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光学功能膜的显示模块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6303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具有光学功能膜的显示模块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显示模块,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光学功能膜的显示模块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已广泛应用于可携式显示器、桌上型显示器及车用显示器,可携式显示器例如是手机、相机及平板计算机的显示器,桌上型显示器例如是电视、桌面计算机及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车用显示器例如是卫星导航、仪表板及行车纪录器的显示器,而液晶显示器长久以来的要求主要为体积轻薄以方便携带或是配置,因此,如何缩减液晶显示器的体积为目前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外,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内部的组成,主要以发光组件、光学导光板、光学转换膜、扩散膜及增亮膜所组成,光学转换膜、扩散膜及增亮膜皆为各自独立的光学组件,因此,在将这些光学组件组装在一起时,必须考虑这些光学组件之间的匹配性,且为了让各个光学组件的光学特性可以充分发挥,在组装这些组件,必须在光学组件之间预留一定的空气间隙,然而,这种结构不但造成整体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增加外,由于光传递过程中容易在预留的空气间隙中散射及反射而造成光强度损耗,因而导致整体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亮度降低。因此,如何缩减这些光学组件于组装后的整体厚度,同时又不影响显示亮度实为目前所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先前技术所述之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光学功能膜的显示模块,藉由转印涂布工艺及折射率匹配的方式整合光学功能膜的各个组成物(第一转换层、第二转换层、增亮层、扩散层及偏光层),可缩减光学功能膜的厚度,进而缩减显示模块的整体体积,且并不因此而降低显示模块的亮度。

根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光学功能膜的显示模块,是由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光学功能膜、显示面板、发光组件、导光板及反射片所组成,上偏光片贴附于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下偏光片贴附于显示面板的下表面,导光板配置于反射片上,发光组件配置于导光板与反射片的一侧,发光组件发出点光源光至反射片,反射片反射点光源光至导光板,导光板接收点光源光,并将点光源光的光行进方向进行导向后输出至光学功能膜,其特征在于:,光学功能膜的下表面配置于导光板上,光学功能膜的上表面配置于下偏光片的下表面,光学功能膜的厚度为0.4毫米至1.4毫米以及光学功能膜具有第一转换层、第二转换层及扩散层,第一转换层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一转换层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第一转换层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第一转换层用以将导光板所发出的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第二转换层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二转换层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第二转换层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第二转换层配置于第一转换层上,第二转换层用以将经由第一转换层的线光源光转换为一面光源光,扩散层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扩散层配置于第二转换层上,扩散层用以将第二转换层所输出的面光源光进行匀光,使面光源光的光线更加均匀。

根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功能膜的制备工艺,光学功能膜的下表面配置于显示模块的导光板上,光学功能膜的上表面贴附配置于显示模块的下偏光片的下表面,包括:提供第一转换层,第一转换层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一转换层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具有40度至140度的夹角,第一转换层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且第一转换层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提供第二转换层,第二转换层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第二转换层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且第二转换层将经由第一转换层转换之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以转印涂布制程方式将第二转换层配置于第一转换层上,且将第一转换层的上表面之边缘贴附于第二转换层的下表面之边缘,俾第一转换层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提供扩散层,其具有平坦上表面及平坦下表面,扩散层用以将第二转换层所输出的面光源光进行匀光;及以转印涂布制程方式将扩散层配置于第二转换层上,且将第二转换层的上表面之边缘贴附于扩散层的下表面的边缘,俾扩散层的下表面与第二转换层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

经由本发明的具有光学功能膜之显示模块及其制备工艺,藉由转印涂布手段及折射率匹配的手段整合光学功能膜之各个组成物(第一转换层、第二转换层、增亮层、扩散层及偏光层),可以达到缩减光学功能膜的厚度的技术功效,进而缩减显示模块的整体体积,且并不因此而降低显示模块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一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光学功能膜之第一转换层与第二转换层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二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三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四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五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六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一、三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二、四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之显示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 上偏光片

