予把片材从该路径反复送出到二 次折叠位置Np2的搬送力。在与该第二转向路径35相连的第三路径36上,如图4所示,由 压接在第二辊49上的量增折叠用的辊64朝搬出辊62赋予把片材搬出的搬送力。因此,在 第三路径36上没有配置设有特别的驱动机构的搬送机构。而且上述第三路径36中,配置把进行了三折折叠的片材不移送到搬出口 31而是 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路径37,在该路径中设置排纸辊67。如图13所示,搬送电机Mf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路径32的搬入辊对40和搬出辊 62、以及折叠处理机构48的第一辊41b、第二辊49、第三辊50、以及排纸路径37的排纸辊 67。即,搬送电机Mf的驱动力通过皮带传递到第一辊41b,通过齿轮等把驱动力传递到第一 辊41b、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并使其圆周速度相同。另外,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的升降部件 ^c,以相反地在待机位置和动作位置间进行移动的方式与移位电机Ms连接。该电机Ms由 正反转电机构成,在第一升降部件53c和第二升降部件5 上形成的齿条53r、54r与小齿 轮53p、54p啮合。而且当移位电机Ms正转时,第一升降部件53c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 置,反转时,第二升降部件5 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因此,上述移位电机Ms、齿条 53r、Mr、和小齿轮53p、54p构成用来使升降部件53c、5 进行升降的移位机构56 (参照图 13)。(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如上那样在第一路径32上配置检测片材的端缘的第一传感器Si,检测被搬入第 一转向路径34的片材的端缘(前端和后端)。而且配置了检测被搬入第二转向路径35的 片材的端缘的第二传感器S2。该传感器Sl和传感器S2为了算出折痕位置而检测片材的端 缘,其作用将与后述的折叠样式一起进行追加说明。(阻挡机构)一方面,在第一路径32上在搬入辊对40a、40b与压紧辊41a之间配置着阻挡机 构。该阻挡机构如图6和图7所示那样,隔开距离Lz配置着由搬入辊对40a、40b构成的第 一搬送机构40、和由压紧辊41a与第一辊41b构成的第二搬送机构41。在该间隔Lz中形 成将片材的前端卡止的拦板机构42,和使片材弯曲变形的阻挡区域Ar (空间)。上述压紧 辊41a由聚缩醛(POM)构成、第一辊41b由橡胶材料构成。挡板机构42由设有碰触并卡止片材前端的限制面43s的止挡部件43,和使该限制 面43s在第一路径内的卡止位置I^s与路径外部的待机位置Pw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止挡驱动 机构44构成。图示的止挡部件43由杆件构成,把其根端部以支轴43x为中心进行摆动地轴支在 装置架上,在其前端部形成对在第一路径32中移动的片材前端进行卡止的限制面43s。而 且,装备有对该止挡部件43朝待机位置侧施力的施力弹簧45,和抵抗该弹簧使止挡部件43 朝卡止位置I3S移动的止挡驱动机构(图示中为动作电磁元件)44。而且上述阻挡区域Ar, 由使构成第一路径32的片材导向板32g如图6所示那样弯曲而使片材呈环状变形的空间 构成。以支轴43x为中心可摆动地轴支着的限制面43s被构成为,如图7(a)所示那样, 使片材的卡止点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该图中的实线所示) 移动到待机位置(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Pw的轨迹通过第二搬送机构41的压接点pl,或者通过其近旁。因此,限制面43s,沿在动作位置(卡止位置) 将片材前端卡止、在从该状态向待 机位置Pw移动时把片材前端引导到压接点Pl的轨迹进行移动。与此同时,把第一辊41b 的辊径设定为比压紧辊41a的辊径大。而且,该大直径的辊41b配置在重力作用方向的下 方,限制面43s配置在重力作用方向的上方。因此,限制面43s把片材前端在与大直径的辊 (第一辊41b)的周面间引导到压接点pl。在此对该拦板机构42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图7所示的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 把限制面43s设定为与第一路径32大致正交的姿态,在从该位置向待机位置Pw移动时把 片材前端在限制面43s与大直径的辊周面之间引导到压接点pl、被限制面43s遮挡而不会 碰触到小直径的辊(压紧辊41a)的周面。因此,在把片材引导到一对辊对41a、41b的压接 点Pl时片材前端被限制面43s、大直径的辊41b中的任一个引导,所以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 被引导到压接点pl。S卩,在图7(a)的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止挡部件43的限制面43s在与第一路 径32大致正交的姿态下与片材前端卡止。因此,由上游侧的第一搬送机构40搬送的片材, 其前端与限制面43s卡止,并如图所示弯曲成环状。此时,片材的偏斜得以被修正。而且如图7(b)所示,限制面43s移动到待机位置侧时,其轨迹通过第二搬送机构 41的压接点pl、或通过其近旁地沿图示点划线Xl x2方向的轨迹移动。于是,被限制面 43s卡止的片材追从该限制面进行移动。因此,片材前端在维持由卡止位置I^s将偏斜修正 后的姿态的状态下被引导到压接点Pl。而且,限制面43s把片材前端引导到压接点Pl之后,如图7 (c)所示那样在待机位 置Pw待机。止挡部件43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I^s朝待机位置Pw的移动为,把朝动作电 磁元件(止挡驱动机构)44的通电切断,通过施力弹簧45把止挡部件43恢复到待机位置 Pw。