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摄影成像设备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291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摄影成像设备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摄影成像设备和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这里,电摄影成像设备是指利用电摄影成像方法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设备。 电摄影成像设备的例子包括电摄影复印机、电摄影打印机(例如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 等)、传真机、字处理机等。处理盒是指包括电摄影感光鼓和能够处理电摄影感光鼓的处理装置的一种盒,这 种盒作为一个单元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处理盒可以是包括 电摄影感光鼓和能够处理电摄影感光鼓的处理装置的一种盒,这种盒至少可以包括显影装 置、充电装置和清洁装置,并且作为一个单元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主组 件上。处理盒能够由使用者安装到设备上或者从设备上拆除。因此,设备的维护作业能 够由用户执行,而不需要维修人员。在这种结构中,可拉出的盒引导件设置在设备主组件中。盒引导件可以在支撑盒 的同时移动到设备主组件中。以这种方式,将盒安装到主组件上。盒引导件设置有板簧。该 板簧的作用是将盒推向一侧(驱动侧),在此盒接收来自主组件的驱动力。因此,将盒推向 位于驱动侧的盒引导件的侧极(USP5950047)。利用这种结构,盒能够高度精确地接收来自主组件的驱动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对这种设备和处理盒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设备主 组件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可以在支撑处理盒的同时从外侧向内侧移动,能够 缓和对盒的冲击。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设备主组 件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可以在支撑处理盒的同时从内侧向外侧移动,能够缓 和对盒的冲击。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设备主组 件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可以在支撑处理盒的同时从内侧向外侧移动,能够通 过输入电触点缓和对盒的冲击。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设备主组 件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可以在支撑处理盒的同时从内侧向外侧移动,能够使用为另一目的提供的部件缓和对盒的冲击。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其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电摄影成像设备 的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可动部件,其在承载所述处理盒的状态下能够从所述电摄影成 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的外侧移动到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中;输出触点,其被 设置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能够弹性变形的中间电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 可动部件,用于将从所述输出触点接收的偏压供给到所述处理盒;以及驱动力输出部分,其 用于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输出驱动力,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第一框 架,其用于支撑所述感光鼓;显影部件,其用于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鼓的静电潜像显影;第二 框架,其用于支撑所述显影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旋转地连接;驱动 力输入部分,其被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驱动力输入部分用于在所 述处理盒被安装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时与所述驱动力输出部分接合,以将 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显影部件;以及输入电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另 一端部,并且,在所述可动部件承载所述处理盒的状态下,所述输入电触点与所述中间电触 点能够接触,以将所述偏压供给到所述显影部件,其中,所述输入电触点从所述中间电触点 接收在朝向所述感光鼓推压所述显影部件的方向上的推压力。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摄影成像设备,其包括(i)处理盒;(ii)可 动部件,其在承载所述处理盒的状态下能够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外侧移动到 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中;(iii)输出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 的所述主组件;(iv)能够弹性变形的中间电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件,用于将从所 述输出触点接收的偏压供给到所述处理盒;以及(ν)驱动力输出部分,其用于从所述电摄 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输出驱动力,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第一框架,其用于支撑所 述感光鼓;显影部件,其用于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鼓的静电潜像显影;第二框架,其用于支撑 所述显影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旋转地连接;驱动力输入部分,其被 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驱动力输入部分用于在所述处理盒被安装于 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时与所述驱动力输出部分接合,以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 显影部件;以及输入电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并且,在所 述可动部件承载所述处理盒的状态下,所述输入电触点与所述中间电触点能够接触,以将 所述偏压供给到所述显影部件,其中,所述输入电触点从所述中间电触点接收在朝向所述 感光鼓推压所述显影部件的方向上的推压力。