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050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以减少背光源模组中导光板的面积,避免由于一整块导光板的面积较大时而导致的导光板弯折现象。所述背光源模组,包括背板,设置在所述背板同一侧的平行排列的至少两个导光条,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之间具有间距;在靠近所述导光条的入光面处,设置有至少一个LED发光芯片。用于背光源模组及包括该背光源模组的显示装置的制备。
【专利说明】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01月2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410025907.3、发明名称为“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3]目前,LED发光二极管是主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光源。
[0004]背光源模组可以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与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相比,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将具有多个LED发光芯片的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侧或者两侧,光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通过导光板的折射和散射将LED发光芯片发出的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从而为整个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导光板的厚度不会对背光源模组的厚度产生影响,因此,侧光式背光源模组更符合目前市场对液晶显示装置轻量化发展的需求。
[0005]在现有技术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为了使LED发光芯片发出的点光源经导光板后转化为面光源,从而为待贴合的显示面板提供充分的背光光源,导光板的面积通常与显示面板的面积相等;但当显示面板的面积越大时,导光板的面积也越大,不利于导光板的制造,同时,由于导光板的整体厚度通常较薄,导光板的面积越大越容易发生弯折现象,从而影响导光板的导光作用。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可以减少背光源模组中导光板的面积。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同一侧的至少两个导光条,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之间具有间距;在靠近所述导光条的所述入光面处,设置有至少一个LED发光芯片。
[0009]可选的,所述导光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均相交的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底面;其中,所述第一侧面和/或所述第二侧面为所述入光面;所述出光面的面积与所述底面的面积不相等;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出光面,且所述导光条至少有一个侧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
[0010]优选的,所述出光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面的面积。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侧面为入光面,且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处设置有一个所述LED发光芯片。
[00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
[00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光条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侧面均相交;其中,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均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
[0014]可选的,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分别与所述出光面或所述底面之间相交的锐角角度相等。
[0015]可选的,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上均设置有凸形扩散网点或凹形扩散网点。
[0016]可选的,所述底面上设置有凸形扩散网点或凹形扩散网点。
[0017]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所述背光源模组。
[0018]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源模组,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同一侧的平行排列的至少两个导光条,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之间具有间距;在靠近所述导光条的所述入光面处,设置有至少一个LED发光芯片。
[0019]当所述背光源模组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源时,每一个所述导光条与靠近其入光面的LED发光芯片整体相当于一个提供光源的发光体,而该发光体发出的光具有一定的角度范围,可以通过合理地调整所述导光条之间的间距使从所有导光条出射的光的整体亮度均匀,满足背光源模组所需达到的背光的亮度要求。
[0020]由于所述背光源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导光条,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之间具有间距,则每个导光条的面积均小于现有技术中的一整块导光板的面积,具有较小面积的导光条有利于导光条的成型制备,并且,当所述背光源模组应用于具有较大尺寸的显示装置时,能够避免由于现有技术中一整块导光板的面积较大而导致的导光板弯折现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
[002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
[002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三;
[002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四;
[002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五;
[0027]图6(a)为沿图1中A_A’方向的背光源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0028]图6(b)为沿图1中A-A’方向的背光源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
[0029]图7为沿图1中A-A’方向的背光源模组结构中凸形扩散网点的散射原理示意图;
[0030]图8为沿图1中A-A’方向的背光源模组结构中凹形扩散网点的散射原理示意图;
