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065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导光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且第一光源适于提供第一非准直光束至第一入光面,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二入光面旁且第二光源适于提供第一准直光束至第二入光面。第一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第一反射元件用以反射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展开。
【专利说明】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在导光板上同时使用准直光束与非准直光束的一种背光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 ;BLM)又称背光源,为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1XD)的重要零件之一。由于TFT-1XD为非自发光的显示器,必须透过背光源投射光线,依序穿透TFT-LCD面板中的偏光板、玻璃基板、液晶层、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板等相关零件,最后进入人的眼睛成像,达到显示的功能。
[0003]一般而言,背光模块依其规模的要求,以光源设置的位置做分类,可分为侧光式(Edge Lighting)背光模块以及直下型(Bottom Lighting)背光模块,其中侧光式背光模块中的关键零件有反射片(Reflector)、光源(冷阴极灯管或发光二极管)、导光板(LightGuide Plate)、光学膜片(例如扩散片(Diffuser)、棱镜片(Prism sheet))等零件组成。而侧光式背光模块通常会采用发光二极管来作为光源,但如果同时搭配激光光源的话,将可得到更好的出光效率以及更大的色域范围。
[0004]目前同时使用发光二极管与激光做为光源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结构,其主要是将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同时配置于同一电路板上以构成同时具有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的光条(light bar),但受到空间的限制,能够置放光源的数量有限,经常无法满足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亮度需求。另外一种同时使用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结构,是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分别使用独立的导光板,再将两片导光板相互堆叠,如此一来,将可以置放较多的光源,但这样的结构会造成制作成本的提高,此外,背光模块的整体厚度也会增加,倘若两片导光板的亮度分布不一致,将导致不同区域色度的变异。如美国专利号第7303322号专利中所揭露一种双层独立光源导光板的结构设计,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也就是制作成本提高以及两片导光板的亮度分布不一致,将导致不同区域色度的变异。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与改善,成为此【技术领域】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O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在导光板上同时配置两种光源,藉以提高出光效率并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制作成本。
[0006]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在导光板上同时使用准直光束与非准直光束,藉以提高出光效率并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制作成本。
[0007]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兀件。导光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出光面以及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出光面邻接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底面邻接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且适于提供第一非准直光束至第一入光面,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二入光面旁且适于提供第一准直光束至第二入光面。第一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一入光面上,用以反射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展开。
[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为发光二极管,而第二光源为一激光光源。
[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而第二光源为第二发光二极管与准直透镜的组合。
[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每一第一光源对应于每一第二光源。
[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这些第一光源中相邻两个第一光源之间具有一间隔,且每一第二光源对应于一间隔。
[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为矩形,第一入光面具有第一角落,第二入光面具有第二角落,第一角落与第二角落分别位于矩形的对角线的二端,且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角落处,第二光源配置于该第二角落处。
[00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第二入光面具有第二角落与第三角落且第二角落与第三角落分别连接第二入光面,这些第二光源分别配置于第二角落处与第三角落处。
[00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具有多个微结构,配置于底面,这些微结构于底面的分布密度由第一入光面朝第二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加。
[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光转换结构,配置于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或出光面,光转换结构用以接收来自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并改变第一准直光束的颜色。
[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转换结构包括荧光粉。
[00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光学结构,该光学结构配置于第二光源与第二入光面之间,光学结构包括多个长条形柱状透镜,每一长条形柱状透镜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反射元件的数量为多个,第一反射元件为长条型凸面微反射镜,且每一第一反射元件朝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延伸方向垂直于出光面,第二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入光面且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
[001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为凸面反射镜。
[001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为凸面微反射镜阵列。
[002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一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这些第一反射元件分别位于相邻两第一光源之间。
