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供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0280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片材供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片材供送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供送纸张等片材的片材供送装置。片材供送装置在收纳片材的片材盒的内部具有用于限制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端(后端)的位置的后端限制部件。而且,往往还具有从供送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按压接触片材的后端位移部件,以对应于与供送所导致的片材盒内部的片材减少相伴的片材姿态的改变而实现稳定的供送。

在该片材供送装置的情况下,担心在向片材盒补给片材时后端位移部件成为障碍,以及在补给少量片材时片材弯曲。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在从框体部抽出片材盒时后端位移部件向供送方向上游侧位移的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现有技术的一个例子。

专利文献1记载的片材的供送装置具有尾栏(后端限制部件)、从尾栏向供送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推挡体(后端位移部件)、向供送方向下游侧对推挡体施力的施力部件和对应于片材盒相对于规定位置的推入、抽出而对有无施力部件产生的作用力进行切换的作用力切换机构。该片材的供送装置能够通过向规定位置推入片材盒而使施力机构对推挡体的作用力发生作用,通过从规定位置抽出片材盒而使施力机构对推挡体的作用力不发生作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28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片材的供送装置由于尾栏(后端限制部件)将推挡体(后端位移部件)的施力部件和作用力切换机构内置,因此存在尾栏大型化的技术问题。而且,担心有可能会导致片材盒、片材供送装置的大型化,进而使图像形成装置大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供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对应于与供送所导致的片材盒内部的片材减少相伴的片材姿态的改变而实现稳定的供送,可谋求小型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框体部;片材盒,其在内部收纳片材,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部抽出、收纳;后端限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片材盒的内部,用于限制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端的位置;后端位移部件,其支承于所述后端限制部件并沿片材的供送方向摆动;滑动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片材盒,具有与所述后端位移部件卡合的卡合部,在向所述框体部收纳所述片材盒的同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而使所述后端位移部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位移;第一施力部件,其用于对所述滑动部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侧施力。

根据该结构,在向框体部收纳片材盒的同时,设置于片材盒的滑动部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而使后端位移部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位移。滑动部件被第一施力部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侧施力,因此在未将片材盒收纳在框体部时、即在从框体部抽出片材盒的同时解除后端位移部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移。用于使后端位移部件向片材供送方向位移且切换后端位移部件向片材供送方向的位移的有无的滑动部件及第一施力部件设置于后端限制部件的外部。即,后端限制部件形成为比较小型。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片材供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杆部件,其连结于所述滑动部件,用于在向所述框体部收纳所述片材盒的同时与所述框体部接触而使所述滑动部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滑动;第二施力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滑动部件与第一杆部件之间,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作用弹性力。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片材供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件具有沿片材的供送方向排列的多个与所述后端位移部件卡合的所述卡合部,所述后端限制部件具有对所述后端位移部件相对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卡合解除进行切换的切换部件。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片材供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件配置于所述片材盒的外底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片材供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上推板,其配置于所述片材盒的内底面并在上表面载置片材;上推板位移机构,其用于改变所述上推板的姿态;第二杆部件,其连结于所述上推板位移机构,在向所述框体部收纳所述片材盒的同时与所述框体部接触而使所述上推板位移机构动作,从而使所述上推板以进行上推的方式改变姿态。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片材供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完成所述上推板的上推前,所述滑动部件使所述后端位移部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位移。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片材供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后端接触部件,该后端接触部件设置在所述后端位移部件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端之间,与所述后端位移部件的片材供送方向的位移一起向片材供送方向位移。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片材供送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后端位移部件在向框体部收纳片材盒的同时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位移,因此能够对应于与供送所导致的片材盒内部的片材减少相伴的片材姿态的改变而实现稳定的供送。而且,由于与后端位移部件的位移相关的滑动部件及第一施力部件设置于后端限制部件的外部,因此能够谋求片材供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局部垂直剖视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供送装置的顶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供送装置的垂直剖视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抽出时)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抽出时)的局部放大仰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收纳时)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收纳时)的局部放大仰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后端限制部件(锁止时)的垂直剖视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后端限制部件(锁止时)的垂直剖视主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片材供送装置的后端限制部件(解除锁止时)的垂直剖视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后端限制部件(解除锁止时)的垂直剖视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后端限制部件解除锁止时)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主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抽出时)的局部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抽出时)的局部主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收纳时)的局部俯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片材盒(收纳时)的局部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40片材供送装置