11b 下偏光片

12 显示面板

13、13a、13’a、13b、13’b、13c、13’c 光学功能膜

131 第一转换层

132a、132b、134a、134b、132c、134c 空气间隙

132’a、136b、132’b、134’a、134’b、136’b、136c、138c、132’c、134’c、136’c、138’c 光学胶

133 第二转换层

135 扩散层

137 增亮层

139 偏光层

14 发光组件

15 导光板

16 反射片

S1~S4、S’1~S’4、S”1~S”5、S”’1~S”’5 步骤

具体实施例

由于本发明揭露一种显示模块,其中所利用发光组件的发光技术及显示面板的显示技术,已为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明了,故以下文中的说明,不再作完整描述。同时,以下文中所对照的图式,是表达与本发明特征有关的结构及功能示意,并未亦不需要依据实际尺寸完整绘制,盍先叙明。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具有光学功能膜的显示模块及其制备工艺,特别是有关于包含上偏光片、下偏光片、显示面板、光学功能膜、导光板、反射片及发光组件的显示模块及其制程方法。

首先,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是由上偏光片11a、下偏光片11b、显示面板12、光学功能膜13、发光组件14、导光板15及反射片16所组成,上偏光片11a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上表面,下偏光片11b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下表面,导光板15配置于反射片16上,发光组件14配置于导光板15与反射片16的一侧,光学功能膜13的下表面贴附或置于导光板15上,光学功能膜13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发光组件14发出点光源光至反射片16,反射片16将点光源光反射至导光板15,导光板15将反射的点光源 光的光行进方向进行导向,导光板15将经过导向的点光源光输出至光学功能膜13,光学功能膜13将点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光学功能膜13再将面光源光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将光学功能膜13所输出的面光源光进行偏光,并输出经偏光后的面光源光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上偏光片11a将显示面板12的影像进行偏光。

这里所谓的点光源光是指相当于由点型光源所发出的光,而所谓的线光源光是指相当于由线型光源所发出的光,而所谓的面光源光是指相当于由面型光源所发出的光。以下其他实施例所称的点光源光、线光源光及面光源光,亦同此解释。

接着,请参阅图2,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一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是由上偏光片11a、下偏光片11b、显示面板12、光学功能膜13a、发光组件14、导光板15及反射片16所组成,上偏光片11a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上表面,导光板15配置于反射片16上,发光组件14配置于导光板15与反射片16的一侧,光学功能膜13a的下表面贴附或置于导光板15上,光学功能膜13a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下偏光片11b的上表面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下表面,发光组件14发出点光源光至反射片16,反射片16反射点光源光至导光板15,导光板15将反射的点光源光的光行进方向进行导向,导光板15将经过导向的点光源光输出至光学功能膜13a,光学功能膜13a将点光源光依序进行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及将面光源光匀光后,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将光学功能膜13a所输出的面光源光进行偏光,并输出经偏光后的面光源光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上偏光片11a将显示面板12的影像进行偏光。

请继续参阅图2,光学功能膜13a具有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及扩散层135,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扩散层135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皆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的边缘与第二转换层133的平坦的下表面的边缘利用转印涂布手段相互贴附,故第一转 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132a,扩散层135的平坦的下表面边缘是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边缘贴附,故扩散层135的下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之间为空气间隙134a,扩散层135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用以将发光组件14所发出的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第二转换层133用以将第一转换层131的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第二转换层133将面光源光输出至扩散层135,扩散层135接收第二转换层133所输出的面光源光后进行匀光,以使面光源光的光线更加均匀,扩散层135将经过匀光后的面光源光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将扩散层135所输出的面光源光进行偏光,并输出经偏光后的面光源光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并经由上偏光片11a将影像产生偏光效果。

