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装置和电致变色调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6255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电致变色装置和电致变色调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致变色装置和电致变色调光装置(减光装置,dimming device)。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其中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地进行以可逆地改变颜色的现象。利用电致变色的装置是电致变色装置。已经对电致变色装置进行了多种研究以开发出得自电致变色的特性的应用。

电致变色装置典型地以如下结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在该结构中,在两个面对的电极之间形成电致变色材料,并且电极之间的空间填充有能够传导离子的电解质层。由于电致变色是电化学现象,电解质层的性能(例如离子传导性)影响显色的记忆效应或响应速度。当电解质层为其中电解质溶解在溶剂中的液态时趋于获得快速响应,但是鉴于元件的强度和可靠性,已经考虑电解质层通过凝固或凝胶化的改善。

当电致变色装置用作调色玻璃或用于显示器时,需要用透明材料例如玻璃和塑料密封电致变色装置的至少一面。因此,难以将电解质用金属等完全封入。相应地,电解质层的泄露或蒸发是显著问题。作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使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实例包括在包括氧化乙烯链或氧化丙烯链的基质聚合物与无机粒子之间的固态液体(solid liquid)。上述固态液体完全是固体,且在加工性上优异,但是具有传导性低的问题。

为了改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传导性,例如,提出了其中将聚合物溶解于有机电解质溶液中而形成半固体的方法,和其中容许加入有电解质的液态单体进行聚合反应而形成包括该电解质的交联聚合物的方法。

同时,电致变色装置包括引出电极,其配置成将两个电极连接到电源装置以在夹有电致变色材料的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经常的情形是,两个引出电极结合以将两个电极的图案变为建立其中这两个电极彼此不面对的区域。

在透射电致变色装置的情形中,需要使用透明电极作为所述两个电极。例如,SnO2、In2O3、ITO、ZnO等作为透明电极的材料被知晓,但是以上列出的材料具有高电阻,其导致电致变色反应的响应慢的问题。

为了改善所述响应,例如,提出了这样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具有比上部电极层低的电阻的第三电极层经由导电树脂层设置在上部电极层上方,且从第三电极层进行上部电极层的引出(参见例如日本专利No.2512880)。而且,提出了这样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将金属栅电极形成在透明的导电膜中(参见例如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10-014917)。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层,形成在第一电极层上的电致变色层,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形成在第二基板的在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的第二电极层,和形成在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电解质层。所述电解质层至少通过紫外线能固化。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第一引出电极配置成在第一电极层和电源之间电连接并且包括在第一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第二引出电极配置成在第二电极层和电源之间电连接并且包括在第二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第一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和第二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布置成彼此不重叠(交叠,overlap)。

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在实施例1中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2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侧观察图1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说明在实施例2中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4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侧观察图3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侧观察对比例1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二引出电极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说明当从对比例1的电致变色装置侧观察第一基板时的第一引出电极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说明在实施例3中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8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侧观察图7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说明在实施例4中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10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侧观察图9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侧观察对比例3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二引出电极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12为说明当从第一基板侧观察对比例3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一引出电极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说明包括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装置的电致变色调光眼镜的一个实例的透视图;

图14为说明在对比例5中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15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侧观察图14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二引出电极的示意图;

图16为说明当从第一基板侧观察图14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一引出电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致变色装置)

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层,形成在第一电极层上的电致变色层,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形成在第二基板的在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的第二电极层,形成在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且至少通过紫外线能固化的电解质层,第一引出电极,其配置成在第一电极层和电源之间电连接且包括在第一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和第二引出电极,其配置成在第二电极层和电源之间电连接且包括在第二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其中第一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和第二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布置成彼此不重叠。电致变色装置可根据需要还包括其它部件。

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装置是基于以下领悟完成的。根据在日本专利No.2512880和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10-014917中公开的方法,存在这样的问题:光学性质例如透光度(透射性,transmittance)和浊度(haze)折衷,因为金属电极存在于其中颜色由于电致变色而改变的区域中。而且,当两个电极用在该两个电极之间的离子传导性电解质层结合时,在其中使用已经向其加入电解质的能UV固化的树脂的情形中,在电解质层中形成固化不均匀,因为存在其中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例如金属电极,且因此剥离强度低。

本公开具有如下目的:提供在不损害光学特性(例如透光度和浊度)和剥离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改善的显色-消色(coloring-decoloring)性质和显色-消色响应的高性能的电致变色装置。

根据本公开,可提供高性能的电致变色装置,其在不损害光学特性(例如透光度和浊度)和剥离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改善的显色-消色性质和显色-消色响应。

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引出电极,其配置成在第一电极层和电源之间电连接且包括在第一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和第二引出电极,其配置成在第二电极层和电源之间电连接且包括在第二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而且,第一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和第二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布置成彼此不重叠。由于以上结构,可在不干扰施加到电解质层的UV照射的情况下形成低电阻的引出电极,且可在不降低剥离强度的情况下改善显色-消色响应,因为即使当使用至少通过紫外线能固化的电解质层时,在电解质层中也没有发生固化不均匀。

