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6392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光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超薄的广告灯箱、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平板灯饰照明或发光标示牌等类的场合。

目前,导光板的形状也随着产品的需求不同做成不同的形状,如:平面或曲面。而在将导光板做成曲面导光板时,由于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损耗,而导致导光板的出射光不均匀。

可见,现有技术中的曲面光学装置存在出射光均匀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曲面光学装置存在出射光均匀度较低的技术问题,以达到提高曲面光学装置的出射光均匀度的技术效果。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产生初始光线集合;

光学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具有出光面,其中,所述出光面为曲面;

其中,所述光学元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使得所述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

可选的,所述光学元件包括第一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具有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相邻,所述初始光线集合通过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后,在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内反射,且从所述出光面出射形成出射光线。

可选的,所述出光面的形状为不匹配球面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出光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光点,所述出射光线经过所述至少一个导光点的折射和/或反射,使得所述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

可选的,所述光学元件包括:

第一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具有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

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堆叠设置,其中,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

其中,所述初始光线集合通过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形成过渡光线集合,所述过渡光线集合通过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形成出射光线集合;且所述第一光学组件的第一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大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第二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所述第二出光面即为所述出光面。

可选的,所述出光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光点,所述过度光线集合经过所述至少一个导光点的折射和/或反射,使得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

可选的,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

所述光学装置还包括:

遮光元件,套设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光学元件的连接位置处,以控制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使得从所述出光面上的第一区域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与所述出光面上其它区域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强度相同或相似,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出光面上与所述发光元件相邻的区域。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光学装置,其中,所述光学装置包括:发光元件,用于产生初始光线集合;光学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具有出光面,其中,所述出光面为曲面;其中,所述光学元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使得所述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出光度相同或相似;

辐射监测装置,与所述光学装置连接,用于获取第一辐射信号;

处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辐射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发光模式。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辐射信号与光源的发光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处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辐射信号与光源的发光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至少两种发光模式中确定与所述第一辐射信号对应的第一发光模式;并控制所述光源以所述第一发光模式进行发光。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本体;

固定体,与所述本体连接;

其中,所述光学装置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和/或所述固定体上,所述辐射监测装置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和/或所述固定体上,所述处理装置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和/或所述固定体上,且所述固定体用于维持所述电子设备与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可选的,所述固定体至少具有固定状态,所述固定体是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者所述固定体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一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包括:发光元件,用于产生初始光线集合;光学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具有出光面,其中,所述出光面为曲面;其中,所述光学元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使得所述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即不会像现有技术中,在将导光板做成曲面时,因入射光线在曲面导光板中传播过程产生损耗,而导致光学装置出射光均匀度较低。而在本技术方案中,导光板还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对导光板的结构上的限定、对导光板制作工艺的限定,以使得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在一预设范围内,其中,预设范围为单位面积的光照度最高值的5%或10%,从而保证从光学装置出射的光线更为均匀。所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曲面光学装置存在出射光均匀度较低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曲面光学装置的出射光均匀度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2C图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学装置中的光学元件的正剖面曲线示意图;

图3A-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学装置中发光元件的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学装置中发光元件的设置位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学装置中光源元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出射光线经至少一个导光点的光路传播示意图;

图6D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光学组件上设置的至少一个导光点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C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曲面光学装置存在出射光均匀度较低的技术问题,以达到提高曲面光学装置的出射光均匀度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包括:发光元件,用于产生初始光线集合;光学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具有出光面,其中,所述出光面为曲面;其中,所述光学元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使得所述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即不会像现有技术中,在将导光板做成曲面时,因入射光线在曲面导光板中传播过程产生损耗,而导致光学装置出射光均匀度较低。而在本技术方案中,导光板还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对导光板的结构上的限定、对导光板制作工艺的限定,以使得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在一预设范围内,其中,预设范围为单位面积的光照度最高值的5%或10%,从而保证从光学装置出射的光线更为均匀。所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曲面光学装置存在出射光均匀度较低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曲面光学装置的出射光均匀度的技术效果。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文件中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学装置,包括:

发光元件10,用于产生初始光线集合;

光学元件11,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具有出光面110,其中,所述出光面为曲面;