结合附图参照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点 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外部透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成像设备从设备左侧看时的垂直剖视图。图3是图2中一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图1中所示成像设备的外部透视图,其门打开。图5是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设备从设备主组件左侧看时的垂直剖视图,其门打开。图6是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外部透视图,其盒盘位于其最外侧位置。
图7是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设备从设备左侧看时的垂直剖视图,其盒盘位于其最外 侧位置。图8是从盒的驱动侧看时盒的外部透视图。图9是从盒的非驱动侧看时盒的外部透视图。图10是从与图9中看盒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看时盒的外部透视图。图11是盒的驱动侧的盒长度方向末端的平面图。图12是盒的非驱动侧的盒长度方向末端的平面图。图13是盒的横截面图,其中鼓与显影辊接触。图14是盒的横截面图,其中鼓与显影辊不接触。图15是从盒的驱动侧看时盒盘的外部透视图。图16是从盒的非驱动侧看时盒盘的外部透视图。图17是显示盒盘的第三中间电触点与盒的第三输入电触点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图1是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外部透视图,图2是成像设备从设备左侧看时的垂 直剖视图。图3是图2中一部分的放大图。该成像设备1是基于四种原色的全色激光打印机。该成像设备使用电摄影方法。 该成像设备响应于从外部主机设备(未示出)输入的电图像信号在记录介质S(例如记录 纸、OHP纸、标签等)上形成图像,所述外部主机设备例如有个人电脑、图像读取器等。也就 是说,成像设备1是一种构造成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其主组件IA内以便在记录介质S上形 成彩色图像的设备。在下面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成像设备的前侧(前表面侧)是指具有门3 的一侧。成像设备的后侧是指与前侧相对的一侧。“前后方向”包括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 “设备主组件的左侧和右侧”是指从设备主组件的前侧看时设备主组件的左侧和右侧。“侧 向方向”包括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感光鼓长度方向上感光鼓被驱动的一端(在平行于其轴线方向的感光鼓的一端) 将被称为驱动侧,长度方向上与驱动侧相反的一端将被称为非驱动侧。由附图标记IB表示的是盒腔,该盒腔位于成像设备1的主组件IA内。在盒腔IB 中有四个处理盒(第一到第四),即PY、PM、PC和冊。这四个处理盒PY、PM、PC和I3K在设备 主组件IA的从后到前的方向上按照所列举的顺序平行布置(可称为成行或者前后布置)。 这四个处理盒结构相同,但是它们所存储的显影剂的颜色不同。盆腔IB是一种将多个盒安 装在其中并将这些盒保持在盒盘上的腔室。从设备主组件IA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该腔IB 中的每个盒,这将在后面作详细描述。此外,从设备主组件IA将偏压供应给该腔IB中的每
O该实施例中的每个盒具有电摄影感光鼓4 (下面称为鼓);以及由处理鼓4的处 理装置组成的鼓单元31 (第一单元),处理装置具体为充电装置5和清洁装置7。每个盒具有显影单元6 (第二单元),该显影单元6具有作为处理装置的显影装置。上述鼓单元31和 显影单元6彼此连接,而允许它们彼此作相对旋转运动。作为充电装置5,使用充电辊。作 为清洁装置7,使用清洁刮片。作为显影装置,使用显影辊6a。第一盒PY的显影剂容器中存储黄色(Y)显影剂。在鼓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黄色 (Y)的显影剂图像。第二盒PM的显影剂容器中存储品红色(M)显影剂。在鼓4的圆周表面 上,形成品红色(M)的显影剂图像。第三盒PC的显影剂容器中存储青色(C)显影剂。在鼓 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青色(C)的显影剂图像。第四盒Hi的显影剂容器中存储黑色(K)显 影剂。在鼓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黑色(K)的显影剂图像。在盒PY、PM、PC和1 上方的区域,设置有激光扫描单元8。该扫描单元8曝光每个 盒中的鼓4的圆周表面。也就是说,每个盒将要成像的图像信息从外部主机设备(未示出) 输入到控制电路2,扫描单元8输出激光束L,同时用图像信息对其进行调制,从而激光束L 通过设置在盒顶壁上的曝光窗9对每个盒中的感光鼓4的圆周表面进行扫描(曝光)。在盒PY、PM、PC和1 下方的区域,设置有作为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0,其 具有挠性的环状带12 (转印带)、驱动辊13、旋转辊14和张紧辊15。环状带12围绕驱动辊 13、旋转辊14和张紧辊15伸展,由此通过它们悬挂,从而能够被循环地驱动。驱动辊13和 张紧辊15设置在设备主组件IA的后部中,而旋转辊14则设置在设备主组件IA的前部中。 每个盒被设置成使得鼓4的圆周表面的面向下的部分保持与环状带12的外表面的面向上 的部分(首次转印辊隙)接触。在带12形成的环的内侧,设置有首次转印辊16。每个转印 辊16被设置成使得其与相应的盒中的鼓4相对,其中环状带12的与环的顶部对应的部分 被夹在转印辊16与鼓4之间。在环状带的外侧设置有二次转印辊17,该二次转印辊17与 驱动辊13相对,使得带12被夹在这两个辊之间。在带单元10下方的区域,设置有供纸单元18,其具有盘19、供纸辊20、纸分离垫 21等。盘19能够从前侧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主组件IA中(前侧装载)。在设备主组件IA后部的顶部,设置有定影单元22和排纸单元23。另外,设备主 组件IA的顶壁的形状适于使得一部分壁用作输送盘M。定影单元22具有定影膜组件2 和压力施加辊22b。排纸单元23具有辊23a和23b。盒腔IB中的每个盒由压力施加机构(未示出)从上面施加压力,从而相对于设备 主组件的盒定位部分(未示出)被正确定位,并且从而被牢固地保持到设备主组件。盒的 驱动力输入部分与设备主组件的驱动力输出部分接合。并且,盒的输入电触点连接到设备 主组件IA的电源系统。这种结构将在后面详细描述。该成像设备形成全色图像的操作如下以预设的速度沿箭头所指的逆时针方向旋 转驱动第一盒到第四盒PY、PM、PC和1 中的每一个中的鼓4。另外,以对应鼓4的圆周速 度的速度沿着箭头所指的顺时针方向(从属于感光鼓的转动方向)循环地驱动带12。扫描 单元8被同样驱动。