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2216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电视接收装置为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正在从现有的显像管(日文:ブラウン管)转变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等薄型的显示面板,并且能够实现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其所使用的液晶面板不会自行发光,因此,需要另外设置背光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背光装置根据其机构的不同大体分为直下型和边缘发光型。为了实现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的薄型化,优选使用包括导光板的边缘发光型的背光装置,作为边缘发光型的背光装置的一例,已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426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背光装置包括:大致半球状的透镜,该透镜分别独立地设置在射出光的面上;以及光学片,该光学片具有同时带有多个经排列后的连续的几何结构体的结构,通过在片材面内使扩散性高的大致半球状的透镜与聚光性高的几何结构体的比例变化,来对片材面内的亮度进行控制,上述光学片层叠配置在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侧。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除了导光板之外,需要使用特殊结构的光学片,因此,存在背光装置的构件成本变高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来自导光板的光透过特殊结构的光学片,因此,存在因光到达液晶面板的光路长度变长等理由而使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可能性。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不使用特殊的构件就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导光板是呈方形的板状的导光板,包括:光射入面,该光射入面由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端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端面构成,并供来自光源的光射入;光射出面,该光射出面由一对板面中的一方的板面构成,并使光射出;相反板面,该相反板面由上述一对板面中的、与上述光射出面相反一侧的板面构成;以及光反射图案,该光反射图案由形成于上述相反板面用于使光从上述光射出面射出的光反射部构成,在将沿着上述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且不包含上述光射入面的一对端面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沿着上述外周端面中包含上述光射入面的上述一对端面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并且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时,上述光反射图案具有如下分布:与前者相比,后者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对较高,另外,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和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时,与后者相比,前者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对较高,并且前者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对地比后者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射入光射入面的来自光源的光在内部传播的过程中被构成形成于相反板面的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来促进从光射出面的射出,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越高,其射出光量越多,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越低,其射出光量越少。因而,通过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相反板面中的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从而能提高第一方向上的射出光量、即亮度的均匀性。此外,由于光反射图案具有在相反板面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对地比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的分布,因此,能将大量存在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引导至第二方向上的端侧处,藉此,能提高第二方向上的亮度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光反射图案具有如下分布,即,相反板面的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若是这样,则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能在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内抑制由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更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而且,在因该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时的制造上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端侧的区域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不容易发生变动,藉此,能使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亮度不容易降低。如上所述,由于能在不使用现有这样的特殊结构的光学片的情况下,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因此,能降低构件成本,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作为本发明的导光板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结构。(1)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端侧的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时,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如上所述,由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对地变小,因此,能将更多的光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经由中间区域引导到端侧的区域。与此相对的是,由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对地变大,因此,能利用光反射部将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经由中间区域向端侧的区域引导的光反射,来促进光从光射出面的射出,藉此,能缓和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中间区域之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从而使亮度的均匀性变高。而且,在因该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时的制造上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端侧的区域和中间区域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更不容易发生变动,藉此,能使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亮度更不容易降低。(2)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位于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靠近上述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并且将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中间区域、中央侧的区域的顺序设为RDa、RDb、RDc,并将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中间区域、中央侧的区域的顺序设为RDd、RDe、RDf,将位于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上述中央侧的区域与靠近上述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中间区域、中央侧的区域的顺序设为RDg、RDh、RDi时,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上述RDa~上述RDi满足下式(1)、(2)。((RDd-RDe)-(RDe-RDf))<((RDa-RDb)-(RDb-RDc))(1)((RDg-RDh)-(RDh-RDi))<((RDa-RDb)-(RDb-RDc))(2)若是这样,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和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经由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能抑制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进而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以及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大,因此,光相对地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经由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由于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有效地从光射出面射出,因此,能缓和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及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从而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而且,在因该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时的制造上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端侧的区域与中间区域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更加不容易发生变动,藉此,能使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亮度更加不容易降低。(3)在上述光射入面中,包含第一光射入面和第二光射入面,其中,上述第一光射入面由上述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端面中的一方端面构成,并供来自一方的光源的光射入,上述第二光射入面由另一方的端面构成,并供来自另一方的光源的光射入,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和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时,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比靠近上述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以及靠近上述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另外,使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比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若是这样,首先,由于在光反射图案中,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比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因此,能提高第一方向上的射出光量、即亮度分布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相比,光变得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通过如上所述使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从而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通过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导入,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4)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第一中央侧区域、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与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与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时,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分别比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以及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若是这样,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与第一中央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处,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5)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使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这样的话,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处,与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而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6)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第二中央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一方端侧的一端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区域之间的一端侧中间区域、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方端侧的另一端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之间的另一端侧中间区域时,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分别比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以及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并且使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分别比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上述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以及上述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若是这样,由于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各自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相对地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处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处,能抑制通过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进而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在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亦是如此。与此相对,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相对地比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大,因此,光相对地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有效地从光射出面射出,因此,能缓和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进而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如上所述,由于能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这合计9个区域中实现亮度分布的均匀化,因此,在将该导光板用于显示装置用的照明装置的情况下,能获得非常高的显示品质。(7)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上述光反射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呈对称。若是这样,能用在一方的光源与第一光射入面间的距离和另一方的光源与第二光射入面间的距离相等的情况。(8)使上述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端面中的一方的端面为上述光射入面,而使另一方的端面为来自上述光源的光不会直接射入的相反端面,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和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时,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央侧的区域、靠近上述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的顺序变高,另外,使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与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等。