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开关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522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按键开关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按键开关装置和具备该按键开关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提出了如下技术:通过在按键顶部的正下方设置LED等发光部并使按键顶部发光的按键开关装置中,用导光部将从发光部出射的光有效地聚光并使按键顶部发光。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最近,伴随着装置的小型化,从配置有LED等发光部、开关的基板到覆盖这些发光部、开关的操作面板为止的距离变短。但是,发光部、开关的大小与以往相比不变。因此,由于不能充分地确保导光部的设计空间,且难以使光扩散,所以在配置于按键顶部的正下方的发光部点亮时,有时在按键顶部的中央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光部的亮点而较显眼。在业界,要求亮点模糊而使按键顶部均匀地点亮。

本发明鉴于该点而作出,其目的在于:使从LED等发光部出射的光有效地扩散而使按键顶部均匀地点亮。

本发明的按键开关装置具备按压式的开关、操作按键以及发光部。按压式的开关配置在基板上,并由操作面板覆盖。操作按键在一部分从操作面板露出的状态下配置于基板与操作面板之间。操作按键由通过用户的按压操作使所述开关接通工作的透光性树脂构成。发光部配置在基板上的与操作按键对应的位置,通过出射光而使所述操作按键发光。

而且,所述操作按键具备按键顶部和按键基座。按键顶部从操作面板露出,供用户按压操作。按键基座组装了该按键顶部。按键基座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操作面板之间并使所述开关接通工作。在按键顶部与按键基座之间的与所述发光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中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图像读取部和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3是在III-III线切断图2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的恢复按键侧的按键开关装置的放大图。

图5是恢复按键侧的按键开关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恢复按键的按键顶部的立体图。

图7是恢复按键侧的按键基座的立体图。

图8是按键基座的俯视图。

图9是从正面侧观察按键基座得到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按键基座得到的立体图。

图11是在XI-XI线切断图7得到的立体图。

图12是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13是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图14是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4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复合机(MFP),具有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和操作部10。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具备供纸部3、图像读取部(扫描部)4、图像形成部5、定影部6以及排纸部7。供纸部3是向图像形成部5供给纸张的盒供纸部或手动托盘。图像读取部4将原稿作为图像读取。在操作部10中,由用户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种操作。虽然未图示图像形成部5,但其具备:感光鼓、配置在该感光鼓的周围的带电器、显影器以及转印辊等。在图像形成部5中,基于由图像读取部4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终端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在从供纸部3供给的纸张上。定影部6具备相互压接并旋转的定影辊和加压辊(均图示省略),将用图像形成部5转印在纸张上的图像(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该纸张上。排纸部7接收从定影部6供给的图像形成后的纸张。

如图2所示,操作部10具有:在上侧开放的扁平中空状的操作壳体11、闭塞操作壳体11的上侧的操作面板12以及用于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种功能的多个按键开关装置13。操作部10接受用户对各按键开关装置13的操作信号,并根据接受到的操作信号使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进行预定的图像形成工作。在以下的说明中,左侧、右侧是指从前侧(即操作面板12所在的一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时的左侧、右侧。

在俯视时,操作壳体11和操作面板12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多个按键开关装置13大致分为:具有多个操作按键的按键开关装置组13a,所述多个操作按键包括用于输入数值的数字按键;具有多个操作按键的按键开关装置组13b,所述多个操作按键包括开始按键20A和恢复按键20B;以及具有多个操作按键的按键开关装置组13c,所述多个操作按键包括用于输入字母等文字的文字按键。

开始按键20A是用于使图像形成装置1开始作业的按键。

恢复按键20B是用于使图像形成装置1从节能模式恢复至通常模式的按键。通常模式是对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印刷工作所需的全部设备供给电力的模式。另一方面,节能模式是仅对例如操作面板12内的基板15供给电力的模式。图像形成装置1在通常模式下预定时间以上没有检测到用户的按键操作的情况下,将运转模式从通常模式自动地切换到节能模式。图像形成装置1在节能模式下检测到由用户操作了恢复按键20B时,从节能模式恢复至通常模式。

