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和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432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和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其设置在比如可换镜头相机的相机本体上,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以在相机本体内储存发光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可换镜头相机的发光装置的结构设计成在不使用时适合于储存在相机本体内并且在使用之前弹出。优选地,将发光装置的弹出高度设置为尽可能地高,以便防止发生摄像镜头造成的所谓的遮蔽,该摄像镜头从相机本体中向前突出并且干扰来自发光装置的照明光。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第2010-191017号和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第2004-151684号中披露了与相机本体连接的已知的弹出式发光装置的实例。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第2010-191017号中披露的具有发光装置的相机为紧凑型照相机而非可换镜头类型。因此,发光装置可在相机本体内紧凑地且具有更少的限制地储存。相对地,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第2004-151684号中披露的发光装置中,用于弹出式装置的支撑机构较大。因此,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隔间从相机本体的上表面中明显地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在可换镜头相机内,提供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以便发光装置可紧凑地储存在相机本体内,甚至是在具有支撑机构的情况下,所述支撑机构为发光装置提供足够大的弹出高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用于发光装置的第一储存结构具有: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包括形成在其正面上以便附接镜头镜筒的镜头安装座(mount);设置在背面上的成像元件,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与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以及凹形储存隔间,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位于与镜头安装座的上部分对应的 位置中,所述发光装置与储存隔间附接并且能够从所述储存隔间弹出或收回至所述储存隔间。在本文中,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下表面或底部位于接合棘爪的下边缘与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的上侧之间,所述接合棘爪设置在镜头安装座的上边缘部分。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发光装置的第二储存结构具有: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包括形成在其正面上以便附接镜头镜筒的镜头安装座;设置在其背面上的成像元件,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与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以及凹形储存隔间,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位于与镜头安装座的上部分对应的位置中,所述发光装置与所述储存隔间附接并且能够从所述储存隔间弹出或收回至所述储存隔间。在本文中,从镜头安装座的上端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的竖直距离大于从上端到发光装置的顶面的距离。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臂,所述第一臂利用第一支撑部件由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利用与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二支撑部件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臂的端部;以及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利用与第二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三支撑部件可旋转地与连接构件连接。在本文中,第一臂和发光单元彼此平行,并且在第一臂、连接构件以及发光单元储存在相机本体的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发光部与第一支撑部件相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包括: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包括形成在正面以便附接透镜镜筒的镜头安装座以及设置在背面的成像元件,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以及凹形储存隔间,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形成在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部分对应的位置处,所述发光装置附接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并且能够从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弹出或收回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位于接合棘爪的下边缘与所述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的上侧之间,所述接合棘爪设置在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边缘部处。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中,在所述发光装置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中的状态下,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和整个所述发光装置远离所述镜头安装座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的背面。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中,在所述发光装置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中的状态下,所述发光装置的上表面与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的上侧上的除了所述发光装置以外的任何元件处于相同的高度处。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中,从所述相机本体的正面视角来看,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宽度小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宽度。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中,在所述发光装置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中的状态下,所述发光装置的高度小于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内的暗箱的高度。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中,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端到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的竖直距离大于从所述上端到所述发光装置的上表面的竖直距离。