通过这样,首先,由于在光反射图案中,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央侧的区域、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的顺序变高,因此,能提高第一方向上的射出光量、即亮度分布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能在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内抑制由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光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导入的容易程度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导入的容易程度相等。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除了沿着第一方向的端面之外,还具有相反端面,因此,利用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容易漏出到外部,假设将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则有可能会使光的利用效率明显变差。在这一点上,通过将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和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相等,从而能在抑制光从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漏出、即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同时,充分地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匀性。(9)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第一中央侧区域、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与上述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上述第一方向上靠近上述相反端面的端侧的相反端面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与上述相反端面侧区域之间的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时,上述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分别比上述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上述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使上述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上述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与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等。这样的话,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反射面侧中间区域处,与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从而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处,与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处,与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而在相反端面侧区域处,光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导入的容易程度与第一中央侧区域的光导入的容易程度相等。其中,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除了沿着第一方向的端面之外,还具有相反端面,因此,利用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容易漏出到外部,假设将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则有可能会使光的利用效率明显变差。在这点上,通过如上所述使在相反端面侧区域和第一中央侧区域处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等,从而能在抑制光从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漏出、即抑制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的同时,能充分地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匀性。而且,由于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在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10)在将上述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第二中央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一方端侧的一端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区域之间的一端侧中间区域、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方端侧的另一端侧区域、位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之间的另一端侧中间区域时,使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分别比上述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上述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使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分别比上述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上述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使上述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比上述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且与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一端侧区域与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等,使上述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比上述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且与上述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另一端侧区域与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上述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上述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等。若是这样,由于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各自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相对地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处,能抑制通过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进而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相对地比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差大,因此,光相对地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有效地从光射出面射出,因此,能缓和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进而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与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而在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光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向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导入的容易程度与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光导入的容易程度相等。其中,由于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除了沿着第一方向的端面之外,还具有相反端面,因此,利用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容易漏出到外部,假设将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设定成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两个差之间的差大,则可能会使光的利用效率显著变差。在这点上,如上所述,通过在相反端面侧区域和第一中央侧区域处,使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等,从而,能在抑制光从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漏出、即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同时,充分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匀性。而且,由于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光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光量容易不足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如上所述,由于能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这合计9个区域中实现亮度分布的均匀化,因此,在将该导光板用于显示装置用的照明装置的情况下,能获得非常高的显示品质。(11)在上述光反射图案中,在上述相反板面上印刷有许多由反射膜构成的点,以作为上述光反射部,通过使上述点的面积和上述点的排列距离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变化,来对上述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进行控制。若是这样,能利用由反射膜构成的点的形态,容易地对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进行控制。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至少包括上述导光板和将光供给到上述光射入面的光源。根据这种照明装置,由于具有供来自光源的光射入的光射入面的导光板能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且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能使该背光装置的光学性能变得良好,且能实现高亮度(低耗电)。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来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显示装置,由于安装于照明装置的导光板能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且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能使与显示在显示面板中的图像相关的显示品质良好,且能适应大画面。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包括上述显示装置。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由于安装于显示装置的导光板能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且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能使与显示在显示面板中的电视图像相关的显示品质良好,且能适应大画面。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在不使用特殊的构件的情况下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例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构成为包括:液晶显示装置;正反两个箱柜,这两个箱柜以夹着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方式对该液晶显示装置进行收容;电源;频道选择器;以及台座。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整体呈横长的方形,包括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以及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液晶面板和背光装置通过框状的遮光板(日文:ベゼル)等保持成一体。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面板以使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朝向正面侧的姿势组装。液晶面板俯视呈横长的方形,其形成为将透光性优异的一对玻璃制的基板以隔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基板之间封入有液晶的结构。在一方的基板(阵列基板)上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线(日文:ソース配線)和栅线(日文:ゲート配線)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上述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定向膜等,在另一方的基板(CF基板)上设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配置的滤色器、对置电极、以及定向膜等。上述液晶面板划分成显示区域(活动区域)和非显示区域(非活动区域),其中,上述显示区域位于画面中央侧,且能显示出图像,上述非显示区域位于画面外周端侧,并呈将显示区域周围围起的框状(框架状)。另外,在一对基板的外表面侧分别粘附有正反一对的偏光板。背光装置包括:呈大致箱状的底架,该底架朝向正面侧(光射出侧、液晶面板侧)开口;以及光学片(光学构件),该光学片以覆盖底架的开口部分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底架内至少包括:作为光源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LED基板(光源基板),该LED基板安装有多个LED;导光板,该导光板对来自LED的光进行导光,并将上述光向光学片(液晶面板)引导;反射片(反射构件),该反射片层叠配置在导光板的背面侧;隔片,该隔片夹设在反射片与底架之间;以及框架(按压构件),该框架从正面侧对相互层叠的反射片、导光片及光学片进行按压。此外,上述背光装置以LED基板在背光装置的长边侧的两端部成对的形态配置,安装于上述LED基板的各LED分别配置于导光板的短边方向上的两侧。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便形成为相对于导光板从两侧射入光的两侧入光式的边缘发光型(侧面发光型)。以下,对背光装置的各结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底架由例如铝板或电解镀锌钢板(SECC)等金属板构成,其俯视观察与液晶面板同样地呈横长的方形,并且底架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铅垂方向)一致。底架具有:呈横长的方形的底板;以及侧板,从底板的长边侧及短边侧的各外端分别立起一对所述侧板,在其中的长边侧的两个侧板上分别安装有LED基板。在底板的外周端部附近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向正面侧突出,并且俯视观察呈大致框状。上述突出部的俯视观察到的外形与导光板及反射片的外形大致相同,藉此,能从背面侧对收容在底架内的导光板及反射片的外周端部进行支承。突出部的突出前端面形成为沿着导光板及反射片的板面的大致平的(平坦的)形状,藉此,能稳定地对导光板及反射片进行支承。此外,在底板的背面侧外部安装有将用于驱动的信号供给到液晶面板的面板控制基板及将驱动电力供给到LED的LED驱动电路基板等基板类构件。此外,框架及遮光板能通过螺钉等固定在各侧板上。光学片与液晶面板及底架同样地俯视观察呈横长的方形。光学片通过放置在导光板的正面侧(光射出侧)并以夹在液晶面板与导光板之间的方式配置,从而使来自导光板的射出光透过,并且在对该透过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的同时,使该透过光朝向液晶面板射出。光学片由多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片)相互层叠而成。作为具体的光学片的种类,例如具有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片等,能从它们之中适当地选择来进行使用。框架形成为合成树脂制,其整体形成为沿着导光板的外周端部延伸的框状(框架状),能在大致全周的范围内从正面侧对导光板的外周端部进行按压。框架具有因从对导光板的外周端部进行按压的部位进一步向内突出,而从正面侧覆盖于光学片的外周端部的部位,能利用上述部位从正面侧对光学片进行支承。框架中的对导光板的外周端部进行按压的部位和对光学片的外周端部进行支承的部位同时从背面侧对液晶面板中的外周端部进行支承。由于框架从正面侧俯视观察形成在覆盖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部到底架的各侧板的范围内,因此,还能从正面侧覆盖后述LED及LED基板。此外,在框架的外周端部设置有朝向背面侧突出的呈短筒状的部位,上述呈短筒状的部位以从外侧围住底架的各侧板的形态配置,并与遮光板一起固定于特定的侧板。LED形成为通过树脂件将LED芯片(LED元件、半导体发光元件)封闭在固接于LED基板的基板部上的结构。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使用主发光波长为一种、具体来说发出单色的蓝色的LED芯片。另一方面,在对LED芯片进行封闭的树脂件中分散配合有荧光件,该荧光件通过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的光而被激励,从而发出规定的颜色,形成为整体上发出大致白光。另外,作为荧光件,例如能从发出黄光的黄色荧光件、发出绿光的绿色荧光件以及发出红光的红色荧光件中适当组合使用,或是单独使用任意一个。上述LED形成为与安装于LED基板的安装面相反一侧的面是主发光面的、所谓顶面发光型。LED基板呈沿着底架的长边方向(导光板中的光射入面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板状,并且以将其板面与液晶面板及导光板(光学片)的板面正交的姿势收容在底架内。