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029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裸眼3D显示由于无需佩戴眼镜、使用方便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裸眼3D液晶显示可分为屏障栅栏式和透镜式裸眼3D液晶显示,这两种方式都可以通过对液晶电极是否施加电压来实现2D模式与3D模式的切换,并通过控制施加电压的大小使人的左右眼接收到正确的影像。其中,屏障栅栏式裸眼3D显示装置由于可以和诸如液晶显示屏或有机电致发光屏的平板显示屏的工艺兼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包括:2D显示面板1和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内侧或外侧的视差屏障2,视差屏障2的表面为平面,且与显示面板平行,视差屏障2上设置有透光区域(开口)和遮光区域,2D显示面板1上的全部像素被预先分配为左眼像素和右眼像素,其中左眼像素射向用户左眼的光线可以通过视差屏障2上透光区域并射向用户左眼,左眼像素射向用户右眼的光线被视差屏障2上遮光区域阻挡,右眼像素射向用户右眼的光线可以通过视差屏障2上透光区域并射向用户右眼,右眼像素射向用户左眼的光线被视差屏障2上遮光区域阻挡。此时用户左眼接收到左眼图像,右眼接收到右眼图像,经过大脑处理后,以形成3D影像,从而实现裸眼3D。

图2为现有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中单个像素的通过位于其自身上方的一个开口后的投射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该像素所发出的光线会通过其对应的上方开口以透射出,并形成一个无串扰区域,该无串扰区域两侧的区域(相邻像素的所产生的光会射过)均存在串扰。

图3为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中右眼像素投射区域的示意图,图4为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中左眼像素和右眼像素的投射区域的示意图,图5为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中的左、右眼分别所对应的无串扰观测区域的示意图,如图3至图5所示,各左眼像素所对应的无串扰区域会汇聚在某一个预设区域(由生产厂商决定位置,一般为一个封闭四边形区域),该汇聚的区域即为左眼无串扰观测区域,同理,各右眼像素所对应的无串扰区域会汇聚于右眼无串扰观测区域。其中,图5中示例性的示出了采用两个处于边界处的左眼像素的投射区域限定出左眼无串扰观测区域,采用两个处于边界处的右眼像素的投射区域限定出右眼无串扰观测区域。当用户的左、右眼分别从对应的无串扰观测区域进行观察时,两眼的串扰量均为0,此时3D影像效果最优。

对于制作完成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而言,其具有一个对应的合理3D观测距离(用户与3D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范围,当用户处于该合理观测距离范围内时,则用户可以观察到无串扰或低串扰(左、右眼的串扰量一般小于或等于15%)3D影像,当用户处于该合理观测距离外时,用户可观察到高串扰(左、右眼的串扰量一般大于15%)的3D影像或者仅能看到2D影像。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现有的裸眼3D显示面板的其合理3D观测距离范围较小,对用户的使用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包括:2D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2D显示面板一侧且呈现弯曲的视差屏障,由所述视差屏障所形成的凹口的朝向与所述2D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一致;

所述视差屏障包括:若干个向第一方向延伸的遮光图形;

所述视差屏障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曲线,所述视差屏障的第二截面的形状为直线;所述第一截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截面,所述第二截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截面。

可选地,还包括:调节单元;

所述调节单元与所述视差屏障连接,用于调节所述视差屏障的曲率。

可选地,所述调节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设置有压电材料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中的一者与所述视差屏障朝向所述2D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连接,另一者与所述2D显示面板朝向所述视差屏障的一侧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第一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条状电极,全部条状的所述第一电极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曲线为圆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组件,所述显示面板组件采用上述的显示面板组件。

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为裸眼3D显示装置或双视显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2D显示面板;

制备视差屏障,所述视差屏障包括:若干个向第一方向延伸的遮光图形;

将所述视差屏障进行弯折,以使得所述视差屏障呈现弯曲,其中,呈现弯曲的所述视差屏障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曲线,呈现弯曲的所述视差屏障的第二截面的形状为直线,所述第一截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截面,所述第二截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截面;

将所述视差屏障固定于所述2D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视差屏障所形成的凹口的朝向与所述2D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视差屏障固定于所述2D显示面板的一侧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视差屏障朝向所述2D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第一电极;

在所述2D显示面板朝向所述视差屏障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二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上涂布压电材料胶;

将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通过压电材料胶粘合。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视差屏障固定于所述2D显示面板的一侧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2D显示面板朝向所述视差屏障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第一电极;

在所述视差屏障朝向所述2D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二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上涂布压电材料胶;