41框体部

42片材盒

43上推板

60后端限制部件

61后端位移部件

62后端接触部件

63锁止解除杆(切换部件)

71导轨

72滑动部件

72a卡合部

73第一杆部件

74第一施力部件

75连结片

76第二施力部件

77第二杆部件

80上推板位移机构

s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内容。

首先,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利用图1对其构造的简要情况进行说明,并且对图像输出动作进行说明。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局部垂直剖视主视图的一个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带有箭头的双点划线表示片材的输送路径及输送方向。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所谓的串列型彩色复印机,具有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部2、将读取的图像印刷于纸张等片材的印刷部3、用于输入印刷条件和显示工作状况的操作部4和主控制部5。

图像读取部2是移动未图示的扫描仪而读取载置在未图示的稿台玻璃的上表面上的原稿的图像的公知器件。原稿的图像被分色为红(r)、绿(g)、蓝(b)三色,并利用未图示的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由此,图像读取部2得到红(r)、绿(g)、蓝(b)的色别的图像数据。

图像读取部2所得到的色别的图像数据在主控制部5中被进行各种处理,转换为黄(y)、品红(m)、青(c)、黑(k)各再现色的图像数据并被存储在主控制部5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于存储器的再现色别的图像数据在受到用于错位校正的处理之后,为了对作为像载体的感光鼓21进行光扫描而与片材的输送同步地被按照扫描线读取。

印刷部3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并将该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印刷部3具有将中间转印体形成为环状带的中间转印带11。中间转印带11卷绕于驱动辊12、张紧辊13及从动辊14。张紧辊13被未图示的弹簧向图1中的上方施力,由此对中间转印带11施加张力。中间转印带11利用驱动辊12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

驱动辊12按压接触隔着中间转印带11而与之对置的二次转印辊15。在从动辊14处,中间转印清洁部16与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接触,中间转印清洁部16以隔着中间转印带11而与从动辊14对置的方式设置。中间转印清洁部16在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后,去除并清洁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等附着物。

在中间转印带11的下方设置有与黄(y)、品红(m)、青(c)、黑(k)各再现色对应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说明中,除了需要特别限定的情况外,省略“y”、“m”、“c”、“k”这些识别记号的记载,统称为例如“图像形成部20”。四台图像形成部20沿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从旋转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为一列。四台图像形成部20结构都相同,都以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1为中心在其周围具有带电部、曝光部、显影部、鼓清洁部及一次转印辊。

在图像形成部20的下方配置有作为曝光装置的扫描光学装置23。一台扫描光学装置23对应四台图像形成部20,并且扫描光学装置23具有与四个感光鼓21各自单独对应的未图示的四个半导体激光器等光源。扫描光学装置23根据各再现色的图像浓淡度数据对四个半导体激光器进行调制,从而针对四个感光鼓21单独射出与各再现色对应的激光。

在中间转印带11的上方,设置有与四台各再现色的图像形成部20对应的调色剂瓶31及调色剂漏斗32。针对显影部及调色剂漏斗32,设置有检测各自内部的调色剂的余量的未图示的余量检测部。另外,在显影部与调色剂漏斗32之间以及调色剂漏斗32与调色剂瓶31之间,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调色剂的补给装置。若利用余量检测部检测出显影部内部的调色剂的余量降低,则补给装置进行驱动以从调色剂漏斗32向显影部补给调色剂。而且,若利用余量检测部检测出调色剂漏斗32内部的调色剂的余量降低,则补给装置进行驱动以从调色剂瓶31向调色剂漏斗32补给调色剂。调色剂瓶31被设置为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拆装,能够适当更换为新的调色剂瓶。