[0031]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32]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0033]【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01-背光源模组;10_背板;101_第一边;102_第二边;20_导光条;200_入光面;201-第一侧面;202_第二侧面;203_第三侧面;204_第四侧面;205_出光面;206_底面;2061-凸形扩散网点;2062_凹形扩散网点;30-LED发光芯片;301_发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01,如图1?图5所示,所述背光源模组01包括背板10、设置在所述背板10同一侧的至少两个导光条20,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20之间具有间距;在靠近所述导光条20的入光面200处,设置有至少一个LED发光芯片30。
[003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所述背光源模组01中,所述LED发光芯片30发出的点光源需射进所述导光条20的所述入光面200内,才能通过所述导光条20将所述的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从而为待贴合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因此,如图1?图5所示,所述LED发光芯片30的发光面301必然均面向所述入光面200。
[0038]这里,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入光面200可以为所述导光条20的一个侧面,其中,靠近所述入光面200设置的所述LED发光芯片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入光面200也可以是所述导光条2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其中,靠近所述入光面200设置的所述LED发光芯片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发明实施例对所述导光条20的入光面200和所述LED发光芯片30的数量均不做限定,应根据所述背光源模组01应用于的显示装置的尺寸要求灵活调整。
[0039]第二,参考图1?图4所示,所述导光条20可以沿平行于所述背板10的第二边102方向排列在所述背板10的同一侧,或者,参考图5所示,所述导光条20也可以沿平行于所述背板10的第一边101方向排列在所述背板10的同一侧,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所述导光条20的排列方式。
[0040]这里,可根据所述背光源模组01的具体尺寸要求以及所述LED发光芯片30的发光强度来灵活调整所述导光条20之间的间隔距离,进一步的,为了使所述背光源模组01发出的光线均匀,本发明实施例优选为,所述导光条20等间距排列在所述背板10的同一侧。
[004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01,所述背光源模组01包括背板10、设置在所述背板10同一侧的至少两个导光条20,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20之间具有间距;在靠近所述导光条20的入光面200处,设置有至少一个LED发光芯片30。
[0042]当所述背光源模组01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源时,每一个所述导光条20与靠近其入光面的LED发光芯片整体相当于一个能够提供光源的发光体,而该发光体发出的光具有一定的角度范围,可以通过合理地调整所述导光条20之间的间距使得从所有导光条20出射的光的整体亮度均匀,满足所述背光源模组01所需达到的相应的背光亮度要求。
[0043]由于所述背光源模组01包括至少两个导光条20,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20之间具有间距,则每个导光条20的面积都小于现有技术中的一整块导光板的面积,具有较小面积的所述导光条20有利于导光条的成型制备,并且,当所述背光源模组Ol应用于具有较大尺寸的显示装置时,能够避免由于现有技术中一整块导光板的面积较大而导致的导光板弯折现象。
[0044]在上述基础上,如图6 (a)和图6 (b)所示,所述导光条20 (图中未标示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201和第二侧面202、与所述第一侧面201及第二侧面202均相交的出光面205以及与所述出光面205相对的底面206,其中,所述第一侧面201和/或所述第二侧面202为所述入光面200,所述出光面205的面积与所述底面206的面积不相等。
[0045]这里,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长方体形状的导光板,当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条20的所述出光面205的面积与所述底面206的面积不相等时,由于所述出光面205 —般被设置为水平,因此,除出光面205外,必然会导致至少有一个面为斜面,当该斜面为所述导光条20的入光面时,由于光线的传播特点是靠近光源处的光线强度较强,远离光源处的光线强度较弱,这就使得进入斜面上相对靠近所述发光面301区域的一部分光线强度较强,而进入斜面上相对远离所述发光面301区域的一部分光线强度较弱,从而降低了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的亮度均匀性。
[0046]因此,为了使所述LED发光芯片30发出的光进入到所述入光面200的光线强度均匀,本发明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入光面200垂直于所述出光面205。
[0047]基于此,当该斜面为所述出光面205与所述底面206围成的四个侧面中的非入光面时,例如,参考图6(a)和图6(b)中所示的与所述入光面200相对的所述第二侧面202为斜面,由所述LED发光芯片30发出的光从所述导光条20的所述入光面200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后,该斜面能够增大与进入的光线的接触,从而提高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的整体发散程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优选为,所述导光条20至少有一个侧面与所述出光面205和所述底面206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
`[0048]进一步的,参考图6(a)所示,所述出光面205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面206的面积。
[0049]由于所述导光条20至少有一个非入光面200的侧面与所述出光面205和所述底面206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在所述出光面205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面206的面积的情况下,该斜面必然面向于所述出光面205倾斜,当所述LED发光芯片30发出的光从所述导光条20的入光面200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后,可以增大光线经过该斜面射向所述导光条20的所述出光面205的发散程度,使得从所述出光面205射出的光亮度更为均一,从而提升所述背光源模组01的整体光学性质。这里,考虑到应尽可能地简化所述导光条的制备工艺,所述底面206平行于所述出光面205。
[0050]进一步的,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所述背光源模组01的重量和能耗,以使所述背光源模组01满足目前显示装置轻量化发展的需要,本发明实施例优选为,参考图6(a)和图6 (b)所不,所述导光条20仅包含一个入光面200,即:所述第一侧面201为所述入光面200,且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201处设置有一个所述LED发光芯片30。当然,在所述导光条20仅包含一个入光面200的情况下,所述入光面200也可为所述第二侧面202,这里,本发明实施例中仅以所述第一侧面201为入光面200的情况为例进行描述,对所述第二侧面202为入光面200的情况不再赘述。