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各自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布置在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且优选地布置在引出电极的整个区域中。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各自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优选包括选自Au、Ag、Al、Zn、Zr、Ge、Pt、Rd、Ni、W、Pd、Cr、Mo、Cu和Rh的至少一种金属或任意前述金属的合金,且考虑到对电极层的粘附性、电阻值和成本,所述区域更优选包括Ag-Pd-Cu(APC)合金。

电解质层至少通过紫外线能固化,且为通过如下而形成的固态电极层:容许已经向其加入电解质的液态单体进行聚合反应以形成包含该电解质的交联聚合物。相比于由在包括氧化乙烯链或氧化丙烯链的基质聚合物和无机粒子之间的固溶体(solid solution)形成的固态电解质层,使用这样的电解质层可改善传导性。

电致变色装置优选具有通过在平的树脂基板上形成各层、随后热成型而形成的曲率(curvature)。由于通过上述方式形成所述曲率,形成涂覆膜的生产率是优异的,且可提供大规模的电致变色装置。同时,所得的电致变色装置适宜用于光学用途,例如透镜。优选的是,热成型在形成所有层之后进行,但是通过形成至少包括电极层的基板的弯曲表面可获得改善生产率的效果。

为了防止由通过热成型形成曲率而导致的电极层的裂开(撕裂,splitting),第一和第二基板各自的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基板各自的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优选为120%或更小、更优选为103%或更小。当曲率为120%或更小时,热成型可高效地进行而不使电极层裂开。

上述热成型可通过其中在不固定基板边缘的情况下使用具有期望的三维形状的模具的芯和腔对部件进行热成型的方法进行。加热温度设定在基板材料的软化温度附近。在其中使用聚碳酸酯树脂作为基板材料的情形中,加热温度优选为130℃或更高但是为190℃或更低。

将参考附图对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装置进行描述。注意,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数字指相同的结构零件(部分),且重复描述可被省略。

图1、3、7和9是说明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装置的实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这些电致变色装置(10、20、30和40)各自包括第一基板11、顺序层叠在第一基板11上的第一电极层12和第一引出电极21、电致变色层13、抗降解层18、第二基板16、顺序层叠在第二基板16上的第二电极层15和第二引出电极22、和形成在彼此面对的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层14。

在各电致变色装置(10、20、30或40)中,第一电极层12布置在第一基板11上,第一引出电极21设置成与第一电极层12的部分区域接触,且电致变色层13设置成与第一电极层12和第一引出电极21接触。

第二电极层15以第二电极层15面对第一电极层12的方式设置在电致变色层13上,其中电解质层14在第二电极层15和电致变色层13之间,并且第二引出电极22设置成不与第一引出电极21重叠。

为方便起见,第一电极层12和第一引出电极21之间以及第二电极层15和第二引出电极22之间的彼此面对的表面称为内表面,且与各内表面相反的表面称为外表面。

第一电极层12的内表面与电致变色层13接触,且第一电极层12的外表面与第一基板11接触。而且,第二电极层15的内表面与电解质层14接触,且第二电极层15的外表面与第二基板16接触。

电解质层14优选为固态电解质,且更优选为混合有无机粒子的固态电解质层。使用这样的电解质层可在热成型期间防止电解质层的泄露。电解质层的材料特别优选地由包括氧化乙烯链或氧化丙烯链的基质聚合物和离子液体之间的固溶体形成。通过形成均匀的电解质层实现优异的氧化还原反应。注意,可将无机粒子混合到电致变色层中。

当在第一电极层12和第二电极层15之间施加电压时,电致变色层13接收和释放电荷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电致变色装置10显色或消色。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装置因使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而可实现具有优异的颜色性质(变色性,color property)的电致变色装置。

<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第一和第二基板11和16具有支持第一电极层12、第一引出电极21、电致变色层13、电解质层14、抗降解层18、第二电极层15和第二引出电极22的功能。

第一和第二基板11和16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所述基板可支持上述层,且可热成型的已知树脂材料可原样使用。

第一和第二基板11和16的材料的实例包括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以上列出的材料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在其中电致变色装置10为从第二电极层15侧进行观察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情形中,不需要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6是透明的。

为了提高水汽阻隔性、气体阻隔性和可视性,第一和第二基板11和16的表面可各自用透明绝缘层或抗反射层涂覆。

第一和第二基板11和16的平均厚度设定至可容易地进行热成型的范围,即0.2mm或更大但是为1.0mm或更小。

<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

作为透明的导电性氧化物材料的第一电极层12和第二电极层15以及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的材料的实例包括无机材料,例如锡掺杂的氧化铟(下文称为“ITO”)、氟掺杂的氧化锡(下文称为“FTO”)和锑掺杂的氧化锡(下文称为“ATO”)。以上列出的材料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在以上列出的实例中,优选的是通过真空成膜方法形成的包括氧化铟(下文称为“ITO”)、氧化锡(下文称为“Sn氧化物”)和氧化锌(下文称为“Zn氧化物”)的至少一种的无机材料。

