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72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包括液晶-塑胶芯层、透明导电膜,透明导电膜上设置至少两个工作单元,两个相邻的所述工作单元之间设置绝缘凹槽。
背景技术
聚合物分散型液晶(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简称 PDLC)是一种新兴的电光薄膜材料,具备显著的电光特性,被广泛应用,可用来制备调光玻璃、魔术玻璃、电致液晶雾化玻璃、Smart Glass、电光开关、光栅及其衍生产品等。在此类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装置中,PDLC膜两侧是透明导电层(膜),在不通电状态下,液晶微滴光轴取向是随机的, 并且液晶的折射率是各向异性的,当光射到PDLC膜时发生散射,PDLC膜呈不透明态;通电后,在足够电场作用下,液晶微滴的光轴会沿电场方向取向排列,当液晶和聚合物满足折射率匹配条件时PDLC膜呈现透明态。一直以来,PDLC膜由于透明导电层柔软不易处理和聚合物分散液晶芯层易损坏的特殊性,技术要求颇高,对于PDLC膜的显示样式上未有的突破, 通常是整片规则形状的PDLC膜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提供一种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实现显示样式多样化,进而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该液晶膜包括液晶-塑胶芯层、透明导电膜;透明导电膜上设置至少两个工作单元,两个相邻的所述工作单元之间设置绝缘凹槽。本实用新型的液晶膜可以实现局部透明态、整体磨砂态之间的转换,可以实现多种形状、文字、图案的装饰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包括液晶-塑胶芯层、透明导电膜,其要点在于所述液晶-塑胶芯层一侧设置第一透明导电膜,所述液晶-塑胶芯层另一侧设置第二透明导电膜;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设置至少两个工作单元,两个相邻的所述工作单元之间设置绝缘凹槽;所述工作单元的供电电极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所述绝缘凹槽的宽度是5 - 20微米。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可在电压驱动下实现局部透明态、整体磨砂态之间的转换,可以实现多种形状、文字、图案的装饰效果。2、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多种领域的需求应用于多种装饰领域。3、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衍生产品中,例如电致液晶雾化玻璃产品中。4、本实用新型可加工后粘贴于基底(如玻璃等)表面,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5、本实用新型中防潮层的设置可避免设置有图案导电层区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因受潮而短路。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绝缘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
图1、图2、图3、图4,(图2是
图1的左侧视图,图3是
图1的右侧视图,图4是图2中的A-A剖面图),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包括液晶-塑胶芯层100、透明导电膜,所述液晶-塑胶芯层一侧设置第一透明导电膜200,所述液晶-塑胶芯层另一侧设置第二透明导电膜300 ;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设置至少两个工作单元, 两个相邻的所述工作单元之间设置绝缘凹槽203,所述工作单元的供电电极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所述绝缘凹槽的宽度是5 - 20微米;两个相邻的所述工作单元边缘相互吻合设置。绝缘凹槽优选的宽度是10微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包括一个液晶一塑胶芯层和其两侧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液晶一塑胶芯层的厚度是0. 36毫米,可以采用德国E-Merk的液晶E-7, 美国Dow化学公司的塑胶,透明导电膜采用湖南三才产ITO-PET导电膜,是单面镀有ITO (氧化铟锡)导电层的柔性聚脂薄膜,透明导电膜的厚度是0. 39毫米;所述透明导电膜与液晶-塑胶芯层固化粘合在一起。制作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和电致液晶雾化玻璃的相关技术内容是现有技术,可参见中国专利200820118099. 5,此处不详细描述。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设计成具有两个工作单元的液晶膜,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的中心设置一个圆环形工作单元201,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202 (即工作单元202的内圆周与工作单元201外圆周相吻合),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2011之间设置透明导线2012,供电电极2011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右边部);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 - 1000微米。透明导线优选的宽度是500 微米。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中心是一个装饰圆片204 (该装饰圆片由第一透明导电膜经激光切割构成,不连接供电电极);另一个工作单元202的供电电极2021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上边部);参见图3,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300呈矩形,其供电电极3021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上边部)。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第一透明导电膜的一面称为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正面,设置第二透明导电膜的一面称为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背面。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外形与第二透明导电膜的外形尺寸相同。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明导电膜上的两个工作单元可以采用激光切割技术制作;首先将液晶-塑胶芯层、第一透明导电膜、第二透明导电膜复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启动激光切割设备(ILS- III / III智慧型激光机,广州华之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在第一透明导电膜上切割出图2显示的图形,激光切割出的绝缘凹槽的宽度是10微米,绝缘凹槽的深度与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厚度相同;透明导线2012可以在透明导电膜上激光切割形成, 也可以另取一透明导电条粘接在圆环形工作单元201与其供电电极2011之间。本实施例中的供电电极2011、2021采用铜箔、铜网、银箔、银网材料中的一种;供电电极与透明导电膜采用粘接固定。本实施例中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通过导线与一个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控制器的控制,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可以实现三种显示状态;不通电时整个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呈现磨砂态(即不透明);当圆环形工作单元201的供电电极2011和供电电极3021通电时,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中心呈现一个透明的圆环图案;当工作单元202的供电电极2021和供电电极3021接通电源时,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中心呈现一个磨砂态圆片图案,磨砂态圆片图案四周呈现透明态。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寿命,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设置有防潮层,该防潮层可以是氟涂料或UV胶。防潮层的厚度是1微米。所述的防潮层是覆盖在整个透明导电膜上。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内容在此不一一重复描述;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也属于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参见
图1、图2、图5,本实施例中,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参考
图1、图2,第一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一个圆环形工作单元,圆环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圆环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供电电极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是第二透明导电膜结构的不同,参见图5(图5显示了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背面的第二透明导电膜结构,
