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画面取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490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超画面取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超画面取景器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和影像采集及监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超画面取景
O随着安全监控应用的发展,摄像机的应用范围随之不断扩大,现有的图像采集设 备由摄像机和镜头组成,其取景范围是完整连续的,但受到摄像机与镜头本身的参数限制, 存在取景盲区。当需要同步摄入现有取景范围之外的某个物体影像时,就要使取景范围变 大。扩大取景范围,现在一般采用以下方法1、通过调小镜头的焦距,但这样会导致所摄物体缩小,达不到辨识要求,并且镜头 焦距的调整是有下限的。2、通过后移采集设备的位置,这样同样会使所摄物体变小,达不到辨识的要求,并 且有时设备为止受安装环境条件限制,无法向后移动。3、采用更大规模像素的摄像机或焦距范围更宽的镜头,这样就带来了使用成本上 的大幅度增加。以工业级CXD摄像机为例,140万、200万、500万像素级产品之间的差价在 数千元左右乃至近万元。4、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再增设采集设备,用第二套或更多套摄像机镜头组合来完成 取景要求,这样同样会带来使用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光学原理,在摄像机镜头前增加一个取景器,以一个小 成本的附加装置,突破摄像机镜头等图像采集设备的硬件限制,在摄像机镜头场景中,以不 妨碍主画面必须要有的影像信息为前提,同步获取图像采集设备摄像头原来取景范围外任 意位置的物体影像。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包括外壳、调节杆和镜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外壳由反“L”型左片(1)、“L”型右片(2)及前片(3)构成,左片和右片大小相等, 左右片在同一水平位置分别与前片的左右侧成90°连接,前片上部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孔卡 口,左右两片的上半部各设有一个调节槽组G-1),所述的左右两片调节槽组内设有 第一调节杆(5-1),所述的第一调节杆上设有镜片(10-1),左右两片下半部各设有与调节 槽组反向的调节槽组G-2),所述的调节槽组(5-2)内设有第二调节杆,所述的第二 调节杆上设有镜片(10-2),所述的上、下镜片随第一和第二调节杆做360°旋转,根据光学 原理和摄像镜头要求,将上、下镜片按实际反射角度要求调整,把调节杆固定在调节槽内。所述的反“L”型左片和“L”型右片,对外翻折出的底片两侧边缘设有安装孔。所述的外壳前片设有一圆孔卡口,卡口直径略大于图像采集设备摄像镜头直径, 使得图像采集设备摄像镜头完全嵌入。所述的调节槽组(4-1)包括一根竖直调节槽和三根等长的水平调节槽,所述竖直调节槽顶端与最上方的水平调节槽右端连接,所述竖直调节槽3/4处与最下方的水平调节 槽右端连接,所述三根水平调节槽等距离间隔排列,所述竖直调节槽和水平调节槽之间联通。所述的调节槽组(4-1)包括一根竖直调节槽和三根等长的水平调节槽,所述竖直 调节槽底端与最下方的水平调节槽右端连接,所述竖直调节槽1/4处与最上方的水平调节 槽右端连接,所述三根水平调节槽等距离间隔排列,所述竖直调节槽和水平调节槽之间联通。所述的镜片采用表面镀铝玻璃镜面板或PV高聚酯镜面板或铝塑镜面板或不锈钢 镜面板。所述外壳的外部可装有防护罩或直接安装于图像采集设备自带防护罩的内部前端。在最终成像图像中,所需取景对象的图像出现在最终成像图像右上角,形成“画中 画”。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所述超画面取景器,不需要通过缩小采集设备摄像镜头焦 距、后移整套图像采集设备、大幅度提高成本升级摄像机及镜头以及增加采集设备等方法, 在不损失主场景中物体辨识度的同时,将取景范围外的物体投射到图像采集设备中,形成 “画中画”的影像组成。具有结构简单,造价成本较低,使用方便的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产品构造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光反射原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产品效果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产品实施例场景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产品实施例画面图;参照
图1,1是反“L”型左片,2是“L”型右片,3是前片,-1和4_2是调解槽组,5_1 和5-2是调节杆,10-1和10-2是镜片;参照图2,6是摄像机成像芯片,7是镜头,8是图像采集设备本身的取景范围,9是 取景范围之外的物体,10-1是超画面取景器中的上镜片,10-2是超画面取景器中的下镜 片;参照图3,11是取景范围内画面,12是超画面取景器所投射的取景范围外物体画参照图4,13是加装本发明产品的图像采集设备,α是图像采集设备取景范围的 覆盖角度,14是距离过近的信号灯;参照图5,15是车牌号码,16是停车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