In氧化物、Sn氧化物和Zn氧化物为容易通过溅射形成为膜的材料,且为可获得优异的透明性和导电性的材料。在以上列出的材料之中,InSnO、GaZnO、SnO、In2O3、ZnO和InZnO是尤其优选的。而且,银、金、铜、碳纳米管或金属氧化物的透明的网络电极(network electrode)或者以上列出的电极的复合层也是有效的。网络电极为通过使高导电性的不透明材料(例如碳纳米管或其它)形成为细密的网络而赋予其透射性的电极。而且,电极层更优选地具有其中将网络电极和导电性氧化物层叠的层叠结构。使用层叠结构可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色而没有不均匀性。注意,导电性氧化物层可通过借助涂覆施加纳米粒子油墨(ink)而形成。

调节第一电极层12和第二电极层15各自的平均厚度,使得获得电致变色层13的氧化还原反应所需的电阻值。

在其中通过真空沉积形成的ITO膜用作第一电极层12和第二电极层15各自的材料的情形中,第一电极层12和第二电极层15各自的平均厚度优选为20nm或更大但是为500nm或更小,且更优选为50nm或更大但是为200nm或更小。

作为使用纳米粒子油墨形成的导电性氧化物层的各电极层的平均厚度优选为0.2μm或更大但是为5μm或更小。在网络电极的情形中,各电极层的平均厚度优选为0.2μm或更大但是为5μm或更小。

而且,在其中电致变色装置用作调光镜的情形中,第一电极层12或第二电极层15可具有具备反射功能的结构。在所述调光镜的情形中,可包括金属材料作为第一电极层12和第二电极层15的材料。金属材料的实例包括Pt、Ag、Au、Cr、铑、前述金属的合金和前述金属的层叠结构。

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没有特别限制,只要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不透射紫外线且具有足够的导电性。任意金属或这样的金属的合金(两者均被典型地用作电极)可用作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考虑到成本和处理,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的实例包括选自Au、Ag、Al、Zn、Zr、Ge、Pt、Rd、Ni、W、Pd、Cr、Mo、Cu和Rh的至少一种金属、前述金属的合金、以及前述金属的层叠结构。在以上列出的实例中,Ag-Pd-Cu(APC)合金是优选的。

第一电极层12、第二电极层15、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各自的制造方法的实例包括真空蒸镀、溅射和离子镀。

所述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只要所述制造方法容许第一电极层12、第二电极层15、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各自的材料通过涂覆形成膜。所述制造方法的实例包括旋涂、浇铸、微凹版涂覆、凹版涂覆、棒涂覆(刮条涂覆,bar coating)、辊涂、线棒涂覆、浸涂、狭缝涂覆、毛细管涂覆(capillary coating)、喷涂、喷嘴涂覆以及各种印刷方法例如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柔性版印刷、平版印刷、背面印刷和喷墨印刷。<电致变色层>

电致变色层13为包括电致变色材料的层。

电致变色材料可为无机电致变色化合物或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而且,已知显现电致变色的导电性聚合物可用作电致变色材料。

无机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实例包括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铱和氧化钛。

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实例包括紫罗碱(紫精)、稀土酞菁和苯乙烯基化合物(styryl)。

导电性聚合物的实例包括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和前述聚合物的衍生物。

电致变色层13优选具有其中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承载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粒子上的结构。具体地,所述结构为其中具有5nm或更大但是为50nm或更小的平均粒径的粒子结合在电极表面上并且具有极性基团例如膦酸、羧基和硅烷醇基团的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吸附在所述粒子的表面上的结构。

所述结构利用所述粒子的大的表面效应容许电子有效地进入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因此,所得的电致变色装置相比于常规的电致变色装置实现高速响应。而且,由于可使用所述粒子形成透明膜作为显示层,可获得所述电致变色染料的高显色密度。而且,可将多种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承载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粒子上。此外,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也可充当电极层。

基于聚合物或基于染料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低分子量的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例如基于偶氮苯的化合物、基于蒽醌的化合物、基于二芳基乙烯的化合物、基于二烯虫乙酯(dihydroprene)的化合物、基于联吡啶的化合物、基于苯乙烯基的化合物、基于苯乙烯基螺吡喃的化合物、基于螺嗪的化合物、基于螺噻喃的化合物、基于硫靛的化合物、基于四硫富瓦烯的化合物、基于对苯二甲酸的化合物、基于三苯基甲烷的化合物、基于三苯基胺的化合物、基于萘并吡喃(naphthopyran)的化合物、基于紫罗碱的化合物、基于吡唑啉的化合物、基于吩嗪的化合物、基于苯二胺的化合物、基于吩嗪的化合物、基于吩噻嗪的化合物、基于酞菁的化合物、基于荧烷(fluoran)的化合物、基于俘精酸酐的化合物、基于苯并吡喃的化合物和基于金属茂的化合物;以及导电性聚合物化合物,例如聚苯胺和聚噻吩。以上列出的实例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在以上列出的实例中,基于紫罗碱的化合物和基于联吡啶的化合物是优选的,且由通式(1)表示的基于联吡啶的化合物是更优选的,因为显色-消色电势低且获得优异的色值。