LED基板以夹着导光板的位置处成对的形态配置,详细来说,LED基板分别配置成夹在导光板与底架中的长边侧的各侧板之间,并从正面侧收容于底架。各LED基板以安装有LED的安装面相反一侧的板面与底架中的长边侧的各侧板的内表面接触的形态分别安装。因而,分别安装于各LED基板的各LED的发光面呈对置状,并且各LED中的光轴与和液晶面板的板面平行的方向大致一致。LED基板的板面中的、朝向内侧的板面与导光板的长边侧的端面(后述的光射入面)呈对置状,在上述板面上,沿着LED基板的长边方向(液晶面板及导光板的长边方向)间歇地并排配置有多个LED。各LED被表面安装于LED基板的面向导光板一侧的板面(与导光板相对的面),并将LED基板的面向导光板一侧的板面作为安装面。在LED基板的安装面上形成有由金属膜(铜箔等)构成的配线图案,该配线图案横切LED群组以将相邻的LED彼此串联连接,通过将LED驱动电路基板经由配线构件等与形成于上述配线图案的端部的端子部电连接,从而将来自LED驱动电路基板的驱动电力供给到各LED。上述LED基板形成为仅板面的一个面是安装面的单面安装型。此外,相邻的LED间的间隔、即LED的排列间隔(排列间距)形成为大致相等。上述LED基板的基材形成为例如铝等金属制,在其表面上隔着绝缘层形成有上述配线图案。另外,作为LED基板的基材所使用的材料,也能使用合成树脂或陶瓷等绝缘材料。导光板由折射率比空气高得多、且基本透明的(透光性优异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酯或聚碳酸酯等)构成。导光板与液晶面板及底架同样地俯视观察呈横长的方形,并且呈厚度比光学片的厚度大的板状。导光板配置在底架内的液晶面板及光学片的正下方位置,其外周端面中的长边侧的一对端面与配置于底架的长边侧的两端部的、成对的LED基板以及安装于LED基板的各LED分别呈对置状。因而,LED(LED基板)和导光板的并排方向与光学片(液晶面板)和导光板的并排方向正交。此外,导光板具有将从LED发出的光从长边侧的端面导入,并且在使上述光在导光板的内部传播的同时使其朝向光学片侧(正面侧、光射出侧)立起而从板面射出的功能。导光板呈沿着底架的底板及光学片的各板面延伸的大致平板状。导光板的正反一对的板面中的面向正面侧的板面(与光学片相对的面)为使内部的光朝向光学片及液晶面板射出的光射出面。导光板中的与板面相邻的外周端面由一方的长边侧的端面即第一端面、另一方的长边侧的端面即第二端面、一方的短边侧的端面即第三端面以及另一方的短边侧的端面即第四端面构成。其中,成为对边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即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分别与LED(LED基板)空开规定的空间而呈对置状,并成为供从上述LED发出的光射入的一对光射入面。上述一对光射入面由于与LED呈对置状,因此,也可以说构成“LED对置端面(光源对置端面)”。与此相对的是,导光板的与板面相邻的外周端面中的、成为对边且不包含上述光射入面的一对短边侧的端面即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分别形成为与LED不对置的LED非对置端面(光源非对置端面),从而来自LED的光不会直接射入。一方的光射入面与对置的各LED间的距离和另一方的光射入面与对置的各LED间的距离形成为大致相同。此外,各光射入面形成为沿着LED的并排方向及LED基板的板面平行的面,并形成为与光射出面大致正交的面。此外,LED与光射入面的并排方向与光射出面平行。在导光板中的背面侧、也就是与光射出面相反一侧的相反板面(与底架的底板相对的对置面)上,以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形态设置有反射片,该反射片能将从导光板的相反板面射出到背面侧外部的光反射,并使其向正面侧立起。换言之,反射片以夹在底架的底板与导光板之间的形态配置。上述反射片中的两条长边侧端部、即导光板中的各光射入面一侧的端部比光射入面更朝向外侧、即LED侧延伸。通过利用上述反射片的延伸部分将位于LED基板与光射入面之间的空间中的光反射,从而能使光相对于光射入面的射入效率变得较高。此外,在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上,形成有光反射图案,该光反射图案由用于通过使导光板内的光朝向光射出面反射而使光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反射部构成。关于上述光反射图案,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隔片呈分别沿着底架及导光板的各边部延伸的大致平板状,合计具有四块。各隔片载置在底架的突出部的突出前端面上,其形成为从正面侧俯视观察时呈与导光板及反射片的外周端部重叠的配置。因而,各隔片配置成将反射片的外周端部夹在隔片与导光板的外周端部之间的形态。这样,由于反射片能通过隔片及导光板实现外周端部的固定,因此,能在沿着导光板的板面的方向上对移动进行限制。藉此,由于特别是反射片的外周端部中的各长边侧的端部与导光板的外周端部中具有光射入面的各长边侧的端部之间很难产生间隙,因此,能使射入到光射入面的光适当地反射而在导光板内传播。另外,由于形成为没有将反射片的外周端部的一部分夹持在隔片与导光板之间的结构,因此,能允许该外周端部的一部分朝沿着导光板的板面的方向移动,这样的话,在反射片发生热膨胀等时,也不容易产生褶皱等。在此,对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进行详细说明。光反射部是通过将光反射性材料印刷到导光板的相反板面而形成的,换个表述的话,也可以说是光反射印刷部。在光反射部中,使用含例如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并呈白色的墨水(糊料),来作为光反射性材料。通过将由上述墨水所形成的反射膜构成的许多点以规定的分布分散配置在导光板的相反板面内,从而构成光反射部。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形,在相反板面的面内呈锯齿状(曲折状)分散配置。上述光反射部一边将射入导光板内的光中的、到达相反板面的光漫反射,一边使其朝向光射出面,同时,与在相反板面中的光反射部的非形成部位处将光全反射的情况相比,使相对于光射出面的入射角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该入射角没有超过临界角的值的光,进而能促使光从光射出面射出。光射出面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射出光量(亮度)具有如下趋势:相反板面中的光射出部的分布密度、即相反板面的每单位面积的光反射部的面积比率越高,光射出面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射出光量越多,相反上述分布密度越低,上述射出光量越少。为了提高光反射部的面积比率(增加射出光量),只要增大点的径向尺寸即可,相反,为了降低光反射部的面积比率(减少射出光量),只要减小点的径向尺寸即可。当在导光板形成光反射部时,能够使用例如丝印(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印刷方法。其中,若使用丝印,则在大量生产导光板的情况下,能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若使用喷墨印刷,在将光反射部形成为复杂的形态的情况下,能以较高的精度形成光反射部。接着,对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具体分布的示意情况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沿着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呈对边且不含光射入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沿着呈对边且含有光射入面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在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中形成为在第一方向上越是位于中央侧的区域,分布密度越高,在第一方向上越是位于靠近各光射入面的两端侧的区域,分布密度越低。由于形成为这种分布,因此,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在相反板面上形成为从第一方向的两端位置至中央位置,其径向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大,相反从第一方向的中央位置至两端位置,其径向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小。从各LED射入各光射入面的光在导光板内沿着第一方向从靠近各光射入面的两端侧的区域朝向中央侧的区域传播,但根据上述这种光反射部的分布,在第一方向上越是位于靠近各光射入面的两端侧的区域,越是能抑制由光反射部进行的漫反射,而在第一方向上越是位于中央侧的区域,越是能促进由光反射部进行的漫反射,因此,能够实现来自光射出面的射出光量的分布、也就是说亮度分布在第一方向上的均匀化。另一方面,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在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上形成为越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分布密度越是低,而越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侧的区域,分布密度越是高。由于形成为这种分布,因此,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在相反板面上形成为从第二方向的两端位置至中央位置,其径向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小,相反从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至两端位置,其径向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大。从各LED射入各光射入面的光虽然在导光板内处于以越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射入各光射入面的光越多,越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侧的区域,射入各光射入面的光越少的形态分布的趋势,但是,根据上述这样的光反射部的分布,越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越是能够抑制由光反射部进行的漫反射,而越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侧的区域,越是能够促进由光反射部进行的漫反射,因此,能实现来自光射出面的射出光量的分布、也就是说亮度分布在第二方向上的均匀化。但是,在第二方向上的亮度分布的均匀化要求为更高水平的情况下,例如可以想到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和端侧的区域处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更大。但是,这样的话,随着在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内由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进行的光的反射量增多,光容易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射出,存在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可能性。而且,若像上述这样增大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端侧的区域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则在因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导光板时的制造上的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端侧的区域处的分布密度的差容易变得比设定的大,因此,存在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亮度显著降低的可能性。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反射图案中,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中的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以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的分布形成。这样的话,则在导光板中的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导光板中的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能在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内抑制由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在导光板中的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更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而且,在因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时的制造上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端侧的区域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不容易发生变动,藉此,能使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亮度不容易降低。如上所述,由于能在不使用现有这样的特殊结构的光学片的情况下,利用导光板单体来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因此,能降低构件成本,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对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进行更详细说明,在此之前,俯视观察按如下所述方式对导光板的相反板面进行划分。即,相反板面在第一方向上被五等分成中央侧的第一中央侧区域、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第一中央侧区域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第一中央侧区域与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上述各区域中的面积比率均设置成相等的面积比率。另外,相反板面中的第一中央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在第二方向上分别被五等分成中央侧的第二中央侧区域、一方端侧的一端侧区域、位于第二中央侧区域与一端侧区域之间的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方端侧的另一端侧区域、位于第二中央侧区域与另一端侧区域之间的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上述各区域中的面积比率均设置成相等的面积比率。在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中的光反射图案的分布中,由于各区域的面积比率彼此相等,因此,在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处,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射出光量相对变多,相反地,在光射出部的分布密度较低的区域处,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射出光量相对变少。首先,对光反射图案在第一方向上的分布进行说明。在第二方向上进行划分的各区域中,在第一方向上,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最高,从此处开始,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各光射入面侧区域的顺序变低。在各区域中,使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等,并使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等。也就是说,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光反射部在第一方向上呈对称的分布。关于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在第一方向上的变化率(相邻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各端侧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在第一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范围内,比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大。详细来说,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各光射入面侧区域到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最小,接下来较小的是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从各光射入面侧区域到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接下来较小的是各端侧区域中的从各光射入面侧区域到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以及各端侧中央区域中的从各光射入面侧中央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大致相等。此外,最大的是各端侧区域中的从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另外,光反射部在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各光射入面侧区域处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各光射入面侧区域处的分布密度彼此相等。接着,对光反射图案在第二方向上的分布进行说明。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划分的各区域中,在第二方向上,在第二中央侧区域中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最低,从此处开始,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各端侧中间区域、各端侧区域的顺序变高。在各区域中,使光反射部在一端侧区域及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处的分布密度相等,并使光反射部在一端侧中间区域及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处的分布密度相等。也就是说,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光反射部在第二方向上呈对称的分布。关于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在第二方向上的变化率(相邻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总体上比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大。详细来说,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最小,接下来较小的是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接下来较小的是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基本相等。