图1,本发明创造的外壳由反“L”型左片⑴、“L”型右片(2)及前片(3)构 成,左片和右片大小相等,左右片在同一水平位置分别与前片的左右侧成90°连接,前片上部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孔卡口,左右两片的上半部各设有一个调节槽组G-i),所述的左右两 片调节槽组内设有第一调节杆(5-1),所述的第一调节杆上设有镜片(10-1),左右两 片下半部各设有与调节槽组(4-1)反向的调节槽组G-2),所述的调节槽组(4- 内设有第 二调节杆(5-2),所述的第二调节杆上设有镜片(10-2),所述的上、下镜片随第一和第二调 节杆做360°旋转,根据光学原理和摄像镜头要求,将上、下镜片按实际反射角度要求调整, 把调节杆固定在调节槽内。实施例一以智能交通行业中闯红灯违法取证图像采集系统为例智能交通行业中闯红灯违法取证图像采集系统的原理是利用埋设在路口车道下 的感应线圈,通过车辆检测器,根据车辆通过时的磁场变化来检测是否有车辆通过,再根据 检测到的路口信号灯状态,判断车辆是否闯红灯。当有车辆违反交通信号指示闯红灯时,抓 拍控制器自动记车辆通过的时间、信号灯红灯点亮的时间、路口地址、路口方向、车道等相 关信息,并控制数码图像采集设备拍摄违法事件现场的数码图片,组合成一条车辆违法数 据记录。根据公安部标准(GB/T496-2009)中要求闯红灯违法取证图像中必须含有——清 晰的车辆号牌、停车线以及对面信号灯这三要素。参照图3、图4由于某路口图像采集设备与信号灯14之间距离太近,使得信号灯不 在图像采集设备本身的取景范围之内,且由于实际情况限制,图像采集设备无法向后移动, 通过调小焦距扩大取景范围的话也将使车辆号牌辨识度下降,达不到软件识别要求。所以 在最终成像中缺少信号灯的相关信息。在此种情况下,把超画面取景器安装在图像采集设 备摄像镜头的前方,取景器前片上的卡口与摄像镜头吻合套入。参照图2根据信号灯的实 际高度及信号灯与镜片10-1、10-2之间的距离和入射角度调整调节杆确定上、下镜片与水 平方向夹角角度,使得信号灯信号图像投射到下镜片上,根据反射原理,信号灯信号图像被 反射到上镜片上,根据反射原理再次反射后,信号灯信号图像可以出现在最终成像画面的 右上角如图5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包括外壳、调节杆和镜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由反“L”型左 片(1)、“L”型右片(2)及前片(3)构成,左片和右片大小相等,左右片在同一水平位置分别 与前片的左右侧成90°连接,前片上部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孔卡口,左右两片的上半部各设 有一个调节槽组G-1),所述的左右两片调节槽组内设有第一调节杆(5-1),所述的 第一调节杆上设有镜片(10-1),左右两片下半部各设有与调节槽组反向的调节槽组 G-2),所述的调节槽组(5-2)内设有第二调节杆,所述的第二调节杆上设有镜片(10-2), 所述的上、下镜片随第一和第二调节杆做360°旋转,根据光学原理和摄像镜头要求,将上、 下镜片按实际反射角度要求调整,把调节杆固定在调节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L”型左片和“L”型 右片,对外翻折出的底片两侧边缘设有安装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前片设有一圆孔卡 口,卡口直径略大于图像采集设备摄像镜头直径,使得图像采集设备摄像镜头完全嵌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槽组(4-1)包括一 根竖直调节槽和三根等长的水平调节槽,所述竖直调节槽顶端与最上方的水平调节槽右端 连接,所述竖直调节槽3/4处与最下方的水平调节槽右端连接,所述三根水平调节槽等距 离间隔排列,所述竖直调节槽和水平调节槽之间联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槽组(4- 包括一 根竖直调节槽和三根等长的水平调节槽,所述竖直调节槽底端与最下方的水平调节槽右端 连接,所述竖直调节槽1/4处与最上方的水平调节槽右端连接,所述三根水平调节槽等距 离间隔排列,所述竖直调节槽和水平调节槽之间联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镜片采用表面镀铝玻璃 镜面板或PV高聚酯镜面板或铝塑镜面板或不锈钢镜面板。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部可装有防 护罩或直接安装于图像采集设备自带防护罩的内部前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和影像采集及监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超画面取景器,包括外壳、调节杆和镜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由左片(1)、右片(2)及前片(3)构成,左片和右片大小相等,左右片在同一水平位置分别与前片的左右侧成90°连接,前片上部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孔卡口,左右两片的上半部各设有一个调节槽组(4-1),调解组内设有的第一调节杆(5-1)上设有镜片(10-1),左右两片下半部各设有调节槽组(4-2),调解组内设有的第二调节杆(5-2)上设有镜片(10-2),所述的上、下镜片随第一和第二调节杆做360°旋转,调节杆可固定在调节槽内,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造价成本较低,使用方便的优点。
文档编号G03B13/10GK201909926SQ201120017989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0日
发明者潘世敏, 王莹, 薛永斌 申请人:上海汉世智能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