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019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设置有一像素电极区及一非像素电极区;一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一第一配向层,设于像素电极区及非像素电极区上;以及一液晶层,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其中,像素电极区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厚度,非像素电极区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
【专利说明】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设备,尤其指一种具有新颖结构配向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显示器技术不断进步,所有的装置均朝体积小、厚度薄、重量轻等趋势发展,故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显示器装置已由以往的阴极射线管发展成液晶显示设备。特别是,液晶显示设备可应用的领域相当多,举凡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摄影机、照相机、音乐播放器、行动导航装置、电视等显示设备,其显示面板多使用液晶显示面板。
[0003]其中,液晶显示面板的亮度、对比度、色彩、可视角度为决定液晶显示设备观看效果的主要参数。随着液晶显示设备的发展,目前主流或开发中的面板可区分为:扭曲向列型(TN)、垂直配向型(VA)、平面配向型(IPS)等模式。
[0004]其中,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面板需通过配向层帮助注入的液晶分子排列,而达到调整明暗显示的功效。然而,由于薄膜晶体管(TFT)基板与彩色滤光片(CF)基板上具有图案,且一般的配向层多为均匀厚度涂布,故配向层表面会有段差的情形发生,而此段差将会导致刷磨异常或是单体聚集,而影响到液晶的配向。
[0005]有鉴于此,目前亟需发展一种可改善配向层刷磨异常或是单体聚集的液晶显示面板,以期可改善液晶配向异常,进而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设备,以改善液晶配向异常的问题,进而提升液晶显示面板及装置的显示效果。
[0007]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可制作出前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态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一液晶层,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一第一配向层,设于第一基板上且具有一第二表面及一第三表面,其中第二表面朝向第一基板,而第三表面相邻于液晶层;以及至少一间隔物,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其中,第一基板包括一第一区域、一第二区域及一第三区域,间隔物对应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上的第一配向层的第二表面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区域上的第一配向层的第二表面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间的距离,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上的第一配向层分别具有一第一厚度及一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
[0009]一般而言,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层迭有多种具有不同高度的组件。因此,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虽然第一配向层的第二表面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间的距离(简言之,即第一配向层与第一基板间的距离)在第二区域与第三区域上是不相同,但由调整第一配向层的厚度,可使第二区域与第三区域上第一配向层的第三表面高度差降到最低,进而改善配向层刷磨异常或是单体聚集的问题,而得以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特别是,于本实施态样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二区域上的第一配向层的第三表面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间的距离与第三区域上的第一配向层的第三表面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间的距离,两者的距离差可大幅缩减。
[0010]于此实施态样中,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可设置有一像素电极,第一基板的第三区域上可设置有一数据线及一扫描线,其中像素电极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第一厚度,且数据线及扫描线其中之一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
[001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态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设置有一像素电极区及一非像素电极区;一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一第一配向层,设于像素电极区及非像素电极区上;以及一液晶层,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其中,像素电极区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厚度,非像素电极区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