在驱动扫描单元8的同时,通过预设(受控)的定时,每个盒中的充 电辊5将鼓4的圆周表面均勻充电成预设的极性和电位。扫描单元8用激光束L扫描(曝 光)每个鼓4的圆周表面,同时用图像信号调制激光束L,形成每个盒指定的原色的单色图 像。因此,在鼓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该潜像反映对应于盒指定的原色的图像信 号。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辊6a显影。通过上述电摄影成像过程,对应于全色图像中黄色组分的黄色显影剂图像形成在图像被转印(首次转印)到带12上。在第二盒PM的鼓4上,形成对应于全色图像中品红色组分的品红色显影剂图像, 该显影剂图像被转印(首次转印)到带12上,使得其层叠在已经转印在带12上的黄色显 影剂上。在第三盒PC的鼓4上,形成对应于全色图像中青色组分的青色显影剂图像,该显 影剂图像被转印(首次转印)到带12上,使得其层叠在已经转印在带12上的黄色和品红 色显影剂上。在第四盒Hi的鼓4上,形成对应于全色图像中黑色组分的黑色显影剂图像,该显 影剂图像被转印(首次转印)到带12上,使得其层叠在已经转印在带12上的黄色、品红色 和青色显影剂上。因此,通过四种单色显影剂图像,即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显影剂图像,在带12 上形成未定影的全色显影剂图像。在显影剂图像首次转印到带12上之后,残留在每个盒中的鼓4的圆周表面上的调 色剂通过清洁装置7除去。同时,通过预设(受控)的定时来驱动供纸辊20。当驱动供纸辊20时,堆放在盘 19上的多张记录介质S中的一张通过供纸辊20和分离垫21的配合从剩余的多张记录介质 上分离,并且被供纸辊20送到设备主组件IA中。记录介质S被导入辊隙(nip) ( 二次转印 辊隙),即二次转印辊17和带12之间的界面中,然后通过该辊隙(nip)输送,同时保持由二 次转印辊17和带12夹持。当通过辊隙(nip)传送记录介质S时,颜色不同的四层显影剂 图像从前缘开始从带12上剥离,一起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记录介质S从带12的表面上分离,导入定影单元22中,并在定影单元22的定影 辊隙中经受加热和加压。因此,颜色不同的四层显影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S上。之后, 记录介质S移出定影单元22,随后作为全色副本通过排纸单元23排出到输送盘M上。在记录介质S从带12上分离之后,二次转印残留显影剂,即在记录介质S从带12 上分离之后残留在带12表面上的显影剂通过清洁装置25除去。(更换盒的方法)当通过第一到第四盒PY、PM、PC和1 中的每一个进行成像操作时,要消耗存放在 每个盒的显影单元6中的显影剂。因此,该成像设备设有用于检测每个盒中剩余显影剂的量的装置(未示出)。通过 设备主组件IA的控制电路部分,将每个盒中检测的显影剂的量与预设发出警告的阈值进 行比较,例如在盒接近其使用寿命结束时,或者盒已经到达其使用寿命的终点时。如果检测 的盒中剩余显影剂的量小于预设阈值,则告知用户盒接近其使用寿命或者已经到达其使用 寿命的信息会显示在监视器的显示屏(未示出)上;换言之,成像设备促使用户准备一个更 换盒,或者更换盒,以便保持图像质量的预设水平。为了提高成像设备的可用性,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设有盒盘(在保持盒的同时可 以移动的可动部件),其能够向前拉出,便于用户从设备前侧访问盒,以便更换盒。当盒盘相对于设备主组件IA位于最外侧位置时,盘中的所有盒都位于设备主组 件IA的外侧,使用户能更容易地更换盘中的任意的盒。更具体地说,成像设备1的前壁设有开口 26,盒可通过该开口插入设备主组件IA
8中或者从设备主组件IA中取出。也就是说,设备主组件IA具有开口 26,盒允许从该开口 26中通过。另外,设备主组件IA设有门3,该门3能够在覆盖开口沈的关闭位置与暴露开口 26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在此实施例中,门3可以相对于设备主组件IA围绕位于门的一个水平边缘处的轴 27 (门铰接轴)转动。也就是说,门3可以围绕铰接轴27转动,使其可以移动到关闭位置, 在该位置门保持闭合在设备主组件IA上,覆盖开口 26,如图1和图2所示,此外,门可以围 绕铰接轴27向前转动到打开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明显暴露开口 26。由附图标记^a 表示的是在门3上设置的手柄。顺便提及,开口沈位于设备主组件IA的前侧上。设备主组件IA设置有一对盘支撑部件28L和28R (盘移动装置)(图4),它们一对 一地连接到设备主组件IA的主框架的左右面板的内侧且彼此相对。盘四支撑在这对支撑 部件28L和28R之间,并且通过这对支撑部件28L和^R而能够在设备主组件IA的前后方 向水平滑动。盒PY、PM、PC和1 由盘四支撑。顺便提及,主框架构成设备主组件IA的骨 架结构。盘四支撑盒,使得盒在前后方向水平并置。门3和一对支撑部件28L和28R通过门连杆30连接,从而当门3打开时,由于通 过门连杆30将门3的运动传递到支撑部件28L和^R,所以支撑部件28L和^R向设备主 组件IA的前上方向移动预设的距离,同时通过引导部件(未示出)引导。因此,支撑部件 28L和28R通过开口沈被拉出设备主组件1A,使得每个支撑部件观的前端部分向设备主 组件IA外伸出预设距离,如图4和图5所示。当支撑部件28L和^R向外移动时,设备主组件的驱动力输出部分(将在后面描 述)分别与盒PY、PM、PC和1 的相应的驱动力输入部分分离(驱动力传递装置分离)。另 外,压力施加机构施加到每个盒上以固定和准确定位盒的压力从盒上移除(压力移除)。另 外,盘四不受其位置限定而获得自由。另外,每个盒的电触点与设备主组件的电源系统分 离,使得电能不能从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源系统供应到盒上(电断开)。此外,保持着盒PY、 PM,PC和1 的盘四利用支撑部件28L和^R向上移动,使得盒被从设备主组件IA上对应 的盒定位部分向上提升。结果,每个盒中的鼓4的圆周表面的面向下的区域从带12的表面 上分离(图1-图5),使得盘四可以从设备主组件IA中被拉出。在此,用户抓住通过开口四暴露的手柄^a,在水平向前方向拉动盘四,使得盘四 相对于一对支撑部件28L和28R滑动,从而盘四通过开口沈被移出设备主组件1A,并进入 到图6和图7中所示的预设的最外侧位置。当盘四被拉出到上述预设位置时,保持在盘四中的第一到第四盒PY、PM、PC和1 全部通过开口沈被移出设备主组件1A,从设备主组件IA中暴露;每个盒的顶面暴露。设 备主组件IA的结构能够使得当盘四被拉出足以暴露全部盒的预设距离时,通过一对挡块 Sl和S2防止盘被进一步拉出(图7),并且,一旦盘四被拉出到预设的最外侧位置,则通过 支撑部件28L和28R将盘牢固地保持在该最外侧位置。盘四构造成宽松地保持每个盒,使得每个盒能够从盘四中被笔直地向上移出,并 且使得用于第一到第四盒的每个更换盒可以从正上方安装到盘四中。因此,用户可以将待 更换的盒,即已到使用寿命的盒,通过简单地抬起而从盘四中取出,然后可以将崭新的盒 一个接一个地从正上方装入到盘四中腾出的空间,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