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中,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的位置尽可能地低,以便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下部外壁尽可能地靠近所述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中,进一步包括支撑机构,所述发光装置利用所述支撑机构附接至所述相机本体,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臂,所述第一臂通过第一支撑部件由所述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二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臂的端部;以及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三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构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发光单元彼此平行,并且在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相机本体的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包括: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包括形成在正面上以便附接透镜镜筒的镜头安装座以及设置在背面上的成像元件,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以及凹形储存隔间,所述凹形储存隔间配置在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部分对应的位置中,所述发光装置附接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并且能够从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弹出或收回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端到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的竖直距离大于从所述上端到所述发光装置的顶面的竖直距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储存结构,其包括: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内设置有成像元件并且形成有凹形储存隔间;以及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容纳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以便上下弹动,所述发光装置具有发射光的发光部,所述发光部位于所述相机本体的上侧上,并且所述发光部的幅宽的一部分直接位于所述摄像镜头的光轴之上,在所述发光装置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的状态下,所述发光装置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相机本体的顶部表面之上;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布置成使得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位于所述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的上侧与所述相机本体的顶表面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包括:第一臂,所述第一臂通过第一支撑部件由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二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臂的端部;以及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三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构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发光单元彼此平行,并且在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相机本体的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邻。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中,进一步包括第二臂,所述第二臂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四支撑部件由所述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所述第二臂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件连接。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中,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部件处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个端部部分与发光单元接合,并且所述弹簧的另一个端部部分与所述第二臂接合,以便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臂在使得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臂之间产生接近180°的角度的方向上被驱动。具体地,根据本 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中,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相机本体的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所述第二臂和所述发光单元彼此平行。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中,进一步包括:接合棘爪,所述接合棘爪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上,并且在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所述接合棘爪能够与所述发光单元接合;以及接合棘爪驱动装置,所述接合棘爪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内以移动所述接合棘爪,在从所述相机本体的正面观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所述接合棘爪、以及所述接合棘爪驱动装置在所述发光单元的宽度内装配。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中,用于附接镜头镜筒的圆形镜头安装座在所述相机本体的正面上形成,矩形成像元件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的背面上,所述矩形成像元件的中心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并且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位于接合棘爪的下边缘与所述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的上侧之间,所述接合棘爪设置在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边缘部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包括:第一臂,所述第一臂通过第一支撑部件由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二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臂的端部;以及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三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构件,在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相机本体的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从所述相机本体的横向视角来看,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配置成横向面对的U形的形式。