在扫描光学装置23的下方设置有在内部堆叠收纳多张纸张等片材s的片材供送装置40。收纳在片材供送装置40内部的片材被供送部50从其最上面的片材s起依次逐片向片材输送路q送出。从片材供送装置40送出到片材输送路q的片材s到达对齐辊对94处。之后,对齐辊对94矫正片材s的斜向输送(偏斜校正)并与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取得同步,向中间转印带11与二次转印辊15之间的接触部(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片材s。

在图像形成部20,利用从扫描光学装置23照射的激光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利用显影部将该静电潜像可视化为调色剂像。形成于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在感光鼓21隔着中间转印带11而与一次转印辊对置的部位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上。并且,与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一起在规定的时间将各图像形成部20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上形成黄、品红、青、黑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合而成的彩色调色剂像。

利用中间转印带11与二次转印辊15接触而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上的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利用对齐辊对94取得了同步并被输送而来的片材s上。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方具有定影部95。利用二次转印夹持部转印了未定影调色剂像的片材s被送向定影部95而被加热辊及加压辊夹持,调色剂像被加热、加压而定影在片材s上。通过了定影部95的片材s被向设置于中间转印带11的上方的片材排出部96排出。

操作部4设置于图像读取部2的正面侧。操作部4接受例如用户对印刷所使用的片材s的种类和尺寸、有无扩大缩小、双面印刷这些印刷条件等设定信息的输入、以及传真发送中的传真号码和发送者姓名等设定信息的输入。另外,操作部4还起到报告部的作用,该报告部用于通过将例如装置的状态和注意事项、错误信息等显示在显示部4w,将这些报告给用户。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为了对其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而设置有由未图示的cpu和图像处理部、其他未图示的电子元件构成的主控制部5。主控制部5利用作为中央运算处理装置的cpu和图像处理部,基于存储、输入到存储器的程序、数据对图像读取部2和印刷部3等之类的结构要素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动作、印刷动作。

接着,利用图2~图5,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片材供送装置4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及图3是片材供送装置40的顶视图及垂直剖视主视图。图4是片材供送装置40的片材盒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片材供送装置40的片材盒(抽出时)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图2中绘制的iii-iii线处的垂直剖视图,省略了对后述的后端限制部件周边的绘制。另外,图2的下侧是片材供送装置40的正面侧,图2的上侧是片材供送装置40的背面侧。另外,图3的上下方向是片材供送装置40的上下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是片材供送装置40的左右方向。

如图2及图3所示,片材供送装置40具有框体部41(图1中图示)及片材盒42。片材盒42是在其内部堆叠收纳印刷前的裁切纸等片材的片材收纳部。片材盒42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扁平的箱状,从其上表面方向堆叠并收纳片材。需要说明的是,片材通过将会在后文中详述的供送部50的动作相对于片材盒42向图2及图3中的右方送出。

片材盒42能够沿着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设置在其与框体部41之间的未图示的导向部,相对于框体部41水平地滑动。片材盒42能够通过沿其前后方向抽出、或者推入而相对于框体部41抽出、收纳。

在片材盒42的内底面配置有上推板43。片材在上推板43上载置、堆叠起来。上推板43利用其片材供送方向的上游端即图2中左方端部处设置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轴43a支承于片材盒42的内底面。上推板43能够将支轴43a作为中心,以其片材供送方向的下游端(右方端部)为自由端在垂直面内摆动,使片材的供送方向的倾斜角度根据堆叠于上表面上的片材的堆叠量而变化。支轴43a设置于上推板43的正面侧和背面侧这两处。

在上推板43的片材供送方向下游部的下方,在其与片材盒42的内底面之间、上推板43的正面侧及片材盒42的外底面,配置有将在后文中详述的上推板位移机构80(参照图14及图15)。若片材盒42收纳于框体部41,则上推板位移机构80动作,上推板43的片材供送方向下游部上升。若片材盒42从框体部41抽出,则上推板位移机构80动作,上推板43倒伏于片材盒42的内底面。如此,上推板位移机构80改变上推板43的姿态。