接着,请参阅图4,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二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是由上偏光片11a、下偏光片11b、显示面板12、光学功能膜13’a、发光组件14、导光板15及反射片16所组成,上偏光片11a贴附或置于显示面板12的上表面,导光板15配置于反射片16上,发光组件14配置于导光板15与反射片16的一侧,光学功能膜13’a的下表面贴附或置于导光板15上,光学功能膜13’a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下偏光片11b的上表面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下表面,发光组件14发出点光源光至反射片16,反射片16将点光源光反射至导光板15,导光板15将反射的点光源光的光行进方向进行导向,导光板15将经过导向的点光源光输出至光学功能膜13’a,光学功能膜13’a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将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及将面光源光匀光后,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将面光源光进行偏光作用,并将经偏光后的面光源光输出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上偏光片11a将显示面板12的影像进行偏光。

请继续参阅图4,光学功能膜13’a具有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及扩散层135,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扩散层135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皆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 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之间的空气间隙充填了光学胶132’a,换言之,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藉由光学胶132’a以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与第二转换层的平坦的下表面贴附,扩散层135的平坦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4’a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扩散层135的平坦上表面贴附或是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用以将发光组件14所发出的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第二转换层133用以将第一转换层131的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并将面光源输出至扩散层135,扩散层135接收第二转换层133所输出的面光源光后进行匀光,以使面光源光的光线更加均匀,扩散层135将经过匀光后的面光源光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将面光源光进行偏光作用,并输出面光源光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并经由上偏光片11a将影像产生偏光效果。

接着,请参阅图5,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三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是由上偏光片11a、下偏光片11b、显示面板12、光学功能膜13b、发光组件14、导光板15及反射片16所组成,上偏光片11a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上表面,导光板15配置于反射片16上,发光组件14配置于导光板15与反射片16的一侧,光学功能膜13b的下表面贴附或置于导光板15上,光学功能膜13b的上表面贴附于或置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下偏光片11b的上表面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下表面,发光组件14发出点光源光至反射片16,反射片16反射点光源光至导光板15,导光板15将反射的点光源光的光行进方向进行导向,导光板15将经过导向的点光源光输出至光学功能膜13b,光学功能膜13b将点光源光依序进行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将面光源匀光及提升面光源光的亮度后,输出至下偏光片11b进行偏光作用,并输出经偏光后的面光源光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上偏光片11a将显示面板12的影像进行偏光。

请继续参阅图5,光学功能膜13b具有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及增亮层137,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二转换 层133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扩散层135具有平坦上表面及平坦下表面,增亮层137具有平坦上表面及平坦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皆为一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的边缘与第二转换层133的平坦的下表面的边缘利用转印涂布手段相互贴附,故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之间是空气间隙132b,扩散层135的平坦的下表面边缘是藉由转印涂布制程方式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边缘贴附,故扩散层135的下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之间为空气间隙134b,增亮层137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6b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扩散层135的上表面,增亮层137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用以将发光组件14所发出的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输出至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用以将第一转换层131输出的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第二转换层133将面光源光输出至扩散层135,扩散层135接收第二转换层133所输出的面光源后,用以均匀面光源并输出至增亮层137,增亮层137接收面光源后用以提升扩散层135所输出的面光源光的亮度,增亮层137提升亮度的面光源光后,将面光源光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接收面光源光后,将面光源光进行偏光并输出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并经由上偏光片11a将影像产生偏光效果。

接着,请参阅图6,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四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是由上偏光片11a、下偏光片11b、显示面板12、光学功能膜13’b、发光组件14、导光板15及反射片16所组成,上偏光片11a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上表面,导光板15配置于反射片16上,发光组件14配置于导光板15与反射片16的一侧,光学功能膜13’b的下表面贴附或置于导光板15上,光学功能膜13’b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下偏光片11b的上表面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下表面,显示面板12的上表面贴附于上偏光片11a的下表面,其中,发光组件14发出点光源光至反射片16,反射片16反射点光源光至导光板15,导光板15将反射的点光源光的光行进方向进行导向,导光板15将经过导向的点光源光 输出至光学功能膜13’b,光学功能膜13’b将点光源光依序进行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将面光源光匀光及提升面光源光的亮度后,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将面光源光再次进行偏光作用后,输出面光源光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上偏光片11a将显示面板12的影像进行偏光。