(折叠处理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上述根据图3 图7说明的折叠处理机构48,表示了由从动辊53a、Ma、导向部件 53b、54b以及固定上述二者的升降部件53c、5k构成一次折叠偏向机构53和二次折叠偏向 机构M,把该升降部件由齿条53r、54r和小齿轮53p、54p与移位电机Ms连接的场合。该折 叠处理机构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构成。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为,把二次折叠偏向部件86构成为,把从动辊86a和导向部 件87分别单独固定在装置架上,使导向部件87与从动辊86a的升降动作相连动地在待机 位置与动作位置间升降。图14所示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86由升降部件86b、固定在升降部件86b上的从动 辊86a,和与升降部件86b分开配置的导向部件87构成。升降部件86b与上述实施方式同 样地能进行往复移动地支撑在装置架的导轨(未图示)上。而且从动辊86a旋转自如地支 撑在该升降部件86b上。另一方面,导向部件87把支架87b可摆动地轴支撑在第一辊41b的驱动轴41bx 上,在其前端形成沿第二辊49的周面的弯曲导向面87a。而且导向部件87上设有使弯曲导 向面87a以支架87b的支轴为中心从第二转向路径35退避的朝待机位置侧施力的恢复弹黃88 ο
导向部件87与从动辊86a从待机位置朝动作位置的移动相连动,以使弯曲导向面 87a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方式卡合。因此,如此构成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86与上 述的同样地在待机位置与动作位置间往复移动。另外,图14的装置,以使一次折叠偏向机构85的升降部件8 和二次折叠偏向机 构86的升降部件86b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时被升降杆89、90驱动的方式构成驱动 机构。S卩,一次折叠用的升降杆89和二次折叠用的升降杆90以其根端部作为旋转轴进 行摆动地受到支撑,在该旋转轴上连接着未图示的移位电机Ms。而且升降杆89、90的前端部与升降部件85b、86b相卡合地配置着。在升降部件 85b,86b上配置着未图示的施力弹簧,一直对从动辊85a、86a朝动作位置侧施力。另外,图14的装置由图示那样的杆传感器构成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第一传感器 Si。其它结构与图3 图7的装置相同,因而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折叠处理样式)下面根据图12说明基于上述折叠处理机构48的折叠方法。通常的形成了图像的 片材,存在为了形成整理汇集样式而留有订缀量地折成两折或三折的场合,和为了形成书 信样式而折成两折或三折的场合。而且,在三折时,存在Z字形折叠和内三折折叠的场合。 图12中,图12(a)为内三折折叠,图12(b)为1/3Z字形折叠,图12 (c)为1/4Z字形折叠。而且在折成两折的场合,把送到第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在片 材尺寸的1/2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出订缀量,而将其1/2位置相互折叠(一次折叠)。而且,在折成三折的场合,把送到第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在 片材尺寸的1/3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出订缀量将1/3位置相互折叠(一次折叠)。把该折 叠片材通过第二、第三辊49、50将剩下的片材在1/3位置相互折叠(二次折叠)并送到第 三路径36。而且在折成三折的场合,如图12(a)所示那样在折成内三折的场合,把送到第二 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将片材后端侧1/3位置相互折叠,然后将片材前端 侧1/3位置相互折叠。同样,在折成1/3Z字形折叠时,把送到第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 第二辊41b、49将片材前端侧1/3位置相互折叠,然后将片材后端侧1/3位置相互折叠。进而在折成三折的场合,把图12(c)所示的1/4位置进行Z字形折叠时,把送到第 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将片材后端侧1/4位置相互折叠,然后将片材的 1/2位置相互折叠。(控制机构)用于上述片材折叠的控制机构如下述那样构成。在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上搭载控 制CPU,或者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设置折叠处理控制部。而且将该控制部构成为可以 进行下面的动作。首先,在第二路径33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路径35上设置对片材前端进 行位置限制的止挡机构(未图示),或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检测的传感器机构(图示的Si、 S2)。图示的装置,在第一转向路径34上配置片材传感器Si,而在第二转向路径35上配置 片材传感器S2。而且控制机构95根据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来的片材尺寸信息和来自传感 器S1(S》的检测信号,计算出片材的折痕位置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