[002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包括内凹面与涂布于内凹面的反射层,其中内凹面连接第二入光面与出光面且凹入导光板。
[002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第二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二入光面旁,第二反射兀件用以反射第一光源发出的非准直光束。
[002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反射元件与第二光源的数量为多个,这些第二反射元件分别位于相邻两第二光源之间。
[002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光源、至少一第四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三反射元件。第三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三入光面旁,第三光源适于提供第二非准直光束至第三入光面。第四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与第三入光面相对的第四入光面旁,第四光源适于提供第二准直光束至第四入光面,其中第三入光面与第四入光面分别连接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之间。第三反射元件配置于第四入光面旁,用以反射第四光源发出的第二准直光束,并使得第二准直光束扩散。
[002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光源为发光二极管,而第四光源为一激光光源。
[002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而第四光源为第二发光二极管与准直透镜的组合。
[002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反射元件为凸面反射镜。
[002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反射元件为凸面微反射镜阵列。
[002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反射元件与第四光源的数量为多个,这些第三反射元件分别位于相邻二第四光源之间。
[0030]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另外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导光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其中第一入光面具有第一反射元件。光源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第一光源适于提供非准直光束至第一入光面。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二入光面旁并对应于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元件,第二光源适于提供准直光束至第二入光面,当准直光束传导至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元件时,第一反射元件用以反射准直光束,并使得准直光束扩散。
[0031]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其导光板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旁分别配置第一光源(如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光源(如激光二极管),并且第二光源侧也就是第二入光面旁配置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当第二光源发出的准直光束穿透导光板传导至第一入光面时,经由第一反射元件的反射后,使得被反射的准直光束朝向导光板扩散,并与发光二极管发出的非准直光束均匀混合,进而使得背光模块的出光亮度提高且亮度分布均匀的光源。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便可在同一导光板上同时配置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而不需额外的导光板。此外,在只有使用同一片导光板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使用两片以上导光板彼此堆叠时,每一片导光板亮度分布不一致所造成的色度变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33]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34]图2为沿着图1所示的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0035]图3为沿着图1所示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0036]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37]图5为沿着图4所示的CC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0038]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39]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40]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41]图9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42]图10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43]图11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44]图1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45]图13为图12所示的光学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6]图14为图12所示的反射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7]图1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4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49]1、la、lb、lc、Id、le、If、lg、lh、I1:背光模块
[0050]11、lie:导光板
[0051]12、12e:第一光源
[0052]13、13e:第二光源
[0053]14、14a、14h、18:第一反射元件
[0054]14e:第二反射元件
[0055]14g:第三反射元件
[0056]15:微结构
[0057]16:光转换结构
[0058]17:光学结构
[0059]lll、lllc、llld、lll1:第一入光面
[0060]112、112c、112d:第二入光面
[0061]116:第三入光面
[0062]117:第四入光面
[0063]113:出光面
[0064]114:底面
[0065]115:微结构
[0066]120:第一非准直光束
[0067]120e:第二非准直光束
[0068]130:第一准直光束
[0069]130e:第二准直光束
[0070]170:长条型柱状透镜
[0071]ISO:内凹面
[0072]181:反射层
[0073]1110:第一角落
[0074]1111:第三角落
[0075]1120、1120d:第四角落
[0076]1121、1121d:第二角落
[0077]AA、BB、CC:线段
[0078]W:间隔
[0079]L1、L2:对角线
[0080]Dl:第一延伸方向
[0081]D2:第二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82]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0083]请参照图1、图2与图3,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沿着图1所示的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沿着图1所示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包括导光板11、至少一第一光源12、至少一第二光源13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14。导光板11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光面111与第二入光面112以及一出光面113,其中出光面113邻接第一入光面111与第二入光面112。第一光源12配置于第一入光面111旁,第一光源12适于提供第一非准直光束120至第一入光面