请继续参阅图6,光学功能膜13’b具有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及增亮层137,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扩散层135具有平坦上表面及平坦下表面,增亮层137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皆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平坦的下表面之间是以光学胶132’b藉由转印涂布手段无空气间隙地贴附,扩散层135的平坦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4’b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增亮层137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6’b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扩散层135的上表面,增亮层137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用以将发光组件14所发出的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后输出至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用以将第一转换层131的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第二转换层133将面光源光输出至扩散层135,扩散层135接收第二转换层133所输出的面光源光后,将面光源光进行匀光,扩散层135将经过匀光后的面光源光输出至增亮层137,增亮层137接收扩散层135所输出的面光源光,用以增加扩散层135所输出的面光源光的亮度,增亮层137提升面光源光的亮度后,输出面光源光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接收并将面光源光转换为偏振光,下偏光片11b将面光源光输出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显示影像,并再经由上偏光片11a将影像产生偏光效果。

接着,请参阅图7,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五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是由上偏光片11a、下偏光片11b、显示面板12、光学功能膜13c、发光组件14、导光板15及反射片16所组成,导光板15配置于反射片16上,发光组件14配置于导光板15与反射片16的一侧, 光学功能膜13c的下表面贴附或置于导光板15上,光学功能膜13c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下偏光片11b的上表面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下表面,显示面板12的上表面贴附于上偏光片11a的下表面,其中,发光组件14发出点光源光至反射片16,反射片16反射点光源光至导光板15,导光板15将反射的点光源光的光行进方向进行导向,导光板15将经过导向的点光源光输出至光学功能膜13c,光学功能膜13c将点光源光依序进行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将面光源光进行匀光效果、提升面光源光的亮度及将面光源光产生偏光效果后,输出至下偏光片11b进行偏光作用,下偏光片11b将面光源光输出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上偏光片11a将显示面板12的影像进行偏光。

请继续参阅图7,光学功能膜13c是由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增亮层137及偏光层139所组成,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扩散层135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增亮层137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偏光层139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皆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的边缘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与第二转换层133的平坦的下表面的边缘贴附,故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132c,扩散层135的平坦的下表面边缘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边缘贴附,故扩散层135与第二转换层133之间是空气间隙134c,增亮层137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6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扩散层135的上表面,偏光层139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8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增亮层137的上表面,偏光层139的上表面贴附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用以将发光组件14所发出的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后输出至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用以将第一转换层131的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后输出至扩散层135,扩散层135用以将第二转换层133的面光源光进行匀光,使面光源光的光线更加均匀,而增亮层137用以提升经扩散层 135匀光后的面光源光的亮度,偏光层139接收增亮层137已提升亮度的面光源光后,将面光源光转换为偏振光,偏光层139将面光源光输出至下偏光片11b进行偏光作用,下偏光片11b将面光源光输出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显示影像,并经由上偏光片11a将影像产生偏光效果。

接着,请参阅图8,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六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是由上偏光片11a、下偏光片11b、显示面板12、光学功能膜13’c、发光组件14、导光板15及反射片16所组成,上偏光片11a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上表面,导光板15配置于反射片16上,发光组件14配置于导光板15与反射片16的一侧,光学功能膜13’c的下表面贴附或置于导光板15上,光学功能膜13’c的上表面贴附或置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下偏光片11b的上表面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下表面,发光组件14发出点光源光至反射片16,反射片16反射点光源光至导光板15,导光板15将反射的点光源光的光行进方向进行导向,导光板15将经过导向的点光源光输出至光学功能膜13’c,光学功能膜13’c将点光源光依序进行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将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将面光源光进行匀光效果、提升面光源光的亮度及将面光源产生偏光效果后,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用以将具有偏光特性的面光源再次进行偏光,并输出面光源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用以显示影像,上偏光片11a将显示面板12的影像进行偏光。

