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耦合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2029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纤耦合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纤耦合器,包括光纤插头、光纤插座以及检测模块,所述光纤插头插接于光纤插座内;所述光纤插座包括对称设置的前插座本体和后插座本体,所述前插座本体和后插座本体以分隔板为对称板对称设置,所述分隔板中部设置有连通前插座本体和后插座本体且形状与光纤相适配的光纤容纳腔;所述前插座本体内部开设有插头容纳腔;所述前耦合器底部还形成有供检测模块插入固定的插入槽以及供检测端子插入的检测孔。本实用新型光纤插座、光纤插头以及光纤检测模块通过插头、容纳腔、检测孔等结构固定连接,连接结构更为简单且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专利说明】一种光纤耦合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耦合器。

【背景技术】
[0002] 光纤耦合器是光纤与光纤之间进行可拆卸连接的器件,它是把光纤的两个端面精 密对接起来,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能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纤中去,并使其介入 光链路从而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0003] 现有的光纤耦合器,例如申请号为CN201010207250. 4的中国专利"光纤适配器", 其通过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固定连接两个光纤,省去了陶瓷套管。但是此种连接方式稳定 性较差,固定效果不好。
[0004] 又如申请号为CN201210426790. 0的中国专利"光纤适配器",其通过在外壳内配 置套筒,在外壳中部设置安装槽,在安装槽内设置由塑料制成的法兰,在法兰上设置安装 孔,此种方式降低了铜材的使用量,但是此种连接方式稳定性依然较差。
[0005] 再如申请号为CN201310397809. 8的中国专利"光纤适配器",其在光纤耦合器内 部设置类似六边形的安装槽以固定光纤,但是此种方式固定稳定性依然较差。


【发明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稳定 性较好的光纤稱合器。
[0007]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光纤耦合器,其包括光 纤插头、光纤插座以及检测模块,所述光纤插头插接于光纤插座内;所述光纤插座包括对 称设置的前插座本体和后插座本体,所述前插座本体和后插座本体以分隔板为对称板对称 设置,所述分隔板中部设置有连通前插座本体和后插座本体且形状与光纤相适配的光纤容 纳腔;所述前插座本体内部开设有插头容纳腔;所述前插座本体底部还形成有供检测模块 插入固定的插入槽以及供检测端子插入的检测孔。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光纤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光纤以及光纤套,所述光纤套套设于光纤 上并插接于插头本体中;所述插头本体上方设置有弹片,所述弹片包括方形垫块,由方形垫 块端部倾斜向上延伸的舌部,所述舌部与方形垫块接触面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所述舌部 两侧形成两凸耳,所述舌部端部向上延伸有凸起部;所述插头容纳腔被设置于插头容纳腔 两内侧壁的分隔条分隔为形状与插头本体相适配的插头本体容纳腔和形状与弹片相适配 的弹片容纳腔;所述弹片容纳腔包括形状与方形垫块相适配的方形垫块容纳腔以及形状与 舌部相适配的舌部容纳腔。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本体容纳腔前端面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本体中形成有前圆柱形通孔和后圆柱形通孔,以及设置于前 圆柱形通孔和后圆柱形通孔之间的光纤卡接部;所述光纤卡接部包括与前圆柱形通孔形成 阶梯的六边形孔,所述六边形孔底边分别向内延伸形成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底边与后圆柱 形通孔之间通过弧形连接部连接;所述光纤套中部形成通孔,光纤套中部形状为与所述六 边形孔相匹配的六边形,所述光纤套中部一侧外端部向光纤外表面延伸形成倾斜部,另一 侧内端部向光纤外表面延伸形成包覆部;插接时,所述光纤中部插接于所述六边形孔中,所 述倾斜部插接于所述过渡部中。