在片材盒42的片材供送方向下游部的上方,在框体部41配置有供送部50。供送部50将收纳于片材盒42的内部的片材向片材盒42的外部送出。供送部50具有图3所示的供送辊52及分离辊53。

供送辊52配置在上推板43的片材供送方向下游部的上方。若堆叠在上推板43上的片材的片材供送下游部被上推板43上推,则片材的最上层从下方按压接触供送辊52。片材盒42的片材s被供送辊52向片材盒42的外部送出。

供送辊52以其表面下部向从片材供送装置40延伸到其外部的片材输送路q(图1中图示)突出的方式设置。供送辊52连结于未图示的马达而旋转。

分离辊53隔着片材输送路q而配置在供送辊52的下方。分离辊53在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下按压接触供送辊52。片材在分离辊53与供送辊52接触而形成的夹持部中穿过。分离辊53未连结于马达,而是通过与供送辊52接触而随着供送辊52的旋转进行旋转。

分离辊53在其轴部设置有例如转矩限制器(未图示)。在分离辊53与供送辊52接触而形成的夹持部不存在片材时、以及仅有一张片材进入时,对分离辊53施加转矩限制器的设定转矩以上的转矩,分离辊53随着供送辊52向送出片材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在片材发生重叠而有多张片材进入到了该夹持部时,对分离辊53施加的转矩小于转矩限制器的设定转矩,分离辊53停止旋转。由此,发生了重叠的下侧的片材不会被送出,因此能够防止出现对片材进行重叠输送的重叠输送这一问题。

在片材盒42的内部的、与堆叠在上推板43上的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部、即片材的正面侧和背面侧配置有尺寸限制板45。尺寸限制板45能够沿与片材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能够与片材叠的正面侧的端面和背面侧的端面接触。由此,尺寸限制板45限制片材的与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位置。

在片材盒42的内部的、堆叠在上推板43上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有后端限制部件60。后端限制部件60在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后端限制部件60能够沿片材供送方向平行地移动,能够与片材叠的供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面(后端)接触。由此,后端限制部件60限制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端的位置。

接着,利用图2、图4及图5、图6~图8对后端限制部件60及其周边的构造进行说明。图6是片材盒42(抽出时)的局部放大仰视图。图7及图8是片材盒42(收纳时)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主视图及局部放大仰视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后端限制部件60是外形从正面观察呈l形状的部件,具有垂直部60a及水平部60b。需要说明的是,垂直部60a及水平部60b也可以不是严格地呈垂直、水平。

垂直部60a从片材盒42的内底面向上方大致垂直地形成。水平部60b从垂直部60a的下部沿片材盒42的内底面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大致水平地形成。水平部60b嵌合于片材盒42的内底面上设置的导轨71。导轨71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地延伸。后端限制部件60能够经由导轨71沿片材供送方向平行地移动。

后端限制部件60具有后端位移部件61及后端接触部件62。后端位移部件61及后端接触部件62分别呈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且大致垂直地延伸的板状。后端位移部件61及后端接触部件62分别经由设置于上端的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支轴部61a、62a支承于垂直部60a的上部。后端位移部件61及后端接触部件62分别能够绕支轴部61a、62a的轴线旋转,并且它们的下侧部分沿片材的供送方向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后端位移部件61的支轴部61a和后端接触部件62的支轴部62a设置在不同的部位。

后端位移部件61及后端接触部件62都是将下端部插入开口部60c的内侧,开口部60c沿上下方向贯通水平部60b的水平方向的内侧。后端接触部件62的下端部未从水平部60b的底面向下方突出,而后端位移部件61的下端部61b从水平部60b的底面向下方突出。

后端接触部件62设置在后端位移部件61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端之间,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端直接接触。后端接触部件62与后端位移部件61的片材供送方向的位移一起向片材供送方向位移。

在片材盒42的外底部设置有滑动部件72。滑动部件72配置在导轨71的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部所对应的位置。滑动部件72呈沿着片材盒42的底面的比较细长的板状,沿导轨1延伸的方向、即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地延伸。