其中,所述光学元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使得所述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光学装置能应用于一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持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也可以是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或者为其它电子设备,以实现发光提示。

进一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装置还能够结合显示装置,以形成均匀出光面的曲面显示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是由发光元件、光学元件及显示元件组成;也可以是由发光元件和光学元件组成,其中,光学元件包括有光学组件以及显示组件;也可以为别的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当然,结合光学装置及显示装置形成的曲面显示屏能够一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持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也可以是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或者为其它电子设备,以实现不同的内容输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用于产生初始光线集合,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发光元件具体可以为LED(Light emi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或者为线状光源冷阴极荧光管等,或者为别的发光元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若发光元件以LED为例,LED具体可以为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且能够分别生成不同颜色的光线,如:红色、绿色和蓝色,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装置还包括光学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初始光线的照射范围内,且光学元件的出光面为曲面。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当出光面的曲面为不同类型的曲面时,发光元件与光学元件的相对设置位置也不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照度为出光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生成光通量的光源为光学元件生成的初始光线集合在光学元件内部折射,或反射后折射形成的折射光线。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光照度相同,如:均为5勒克司或6勒克司;光照度相似,则是指出光面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如:若单位面积的光照度最高值为8勒克司,预设范围则为8勒克司的5%,0.4;或为8勒克司的10%,0.8;或者为别的预设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照度还可以为出光面单位面积上的出射光线数量相同或相似,其中,相似指的是单位面积的出射光线数量差在一预设范围内,如:单位面积的出射光线数量最高的出射光线数量值的5%或10%,从而保证从光学装置出射的光线更为均匀。

相应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光学元件的出光面为曲面时,光学元件的入光面具体可以为曲面,也可以为平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入光面以平面为例对出光面的形状及相应的发光元件设置的位置进行说明。

第一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出光面的形状为不匹配球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出光面的形状为不匹配球面的至少一部分,即出光面的正剖面曲线为不为圆的至少一部分,如:折线、抛物线、或者为两种不同曲率曲线的过渡曲线,具体请参考图2A。

在这种情况下,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可以设置在光学元件的左侧或下侧。下面分别对这两种设置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种设置方式,请参考图3A,发光元件设置在光学元件的左侧,初始光线集合以左侧式入射光学元件。这时,光学元件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这样初始光线集合通过入光面进入光学元件后,在光学元件内部,经过反射,折射后,从出光面出射形成出射光线。

第二种设置方式,请参考图3B,发光元件还可以设置在光学元件的正下方,初始光线集合以直上式入射光学元件。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元件与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在预设范围内,如2-3厘米、3-4厘米或4-5厘米范围内,或者为其它预设范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在这种情况下,光学组件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对,这样初始光线集合通过入光面进入光学元件后,在光学元件内部,经过反射、折射后,从出光面出射形成出射光线。

第二种,出光面为匹配球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出光面可以为匹配球面的一部分,即出光面的正剖面曲面为圆的一部分,如:圆弧,具体的为具有单一拱的圆弧,请参考图2B。

当出光面为圆弧时,请继续参考图3A-图3B,发光元件的设置方式可以为第一种情况下的两种设置方式,在此就不再赘述。

而除了上述两种设置方式外,发光元件可以设置在与圆弧对应的圆心位置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为了保证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发光元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发光元件的生成的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要大于等于出光面所覆盖区域的范围;同时光学元件也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光学元件为材料内都是均匀的光学导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光面为整球面,即出光面的正剖面曲线还可以为一整圆,请参考图2C。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请参考图4,当出光面的正剖面曲面为一整圆时,发光元件设置在光学元件的中心位置,即圆心位置处,同样发光元件生成的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要刚好匹配整个球面的覆盖范围,从而使得初始光线集合经能够均匀照射在光学元件的入光面,进而使得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光学元件还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光学元件为材料内都是均匀的光学导体。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元件还要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情况,下面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种情况,对光学元件的结构进行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的边缘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导光板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的边缘与光学元件的照射区域的边界匹配,也就是使得导光板的入光面在光学元件生成的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从而使得初始光线集合能够从出光面的与发光元件相对的边缘区域出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请参考图5,光学元件的与发光元件对应的拐角为圆弧型,以减少初始光线集合不能出射的区域,使得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其中,预设范围为单位面积的光照度最高值的5%或10%,即表明从光学装置出射的出射光线的是均匀的。