[0051 ] 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得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部的光线发散更加均匀,所述第二侧面202与所述出光面205和所述底面206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标记为Θ ^ ,这样以来,相比于所述第二侧面202垂直于所述底面206的情况,当所述第二侧面202与所述出光面205和所述底面206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时,倾斜的所述第二侧面202能够增大与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部的光线的接触,提高了光线的分散程度,使得所述导光条20的出光面205射出的光线的具有更均匀的亮度。
[0052]进一步的,为了使所述LED发光芯片30发出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条20中分散更为均匀,以使所述背光源模组01应用于显示装置时,能够更好地满足显示装置的显示需求,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底面206上设置有凸形扩散网点2061或凹形扩散网点2062。
[0053]需要说明的是,图7和图8仅以所述出光面205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面206的面积为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0054]相比于平面的底面,所述凸形扩散网点2061或所述凹形扩散网点2062增大了所述底面206的表面积,这样以来,当所述底面206具有更大的表面积时必然会提高与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的接触,能够更有效地使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进行散射(如图7和图8中箭头所示的光线的散射路线),从而使得光线发散更加均匀并使光线均匀地沿所述导光条20的出光面205射出。
[0055]这里,扩散网点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印刷式和非印刷,其中,印刷式是通过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油墨材料,在所述导光条的所述底面206印刷出所述凸形扩散网点2061或所述凹形扩散网点2062 ;而非印刷式则是采用精密模具或激光塑型在所述导光条成型时将所述导光条的所述底面206制作成密布的微小凸点或凹点,从而形成所述凸形扩散网点2061或所述凹形扩散网点2062。
[0056]在此基础上,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导光条20 (图中未标示出)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203和第四侧面204,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201以及所述第二侧面202均相交;其中,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均与所述出光面205和所述底面206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
[0057]此处,与现有技术中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与所述底面206垂直的情况相比,由于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均与所述出光面205和所述底面206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即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均为一个斜面,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与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的接触,从而能够使光线更有效地沿所述导光条20的所述出光面205的射出。
[0058]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分别与所述出光面205和所述底面206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的角度值Θ 2和角度值Θ 3的具体数值,以能够实现增大光线与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的接触为准。
[0059]进一步的,考虑到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是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当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与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的具有相同程度的接触时,从所述导光条20的出光面205射出的光线分布将更为均匀,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优选为,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分别与所述出光面205或所述底面206之间相交的锐角角度相等,即锐角Θ 2的角度值和锐角Θ 3的角度值相等。
[0060]由上述描述可知,当所述导光条20的所述底面206上设置有所述凸形扩散网点2061或所述凹形扩散网点2062时,由于凸形或凹形的扩散网点增大了光线与所述底面206的接触,能够更充分地对进入所述导光条20中的光线进行散射,从而使得光线发散更加均匀并增大光线沿所述导光条20的出光面205的射出,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上均设置有凸形扩散网点2061或凹形扩散网点2062,来进一步增大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与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的接触,使得光线在所述导光条20内发散的更为均匀,进一步增大光线沿所述导光条20的出光面205的射出。
[006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光线与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具有相同程度的接触,从而均匀地提高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的发散程度,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上均设置有所述凸形扩散网点2061,或者,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上均设置有所述凹形扩散网点2062。
[0062]在上述基础上,所述背光源模组0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背板10同一侧、且靠近所述导光条20的所述底面206的反射片,当然,所述背光源模组01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条20的所述出光面205上方的光学膜片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再赘述。
[0063]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不对所述导光条20采用的材料加以限制,例如,所述导光条20可以采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为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为PMMA)等塑胶粒子注塑成型的具有高透光性的材料来制作所述导光条20。