[通式(1)]

在通式(1)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可具有取代基的包含1-8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且R1和R2的至少一个具有选自COOH、PO(OH)2和Si(OCkH2k+1)3的取代基(前提是k为1-20)。

在通式(1)中,X为一价阴离子。该一价阴离子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只要该一价阴离子与阳离子位点稳定地配对。该一价阴离子的实例包括Br离子(Br-)、Cl离子(Cl-)、ClO4离子(ClO4-)、PF6离子(PF6-)和BF4离子(BF4-)。

在通式(1)中,n、m和l各自独立地为0、1或2。在通式(1)中,A、B和C各自独立地为可具有取代基的包含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杂环基团。

作为基于金属络合物或基于金属氧化物的电致变色化合物,可使用无机电致变色化合物例如氧化钛、氧化钒、氧化钨、氧化铟、氧化铱、氧化镍和普鲁士蓝。

承载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粒子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优选使用金属氧化物作为该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粒子。

金属氧化物的材料的实例包括包含如下作为主要组分的金属氧化物: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氧化铈、氧化钇、氧化硼、氧化镁、钛酸锶、钛酸钾、钛酸钡、钛酸钙、氧化钙、铁氧体、氧化铪、氧化钨、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镍、氧化钴、氧化钡、氧化锶、氧化钒、硅铝酸、磷酸钙或铝硅酸盐。以上列出的实例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在以上列出的实例中,就电性质例如导电性或物理性质例如光学特性而言,优选的是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铟和氧化钨。氧化钛因可实现具有优异的显色-消色响应速度的彩色显示而是尤其优选的。

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粒子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为了高效地承载电致变色化合物,使用其中每单位体积表面积(下文称为“比表面积”)大的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粒子的形状。在其中所述粒子为纳米粒子的聚集体的情形中,例如,所述粒子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且因此电致变色化合物被更高效地承载在所述粒子上并且可获得优异的显色和消色的显示反差比。

电致变色层13和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粒子层可通过真空成膜形成,但是考虑到生产率,其优选通过涂覆粒子分散糊料而形成。

电致变色层13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所述平均厚度优选为0.2μm或更大但是为5.0μm或更小。当电致变色层的平均厚度为0.2μm或更大时,可获得优异的显色密度。而且,当电致变色层的平均厚度为5.0μm或更小时,实现合适的制造成本,且实现优异的可视性。

<电解质层>

电解质层14为至少通过紫外线能固化的固态电解质层,且作为其中将电解质保持在能UV固化的树脂中的膜形成。而且,优选地向电解质层中加入配置成控制电解质层的厚度的无机粒子。

电解质层优选地为通过如下而制备的膜:将其中混合无机粒子、能UV固化的树脂和电解质的溶液通过涂覆施加到抗降解层18上、随后通过UV照射进行固化。而且,在其中电致变色层13为其中电致变色化合物承载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粒子上的层的情形中,施加其中能UV固化的树脂和电解质的溶液以使其渗透到电致变色层中,随后通过光或热进行固化以形成电解质层的膜。

作为所述电解质溶液,可使用液态电解质例如离子液体或其中将固态电解质溶解于溶剂中的溶液。

作为所述电解质的材料,例如,可使用无机离子盐例如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季铵盐或支持电解质例如酸性支持电解质和碱性支持电解质。所述材料的实例包括LiClO4、LiBF4、LiAsF6、LiPF6、LiCF3SO3、LiCF3COO、KCl、NaClO3、NaCl、NaBF4、NaSCN、KBF4、Mg(ClO4)2和Mg(BF4)2

离子液体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该离子液体典型地为被研究或报道的材料。

有机离子液体具有在包括室温的宽温度范围内作为液体存在的分子结构。所述分子结构由阳离子组分和阴离子组分构成。

阳离子组分的实例包括:咪唑衍生物,例如N,N-二甲基咪唑盐、N,N-甲基乙基咪唑盐和N,N-甲基丙基咪唑盐;芳族盐,例如吡啶衍生物(例如N,N-二甲基吡啶盐和N,N-甲基丙基吡啶盐);以及基于脂族季铵的化合物,例如三甲基丙基铵盐、三甲基己基铵盐和三乙基己基铵盐。

考虑到在大气中的稳定性,所述阴离子组分优选为包含氟的化合物。所述阴离子组分的实例包括BF4-、CF3SO3-、PF4-、(CF3SO2)2N-和B(CN4)-。可使用其中配制任意以上列出的阳离子组分和任意以上列出的阴离子组分的组合的离子液体。