在用户使用崭新的盒更换盘四中的盒之后,用户执行与上述程序相反的程序将 盒放置到盘四中或者更换盘四中的盒。也就是说,用户将位于最外侧位置的盘四在设备 主组件IA的向后方向相对于支撑部件28L和28R水平滑动(图17中的箭头H指示的方 向),使得盘四通过开口沈移回到设备主组件IA中。盘四被推回到设备主组件IA中, 到达挡块Sl防止盘四被进一步推回到设备主组件IA中的位置;换言之,盘四返回到图4 和图5中所示的位置。然后,用户相对于设备主组件IA转动门3,以便将门3关闭到设备主组件IA上。 当门3在上述的关闭方向操作时,门连杆30通过门3的移动而移动,并且支撑部件^L和 28R被门连杆30在设备主组件IA的向内和向下方向推动,同时通过引导部件(未显示)引 导。当支撑部件28L和28R移动时,支撑部件28L和^R的移动导致盒压力部件推压每个 盒。结果,每个盒被压到设备主组件IA中对应的盒定位部分,从而相对于设备主组件IA被 准确定位。此外,每个盒PY、PM、PC和1 的驱动力输入部分与设备主组件上的对应的驱动 力输出部分连接,并且盒的输入电触点连接到设备主组件的电源系统,使得盒能够由设备 主组件IA供电。此外,盘四相对于设备主组件IA被牢固地准确定位,并且每个盒中的鼓 4的圆周表面的面向下的区域被置于与带12的表面接触。也就是说,恢复了图1和图2中 所示的成像设备的状态,其中每个盒PY、PM、PC和Hi位于设备主组件IA中的预设的成像位 置;每个盒被放置到盒腔IB中。换言之,成像设备1准备好成像操作。如上所述,盘四在垂直于每个盒中的鼓4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可以 直线移动,同时保持多个盒,使这些盒在前后方向水平排列,并且这些盒的长度方向平行于 设备主组件IA的侧面到侧面的方向。盘四能够移动到设备主组件IA中以及从设备主组 件IA中移出;盘29能够相对于设备主组件IA位于最外侧位置、过渡位置和潜像形成位置, 在最外侧位置盘四允许将盒装入到盘四中或者从盘四中取出,从过渡位置盘四可以直 线向下方向移动到设备主组件中,在潜像形成位置盘四允许在每个盒的鼓4上形成静电潜 像。顺便提及,盘四是可动部件。在此实施例中,盘四保持着分别存放有K、C、M和Y颜色显影剂的盒PY、PM、PC和 冊。盒PY、PM、PC和1 在盘四中的排列顺序与它们的列举顺序相同。即,从上游到下游的 方向来说,即在盘四从设备主组件IA的外侧向设备主组件IA的内侧移动的方向上,盒PY、 PM、PC和1 按照列举的顺序排列。换言之,在此实施例中,盒根据显影剂的消耗量排列,即 更换频率最高的盒被置于最靠近用户操作成像设备的一侧。从而,盘四必需拉出设备主组 件以暴露盒I3K的距离最小;如果要更换的盒是盒I3K,则不需要将盘四拉出到由一对挡块 Sl和S2阻止盘四被进一步拉出的位置。因此,就更换盒Hi的效率而言,该实施例中的成 像设备1优于现有技术中的成像设备。顺便提及,挡块Sl是盘四的一部分,而挡块S2是设 备主组件IA的一部分。当盘四从设备主组件IA中拉出时,挡块Sl开始与挡块S2接触, 阻止盘四被进一步拉出,如图7所示。当盘四被推回到设备主组件IA中时,挡块Sl开始 与设备主组件IA上的固定匹配件(未显示)接触,阻止盘四被进一步推到设备主组件IA 中。在左右支撑部件28L和28R允许盘四移动到上述最外侧位置之前,在该最外侧位 置盘四允许安装或拆卸盒,该左右支撑部件28L和28R使盘四从上述潜像形成位置向上 移动(随着门3的关闭而从过渡位置向下移动盘四)。换言之,支撑部件28L和28R是支撑盘四的部件,并且能够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该支撑部件允许盘四在 上述最外侧位置与过渡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位置该支撑部件将盘四保持在上述潜 像形成位置。当门3关闭时,支撑部件28L和28R通过门3的移动而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 二位置。此外,当门3打开时,支撑部件28L和28R通过门3的移动而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 一位置。支撑部件28L和28R构成移动装置。〈盒〉该实施例中的第一到第四盒PY、PM、PC和1 结构相同。下面,将参照图8_14,描 述该实施例中的盒结构。图8是从上述驱动侧观看盒的透视图,图9是从上述非驱动侧观看盒的透视图。图 10也是从上述驱动侧观看盒的透视图,如同图9那样,但是观看的角度不同。图11是盒的 驱动侧(右手侧)端面的平面图,图12是盒的非驱动侧(左手侧)端面的平面图。图13 是其中显影辊6a与鼓4接触的盒的横截面图,图14是其中显影辊6a与鼓4不接触的盒的 横截面图。每个盒的左侧或右侧方向是平行于鼓4的轴线a-a的方向。盒是一个组件,其长 度方向与其左右方向相同。盒具有鼓单元31 (第一单元)、显影单元6 (第二单元)、左侧面 板32L和右侧面板32R。鼓单元31具有清洁装置容器31a(清洁装置壳体),其中设置有鼓4、充电辊5、清 洁刮片7和显影剂泄漏防止板7a(图13)。鼓4利用置于鼓4和面板之间的轴承由容器31a 的左右面板可旋转地保持且位于左右面板之间。充电辊5与鼓4接触,并且利用置于充电 辊5和左右面板之间的轴承可旋转地连接到左右面板且位于左右面板之间。刮片7由弹性 橡胶形成。刮片7通过基部固定到容器31a上,与鼓4接触,并且倾斜,使得在鼓4的旋转 方向上,刮片7的基部位于刮片7的清洁边缘部分的下游侧。刮片7的作用是除去鼓4上 剩余的显影剂。从鼓4的圆周表面上除去的显影剂被储存在容器31a中。板7a位于刮片7 的下面,并且与鼓4接触,并且倾斜,使得在鼓4的旋转方向上,板7a与鼓4接触的边缘部 分位于板7a的边缘部分的下游侧,板7a通过该边缘部分连接到容器31a上。板7a防止显 影剂从容器31a中通过容器31a与鼓4之间的间隙泄漏。 显影单元6具有显影装置容器6e (显影装置壳体)。显影单元6还具有设置在容 器6e中的显影辊6a、显影剂供给辊6b (显影剂涂敷辊)、显影剂调节部件6c和显影剂泄漏 防止板6d。显影辊6a是由弹性橡胶形成的辊。显影辊6a位于容器6e的左右面板之间,并 且利用置于显影辊6a与左右面板之间的轴承由左右面板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剂供给辊6b 是用于将显影剂供给(涂敷)到显影辊6a上的辊。显影剂供给辊6b设置在容器6e的左 右面板之间,与显影辊6a接触,并且利用置于显影剂供给辊6b与左右面板之间的轴承由左 右面板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剂调节部件6c是一件薄的弹性板,并且通过其边缘部分固定到 容器6e上。显影剂调节部件6c与显影辊6a接触。在显影辊6a的旋转方向上,显影剂调 节部件6c位于显影剂供给辊6b的下游侧,并且倾斜,使得调节部件6c与显影辊6a之间的 接触区域位于其固定到容器6e上的这部分的上游侧。调节部件6c调节通过供给辊6b涂 敷在显影辊6a上的显影剂的厚度;其在显影辊6a上形成预设厚度的显影剂层。板6d与 显影辊6a接触。板6d倾斜,使得在显影辊6a的旋转方向上,板6d与显影辊6a之间的接 触区域位于其锚固到容器6e上的这部分的下游侧。板6d防止显影剂从容器6e中通过显影辊6a与容器6e之间的间隙泄漏。左侧面板32L固定连接到容器31a的左侧端壁的外表面上,左侧面板32L的一部 分从容器31a上向后延伸。右侧面板32R固定连接到容器31a的右侧端壁的外表面上,右 侧面板32R的一部分从容器31a上向后延伸。显影单元6位于左右面板32L和32R的上述 向后延伸部分之间,并且被支撑而使得能够围绕平行于鼓的轴线a-a的轴线b-b以摆动的 方式旋转。也就是说,显影单元6与鼓单元31连接,允许这两个单元彼此相对旋转运动。 盒构造成使得显影单元6的旋转轴线b-b与位于右侧面板32R侧的显影辊驱动联接器的轴 线一致(第二驱动力输入部分,即显影辊驱动力接收部分,其将在后面详细描述),并且还 使得显影单元6的旋转轴线b-b与位于左侧面板32L侧、即非驱动侧的显影辊支撑轴35的 轴线一致。盒构造成使得在垂直于盒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坐标系内,支撑轴35的横截面中心 实际上与联接器34的轴线一致。也就是说,联接器34的轴线实际上与支撑轴35的轴线一 致。