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控制装置、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624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光控制装置、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要求2015年12月1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178945号的权益,通过引用将其并入本文如同在本文中完全阐述的那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控制装置、包括该光控制装置的透明显示装置、以及制造该光控制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处理和显示大量信息的显示装置快速发展。更特别地,已经开发出各种不同的显示装置并且大受关注。显示装置的具体示例包括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装置、场发射显示(FED)装置、电致发光显示(ELD)装置、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装置。

近来,显示装置具有外形薄、重量轻且能耗低的优异性能,并且由此,显示装置的应用领域持续增加。特别地,在大多数电子装置或移动设备中,显示装置用为一种用户界面。

此外,一直在有效研究透明显示装置,其能够使用户看到位于显示装置后面的物体或图像。透明显示装置在空间使用性、室内布景和设计方面具有优点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透明显示装置通过作为透明电子装置实现信息识别、信息处理和信息显示的功能,解决了已有电子装置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例如,可以将透明显示装置应用于建筑或车辆的窗,从而可以实现为能够看到背景或显示图像的智能窗。

透明显示装置可以实现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透明显示装置具有功耗低的优点。然而,虽然透明显示装置的对比度在暗环境中没有问题,但是在有光的环境下出现对比度劣化的问题。暗环境的对比度可以定义为暗室对比度,有光环境的对比度可以定义为亮室对比度。也就是说,由于透明显示装置包括透射区以使用户看到位于透明显示装置后面的物体或背景,所以出现亮室对比度劣化的问题。因此,在透明显示装置实现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包括用于遮蔽光的遮光模式和用于透射光的透射模式的光控制装置来防止亮室对比度劣化。

近来,已经提出使用电致变色装置作为光控制装置。电致变色装置可以实现为在不施加电压的状态下使光透射的透射模式,并且可以具有在低驱动电压下透射模式可以切换成遮光模式的优点。然而,如果电致变色装置应用于大尺寸透明显示装置如TV的光控制装置,则出现以下问题:从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切换时间或者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切换时间因电致变色装置的低响应速度而变长。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控制装置、包括光控制装置的透明显示装置以及制造光控制装置的方法,其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而引起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是提供一种光控制装置、包括光控制装置的透明显示装置以及制造光控制装置的方法,该光控制装置可以减少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切换时间、或者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切换时间。

本发明的附加优点和特征的一部分将在接下来的说明书中部分阐述,并且在考察了下面的内容的情况下附加优点和特征一部分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明显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在所撰写的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在本文中所实施和广泛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基膜和第二基膜;第一辅助电极,其布置在第一基膜的面对第二基膜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二辅助电极,其布置在第二基膜的面对第一基膜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以预定间隔图案化;布置在第一辅助电极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布置在第二辅助电极上的第二透明电极;以及布置在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透明显示装置包括:透明显示面板,该透明显示面板包括透射区和发光区;以及布置在透明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光控制装置。该光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基膜和第二基膜;第一辅助电极,其布置在第一基膜的面对第二基膜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二辅助电极,其布置在第二基膜的面对第一基膜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以预定间隔图案化;布置在第一辅助电极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布置在第二辅助电极上的第二透明电极;以及布置在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中,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预定间隔图案化在第一基膜上的第一辅助电极,并且以预定间隔图案化在第二基膜上的第二辅助电极;在第一辅助电极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并且在第二辅助电极上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在第一透明电极上形成对置层(counter layer)并且在第二透明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以及在对置层上沉积液体电解质并且在液体电解质上布置电致变色层,并且随后通过使液体电解质硬化将第一基膜与第二基膜彼此接合。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前述一般描述以及后面的详细描述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本申请包括附图以提供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附图并入并构成该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透明显示装置的透明显示面板、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IC、柔性膜、电路板、以及定时控制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显示区的像素的示例性视图;

图4是沿图3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一个侧截面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一个侧截面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一个侧截面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第一辅助电极与透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布置关系的示例性视图;

图10是示出用于制造根据图6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A至图11F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据图10的一个实例的制造方法的光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图12A至图12D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据图10的另一实例的步骤S101的光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图13A至图13F是示出用于制造图7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的截面图;以及