[0012]更具体而言,于此实施态样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像素电极区包括一开口区及一非开口区,其中,像素电极区的开口区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厚度,非像素电极区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
[0013]于此态样中,像素电极区或其开口区可包括一像素电极,而非像素电极区则可包括一数据线及一扫描线,其中像素电极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第一厚度,数据线及扫描线其中之一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
[0014]一般而言,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或/及扫描线的厚度均大于像素电极的厚度。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通过将像素电极(特别是,像素电极区的开口区中的像素电极)上的第一配向层的第一厚度设计成大于数据线或/及扫描在线的第一配向层的第二厚度,而可减少像素电极上与数据线或/及扫描在线的第一配向层表面的高度差,进而改善配向层刷磨异常或是单体聚集的问题,而得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0015]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前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且包括一第一区域、一第二区域及一第三区域,且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形成一第一配向层,设于第一基板上且具有一第二表面及一第三表面,其中第二表面朝向第一基板,第二区域上的第一配向层的第二表面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区域上的第一配向层的第二表面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间的距离,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上的第一配向层分别具有一第一厚度及一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以及注入一液晶层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更具体而言,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可设置有一像素电极以形成一像素电极区,第一基板的第三区域上可设置有一数据线及一扫描线以形成一非像素电极区,其中像素电极区的开口区中的像素电极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第一厚度,且非像素电极区中的数据线及扫描线其中之一上的第一配向层具有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此外,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还设有至少一间隔物,且此间隔物对应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
[0016]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中,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图案化手段,以使配向层图案化而具有不同厚度。举例而言,可使用具有特殊微结构的凸版(APR版),以转印方式直接制作出图案化的配向层;或者先形成具有均匀厚度的配向层,再经由黄光微影蚀刻以制作出图案化的配向层;或者先涂布具有均匀厚度的配向层,于固化前先以压印的方式图案化配向层,再将配向层固化后得的。然而,本实用新型的配向层图案化方式并不限于此些手段。
[0017]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只要第一配向层的第一厚度(Tl)大于第一配向层的第二厚度(T2),即可改善光配向异常的问题。较佳为,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间的比值(T1/T2)介于I至10之间(I彡T1/T2彡10);更佳地介于I至5之间(I彡Tl/T2 ^ 5);且最佳地介于2至4之间(2ST1/T2S4)。然而,此厚度比可依据第一配向层第二表面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间的距离,如像素电极、数据线及扫描线距离第一基板的距离,而有所调整,而并非仅限于此厚度比范围内。
[0018]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除了传统的由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彩色滤光片基板所组成的液晶显示面板外,亦可应用于彩色滤光片整合晶体管基板(colorfilter on array, COA)的液晶显示面板。
[0019]于COA液晶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一彩色滤光单元,设于第一基板上且介于第一基板与第一配向层间,且于彩色滤光单元上可还设有一第二保护层。更具体而言,于第一基板上可依序层迭有彩色滤光单元、第二保护层、像素电极及第一配向层。此外,于第二基板上则还设有黑色矩阵,其中第二配向层设于第二基板及黑色矩阵上,且于黑色矩阵上的第二配向层具有一第四厚度。再者,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可还还有间隔物,此间隔物对应于黑色矩阵;较佳为,间隔物设于第二基板上。当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对组时,间隔物则可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以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形成一预定空间,以利后续液晶分子注入。当第一基板上设有间隔物时,第一配向层覆盖此间隔物上并具有一第三厚度,且第三厚度小于第一厚度及第二厚度。较佳的情形为,第二基板上设有间隔物,而第二配向层覆盖间隔物上并具有一第三厚度,且第三厚度小于黑色矩阵上的第二配向层的第四厚度;同时,第三厚度亦小于第一厚度及第二厚度。于部分情形下,间隔物上的配向层的第三厚度趋近于Onm,即几乎量测不到此第三厚度。