每个盒设有鼓驱动联接器33 (第一驱动力输入部分,即鼓驱动力接收部分)、显影 辊驱动联接器34和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凸起第一旋转控制部分或者第一待调节部分), 它们位于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即驱动侧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每个盒还具有位于驱动侧 的筋37R (第一筋或者第一待支撑部分),盒通过该筋37R由盒腔IB支撑;以及盒定位部分 38R(盒的第一盒定位部分或第一待定位部分,其位于驱动侧)。鼓驱动联接器33的轴线与 鼓的轴线一致。盒的长度方向的端壁在位于非驱动侧具有盒旋转防止部分36L(通道第二旋转 控制部分或第二待调节部分)和筋37L(第二部分或第二待支撑部分,盒通过它由盒盘支 撑);以及盒定位部分38L (盒的第二盒定位部分或者第二待定位部分)。当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IA (盒腔1B)中的其预设的成像位置时,联接器33和34分 别与设备主组件侧的第一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分(未显示)接合;当盒位于其预设的成像 位置时,联接器33和34与第一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分接合。当驱动力从第一驱动力输出 部分传递到联接器33时,鼓4通过传递的驱动力以预设的圆周速度在逆时针方向(图13) 旋转。充电辊5通过鼓4的旋转而旋转。当驱动力从第二驱动力输出部分传递到联接器34 时,传递的驱动力通过驱动力传递齿轮系(未显示)传递到显影辊6a和显影剂供给辊6b, 使每个显影辊6a和显影剂供给辊6b以预设的圆周速度在顺时针方向(图1 旋转。容器 6e中的显影剂通过旋转的供给辊6b供给到(涂敷到)旋转的显影辊6a上。涂敷在显影 辊6a上的显影剂通过显影剂调节部件6c调节厚度,在显影辊6a上形成预设厚度的显影剂 层。然后,显影辊6a上的显影剂通过显影辊6a的旋转而输送到显影区域,即显影辊6a与 鼓4之间的接触区域,其中显影剂被用于显影鼓4上的静电潜像。在静电潜像显影之后显 影辊6a圆周表面上剩余的显影剂通过显影辊6a的旋转而返回给容器6e,其中在显影辊6a 的圆周表面涂敷新供给的显影剂、即通过供给辊6b涂敷容器6e中的显影剂的同时,通过供 给辊6b从显影辊6a的圆周表面上将该显影剂除去。当每个盒插入到盘四中时,位于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盒的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 36L分别与盘四的盒旋转防止部分29h和29i接合,如后面将要详细描述的。当盒相对于 设备主组件IA正确定位时,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36L防止盒旋转。也就是说,当盒从设备 主组件IA接收到旋转驱动力时,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36L防止盒旋转。顺便提及,在盒
12置入盘四中之后,即在盒刚刚置入盘四中之后,每个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36L可以与主 组件侧的对应的盒旋转防止部分2此或的内表面接触或者不接触。然而,当盒从设备 主组件IA接收到旋转驱动力时,它们则分别与盒旋转防止部分2此或的内表面接触, 从而防止盒旋转。筋37R和37L在平行于盒的长度方向分别从左右面板32R和32L的顶边部分向外 突出,盒通过筋37R和37L支撑在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筋37R和37L在盒的宽度方向延伸; 它们为长且窄的矩形平行六面体的形式。当盒插入到盘四中时,筋37R和37L停留在盘四 的顶面^x的区域29m和29η上(图15),从而防止盒通过盘四降落。附图标记72R和72L分别表示右侧和左侧盒压力部件。盒压力部件72R和72L是, 当盘四被推到设备主组件IA中时,将盘四中向上偏离的盒移动到盘四中正确位置的部 件。也就是说,右侧压力部件72R推压盒的右侧筋38R以便将筋38R压到盘四的顶面2 上,左侧压力部件72L推压盒的左侧筋38L以便将筋38L压到盘四的顶面^x上。附图标 记73R和73L表示的是用于分别支撑左侧和右侧压力部件72R和72L的左侧和右侧板。也 就是说,支撑板72R是连接压力部件72R的部件。该支撑板72R连接到支撑部件观! 。支撑 板72L是连接压力部件72L的部件。该支撑板72L连接到支撑部件^L(图3和图4)。位于驱动侧的第一筋38R作为盒的一个盒定位部件,为向下成弧形的凸起。该第 一筋38R从右侧面板32R的底部边缘突出,并且其弧形部分的中心与鼓4的轴线一致。位 于非驱动侧的第二筋38L作为盒的另一个盒定位部件,同样为向下成弧形的凸起。该第二 筋38L从左侧面板32L的底部边缘突出,并且其弧形部分的中心也是与鼓4的轴线一致。当 盘四在保持盒的同时被推到设备主组件IA中时,盒定位(支撑)部分38R和38L—对一 地与设备主组件IA上的盒定位部分(未显示)接合,将盒相对于盒腔IB正确定位。然后, 当盒位于设备主组件IA的盒腔IB中的正确位置时,其保持与设备主组件IA的盒定位部分 接合,从而使盒相对于盒腔IB保持正确定位。更具体地,盆的定位部分38R和38L相对于 设备主组件上的盒定位部分(未显示)准确定位,同时盘四(可动部件)朝向转印带12下 降。左侧面板32L具有第一输入电触点39,其位于左侧面板32L的外表面上。容器6e 具有第二输入电触点40和第三输入电触点41,它们位于容器6e长度方向上非驱动侧的端 壁的外表面上。第二输入电触点40通过左侧面板32L上的窗口 32a向外暴露。第三输入 电触点41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如图12所示。第一输入电触点39是将充电偏压施加到充电辊5上的电触点(充电辊偏压施加 电触点)。该电触点39通过其弹性延伸件保持与充电辊5的轴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中的一个 接触。因此,其在充电辊的轴的上述端面上滑动的同时,保持充电辊5与设备主组件侧的电 源之间的电接触。第二输入电触点40是将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辊6a上的电触点(显影剂偏压施加 电触点)。该电触点40通过其弹性延伸件保持与显影辊6a的轴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中的一 个接触。因此,其在显影辊的轴的上述端面上滑动的同时,保持显影辊6a与设备主组件侧 的电源之间的电接触。第三输入电触点41是将偏压施加到显影剂供给(涂敷)辊6b上的电触点(显影 剂供给(涂敷)辊偏压施加电触点)。该电触点41通过其弹性延伸件保持与显影剂供给辊6b的轴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中的一个接触。因此,其在显影剂供给辊的轴的上述端面上滑动 的同时,保持显影剂供给辊6b与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源之间的电接触。显影单元6受到压力施加弹簧(未显示)在箭头F(图13)所示的方向的压力作 用而围绕轴线b-b旋转,以便使显影辊6a与鼓4保持接触。盒具有可旋转的压力去除凸轮 42,使显影单元6在箭头G(图14)所示的方向抵抗上述压力施加弹簧的作用进行旋转,使 显影辊6a从鼓4上分离。压力去除凸轮42能够被保持在使显影辊6a保持从鼓4上分离 的位置。该压力去除凸轮42能够可选择地通过其旋钮4 在允许压力施加弹簧保持显影 辊6a与鼓4接触的方向旋转,或者通过去除压力施加弹簧的压力而在保持显影辊6a从鼓 4上分离的方向旋转。