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路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556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路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路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路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参考图1,在光路设计中,通常需要将光线100发出的光经过准直镜200准直后,光束至少通过一个透镜300汇聚,然后再入射至其他光学元件400。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光路调节的需要,透镜300通常会在光轴500上来回调节。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电机驱动透镜300来回移动,然后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负载过大而卡死,使得电机的寿命大大降低,造成极大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光路调节装置。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路调节装置,所述光路调节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电机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第一固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右侧的第二固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左侧的定位装置及设置于所述定位装置上的旋转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横杆,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位于其右侧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一竖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杆上的第一滚轮、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上的第一拉线、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上方的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端的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一竖杆下方的杠杆、位于其左侧的定位架及位于其上方的定位块,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电机左侧的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的第二拉线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左侧的第三横杆,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上方左右两侧的诶第一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板上的第一螺旋杆、位于所述第一螺旋杆一端的第一握持杆、位于所述第一螺旋杆另一端的第一弹性环,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移动块、位于所述移动块下方的第二滚轮、位于所述移动块右侧的固定环、位于所述移动块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二竖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竖板上的第二螺旋杆、位于所述第二螺旋杆一端的第二握持杆、位于所述第二螺旋杆另一端的第二弹性环、位于所述移动块左侧的第一弹簧及位于所述移动块右侧的第二弹簧,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三竖板、位于所述第三竖板右侧的第一顶靠环及位于所述第三竖板左侧的第二顶靠环,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转轴、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旋转块、位于所述转轴左侧的旋转板、设置于所述旋转板上的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旋转板左侧的握持架、设置于所述握持架上的第二固定杆、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定位环及位于所述转轴右侧的第三螺旋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设有三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一横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支撑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二横杆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上,所述第一拉线的下端与所述杠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状且与所述定位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杠杆呈L型,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杠杆轴转连接,所述定位架呈L型,所述定位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架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定位块呈长方体,所述定位块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电机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的上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的下端与所述杠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块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凹槽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凹槽,所述定位块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竖板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竖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板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旋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螺旋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一螺旋杆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螺旋杆贯穿所述第一竖板的左右表面且与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握持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握持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螺旋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握持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环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性环的横截面呈圆环状,所述第一弹性环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旋杆顶靠在所述第一弹性环上。

所述移动块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动块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凹槽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二滚轮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移动块轴转连接,所述第二滚轮顶靠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固定环呈半圆环状,所述固定环的两端与所述移动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的上端与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块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竖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板的下端与所述移动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二螺旋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螺旋杆贯穿所述第二竖板的左右表面且与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握持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握持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螺旋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握持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环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性环的下端与所述移动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杆顶靠在所述第二弹性环上,所述第二弹性环顶靠在所述透镜组件的侧面上,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弹簧的左端与所述固定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移动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与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移动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竖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竖板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环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一顶靠环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顶靠环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三竖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环的右表面与所述固定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靠环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二顶靠环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顶靠环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三竖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转轴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转轴贯穿所述固定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第三竖板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顶靠环及第二顶靠环,所述旋转块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转轴贯穿所述旋转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块上设有环形槽,所述定位架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环形槽内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顶靠环的左端顶靠在所述旋转块的右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旋转板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转轴的左端与所述旋转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呈凹字形,所述握持架的两端与所述旋转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旋转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握持架固定连接。