图14A至图14D是示出用于制造图8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术语应理解如下。

在上下文中,如果没有具体限定,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应理解为包括复数形式以及单数形式。术语如“第一”、“第二”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区分。由此,权利要求的范围不受这些术语限制。另外,应理解,术语如“包含”和“具有”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可能性。应理解,术语“至少一个”应理解为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任意以及全部组合。例如,“第一元件、第二元件、以及第三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选自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元件、以及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的每一个元件的所有组合。另外,如果提及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或上方”,则应理解,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可以彼此接触,或者可以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插入第三元件。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光控制装置、包括该光控制装置的透明显示装置、以及用于制造该光控制装置的方法。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遍及附图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另外,在本发明的以下描述中,如果确定相关已知元件或功能的详细描述使本发明的主题不必要地模糊,将省略该详细描述。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透明显示装置的透明显示面板、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IC、柔性膜、电路板、以及定时控制器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显示区的像素的示例性视图。图4是沿图3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透明显示装置。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透明显示装置包括:透明显示面板100、栅极驱动器120、源极驱动集成电路(下文中称为“IC”)130、柔性膜140、电路板150、定时控制器160、光控制装置200、以及粘合层300。

虽然已经基于有机发光显示装置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透明显示装置,但是该透明显示装置可以实现为液晶显示装置或电泳显示装置。

透明显示面板100包括下基板111和上基板112。上基板112可以是封装基板。下基板111形成为大于上基板112,由此下基板111可以部分地露出而没有被上基板112覆盖。

在透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DA中形成有栅极线、数据线、以及布置在栅极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区中的像素。显示区DA的像素可以显示图像。

如图3中所示,显示区DA包括透射区TA和发光区EA。透明显示面板100由于透射区TA而使得用户能够观看设置在透明显示面板100后表面上的物体或背景,并且由于发光区而可以显示图像。透射区TA和发光区EA在图3中沿着栅极线(X轴方向)纵向形成,但不限于图3。也就是说,透射区TA和发光区EA可以沿着数据线(Y轴方向)纵向形成。

透射区TA是使入射光原样透射的区。发光区EA是发光的区。发光区EA可以包括多个像素P,如图3中所示,每个像素包括红色发光部RE、绿色发光部GE、以及蓝色发光部BE,但不限于图3。例如,除了红色发光部RE、绿色发光部GE、以及蓝色发光部BE之外,像素P中的每一个还可以包括白色发光部。可替代地,像素P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红色发光部RE、绿色发光部GE、蓝色发光部BE、黄色发光部、品红色发光部、以及青色发光部中的至少两个发光部。

红色发光部RE是发射红色光的区,绿色发光部GE是发射绿色光的区,并且蓝色发光部BE是发射蓝色光的区。发光区EA的红色发光部RE、绿色发光部GE、以及蓝色发光部BE对应于发射预定光的非透射区并且不使入射光透射。

可以在红色发光部RE、绿色发光部GE、以及蓝色发光部BE中的每一个处布置晶体管T、阳极电极AND、有机层EL、以及阴极电极CAT。

晶体管T包括:布置在下基板111上的有源层ACT;布置在有源层ACT上的第一绝缘膜I1;布置在第一绝缘膜I1上的栅电极GE;布置在栅电极GE上的第二绝缘膜I2;以及源电极SE和漏电极DE,其布置在第二绝缘膜I2上并且通过第一接触孔CNT1和第二接触孔CNT2连接至有源层ACT。虽然在图4中晶体管T形成为顶部栅极型,但是晶体管T也可以形成为底部栅极型而不限于顶部栅极型。

阳极电极AND通过穿过布置在源电极SE和漏电极DE上的层间电介质ILD的第三接触孔CNT3连接至晶体管T的漏电极DE。在彼此相邻的阳极电极AND之间布置有堤部B,由此彼此相邻的阳极电极AND可以彼此电绝缘。

有机层EL布置在阳极电极AND上。有机层EL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以及电子传输层。阴极电极CAT布置在有机层EL和堤部B上。如果电压施加至阳极电极AND和阴极电极CAT,则空穴和电子分别通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移动至有机发光层,并且在有机发光层中彼此结合而发光。