在盒分配时或者保持存放时,凸轮42可以被保持在凸轮42可以旋 转到的压力去除位置,以保持显影辊6a从鼓4上分离一段距离α (图14),以便防止显影 辊6a —直维持永久变形等。因此,在盒用于第一时间成像之前,或者已经被存放之后,凸轮 42在允许压力施加弹簧将压力施加到显影单元6的方向旋转,以便使显影辊6a与鼓4接 触(图13),从而盒准备好成像操作。当凸轮42旋转到允许压力施加弹簧向显影单元6施 加压力的位置时(图13),在鼓单元31和显影单元6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用作暴露窗口 9。< 盒盘 >接下来,将参照图15和图16来描述盘四。盘四具有矩形主框架,其由在它们长 度方向的末端相连接的四个部分四13、四(3、四(1和29e组成。矩形主框架内的空间通过三个 隔板29f分割成尺寸大致相同的四个矩形子空间。该四个子空间在前后方向排列,并且它 们的长边平行于设备主组件IA的侧面到侧面的方向。后面,这四个子空间将被称为第一 到第四盒室四(1) -29 (4),按照从后部分29c —侧朝前部分^b的顺序。盘四的这些盒室 29(1)-29(4)是一对一地插入并保持第一到第四盒PY、PM、PC和1 的隔室(盒室盒槽)。 盘四将盒PY、PM、PC和1 宽松地保持在长边平行于设备主组件IA的侧面到侧面的方向的 四个盒室四(1)- (4)中。也就是说,如上所述,每个盒的筋27R和37L靠在对应盒室的框 架部分的顶面(盘四的顶面)上,防止盒通过盘四降落。对应盘四的主框架的右侧部分29e (驱动侧)的每个盒室四(1) -29 (4)的长度方 向的端壁上具有孔^f和^^,设备主框架侧的第一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分通过该孔^f 和 29g移动到盒室(盘四)中或者从盒室(盘四)中移出。其还具有凹槽^h,驱动侧的盒 旋转防止部分36R配合到该凹槽^h中。对应盘四的主框架的左侧部分^d (非驱动侧) 的每个盒室的长度方向的端壁具有筋四1,该筋29i配合到非驱动侧的盒旋转防止部分36L 中。其还具有第一到第三中间电触点43-45,这些中间电触点将在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IA 中预设的成像位置时连接到盒的第一到第三输入电触点39-41。每个中间电触点43-45具有向内部分(a)和向外部分(b),向内部分(a)暴露于 对应的盘四的盒室的内侧上,向外部分(b)暴露于对应的盘四的盒室的外侧上。向内部 分(a)和向外部分(b)彼此电连接。当盒位于盘四中的正确位置时,中间电触点43-45的 向内部分(a)分别与盒的第一到第三输入电触点39-41电连接。此外,当盒位于设备主组 件IA的盒腔IB中的正确位置时,中间电触点43-45的向外部分(b) —对一地与设备主组 件IA的输出电触点(主组件电触点(未显示))电连接。至于分别将盒PY、PM、PC和I3K插入到盒室四(1)- )中的方法,可以将盒从上
14方释放到盒室中。在释放盒时,位于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每个盒的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 36L分别与盘四的凹槽29h和筋29i接合。也就是说,盒旋转防止部分36R配合到凹槽29h 中,并且盒旋转防止部分36L配合到筋29i周围(图15)。当每个盒进一步落入到对应的 盘四的盒室中时,筋37R的底面由盘框架的左侧部分^e的顶面支撑,并且筋37L的底面 由盘框架的右侧部分^d的顶面支撑(图15)。结果,盒停留在盘四上;盒由盘四支撑。 也就是说,由此,盘四支撑盒,使得能够通过简单地笔直向上提升盒而将盒从盘四中取出; 盒通过简单地从正上方落入盘四中而由盘四支撑。此外,当盒下降到盘四中时,盒的第 一到第三输入电触点39-41将分别开始接触并保持接触盘四的中间电触点43-45的向内 部分(a),从而在盒与盘四之间建立电连接。当盘四移动到设备主组件IA中时,盘四的 移动将每个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IA中的盒中预设的潜像形成位置,并且盘四的中间电触 点43-45的向外部分(b)开始与设备主组件IA的输出电触点接触,从而在盘四与设备主 组件IA之间建立电连接。结果,盒的第一到第三输入电触点39-41通过盘四的中间电触 点43-45电连接到设备主组件IA的电源系统。中间电触点43-45为盒供应它们从设备主 组件IA的输出电触点接收到的偏压。〈中间电触点与盒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将参照图15、16和17描述盘四的中间电触点43-45与每个盒之间的关 系。在此实施例中,盘四的第一到第四盒室^(1)- )中的每一个上的第一到第 三中间电触点43-45位于非驱动侧的盒室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和第二中间电触点43 和44的向内部分(a)位于盘框架的左侧部分^d的内表面上,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 内部分(a)位于盒室四(1)_^^4)的底部,并且在箭头H(图17)所示的方向上位于盒室 29 (1) -29 (4)的最下游端,盘四在被推到设备主组件IA中时在此方向移动。第一到第三中间电触点43-45的向内部分(a)具有弹性。第一和第二中间电触点 43和44的向内部分(a)向非驱动侧弹性变形,而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向上 述方向H弹性变形。每个盒的第一输入电触点39位于盒的左端面板32L的外侧表面上。第二输入电触 点40位于非驱动侧的显影装置容器长度方向的端壁的外侧表面上,并且通过左侧面板32L 上的窗口 32a向外暴露。第三输入电触点41的位置使得,当盒被盘四正确支撑时,其在上述盘的移动方向 H上位于盒的前端。此外,该电触点41连接到盒,使得当盒被盘四正确支撑时,其向下倾斜 (图12和图17)。每个盒由盘四支撑,使得鼓4的轴线a-a与上述盘的移动方向H相交。 第三输入电触点41在盒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盒的外侧上。当盒被正确支撑在对应的盘四的盒室中时,盒的第一输入电触点39与第一中间 电触点43的向内部分(a)接触,后者由前者保持弹性变形;二者保持电连接。盒的第二输 入电触点40与第二中间电触点44的向内部分(a)接触,后者由前者保持弹性变形;二者保 持电连接。盒的第三输入电触点41与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接触,后者由前 者保持弹性变形;二者保持电连接。由第一盒第二中间电触点43和44的向内部分(a)的上述弹性变形产生的反作 用力保持盘四中的盒在驱动侧受到来自从非驱动侧的盒室的长度方向端壁的推压,从而