滑动部件72的上部嵌合于开口槽71a,该开口槽71a设置于导轨71的底部,沿上下方向贯通且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地延伸,滑动部件72的上表面面对片材盒42的内部。滑动部件72能够沿开口槽71a延伸的方向、即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地滑动。

滑动部件72在与开口槽71a嵌合且上表面面对片材盒42内部的区域具有卡合部72a。卡合部72a形成为例如呈矩形的长孔,与片材的供送方向的尺寸种类对应的多个卡合部72a沿片材的供送方向排列配置。如图5及图7所示,从后端限制部件60的水平部60b的底面向下方突出的后端位移部件61的下端部61b与卡合部72a卡合。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片材盒42的外底部的比滑动部件72更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杆部件73。第一杆部件73呈沿着片材盒42的底面的板状,外形从下方观察呈大致l形状。第一杆部件73经由设置于其一端的大致垂直地延伸的支轴部73a支承于片材盒42的外底面。支轴部73a相比于片材盒42的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背面侧(图6中的下侧)设置,第一杆部件73从支轴部73a向正面侧(图6中的上侧)延伸。第一杆部件73能够绕支轴部73a的轴线旋转。

第一杆部件73被第一施力部件74向绕支轴部73a的轴线旋转的方向施力,第一施力部件74配置在以支轴部73a的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第一施力部件74由例如压缩螺旋弹簧构成且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地延伸,配置在片材盒42的底部与第一杆部件73之间。由此,在片材盒42处于从框体部41抽出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杆部件73的一部分相比于片材盒42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外壁面42a向外侧突出。

第一杆部件73的另一端(自由端)和滑动部件72经由连结片75及第二施力部件76连结。连结片75及第二施力部件76配置在滑动部件72的下方,与滑动部件72相同,设置为能够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地移动。第二施力部件76由例如压缩螺旋弹簧构成,以其轴线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延伸的方式配置在连结片75与滑动部件72之间,沿片材的供送方向作用弹性力。

在片材盒42收纳于框体部41的情况下,第一杆部件73与框体部41的内壁接触,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杆部件73抵抗第一施力部件74的作用力而使其整体退入到比片材盒42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外壁面42a更靠内侧的位置。由此,第一杆部件73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按压连结片75,进而连结片75按压第二施力部件76。然后,第二施力部件76利用其作用力使滑动部件72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滑动。滑动部件72通过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而使下端部61b与卡合部72a卡合的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位移(参照图7)。

在片材盒42从框体部41抽出的情况下,解除第一杆部件73与框体部41的内壁的接触,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杆部件73通过第一施力部件74的作用力使其一部分相比于片材盒42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外壁面42a向外侧突出。由此,第一杆部件73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牵拉连结片75,进而连结片75使滑动部件72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滑动。通过滑动部件72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侧滑动,使下端部61b与卡合部72a卡合的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侧位移(参照图5)。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形态,只要是在向框体部41收纳片材盒42的同时,滑动部件72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而使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位移的构造即可。即,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形态:废弃第一杆部件73、连结片75及第二施力部件76,在片材盒42处于从框体部41抽出的状态的情况下,使滑动部件72的一部分相比于片材盒42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外壁面42a向外侧突出。在该情况下,第一施力部件74直接对滑动部件72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侧施力。

根据该结构,在向框体部41收纳片材盒42的同时,设置于片材盒42的滑动部件72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而使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位移。滑动部件72被第一施力部件74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上游侧施力,因此在未将片材盒42收纳于框体部41时、即在从框体部41抽出片材盒42的同时解除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移。如上所述,用于使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位移且切换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位移的有无的滑动部件72及第一施力部件74能够设置于后端限制部件60的外部。即,能够使后端限制部件60形成为比较小型。因此,能够提供这样一种片材供送装置40及图像形成装置1:该片材供送装置40及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对应于与供送所导致的片材盒42内部的片材减少相伴的片材姿态的改变而实现稳定的供送,可谋求小型化。