虽然在图4中透明显示面板100形成为前顶部发光型,但是透明显示面板100也可以形成为后底部发光型而不限于前顶部发光型。在前顶部发光型中,由于有机层EL的光朝向上基板112发射,所以晶体管T可以布置在堤部B和阳极电极AND下方的宽范围中。因此,前顶部发光型具有晶体管T的设计区宽于后底部发光型的优点。另外,在前顶部发光型中,阳极电极AND可以由反射性高的金属材料(例如铝、以及铝和ITO的沉积结构)形成,并且阴极电极CAT可以由透明金属材料(例如ITO和IZO)形成,但不限于此。阴极电极CAT可以是以数百或更小的厚度薄薄地形成的Ag、Ti、Al、Mo、或Ag和Mg的合金中的任一种。在这种情况下,阴极电极CAT可以是半透射层,并且因此基本上可以用作为透明阴极。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透明显示装置的像素P中的每一个包括使入射光原样透射的透射区TA,以及发光的发光区EA。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用户可以通过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射区TA来观看设置在透明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上的物体或背景。

栅极驱动器120根据从定时控制器160输入的栅极控制信号向栅极线提供栅极信号。在图2中,栅极驱动器120以板内栅极驱动器(GIP)模式形成在透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DA的一侧外,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栅极驱动器120可以以GIP模式形成在透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DA的两侧外,或者可以由驱动芯片制造,封装在柔性膜中,并且以载带自动接合(TAB)模式附接至透明显示面板100。

源极驱动IC 130接收来自定时控制器160的数字视频数据和源极控制信号。源极驱动IC 130根据源极控制信号将数字视频数据转换成模拟数据电压,并且将该模拟数据电压提供至数据线。如果源极驱动IC 130由驱动芯片制造,则源极驱动IC可以以膜上芯片(COF)或塑料上芯片(COP)模式封装在柔性膜140中。

由于下基板111大于上基板112,所以下基板111可以部分地露出而没有被上基板112覆盖。在露出而没有被上基板112覆盖的下基板111中布置有焊盘例如数据焊盘。

可以在柔性膜140中形成将焊盘与源极驱动IC 130连接的线以及将焊盘与电路板150的线连接的线。各向异性导电膜可以用作为柔性膜140,并且附接在焊盘上,由此焊盘可以与柔性膜140的线连接。

电路板150可以附接至柔性膜140。由驱动芯片构成的多个电路可以封装在电路板150中。例如,定时控制器160可以封装在电路板150中。电路板15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

定时控制器160接收来自外部系统板(未示出)的数字视频数据和定时信号。定时控制器160基于定时信号生成用于控制栅极驱动器200的操作定时的栅极控制信号,以及用于控制源极驱动IC 130的源极控制信号。定时控制器160向栅极驱动器120提供栅极控制信号,并且向源极驱动IC 130提供源极控制信号。

光控制装置200可以在遮光模式中遮蔽入射光并且在透射模式中使入射光透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200可以是电致变色装置。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200的优点在于透射模式可以在低驱动电压下转换成遮光模式,反之亦然。另外,由于在光控制装置200中仅在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换期间或在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期间要施加电压,所以优点在于无需持续施加电压来保持透射模式或遮光模式。稍后将参照图5和图6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200的详细描述。

粘合层300将透明显示面板100接合至光控制装置200。粘合层300可以是透明粘合膜(例如光学透明粘合剂(OCA))、或透明粘合剂(例如光学透明树脂(OCR))。在这种情况下,粘合层300的折射率可以在1.4与1.9之间,以用于透明显示面板100与光控制装置200之间的折射率匹配。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一个侧截面的截面图。

下文中,将参照图5和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

参照图5和图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200包括第一基膜210、第二基膜220、第一辅助电极231、第二辅助电极241、第一绝缘膜281、第二绝缘膜282、第一透明电极232、第二透明电极242、电致变色层250、对置层260、以及电解质层270。