[0020]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第一基板上还设有一薄膜晶体管组件及一第一保护层,薄膜晶体管组件包括:一栅极、一绝缘层、一半导体层、一源极及一漏极,其中绝缘层覆盖栅极,半导体层设于绝缘层上,源极及漏极设于半导体层上,源极及漏极相距一预定距离以形成一通道区,第一保护层覆盖该薄膜晶体管组件且具有一开口以显露漏极,像素电极设于第一保护层上并向开口延伸以与漏极电性连接,其中于开口中的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五厚度,且第五厚度大于第一厚度。此外,于COA液晶显不面板中,第五厚度均大于第一厚度及第二厚度。在此,于第一基板所形成的第一保护层,除了覆盖薄膜晶体管组件外,还覆盖数据线及扫描线。
[0021]此外,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配向层(包括第一配向层及第二配向层)材料并无特殊限制,可为本【技术领域】常用的配向层材料,如聚亚酰胺(polyimide, PI)、聚乙烯肉桂酸酯(polyvinylcinnamate, PVCN)、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此。较佳为,本实用新型的配向层材料是使用聚亚酰胺。
[0022]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除了设计配向层(包括第一配向层及第二配向层)厚度外,还可于配向层表面形成至少一突起结构、至少一隆凸、或其组合。较佳为,第一基板包括一显示区与一非显示区,而前述的突起结构及隆凸是设于对应于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上的第一配向层上。此外,第二基板亦可包括一显示区与一非显示区,其分别与第一基板的显示区与非显示区相互对应,且前述的突起结构及隆凸亦设于对应于第二基板的非显示区上的第二配向层上。较佳为,前述的突起结构及隆凸设于第一配向层及/或第二配向层的边缘区域。由突起结构及隆凸的设计,可增强配向层边缘对基板(包括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压力与附着力,减少配向层材料溢流及固化时缩膜的问题,进而防止配向层有位移情形产生。
[0023]其中,无论是第一配向层或第二配向层,配向层的材料可与其上方设置的突起结构及/或隆凸的材料相同。此外,突起结构及/或隆凸较佳地与配向层一体成型。在此,可使用具有对应于突起结构及/或隆凸的特殊微结构的凸版或光罩,以使配向层与其上方所设的突起结构及/或隆凸同时形成或分开形成。在此,所谓的「突起结构」是指突起顶端距离配向层表面高度超过30nm ;而所谓的「隆凸」是指突起顶端距离配向层表面高度小于30nm。此外,于本实用新型中,突起结构具有一不平整表面,或者突起结构具有一山脊状结构。
[0024]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配向层材料的黏度是与聚合物的聚合度或种类有关。举例而言,当使用同一种聚合物材料时,聚合度越高时,配向层材料具有越高的黏度。因此,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态样中,配向层是使用具有高黏度的材料,如: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于此情形下,还可于配向层表面形成至少一突起结构、至少一隆凸、或其组合。较佳为,于配向层表面同时形成有突起结构及隆凸。此外,当配向层表面形成有突起结构时,突起结构的高度(更具体而言,突起结构的顶端距离配向层一表面的高度)与相邻于突起结构的配向层的厚度比值介于2?10之间。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态样中,配向层是使用具有较低黏度的材料,如:分子量较小的聚合物。于此情形下,于配向层表面可形成隆凸;此外,于配向层的边缘可还具有至少一弯曲结构。在此,所谓的「弯曲结构」可包括由弧型、折线型、波浪型、或其组合所形成的结构。
[0025]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配向层(包括第一配向层及第二配向层)可选择性的包括复数个粒子。其中,设于非显示区的粒子尺寸大于设于显示区的粒子尺寸。在此,所谓的「粒子」可如晶核、晶体、晶粒、或聚集物等,只要有显著颗粒状形成于配向层中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粒子所定义的范围内。特别是,于部分实施态样中,隆凸除了使用具特殊微结构的凸版或光罩形成外,亦可为由复数粒子聚集所导致的微结构。
[0026]此外,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还使用一框胶以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对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一框胶,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其中,框胶可选择性的覆盖部分的配向层;更具体而言,框胶可选择性的覆盖配向层的边缘区域。当配向层上还设有突起结构及/或隆凸时,框胶较佳地是覆盖突起结构及/或隆凸;由于突起结构及/或隆凸的设计,可增加框胶与配向层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框胶与配向层剥离的情形发生。
[0027]除前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一背光模块;以及前述的液晶显示面板,设于该背光模块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其上方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0030]图3A至图3C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及其上方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3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及其上方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于第一基板上的示意图。