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杆部件73,能够根据片材盒42的形态等自如地调整滑动部件72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滑动量。由此,能够适当地设定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位移量。

另外,通过设置第二施力部件76,在片材盒42处于收纳于框体部41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施力部件76的弹性力使后端位移部件61自如地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位移。由此,能够根据片材盒42的内部的片材量,适当地设定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位移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滑动部件72配置在片材盒42的外底部,因此能够减少滑动部件72对片材盒42的占有区域。由此,能够提高使片材供送装置40小型化的作用。

另外,后端限制部件60具有与利用滑动部件72进行位移的后端位移部件61分体的后端接触部件62,后端接触部件62与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端接触。由此,能够使滑动部件72的位移的影响不直接传递给片材,能够使片材的位置稳定。

接着,利用图9~图13对后端限制部件6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图9及图10是后端限制部件60(锁止时)的垂直剖视侧视图及垂直剖视主视图。图11及图12是后端限制部件60(解除锁止时)的垂直剖视侧视图及垂直剖视主视图。图13是片材盒42(后端限制部件60解除锁止时)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主视图。

后端限制部件60除了后端位移部件61及后端接触部件62,如图9及图10所示,还具有锁止解除杆63、上下动连杆64及锁止爪65。锁止解除杆63、上下动连杆64及锁止爪65都设置于后端限制部件60的垂直部60a。

锁止解除杆63呈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长条状,配置在垂直部60a的上部,并且配置在后端位移部件61的支轴部61a的附近。锁止解除杆63的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端侧的一部分从设置于垂直部60a的正面侧的侧壁上的窗部60d向外部露出,另一部分内置于后端限制部件60。锁止解除杆63以能够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垂直部60a,被锁止弹簧66向其一部分从窗部60d露出到外部的方向施力。

上下动连杆64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配置在垂直部60a内部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且配置在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下动连杆64在上端具有凸轮随动部64a,在下端具有轴部64b。凸轮随动部64a及轴部64b都呈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延伸的销状。凸轮随动部64a与设置于锁止解除杆63的凸轮部63a卡合。两个锁止爪65与轴部64b连结。

锁止解除杆63的凸轮部63a沿锁止解除杆63的移动方向、即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沿上下方向弯曲。由此,若使锁止解除杆63移动,则经由凸轮随动部64a与凸轮部63a卡合的上下动连杆64沿上下方向移动。在锁止解除杆63的一部分向垂直部60a的外部露出的状态下,上下动连杆64位于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下侧(参照图9),若将锁止解除杆63向垂直部60a的内部推入,则上下动连杆64向上方移动(参照图11)。

锁止爪65从片材的供送方向观察呈大致l形状,配置在垂直部60a内部的下部。两个锁止爪65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设置。两个锁止爪65彼此以弯曲成大致l形状的方向的内侧对置的方式设置。两个锁止爪65都经由设置于大致l形状的弯曲部并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延伸的支轴部65a支承于垂直部60a。锁止爪65能够绕支轴部65a的轴线旋转,改变其姿态。

两个锁止爪65分别使上侧的一端与上下动连杆64的轴部64b连结,并在下侧的一端具有爪部65b。爪部65b位于后端限制部件60的底部附近。爪部65b相对于后端限制部件60的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侧壁、即正面侧及背面侧的侧壁突出/没入。如图4所示,从后端限制部件60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侧壁突出的爪部65b与设置于导轨71的侧壁上的卡合槽71b卡合。与和后端位移部件61的下端部61b卡合的滑动部件72的卡合部72a相同,与片材的供送方向的尺寸种类对应的多个卡合槽71b沿片材的供送方向排列配置。

在未操作后端限制部件60的锁止解除杆63的情况下,如图9及图10所示,锁止解除杆63在锁止弹簧66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其一部分从后端限制部件60的正面侧的侧壁的窗部60d向外部露出。上下动连杆64在凸轮部63a及凸轮随动部64a的作用下位于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下侧。若上下动连杆64位于其移动范围的下侧,则两个锁止爪65分别维持爪部65b从后端限制部件60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侧壁突出的姿态。由此,爪部65b与导轨71的卡合槽71b卡合,后端限制部件60锁止。即,不能使后端限制部件60沿导轨71移动。