第一基膜210和第二基膜220布置为彼此面对。例如,第一基膜210和第二基膜220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包括以下的片或膜:纤维素树脂如TAC(三乙酰基纤维素)或DAC(二乙酰基纤维素)、COP(环烯烃聚合物)如降冰片烯衍生物、丙烯酸类树脂如COC(环烯烃共聚物)、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烯烃如PC(聚碳酸酯)、PE(聚乙烯)、PP(聚丙烯)、PVA(聚乙烯醇)、PES(聚醚砜)、PEEK(聚醚醚酮)、PEI(聚醚酰亚胺)、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I(聚酰亚胺)、PSF(聚砜)、氟化物树脂等,但不限于此。

第一辅助电极231设置在第一基膜210的面对第二基膜220的一个表面上。第一辅助电极231与第一透明电极232电连接,并且减小第一透明电极232的电阻。在第一基膜21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一辅助电极231。各个第一辅助电极231以预定间隔彼此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辅助电极231可以比第一透明电极232厚。第一辅助电极231的厚度可以在1μm至2μm的范围内。

第二辅助电极241设置在第二基膜220的面对第一基膜210的一个表面上。第二辅助电极241与第二透明电极242电连接并且减小第二透明电极242的电阻。在第二基膜22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二辅助电极241。各个第二辅助电极241以预定间隔彼此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辅助电极241可以比第二透明电极242厚。第二辅助电极241的厚度可以在1μm至2μm的范围内。例如,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不透明的金属材料例如Cu或Al,但不限于此。

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可以布置为对应于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射区和发光区。例如,在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中的每一个布置为对应于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射区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则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中的每一个由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形成,所以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的宽度优选地形成为在裸眼无法观察到的范围内。因此,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的宽度可以在0.1μm至10μm的范围内。例如,如果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设置在透明显示面板的发光区中,则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的宽度可以与发光区的相同或比其窄。然而,优选地,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的宽度形成为比发光区窄,以使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的发光区与透明显示面板更容易对准。稍后将参照图9来描述透射区或发光区与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的布置关系。

第一绝缘膜281设置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第一绝缘膜281设置在布置于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的第一基膜210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绝缘膜281的厚度可以与第一辅助电极231相同或比第一辅助电极231薄。因此,第一辅助电极231的上部被所覆盖的第一绝缘膜281露出。第一透明电极232设置在第一辅助电极231露出的上部上。第一辅助电极231的上部与第一透明电极232接触。

第二绝缘膜282设置在第二辅助电极241之间。第二绝缘膜282设置在布置于第二辅助电极241之间的第二基膜220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绝缘膜282的厚度可以与第二辅助电极241相同或比第二辅助电极241薄。因此,第二辅助电极241的上部被所覆盖的第二绝缘膜282露出。第二透明电极242设置在第二辅助电极241露出的上部上。第二辅助电极241的上部与第二透明电极242接触。例如,第一绝缘膜281和第二绝缘膜282中的每一个可以由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制成,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没有布置第一绝缘膜281的情况下,则第一透明电极232可以设置在布置于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的第一基膜210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各自的厚度而可能在第一辅助电极的侧面处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中出现裂纹。另外,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的厚度比其宽度厚,所以在第一辅助电极231形成在柔性的第一基膜210上的情况下,难以保持第一辅助电极231的形状。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由于第一绝缘膜281设置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所以从第一辅助电极231的接触第一透明电极232的上表面到第一绝缘膜281的上表面的距离D1可以减小。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第一绝缘膜281形成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并且第一透明电极形成在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一绝缘膜281上。因此,由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透明电极232可以形成为具有平坦性,所以可以防止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中每一个的厚度而在第一辅助电极231的侧面处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中出现裂纹。另外,如果厚度比其宽度厚的第一辅助电极231形成在柔性的第一基膜210上,则由于第一绝缘膜281支承第一辅助电极231,所以第一辅助电极231的形状可以保持。

第一透明电极232设置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上。第一透明电极232接触第一辅助电极231以及布置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的第一绝缘膜281。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透明电极232的厚度比第一辅助电极231中的每一个的厚度薄。

第二透明电极242设置在第二辅助电极241上。第二透明电极接触第二辅助电极241以及布置在第二辅助电极241之间的第二绝缘膜282。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透明电极242的厚度比第二辅助电极241中的每一个的厚度薄。