第二种情况,光学元件包括第一光学组件。

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具有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相邻,所述初始光线集合通过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后,在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内反射,且从所述出光面出射形成出射光线。

所述出光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光点,所述出射光线经过所述至少一个导光点的折射和/或反射,使得所述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光学组件的正剖面的曲线以单一拱的圆弧,发光元件以设置在第一光学组件的左侧为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当发光元件设置在光学元件的左侧时,由于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损耗,且在光学元件为曲面导光元件的条件下,会进一步增加光学元件的损耗,从而导致光学元件的远离发光元件一侧的出射光线较少,也就导致了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大于预设范围,如: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值最高的5%或10%。

这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出光面设置至少一个导光点,以使得出射光线中的第一出射光线经过至少一个导光点中的第一个导光点时,具体请参考图6A,第一出射光线经过导光点A,在导光点A的外表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导光点A的内部,并在导光点内表面发生反射,形成的反射光线在导光点A的内表面再次进行折射,形成出射方向为导光点A的左前方出射光线,照射导光点的左前方区域,进而增大了照亮面积,具体的光路请参考图6B。当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第一出射光线经过导光点的折射和/或反射之后,也能够形成出射方向为导光点A的右前方的出射光线。

继续参考图6A,当第二出线光线经过导光点B,在导光点B的外表面发生折射,形成折射光线或在导光点B的外表面产生的反射光线则为导光点B的右侧导光点C的入射光线。然后在导光点C的外表面发生反射,形成方向为导光点C的左前方的反射光线;形成的折射光线进入导光点C的内部,在导光点C的内表面发生折射,进而形成方向为导光点C的右前方的折射光线进一步入射至与导光点C相邻的导光点,具体光路请参考图6C。由此,第二出射光线能够在出光面上的相邻导光点之间传输,以使导光点C处也会有光线出射,从而使得出光面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即表明从光学装置出射的出射光线的是均匀的。其中,在图6B和图6C中,实现表示导光点的入射光线,虚线表示折射光线,点画线表示反射光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光点的设置方式具体可以有以下三种设计方式,但不仅限于以下三种设计方式。

第一种设计方式

第一种设计方式具体可以是在第一光学组件的上表面刻蚀出至少一个凹点结构。其中,所采用的刻蚀方式具体可以为光化学蚀刻,通过曝光制版、显影后,将要蚀刻区域的保护膜取出,在蚀刻时接触化学溶液,达到溶解腐蚀的作用,最终形成凹凸或者镂空成型的效果。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出射光线更加均匀,在第一光学组件的上表面所刻蚀的至少一个凹点结构具体可以是方形结构、圆形结构,或者为别的形状结构。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凹点结构为圆形结构时,所述至少一个凹点结构在第一光学组件的上表面的其中一种分布情况如图6D所示。

第二种设计方式

第二种设计方式具体可以是在第一光学组件的上表面通过油墨印刷技术设置至少一个凸点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UV网版印刷技术,油墨做凸点。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凸点结构具体可以是方形结构、圆形结构,或者为别的形状结构。

第三种设计方式

第三种设计方式具体可以对第一光学组件的上表面进行磨砂处理,使得第一光学组件的上表面具有大量的磨砂颗粒,即为在第一光学组件的上表面形成凸点。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至少一个导光点无论以上述三种设计方式中的哪一种设计方式实现,至少一个导光点具体可以按照一矩阵形式均匀分布,也可以无规则的杂乱分布,本领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第三种情况,光学元件包括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

第一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具有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

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堆叠设置,其中,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

其中,所述初始光线集合通过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形成过渡光线集合,所述过渡光线集合通过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形成出射光线集合;且所述第一光学组件的第一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大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第二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所述第二出光面即为所述出光面。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由发光元件生成的初始光线集合为线光源,经入光面进入第一光学组件后形成的过渡光线集合为面光源,即表明入射第二光学组件的光源为面光源,这样,从第二光学组件出射的出射光线的数量大于从第一光学组件出射的过渡光线的数量,所以,第一光学组件的第一出光面的光照度差值要第二光学组件的第二出光面的光照度差值,如:第一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为单位面积的光照度最高值的10%,而第二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为单位面积的光照度最高值的5%,小于第一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也就表明从第二光学组件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均匀度更高。