下面根据图15所示控制框图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A中,在图像形成装置控制 部CPU91设置控制面板15,和模式设定机构92。该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CPU91对应于由控 制面板15设定了的图像形成条件对供纸部3、图像形成部7进行控制。而且图像形成装置 控制部CPU91向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传送“后处理模式”、“操作终了信号”、“片材尺寸 信息”等后处理所需的数据和指令。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为控制CPU,设有“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和“后最终处 理控制部9 ”。折叠处理控制部95a由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搬送电机Mf的驱动回路、和 移位电机Ms的驱动回路构成。而且将第一传感器Si、第二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传递到该 控制CPU95。而且,控制CPU95把“ON”、“OFF”控制信号传递到拦板机构42上设有的止挡驱动 机构44和路径切换机构63。而且在控制CPU95中,以实施上述折叠样式的方式,把控制搬送电机Mf、移位电机 Ms、止挡驱动机构44和路径切换机构63的折叠处理执行程序存储在R0M96中。而且,在 RAM98中存储用来由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计算片材的折痕的数据,并以数据形式存储移位 电机Ms的动作时刻时间。上述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由通过“片材的长度尺寸”、“折叠样式”、“订缀量尺寸” 计算出片材前端(排纸方向前端)到折痕位置(尺寸)的长度的计算回路构成。例如,在 折成两折的模式,把片材在排纸方向1/2位置相互折叠,或留出预先设定了的订缀量在1/2 位置相互折叠。其折痕位置的计算,例如通过[K片材长度尺寸)_(订缀量)}/2]计算出。而且在折成三折的模式,例如与折成书信折叠(内三折折叠、1/3Z字形折叠)、整 理汇集折叠(1/4Z字形折叠、1/3Z字形折叠)等折叠样式相对应地计算折痕位置。(折叠处理动作)下面说明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的构成中的作用。图8(a)表示对进入搬入口 30的 片材进行阻挡修正的状态、图8(b)表示为了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而将片材搬入第一转向 路径34的状态。图9 (a)表示把片材在一次折叠位置Np 1相互折叠的状态、图9 (b)表示 把折叠片材搬入第二转向路径35的状态。图10(a)表示把片材在二次折叠位置Np2相互 折叠的状态、图10(b)表示把折叠片材搬出的状态。而且图11(a)是表示在折成两折的模 式时的折叠动作的动作状态图,图11(b)是表示其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8 (a)中,片材被弓丨导到搬入口 30,由搬入辊对(第一搬送机构)40送往下游侧。 此时,控制机构%a对止挡驱动机构44进行控制,以使拦板机构42位于动作位置(卡止位 置)Ps。于是,片材前端被止挡部件43的限制面43s卡止而在阻挡区域内弯曲变形为环状, 此时,片材沿限制面43s将前端对齐。然后,控制机构%a使拦板机构42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 退让到待机位置 Pw。通过该拦板机构42的退让动作,使其限制面43s从卡止位置I^s退让到路径外的移动 轨迹以通过下游侧的第二搬送机构41的压接点pi附近的方式被设定。因此,片材前端通过卡止位置(动作位置) 的限制面43s进行前端对齐,片材追 随该限制面43s的退让动作将前端对齐并在维持该姿态的状态下被引导到压接点pi。图8 (b)中,控制机构%a把拦板机构42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移动到待机 位置Pw。于是,由与第一搬送机构40的旋转同时进行旋转的第二搬送机构41把片材沿第一路径32送到下游侧。而且控制机构%a对路径切换机构63进行控制,从而如图所示那 样把片材从第一路径32引导到第一转向路径34。于是,片材被第二搬送机构41搬入第一转向路径34。在第一路径32上于第二搬 送机构41的下游侧配置第一片材传感器Si,检测搬入第一转向路径34的片材前端。在图9 (a)中,控制机构%a根据由第一片材传感器Sl对片材前端检测的信号,在 片材的折痕位置被移动到规定位置的时刻把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从待机 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于是,第一路径32的片材朝第一夹紧部Np 1变形为V字形。而且安 装在升降部件53c上的从动辊53a于第二辊49的周面压接时片材前端侧向相反方向(第 二辊的旋转方向)被顺次送出。另一方面,片材后端侧在第二搬送机构41的搬送力作用下朝第一夹紧部Np 1将 片材顺次送出。此时导向部件53b的弯曲导向面沿着第一辊41b的周面对片材加以限制而 使其沿着辊周面。因此,在一次折叠位置Npl,片材的前端侧被从动辊53a、后端侧被第二搬送机构 41朝第一夹紧部Np 1顺次送入,升降部件53c的升降时刻将折痕位置算出。控制机构95a 预先通过试验把用第二搬送机构41移送片材的速度,和把从动辊53a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 作位置的时刻(尤其是辊于第二辊49的周面相接的时刻)设定为最适当的值。而且,当从动辊53a从待机位置朝动作位置移动时,导向部件5 的弯曲导向面以 沿着相向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方式对片材进行引导,不用担心片材的折痕位置在移动时 发生改变。