例如,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中的每一个可以是银氧化物(如AgO、Ag2O或Ag2O3)、铝氧化物(如Al2O3)、钨氧化物(如WO2、WO3或W2O3)、镁氧化物(如MgO)、钼氧化物(如MoO3)、锌氧化物(如ZnO)、锡氧化物(如SnO2)、铟氧化物(如In2O3)、铬氧化物(如CrO3或Cr2O3)、锑氧化物(如Sb2O3或Sb2O5)、钛氧化物(如TiO2)、镍氧化物(如NiO)、铜氧化物(如CuO或Cu2O)、钒氧化物(如V2O3或V2O5)、钴氧化物(如CoO)、铁氧化物(如Fe2O3或Fe3O4)、铌氧化物(如Nb2O5)、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铝掺杂氧化锌(ZAO)、铝锡氧化物(TAO)或锑锡氧化物(ATO),但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与第一透明电极232电连接的第一辅助电极231设置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与第一基膜210之间,并且与第二透明电极242电连接的第二辅助电极241设置在第二透明电极242与第二基膜220之间。因此,相比于仅设置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的相关技术,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的表面电阻可以减小。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用于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或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少。

如果电压施加至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中的每一个,则电致变色层250、对置层260、以及电解质层270经受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由此电致变色层250的颜色改变。

例如,如果负电压施加至第一透明电极232并且正电压施加至第二透明电极242,则在电致变色层250中发生还原反应,并且在对置层260中发生氧化反应。由于电致变色层250通过还原反应变成预定颜色例如黑色,所以电致变色层250可以遮蔽入射光。也就是说,光控制装置 200可以实现用于遮蔽入射光的遮光模式。

另外,如果正电压施加至第一透明电极232并且负电压施加至第二透明电极242,则在电致变色层250中发生氧化反应,并且在对置层260中发生还原反应。由于电致变色层250通过氧化反应变成透明的颜色,所以电致变色层250可以使入射光原样透射。也就是说,光控制装置 200可以实现用于使入射光透射的透射模式。

电致变色层250布置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与第二透明电极242之间。电致变色层250可以包括芯材料例如透明导电氧化物(TCO)以及与该芯材料混合的电致变色材料。芯材料可以是TiO2、In2O3、SnO2、RuO2、或通过用TiO2表面处理ITO获得的材料。电致变色材料通过在发生还原反应的情况下吸收预定颜色而具有预定颜色,并且可以是在发生氧化反应的情况下变成透明颜色的材料。例如,电致变色材料可以是1,1'-二苯基-4,4'-二吡啶双四氟硼酸盐。优选地,芯材料通过还原反应与具有各种颜色的电致变色材料进行混合,以增强遮光功能。

对置层260布置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上。对置层260对应于使得电致变色层250能够顺利地经受氧化还原反应的辅助层。对置层260可以包括通过在发生氧化反应的情况下吸收预定颜色而具有预定颜色并且通过还原反应而变成透明颜色的对置材料。对置材料可以是TMPD(N,N,N',N'-四甲基-1,4-苯二胺)、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NTMB(N,N,N',N'-四甲基联苯胺)或DAB(3,3'-二氨基联苯胺)。对置层260可以省略。

电解质层270可以包括电解质、聚合物、以及UV引发剂。电解质可以是高氯酸锂、叔丁基铵高氯酸盐、叔丁基铵三(四)氟硼酸盐或四丁基三氟甲磺酸铵。聚合物可以是基于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基于聚酯的聚合物或基于环氧的聚合物。UV引发剂可以是基于安息香醚的UV引发剂或基于胺的UV引发剂。电解质层270可以通过沉积具有粘度的液态材料并且随后对该液态材料进行UV硬化来形成。电解质层270提供正离子和负离子以使得电致变色层250和对置层260能够经受氧化还原反应。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一个侧截面的截面图。除了第一辅助电极插入在第一基膜的一个表面中,第二辅助电极插入在第二基膜的一个表面中,并且没有设置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之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相同。因此,遍及附图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对每个元件的材料和结构的重复描述。