所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所述溶剂的实例包括碳酸亚丙酯、乙腈、γ-丁内酯、碳酸亚乙酯、环丁砜、二氧戊环、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1,2-二甲氧基乙烷、1,2-乙氧基甲氧基乙烷、聚乙二醇、醇、和前述溶剂的混合溶剂。

能UV固化的树脂的实例包括丙烯酸类树脂、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环氧树脂、氯乙烯树脂、乙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和酚醛树脂。在以上列出的实例中,对电解质具有高相容性的材料是优选的,且衍生物和乙二醇例如聚乙二醇和聚丙二醇是更优选的。

相比于通过热聚合或蒸发溶剂形成薄膜的方法,在能UV固化的树脂的情况下,可在低温下在短时间段内制造电致变色装置。

在以上列出的实例中,所述电解质层优选为由包含氧化乙烯链或氧化丙烯链的基质聚合物和离子液体之间的固态液体形成的电解质层。由于所述电解质层具有上述结构,可获得硬度和高的离子传导性两者。

无机粒子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只要无机粒子由能够形成用于保持电解质和能固化的树脂的多孔层的材料形成。考虑到电致变色反应的稳定性和可视性,无机粒子优选由具有高绝缘性、透明性和耐久性的材料形成。

无机粒子的实例为硅、铝、钛、锌或锡的氧化物或硫化物以及前述氧化物和硫化物的混合物。

所述无机粒子的体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所述体均粒径优选为10nm或更大但是为10μm或更小,更优选为10nm或更大但是为100nm或更小。

由所述电解质形成的电解质层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所述平均厚度优选为100nm或更大但是为10μm或更小。

<抗降解层>

抗降解层18的作用是进行电致变色层13的反应的逆化学反应以平衡电荷和防止可由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的第二电极层15的腐蚀或劣化。结果,改善了电致变色装置10的重复稳定性。注意,所述逆反应包括起到电容器的功能以及抗降解层的氧化和还原。

抗降解层18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该材料配置成防止可由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的第一电极层12和第二电极层15的腐蚀。作为抗降解层18的材料,例如,锑掺杂的氧化锡、氧化镍、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或包含多种前述材料的导电性或半导电性金属氧化物。而且,在其中抗降解层的色调不是问题的情形中,可使用和任意上述电致变色材料相同的材料。

特别地当制造电致变色装置作为要求透明性的光学元件(例如透镜)时,优选使用具有高透明性的材料作为抗降解层18。作为这样的透明材料,优选使用n-型半导电性氧化物粒子(n-型半导电性金属氧化物)。n-型半导电性氧化物粒子的具体实例包括氧化钛、氧化锡和氧化锌的粒子以及包含多种以上列出的材料的配混物(复合)粒子(其全部由具有100nm或更小的一次粒径的粒子构成)以及包括以上列出的材料的任意组合的混合物。

在其中使用任意以上列出的材料作为抗降解层18的情形中,所述电致变色层优选为通过氧化反应改变颜色的材料。结果,n-型半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在电致变色层的氧化反应的同时容易地被还原(电子注入),从而降低驱动电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特别优选的电致变色材料为有机聚合物材料。有机聚合物材料可通过涂覆工艺容易地形成为膜,且该膜的颜色可通过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分子结构进行调节或控制。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具体实例包括公开于例如“Navigating the Color Palette of Solution-Processable Electochromic Polymers”Chemistry of Materials Review,2011.23,pp.397-415(Reynolds),Macromolecules,1996.29,pp.7629-7630(Reynolds)和“Electochromic Organic Metallic Hybrid Polymers”Polymer journal,Vol.41,No.7中的材料。

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实例包括基于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的材料和由联(三吡啶)和铁粒子的络合物形成的聚合物。

作为抗降解层18的具有高透明性的p-型半导电性层的材料为包括硝酰基自由基(NO自由基)的有机材料。所述材料的实例包括2,2,6,6-四甲基哌啶-N-烃氧基(TEMPO)的衍生物和该衍生物的聚合物材料。

注意,可通过将抗降解层的材料共混到电解质层14而不是形成抗降解层18来赋予电解质层14抗降解功能。

抗降解层18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该形成方法的实例包括真空蒸镀、溅射和离子镀。在其中抗降解层18的材料为可涂覆的时,形成方法的实例包括旋涂、浇铸、微凹版涂覆、凹版涂覆、棒涂覆、辊涂、线棒涂覆、浸涂、狭缝涂覆、毛细管涂覆、喷涂、喷嘴涂覆、以及多种印刷方法例如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柔性版印刷、平版印刷、背面印刷和喷墨印刷。

<其它部件>

上述的其它部件没有特别限制且可取决于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并且这样的部件的实例包括绝缘多孔层和保护层。

(电致变色调光装置)

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调光装置包括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装置,且根据需要可还包括其它部件。