111。第二光源13配置于第二入光面112旁,第二光源13适于提供第一准直光束130至第二入光面112。第一反射元件14配置于第一入光面111旁,第一反射元件14用以反射第二光源13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130,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130扩散。
[0084]请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元件14、第一光源12以及第二光源12的数量分别为多个,这些第一反射元件14分别位于相邻二第一光源12之间。换言之,这些第一光源12中相邻两个第一光源12之间具有间隔W,而每一第一反射元件14设置于此间隔W内,而每一第二光源13对应于每一第一反射元件14以及间隔W。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反射元件14例如是单个凸面反射镜或是由多个凸面微反射镜构成的凸面微反射镜阵列,无论是单个凸面反射镜或是凸面微反射镜阵列,皆能达成反射准直光源13发出的准直光束130并且将准直光束130扩散的功效,可视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而选用,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2例如是发光二极管,而第二光源13例如是激光二极管,第二光源13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130例如是具有高准直性以及高指向性的激光光束,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光源13除了使用激光二极管外,也可以使用一般发光二极管搭配准直透镜的组合,同样也可以产生准直光束。
[0085]请参照图2与图3,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的导光板11还具有底面114以及多个微结构115,其中底面114相对于出光面113并邻接于第一入光面111与第二入光面
112。这些微结构115配置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4,而设置这些微结构115的目的在于破坏光束于导光板11内进行的全反射作用,使得第一非准直光束120与被第一反射元件14反射的第一准直光束130经由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3离开导光板11。而本实施例所述的多个微结构115的分布密度由第一入光面111朝第二入光面112的方向逐渐增加,换言之,配置于靠近第一光源12的底面114上的微结构115分布密度较低,而配置于靠近第二光源13的底面114上的微结构115分布密度较高。藉由调整这些微结构115的密度分布,使得背光模块I提供更加均匀化的出光亮度。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115例如是印刷于导光板11底面114的反射材料或是使用射出成形技术在导光板11的底面114形成多个细微的凸点,可视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而选用,本发明不限于此。
[0086]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反射元件14例如是凸面反射镜或是凸面微反射镜阵列,因此,当第一反射元件14反射由第二光源13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130后,被反射的第一准直光束130会朝不同的方向展开。如图1与图3所示,被反射的第一准直光束130分别朝平行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3 (或是底面114)以及平行于导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111 (或是第二入光面112)的方向进行扩散。需特别说明的是,如图1与图3所不的被反射的准直光束130的展开方向仅为不意,实际上第一准直光束130被凸面反射镜反射后会朝不同的方向展开,不仅限于只有朝平行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3以及平行于导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111的方向进行展开。
[0087]请参照图4与图5,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沿图4所示的CC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如图4与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a与图1-3所示的背光模块I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a的第一反射元件14a例如是呈长条形的凸面微反射镜阵列。在本实施例中,长条形的凸面微反射镜阵列配置于第一入光面111旁且位于第一光源12的上方。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反射元件14a的配置位置仅为本发明的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能够达成反射第一准直光束130的功效,第一反射元件14a也可配置于第一光源12的下方。
[0088]请参照图6,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如图6所不,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b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每个第二光源13皆可对应于每个第一光源12上方或下方的第一反射元件14a。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b的其余构件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相同,在此不赘述。
[0089]请参照图7,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如图7所不,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c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导光板11例如是矩形,导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Illc具有第一角落1110与第三角落1111,导光板11的第二入光面112c具有第二角落1121以及第四角落1120。第一入光面Illc的第一角落1110与第二入光面112c的第二角落1121分别位于导光板11的对角线LI的两端。第一入光面Illc的第三角落1111与第二入光面112c的第四角落1120分别位于导光板11的另一对角线L2的两端。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光源12分别配置于第一入光面Illc的第一角落1110、第三角落1111以及第一角落1110与第三角落1111之间。而这些第二光源13分别配置于第二入光面112c的第二角落1121、第四角落1120以及第二角落1121与第四角落1120之间。也就是说,配置于第一角落1111的第一光源12对应于配置于第二角落1120的第二光源13。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c的其余构件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相同,在此不赘述。
[0090]请参照图8,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如图8所不,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d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导光板11的第二入光面112d具有第二角落1121d以及第四角落1120d。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源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这些第二光源13分别配置于第二入光面112d的第二角落1121d与第四角落1120d,而这些第一光源12配置于第一入光面Illd旁。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d的其余构件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相同,在此不赘述。