图9(b)中,在第一夹紧部Npl将1/2位置(两折)、1/3位置(三折)、1/4位置 (三折)相互折叠了的片材,在该第一夹紧部Np 1被赋予搬送力而送往下游侧。控制机构 95a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的升降部件5 在两折模式时位于动作位置、在三折模式时位 于待机位置。该图中表示三折模式的控制。在两折的时候,使升降部件5 位于动作位置, 把折叠片材从前端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 2,送往其下游侧的搬出口 31。在三折模式时,控制机构9 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的升降部件5 如图9(b) 所示那样位于待机位置。于是从第一夹紧部Np 1送来的片材从前端被送到第二转向路径 35。而且由片材传感器S2检测片材前端(折痕位置)。在图10(a)中,在二次折叠的折痕位置以片材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为基准到达规 定位置的阶段,控制机构%a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的升降部件5 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 作位置。于是第二转向路径35内的片材在从动辊5 与第三辊50的周面抵接的阶段朝相 反方向将片材顺次送出。由此,片材的前端侧被从动辊Ma、后端侧被第一夹紧部Npl朝相互相反的方向将 片材送出并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 2。在该场合,升降部件5 从待机位置朝动作位置的移动时刻与上述一次折叠偏向 部件53的场合相同,导向部件Mb的作用也相同。在图10(b)中,被送到二次折叠位置(第二夹紧部)Np2的折叠片材,通过与第二 辊49压接的量增折叠辊64将其折痕可靠折叠,被移送到第三路径36。在此,控制机构9 以预先设定的区分样式将该折叠片材送往排纸路径37、或送回第一路径32。图示的装置不 需要在后处理装置C中进行相互订缀,所以,在书信折叠样式中进行三折折叠、1/3Z字形折叠时,对路径切换挡板66进行控制而从排纸路径37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而且,在整理汇集用或需要进行装订订缀处理等的后处理的两折折叠、1/4Z字形 折叠等的三折折叠模式时,从第三路径36移送到第一路径32,从搬出口 31送出到后处理装置C。(两折模式的折叠动作)在上述折叠动作中,在对片材进行两折折叠的模式中,如图11(b)所示,从图像形 成装置A与排纸指示信号相同时地接收是否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于是,控制机 构9如用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计算折痕位置(StOl)。控制机构%&在两折模式(St02)时 由传感器Sl检测片材前端(StOIB)。在经过与由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从该检测信号计算出 的片材长度相当的片材搬送时间(St04)之后,把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移动到 动作位置(St(^)。所述移动通过移位电机Ms的旋转进行控制。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在移动到动作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路径32 的片材如在图9(a)中所说明的那样,以折痕位置为基准朝第一夹紧部Np 1歪曲。而且一 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抵接时,片材被轮番地带着从折痕位 置插入第一夹紧部Npl。此时,控制机构95a,在两折模式下,在片材的折痕以来自传感器Sl的检测信号为 基准插入第一夹紧部Np 1的预定时间之后(^06),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移动到动作位 置(St07)。所述预定时间被设定为片材的折痕位置插入第一夹紧部Np 1、其折叠片材前端 到达导向部件54b之前的时间。因此,折叠片材前端在图11(a)的状态下,被引导到导向部 件Mb的弯曲导向面并沿着第二辊周面。与此同时,位于动作位置的从动辊5 与第三辊50的旋转从动而向图11 (a)的箭 头方向旋转,所以,即使折叠片材的前端朝从第二夹紧部Np 2脱开的方向卷曲,也能通过 从动辊5 与第三辊50的旋转将其可靠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2。控制机构9 把从第二夹紧部Np 2搬出到第三路径36的折叠片材从第三路径 36搬出到第一路径32。而且,控制机构%a把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在使其位于动作位置 的状态下设于后续的片材的折叠处理中(Stos)。图中示出的为使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位 于待机位置的关系,使与其相反地进行位置移动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位于动作位置,但 是,也可以构成为基于配置在第三路径36的排纸传感器S3的检测信号使二次折叠偏向部 件M移动到待机位置。(三折模式的折叠动作)将片材进行三折折叠的模式中,如图8 图10中说明了的那样,从图像形成装置A 与排纸指示信号相同时地接受是否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于是,控制机构用 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计算折痕位置(StOl)。