进一步,所述出光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光点,所述过度光线集合经过所述至少一个导光点的折射和/或反射,使得通过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请参考图7,第一光学组件111,如: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位于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第二光学组件112,如: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塑料件,以使从导光板出射的过渡光线集合能够透过面光盖,进而使得用户能够看到由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出光面为曲面,那么为了匹配第二光学组件的曲面设计,则第一光学组件同样为曲面设计。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第一光学组件具体可以同第二种情况中的第一光学组件的处理,以保证第一光学组件的第一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其中,第一预设范围为出单位面积的光照度最高值的10%或15%。这里,对于对第一光学组件的处理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从光学装置出射的出射光线具有更高的出射均匀度,则在第二光学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光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学组件进行了同第二种情况中的处理时,在第二光学组件的下表面设置的至少一个导光点,可以是通过晒纹的方式实现,即通过化学药水的作用,在第二光学组件上形成至少一个导光点,从第一光学组件出射的过渡光线集合经第二光学组件出射后,经至少一个导光点的折射和/或反射,使得第二光学元件的第二出光面的光照度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其中,第二预设范围为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最高值的5%,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光学装置出射光的均匀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学组件未进行任何处理时,在第二光学组件的下表面设置的至少一个导光点,至少一个导光点的设计方式具体同第二种情况中的设计方式,具体不再赘述。

进一步,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当发光元件距离光学元件的距离较近时,造成发光元件生成的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较小,使得光学元件上与发光元件对应的未被初始光线集合照射部分,出射光线的数量较少,且在光学元件上与发光元件对应位置处会产生亮点;若要使光学元件生成的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较大时,发光元件与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要大于预设距离,而当发光元件与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发光元件生成的初始光线集合会从发光元件与光学元件之间缝隙中射出,进一步导致在光学元件上与发光元件相邻位置处会出现亮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距离具体可以为如:3毫米、4毫米或者为其它预设距离,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解决在发光元件上出现亮点的问题,所述光学装置还包括:

遮光元件,套设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光学元件的连接位置处,以控制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使得从所述出光面上的第一区域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与所述出光面上其它区域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强度相同或相似,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出光面上与所述发光元件相邻的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遮光元件能够限制发光元件生成的初始光线的照射范围,如限制在:20度~30度,或30度~35度,或者为其它照射范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在限定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之后,初始光线集合不会从光学元件与用于固定光学元件的固定件之间的缝隙泄露出来,以使光学元件与发光元件对应位置处的单位面积内出射光线的数量之差大于光亮强度大于光学元件上其它位置处的单位面积内出射光线的数量之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遮光元件具体可以为由聚甲醛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或者由其它材料制成的遮光元件,如:黑胶带,或者为别的遮光元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8,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光学装置80,其中,所述光学装置包括:发光元件,用于产生初始光线集合;光学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初始光线集合的照射范围内,具有出光面,其中,所述出光面为曲面;其中,所述光学元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使得所述出光面的单位面积的光照度相同或相似;

辐射监测装置81,与所述光学装置连接,用于获取第一辐射信号;

处理装置8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辐射信号,控制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模式。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获取到第一辐射信号信号后,能够根据第一辐射信号控制发光元件的发光模式,进而有效提示用户附近存在辐射源,避免受到辐射,影响身体健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发光模式具体可以为:点亮、熄灭;或以不同的颜色显示,如:红色表示辐射强度较强;黄色表示辐射强度一般;绿色表示安全,没有辐射;或者以一定的闪烁频率闪烁,如:60次/分,表示辐射强度较强;30次/分,表示辐射强度一般;1次/分,表示安全,没有辐射;或者是以不同的亮度显示,或者上述几种发光模式中任一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存储装置83,用于存储辐射信号与光学元件的发光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处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辐射信号与光源的发光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至少两种发光模式中确定与所述第一辐射信号对应的第一发光模式;并控制所述光源以所述第一发光模式进行发光。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当获取第一辐射信号之后,则根据辐射信号与光学元件的发光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辐射信号强度与发光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的,辐射强度大于0.9微特拉,对应红色发光模式;辐射强度在0.9-0.6微特拉,对应黄色发光模式;辐射强度小于0.6微特拉,对应绿色发光模式,然后从至少两种发光模式中确定与第一辐射信号对应的第一发光模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发光模式为输出黄色光线进行提醒。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发光模式的具体有两种实现方式,但又不限于以下两种实现方式,下面分别对这两种实现方式进行描述。