[0064]下面提供一个具体实施例,用以详细描述上述的所述背光源模组01:
[0065]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01,参考图1所示,所述背光源模组01包括背板10、设置在所述背板10的同一侧,且沿平行于所述背板10的第二边102方向等间距排列的多个导光条20、以及设置在靠近任一个所述导光条20的入光面200处的一个所述LED发光芯片30,且所述LED发光芯片30的发光面301均面向所述入光面200。
[0066]参考图10所不,所述导光条20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底面206和出光面205,以及与所述底面206和所述出光面205均相交的四个侧面,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201和第二侧面20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203和第四侧面204,并且,所述出光面205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面206的面积。
[0067]其中,所述导光条20的入光面200即为所述第一侧面201,为了使所述LED发光芯片30发出的光进入到所述入光面200的光线强度均匀,所述第一侧面201垂直于所述底面206。
[0068]这里,由于所述底面206和所述出光面205相互平行,并且所述出光面205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面206的面积,而考虑到进入所述导光条20的入光面200的光线强度应尽可能的均匀,故所述第一侧面201垂直于所述底面206 ;因此,所述导光条20必然包括至少一个非入光面的侧面与所述出光面205呈锐角夹角,即至少有一个非入光面的侧面向于所述出光面205倾斜,这样以来,与垂直的侧面相比,该斜面能够增大与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的接触程度,从而提高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部的光线的整体发散程度。
[0069]基于此,所述第二侧面202、所述第三侧面203以及所述第四侧面204均与所述出光面205呈锐角夹角,其中,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与所述出光面205的夹角值相等。
[0070]这样,由于所述第二侧面202、所述第三侧面203以及所述第四侧面204均面向于所述出光面205倾斜,能够尽可能地增大光线经过上述这三个侧面射向出光面205的发散程度,使得从所述出光面205射出的光亮度更为均一,从而提升所述背光源模组的整体光学性质。
[0071]进一步的,为了使所述LED发光芯片30发出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条20中分散更为均匀,以使所述背光源模组01应用于显示装置时,能够更好地满足显示装置的显示需求,所述底面206上、所述第三侧面203和所述第四侧面204上均设置有凸形扩散网点2061,所述凸形扩散网点2061能够进一步地增大与进入所述导光条20内的光线的接触,提高对光线的发散程度,从而使得光线发散更加均匀并使光线均匀地沿所述导光条20的出光面205射出。
[0072]这里,所述凸形扩散网点2061提高光线的散射程度原理可参见图8中的光路图。
[0073]由上述描述可知,当所述背光源模组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光源时,每一个所述导光条与靠近其入光面的LED发光芯片整体相当于一个提供光源的发光体,而该发光体发出的光具有一定的角度范围,这样可以通过合理地调整所述导光条之间的间距便可以使从所有导光条出射的光的整体亮度均匀,满足背光源模组所需达到的背光的亮度要求。
[0074]由于所述背光源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导光条,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之间具有间距,则每个导光条的面积都小于现有技术中的一整块导光板的面积,具有较小面积的导光条有利于导光条的成型制备,并且,当所述背光源模组应用于具有较大尺寸的显示装置时,能够避免由于现有技术中一整块导光板的面积较大而导致的导光板弯折现象。
[0075]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所述背光源模组01。
[0076]当上述的所述背光源模组01应用于显示装置时,由于所述背光源模组01中的所述导光条20是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背板10上,与现有技术中一整块导光板相比具有较小的面积,有利于导光条的成型制备,并且,当所述背光源模组应用于具有较大尺寸的显示装置时,能够避免由于现有技术中一整块导光板的面积较大而导致的导光板弯折现象,同时,能够进一步优化背光源模组的架构,减少所述显示装置的整体体积,符合目前显示装置轻薄化发展的需要。
[0077]上述显示装置可以是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0078]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所有附图是背光源模组的简略的示意图,只为清楚描述本方案体现了与发明点相关的结构,对于其他的与发明点无关的结构是现有结构,在附图中并未体现或只体现部分。
[007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背板同一侧的平行排列的至少两个导光条,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条之间具有间距; 在靠近所述导光条的入光面处,设置有至少一个LED发光芯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均相交的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底面; 其中,所述第一侧面和/或所述第二侧面为所述入光面; 所述出光面的面积与所述底面的面积不相等; 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出光面,且所述导光条至少有一个侧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面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入光面,且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处设置有一个所述LED发光芯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侧面均相交; 其中,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均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中面积较大的一者呈锐角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分别与所述出光面或所述底面之间相交的锐角角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上均设置有凸形扩散网点或凹形扩散网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上设置有凸形扩散网点或凹形扩散网点。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背光源模组。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3822139SQ201410046289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0日
【发明者】郭好磊, 高立 申请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