参照图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第一基膜210包括雕刻的第一插入孔210a。第一插入孔210a设置在第一基膜210的面对第二基膜220的一个表面上。第一辅助电极231中的每一个插入在第一插入孔210a的每一个中。第一透明电极232布置在第一基膜210的一个表面上以及第一辅助电极231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第二基膜220包括雕刻的第二插入孔220a。第二插入孔220a设置在第二基膜220的面对第一基膜210的一个表面上。第二辅助电极241中的每一个插入在第二插入孔220a中的每一个中。第二透明电极242设置在第二基膜220的一个表面上以及第二辅助电极241上。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由于插入在第一基膜21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31与第一透明电极232电连接,并且插入在第二基膜220中的第二辅助电极241与第二透明电极242电连接,所以相比于仅设置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的相关技术,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的表面电阻可以减小。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用于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换或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少。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插入在第一基膜210中,所以从第一辅助电极231的接触第一透明电极232的上表面至第一基膜210的上表面的距离D2可以减少。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插入在第一基膜210中,所以第一透明电极232可以形成为具有平坦性。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因第一辅助电极231中的每一个的厚度,可以防止在第一辅助电极231的侧面处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中出现裂纹。另外,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插入在第一基膜210中,所以,第一辅助电极231的厚度比其宽度厚的形状可以保持。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一个侧截面的截面图。除了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比第一辅助电极和第二辅助电极厚,并且没有布置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之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相同。因此,遍及附图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对每个元件的材料和结构的重复描述。

参照图8,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第一透明电极232设置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透明电极232可以比第一辅助电极231厚。第二透明电极242设置在第二辅助电极241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透明电极242可以比第二辅助电极241厚。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由于布置在第一基膜210上的第一辅助电极231与第一透明电极232电连接,并且布置在第二基膜220上的第二辅助电极241与第二透明电极242电连接,所以相比于仅设置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的相关技术,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的表面电阻可以减小。

例如,在第一辅助电极231设置在透射区TA上的情况下,如果第一辅助电极231的宽度超过10μm,则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光率可以减小。因此,第一辅助电极231中的每一个的宽度可以设置在0.1μm至10μm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辅助电极231的厚度可以增加以使与第一辅助电极231连接的第一透明电极232的表面电阻减小。如果第一透明电极232比第一辅助电极231薄,则在布置于第一辅助电极231上的第一透明电极232与布置于第一基膜210上的第一透明电极232之间可以出现台阶差。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难以均匀地沉积第一透明电极232,并且可能在第一透明电极232的表面上出现裂纹。为了防止发生该问题,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第一透明电极232形成为比第一辅助电极231厚。因此,第一透明电极232的表面可以均匀地形成,并且第一透明电极232的厚度可以增加,由此表面电阻可以附加地减小。

图9是示出根据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光控制装置的第一辅助电极与透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布置关系的示例性视图。

参照图9,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一辅助电极231中的每一个包括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布置的第一辅助线231a、以及沿与第一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Y轴方向)布置的第二辅助线231b。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辅助线231a布置为对应于显示区DA的发光区EA。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一辅助线231a的宽度W2可以与发光区EA的宽度W1相同或比其窄。然而,如果第一辅助线231a的宽度W2与发光区EA的宽度W1相同,则发生难以使第一辅助线231a和发光区EA对准的问题。因此,不受光控制装置200控制的光的区域可以对应于透明显示面板的透射区TA。在这种情况下,在遮光模式中,在透明显示面板的透射区TA中可能出现光泄漏。因此,优选地,第一辅助线231a的宽度W2比发光区EA的宽度W1窄。因此,可以避免由于不受光控制装置控制的光的区域而在透明显示面板的透射区TA中出现光泄漏的问题。

第二辅助线231b布置在显示区DA的透射区TA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辅助线231b的宽度W3比第一辅助线231a的宽度W2窄。在第二辅助线231b布置为对应于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射区TA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由于第二辅助线231b由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形成,所以优选地,第二辅助线231b的宽度形成为在裸眼无法观察到的范围内。因此,第二辅助线231b的宽度W3可以在0.1μm至10μm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第二辅助线231b的宽度W3在0.1μm至10μ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光控制装置的透射模式中透光率可不减小,并且同时第一透明电极232的表面电阻可以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第二辅助电极241中的每一个包括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布置的第三辅助线241a、以及沿与第一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Y轴方向)布置的第四辅助线241b。第三辅助线241a布置为对应于第一辅助线231a,由此第二透明电极240的表面电阻减小。第四辅助线241b布置为对应于第二辅助线231b,由此第二透明电极240的表面电阻减小。