所述定位环呈圆环状且竖直放置,所述定位环的内表面与所述转轴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环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三竖板的右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定位环与所述第一顶靠环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螺旋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三螺旋杆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三螺旋杆的左端与所述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螺旋杆贯穿所述移动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螺纹连接,所述第三螺旋杆的右端顶靠在所述定位板的左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光路调节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光路系统中的透镜进行来回有效的调节,并且通过使用杠杆降低电机的负载,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防止电机因为负载过大导致的卡死现象,使其可以顺利的进行调节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光路调节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光路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光路调节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光路调节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撑板2、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上的电机装置3、位于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第一固定装置4、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右侧的第二固定装置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左侧的定位装置6及设置于所述定位装置6上的旋转装置7。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1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上的第一横杆12。所述第一支撑杆11设有三个,所述第一支撑杆1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横杆1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1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之间,所述第一横杆12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侧面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2上设有位于其右侧的第二横杆21、位于所述第二横杆21下方的第一竖杆22、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杆21上的第一滚轮23、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23上的第一拉线24、位于所述第二横杆21上方的第一支架2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5上端的定位板26、位于所述第一竖杆22下方的杠杆27、位于其左侧的定位架28及位于其上方的定位块29。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支撑板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横杆2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21的左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呈方形。所述第一竖杆2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2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2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23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211内且与所述第二横杆2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23可以在所述第一通孔211内旋转。所述第一拉线23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1且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23上,所述第一拉线23的下端与所述杠杆27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5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5的上端呈水平状且与所述定位板2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板2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杠杆27呈L型,所述第一竖杆22的下端与所述杠杆27轴转连接,使得所述杠杆27可以围绕所述第一竖杆22的下端旋转。所述定位架28呈L型,所述定位架28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架28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定位块29呈长方体,所述定位块29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电机装置3包括电机31、设置于所述电机31上的输出轴32、位于所述电机31下方的第二支撑杆33、位于所述电机31左侧的第二支架34、设置于所述输出轴32上的第二拉线35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4左侧的第三横杆36。所述电机31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机31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3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32与所述电机3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31带动所述输出轴32旋转。所述第二支撑杆3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33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3的上端与所述电机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电机3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支架3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4的下端与所述电机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4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35的上端与所述输出轴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35的下端与所述杠杆27的下端固定连接,由于所述杠杆27的上端的臂长小于其下端的臂长,进而根据杠杆原理,施加在所述杠杆27下端的力小于其上端的力,进而可以降低电机31的负载,防止其卡死。所述第三横杆3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36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3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包括固定块41、位于所述固定块41上方左右两侧的诶第一竖板42、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板42上的第一螺旋杆42、位于所述第一螺旋杆42一端的第一握持杆44、位于所述第一螺旋杆42另一端的第一弹性环45。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用于固定准直镜组件46。所述固定块41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41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块4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凹槽411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凹槽412,所述第一凹槽411呈方形,所述定位块29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411内,从而可以对所述固定块41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一竖板4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竖板4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板42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块4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旋杆4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螺旋杆43呈水平状,所述第一螺旋杆43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螺旋杆43贯穿所述第一竖板4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螺纹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螺旋杆43旋转时,所述第一螺旋杆43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握持杆4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握持杆4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螺旋杆43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握持杆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环45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性环45的横截面呈圆环状,所述第一弹性环4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弹性环45可以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弹性环45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块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旋杆43顶靠在所述第一弹性环45上。所述准直镜组件46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12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弹性环45之间,所述第一弹性环45顶靠在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上,进而可以对所述准直镜组件46起到固定作用。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二固定装置5包括移动块51、位于所述移动块51下方的第二滚轮52、位于所述移动块51右侧的固定环53、位于所述移动块51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二竖板54、设置于所述第二竖板54上的第二螺旋杆55、位于所述第二螺旋杆55一端的第二握持杆56、位于所述第二螺旋杆55另一端的第二弹性环57、位于所述移动块51左侧的第一弹簧59及位于所述移动块51右侧的第二弹簧50。