控制机构95a,在三折模式(St09)时,由传感 器Sl检测片材前端(StlO)。在经过与由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从该检测信号计算出的片材长度相当的片材搬 送时间(Stll)之后,把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StU)。所述移 动通过移位电机Ms的旋转进行控制。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在移动到动作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路径32 的片材如在图9(a)中所说明的那样,以折痕位置为基准朝第一夹紧部Np 1歪曲。而且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抵接时,片材被轮番地带着从折痕位 置插入第一夹紧部Npl。此时,控制机构95a,在三折模式下等待由第二传感器S2检测片材 前端(St 13)。控制机构%a在片材的二次折痕位置以第二传感器S2对片材前端的检测信号 为基准到达规定位置的预定时间之后(Stl4),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M移动到动作位置 (StM)。所述预定时间被设定为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计算出的值。片材被从动辊5 赋 予搬送力而插入第二夹紧部Np2。由排纸传感器S3检测该片材前端,对应于折叠样式从第 三路径36搬送到第一路径32,或从排纸路径37搬出到收纳堆栈机65。本发明中,用上述的模式设定机构92设定不进行片材折叠处理的后处理模式时, 把搬入第一路径32的片材直接送到搬出口 31,这一点自不必说。(排纸路径的构成)如上述那样进行了两折折叠、三折折叠的折叠片材,从第二、第三辊49、50的压接 点被送到第三路径36。而且,由与第二辊49压接的辊64进行量增折叠并引导到第三路径。 该第三路径36如上述那样与第一路径32汇合。排纸路径37从该第三路径36分支并通过 路径切换挡板66进行连接设置,该排纸路径37把这点片材引导到配置在第二路径33下方 的收纳堆栈机65。该排纸路径按曲率R3如上述那样被构成。图中的67表示配置在排纸路 径37的排纸辊。因此,不需要被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的例如被相互折叠成内三折折叠或1/3Z字形 折叠等书信样式的片材,不移送到搬出口 31而是收纳在收纳堆栈机65中。而且,被送到第三路径36的折叠片材之中的、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进行后处理的 片材,由搬出辊62朝搬出口 31移送。该场合,对是否进行后处理的判断,例如被构成为,由 上述控制面板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地设定后处理条件。而且构成为,与设定了的最终处理 条件相对应地搬出到收纳堆栈机65或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A如图1所示那样设有以下构成。该装置把片材从供纸部3送到图 像形成部7,在图像形成部7对片材进行印刷之后,把片材从本体排纸口 18搬出。供纸部3 把多种尺寸的片材收纳在供纸盒^、4b中,把指定的片材一张张分离后送给图像形成部7。 图像形成部7例如配置有静电鼓8、配置在其周围的打印头(激光发光器)9、显影器10、 转印加载器(★ ^ 一 7 ^ ) 11、和定影器12。由激光发光器9在静电鼓8上形成静电潜像, 由显影器10在其上附着调色剂,由转印加载器11在片材上转印图像,由定影器12进行加 热定影。如此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本体排纸口 18被顺次搬出。图13为循环路径,其为从 定影器12把在表面侧印刷了的片材通过本体转向路径14进行正反面翻转之后、再次给送 到图像形成部7,在片材的背面侧进行印刷的双面印刷的路径。如此进行双面印刷之后的片 材由本体转向路径14进行正反面翻转之后从本体排纸口 18被搬出。图示的20表示图像读取部,由扫描单元22对设置在压印平板21上的原稿片材进 行扫描,由未图示的光电变换元件进行电读取。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例如进行数字化 处理之后,被转送到数据存储部16,把图像信息送往上述激光发光器9。而且,图示的25表 示喂送装置,把收容在堆栈机沈中的原稿片材给送到压印平板21。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有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器),从控制面板15 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设定指定片材尺寸指定、指定彩色·黑白印刷、指定印刷份数、指 定单面·双面印刷、指定放大·缩小等的印刷条件。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把由上述扫描单元22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 的网络转送的图像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16,把图像数据从该数据存储部16转送到缓存 器17,从该缓存器17顺次把数据信号移送到打印头9。从上述控制面板15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还输入指定后处理条件。该后处理条件, 例如选定“印刷模式”、“U型钉订缀模式”、“片材束折叠模式”等。在该后处理条件中设定上 述片材折叠装置B中的折叠样式。(后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C如图2所示那样设有以下结构。