接下来较小的是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此外,最大的是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另外,光反射部在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第二中央侧区域处和各端侧中间区域处的分布密度彼此相等。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设置成满足如下所示的式(3)~(8)。在此,将光反射部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分布密度,在第二方向上按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分别设为RDa、RDb、RDc,并将光反射部在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分布密度,在第二方向上按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分别设为RDd、RDe、RDf,将光反射部在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分布密度,在第二方向上按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分别设为RDg、RDh、RDi。(RDb-RDc)<(RDa-RDb)(3)(RDe-RDf)<(RDd-RDe)(4)(RDh-RDi)<(RDg-RDh)(5)((RDd-RDe)-(RDe-RDf))<((RDa-RDb)-(RDb-RDc))(6)((RDg-RDh)-(RDh-RDi))<((RDa-RDb)-(RDb-RDc))(7)((RDd-RDe)-(RDe-RDf))<((RDg-RDh)-(RDh-RDi))(8)根据上述式(3)~(5)可知,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a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大,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大,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d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大。此外,根据上述式(6)、(7)可知,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a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之间的差(式(6)、式(7)的右边),比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之间的差(式(7)的左边)大,并且比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d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之间的差(式(6)的左边)大,设置成最大。根据上述式(8)可知,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之间的差(式(8)的右边),比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d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之间的差(式(8)的左边)大。根据这种结构,能获得以下的作用。即,由于在各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各自的各端侧区域与各端侧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式(6)、(7)的左边),相对地比第一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差(式(6)、(7)的右边)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各端侧中间区域导入各端侧区域。藉此,在各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处,能抑制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射出,进而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各端侧区域与各端侧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式(6)、(7)的右边),相对地比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差(式(6)、(7)的左边)都大,因此,相对地光变得很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各端侧中间区域导入各端侧区域。藉此,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处,通过构成光反射图案LHR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有效地从光射出面射出,因此,能缓和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自的各端侧区域之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进而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因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时的制造上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二中央侧区域与各端侧中间区域和各端侧区域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不容易发生变动,因此,第二中央侧区域的整个区域内的亮度不容易降低。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这合计9个区域中实现亮度分布的均匀化,从而能利用从上述导光板射出的射出光,来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非常高。这样,在对显示图像的显示品质进行评价时,根据经验可知在上述合计9个区域中实现亮度分布的均匀化能够提高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中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在例如THX(注册商标)规格等用于对显示图像的显示品质进行客观评价的评价规格中,很明显也将与上述合计9个区域中的亮度分布的均匀性相关的评价引入作为评价要素中的一个。另外,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设置成满足如下所示的式(9)~(11)。根据式(9)可知,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a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比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领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大,而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d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是最小的。根据式(10)可知,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a与一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的差,比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一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大,而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d与一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的差是最小的。根据式(11)可知,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比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大,而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是最小的。(RDd-RDf)<(RDg-RDi)<(RDa-RDc)(9)(RDd-RDe)<(RDg-RDh)<(RDa-RDb)(10)(RDe-RDf)<(RDh-RDi)<(RDb-RDc)(11)从上述式(3)~(11),也可以说以下的光反射图案具有如下这样的分布。即,在将导光板的相反板面划分成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以及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这三个区域,并且将导光板的相反板面划分成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以及在第二方向上的一对端侧的区域这三个区域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比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以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另外,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各端侧区域或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或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各端侧区域或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或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比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各端侧区域或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或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首先,由于在光反射图案中,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比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因此,能提高第一方向上的射出光量、即亮度分布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相比,光变得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通过如上所述使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从而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通过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导入,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包括:光射入面,该光射入面呈方形的板状,并由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端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端面构成,且能供来自LED(光源)的光射入;光射出面,该光射出面由一对板面中的一方的板面构成,且能使光射出;相反板面,该相反板面由一对板面中的与光射出面相反一侧的板面构成;以及光反射图案,该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且由用于使光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反射部构成,上述光反射图案具有如下分布,即,在将沿着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且不含有光射入面的一对端面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沿着外周端面中的含有光射入面的一对端面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并且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和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时,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对地比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另外,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和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时,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并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射入光射入面的来自LED的光在内部传播的过程中被构成形成于相反板面的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从而促进了从光射出面的射出,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越高,其射出光量越多,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越低,其射出光量越少。因而,通过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相反板面中的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从而能提高第一方向上的射出光量、即亮度的均匀性。此外,由于光反射图案具有在相反板面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对地比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的分布,因此,能将大量存在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引导至第二方向上的端侧处,藉此,能提高第二方向上的亮度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光反射图案具有如下分布,即,相反板面的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这样的话,则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能在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内抑制由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更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而且,在因该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时的制造上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端侧的区域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不容易发生变动,藉此,能使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亮度不容易降低。如上所述,由于能在不使用现有这样的特殊结构的光学片的情况下,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因此,能降低构件成本,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此外,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为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各端侧区域)以及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端侧的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如上所述,由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对地变小,因此,能将更多的光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经由中间区域引导到端侧的区域。与此相对的是,由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对地变大,因此,能利用光反射部将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经由中间区域向端部的区域引导的光反射,来促进光从光射出面的射出,藉此,能缓和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中间区域之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从而使亮度的均匀性变高。而且,在因该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时的制造上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端侧的区域及中间区域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更加不容易发生变动,藉此,能使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亮度更加不容易降低。此外,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区分为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第一中央侧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之后,将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中间区域、中央侧的区域的顺序设为RDa、RDb、RDc,将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中间区域、中央侧的区域的顺序设为RDd、RDe、RDf,将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与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中间区域、中央侧的区域的顺序设为RDg、RDh、RDi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RDa~RDi满足上述式(6)、(7)。