例如,电致变色调光装置可适宜地用作电致变色调光眼镜、防眩镜或调光玻璃。在以上列出的实例中,电致变色调光眼镜是优选的。

上述的其它部件没有特别限制且取决于用途适当地进行选择。该部件的实例包括眼镜的框架、电源和开关。

图13为说明包括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调光装置的电致变色调光眼镜的透视图。参考图13,电致变色调光眼镜150包括电致变色调光装置51、眼镜的框架52、开关53和电源54。电致变色调光装置51为已经被加工成期望形状的本公开的电致变色调光装置。

将一对电致变色调光装置51装配到眼镜的框架52中。将开关53和电源54设置到眼镜的框架52上。将电源54用线(未说明)经过开关53电连接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

通过使用开关53,可例如从如下选择一种状态:其中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正电压的状态、其中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负电压的状态和其中不施加电压的状态。

作为所述开关53,例如,可使用任意开关例如滑动开关和按钮开关,只要该开关为能够在至少的上述三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开关。

作为电源54,例如,可使用任意DC电源例如钮扣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该电源54能够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约正的或负的(±)几伏特的电压。

例如,当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正电压时,该对电致变色调光装置51以预定的颜色显色。而且,当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负电压时,该对电致变色调光装置51消色且变成透明的。

然而,存在这样的情形:当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负电压时,电致变色调光装置显色,且当施加正电压时,电致变色调光装置消色且变成透明的,这取决于电致变色层所使用的材料的性质。一旦电致变色调光装置显色,则该颜色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不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得以保持。

实施例

将通过以下实施例的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应解释为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电致变色装置的制造>

实施例1描述其中制造图1中所说明的电致变色装置10的实例。注意,实施例1中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10可用作调光透镜装置。

-第一电极层、第一引出电极和电致变色层的形成-

首先,提供具有80mm长轴、55mm短轴和0.5mm平均厚度的椭圆形聚碳酸酯基板作为第一基板11。

通过溅射将具有100nm平均厚度的ITO膜形成在椭圆形聚碳酸酯基板上以形成第一电极层12。接着,通过溅射在第一电极层12的短轴侧的外缘(圆边,rim)上以距离第一电极层12的短轴侧的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Ag-Pd-Cu(APC)合金膜以形成第一引出电极21。

接着,通过旋涂将氧化钛纳米粒子分散液(产品名称:SP210,可购自Showa Denko Ceramics Co.,Ltd.,平均粒径:20nm)施加到ITO膜的表面上,且对其在120℃下进行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由具有1.0μm平均厚度的氧化钛粒子膜形成的纳米结构半导体材料。

之后,通过旋涂施加包含1.5质量%的由以下结构式A表示的化合物作为电致变色化合物的2,2,3,3-四氟丙醇溶液,随后在120℃进行退火10分钟以使氧化钛粒子膜承载(吸附)电致变色化合物,从而形成电致变色层13。

[结构式A]

-第二电极层、第二引出电极和抗降解层的形成-

提供具有第一基板11的相同形状和厚度的聚碳酸酯基板作为第二基板16。

通过溅射将具有100nm平均厚度的ITO膜形成在椭圆形聚碳酸酯基板上而形成第二电极层15。接着,通过溅射在第二电极层15的短轴侧的外缘上以距离第二电极层15的短轴侧的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Ag-Pd-Cu(APC)合金膜而形成第二引出电极22。

接着,通过旋涂将ATO粒子分散液(ATO平均粒径:20nm,通过将6质量%的基于氨基甲酸乙酯的粘合剂(HW140SF,可购自DIC Corporation)加入到6质量%的2,2,3,3-四氟丙醇溶液而制备的分散液)施加到ITO膜的表面上,并且在120℃下对其进行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由具有1.0μm平均厚度的ATO粒子膜形成的抗降解层18。

-结合-

随后,将其中以100:5:40的质量比混合聚二丙烯酸乙二醇酯(PEG400DA,可购自Nippon Kayaku Co.,Ltd.)、光聚合引发剂(IRG184,可购自BASF)和电解质(1-乙基-3-甲基咪唑盐)的溶液施加到在第一基板11上方的电致变色层13的表面上。将所得物以在短轴侧的引出电极21和22彼此不重叠的方式(参见图2)与第二基板16上方的抗降解层18的表面结合,且通过UV使上述施加的溶液固化而形成固态电解质层14。通过如上所述的方式,制造了电致变色装置10。

注意,图2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16侧观察所制造的图1的电致变色装置10时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21和22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的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而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实施例1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实施例2)

<电致变色装置的制造>

实施例2描述其中制造图3中说明的电致变色装置20的实例。注意,在实施例2中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20可用作调光透镜装置。

以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电致变色装置20,不同之处在于引出电极21和22各自通过如下而形成:通过溅射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6的短轴侧的外缘上以距离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Ag-Pd-Cu(APC)合金膜,其以距离边缘5mm的宽度延伸至长轴侧的外缘直到长轴的约一半长度,如图4中所说明的。