简言之,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布置的第一辅助线231a和第三辅助线241a、以及沿与第一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Y轴方向)布置的第二辅助线231b和第四辅助线241b。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电阻低的不透明金属材料作为第一辅助线231a、第二辅助线231b、第三辅助线241a、以及第四辅助线241b。因此,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的电阻可以减小。因此,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中充载电压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少,由此用于光控制装置 200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时间或者用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时间可以减少。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辅助线231a和第三辅助线241a布置为对应于透明显示面板的发光区EA。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可以防止透射区TA的开口由于第一辅助线231a和第三辅助线241a而减小。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辅助线231b和第四辅助线241b的宽度形成为比第一辅助线231a和第三辅助线241a的宽度窄。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即使第二辅助线231b和第四辅助线241b形成在透射区TA中,透射区的开口亦可以在最小范围内减小。

图10是示出用于制造根据图6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1A至图11F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据图10的一个示例的制造方法的光控制装置的截面图。下文中,将参照图10和图11A至图11F来描述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11A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一辅助电极231,并且在第二基膜22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二辅助电极241。

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遮蔽入射光,所以优选地,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形成为对应于透明显示装置的发光区EA,以使由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造成的光损失最小化。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的宽度在0.1μm至10μm的范围内,所以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二辅助电极241可以形成在透射区TA中(图10的S101)。

第二,如图11B和11C中所示,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上沉积第一绝缘材料281a之后,使第一绝缘材料281a经受灰化,由此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形成第一绝缘膜281。另外,在第二辅助电极241上沉积第二绝缘材料282a之后,使第二绝缘材料282a经受灰化,由此在第二辅助电极241之间形成第二绝缘膜282。

第三,如图11D中所示,形成覆盖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一绝缘膜281的第一透明电极232,并且形成覆盖第二辅助电极241和第二绝缘膜282的第二透明电极242。

第一辅助电极231的每单位面积的电阻值小于第一透明电极232,并且当形成第一辅助电极231时,形成第一透明电极232的区域可以减小,由此第一透明电极232的电阻值可以减小。当第一透明电极232的电阻值减小时,用于向第一透明电极232施加电压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小,由此使电致变色层250褪色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小。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用于光控制装置 200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或者用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小。

另外,第二辅助电极241的每单位面积的电阻值小于第二透明电极242,并且当形成第二辅助电极241时,形成第二透明电极242的区域可以减小,由此第一透明电极232的电阻值可以减小。当第二透明电极242的电阻值减小时,向第二透明电极242施加电压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少,由此用于使电致变色层250褪色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少。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用于光控制装置 200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或者用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少。(图10的S102)

第四,如图11E中所示,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上形成对置层260,并且在第二透明电极242上形成电致变色层250。

对置层260可以通过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上沉积或喷射对置材料形成。对置层260对应于使得电致变色层250能够有效执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辅助层,并且可以省略。

电致变色层250可以通过在第二透明电极242上形成芯材料层或者将芯材料层浸渍在电致变色材料中来形成。电致变色层250可以是紫精。(图10的S103)

最后,如图11F中所示,在电致变色层250与对置层260之间形成电解质层270。更具体地,在对置层260上沉积包括电解质、聚合物、以及UV引发剂的液体材料,并且在液体材料上布置电致变色层250,然后通过UV硬化来形成电解质层270。在这种情况下,电解质层270的聚合物可以用于将电致变色层250和对置层260彼此接合同时硬化。也就是说,可以使液态的电解质硬化以将第一基膜210与第二基膜220接合。(图10的S104)

图12A至图12D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据图10的另一实例的步骤S101的光控制装置的截面图。除了图10的步骤S101之外,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另一实例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与用于制造根据一个实例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相同。因此,将参照图10和图12A至图12D来描述根据另一实例的步骤S101。

首先,如图12A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的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一绝缘膜281,并且在第二基膜22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二绝缘膜282。