如图3~图5所示,在操作壳体11内容纳有基板15。按键开关装置13具备配置在基板15上并用操作面板12覆盖的按压式的开关16。

以下,以具有恢复按键20B作为操作按键的按键开关装置13为例进行说明。由于开始按键20A也基本上同样地构成,所以省略具有开始按键20A的按键开关装置13的说明。此外,也可以将同样的构造应用于数字按键。

恢复按键20B例如由硅树脂、丙烯酸树脂(PMMA)、聚苯乙烯以及聚碳酸酯等透光性树脂构成,配置在基板15与操作面板12之间且一部分从操作面板12的上表面向外部露出,通过用户的按压操作使开关16接通工作。开关16的接通或断开信号发送给与基板15连接的未图示的控制器。控制器以通过基板15发送来的、来自开关16的信号为基础,识别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户请求,执行与识别的请求对应的预定处理。

在基板15的开关16侧方,配置有发光部(LED)30。发光部30配置在基板15上的与恢复按键20B对应的位置。恢复按键20B利用从发光部30出射的光发光。由此,即使在关灯后的室内,用户也能够容易地识别恢复按键20B的位置。

恢复按键20B二分割为上侧的按键顶部21和下侧的按键基座22而构成。按键顶部21从操作面板12露出,从而用户能够按压操作。按键基座22组装有按键顶部21,并位于基板15与操作面板12之间而使开关16接通工作。

按键顶部21呈向下侧开放的圆筒杯状,上表面21a从操作面板12的圆形孔12a向操作面板12上表面露出。虽然未图示,在按键顶部21的上表面21a上,显示有字母等文字、数值等,用户用手指按压操作上表面21a。

如图7~图11所示,按键基座22具备支撑框23,所述支撑框23在左右两侧分别具有一根支撑脚23a。在支撑框23的内侧,配置有分别从下方支撑开始按键20A和恢复按键20B的按键顶部21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按键基座本体24。这些按键基座本体24经由与对角位置连结的一对臂部25由支撑框23支撑。支撑框23经由支撑脚23a搭载在基板15上,并经由按键基座本体24和臂部25支撑开始按键20A和恢复按键20B的按键顶部21。通过将未图示的定位销插入等间隔地形成的五个定位孔23b,支撑框23定位在操作面板12上。

按键基座本体24比操作面板12的圆形孔12a大,防止了按键顶部21从圆形孔12a向上方拔出。

在按键基座本体24背面的一端侧,突出设置有与开关16抵接的十字形抵接部26。在按键基座本体24背面的另一端侧,突出设置有在按压按键顶部21时与基板15抵接而限制按键顶部21的向下方的移动量的限制腿27。

在右侧的按键基座本体24表面上,与按键顶部21的开放端面对应地,在右侧突出设置有一个用于载置按键顶部21的突条部28,在左侧突出设置有两个突条部28(参照图7~图9、图11)。在左侧的按键基座本体24表面上,与按键顶部21的开放端面对应地,在左右各突出设置有一个用于载置按键顶部21的突条部28(参照图7~图9)。在按键基座本体24的前后,以位于左右的突条部28间的方式突出设置有两个卡合爪29。在由按键基座本体24的三个突条部28包围而成的区域(与发光部30对应的位置)中,形成有与其周围的其他区域相比厚度较薄的平坦薄壁部31。在右侧的按键基座本体24上的右侧的突条部28上,形成有用于将按键顶部21定位在突条部28上的定位突起28a。