在操作了后端限制部件60的锁止解除杆63的情况下,如图11及图12所示,锁止解除杆63抵抗锁止弹簧66的作用力,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被推入到垂直部60a的内部。上下动连杆64在凸轮部63a及凸轮随动部64a的作用下向上方移动。若上下动连杆64向上方移动,则两个锁止爪65分别绕支轴部65a的轴线旋转而改变其姿态,将爪部65b收纳在后端限制部件60的内部。由此,解除爪部65b与导轨71的卡合槽71b之间的卡合,解除后端限制部件60的锁止。

另一方面,锁止解除杆63在其上部具有两处倾斜面63b。若使锁止解除杆63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向推入到垂直部60a的内部的方向移动,则两处倾斜面63b在垂直部60a的内部从下方与后端位移部件61的上部接触。而且,若将锁止解除杆63向垂直部60a的内部退入,则如图11及图12所示,后端位移部件61的上部上移到锁止解除杆63的上侧,后端位移部件61向上方位移。由此,如图13所示,能够解除后端位移部件61的下端部61b与滑动部件72的卡合部72a之间的卡合。

通过操作锁止解除杆63,解除爪部65b与导轨71的卡合槽71b之间的卡合,并且解除后端位移部件61的下端部61b与滑动部件72的卡合部72a之间的卡合,由此能够使后端限制部件60沿导轨71移动。

这样,由于后端限制部件60具有作为对后端位移部件61相对于滑动部件72的卡合部72a的卡合、卡合解除进行切换的切换部件的锁止解除杆63,因此能够使后端限制部件60容易地移动。因此,能够对应于多种多样的尺寸、形状的片材而实现稳定的片材供送。

接着,利用图14~图17,对上推板位移机构80及其周边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图14及图15是片材盒42(抽出时)的局部俯视图及局部主视图。图16及图17是片材盒42(收纳时)的局部俯视图及局部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图17中,省略了对呈上表面开口的扁平箱状的片材盒42本身的绘制。

如图14及图15所示,片材盒42具有用于改变上推板43的姿态的上推板位移机构80和用于使上推板位移机构80动作的第二杆部件77。上推板位移机构80具有直动连杆81、第一旋转连杆82、上推弹簧83、第二旋转连杆84及上推杆85。

第二杆部件77在片材盒42的外底部比第一杆部件73靠下方设置。第二杆部件77呈沿着片材盒42的底面的板状,并且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杆部件77经由设置于其一端的大致垂直地延伸的支轴部77a支承于片材盒42的外底面。支轴部77a相比于片材盒42的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背面侧设置,第二杆部件77从支轴部77a向正面侧延伸。第二杆部件77能够绕支轴部77a的轴线旋转。

直动连杆81设置于片材盒42的底部的、相比于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部更靠正面侧的位置。直动连杆81呈沿着片材盒42的底面的长条状,并且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地延伸。直动连杆81被未图示的引导部件引导,能够沿片材的供送方向平行地移动。在直动连杆81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端连结有第二杆部件77的正面侧的端部,在直动连杆81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端连结有第一旋转连杆82的下端。

第一旋转连杆82设置于直动连杆81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端所对应的区域,并且设置于上推板4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大致上游侧部分的正面侧。第一旋转连杆82呈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第一旋转连杆82经由设置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支轴部82a支承于片材盒42。第一旋转连杆82从正面观察能够绕支轴部82a的轴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参照图15)。在第一旋转连杆82的下端连结有直动连杆81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端,在第一旋转连杆82的上端连结有上推弹簧8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端。

上推弹簧83由例如拉伸螺旋弹簧构成,从与第一旋转连杆82的上端对应的区域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在上推弹簧8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端连结有第一旋转连杆82的上端,在上推弹簧8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端连结有第二旋转连杆84的上端。上推弹簧83在第一旋转连杆82的上端与第二旋转连杆84的上端之间通过拉伸作用弹性力。