[0011]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第一壁,由第一壁相对两侧边向 下垂直延伸的第二壁和第三壁,以及将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底面连接且厚度大于第一 壁、第二壁和第三壁的底座;底座、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围成容置腔;第一壁前端面延 伸设置有多根延伸条,相邻延伸条之间形成第一检测端子容纳槽;所述第一壁内表面还设 置有第二检测端子容纳部,所述第二检测端子容纳部前端形成开槽,主体部内形成有连通 该开槽且贯通主体部与底座的通槽;
[0012] 多个第一检测端子,所述多个第一检测端子包括框形头部以及第一条形插接部; 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与第一条形插接部相对应的多个第一插接槽;插接时,框形头部位于第 一检测端子容纳槽中,第一条形插接部插接于第一插接槽中并伸出第一插接槽;
[0013] 第二检测端子,所述第二检测端子包括方形头部以及第二条形插接部;方形头部 位于开槽中,第二条形插接部位于通槽中并伸出通槽;
[0014] 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所述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包括具有方形插槽的端片,所述 端片具有方形主体部和第三条形插接部;所述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设置于容置腔之间且端 片上表面与第一检测端子框形头部下表面接触,第二检测端子方形头部下表面与方形主体 部上表面接触;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与第三条形插接部相对应的第二插接槽,第三条形插接 部插接于第二插接槽中并伸出第二插接槽;
[0015] 所述第一壁上表面还设置有多条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底部两侧倾斜向上延伸形成 两翼部;
[0016] 所述连接部插入插入槽中,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的框形头部插入检测孔中。
[0017]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 1、光纤插座、光纤插头以及光纤检测模块通过插头、容纳腔、检测孔等结构固定连 接,连接结构更为简单且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0019] 2、在插头内部形成卡接部,在光纤上套上与所述卡接部相匹配的光纤套,当将光 纤插接于插头中时,光纤被卡固于插头中,其固定效果好,且无需对插头外部开设任何部 件或孔,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和安全性能;
[0020] 3、光纤检测模块设置于光纤耦合器下方,设置插入部和插入槽使得光纤检测模块 能很好的和光纤耦合器结合,同时也使得检测端子能够顺利深入耦合器中检测插入耦合器 中的光纤;
[0021] 4、多个检测端子合理的配置至基座中,结构上更为紧凑且由于采用机械结构的检 测方式,检测误差率大大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纤耦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纤耦合器的剖面示意图;
[0024] 图3为图1中光纤插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图3中插头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图3中光纤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图1中光纤插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7为图6中光纤稱合器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不意图;
[0029] 图8为图6中光纤耦合器的背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图1中光纤检测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0为图9中光纤检测模块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1为图9中光纤检测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0033] 图12为图9中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3为图12中基座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6] 请参照图1-图13,本实用新型光纤耦合器,其包括光纤插头100、光纤插座200以 及检测模块300。光纤插头100于光纤插座200内,光纤插座200包括对称设置的前插座 本体20(Γ和后插座本体200",前插座本体20(Γ和后插座本体200"以分隔板201为对 称板对称设置,分隔板201中部设置有连通前插座本体200'和后插座本体200"且形状 与光纤相适配的光纤容纳腔202 ;前插座本体20(Γ内部开设有插头容纳腔210 ;前插座本 体200 '底部还形成有供检测模块300插入固定的插入槽2200以及供检测端子插入的检 测孔2300。