这样的话,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和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经由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能抑制被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进而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对地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以及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大,因此,光相对地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经由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由于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有效地从光射出面射出,因此,能缓和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及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之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从而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而且,在因该导光板的制造工序中将光反射图案形成于相反板面时的制造上理由,而使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出现浓淡不均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端侧的区域及中间区域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更加不容易发生变动,藉此,能使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亮度更加不容易降低。此外,在光射入面上,包含第一光射入面和第二光射入面,其中,上述第一光射入面由在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端面中的一方的端面构成,用于供来自一方的LED的光射入,上述第二光射入面由另一方的端面构成,用于供来自另一方的LED的光射入,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为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比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另外,使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比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反射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这样的话,首先,由于在光反射图案中,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比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因此,能提高第一方向上的射出光量、即亮度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相比,光变得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通过如上所述使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从而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通过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及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导入,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为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第一中央侧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光射入面的端侧的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中央侧区域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光射入面的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中央侧区域与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分别比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这样的话,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与第一中央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而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处,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使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这样的话,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处,与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而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为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第二中央侧区域、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一方端侧的一端侧区域、位于第二中央侧区域与一端侧区域之间的一端侧中间区域、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另一方端侧的另一端侧区域以及位于第二中央侧区域与另一端侧区域之间的另一端侧中间区域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分别比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并且使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分别比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这样的话,由于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各自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对地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处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处,能抑制通过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进而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在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亦是如此。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对地比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因此,光相对地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有效地从光射出面射出,因此,能缓和在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进而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如上所述,由于能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这合计9个区域中实现亮度分布的均匀化,因此,在将该导光板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装置的情况下,能获得非常高的显示品质。此外,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光反射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称。这样的话,能用在一方的LED与第一光射入面间的距离和另一方的LED与第二光射入面间的距离相等的情况。此外,光反射图案将由反射膜构成的点印刷在许多相反板面上,以作为光反射部,通过使点的面积与点的排列间距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变化,从而对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进行控制。这样的话,能利用由反射膜构成的点的形态,容易地对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进行控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至少包括上述导光板和将光供给到光射入面的LED。根据这种背光装置,由于具有供来自LED的光射入的光射入面的导光板能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且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能使该背光装置的光学性能变得良好,且能实现高亮度(低耗电)。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装置和利用来自背光装置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安装于背光装置的导光板能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且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能使与显示在液晶面板中的图像相关的显示品质良好,且能适应大画面。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包括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由于安装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能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且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能使与显示在液晶面板中的电视图像相关的显示品质良好,且能适应大画面。(实施方式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单侧进光型的背光装置。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中,仅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一方的长边侧的端面、即第一端面设为供来自LED的光射入的光射入面。因而,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剩余的三个端面、即第二端面~第四端面全部设为来自LED的光不会直接射入的不与LED相对的端面。其中,第二端面构成配置在与光射入面相反一侧的相反端面。接着,对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中的、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具体分布的示意情况进行说明。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在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中形成为越靠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分布密度越高,越靠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分布密度越低。由于形成为这种分布,因此,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形成为在相反板面的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位置经由中央位置到达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位置的范围内,其径向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大,相反地,在从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位置经由中央位置到达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位置的范围内,其径向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小。从各LED射入光射入面的光在导光板内沿着第一方向从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经由中央侧的区域向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传播,但根据上述这种光反射部的分布,在第一方向上越是位于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越是能抑制由光反射部进行的漫反射,而在第一方向上越是位于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越是能促进由光反射部进行的漫反射,因此,能够实现来自光射出面的射出光量的分布、也就是说亮度分布在第一方向上的均匀化。另外,关于光反射图案在第二方向上的分布的大致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记载相同。在对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进行更详细说明之前,俯视观察按如下所述方式对导光板的相反板面进行划分。即,相反板面在第一方向上被五等分成中央侧的第一中央侧区域、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第一中央侧区域与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相反端面侧区域以及位于第一中央侧区域与相反端面侧区域之间的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上述各区域中的面积比率均设置成相等的面积比率。另外,相反板面中的第一中央侧区域、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相反端面侧区域以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在第二方向上分别被五等分成中央侧的第二中央侧区域、一方端侧的一端侧区域、位于第二中央侧区域与一端侧区域之间的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方端侧的另一端侧区域、位于第二中央侧区域与另一端侧区域之间的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上述各区域中的面积比率均设置成相等的面积比率。首先,对光反射图案在第一方向上的分布进行说明。在第二方向上被划分的各区域中,第一方向的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最高,从此处开始,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第一中央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光射入面侧区域的顺序变低。因而,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光反射部在第一方向上呈非对称的分布。关于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在第一方向上的变化率(相邻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各端侧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总体上比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大。详细来说,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光射入面侧区域到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以及各端侧区域中的从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到相反端面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最小,它们彼此基本相等。接下来较小的是,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从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以及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基本相等。接下来较小的是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一中央侧区域到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第一中央侧区域到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基本相等。接下来较小的是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到相反端面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到相反端面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各端侧区域中的从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基本相等。接着,最大的是各端侧区域中的从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到相反端面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另外,光反射部在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光射入面侧区域处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中各自的光射入面侧区域处的分布密度彼此相等。接着,对光反射图案在第二方向上的分布进行说明。在第二方向上被划分的各区域中,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二中央侧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最低,从此处开始,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各端侧中间区域、各端侧区域的顺序变高。在各区域中,使光反射部在一端侧区域及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处的分布相等,并使光反射部在一端侧中间区域及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处的分布密度相等。也就是说,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光反射部在第二方向上呈对称的分布。关于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在第二方向上的变化率(相邻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总体上比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大,并且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总体上比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大。