15使得盒精确接收从设备主组件IA传递来的驱动力。盒的电输入电触点41与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接触(图17)。第三 输入电触点4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从而,第三输入电触点41通过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 内部分(a)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作用而被倾斜向上推压(图17中的箭头J所 示的方向)。第三输入电触点41被推压的这个方向与作用到显影单元6(盒的第二单元) 以使显影单元6围绕显影单元6的旋转轴线b-b旋转而使显影辊6a接触鼓单元31 (盒的 第一单元)中的鼓的方向相同。通过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弹性作用于第三输入电触点41 上的这个压力将盒朝盒旋转防止部分36L推压。结果,盒被稳定在由旋转防止部分36L和 筋四1的表面之间所提供的移动范围内。也就是说,电触点45的弹性保持旋转防止部分36L的内表面与旋转防止筋29i相 接触。在此实施例中,第三输入电触点41接触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由于 盒受到该向内部分(a)的弹性力的推压,所以旋转防止部分36L的内表面保持与盘四的盒 旋转防止筋29i相接触。旋转防止部分36L是位于盒侧的盒旋转防止接触部分。作为盒侧 的盒旋转防止接触部分的旋转防止部分36L就上述盘的移动方向H而言位于盒的上游侧。此外,当第三输入电触点41触击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时,向内部分 (a)借助于通过向内部分(a)的弹性而产生向上推压盒的力。换言之,当盒落入到盘四中 的对应盒室中时,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用作振动吸收件。参照图6和图7,当盘四相对于设备主组件IA位于最外侧位置时,执行用新盒更 换盘四中的盒的操作。因此,为了将盒置于设备主组件IA中,盘四必须移回到设备主组 件IA中。如果用户将盘四移动到设备主组件IA中的速度太快,则当盘四落入到设备主 组件中的原位时会产生振动。更具体地说,盒在挡块Sl碰撞设备主组件IA中坚固的缓 冲部分(未显示)时会产生振动。但在此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每个盒通过第三中间电触 点45的向内部分(a)的弹性而稳定地保持在盘四的盒室中。也就是说,盒被支撑在盒室 29(1)-29(4)中,防止在盒室中沿盘的移动方向H移动。因此,即使当盘四经受上述振动时, 也不会发生盒在盘四中显著移动的问题。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当盘四以太快的速度移动 到设备主组件IA中时,盒经受的振动量会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中所 经受的振动量。在此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述效果,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位 于盘移动方向H的下游侧。此外,与向内部分(a)接触的第三输入电触点41位于盘移动方 向H的下游侧。也就是说,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为供给辊提供偏压的第三输入电触点41连 接到盘移动方向H的盒的前端。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位于盘移动方向H的 对应盒室四(1)_四(4)的下游侧,并且其位置使得在盘移动方向H弹性变形。另外,结构被 布置成,当第三输入电触点41被电触点45(中间电触点)的弹性向内部分(a)推压时,上 述盒旋转防止部分36L(盒侧的盒旋转防止部分)的内表面开始接触盘四的盒旋转防止部 分(筋)29i。还是在此实施例中,每个盒的重量在500g_650g的范围内,而中间电触点45的弹 性力设置为1.5N-3. 5N(牛顿)范围内的值。因此,盒可以接收足够大的压力将旋转防止部分36L(盒侧的旋转防止部分)的内表面保持与盘四的盒旋转防止部分29i相接触。在此实施例中,扭转螺旋弹簧用作中间电触点45。上述给出的数值不是为了限制该实施例的范围;盒的重量以及中间电触点的弹性 力的大小是可选择的。利用该实施例中的上述结构,当该实施例中的盘四触击挡块S2时,该实施例中的 盒经受的冲击和振动量明显小于当现有技术的盘触击挡块S2时现有技术的盘所经受的冲 击和振动量。还是在此实施例中,当盒位于盘四中时,第三输入电触点41连接到盘移动方向H 上盒的前端,第三输入电触点41用于为供给辊6b提供偏压,供给辊6b位于上述盘移动方 向H上充电辊5和显影辊6a的下游侧。因此,与其他电触点连接到盘移动方向H上的盒的 前端的情况相比,可以显著减小第三输入电触点41与供给辊6b之间电线的长度。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第三输入电触点41连接到盒上,使得当盒位于盘四中时,第 三输入电触点41的接触区域向下倾斜。因此,第三输入电触点41被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 (a)倾斜向上推压。因此,盒被从下面倾斜向上推压,确保盒旋转防止部分36L(盒侧的盒旋 转防止部分)的内表面开始并保持与盒旋转防止部分29i接触。此外,旋转防止部分36L 和旋转防止部分29i不仅用于防止盒旋转,而且还用作振动吸收件。此外,盒与盘四之间的移动利用电触点的弹性来停止。即,通过电触点的弹性将 盒固定在盘四中。因此,即使用户快速地将盘四从设备主组件IA中向外移动(与图17 中的箭头H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盒经受的振动也会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盒在相同 情况下所经受的振动。在此实施例中,盒具有显影剂泄漏防止板6d和7a,它们分别位于显影辊6a和清洁 刮片7的下侧。然而,振动的减小能够进一步降低显影剂泄漏的可能性。在此实施例中,盒在盘29(能够移动到设备主组件IA中或者从设备主组件IA中 移出)移动时所经受的振动的缓冲功能是由中间电触点45实现的。即,在此实施例中,中 间电触点45具有功能电能的功能,以及缓冲振动的功能。因此,不仅可以减少成像设备的 组件数量,而且还可以简化成像设备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电触点等连接到盒的非驱动侧的长度方向的末端以及盘四的 非驱动侧的长度方向的末端。然而,该实施例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即,它们可以连 接到位于驱动侧的盒的长度方向的末端以及盘四的长度方向的末端。还是在此实施例中,中间电触点中的一个位于盘移动方向的盘四的每个室的前 端。然而,中间电触点的位置不需要限制在此实施例中的情况。例如,中间电触点可以位于 盘移动方向H的前端和尾端。然而,将中间电触点定位于盘移动方向H的前端比将其定位于尾端能够更有效地 缓冲在盘四移动到设备主组件IA中时所产生的振动。即,前一种布置能够更好地缓冲盒 在使用之前所经受的振动,从而比后一种布置更加有实际意义。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设备主 组件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可以在支撑处理盒的同时从外侧向内侧移动,能够 缓和对盒的冲击。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设备主组件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可以在支撑处理盒的同时从内侧向外侧移动,能 够缓和对盒的冲击。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设备 主组件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可以在支撑处理盒的同时从内侧向外侧移动,能 够通过输入电触点缓和对盒的冲击。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设备 主组件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可以在支撑处理盒的同时从内侧向外侧移动,能 够使用为另一目的提供的部件缓和对盒的冲击。