请继续参阅图8,本发明的光学功能膜是由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增亮层137及偏光层139所组成,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扩散层135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增亮层137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偏光层139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皆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平坦的下表面之间是以光学胶132’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扩散层135的平坦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4’c藉由转印涂布的方式无空气间隙地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贴附,增亮层137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6’c 藉由转印涂布的方式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扩散层135的上表面,偏光层139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8’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增亮层137的上表面,偏光层139的上表面贴附于下偏光片11b的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用以将发光组件14所发出的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第二转换层133用以将第一转换层131所输出的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扩散层135用以将第二转换层133所输出的面光源光进行匀光,使面光源光的光线更加均匀,增亮层137用以提升经扩散层135匀光后所输出的面光源光的亮度,偏光层139接收增亮层137已提升亮度的面光源光后,将面光源光转换为偏振光,偏光层139将面光源光输出至下偏光片11b,下偏光片11b用以将具有偏光特性的面光源再次进行偏光,并输出至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显示影像,并经由上偏光片11a将影像产生偏光效果。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2、9,图2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一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及图9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一、三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首先,执行步骤S1,提供第一转换层131,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且第一转换层131可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如第3图所示),第一转换层131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接着,执行步骤S2,提供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第3图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的边缘以转印涂布手段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的边缘贴附,使得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132a,且第二转换层可将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3,提供扩散层135,扩散层135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扩散层135的平坦下表面边缘是以转印涂布手段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边缘贴附,故扩散层135与第二转换层133之间为空气间隙134a;第一转换层131与第二转换层133与扩散层135结合后形成光学功能膜13a。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4、10,图4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二实施例侧 视示意图及图10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二、四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首先,执行步骤S’1,提供第一转换层131,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第3图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且第一转换层131可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2,提供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第3图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是以光学胶132’a藉由转印涂布制程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且第二转换层133可将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3,提供扩散层135,扩散层135的平坦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4’a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贴附;第一转换层131与第二转换层133与扩散层135结合后形成光学功能膜13’a。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5、9,图5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三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及图9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一、三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首先,执行步骤S1,提供第一转换层131,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第3图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且第一转换层131可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2,提供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如第3图所示),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的边缘以转印涂布制程方式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的边缘贴附,故第一转换层131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下表面之间是空气间隙132b,且第二转换层133可将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3,提供扩散层135,扩散层135具有平坦的上表面与平坦的下表面,扩散层135的边缘以转印涂布制程方式贴附于第二转换层133的边缘,故扩散层135与第二转换层 133之间是空气间隙134b;最后,执行步骤S4,提供增亮层137,增亮层137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增亮层137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6b藉由转印涂布制程方式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扩散层135的上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及增亮层137结合后形成光学功能膜13b。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6、10,图6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及图10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首先,执行步骤S’1,提供第一转换层131,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且第一转换层131可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2,提供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是以光学胶132’b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且第二转换层133可将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3,提供扩散层135,扩散层135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扩散层135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4’b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最后,执行步骤S’4,提供增亮层137,增亮层137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增亮层137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6’b藉由转印涂布制程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扩散层135的上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及增亮层137结合后形成光学功能膜13’b。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7、11,图7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示意图及图11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首先,执行步骤S”1,提供第一转换层131,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 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且第一转换层131可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2,提供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图3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的边缘以转印涂布制程方式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的边缘贴附,故第一转换层131上表面与第二转换层133下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132c,且第二转换层133可将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3,提供扩散层135,扩散层135的平坦下表面边缘是以转印涂布手段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边缘贴附,故扩散层135与第二转换层133之间为空气间隙134c;接着,执行步骤S”4,提供增亮层137,增亮层137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增亮层137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6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扩散层135的上表面;最后,执行步骤S”5,提供偏光层139,偏光层139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偏光层139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8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增亮层137的上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增亮层137及偏光层139结合后形成光学功能膜13c。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8、12,图8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示意图及图12是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功能膜制备工艺步骤流程图。