该装置在壳体68中设有片材纳入 口 69、排纸堆栈机70、和后处理路径71。片材纳入口 69与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的搬出口 31连接,接受来自第一搬送路径32或第三搬送路径36的片材。后处理路径71把来自片材纳入口 69的片材引导到排纸堆栈机70,在该路径中设 有处理托盘72。附图标记73为排纸口,把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汇集到配置在下游侧 的处理托盘72。附图标记74为冲孔单元,配置在后处理路径71上。在排纸口 73配置着排 纸辊75,把来自片材纳入口 69的片材汇集到处理托盘72。处理托盘72把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进行转向搬送(将搬送方向翻转)而对 齐并汇集于设置在托盘上的后端限制部件(未图示)。因而在托盘上方设有使来自排纸口 73的片材转向的正反转辊75。而且上述处理托盘72与排纸堆栈机70相连,由排纸堆栈机 70支撑来自排纸口 73的片材的前端侧、由处理托盘72支撑(桥式支撑(寸'J ” ^支持)) 来自排纸口 73的片材的后端侧。在上述处理托盘72上配置着对被后端限制部件定位了的片材束进行订缀的订书 机单元77。附图标记78为整合机构,把被搬送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沿与搬送方向正交的方 向横向对齐而进行整合。附图标记79为刮板回转体,与排纸辊75的旋转轴驱动连接,从而 把来自排纸辊75的片材朝后端限制部件移送。附图标记80为片材束搬送机构,把被订书机单元77订缀了的片材束朝下游侧的 排纸堆栈机70移动。因此,图示的片材束搬送机构80由摆动自如地轴支撑根端部的杆部 件81,和片材端卡合部件82构成。而且片材端卡合部件82沿处理托盘72在排纸方向上往复移动地安装在处理托盘 上,与杆部件81连接。附图标记Mm为使杆部件81摆动运动的驱动电机。在排纸堆栈机70 上设有未图示的与片材的装载量相对应地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另外,作为图3的第一转向路径34的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形成为图16那样。如图16所示,由具有片材的通过间隙d的一对导向部件38、39构成弯曲形状的第 一转向路径34。而且位于弯曲形状的内侧的内导向部件38和位于外侧的外导向部件39如 下述那样构成。外导向部件39由装置架29f形成。内导向部件38的搬送方向前端38a被设定为比外导向部件39的搬送方向前端 39a短,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如图16 (a)所示,使前端38a比前端39a短,位于片材搬送方 向上游侧,从而在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38a与外导向部件39的前端39a之间形成图示间隔GL。这是为了减轻对在导向部件间移动的片材作用的摩擦载荷。现有技术中使内导向部件前端与外导向部件前端为相同的长度,当以小的曲率进 行弯曲时,片材前端会招致卡纸。因此,间隔GL设定得越大就越能减轻对片材产生的搬送 载荷。但是为了顺畅引导硬挺度弱的片材、薄纸片材、卷曲了的片材,必须将内导向部件 38的前端长度设定为最恰当。例如,极薄的硬挺度弱的片材如果不由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 进行导向,则片材前端会垂到装置内部。用图16对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长度进一步进行说明。附图标记Pc表示最大尺 寸片材的前端位置(片材被导向的最前端位置),把外导向部件39的前端39a设定在比该 前端位置Pc更长的图示位置Pd(Pd > Pc)。片材在变曲点1 被内导向部件38的内壁导 向,片材前端沿内导向部件38的内壁到达前端位置Pc。此时,内导向部件的前端38a的导向位置1 从下侧支撑片材。即,由图示导向位 置Pa、Pb和Pc将片材变形为弯曲形状并从上游侧朝下游侧引导。此时,当片材为厚度薄的硬挺度弱的片材时,有时片材会如图示的虚线那样下垂、 而在进行转向翻转时造成摩擦损坏。在此,本发明把内导向部件的前端38a设定为比外导 向部件的前端39a短了间隔GL的长度,同时通过内导向部件38使片材产生了硬挺变形。该片材的硬挺变形,如图16(c)所示那样,通过内导向部件38使片材朝与搬送方 向正交的方向歪曲。因此,在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38a形成由切口 38x形成的凹陷部(参 照图 16(b))。在通过该凹陷部(切口)38x,使片材前端沿内导向部件38朝图16(a)的箭头Y方 向移动的过程中,硬挺度强的片材沿外导向部件39弯曲。但是,硬挺度弱的片材如图16 (a) 所示那样呈该图中的虚线状态下垂(在没有凹陷部38x的场合)。但是,由于在内导向部件的前端38a形成有凹陷部38x,所以,在片材前端沿外导 向部件39进行移动、硬挺度弱的片材发生下垂的折曲点(图16(a)所示1^),片材必定被 内导向部件的前端38a配合支撑。此时,由于在内导向部件38上沿与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 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陷部(切口)38x,所以,片材如图16(c)所示那样,其中央部发生歪曲变 形。通过该变形而具有了硬挺度的片材的片材前端沿外导向部件39被引导到最前端位置 Pc。因此,即使为硬挺度弱的片材,也不会如图示的虚线那样折曲下垂,能在沿外导向 部件39弯曲的状态被导向。这样,使片材弯曲的导向部件38、39,通过使一方的内导向部件38形成为较短,从 而可以防止弯曲的片材前端部卡纸并减轻搬送负载,通过在内导向部件38上形成凹陷部 (切口)38x而防止了片材前端部下垂所导致的损伤。因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廉价地获得能降低搬送载荷并且不会导致搬送不良 的片材导向件。