尽管已经参照这里所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的这些细 节,并且,该申请意在覆盖那些可落入改进目的或者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那些改进和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处理盒,其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 可动部件,其在承载所述处理盒的状态下能够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的外侧 移动到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中;输出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 的所述主组件;能够弹性变形的中间电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件,用于将从所述输出 触点接收的偏压供给到所述处理盒;以及驱动力输出部分,其用于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 的所述主组件输出驱动力,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第一框架,其用于支撑所述感光鼓;显影部件,其用于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鼓的静电潜像显影;第二框架,其用于支撑所述显影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旋转地连接;驱动力输入部分,其被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驱动力输入部分 用于在所述处理盒被安装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时与所述驱动力输出部分 接合,以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显影部件;以及输入电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并且,在所述可动部件 承载所述处理盒的状态下,所述输入电触点与所述中间电触点能够接触,以将所述偏压供 给到所述显影部件,其中,所述输入电触点从所述中间电触点接收在朝向所述感光鼓推压 所述显影部件的方向上的推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部件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 能够与所述感光鼓接触以实现显影,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在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一 端部包括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用于接收使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鼓分开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部件包括用于向所述显影辊 供给显影剂的显影剂供给辊,其中,所述输入电触点将所述偏压供给到所述显影剂供给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触点倾斜地朝下,使得所述 输入电触点被所述中间电触点倾斜地向上推压。
5.一种电摄影成像设备,其包括 ⑴处理盒;(ii)可动部件,其在承载所述处理盒的状态下能够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 外侧移动到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中;(iii)输出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iv)能够弹性变形的中间电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件,用于将从所述输出触点 接收的偏压供给到所述处理盒;以及(ν)驱动力输出部分,其用于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输出驱动力, 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鼓;第一框架,其用于支撑所述感光鼓;显影部件,其用于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鼓的静电潜像显影;第二框架,其用于支撑所述显影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旋转地连接;驱动力输入部分,其被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驱动力输入部分 用于在所述处理盒被安装于所述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时与所述驱动力输出部分 接合,以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显影部件;以及输入电触点,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并且,在所述可动部件 承载所述处理盒的状态下,所述输入电触点与所述中间电触点能够接触,以将所述偏压供 给到所述显影部件,其中,所述输入电触点从所述中间电触点接收在朝向所述感光鼓推压 所述显影部件的方向上的推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摄影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件支撑具有不同 颜色显影剂的多个所述处理盒。
全文摘要
一种电摄影成像设备,包括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其上的设备主组件,该设备包括可动部件,在支撑所述处理盒的同时可从设备主组件的外侧向内侧移动;设置于设备主组件内的输出触点;中间电触点,用于将由输出触点接收的偏压供应给处理盒,并设置于可动部件的从外侧向内侧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并且在移动方向上弹性挠曲,处理盒包括电摄影感光鼓;能够作用在电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输入电触点,其在处理盒支撑于可动部件上的状态下位于移动方向上的前端并与中间电触点接触;以及盒侧接触部分,其设置于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并且当输入电触点由中间电触点接触并弹性推压时,可与可动部件接触。
文档编号G03G15/08GK102063044SQ201010599748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8日
发明者前岛英树, 垣谷昌基, 村山一成, 高山明典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