首先,执行步骤S”’1,提供第一转换层131,第一转换层131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第3图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的范围,第一转换层131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且第一转换层131可将点光源光转换为线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2,提供第二转换层133,第二转换层133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为棱镜结构(如第3图所示),其棱镜夹角具有40度至140度,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为平坦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的上表面以光学胶132’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下表面贴附,且第二转换层133可将线光源光转换为面光源光;接着,执行步骤S”’3, 提供扩散层135,扩散层135的平坦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4’c藉由转印涂布制程方式与第二转换层133的上表面边缘贴附;接着,执行步骤S”’4,提供增亮层137,增亮层137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增亮层137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6’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扩散层135的上表面;最后,执行步骤S”’5,提供偏光层139,偏光层139具有平坦上表面与平坦下表面,偏光层139的下表面是以光学胶138’c藉由转印涂布手段以无空气间隙地贴附于增亮层137的上表面,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增亮层137及偏光层139结合后形成光学功能膜13’c。

上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第一转换层131与第二转换层133的材料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例如是树脂、压克力等,在此本发明并不设限。

上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光学胶132’a、134’a、136b、132’b、134’b、136’b、136c、138c、132’c、134’c、136’c、138’c为一种折射率匹配胶,第一转换层131与第二转换层133之间的光学胶132’a、132’b、132’c折射率约1.35至1.48,第二转换层133与扩散层135之间的光学胶134’a、134’b、134’c折射率约为1.35至1.48,增亮层137与偏光层139之间的光学胶138c、138’c折射率约为1.48至1.52,扩散层135与增亮层137之间的光学胶136b、136’b、136c、136’c折射率约为1.48至1.52,藉由折射率匹配的方式,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转换层131与第二转换层133之间、增亮层137与偏光层139之间、扩散层135与增亮层137之间及第二转换层133与扩散层135之间可紧密贴附,并藉由转印涂布制程的方式,将光学功能膜13a、13’a、13b、13’b、13c、13’c中的第一转换层131、第二转换层133、扩散层135、增亮层137及偏光层139结合为一体,以缩减光学功能膜13、13a、13’a、13b、13’b、13c、13’c的厚度,进而缩减显示模块的整体体积约50%~60%,且并不会因此降低显示模块的亮度。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包含偏光层139的光学功能膜13c、13’c的整体厚度为0.6毫米(mm)至1.4毫米(mm);而不包含偏光层139的光学功能膜13a、13’a、13b、13’b的整体厚度为0.4毫米(mm)至1.2毫米(mm)。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藉由以边缘贴附的方式将光学功能膜13a、13b、 13c的第一转换层131与第二转换层133之间以及第二转换层133与扩散层135之间预留空气间隙的方式,可减少热胀冷缩问题,并增加显示模块的可靠度,意即不影响显示亮度或是显示对比度。

上述实施例中,上偏光片11a、下偏光片11b与偏光层139为一种可产生偏光效果的光学组件,例如是线性偏振片、椭圆偏振片及圆偏振片等,在此本发明并不设限。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可以是一种液晶(Liquid Crystal;LC)显示面板,显示模块可以是一种液晶显示器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器,这里所称的显示器包含可携式显示器、桌上型显示器及车用显示器。可携式显示器例如是:手机、相机及平板计算机的显示器,桌上型显示器例如是:电视、桌面计算机及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车用显示器例如是:卫星导航、仪表板及行车纪录器的显示器,在此本发明并不设限;发光组件14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电激发光器(Electro Luminescent;EL),在此本发明并不设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各实施态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同时以上的描述,对于相关技术领域的专门人士应可明了及实施,因此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实施态样或实施例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在申请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