参看附图,通过以下描述,会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优点,附图中:图1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可换镜头相机的相机本体的透视图;图2为相机本体内的结构的提出部分的剖视图,显示了发光装置储存在凹形储存隔间内的状态;图3为示意性显示处于发光装置储存在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的相机本体的前视图,;图4为与图2相同的剖面的剖视图,其中发光装置处于弹出状态中;图5为显示了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的透视图;图6为显示了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的前视图7为显示了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的侧视图;图8为显示了在设置弹出式弹簧的剖面中处于储存状态的发光装置的侧视图;图9为显示了在设置止挡器的剖面中处于储存状态的发光装置的侧视图;图10为显示了在设置弹出式弹簧的剖面中,在弹出的过程中发光装置的侧视图;图11为显示了在设置止挡器的剖面中,在弹出的过程中发光装置的侧视图;以及图12为显示了处于弹出状态或延伸状态中的发光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在镜头镜筒从相机本体10拆下的状态中,可换镜头相机的外观。所谓的无反光镜型的相机没有光学取景器。在设置在相机本体10的背面上的显示器上,显示物体图像。用于选择摄像模式等的模式转盘11设置在相机本体10的顶面上,并且发光装置30设置在模式转盘11的旁边。而且,发光按钮39 (见图3)设置在相机本体10的顶面上,所述发光按钮使得发光装置30弹出。在本文中,在图1中,发光装置30处于位于相机本体10内的储存状态。与镜头镜筒附接的镜头安装座12在相机本体10的正面上形成。镜头安装座12为圆形,并且从相机本体10的正面视角来看,所述镜头安装座直接位于发光装置30下面。镜头安装座12具有接触点13、用于附接镜头镜筒的棘爪14等等,这些接触点用于相机本体10内的控制系统与镜头镜筒内的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等等。图2为相机本体10内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图。镜头安装座12固定到暗箱15的正面。凹形储存隔间16形成在暗箱15的上部分上方的位置中并且与镜头安装座12的上部分对应,发光装置30与所述凹形储存隔间附接并且能够从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弹出或收回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成像元件17设置在相机本体10的背面上,快门18设置在成像元件17与暗箱15之间。设置在成像元件17的前向侧上的成像区域17a由防护玻璃罩19覆盖。如图3中所示,从相机本体10的正面视角来看,成像区域17a为矩形。这样设置成像元件17,使得所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与镜头安装座12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凹形储存隔间16的宽度小于镜头安装座12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形储存隔间16位于镜头安装座12的上部分,并且设计成位于尽可能低的位置,以便减小发光装置30的顶面31位于相机本体10的上表面之上的距离。即,从镜头安装座12的上端12a到凹形储存隔间16的底部25的竖直距离大于从上端12a到发光装置30的顶面31的竖直距离。如图2中所示,凹形储存隔间16的底部25位于接合棘爪的下边缘21a与成像区域17a的上侧22之间,所述接合棘爪设置在镜头安装座12的上边缘部分21处。而且,凹形储存隔间16的正面23位于相机本体10内的镜头安装座12的后面。即,凹形储存隔间16和处于储存状态中的整个发光装置30位于镜头安装座12的后面。这样,凹形储存隔间16设置在可能的最低位置中,而不导致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外壁20干扰来自摄像镜头的入射光。因此,发光装置30的顶面31与设置在相机本体10的顶面上的除了发光装置30以外的任何构件(本实施方式中为模式转盘11)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以便不突出在另一个构件之上。而且,可相对于摄像镜头的设计,来限定凹形储存隔间16的下部外壁20的可能的最低位置。在本文中,凹形储存隔间16的底部25可以简单地定位成使得下部外壁20与成像区域17a的上侧22相邻。从图2中可见,处于储存状态的发光装置30的高度(即,从底部25到顶面31的竖直距离)小于暗箱15的高度。当储存在凹形储存隔间16内时,发光装置30紧凑地折叠。另一方面,在没有镜头安装座12的比如紧凑型相机的摄像设备中,凹形储存隔间16设置在相机本体10内,以使得凹形储存隔间16的底部25位于成像区域17a的上侧与相机本体10的顶表面之间。所述顶表面为相机本体10的设置了释放按钮等的表面。发光装置30的发光部(光线从所述发光部发射)位于相机本体的上侧上,以使得即使不必非要直接在摄像镜头上方居中定位,发光部 的幅宽(breadth)的一部分也直接位于摄像镜头的光学轴向上方。当发光装置30储存在凹形储存隔间16中时,发光装置30的上表面位于相机本体10的顶表面的上方。由此,与发光装置的上表面与相机本体的顶表面齐平的结构相比,弹出的发光部位于更高的位置,且因此从发光部发出的光不会被发生晕影,这种晕影将会由于与安装在相机本体的正面上的摄像镜头干涉而引起。图4示出了发光装置30弹出的状态。发光装置30通过第一臂32和第二臂33支撑,并且能抵靠相机本体10旋转。当臂32、33从图2的储存状态升起时,发光单元34弹出。在弹出状态中,第一臂32大致垂直于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并且第二臂33从第一臂32歪斜而相对于成像元件17倾斜。发光单元34的发光部35的正面与镜头安装座12的正面大致平行。返回图2,在储存状态中(S卩,在第一臂32和第二臂33、连接构件36以及发光单元34储存在凹形储存隔间16内的状态中),第一臂32和第二臂33以及发光单元34相互平行。发光部35与后面所述的销41相邻。而且,连接第一臂32和发光单元34的连接构件36与臂32、33和发光单元34大致垂直。即,从相机本体10的侧视视角来看,发光装置30以横向U形形式处于储存状态中。接下来,参考图5到图7来描述发光装置30相对于相机本体10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第一臂32通过作为第一支撑部件的销41由相机本体10轴向地支撑。连接构件36通过作为第二支撑部件的销42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臂32的端部。发光单元34通过作为第三支撑部件的销43可旋转地连接至连接构件36,所述第三支撑部件位于销42的连接构件的相对端。第二臂33通过作为第四支撑部件的销44由相机本体10轴向地支撑,所述第四支撑部件与作为第一支撑部件的销41不同。第二臂33的一端与作为第三支撑部件43的销43连接。这样,连杆机构的结构设计成具有第一臂32和第二臂33、连接构件36以及销41 至 44。在发光单元34的侧壁51内形成弧形狭槽52。接合销53在靠近销43的位置固定至第二臂33,并且接合销53与弧形狭槽52接合。在接合销53与弧形狭槽52接合的范围内,发光单元34能抵靠着第二臂33旋转。即,接合销53在图2的储存状态中与弧形狭槽52的一端接合,并且在图4的弹出状态中与弧形狭槽52的另一端接合。作为盘簧的弹出式弹簧54设置在销43处。弹簧54的一端与发光单兀34接合,该弹簧的另一端与接合销53 (S卩,与第二臂33 (见图8和10))接合。在发光单元34与第二臂33之间形成接近180°的角度的方向,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臂被弹簧54连续地驱动。比如,在图2中所示的储存状态中,发光单元34与第二臂33所形成的角度大约为0°。在本文中,在围绕销43的旋转方向上驱动发光单元34,以便从第二臂33中移开。