[0037] 所述光纤插头100包括插头本体110、光纤120以及光纤套130,所述光纤套130 套设于光纤上并插接于插头本体110中。
[0038] 所述插头本体110上方设置有弹片140,所述弹片140包括方形垫块141,由方形 垫块141端部倾斜向上延伸的舌部142,所述舌部142与方形垫块141接触面为向内凹陷的 圆弧面,所述舌部142两侧形成两凸耳143,所述舌部143端部向上延伸有凸起部144。
[0039] 所述插头容纳腔210被设置于插头容纳腔两内侧壁的分隔条220分隔为形状与插 头本体110相适配的插头本体容纳腔230和形状与弹片140相适配的弹片容纳腔240 ;所 述弹片容纳腔240包括形状与方形垫块141相适配的垫块容纳腔241以及形状与舌部143 相适配的舌部容纳腔242。
[0040] 当光纤插头与光纤插座插接时,光纤插头的各部分能完美地被卡接于光纤插座内 的各容纳腔中,稳定性好。
[0041] 优选地,插头本体容纳腔230前端面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
[0042] 优选地,所述插头本体110中形成有前圆柱形通孔111和后圆柱形通孔112,以及 设置于前圆柱形通孔111和后圆柱形通孔之间112的光纤卡接部113 ;所述光纤卡接部113 包括与前圆柱形通孔形成阶梯的六边形孔114,所述六边形孔114底边分别向内延伸形成 过渡部115,所述过渡部115底边与后圆柱形通孔之间通过弧形连接部116连接。
[0043] 所述光纤套130中部形成通孔,光纤套130中部形状为与所述六边形孔114相匹 配的六边形,所述光纤套中部一侧外端部向光纤外表面延伸形成倾斜部131,另一侧内端部 向光纤外表面延伸形成包覆部132 ;插接时,所述光纤中部插接于所述六边形孔114中,所 述倾斜部131插接于所述过渡部115中。
[0044] 包覆部132将光纤120侧边包覆,而光纤套130中部与光纤卡接部113的六边形 孔114卡接,光纤套130不能在光纤卡接部113内旋转从而避免了光纤的径向跳动。同时 光纤套130的倾斜部131与过渡部115相抵顶,避免了光纤的轴向跳动。通过上述方式将 光纤稳定的固定于插头本体中。并且由于该些部件均设置于插头内部,其防水、防尘效果不 会因此降低。
[0045] 所述检测模块300包括基座310、多个第一检测端子320、第二检测端子330以及 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340。基座310用于容纳第一检测端子320、第二检测端子320以及第 二检测端子接触片340,且基座310可与光纤插座200相结合。
[0046] 基座310包括第一壁311,由第一壁311相对两侧边向下垂直延伸的第二壁312和 第三壁313,以及将第一壁311、第二壁312和第三壁313底面连接且厚度大于第一壁311、 第二壁312和第三壁313的底座314 ;底座314、第一壁311、第二壁312和第三壁313围成 容置腔315。
[0047] 第一壁311前端面延伸设置有多根延伸条316,相邻延伸条之间形成第一检测端 子容纳槽3161 ;所述第一壁311内表面还设置有第二检测端子容纳部317,所述第二检测 端子容纳部前端形成开槽3171,主体部内形成有连通该开槽且贯通主体部与底座的通槽 3172。
[0048] 多个第一检测端子320包括框形头部321以及第一条形插接部322 ;所述底座314 上开设有与第一条形插接部322相对应的多个第一插接槽3141 ;插接时,框形头部321位 于第一检测端子容纳槽3161中,第一条形插接部32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3141中并伸出第 一插接槽3141。
[0049] 第二检测端子330包括方形头部331以及第二条形插接部332 ;方形头部331位 于开槽3171中,第二条形插接部332位于通槽3172中并伸出通槽3172。
[0050] 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340包括具有方形插槽342的端片341,具有方形主体部 3411和第三条形插接部3412的端片341 ;所述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340设置于容置腔315 之间且端片341上表面与第一检测端子框形头部321下表面接触,第二检测端子方形头部 331下表面与方形主体部3411上表面接触;所述底座314上开设有与第三条形插接部3412 相对应的第二插接槽3142,第三条形插接部3412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142中并伸出第二插 接槽3142。
[0051] 所述第一壁311上表面还设置有多条连接部3111,所述连接部底部两侧倾斜向上 延伸形成两翼部3112。