详细来说,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最小,接下来较小的是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接下来较小的是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基本相等。接下来较小的是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基本相等。接着,最大的是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基本相等。另外,光反射部在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第二中央侧区域处和各端侧中间区域处的分布密度彼此相等。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设置成满足如下所示的式(12)~(19)。在此,将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a’、RDb’、RDc’,将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d’、RDe’、RDf’、将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g’、RDh’、RDi’、将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j、RDk、RDl、将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m、RDn、RDo。(RDb’-RDc’)<(RDa’-RDb’)(12)(RDe’-RDf’)<(RDd’-RDe’)(13)(RDh’-RDi’)<(RDg’-RDh’)(14)(RDk-RDl)<(RDj-RDk)(15)(RDn-RDo)<(RDm-RDn)(16)((RDd’-RDe’)-(RDe’-RDf’))<((RDa’-RDb’)-(RDb’-RDc’))(17)((RDg’-RDh’)-(RDh’-RDi’))<((RDa’-RDb’)-(RDb’-RDc’))(18)((RDj-RDk)-(RDk-RDl))<((RDm-RDn)-(RDn-RDo))(18)根据上述式(12)~(16)可知,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a’与一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大,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d’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大,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大,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j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k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k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l的差大,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m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n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n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o的差大。此外,根据上述式(17)、(18)可知,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a’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之间的差(式(17)、式(18)的右边),比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之间的差(式(17)的左边)大,比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d’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之间的差(式(18)的左边)大。根据上述式(19)可知,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m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n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n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o的差之间的差(式(19)的右边),比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j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k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k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l的差之间的差(式(19)的左边)大。另外,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之间的差,比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d’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之间的差大。另外,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设置成满足如下所示的式(20)、(21)。根据式(20),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g’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之间的差(式(20)的左边),比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j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k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k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l的差之间的差(式(20)的右边)相等。此外,根据上述式(21)可知,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m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n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n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o的差之间的差(式(21)的右边),比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a’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之间的差(式(21)的左边)相等。((RDg’-RDh’)-(RDh’-RDi’))=((RDj-RDk)-(RDk-RDl))(20)((RDa’-RDb’)-(RDb’-RDc’))=((RDm-RDn)-(RDn-RDo))(21)根据这种结构,能获得以下的作用。即,由于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各自的各端侧区域与各端侧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式(17)、(18)的左边),相对地比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上述差(式(17)、(18)的右边)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各端侧中间区域导入各端侧区域。同样地,由于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各端侧区域与各端侧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式(19)的左边),相对地比相反端面侧区域的上述差(式(19)的右边)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各端侧中间区域导入各端侧区域。藉此,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处,能抑制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射出,进而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各端侧区域与各端侧中间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之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式(17)~式(19)的右边),相对地比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的上述两个差之间的差大,因此,光相对地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各端侧中间区域导入各端侧区域。藉此,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有效地从光射出面射出,因此,能缓和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进而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与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各端侧中间区域导入各端侧区域,而在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光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各端侧中间区域向各端侧区域导入的容易程度与第一中央侧区域中光导入的容易程度相等。其中,由于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除了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之外,还具有相反端面,因此,利用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容易漏出到外部,假设将各端侧区域与各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设定成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两个差之间的差大,则可能会使光的利用效率显著变差。在这点上,如上所述,通过在相反端面侧区域和第一中央侧区域处,使各端侧区域与各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等,从而,能在抑制光从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漏出、即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同时,充分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匀性。而且,由于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光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各端侧中间区域导入各端侧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光量容易不足的各端侧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这合计9个区域中实现亮度分布的均匀化,从而能利用从上述导光板射出的射出光,来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非常高。这样,在对显示图像的显示品质进行评价时,根据经验可知在上述合计9个区域中实现亮度分布的均匀化能够提高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中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在例如THX(注册商标)规格等用于对显示图像的显示品质进行客观评价的评价规格中,很明显也将与上述合计9个区域中的亮度分布的均匀性相关的评价引入作为评价要素中的一个。从上述式(12)~(21),也可以说以下的光反射图案具有如下这样的分布。即,在将导光板的相反板面划分成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这三个区域,并且划分成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第二方向上的一对端侧的区域这三个区域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均比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高,且使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与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等。另外,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各自位于第二方向的端侧的区域(各端侧区域或各端侧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或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均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端侧的区域(各端侧区域或各端侧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或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且使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端侧的区域(各端侧区域或各端侧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或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端侧的区域(各端侧区域或各端侧中间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或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等。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首先,由于在光反射图案中,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央侧的区域、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的顺序变高,因此,能提高第一方向上的射出光量、即亮度分布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从而能在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内抑制由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光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导入的容易程度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导入的容易程度相等。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除了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三端面或第四端面之外,还具有相反端面,因此,利用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容易漏出到外部,假设将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则有可能会使光的利用效率明显变差。在这一点上,如上所述,通过将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和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相等,从而能在抑制光从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漏出、即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同时,充分地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端面中的、一方的端面设置成光射入面,而将另一方的端面设置成来自LED的光不直接射入的相反端面,并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央侧的区域、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的顺序变高,另外,使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反射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使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等。通过这样,首先,由于在光反射图案中,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央侧的区域、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的顺序变高,因此,能提高第一方向上的射出光量、即亮度分布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能在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内抑制由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与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光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导入的容易程度与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光导入的容易程度相等。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除了沿着第一方向的端面之外,还具有相反端面,因此,利用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容易漏出到外部,假设将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则有可能会使光的利用效率明显变差。在这一点上,如上所述,通过将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处和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处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相等,从而能在抑制光从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漏出、即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同时,充分地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匀性。