[0091]请参照图9,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如图9所不,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e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e还包括第三光源12e、第四光源13e以及第二反射元件14e,导光板lie还包括第三入光面116以及第四入光面117,其中第三入光面116连接第一入光面111与第二入光面112,第四入光面117相对于第三入光面116并且连接第一入光面111与第二入光面112。第三光源12e配置于第三入光面116旁,适于提供第二非准直光束120e至第三入光面116。第四光源13e配置于第四入光面117旁,适于提供第二准直光束130e至第四入光面117。第二反射元件14e配置于第四入光面117旁,用以反射第四光源13e发出的第二准直光束130e,并使得第二准直光束130e展开。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e的其余构件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相同,在此不赘述。
[0092]请参照图10,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0所不,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f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f还包括光转换结构16,该光转换结构配置于第二入光面112上,光转换结构16例如是由荧光粉(Phospher)所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光转换结构16也可以采用量子点(Quantum dots)荧光粉。光转换结构16用以接收来自第二光源13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130,并进一步改变第一准直光束130的颜色。举例来说,第二光源13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130的颜色例如是蓝色,当光转换结构16接收第一准直光束130后,光转换结构16将第一准直光束130的颜色由蓝色转换成黄色。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光转换结构16例如是涂布于导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111、出光面113或是直接形成于导光板11的内部,可视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而选用,本发明不限于此。
[0093]请参照图11,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1所不,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g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g还包括第三反射元件Hg,该第三反射元件14g配置于导光板11的第二入光面112旁。第三反射元件14g用以反射这些第一光源12发出的第一非准直光束1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反射元件14g例如是单个凸面反射镜或是由多个凸面微反射镜构成的凸面微反射镜阵列,且配置于这些第二光源13的上方或下方。而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三反射元件Hg的数量例如是多个,这些第三反射元件14g分别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光源13之间(类似于图1所示的第一反射元件14的配置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g的其余构件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相同,在此不赘述。
[0094]请参照图12、图13与图14,图1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13与图14分别为图12所示的光学结构17与第一反射元件14h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h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h还包括光学结构17,该光学结构17配置于第二光源13与导光板11的第二入光面112之间。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结构17包括多个柱状透镜170,每一柱状透镜170朝第一延伸方向Dl延伸,其中第一延伸方向Dl例如是垂直于出光面113。光学结构17用以接收第二光源13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130,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130沿着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Dl的方向展开。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反射元件14h例如是长条型凸面微反射镜,且每一第一反射元件14h朝第二延伸方向D2延伸,其中第二延伸方向D2例如是平行于第一入光面111并且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D1。这些第一反射元件14h用以接收被光学结构17展开的第一准直光束130,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130沿着垂直于第二延伸方向D2的方向展开,使第一准直光束130于导光板11内均匀发散。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h的其余构件与图4-5所述的背光模块Ia相同,在此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结构17的形状除了如图13所示的为半圆弧状外,亦可为V字形、半圆弧与平面的搭配或是上述各类型态的混用,只要能达成将第一准直光束130展开的功效即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0095]请参照图15,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Ii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导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Illi的第一反射元件18并非直接设置于第一入光面111上,而是与出光面113以及第一入光面111相连接并凹入导光板11内。第一反射元件18具有内凹面180以及涂布于内凹面180上的反射层181,反射元件18的内凹面180凹入导光板11内。第二光源13配置于导光板11的第二入光面112旁并对应于第一入光面Illi的第一反射元件18,当第二光源13发出的准直光束130传导至第一入光面Illi的第一反射元件18时,第一反射元件18用以反射准直光束130,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130展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块Ii的优点在于,第一反射兀件18也可以是与导光板11 一体成形,无需另外配置其他反射元件,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0096]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其导光板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旁分别配置第一光源(如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光源(如激光二极管),并且第二光源侧也就是第二入光面旁配置有第一反射兀件,当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穿透导光板传导至第一入光面时,经由第一反射元件的反射后,使得被反射的第一准直光束朝导光板内展开,并与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第一非准直光束均匀混合,进而使得背光模块的出光亮度提高且亮度分布均匀的光源。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便可在同一导光板上同时配置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而不需要额外的导光板。此外,在只有使用同一片导光板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使用两片以上导光板彼此堆叠时,每一片导光板亮度分布不一致所造成的色度变异。