将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通过压电材料胶粘合。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包括:2D显示面板和位于2D显示面板一侧且呈现弯曲的视差屏障,由视差屏障所形成的凹口的朝向与2D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一致;视差屏障包括:若干个向第一方向延伸的遮光图形;视差屏障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曲线,视差屏障的第二截面的形状为直线;第一截面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截面,第二截面为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截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视差屏障进行弯折,且使得视差屏障所形成的凹口的朝向与2D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一致,可有效的提升显示面板组件的合理3D观测距离的范围,从而降低了用户进行裸眼3D体验时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中单个像素的通过位于其自身上方的一个开口后的投射示意图;

图3为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中右眼像素投射区域的示意图;

图4为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中左眼像素和右眼像素的投射区域的示意图;

图5为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中的左、右眼分别所对应的无串扰观测区域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用户从不同距离观测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时左、右眼的串扰量的示意图;

图8为用户从不同观测距离观测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组件时左、右眼的串扰量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组件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组件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显示面板组件包括:2D显示面板1和位于2D显示面板1一侧且呈现弯曲的视差屏障2,该视差屏障2所形成的凹口7的朝向与2D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一致,视差屏障2包括:若干个向第一方向(附图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的遮光图形2a,视差屏障2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曲线,视差屏障2的第二截面的形状为直线;第一截面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截面,第二截面为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截面。

需要说明的是,该2D显示面板1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OLED显示面板。其中,当2D显示面板1为液晶显示面板时,该视差屏障2可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入光侧或出光侧;当2D显示面板1为OLED显示面板时,该视差屏障2只能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组件可进行裸眼3D显示或双视显示。

在本发明中,该2D显示面板1与现有的裸眼3D显示装置或双视显示装置中的2D显示面板1中相同,即像素分为左眼像素和右眼像素,然而与现有技术中不同的是,本发明中的视差屏障2为弯曲结构,以使得左眼像素出光区域与现有技术中的左眼像素出光区域不同,右眼像素出光区域与现有技术中的右眼像素出光区域不同,进而可使得显示面板组件的合理观测距离发生改变。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组件和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其两者的最佳观测距离进行比较说明。

图7为用户从不同距离观测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时左、右眼的串扰量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中,在进行仿真过程中,该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位于横轴的-0.3至0.3处(显示面板长大约60cm),纵轴表示用户从不同观测距离观察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的距离,用户正对显示面板的中心,用户左、右眼之间距离一定(大约4cm),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上左眼像素射出的光射向用户左眼,右眼像素射出的光射向用户的右眼。

参见图7所示,当用户的眼睛与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为0.4m或0.5m时,在左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85%,右眼像素占比为15%,左眼的串扰量(左眼看到的右眼像素的数量除以左眼所观察到全部像素的数量)为15%,在右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15%,右眼像素占比为85%,右眼的串扰量(右眼看到的左眼像素的数量除以右眼所观察到全部像素的数量)为15%;

当用户的眼睛与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约为0.45m时,在左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100%,右眼像素占比为0,左眼的串扰量为0,在右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0,右眼像素占比为100%,右眼的串扰量为0,此时为该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的最佳观测位置。

同理,当用户的眼睛与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小于0.4m或大于0.5m时,用户左、右眼的串扰量均大于15%,即用户无法正常的观看3D影像。

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的眼睛与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大于0.6m时,用户左、右眼的串扰量均为50%。此外,随着观看距离的增加,用户左、右眼均可以观察到显示面板上的全部像素(左、右眼的串扰量也均为50%),即此时用户观察到的影像为2D影像。

综上所述,在图7中现有技术中的屏障栅栏式3D显示面板的合理3D观测距离范围为0.4m~0.5m。

在本实施例中,以视差屏障2位于2D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为例进行示例性描述。

图8为用户从不同观测距离观测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组件时左、右眼的串扰量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其中,图8中的2D显示面板1的参数与图7中的2D显示面板1的参数相同,图8中视差屏障2处于平整状态时参数与图7中的视差屏障2的参数相同。

参见图8所示,当用户的眼睛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为0.4m或1.0m时,在左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85%,右眼像素占比为15%,左眼中的串扰量(左眼看到的右眼像素的数量除以左眼所观察到全部像素的数量)为15%;在右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15%,右眼像素占比为85%,右眼中的串扰量(右眼看到的左眼像素的数量除以右眼所观察到全部像素的数量)为15%。

当用户的眼睛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约为0.7m或0.8m时,在左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90%,右眼像素占比为10,左眼中串扰量为10%;在右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10,右眼像素占比为90%,右眼中串扰量为10%。

同理,当用户的眼睛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小于0.4m或大于1.0m时,用户左、右眼的串扰量均大于15%,即用户无法正常的观看3D影像。