在安装于右侧的按键基座本体24的按键顶部21的开放端面上形成有供突条部28的定位突起28a卡合的定位凹部(未图示),但在安装于左侧的按键基座本体24的按键顶部21的开放端面上不形成定位凹部。这是为了防止由于左右的按键顶部21的外观为相同形状且在各自的上表面21a上印刷有表示各个按键的功能的记号而导致的组装作业时的错误。也就是说,由于在安装于左侧的按键顶部21上不形成定位凹部,所以在右侧的按键基座本体24上与突起28a干涉而不能安装。因此,能够防止左右的按键顶部21的排列颠倒。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按键顶部21的开放端面上,以位于180度相反侧的方式突出设置有具有卡合孔32a的卡合片32。通过使卡合爪29卡合在该卡合孔32a中,将按键顶部21组装在按键基座22上。

在按键顶部21与按键基座本体24之间的与发光部30对应的位置,通过按键顶部21的开放端面与按键基座本体24的突条部28抵接而形成有中空部33。

在从正上方观察按键顶部21时,发光部30位于按键基座本体24的平坦薄壁部31的正下方,从发光部30出射的光通过平坦薄壁部31和中空部33并到达按键顶部21的上表面21a。

然后,当由用户向下方按压恢复按键20B的按键顶部21时,臂部25向下方挠曲,按键顶部21向下侧沉入。伴随于此,通过按键基座22的抵接部26向下侧沉入,由抵接部26按压开关16。由此,开关16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此时,用户能够用手指感到来自开关16的反作用力并得到咔哒感。

但是,伴随着装置的小型化,虽然从配置有发光部30、开关16的基板15到覆盖这些发光部30、开关16的操作面板12为止的距离变短,但是发光部30、开关16的大小有时与以往相比不变。在该情况下,由于不能充分地确保导光部的设计空间,且难以使光扩散,所以在配置于按键顶部21的正下方的发光部30点亮时,有时在按键顶部21的中央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光部30的亮点而较显眼。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用按键顶部21和按键基座本体24构成恢复按键20B,并在两者间的与发光部3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中空部33,所以从发光部30出射的光通过按键基座本体24后,经过中空部33并通过按键顶部21,两次通过该树脂的壁从而扩散效果提高。因此,即使在伴随着装置的小型化,从基板15到操作面板12为止的距离较短而不能充分确保导光部的设计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亮点模糊而使按键顶部21均匀地点亮。

另外,在不将恢复按键20B分为按键顶部21和按键基座22这两个部件而用一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为了使从发光部30出射的光扩散,需要将恢复按键20B设为厚壁,这样的话,存在在成形时会发生缩水或空隙的不良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恢复按键20B分为按键顶部21和按键基座22(按键基座本体24)这两个部件,将各个部件设为薄壁,而且在按键基座本体24的与发光部3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其周围的其他区域相比厚度较薄的平坦薄壁部31,所以在成形时不会发生缩水或空隙。

(变形例1)

图12是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4的图。在该变形例1中,在按键顶部21与按键基座22(按键基座本体24)之间的与发光部30对应的位置,以将中空部33一分为二的方式,存在由透光性树脂构成的、用于扩散光的中间片34。由此,由于从发光部30出射的光按按键基座本体24、中间片34以及按键顶部21的顺序通过三次树脂的壁,所以扩散效果进一步提高,能够高效地使亮点模糊。

(变形例2)

图13是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11的图。在该变形例2中,在按键基座22(按键基座本体24)的与发光部3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球面薄壁部35。由此,从发光部30出射的光由球面薄壁部35有效地扩散。

(变形例3)

图14是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4的图。在该变形例3中,在按键基座22(按键基座本体24)的与发光部3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咬花面36。由此,从发光部30出射的光由咬花面36的微细的凹凸有效地扩散。

(变形例4)

虽然变形例4未图示,但按键基座22(按键基座本体24)的与发光部30对应的位置的光扩散率比按键顶部21高。为了改变光扩散率,改变光扩散材料相对于树脂的混入量。作为光扩散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氧化钛、玻璃珠、碳酸钙、铝粉、云母等。光扩散材料既可以混入按键顶部21和按键基座22(按键基座本体24)这两者,也可以仅混入按键基座22(按键基座本体24)。由此,从发光部30出射的光由光扩散材料有效地扩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