[0097]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 该导光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相对于该出光面的底面,该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该底面邻接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 该至少一第一光源配置于该第一入光面旁,该第一光源适于提供一第一非准直光束至该第一入光面, 该至少一第二光源配置于该第二入光面旁,该第二光源适于提供一第一准直光束至该第二入光面, 该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一入光面旁,该第一反射元件用以反射由该第二光源发出的该第一准直光束,并使得该第一准直光束展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光源为一激光二极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与一准直透镜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源与该第二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至少一该第一光源对应于一该第二光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源与该第二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相邻两个该第一光源之间具有一间隔,且至少一该第二光源对应于该间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为矩形且该第一入光面具有一第一角落,该第二入光面具有一第二角落,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二角落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一对角线的两端,且该至少一第一光源配置于该第一角落处,该至少一第二光源配置于该第二角落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入光面还具有一第三角落,该第二入光面还具有一第四角落,该第三角落与该第四角落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另一对角线的两端,且该至少一第一光源配置于该第三角落处,该至少一第二光源配置于该第四角落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源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该导光板为矩形且该第二入光面具有一第二角落与一第四角落,该第二角落与该第四角落邻接该第二入光面,且这些第二光源分别配置于该第二角落处与该第四角落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还具有多个微结构,这些微结构配置于该底面,这些微结构于该底面的分布密度由该第一入光面朝该第二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加。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转换结构,该光转换结构配置于该导光板,该光转换结构用以接收来自该第二光源发出的该第一准直光束,并改变该第一准直光束的颜色。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转换结构包括荧光粉。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学结构,该光学结构配置于该第二光源与该第二入光面之间,该光学结构包括多个长条形柱状透镜,每一柱状透镜的纵长方向平行一第一延伸方向,该第一反射元件的数量为多个,且该第一反射元件为长条型凸面微反射镜,该长条型凸面微反射镜的纵长方向平行一第二延伸方向,其中该第一延伸方向垂直于该出光面,该第二延伸方向平行于该第二入光面且垂直于该第一延伸方向。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射元件为一凸面反射镜。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射兀件为一凸面微反射镜阵列。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射兀件包括该导光板的一内凹面与一涂布于该内凹面的反射层,该内凹面连接该第二入光面与该出光面且凹入该导光板。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第一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这些第一反射元件分别位于相邻两个该第一光源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光源、至少一第四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二反射元件, 该至少一第三光源配置于该导光板的一第三入光面旁,该至少一第三光源适于提供一第二非准直光束至该第三入光面, 该至少一第四光源配置于该导光板的与该第三入光面相对的一第四入光面旁,该至少一第四光源适于提供一第二准直光束至该第四入光面,其中该第三入光面连接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该第四入光面相对于该第三入光面并且连接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 该至少一第二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三入光面旁,该第二反射元件用以反射该第四光源发出的该第二准直光束,并使得该第二准直光束展开。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而该第四光源为一激光二极管。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而该第四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与一准直透镜的组合。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光源与该第四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至少一该第三光源对应于一该第四光源。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光源与该第四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相邻两个该第三光源之间具有一间隔,且至少一该第四光源对应于该间隔。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三反射元件为一凸面反射镜。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反射元件为一凸面微反射镜阵列。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反射元件,该第三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二入光面旁,该第三反射元件用以反射该第一光源发出的该第一非准直光束。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反射元件与该第二光源的数量为多个,这些第三反射元件分别位于相邻两个该第二光源之间。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反射元件为一凸面反射镜。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反射元件为一凸面微反射镜阵列。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4238186SQ201310247187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0日
【发明者】刘明达, 林锦明, 王思克 申请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