需要说明的是,当大于1.3m时,在左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50%,右眼像素占比为50%,左眼的串扰量为50%,在右眼所看的全部像素中,左眼像素占比为50%,右眼像素占比为50%,右眼的串扰量为50%。此外,随着观看距离的增加,用户左、右眼均可以观察到显示面板上的全部像素(左、右眼的串扰量也均为50%),即此时用户观察到的影像为2D影像。

综上所述,在图8中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组件的合理3D观测距离范围为0.4m~1.0m。

通过图7和图8对比可见,在2D显示面板1和视差屏障2的参数均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视差屏障2弯曲,可将左眼像素和右眼像素通过屏障弯曲后的光线更向显示面板组件的中间位置集中,从而能有效的提升显示面板组件的合理3D观测距离的范围。

可选地,视差屏障2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圆弧,此时可使得光线更为均匀的向显示面板组件的中间位置汇聚,以保证3D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显示面板组件还包括:调节单元6,调节单元6与视差屏障2连接,用于调节视差屏障2的曲率。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型号的2D显示面板1,可通过调节单元6来对视差屏障2的曲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得视差屏障2能够适配于不同型号的2D显示面板1。当然,针对同一显示面板组件,也可以通过该调节单元6来对该显示面板组件的合理3D观测距离范围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可选地,调节单元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层3和第二电极层4,第一电极层3和第二电极层4之间设置有压电材料层5,第一电极层3和第二电极层4中的一者与视差屏障2朝向2D显示面板1的一侧的表面连接,另一者与2D显示面板1朝向视差屏障2的一侧的表面连接,第一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第一电极3a,第二电极层4包括:一个板状电极。

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可向第二电极层4中输入有参考电位,然后通过向各第一电极3a中输入相应的控制电位,在逆压电作用效应下,以控制各第一电极3a所对应位置的压电材料产生相应形变,从而带动视差屏障2上相应位置产生形变,实现对视差屏障2的曲率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电极3a为条状电极,全部条状的第一电极3a平行设置,即第一电极3a向第一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仅示例性的给出了第一电极层3与视差屏障2朝向2D显示面板1的一侧的表面连接,第二电极层4与2D显示面板1朝向视差屏障2的一侧的表面连接的情况,对于第一电极层3与视差屏障2连接,第二电极层与2D显示面板1连接的情况未给出相应附图。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组件,通过控制视差屏障呈现相应曲率的弯曲,可有效提升显示面板组件的合理3D观测距离的范围。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组件,该显示面板组件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显示面板组件,具体描述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裸眼3D显示装置或双视显示装置。

实施例三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组件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如图9所示,包括:

步骤S1、制备2D显示面板。

在步骤S1中,该2D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OLED显示面板。

步骤S2、制备视差屏障,视差屏障包括:若干个向第一方向延伸的遮光图形。

在步骤S2中,该视差屏障的制备工艺与现有中的一致,具体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3、将视差屏障进行弯折,以使得视差屏障呈现弯曲,其中,呈现弯曲的视差屏障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曲线,呈现弯曲的视差屏障的第二截面的形状为直线,第一截面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截面,第二截面为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截面。

在步骤S3中,在对视差屏障进行弯折处理时,各遮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是各遮光图形的形状均不产生变化。

步骤S4、将视差屏障固定于2D显示面板的一侧,视差屏障所形成的凹口的朝向与2D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一致。

在步骤S4中,通过将视差屏障所形成的凹口的朝向设置的与2D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一致,可使得左眼像素和右眼像素所发出的光线更向显示面板组件的中间位置集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2D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时,该视差屏障可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入光侧或出光侧;当2D显示面板为OLED显示面板时,该视差屏障只能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可选地,步骤S4具体包括:

步骤S401a、在视差屏障朝向2D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

其中,第一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第一电极。

步骤S402a、在2D显示面板朝向视差屏障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二电极层。

其中,第二电极层包括一板状电极。

步骤S403、在第一电极层和/或第二电极层上涂布压电材料胶。

步骤S404a、将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通过压电材料胶粘合。

或者,步骤S4具体包括:

步骤S401b、在2D显示面板朝向视差屏障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

其中,第一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第一电极。

步骤S402b、在视差屏障朝向2D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二电极层。

其中,第二电极层包括一板状电极。

步骤S403b、在第一电极层和/或第二电极层上涂布压电材料胶。

步骤S404b、将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通过压电材料胶粘合。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1~步骤S4的执行顺序不限于图9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仅需满足步骤S2先于步骤S3执行,步骤S1、步骤S2和步骤S3先于步骤S4执行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