此外,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第一中央侧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光射入面的端侧的光射入面侧区域、位于第一中央侧区域与光射入面侧区域之间的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一方向上靠近相反端面的端侧的相反端面侧区域、位于第一中央侧区域与相反端面侧区域之间的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时,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分别比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并且使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比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且与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等。这样的话,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与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由于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自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的存在于内部的光量多,因此,如上所述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从而能抑制在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藉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处,与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相比,光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上述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处,与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而在相反端面侧区域处,光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导入的容易程度与第一中央侧区域的光导入的容易程度相等。其中,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除了沿着第一方向的端面之外,还具有相反端面,因此,利用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容易漏出到外部,假设将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比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则有可能会使光的利用效率明显变差。在这点上,通过如上所述使在相反端面侧区域和第一中央侧区域处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等,从而能在抑制光从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漏出、即抑制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的同时,能充分地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匀性。而且,由于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光不容易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区域导入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在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光量容易不足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的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将相反板面至少划分成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第二中央侧区域、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一方端侧的一端侧区域、位于第二中央侧区域与一端侧区域间的一端侧中间区域、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另一端侧区域、位于第二中央侧区域与另一端侧区域间的另一端侧中间区域时,使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分别比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并且使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分别比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使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比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且和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等,并且使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比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且和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等。若是这样,由于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处,各自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对地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处及相反端面侧区域处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小,因此,光相对地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及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处,能抑制通过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并非光射出面的端面射出,进而能使光的利用效率变高。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对地比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大,因此,光相对地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在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处,利用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有效地从光射出面射出,因此,能缓和在光射入面侧区域、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间可能产生的亮度差,进而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此外,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与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区域相比,光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而在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光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向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导入的容易程度与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光导入的容易程度相等。其中,由于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除了沿着第一方向的端面之外,还具有相反端面,因此,利用光反射部反射出的光容易漏出到外部,假设将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设定成比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两个差之间的差大,则可能会使光的利用效率显著变差。在这点上,如上所述,通过在相反端面侧区域和第一中央侧区域处,使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与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和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与第二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之间的差相等,从而,能在抑制光从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漏出、即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同时,充分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匀性。而且,由于在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光不容易从第二中央侧区域经由一端侧中间区域(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导入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因此,能将光充分地供给到相反端面侧区域中光量容易不足的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藉此,能使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高。如上所述,由于能在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相反端面侧区域中的一端侧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另一端侧区域这合计9个区域中实现亮度分布的均匀化,因此,在将该导光板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装置的情况下,能获得非常高的显示品质。(实施方式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导光板中的一对光射入面的位置改变为短边侧的情况。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中,将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短边侧的端面、即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设置成分别供来自LED的光射入的光射入面。因而,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即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设置成来自LED的光不会直接射入的不与LED相对的端面。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不包含光射入面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X轴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着包含光射入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的Y轴方向为第二方向。构成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中的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具体分布与上述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实施方式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2,将导光板中的光射入面的位置改变为短边侧的情况。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中,将外周端面中构成对边的一对短边侧的端面中的仅一方的短边侧的端面、即第三端面设置成供来自LED的光射入的光射入面。因而,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剩余的三个端面、即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及第四端面全部设为来自LED的光不会直接射入的不与LED相对的端面。其中,第四端面构成配置在与光射入面相反一侧的相反端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不包含光射入面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X轴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着包含光射入面的第三端面及第四端面的Y轴方向为第二方向。构成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中的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具体分布与上述实施方式2是同样的。(实施方式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改变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形态。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由通过将激光照射到导光板的相反板面而形成的许多反射槽部构成。反射槽部沿第一方向呈细长的槽状,其通过使相反端面的表面凹陷而形成。反射槽部沿着第一方向并排配置许多,其长度方向的端部与相邻的反射槽部的上述端部相连。这是由于,在形成反射槽部时,使与相反端面呈相对状配置的激光照射装置沿着第一方向相对移位,同时连续地照射激光的原因。通过对激光照射装置的输出及激光的照射时间等进行控制,从而能适当地调节反射槽部的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反射槽部虽然根据相反板面的面内的配置而使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变化,但深度尺寸及排列间距设定为恒定。反射槽部由于面积(宽度尺寸及长度尺寸)越大,漫反射的光量越多,因此,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射出光量变多,相反地由于面积越小,漫反射的光量越少,因此,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射出光量变少。(实施方式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改变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形态。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由通过将模具的外形转印到导光板的相反板面而形成的许多反射凹部构成。反射凹部通过使相反端面的表面凹陷而形成。反射凹部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形,在相反板面的面内呈锯齿状(曲折状)分散配置,虽然能根据在上述面内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位置而使反射凹部的径向尺寸(面积)变化,但是在排列间距上形成为大致恒定。也就是说,反射凹部的平面形状及平面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点相同。在形成这种反射凹部时,例如准备在表面上形成有许多与反射凹部相反的凸部的模具,在对于相反板面的表面形成为平坦状态的导光板来说处于高温的高温环境下(例如导光板的材料的熔点程度的环境下),一边施加压力,一边按压上述模具。藉此,在导光板的相反端面上,通过转印模具的凸部,来形成许多反射凹部。反射凹部虽然根据相反板面的面内的配置而使径向尺寸变化,但深度尺寸及排列间距设定为恒定。反射凹部由于面积(径向尺寸及深度尺寸)越大,漫反射的光量越多,因此,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射出光量变多,相反地由于面积越小,漫反射的光量越少,因此,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射出光量变少。(实施方式7)对本发明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7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6改变反射凹部的形状后的情况。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光反射部的反射凹部整体呈圆锥状,其形成为截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形。反射凹部的平面形状及平面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反射凹部虽然根据相反板面的面内的配置而使径向尺寸及深度尺寸变化,但排列间距设定为恒定。此外,反射凹部由于面积(径向尺寸及深度尺寸)越大,漫反射的光量越多,因此,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射出光量变多,相反地由于面积越小,漫反射的光量越少,因此,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射出光量变少。(实施方式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8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改变各LED基板及各LED的配置等的情况。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一对LED基板及安装于一对LED基板的各LED配置成与导光板的各光射入面间的距离彼此不同。另外,下面,将一对LED基板及安装于一对LED基板的LED中的下侧的LED基板及LED作为“第一LED基板(第一光源基板)”及“第一LED(第一光源)”,而将一对LED基板及安装于一对LED基板的LED中的上侧的LED基板及LED作为“第二LED基板(第二光源基板)”及“第二LED(第二光源)”。详细来说,第一LED基板配置成安装于第一LED基板的第一LED与第一光射入面相邻,而第二LED基板配置成安装于第二LED基板的第二LED与第二光射入面间空开相对较大的间隔。若是这样,从第一LED射入导光板的第一光射入面的光的射入效率相对较高,而从第二LED射入导光板的第二光射入面的光的射入效率相对较低。在此,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由于若各LED与各光射入面间的距离为一定以上,则光的射入效率随着距离增加而产生的降低会钝化并且稳定化,因此,虽然从第二LED射入导光板的第二光射入面的光的射入效率比从第一LED射入第一光射入面的光的射入效率低,但是由于光的射入效率随着距离增加而产生的降低会钝化,因此,大概会下降到规定的值。因而,例如,在将各LED与各光射入面间的距离相等时的光射入效率设为基准时,使从第一LED射入第一光射入面的光的射入效率高于上述基准的差值,比从第二LED射入第二光射入面的光的射入效率低于上述基准的差值大。