本申请要求在此参照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09-250999号、日本专利申请号 2009-251000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123211号的优先权。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折叠装置,所述片材折叠装置把来自搬入口的片材折叠处理后搬送到搬出 口,其特征在于,设有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所述搬出口的第一搬送路径;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第二搬送路径;和配置在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折叠位置,对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进行相互折叠的折 叠处理机构,所述第二搬送路径以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交叉的方式配置,用来把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所述折叠位置的路径端部,和把折叠片材从所 述折叠位置向下游侧引导的路径端部,被配置在隔着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相向的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折叠位置的路径端部,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从 所述第一搬送路径分支并搬入,将该片材的搬送方向翻转并搬出到所述折叠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由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引导到所述搬出口的配置在大致水平 方向的路径构成,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用来把片材引导到所述折叠位置的路径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搬 送路径的上方、把折叠片材从所述折叠位置向下游侧引导的路径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搬 送路径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处理机构由形成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和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 的第二夹紧部的、彼此压接的多个折叠辊对构成,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由为了把片材的折痕位置插入所述第一夹紧部而对片材前端进行 引导的第一转向路径,和为了把片材的折痕位置插入所述第二夹紧部而对折叠片材前端进 行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构成,所述第一转向路径和第二转向路径被配置在隔着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相向的区域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由大致直线状 路径构成,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由把所述第一转向路径和所述第二转向路径弯曲成大致圆弧 状的路径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所述第 一转向路径和所述第二转向路径,大致呈S字状配置在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和下方。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路径的路径长度比 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的路径长度长。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路径和所述第二转 向路径由大致圆弧状的路径构成,所述第一转向路径的曲率,为了减轻对通过的片材产生 的摩擦阻力而构成为比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的曲率大。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转向路径上配置了将 来自所述折叠处理机构的折叠片材搬出的排纸路径,和收纳来自该排纸路径的折叠片材的 收纳堆栈机,该排纸路径由弯曲成到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相反方向的大致圆弧状的路径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纸路径由弯曲到与所述第 二转向路径相反方向的大致圆弧状的路径构成,该排纸路径的曲率构成为比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的曲率小。