而且,在图4中所示的弹出状态中,在发光单元34与第二臂33之间的角度扩大的方向上,驱动发光单元34。然而,由于接合销53在弧形狭槽52的端部部分处接合,所以发光单元34与第二臂33之间的角度不会变得大于上述的18 0°。接合棘爪61设置在相机本体10的顶面上且位于凹形储存隔间16旁边。接合棘爪61能在相机本体10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即,沿着与第一和第二臂32、33的旋转面平行的平面移动。而且,在第一臂32和第二臂33、连接构件36以及发光单元34储存在凹形储存隔间16内的储存状态(图2中所示的储存状态)中,接合棘爪61可与发光单元34接合。能够与接合棘爪61接合的凹槽62形成在发光单元34的下部面处。用于移动接合棘爪61的接合棘爪驱动部63设置在相机本体10内。接合棘爪驱动部63包括电磁体64、可移动构件65、以及接合弹簧66。接合棘爪61可围绕一支点(未显示)旋转。在与接合棘爪61相对的一侧,可移动构件65与摆动部连接,从而将支点夹在之间。接合弹簧66将接合棘爪61推到相机本体10的正面(在图7中向右)。在为电磁体64提供电力时,可移动构件65在图7中向右突出,并且通过突出运动以及利用接合弹簧66所提供的驱动力,接合棘爪61在图7中向左收回。S卩,接合棘爪61在图2中所示的储存状态中与凹槽62接合,并且发光单元34保持在储存状态中。在本文中,当按压发光按钮39并且为电磁体64提供电力时,接合棘爪61缩回并且松开凹槽62,从而发光单元34可弹动。从图6中可见,从相机本体10的正面视角来看,第一臂32、连接构件36、以及接合棘爪驱动部63的结构设计成适于在发光单元34的宽度内装配。用于电连接发光单元34和电路(未显示)的引线分别储存在第一臂32和连接构件36内。在本文中,第一臂32和连接构件36在沿着销41的轴向的方向上的长度比发光部35的宽度短。接合棘爪驱动部63和接合棘爪61设置在第一臂32和第二臂33之间形成的空间内。[0054]接下来,将参考图8至图12描述本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弹出式机构的结构和操作。如上所述,弹出式弹簧54设置在销43上,该销为延伸穿过连接构件36的第三支撑部件。在连接构件36处提供止挡器71,通过使盘的一部分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增大而形成该止挡器。止挡器71能够与在发光单元34处形成的邻接面72邻接。同时,第二臂33包括突出部73,该突出部在与作为第三支撑部件的销43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销44附近。突出部73能够与限位销74接合,该限位销固定到相机本体10。在发光装置30的储存状态中,如图8和9中所示,发光单元34和第二臂33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为大约0°。发光单元34与连接构件36大致垂直,并且止挡器71远离邻接面72。当接合棘爪61从以上状态中收回并释放发光单元34时,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发光单元34利用通过弹簧54提供的驱动力而抵靠连接构件36旋转,并且抵靠连接构件36升起。当止挡器71与发光单元34的邻接面72邻接时,发光单元34抵靠连接构件36的旋转停止,并且发光单元34和第二臂33移动,以便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臂之间的角度通过弹簧54的驱动力而 增大。S卩,如图12中所示,第二臂33通过围绕销44旋转而升起,并且在突出部73与限位销74接合的位置处停止。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30的支撑机构,由于发光单元34经由连接构件36与第一臂32连接,所以发光单元34弹起到足够的高度。因此,即使所附接的摄像镜头从相机本体10的正面基本上向前突出,也可防止发生晕影。而且,当发光单元34处于储存状态中时,发光装置30通过紧凑地折叠成横向U形形式而紧凑地储存在凹形储存隔间16内。而且,凹形储存隔间16的底部25位于镜头安装座12的上边缘部21与成像元件17的受光区域的上侧22之间,而凹形储存隔间16的前侧23位于相机本体10的镜头安装座12的后面。因此,凹形储存隔间16可位于尽可能低的位置,以便将发光装置30的顶面31位于相机本体10的上表面之上的的高度最小化。因此,由于无反光镜型相机没有反光镜或棱镜,所以发光单元34可紧凑地储存在凹形储存隔间16内,这与普通的单镜头反射照相机相反。然而,无反光镜型相机内的发光单元34也可弹出到足够的高度,这与单镜头反射照相机相似。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弹出式弹簧54仅仅设置在销43处。另选地,所述弹簧也能够设置在销41、42处以及发光单元34与连接构件36之间。通过这种结构,可以省去第二臂33。在本文中,可以不设置电磁体64,发光装置30可以具有这样结构:在压下发光按钮39时,接合棘爪61机械脱离。虽然在本文中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可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包括形成在正面以便附接透镜镜筒的镜头安装座以及设置在背面的成像元件,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以及 凹形储存隔间,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形成在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部分对应的位置处,所述发光装置附接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并且能够从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弹出或收回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 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位于接合棘爪的下边缘与所述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的上侧之间,所述接合棘爪设置在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边缘部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装置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中的状态下,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和整个所述发光装置远离所述镜头安装座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的背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装置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中的状态下,所述发光装置的上表面与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的上侧上的除了所述发光装置以外的任何元件处于相同的高度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相机本体的正面视角来看,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宽度小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装置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中的状态下,所述发光装置的高度小于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内的暗箱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端到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的竖直距离大于从所述上端到所述发光装置的上表面的竖直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的位置尽可能地低,以便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下部外壁尽可能地靠近所述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支撑机构,所述发光装置利用所述支撑机构附接至所述相机本体,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第一臂,所述第一臂通过第一支撑部件由所述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 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二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臂的端部;以及 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三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构件, 所述第一臂和所述发光单元彼此平行,并且在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相机本体的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邻。