上推弹簧83经由第一旋转连杆82及直动连杆81向使第二杆部件77绕支轴部77a的轴线旋转的方向施力。由此,在片材盒42处于从框体部41抽出的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杆部件77的一部分相比于片材盒42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外壁面42a(在图14~图17中未图示)向外侧突出。

第二旋转连杆84设置在上推弹簧8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端所对应的区域,并且设置在上推板4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正面侧。第二旋转连杆84呈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第二旋转连杆84经由设置于下端的、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支轴部84a支承于片材盒42。第二旋转连杆84从正面观察能够绕支轴部84a的轴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参照图15)。在第二旋转连杆84的作为自由端的上端连结有上推弹簧8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端。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4所示,第二旋转连杆84的支轴部84a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从上推板43的正面侧较长地延伸至背面侧。

上推杆85设置在上推板4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的下方,并且设置在上推板43的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部。上推杆85呈上表面与上推板43的下表面大致对置的板状,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端的、沿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边部分安装于第二旋转连杆84的支轴部84a。上推杆85向支轴部84a的径向外侧且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上推杆85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端与上推板43的下表面接触。

在片材盒42收纳于框体部41的情况下,第二杆部件77与框体部41的内壁接触,如图16及图17所示,第二杆部件77整体相比于片材盒42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外壁面42a向内侧退入。由此,第二杆部件77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推压直动连杆81,进而直动连杆81使第一旋转连杆82从正面观察逆时针旋转。然后,上推弹簧83利用其作用力使第二旋转连杆84从正面观察逆时针旋转。支轴部84a从正面观察也与第二旋转连杆84的旋转一起逆时针旋转,由此,上推杆85从上推板43的下方将上推板43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上推。由此,堆叠在上推板43的上表面的片材的最上层达到与供送辊52的周面接触的规定的供送位置。

在片材盒42从框体部41抽出的情况下,解除第二杆部件77与框体部41的内壁的接触,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二杆部件77通过上推弹簧83的作用力使其一部分相比于片材盒42的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外壁面42a向外侧突出。由此,第二杆部件77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侧牵拉直动连杆81,进而直动连杆81使第一旋转连杆82从正面观察顺时针旋转。第二旋转连杆84从正面观察也经由上推弹簧83顺时针旋转。然后,上推板43也与上推杆85向片材盒42内底面的倒伏一起向片材盒42的内底面倒伏。

这样,第二杆部件77在向框体部41收纳片材盒42的同时与框体部41接触而使上推板位移机构80动作,使上推板43以进行上推的方式改变姿态,因此能够使片材的最上层自动地移动至规定的供送位置。

另外,第二杆部件77的支轴部77a的轴线与第一杆部件73的支轴部73a的轴线一致。如图14所示,这些支轴部77a及支轴部73a相比于片材盒42的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部靠背面侧设置,第二杆部件77及第一杆部件73从这些支轴部向正面侧延伸。关于与片材的供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长度,第二杆部件77比第一杆部件73长。由此,在将片材盒42收纳于框体部41时,第一杆部件73在第二杆部件77之前完成其旋转位移。即,在完成上推板43的上推之前,滑动部件72使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下游侧位移。

因此,在堆叠在上推板43的上表面上的片材的最上层与供送辊52的周面接触前,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位移。即,在适当地限制了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上游端(后端)的位置后,片材的最上层达到规定的供送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更为稳定的片材供送。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第一杆部件73及第二杆部件77构成为同一部件。但是,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第一杆部件73和第二杆部件77设为不同的部件,能够容易地进行片材的最上层与供送辊52的周面接触时和后端位移部件61向片材的供送方向的下游侧位移时各自的控制,能够适当地设定这些时机。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超出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增加各种改变进行实施。另外,能够将多个实施方式组合起来进行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中间转印带11依次重叠形成多色图像的所谓的串列型彩色印刷用图像形成装置,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机种,也可以是不为串列型的彩色印刷用图像形成装置和黑白印刷用图像形成装置。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例如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