第二,如图12B和12C中所示,在第一绝缘膜281上沉积第一辅助电极材料231a之后,使第一辅助电极材料231a经受蚀刻,由此形成第一辅助电极231。因此,第一绝缘膜281中的每一个布置在第一辅助电极231之间。另外,在第二绝缘膜282上沉积第二辅助电极材料241a之后,使第二辅助电极材料241a经受蚀刻,由此形成第二辅助电极241。因此,第二绝缘膜282中的每一个布置在第二辅助电极241之间。

第三,如图12D所示,形成第一透明电极232以覆盖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一绝缘膜281,并且形成第二透明电极242以覆盖第二辅助电极241和第二绝缘膜282。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例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光控制装置可以提供与通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光控制装置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用于光控制装置200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或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小。

图13A至图13F是示出用于制造图7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的截面图。

首先,如图13A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形成第一插入孔210a,并且在第二基膜22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形成第二插入孔220a。第一插入孔210a和第二插入孔220a可以使用激光形成。

第二,如图13B和13C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上沉积第一辅助电极材料231a之后,使第一辅助电极材料231a经受蚀刻,由此第一辅助电极231中的每一个可以插入到第一插入孔210a中的每一个中。另外,在第二基膜220上沉积第二辅助电极材料241a之后,使第二辅助电极材料241a经受蚀刻,由此形成第二辅助电极241。因此,第二辅助电极中的每一个可以插入到第二插入孔220a中的每一个中。

第三,如图13D中所示,形成第一透明电极232以覆盖第一辅助电极231和第一基膜210,并且形成第二透明电极242以覆盖第二辅助电极241和第二基膜220。

第四,如图13E中所示,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上形成对置层260,并且在第二透明电极242上形成电致变色层250。

最后,如图13F中所示,在对置层260上沉积液体电解质并且在液体电解质上布置电解质层270之后,使液体电解质硬化以将第一基膜210与第二基膜220彼此接合。

图14A至图14D是示出用于制造图8的光控制装置的方法的截面图。

首先,如图14A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一辅助电极231,并且在第二基膜220的一个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图案化第二辅助电极241。

第二,如图14B中所示,形成覆盖第一辅助电极231的第一透明电极232,并且形成覆盖第二辅助电极241的第二透明电极24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透明电极232形成为比第一辅助电极231厚,并且第二透明电极242形成为比第二辅助电极241厚。因此,第一透明电极232和第二透明电极242的表面可以均匀地形成,并且表面电阻可以减小。

第三,如图14C中所示,在第一透明电极232上形成对置层260,并且在第二透明电极242上形成电致变色层250。

最后,如图14D中所示,在对置层260上沉积液体电解质并且在液体电解质上布置电解质层270之后,使液体电解质硬化以将第一基膜210与第二基膜220彼此接合。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以下优点。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由于在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一基膜之间设置有与第一透明电极电连接的第一辅助电极,并且在第二透明电极与第二基膜之间设置有与第二透明电极电连接的第二辅助电极,所以相比于仅设置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的相关技术,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的表面电阻可以减小。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用于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或者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少。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绝缘膜形成在第一辅助电极之间,并且第一透明电极形成在第一辅助电极和第一绝缘膜上。因此,由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透明电极可以形成为具有平坦性,所以可以防止由于第一辅助电极中的每一个的厚度而在第一辅助电极的侧面处在第一透明电极中出现裂纹。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由于第一辅助电极插入在第一基膜中,所以第一透明电极可以形成为具有平坦性。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可以防止由于第一辅助电极中的每一个的厚度而在第一辅助电极的侧面处在第一透明电极中出现裂纹。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布置有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辅助线和第三辅助线、以及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二辅助线和第四辅助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电阻低的不透明的金属材料作为第一辅助线至第四辅助线。因此,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的电阻可以减小。因此,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中充载电压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小,由此用于光控制装置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或者用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换所需的时间可以减少。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辅助线和第三辅助线布置为对应于透明显示面板的发光区。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可以防止透射区的开口由于第一辅助线和第三辅助线而减小。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辅助线和第四辅助线的宽度形成为比第一辅助线和第三辅助线的宽度窄。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即使第二辅助线和第四辅助线形成在透射区中,透射区的开口亦可以在最小范围内减小。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中做出各种修改方案和变化方案。因此,意指的是,如果该发明的修改方案和变化方案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则本发明覆盖该发明的修改方案和变化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