[0052] 连接部3111插入插入槽2200中,第一检测端子320的框形头部321插入检测孔 2300 中。
[0053] 当光纤插头插入光纤插座时,插头本体将凸设于光纤容纳腔中的第一检测端子的 框形头部向下挤压,此时第一检测端子与光纤插头内的光纤电连通,开始检测光纤的性能。 同时,框形头部向下挤压时,将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的方形主体部也向下压使得第二检测 端子与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分离以检测光纤检测模块的通断。
[0054]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光纤稱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纤插头、光纤插座以及检测模块,所述光纤插 头插接于光纤插座内;所述光纤插座包括对称设置的前插座本体和后插座本体,所述前插 座本体和后插座本体以分隔板为对称板对称设置,所述分隔板中部设置有连通前插座本体 和后插座本体且形状与光纤相适配的光纤容纳腔;所述前插座本体内部开设有插头容纳 腔;所述前插座本体底部还形成有供检测模块插入固定的插入槽以及供检测端子插入的检 测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光纤 以及光纤套,所述光纤套套设于光纤上并插接于插头本体中;所述插头本体上方设置有弹 片,所述弹片包括方形垫块,由方形垫块端部倾斜向上延伸的舌部,所述舌部与方形垫块接 触面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所述舌部两侧形成两凸耳,所述舌部端部向上延伸有凸起部;所 述插头容纳腔被设置于插头容纳腔两内侧壁的分隔条分隔为形状与插头本体相适配的插 头本体容纳腔和形状与弹片相适配的弹片容纳腔;所述弹片容纳腔包括形状与方形垫块相 适配的方形垫块容纳腔以及形状与舌部相适配的舌部容纳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容纳腔前端面为向 内凹陷的圆弧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中形成有前圆柱形 通孔和后圆柱形通孔,以及设置于前圆柱形通孔和后圆柱形通孔之间的光纤卡接部;所述 光纤卡接部包括与前圆柱形通孔形成阶梯的六边形孔,所述六边形孔底边分别向内延伸形 成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底边与后圆柱形通孔之间通过弧形连接部连接;所述光纤套中部形 成通孔,光纤套中部形状为与所述六边形孔相匹配的六边形,所述光纤套中部一侧外端部 向光纤外表面延伸形成倾斜部,另一侧内端部向光纤外表面延伸形成包覆部;插接时,所 述光纤中部插接于所述六边形孔中,所述倾斜部插接于所述过渡部中。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基 座,所述基座包括第一壁,由第一壁相对两侧边向下垂直延伸的第二壁和第三壁,以及将第 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底面连接且厚度大于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的底座;底座、第一壁、 第二壁和第三壁围成容置腔;第一壁前端面延伸设置有多根延伸条,相邻延伸条之间形成 第一检测端子容纳槽;所述第一壁内表面还设置有第二检测端子容纳部,所述第二检测端 子容纳部前端形成开槽,主体部内形成有连通该开槽且贯通主体部与底座的通槽; 多个第一检测端子,所述多个第一检测端子包括框形头部以及第一条形插接部;所述 底座上开设有与第一条形插接部相对应的多个第一插接槽;插接时,框形头部位于第一检 测端子容纳槽中,第一条形插接部插接于第一插接槽中并伸出第一插接槽; 第二检测端子,所述第二检测端子包括方形头部以及第二条形插接部;方形头部位于 开槽中,第二条形插接部位于通槽中并伸出通槽; 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所述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包括具有方形插槽的端片,所述端片 具有方形主体部和第三条形插接部;所述第二检测端子接触片设置于容置腔之间且端片上 表面与第一检测端子框形头部下表面接触,第二检测端子方形头部下表面与方形主体部上 表面接触;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与第三条形插接部相对应的第二插接槽,第三条形插接部插 接于第二插接槽中并伸出第二插接槽; 所述第一壁上表面还设置有多条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底部两侧倾斜向上延伸形成两翼
【文档编号】G02B6/38GK203870294SQ201420291176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30日
【发明者】金海涛 申请人: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