所述第二固定装置5用于固定透镜组件58。所述移动块5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动块5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凹槽511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四凹槽512,所述第三凹槽511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滚轮52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滚轮52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52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511内且与所述移动块5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52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511内旋转,所述第二滚轮52顶靠在所述支撑板2上,且可以在所述支撑板2上滚动。所述固定环53呈半圆环状,所述固定环53的两端与所述移动块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24的上端与所述固定环5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5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块51上方的左右两侧二所述第二竖板5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板54的下端与所述移动块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杆55设有两个,所述第二螺旋杆55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螺旋杆55贯穿所述第二竖板54的左右表面且与其螺纹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螺旋杆55旋转时,所述第二螺旋杆55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握持杆56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握持杆5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螺旋杆55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握持杆56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环57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性环57的下端与所述移动块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环57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二螺旋杆55顶靠在所述第二弹性环57上,对所述第二弹性环57起到支撑作用。所述透镜组件58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512内,所述第二弹性环57顶靠在所述透镜组件58的侧面上,从而对所述透镜组件58起到固定作用,所述透镜组件58上的透镜与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上的准直镜在同一条光轴上。所述第一弹簧59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59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弹簧59的左端与所述固定块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9的右端与所述移动块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0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50的右端与所述定位板2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0的左端与所述移动块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定位装置6包括第三竖板61、位于所述第三竖板61右侧的第一顶靠环62及位于所述第三竖板61左侧的第二顶靠环63。所述第三竖板6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竖板61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环62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一顶靠环62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顶靠环62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三竖板6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环62的右表面与所述固定块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靠环63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二顶靠环63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顶靠环62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三竖板6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旋转装置7包括转轴71、设置于所述转轴71上的旋转块72、位于所述转轴71左侧的旋转板73、设置于所述旋转板73上的第一固定杆74、位于所述旋转板73左侧的握持架75、设置于所述握持架75上的第二固定杆76、设置于所述转轴71上的定位环77及位于所述转轴71右侧的第三螺旋杆78。所述转轴71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转轴71贯穿所述固定块41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转轴71可以在所述固定块41上旋转,所述转轴71贯穿所述第三竖板61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从而对所述转轴7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转轴71穿过所述第一顶靠环62及第二顶靠环63。所述旋转块72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转轴71贯穿所述旋转块7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块72上设有环形槽721,所述定位架28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环形槽721内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旋转块72可以稳定的旋转,防止其左右移动,所述第二顶靠环63的左端顶靠在所述旋转块72的右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从而对所述旋转块7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旋转板73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转轴71的左端与所述旋转板7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7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74的一端与所述转轴7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74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板7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75呈凹字形,所述握持架75的两端与所述旋转板7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7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76的右端与所述旋转板7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76的左端与所述握持架75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环77呈圆环状且竖直放置,所述定位环77的内表面与所述转轴7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环77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三竖板61的右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定位环77与所述第一顶靠环62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定位环77的设置可以防止所述转轴71向左移动。所述第三螺旋杆78呈水平状,所述第三螺旋杆78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三螺旋杆78的左端与所述转轴71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螺旋杆78贯穿所述移动块51的左右表面且与其螺纹连接,使得所述第三螺旋杆78旋转时,所述移动块51可以左右移动,或者当所述移动块51左右移动时,所述第三螺旋杆78可以旋转,所述第三螺旋杆78的右端顶靠在所述定位板26的左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转轴71与所诉第三螺旋杆78可以稳定的旋转。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本发明光路调节装置使用时,将准直镜组件46放置在所述固定块41上,所述准直镜组件46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12内,且所述第一弹性环45顶靠在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上,然后旋转位于所述准直镜组件46左右两侧的第一握持杆44,使得所述第一螺旋杆43旋转,同时使得所述第一螺旋杆43向所述准直镜组件46靠近,使得所述第一弹性环45稳定的顶靠在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上,对所述准直镜组件46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将透镜组件58放置在所述移动块51上,所述透镜组件58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512内,且第二弹性环57顶靠在透镜组件58上,然后旋转第二握持杆56,使得所述第二螺旋杆55旋转,且所述第二螺旋杆55向所述透镜组件58靠近,使得所述第二螺旋杆55顶靠第二弹性环57,进而使得所述第二弹性环57稳定的顶靠在所述透镜组件58上,进而可以对所述透镜组件58起到固定作用。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上准直镜的光轴与所述透镜组件58上的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水平直线上。当需要调节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与所述透镜组件58的距离时,首先可以人工调节,使用者握住握持架75,且使其旋转,进而使得所述转轴71旋转,由于所述转轴71与所述第三螺旋杆78固定连接,进而带动所述第三螺旋杆78旋转,由于所述第三螺旋杆78与所述移动块51螺纹连接,使得所述第三螺旋杆78旋转时,所述移动块51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滚轮52在所述支撑板2上滚动,进而可以保证所述移动块51顺利的左右移动,直至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与所述透镜组件58之间的距离适宜。然后可以通过电机进行调节,此时启动电机31,使得所述输出轴32旋转,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拉线35被拉紧,所述杠杆27围绕所述第一竖杆22的下端顺时针旋转,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拉线23被拉紧,所述固定环53向右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移动块51向右移动,由于第三螺旋杆78与所述移动块51螺纹连接,使得所述第三螺旋杆78旋转,以便使得所述移动块51顺利的向右移动,当需要调近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与所述透镜组件58之间的距离时,关闭电机31,所述移动块51在所述第一弹簧59及第二弹簧50的作用下向左移动,使得所述准直镜组件46与所述透镜组件58之间的距离缩短,以便调近所述透镜组件58与所述准直镜组件46之间的距离,以便满足需求。至此,本发明光路调节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