图1右侧视图),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一个圆环形工作单元301,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302,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3011之间设置透明导线3012,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 — 1000微米;透明导线优选的宽度是500微米;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的圆环形工作单元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的圆环形工作单元呈轴向对正设置。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中心是一个装饰圆片304 ;另一个工作单元302的供电电极3021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两个相邻的所述工作单元之间设置绝缘凹槽。所述呈轴向对正设置是指圆环形工作单元201和圆环形工作单元 301位于同一轴线上,并且大小相同。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寿命,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设置有防潮层。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中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内容在此不一一重复描述;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也属于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参见
图1、图6,本实施例中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包括液晶-塑胶芯层、透明导
5电膜,液晶-塑胶芯层一侧设置第一透明导电膜,所述液晶-塑胶芯层另一侧设置第二透明导电膜;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一个多边形工作单元,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 — 1000微米。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可以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本实施例是三角形。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呈矩形,其供电电极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 (参考图3)。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结构中,第二透明导电膜也可以与第一透明导电膜采用相同结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一个多边形工作单元,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 — 1000微米;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的多边形工作单元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的多边形工作单元呈轴向对正设置。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寿命,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设置有防潮层。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中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内容在此不一一重复描述;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也属于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参见
图1、图8,本实施例中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包括液晶-塑胶芯层、透明导电膜,液晶-塑胶芯层一侧设置第一透明导电膜,所述液晶-塑胶芯层另一侧设置第二透明导电膜。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多个数字形工作单元,所述数字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数字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 — 1000微米。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呈矩形,其供电电极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参考见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膜中心并列设置两个阿拉伯数字, 该阿拉伯数字由7个工作单元构成(三个横条单元、四个竖条单元),每个工作单元都连接一个供电电极(图中没有显示)。本实施例中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通过导线与一个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控制器的控制,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可以实现二种显示状态;不通电时整个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呈现磨砂态(即不透明);当数字形工作单元通电时,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中心呈现一组透明的数字图案,可以显示00 - 99中的所有整数数字。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结构中,第二透明导电膜也可以与第一透明导电膜采用相同结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多个数字形工作单元,所述数字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数字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 — 1000微米;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的数字形工作单元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的数字形工作单元呈轴向对正设置。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寿命,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设置有防潮层。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包括液晶-塑胶芯层、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塑胶芯层一侧设置第一透明导电膜,所述液晶-塑胶芯层另一侧设置第二透明导电膜;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设置至少两个工作单元,两个相邻的所述工作单元之间设置绝缘凹槽,所述工作单元的供电电极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所述绝缘凹槽的宽度是5-20微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一个圆环形工作单元,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100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一个圆环形工作单元,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圆环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1000微米;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的圆环形工作单元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的圆环形工作单元呈轴向对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一个多边形工作单元,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100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一个多边形工作单元,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多边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1000微米;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的多边形工作单元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的多边形工作单元呈轴向对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多个数字形工作单元,所述数字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数字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1000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中心设置多个数字形工作单元,所述数字形工作单元外环绕设置另一个工作单元,所述数字形工作单元与其供电电极之间设置透明导线,所述透明导线宽度是200-1000微米;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上的数字形工作单元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的数字形工作单元呈轴向对正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多工作单元的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包括液晶-塑胶芯层、透明导电膜,所述液晶-塑胶芯层一侧设置第一透明导电膜,所述液晶-塑胶芯层另一侧设置第二透明导电膜;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上设置至少两个工作单元,两个相邻的所述工作单元之间设置绝缘凹槽,所述工作单元的供电电极设置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的边部;所述绝缘凹槽的宽度是5-20微米。本实用新型的液晶膜可以实现局部透明态、整体磨砂态之间的转换,可以实现多种形状、文字、图案的装饰效果。
文档编号G02F1/1334GK202159209SQ201120248620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4日
发明者赵勤, 郭学东, 高攀 申请人:北京众智同辉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