第一种实现方式,一个发光元件控制不同颜色光线的输出。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发光元件具体为发出白色光线的发光元件,在需要输出红色光线时,则可以控制电子设备在发光元件的照射区域覆盖一红色的透光元件,以使电子设备发出的光线为红色光线;当需要输出黄色光线时,可以将红色的透光元件替换为黄色的透光元件,以使电子设备发出的光线为黄色光线;当需要输出绿色光线时,可以将黄色的透光元件替换为绿色的透光元件,以使电子设备发出的光线为黄色光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不同颜色的透光元件,以在需要时直接轮询替换即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透光元件具体可以为透明的塑胶透光元件,如:用PVC,PET,PC,PMMA等材质制作成的透光元件。

第二种实现方式,不同发光元件控制不同颜色光线的输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光学装置中包含三种颜色的LED灯,如:RGB三色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在需要输出红色光线时,则控制红色LED灯发光即可;在需要输出绿色光线时,则控制绿色LED灯发光即可;在需要输出黄色光线时,则需要控制红色LED灯和绿色LED灯同时发光,根据混色原理,红色光线和绿色光线混合后即可发出黄色光线。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本体;

固定体,与所述本体连接;

其中,所述光学装置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和/或所述固定体上,所述辐射监测装置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和/或所述固定体上,所述处理装置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和/或所述固定体上,且所述固定体用于维持所述电子设备与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可以是可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或者为其它电子设备,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以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或手表为例,电子设备从外部封装上来说,可以包括本体以及固定体两部分,其中,以上描述的辐射检测装置81,处理装置82以及存储装置83等包含在所述本体内,所述固定体用于与用户穿戴部位维持相对位置关系。其中,图9A,图9B以及图9C所示的电子设备仅是以腕带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也可以穿戴在人体的其他部位,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所述固定体至少具有固定状态,所述固定体是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者所述固定体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一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9A所示,固定体的两端,分别与本体的两端连接,使得固定体以及本体围成一个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的空间,此时,固定体是所述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空间的一部分。值得说明的是,图9A示出的固定体是一个整体,其材质可以是带有伸缩性的橡胶,当固定体处于固定状态时,电子设备可以穿戴在用户的手腕上,当固定体处于非固定状态时,可以将所述电子设备从用户手腕取下。

如图9B所示,固定体的两部分分别与本体的两端连接,使得固定体的两部分以及本体围成一个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的空间,此时,固定体是所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空间的一部分。值得说明的是,图9B示出的电子设备属于手镯式的穿戴方式,其固定体只有固定状态。

具体地,如图9B所示,固定体的两部分以及本体围成的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的空间具有一开口,为了使得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的空间能相对固定一柱状体外围,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即为所述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的空间的开口距离小于所述柱状体的口径。

另外,所述电子设备的固定体也可以自身构成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的空间,如图9C所示,本体设置在固定体的外表面上,其中,本体与固定体之间的连接方式本发明不做限定,例如,本体可以通过表扣的方式连接在固定体的外表面上。值得说明的是,图9C示出的固定体的两端也是通过表扣的方式进行固定,如图9C所示,固定体一端包括凸起部件,另一端包括与凸起部件相匹配的贯穿孔,所述固定体处于固定状态时,固定体一端的凸起部件贯穿固定体另一端的贯穿孔,实现两端的固定连接。

下面进一步地说明,穿戴所述电子设备的柱状体需要满足的第二预设条件,首先,柱状体需要小于所述固定体所处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的空间的口径。另外,为了避免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柱状体的两端滑落,所述柱状体也可以是中间部分小于所述固定体所处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的空间的口径,且两端大于所述固定体所处环状或者近似环状的空间的口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