9.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包括形成在正面上以便附接透镜镜筒的镜头安装座以及设置在背面上的成像元件,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以及 凹形储存隔间,所述凹形储存隔间配置在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部分对应的位置中,所述发光装置附接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并且能够从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弹出或收回至所述凹形储存隔间, 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端到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的竖直距离大于从所述上端到所述发光装置的顶面的竖直距离。
10.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内设置有成像元件并且形成有凹形储存隔间;以及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容纳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以便上下弹动,所述发光装置具有发射光的发光部,所述发光部位于所述相机本体的上侧上,并且所述发光部的幅宽的一部分直接位于所述摄像镜头的光轴之上,在所述发光装置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的状态下,所述发光装置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相机本体的顶部表面之上; 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布置成使得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位于所述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的上侧与所述相机本体的顶表面之间。
11.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臂,所述第一臂通过第一支撑部件由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 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二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臂的端部;以及 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三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构件, 所述第一臂和所述发光单元彼此平行,并且在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相机 本体的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臂,所述第二臂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四支撑部件由所述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所述第二臂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部件处的弹簧, 所述弹簧的一个端部部分与发光单元接合,并且所述弹簧的另一个端部部分与所述第二臂接合,以便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臂在使得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臂之间产生接近180°的角度的方向上被驱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相机本体的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所述第二臂和所述发光单元彼此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接合棘爪,所述接合棘爪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上,并且在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所述接合棘爪能够与所述发光单元接合;以及 接合棘爪驱动装置,所述接合棘爪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内以移动所述接合棘爪, 在从所述相机本体的正面观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所述接合棘爪、以及所述接合棘爪驱动装置在所述发光单元的宽度内装配。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用于附接镜头镜筒的圆形镜头安装座在所述相机本体的正面上形成,矩形成像元件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的背面上,所述矩形成像元件的中心与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并且所述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位于接合棘爪的下边缘与所述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的上侧之间,所述接合棘爪设置在所述镜头安装座的上边缘部处。
17.一种用于发光装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臂,所述第一臂通过第一支撑部件由相机本体轴向地支撑; 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二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臂的端部;以及 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不同的第三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构件, 在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储存在所述相机本体的凹形储存隔间内的储存状态中,从所述相机本体的横向视角来看,所述第一臂、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发光单元配置 成横向面对的U形的形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发光装置的储存结构和支撑机构,该储存结构包括相机本体,其包括形成在正面以便附接透镜镜筒的镜头安装座以及设置在背面的成像元件,成像元件的中心与镜头安装座的中心对准;以及凹形储存隔间,其形成在与镜头安装座的上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发光装置附接至凹形储存隔间并且能够从凹形储存隔间弹出或收回至凹形储存隔间,凹形储存隔间的底部位于接合棘爪的下边缘与成像元件的成像区域的上侧之间,接合棘爪设置在镜头安装座的上边缘部处。该储存结构使得发光装置可紧凑地储存在相机本体内,且在具有支撑机构的情况下,能够为发光装置提供足够大的弹出高度。
文档编号G03B17/04GK203101789SQ20132002574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8日
发明者三谷征平 申请人:宾得理光映像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