注意,图4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16侧观察所制造的图3中说明的电致变色装置20时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21和22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以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实施例2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对比例1)

<电致变色装置的制造>

以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电致变色装置,不同之处在于引出电极21和22各自通过如下而形成:通过溅射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6的整个圆周上以距离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Ag-Pd-Cu(APC)合金膜,如图5和6中所说明的。

注意,图5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16侧观察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第二引出电极22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说明当从第一基板11侧观察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第一引出电极21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以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对比例1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对比例2)

<电致变色装置的制造>

以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电致变色装置,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溅射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6两者的整个圆周上以距离基板的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ITO膜代替所述引出电极。圆周区域的ITO膜和电极层的ITO膜组合的平均厚度总共为250nm。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以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对比例2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实施例3)

<电致变色装置的制造>

实施例3描述了其中制造图7中所说明的电致变色装置30的实例。注意,实施例3中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30可用作调光透镜装置。

-第一电极层、第一引出电极和电致变色层的形成-

首先,提供具有80mm长轴、55mm短轴和0.5mm平均厚度的矩形聚碳酸酯基板作为第一基板11。

通过溅射在所述矩形聚碳酸酯基板上形成具有100nm平均厚度的ITO膜以形成第一电极层12。接着,在第一电极层12在短轴侧的外缘上以距离第一电极层12的短轴侧的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Ag-Pd-Cu(APC)合金膜,从而形成第一引出电极21。

接着,通过旋涂将氧化钛纳米粒子分散液(产品名称:SP210,可购自Showa Denko Ceramics Co.,Ltd.,平均粒径:20nm)施加到ITO膜的表面上,且对其在120℃下进行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由具有1.0μm平均厚度的氧化钛粒子膜形成的纳米结构半导体材料。

之后,通过旋涂施加包含1.5质量%的由以下结构式A表示的化合物作为电致变色化合物的2,2,3,3-四氟丙醇溶液,随后在120℃进行退火10分钟以使所述氧化钛粒子膜承载(吸附)所述电致变色化合物,从而形成电致变色层13。

[结构式A]

-第二电极层、第二引出电极和抗降解层的形成-

提供具有和第一基板11相同的形状和厚度的聚碳酸酯基板作为第二基板16。

通过溅射在该矩形聚碳酸酯基板上形成具有100nm平均厚度的ITO膜以形成第二电极层15。接着,通过溅射在第二电极层15在短轴侧的外缘上以距离第二电极层15的短轴侧的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Ag-Pd-Cu(APC)合金膜,从而形成第二引出电极22。

接着,通过旋涂将ATO粒子分散液(ATO平均粒径:20nm,通过将6质量%的基于氨基甲酸乙酯的粘合剂(HW140SF,可购自DIC Corporation)加入到6质量%的2,2,3,3-四氟丙醇溶液而制备的分散液)施加到ITO膜的表面上、和对其在120℃进行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由具有1.0μm平均厚度的ATO粒子膜形成的抗降解层18。

-结合-

之后,将其中以100:5:40的质量比混合聚二丙烯酸乙二醇酯、光聚合引发剂(IRG184,可购自BASF)和电解质(1-乙基-3-甲基咪唑盐)的溶液施加到第一基板11上方的电致变色层13的表面上。将所得物以在短轴侧的引出电极21和22彼此不重叠的方式(参见图8)与第二基板16上方的抗降解层18的表面结合,且通过UV使上述施加的溶液固化而形成固态电解质层14。通过如上所述的方式,制造了电致变色装置30。

注意,图8是说明当从第二基板16侧观察所制造的图7的电致变色装置30时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21和22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以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实施例3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实施例4)

<电致变色装置的制造>

实施例4描述其中制造图9中说明的电致变色装置40的实例。注意,实施例4中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40可用作调光透镜装置。

以和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造电致变色装置40,不同之处在于引出电极21和22通过如下而形成:通过溅射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6的短轴侧的外缘上以距离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Ag-Pd-Cu(APC)合金膜,其以距离边缘5mm的宽度延伸至长轴侧的外缘直到长轴的约一半长度,如图10中所说明的。

注意,图10为说明当从第二基板16侧观察所制造的图9中说明的电致变色装置40时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21和22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以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实施例4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对比例3)

<电致变色装置的制造>

以和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造电致变色装置,不同之处在于引出电极21和22各自通过如下而形成:通过溅射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6的整个圆周上以距离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Ag-Pd-Cu(APC)合金膜,如图11和12中所说明的。

注意,图11是说明当从第二基板16侧观察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二引出电极22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图12是说明当从第一基板11侧观察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一引出电极21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以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对比例3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对比例4)

<电致变色装置的制造>

以和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造电致变色装置,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溅射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6两者的整个圆周上以距离基板边缘5mm的宽度形成具有150nm平均厚度的ITO膜代替所述引出电极。所述圆周区域的ITO膜和电极层的ITO膜组合的平均厚度总共为250nm。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以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对比例4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对比例5)