[0033]图6A至图6D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于非显示区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7A至图7C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于非显示区的剖面示意图。
[0035]图8A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与框胶间的示意图。
[0036]图SB是本实用新型一另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与框胶间的示意图。
[0037]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的示意图。
[0038]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于第一基板上的部分示意图。
[0039]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0040]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41]11第一基板,111第一表面,12扫描线,13数据线,14薄膜晶体管单元,141栅极,142绝缘层,143半导体层,1441源极,1442漏极,1443通道区,145第一保护层,146第二保护层,147连接开口,15像素电极,16第一配向层,161突起结构,162隆凸,163表面,164粒子,165第二表面,166第三表面,17储存电极,21第二基板,221,222彩色滤光单元,223彩色滤光层开口,23黑色矩阵,24第三保护层,25共电极层,26第二配向层,3间隔物,4液晶层,5框I父,6布线,7液晶显不设备,D显不区,D1、D2、D3距尚,Hl闻度,N非显不区,O开口区,O’非开口区,P边缘区域,Px像素电极区,Px’非像素电极区,R2第二区域,R3第三区域,T厚度,Tl第一厚度,T2第二厚度,T3第三厚度,T5第五厚度,T6第六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是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亦可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针对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还。
[0043]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为一彩色滤光片整合晶体管基板(color filter on array, COA)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11、一第二基板21、复数间隔物3、一液晶层4及一框胶5。其中,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21相对设置,间隔物3与液晶层4设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21间,且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21通过框胶5进行对组。图1在此省略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21上的各组件结构;接下来,将分别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21及其上方的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0044]首先,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一基板其上方结构的部分示意图。本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基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图未示),上方设置有一扫描线12、一数据线13、一薄膜晶体管单兀14、一像素电极15及一储存电极17。在此,以两相邻的扫描线12及两相邻的数据线13定义出一像素单元;于一像素单元中,包括一薄膜晶体管单兀14、一像素电极15及一储存电极17,且像素电极15设于两相邻的扫描线12及两相邻的数据线13间。在此,扫描线12、数据线13、储存电极17的材料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导电材料,如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金属氮氧化物、或其他领域常用的电极材料;且较佳为金属材料。
[0045]接着,如图3A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及其上方结构沿图2的A-A’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基板包括:一第一基板11、一数据线13、一扫描线(图未示)及一薄膜晶体管单元14,其中,数据线13、扫描线(图未示)及一薄膜晶体管单元14设于第一基板11上。于薄膜晶体管单元14中,包括:一栅极141,设于该第一基板11上;一绝缘层142 (亦可称之为栅极绝缘层),覆盖栅极141及第一基板11 ;一半导体层143,设于绝缘层142上;一源极1441及一漏极1442,设于半导体层143上,其中源极1441及漏极1442相距一预定距离以形成一通道区1443。在此,绝缘层142亦同时覆盖数据线13及扫描线(图未示)。于本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单元14可采用公知的薄膜晶体管制程制作,故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第一基板11使用本领域常用的基板,如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硅基板及陶瓷基板等。再者,栅极141的材料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导电材料,如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金属氮氧化物、或其他领域常用的电极材料;且较佳为金属材料,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此。至于绝缘层142的材料,则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栅极绝缘层材料,如氮化硅(SiN);而半导体层143,亦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半导体层材料,包括:非晶硅、多晶硅、如P13、DH4T、五苯环的有机材料等;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