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由横截装置壳 体的大致直线路径构成,所述第一转向路径配置在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所述第二转向路径配置在第一搬 送路径的下方,在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的下方配置有收纳折叠片材的收纳堆栈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搬送路径上连接设置 把折叠处理了的片材引导到所述搬出口的第三搬送路径,所述第二搬送路径以搬入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的方式在第一交叉部与所述第一搬 送路径交叉,所述第三搬送路径以把折叠处理片材朝所述搬出口搬送的方式在第二交叉部交叉,在所述第一交叉部和第二交叉部配置着切换片材的搬送方向的路径切换机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机构由进退于所 述第一搬送路径内的路径切换部件构成,所述路径切换部件构成为,在该路径切换部件的表面把来自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 引导到所述第二搬送路径、在该路径切换部件的背面把来自所述第三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 到所述第一搬送路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具有把从所 述搬入口送到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所述搬出口的第一导向 姿态、把从所述搬入口送到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二搬送路径并把从所述 第三搬送路径搬送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第二导向姿态、和在所述第一导向姿 态与第二导向姿态间进行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在把来自所 述搬入口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第二导向姿态下,配置在把来自所述第二搬送 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所述折叠处理机构的夹紧部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搬送路径和所述第三 搬送路径以形成与所述第二交叉部相连的闭环状路径的方式进行连接设置。
1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路径由呈使片材前 端部弯曲的弯曲形状位于内侧的内导向部件和位于外侧的外导向部件构成,以使该内侧导向部件的前端位于比外导向部件的前端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方式较短 地构成,在该内导向部件的前端部设有使片材前端部歪曲变形而硬挺的凹陷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由形成在与所述内 导向部件的片材搬送方向正交的中央部的切口构成,以沿所述外导向部件在弯曲方向前进 的方式使片材的前端中央部歪曲变形。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向部件和外导向部件 被设定成,内导向部件的前端比进行导向的最长片材的前端短、外导向部件的前端比进行导向的最长片材的前端长。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装置架,所述外导向部件 设置在该装置架上。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搬出口的下游侧连接设置 有后处理单元,该后处理单元把来自所述第一搬送路径和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对齐汇 集并进行订缀。
22.—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顺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把 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相互折叠的片材折叠装置构成,所述片材折叠装置设有权利 要求1所述的构成。
全文摘要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装置在搬入搬出口间设有不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和折叠处理路径,使从搬入口到搬出口的片材路径小型紧凑。设有把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不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搬出口(31)的第一搬送路径(32);把来自搬入口的片材折叠处理的第二搬送路径;配置在第二搬送路径(33)对片材进行相互折叠的折叠处理机构(48)。第二搬送路径与第一搬送路径交叉,把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折叠位置(Np1)的路径端部(第一转向路径(34))和把折叠片材从该位置向下游引导的路径端部(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隔着第一搬送路径相向的区域。第一搬送路径在水平方向构成为直线路径时,在该路径上方配置路径(34)、在下方配置路径(35)。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050358SQ20101052648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0日
发明者今津裕纪, 伊藤真一, 佐野健一, 加贺美利招, 白仓瑞穂 申请人:立志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