以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电致变色装置,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6两者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具有20μm宽度和3μm深度的线图案的沟槽,其中线节距(line pitch)为5mm,且使用具有和所述线图案相同的开口图案的筛网(screen)在各沟槽区域上形成由银糊料(CA-405NL,可购自DAIKEN CHEMICAL CO.,LTD.)构成的金属电极线以形成引出电极21和22,如图14中所说明的。

注意,图15是说明当从第二基板16侧观察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二引出电极22的示意图。图16是说明当从第一基板11侧观察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时的第一引出电极21的示意图。

-热成型-

将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在135℃夹在具有90mm曲率的模具的芯和腔之间以制造具有三维(3D)球面的电致变色装置。如上所述,制造了对比例5的具有所述曲率的电致变色装置。

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且基板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基板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81mm/80mm)×100=101.3%。

接着,通过以下方式评价所获得的电致变色装置各自的显色和消色、剥离强度、透光度和浊度。结果呈现在表1和2中。

<显色和消色的评价>

以第一引出电极为负电极的方式在各电致变色装置的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之间施加电压(-3.5V)。结果,确认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电致变色装置以源自由结构式A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品红色显色。

实施例1和3的电致变色装置花费3秒来全部且均匀地充分显色,并且实施例2和4的电致变色装置花费2秒来全部且均匀地充分显色。

对比例1和3的电致变色装置花费2秒来全部且均匀地充分显色,但是引出电极的圆周部分部分地剥离,而且在部分区域中显色没有得到确认。

对比例2和4的电致变色装置花费4秒来全部且均匀地充分显色。

对比例5的电致变色装置花费2秒来全部且均匀地充分显色。

接着,向各电致变色装置的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施加电压(+3.5V)2秒。结果,确认电致变色化合物的颜色消失且各电致变色装置变为透明的。

[评价标准]

A:全部且均匀地充分显色所需的时间为3秒或更短,且显色和消色是优异的。

B:全部且均匀地充分显色所需的时间长于3秒,且显色和消色是差的。<剥离强度的评价>

目视察看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各自的圆周部分以评价剥离的存在。

<透光度的评价>

借助于可从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得到的NDH5000测量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各自的消色状态的透光度,并且基于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A:透光度为80%或更大且是优异的。

B:透光度小于80%且是差的。

<浊度的评价>

借助于可从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得到的NDH5000根据JIS标准测量所制造的电致变色装置各自的消色状态的浊度,并且基于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A:浊度小于2.0且是优异的。

B:浊度为2.0或更大且是差的。

表1

表2

例如,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下。

<1>电致变色装置,其包括:

第一基板;

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层;

形成在第一电极层上的电致变色层;

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

形成在第二基板的在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的第二电极层;

电解质层,其形成在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并且至少通过紫外线能固化;

第一引出电极,其配置成在第一电极层和电源之间电连接并且包括在第一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和

第二引出电极,其配置成在第二电极层和电源之间电连接并且包括在第二引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

其中第一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和第二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布置成彼此不重叠。

<2>根据<1>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为包括如下的区域:选自Au、Ag、Al、Zn、Zr、Ge、Pt、Rd、Ni、W、Pd、Cr、Mo、Cu和Rh的至少一种金属,或包括任意前述金属的合金。

<3>根据<2>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引出电极中的不透射紫外线的区域为包括Ag-Pd-Cu合金的区域。

<4>根据<1>至<3>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其还包括至少通过紫外线能固化的固态电解质层,其中该固态电解质层设置在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

<5>根据<1>至<4>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所述电极层由在包括氧化乙烯链或氧化丙烯链的基质聚合物和离子液体之间的固溶体形成。

<6>根据<1>至<5>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各自的厚度为20nm或更大但是为500nm或更小。

<7>根据<1>至<6>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电致变色层包括基于紫罗碱的化合物或基于吡啶的化合物。

<8>根据<1>至<7>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电致变色层的平均厚度为0.2μm或更大但是为5μm或更小。

<9>根据<1>至<8>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电致变色装置具有曲率。

<10>根据<9>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所述曲率通过热成型形成。

<11>根据<10>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各自的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各自的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120%或更小。

<12>根据<10>或<11>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各自的在热成型之后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弯曲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相对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各自的在热成型之前在电致变色装置的平的表面的长轴的最大长度为103%或更小。

<13>根据<1>至<12>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其还包括:

以与第二电极层接触形成的抗降解层。

<14>根据<1>至<13>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

其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至少一个包括导电性金属、导电性氧化物或导电性碳。

<15>电致变色调光装置,其包括:

根据<1>至<14>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

<16>根据<15>的电致变色调光装置,

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调光装置为一副电致变色调光眼镜。

根据<1>至<14>任一项的电致变色装置和根据<15>或<16>的电致变色调光装置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各种问题,而且能实现本公开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