[0046]于形成数据线13、扫描线(图未示)及薄膜晶体管单元14后,如图3A所示,还形成一第一保护层145,覆盖数据线13、扫描线(图未示)及薄膜晶体管组件14 ;还形成彩色滤光单元221,222,覆盖第一保护层145,其中相邻的彩色滤光单元221,222是由不同颜色的彩色光阻所形成;而后,还形成一第二保护层146,覆盖彩色滤光单元221,222。接着,同时于彩色滤光单元221,222、第一保护层145及第二保护层146形成一连接开口 147以显露漏极1442。接着,形成一像素电极15,其设于第二保护层146上并向连接开口 147延伸以与漏极1442电性连接。在此,第一保护层145及第二保护层146的材料可为本领域常用的如氧化硅的钝化层材料。此外,像素电极15可为本领域常用的图案化电极层,如米字电极或锯齿状电极;且像素电极15的材料可为本领域常用的透明导电材料,如ITO、IZO等金属氧化物的透明电极材料。
[0047]最后,如图3A所示,于第二保护层146及像素电极15上还涂布一光配向单体,经固化后,则可形成一第一配向层16。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向层16并不具有均匀厚度,而是随着第一配向层16下方组件结构高低,而调整第一配向层16的厚度,使得第一配向层16表面的高低差(段差)可降到最低。在此,可使用具有特殊微结构的凸版(APR版),以转印方式直接制作出图案化的配向层;或者先形成具有均匀厚度的配向层,再经由黄光微影蚀刻以制作出图案化的配向层;或者先涂布具有均匀厚度的配向层,于固化前先以压印的方式图案化配向层,使配向层具有不同厚度后,再将配向层固化后得的。然而,本实用新型的配向层图案化方式并不限于此些手段。经由前述工艺后,则完成本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基板。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一配向层16的厚度设计。
[0048]如图3A所示,第一基板11上方设置有一像素电极区Px及一非像素电极区Px ’,其中所谓的像素电极区Px即对应于设有像素电极15的区域,而非像素电极区Px’则对应于未设有像素电极15的区域且设置有数据线13及扫描线(图未示)。更具体而言,图3A所示的像素电极区Px包括一开口区O及一非开口区O’,其中所谓的开口区O对应于像素电极15未与薄膜晶体管组件14重迭的区域,而非开口区O’则是像素电极15下方设有薄膜晶体管组件14区域。其中,像素电极区Px(特别是像素电极区Px的开口区O)上的第一配向层16具有一第一厚度Tl,非像素电极区Px’上的第一配向层16具有一第二厚度T2,且第一厚度Tl大于第二厚度T2。较佳为,第一厚度Tl与第二厚度T2间的比值(T1/T2)介于I至10之间(I ( T1/T2 ( 10);更佳是介于I至5之间(I ( T1/T2 ( 5);且最佳是介于2至4之间(2彡T1/T2彡4)。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厚度Tl可介于0.1 μπι至0.2 μπι之间,而第二厚度Τ2可介于0.01 μ m至0.08 μ m之间。
[0049]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前述厚度范围,只要是第一配向层16下方组件结构越高则第一配向层16的厚度越薄,即可达到本实用新型降低第一配向层16表面高低差的目的。更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第一基板11具有一第一表面111,第一配向层16具有一第二表面165 (下表面)及一第三表面166 (上表面),其中第二表面165朝向第一基板11,而第三表面166相邻于液晶层(图未不)。在此,是定义第一基板11设置有一像素电极
15(特别是开口区O)的区域为第二区域R2,而设置有一数据线13及一扫描线(图未示)且彩色滤光单元221,222交迭处为第三区域R3。若以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为基准,第二区域R2上的第一基板11的第一配向层16的第二表面165与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间的距离Dl小于第三区域R3上的第一配向层16的第二表面165与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间的距离D2,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上的第一配向层16分别具有一第一厚度Tl及一第二厚度T2,且第一厚度Tl大于第二厚度T2。特别是,于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二区域R2上的第一配向层16的第三表面166与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间的距离与第三区域R3上的第一配向层16的第三表面166与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间的距离,两者的距离差可大幅缩减。
[0050]在此,图3A所示的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仅用于说明,于第一基板11上的其他部分,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不仅限于图3A所示的区域,只要符合第二区域R2上的距离Dl小于第三区域R3上的距离D2即可。此外,在此仅以数据线区域部分说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均了解,扫描线区域亦可使用与数据线区域相同的第一配向层厚度设计。
[0051]此外,如图3A所示,于连接开口 147中的第一配向层16具有一第五厚度T5。若以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为基准,连接开口 147中的第一配向层16的第二表面165与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间的距离D3均小于前述的距离Dl及距离D2,故为了达到减少第一配向层16的第三表面166高低差(段差)的问题,在此还设计第五厚度T5大于第一厚度Tl及第二厚度T2。