藉此,与使各LED与各光射入面间的距离相等时的情况相比,能提高整体上的光的利用效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中,设置有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其中,第一支承部相对于导光板配置在与第一LED相同的一侧,并且通过与导光板的构成第一光射入面的第一端面抵接,来从第一LED侧对导光板进行支承,第二支承部相对于导光板空开间隔地配置在与第二LED相同的一侧,在导光板发生热膨胀时,第二支承部与构成第二光射入面的第二端面抵接,来从第二LED侧对导光板进行支承。上述第二支承部由比第一支承部更柔软的材料且是弹性材料构成。若是这样,由于导光板由材质比第二支承部硬的第一支承部从第一LED侧支承,因此,导光板被稳定地支承,藉此,能稳定地维持第一LED与第一光射入面的位置关系。因而,能尽可能缩短第一LED与第一光射入面间的距离,并能使从第一LED射入第一光射入面的光的射入效率尽可能高。而且,在发生热膨胀的情况下,通过使空开间隔地配置在与第二LED相同的一侧的第二支承部与第二端面抵接,从而能从第二LED侧对导光板进行支承。由于上述第二支承部由比第一支承部更柔软的材料且是弹性材料构成,因此,与假设将第二支承部形成为与第一支承部相同硬度的材质的情况相比,能缩窄与导光板的第二端面间具有的间隔。即,在假设将第二支承部形成为与第一支承部相同硬度的材质的情况下,当设定与导光板的第二端面间所具有的间隔时,需要考虑导光板可能产生的尺寸误差而形成为具有一定宽裕的大小,若是将第二支承部形成为由比第一支承部更柔软的弹性材料构成,则在发生热膨胀后的导光板的第二端面与第二支承部抵接时,第二支承部会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即便因尺寸误差而使导光板比标准的尺寸稍大,也能吸收上述误差量。藉此,由于能将第二支承部相对于导光板配置在更近的位置处,因此,能更稳定地对热膨胀后的导光板进行支承。如上所述,伴随着形成为使第一LED基板及第一LED与第一光射入面间的距离和第二LED基板及第二LED与第二光射入面间的距离不同的配置,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形成为如下所述这样的分布。首先,对第一方向上的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进行说明,在第二方向上进行划分的各区域中,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最高,然后按照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的顺序,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变低。在各区域中,使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相等。也就是说,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光反射部在第一方向上呈非对称的分布。关于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在第一方向上的变化率(相邻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各端侧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在第一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范围内,比第二中央侧区域及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大。详细来说,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到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最小,接下来较小的是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到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接下来较小的是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第一中央侧区域到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一中央侧区域到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且它们彼此相等。接下来较小的是第二中央侧区域中的从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各端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各端侧区域中的从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到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且它们彼此相等。接下来较小的是各端侧区域中的从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一中央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接着,最大的是各端侧区域中的从第一中央侧区域到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各端侧区域中的从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到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且它们彼此相等。接着,对光反射图案在第二方向上的分布进行说明。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划分的各区域中,在第二方向上,在第二中央侧区域中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最低,从此处开始,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各端侧中间区域、各端侧区域的顺序变高。在各区域中,使光反射部在一端侧区域及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处的分布相等,并使光反射部在一端侧中间区域及另一端侧中间区域处的分布密度相等。也就是说,光反射图案形成为使光反射部在第二方向上呈对称的分布。关于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在第二方向上的变化率(相邻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总体上比第一中央侧区域、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及各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上述变化率大。详细来说,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最小,接下来较小的是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接下来较小的是,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各自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第二中央侧区域到各端侧中间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它们彼此基本相等。接下来较小的是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接下来较小的是第一中央侧区域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各自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接着,最大的是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从各端侧中间区域到各端侧区域为止的上述变化率。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设置成满足如下所示的式(22)~(28)。在此,将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a”、RDb”、RDc”,将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d”、RDe”、RDf”、将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g”、RDh”、RDi”、将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照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p、RDq、RDr、将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按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各端侧区域、各端侧中间区域、第二中央侧区域的顺序依次设为RDs、RDt、RDu。(RDb”-RDc”)<(RDa”-RDb”)(22)(RDe”-RDf”)<(RDd”-RDe”)(23)(RDh”-RDi”)<(RDg”-RDh”)(24)(RDp-RDq)<(RDq-RDr)(25)(RDt-RDu)<(RDs-RDt)(26)((RDa”-RDb”)-(RDb”-RDc”))<((RDs-RDt)-(RDt-RDu))(27)((RDp-RDq)-(RDq-RDr))<((RDs-RDt)-(RDt-RDu))(28)根据上述式(22)~(26)可知,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a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大,第一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d”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e”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f”的差大,第一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g”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h”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i”的差大,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p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q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q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r的差大,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s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t的差,比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t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u的差大。此外,根据上述式(27)、(28)可知,第二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RDs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t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t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u的差之间的差(式(27)、式(28)的右边),比第一中央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a”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b”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c”的差之间的差(式(27)的左边)、以及第二光射入面侧区域中的各端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p与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q的差,和各端侧中间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q与第二中央侧区域的上述分布密度RDr的差之间的差(式(28)的左边)大,并且是最大的。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及效果。(其它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定于由上述记述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5~7之外)中,示出了通过使构成光反射部的点的径向尺寸变化,来对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进行控制,但除了这之外,例如也可以将点的径向尺寸设为恒定,并通过使点的排列间距变化,来对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进行控制。(2)除了上述(1)之外,例如也可以使点的径向尺寸和排列间距一起变化,来对光反射图案的分布进行控制。(3)当然也可以将上述(1)、(2)记载的方式应用到上述实施方式5~8的光反射部中。(4)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能将相反端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区域与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设定成比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区域与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大,相反也可以设定成比光射入面侧中间区域中的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侧区域与中央侧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小。(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相反板面的各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具体的值能适当地进行改变。同样地,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相邻的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关的具体的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同样地,与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相邻的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关的具体的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6)像上述(5)这样,也可以考虑LED与光射入面间的距离、LED的光学性能(亮度等)等,来适当地设定构成相反板面的各区域中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具体的值、与相邻的各区域间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的差相关的具体的值。(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关于将导光板的相反板面划分成合计25个区域、或者划分成合计9个区域时的各区域的光反射部的分布密度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具体的划分数量,能够适当地进行改变。(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反射槽部、反射凹部)在相反板面的面内呈锯齿状分散配置的情况,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将点(反射槽部、反射凹部)呈格子状分散配置。(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反射凹部)俯视观察呈圆形的结构,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将点(反射凹部)设置成俯视观察呈椭圆形状、三角形状、四边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梯形等。(10)在上述实施方式5、6中,关于构成光反射部的反射槽部及反射凹部,也可以设置成使深度尺寸根据相反板面的面内的配置而变化。(11)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例示了构成光反射部的反射槽部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形状,但也可以将反射槽部设置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形状、或是沿着相对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两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形状。(12)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例示了相邻的反射槽部的端部彼此相连的结构,但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相邻的反射槽部的端部彼此不相连、各反射槽部相互分离独立的结构。(13)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例示了反射槽部形成为俯视观察呈细长的形状,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反射槽部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圆形等。(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之外,关于构成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具体的形成方法及构造,能适当地进行改变。(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一块LED基板与导光板的一个端面呈对置状地配置,但也可以将多块LED基板与导光板的一个端面呈对置状地配置。(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LED作为光源,但也可以使用有机EL、冷阴极管、热阴极管等其它光源。(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液晶面板所具有的滤色器的着色部形成为R、G、B这三个颜色,但也可以将着色部形成为四个以上颜色。(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也可以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能应用于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之外,也可以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包括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包括调谐器的显示装置。具体来说,本发明能应用于作为电子标牌(数字标牌)及电子黑板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