[0052]再者,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当形成彩色滤光单元221,222后,先形成一彩色滤光层开口 223,再形成第二保护层146以覆盖彩色滤光层开口 223的侧壁,而后同时于第一保护层145及第二保护层146形成一连接开口 147以显露漏极1442。于再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C所示,彩色滤光单元221仅形成于薄膜晶体管组件14与数据线13、扫描线(图未示)间,而薄膜晶体管组件14与数据线13、扫描线(图未示)上则直接覆盖第二保护层146。在图3B及图3C所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向层16的厚度设计与前述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0053]接着,如图4所示,是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及其上方结构的剖面示意图。第二基板21上依序设置有黑色矩阵23、第三保护层24、共电极层25、间隔物3及第二配向层26,其中第三保护层24覆盖黑色矩阵23及第二基板21,共电极层25覆盖第三保护层24,而间隔物3设置于共电极层25上且对应于黑色矩阵23,且第二配向层26设于间隔物3及共电极层25上。在此,黑色矩阵23及间隔物3所设置的位置对应于图3A至3C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单元14。其中,第三保护层24材料与第一基板11的第一保护层145及第二保护层146(如图3A所示)材料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此外,本实施例的共电极层25可为本【技术领域】常用的平板电极层,且其材料可为本领域常用的透明导电材料,如ιτο、ιζο等金属氧化物的透明电极材料。此外,本实施例的共电极层25可为本领域常用的平板电极层,且其材料可为本领域常用的透明导电材料,如ITO、IZO等金属氧化物的透明电极材料。再者,本实施例的第二配向层26是采用与第一配向层相同方法制备,故在此不再赘述。需特别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二配向层26亦不具有均匀厚度,而是随着第二配向层26下方组件结构高低,而调整第二配向层26的厚度,使得第二配向层26表面的高低差(段差)可降到最低。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二配向层26的厚度设计。
[0054]如图4所示,间隔物3上的第二配向层26具有一第三厚度Τ3,黑色矩阵23上的第二配向层26具有一第四厚度Τ4,而第二基板21上的第二配向层26具有一第六厚度Τ6,且第六厚度Τ6大于第四厚度Τ4,而第四厚度Τ4大于第三厚度Τ3。若将间隔物3与第一基板11上的第一配向层16厚度比较时(请同时参考图3Α),第三厚度Τ3小于像素电极区Px及非像素电极区Px’上的第一配向层16厚度。于部分实施例中,间隔物3上第二配向层26的第三厚度T3相当薄,甚至趋近于0nm( S卩,以扫描是电子显微镜(SEM)也无法量测得到)。
[0055]于本实施例中,配向层(包括第一配向层16及第二配向层26)材料并无特殊限制,可为本领域常用的配向层材料,如聚亚酰胺(polyimide,PI)、聚乙烯肉桂酸酯(polyvinylcinnamate, PVCN)、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此。较佳为,本实施例的配向层材料是使用具有高黏度的聚亚酰胺。
[0056]当完成前述的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21及其上方所有组件后,如图1所示,将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21对组并以框胶5接合,且注入液晶分子后形成液晶层4,则完成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为了提升第一配向层16及第二配向层26与框胶5 (请同时参考图1、图3A至3C及图4)的附着力,本实施例的第一配向层16及第二配向层26的边缘区域还设计有一微结构。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一配向层16及第二配向层26的边缘区域的微结构;其中,第一配向层16与第二配向层26的边缘区域可具有相同或不同设计,在此,仅以第一配向层16加以说明,而第二配向层26部分则不再赘述。
[0057]图5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不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于第一基板11上的不意图。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一配向层16设于第一基板11,且第一配向层16的边缘区域P还设有一突起结构161及复数隆凸162。若将第一基板11定义出显示区D及非显示区N时,第一配向层16上的突起结构161及隆凸162设于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N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向层16的材料与突起结构161及隆凸162的材料相同,且突起结构161及隆凸162与该第一配向层16—体成型。在此,可使用一与第一配向层16及其上方的突起结构161的图案对应的凸版或光罩,于形成第一配向层16的同时形成突起结构161 ;且亦可使用一与第一配向层16及其上方的突起结构161及隆凸162的图案对应的凸版或光罩,于形成第一配向层16的同时形成突起结构161及隆凸162。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隆凸162可无需使用一与隆凸162的图案对应的凸版或光罩来形成,而是通过配向层材料聚合时所产生的粒子(包括晶核、晶体、晶粒、或聚集物)来形成。
[0058]图6A至图6D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于图5非显示区N的沿B-B’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A所示,第一配向层16上的突起结构161距离第一配向层16的一表面163的高度Hl与相邻于突起结构161的配向层16的厚度T比值介于2?10之间。在此,高度Hl可介于150nm至300nm之间,而厚度T可介于1nm至10nm之间;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前述厚度范围,只要突起结构161于第一配向层16有一显著高度,即可达到增强配向层边缘对基板的压力与附着力,减少配向层材料溢流及固化时缩膜的问题,进而防止配向层有位移情形产生。此外,于第一配向层16上的突起结构161旁还设有复数隆凸162;在此,隆凸162的高度H2可介于5nm至30nm之间,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再者,图6A所示的突起结构161具有与垂直于第一配向层16的表面163的侧边;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突起结构161的两侧边可皆一斜面(如图6B所示);或突起结构161呈圆弧状(如图6C所不);或突起结构161的一侧边垂直于第一配向层16的表面163 (如图6D所示);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此外,图6A至图6D所示的突起结构161均以一平整表面表不;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突起结构161可具有一不平整表面,如山脊状结构。
[0059]图7A至图7C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配向层于图5非显示区N的沿C-C’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一般而言,液晶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N设有布线,而本实施例的第一配向层161可还设于非显示区N的布线6上。
[0060]当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以框胶5封装时,第一配向层16的突起结构161与框胶5间的关系系如图8A所示。由设置此突起结构161,可框胶5可覆盖此突起结构161而增加与第一配向层16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框胶5与第一配向层16剥离的情形发生。同时,如图8A所不,第一基板11外缘凸出于框胶5外。
[0061]然而,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外缘可与框胶5切齐,如图8B所示。此外,于此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配向层材料是使用具有低黏度的聚亚酰胺;故虽然无法形成如图8A的突起结构161,但所形成的第一配向层16的边缘形成一特殊弯曲结构,如波浪型结构,如图10所示。
[0062]无论是如图5所示的具有突起结构161及隆凸162的第一配向层16、或是如图10所示的具有隆凸162及波浪型结构边缘的第一配向层16,第一配向层16内均可能产生复数个粒子164,此些粒子可为第一配向层16于固化时所形成的晶核、晶体、晶粒、或聚集物,如图9所示。特别是,设于非显示区N的粒子164尺寸大于设于显示区D的粒子164尺寸。此外,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向层16可不包括前述粒子164,或仅有非显示区N形成有前述粒子164。
[0063]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图5至图9仅绘制第一基板11上设置第一配向层16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均了解,在此省略第一基板11与第一配向层16间的其他组件(如:薄月吴晶体管组件等)。
[0064]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所制得的液晶显示面板还可应用于液晶显示设备7,如图11所示;其中,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一背光模块(图未示);以及设于背光模块上的液晶显示面板(图未示)。在此,仅以显示器作为液晶显示设备的一示例,其他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摄影机、照相机、音乐播放器、行动导航装置、电视等显示设备,亦可使用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所制得的液晶显示面板。
[0065]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包括: 一第一基板,设置有一像素电极区及一非像素电极区; 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一第一配向层,设于该像素电极区及该非像素电极区上;以及 一液晶层,设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 其中,该像素电极区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厚度,该非像素电极区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二厚度,且该第一厚度系大于该第二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像素电极区包括一像素电极,该非像素电极区包括一数据线及一扫描线,其中该像素电极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该第一厚度,且该数据线及该扫描线其中之一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该第二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第一配向层包括复数个粒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第一基板包括一显示区与一非显示区,且至少一设于该非显示区的该粒子尺寸大于至少一设于该显示区的该粒子尺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第一基板包括一显示区与一非显示区,对应于该第一基板的该非显示区上的该第一配向层上设有至少一突起结构、至少一隆凸或其组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第一配向层的材料与该突起结构或该隆凸的材料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突起结构或该隆凸与该第一配向层一体成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突起结构的高度与相邻于该突起结构的该第一配向层的厚度比值介于2?10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第一配向层边缘具有至少一弯曲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包括一框胶,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部分覆盖该第一配向层。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包括一框胶,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部分覆盖至少一该突起结构、至少一该隆凸或其组合。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第一厚度与该第二厚度比值介于I?10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包括一彩色滤光单元,设于该第一基板上且介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一配向层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间隔物、一黑色矩阵及一第二配向层,其中该黑色矩阵设于该第二基板上,该间隔物设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对应于该黑色矩阵,该第二配向层设于该第二基板、该黑色矩阵及该间隔物上,该间隔物上的该第二配向层具有一第三厚度,该黑色矩阵上的该第二配向层具有一第四厚度,且该第三厚度小于该第四厚度。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第一基板上设有一薄膜晶体管组件及一第一保护层,该薄膜晶体管组件包括:一栅极、一绝缘层、一半导体层、一源极及一漏极,其中该绝缘层覆盖该栅极,该半导体层设于该绝缘层上,该源极及该漏极设于该半导体层上,该源极及该漏极相距一预定距离以形成一通道区,该第一保护层覆盖该薄膜晶体管组件且具有一开口以显露该漏极,该像素电极设于该第一保护层上并向该开口延伸以与该漏极电性连接,其中于该开口中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五厚度,且该第五厚度大于该第一厚度。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用于一液晶显示设备,其中该液晶显不设备为一手机、一笔记本电脑、一摄影机、一照相机、一音乐播放器、一行动导航装置或一电视。
17.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包括: 一第一基板,设置有一像素电极区及一非像素电极区; 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一第一配向层,设于该像素电极区及该非像素电极区上,其中该像素电极区包括一开口区及一非开口区;以及 一液晶层,设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 其中,该像素电极区的该开口区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厚度,该非像素电极区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二厚度,且该第一厚度大于该第二厚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像素电极区的该开口区包括一像素电极,该非像素电极区包括一数据线及一扫描线,其中该像素电极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该第一厚度,且该数据线及该扫描线其中之一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该第二厚度。
19.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 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一液晶层,设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 一第一配向层,设于该第一基板上且具有一第二表面及一第三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朝向该第一基板,而该第三表面相邻于该液晶层;以及至少一间隔物,设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 其中,该第一基板包括一第一区域、一第二区域及一第三区域,该间隔物对应于该第一区域,该第二区域上的该第一配向层的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表面间的距离小于该第三区域上的该第一配向层的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表面间的距离,该第二区域及该第三区域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分别具有一第一厚度及一第二厚度,且该第一厚度大于该第二厚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是,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二区域上设置有一像素电极,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三区域上设置有一数据线及一扫描线,其中该像素电极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该第一厚度,且该数据线及该扫描线其中之一上的该第一配向层具有该第二厚度。
【文档编号】G02F1/1337GK203930284SQ201420278999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8日
【发明者】邱长儒, 朱夏青, 林凤琳, 陈俐君, 陈傅丞 申请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