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显示装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821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曲面显示装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曲面显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曲面显示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曲面显示技术在大屏幕电视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现有的曲面电视主要包括液晶屏、塑料中框和金属背板,塑料中框的上下框条上均形成有进胶点,由于进胶点对应的位置在成型时压力大、温度高,又是最后冷却,因此,进胶点对应位置的应力较为集中,且硬度大,不易被动变形,从而使中框不能达到和背板相同的弧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曲面显示装置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中框与背板连接后不能达到和背板相同的弧度,导致曲面显示装置漏光,并会造成曲面液晶面板破裂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曲面显示装置结构,包括曲面液晶面板、与所述曲面液晶面板的曲率相匹配的背板和与所述背板连接的中框,所述背板具有形成在其相对的两侧且与背板曲率相匹配的两个弧形侧壁部以及两个竖直侧壁部,每个竖直侧壁部的两端分别邻接于两个弧形侧壁部;所述中框包括彼此平行的两个第一框条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框条之间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框条,两个第一框条与两个第二框条围合形成一容置空间,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框条均具有贴合在各所述弧形侧壁部外侧的边缘部和自所述边缘部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支撑部;每个所述边缘部均具有与所述弧形侧壁部固定的两个固定区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固定区之间的连接区,每个所述固定区上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应力释放缺口。

进一步地,各所述固定区均具有第一锁合孔和与所述第一锁合孔在第一框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卡合部,所述弧形侧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锁合孔相对应的第一螺孔以及与第一卡合部配合卡接的第一卡合配合部;所述应力释放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合孔与所述第一卡合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形成在所述固定区的第一定位板,第一卡合配合部为凸设在所述弧形侧壁部外侧的第一凸包,所述第一定位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凸包滑入和滑出的第一卡合孔。

进一步地,各所述固定区均还分别开设有第二锁合孔,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一锁合孔与所述第二锁合孔之间;所述弧形侧壁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锁合孔相对应的第二螺孔。

进一步地,各所述固定区均分别设置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锁合孔位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所述弧形侧壁部上设置有与第二卡合部配合卡接的第二卡合配合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合部为形成在所述固定区的第二定位板,第二卡合配合部为凸设在所述弧形侧壁部外侧的第二凸包,所述第二定位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凸包滑入和滑出的第二卡合孔。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释放缺口的宽度为所述边缘部的厚度的2-3倍。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释放缺口的深度不超过所述边缘部的宽度的75%。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释放缺口的形状为矩形、半圆形、半椭圆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中框为塑料框,中框具有四个进胶点,每个固定区内形成有一个进胶点。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曲面显示装置结构,采用在第一框条的左右两端部设置应力释放缺口,使得第一框条能够被动地达到与弧形侧壁部相匹配的曲率,这样,中框与背板能够更好地结合,可避免中框与背板之间形成缝隙而漏光,另外,减少了中框对曲面液晶面板的压力,从而防止曲面液晶面板的破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曲面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与中框连接时的立体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曲面显示装置

1:曲面液晶面板

2:背板 21:主体部

22:弧形侧壁部 23:竖直侧壁部

221:第一螺孔 222:第一卡合配合部

223:第二螺孔 224:第二卡合配合部

3:中框 31:第一框条

32:第二框条 3a:容置空间

33:边缘部 34:支撑部

331:固定区 332:连接区

333:第一锁合孔 334:第一卡合部

335:第二锁合孔 336:第二卡合部

4:应力释放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曲面显示装置100结构,包括曲面液晶面板1、与曲面液晶面板1的曲率相匹配的背板2和与背板2连接的中框3,背板2具有形成在其相对的两侧且与背板2曲率相匹配的两个弧形侧壁部22以及两个竖直侧壁部23,每个竖直侧壁部23的两端分别邻接于两个弧形侧壁部22;中框3包括彼此平行的两个第一框条31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框条31之间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框条32,两个第一框条31与两个第二框条32围合形成一容置空间3a,其中,每个第一框条31均具有贴合在各弧形侧壁部22外侧的边缘部33和自边缘部33向容置空间3a延伸的支撑部34;每个边缘部33均具有与弧形侧壁部22固定的两个固定区331和连接在两个固定区331之间的连接区332,每个固定区331上远离支撑部34的一侧均开设有用于减小应力的至少一个应力释放缺口4。

上述的曲面显示装置100结构,采用在第一框条31的左右两端部设置应力释放缺口4,使得第一框条31能够被动地达到与弧形侧壁部22相匹配的曲率,这样,中框3与背板2能够更好地结合,可避免中框3与背板2之间形成缝隙而漏光,另外,减少了中框3对曲面液晶面板1的压力,从而防止曲面液晶面板1的破裂。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参见图1和2,曲面显示装置100主要由曲面液晶屏、背板2和中框3构成,曲面液晶屏包括曲面背光模组(图未示)和与曲面背光模组对应设置的曲面液晶面板1。

背板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背板2与曲面液晶面板1的曲率相匹配,该背板2包括一弧形的主体部21、连接在该主体部21上下侧且与背板2曲率相匹配的两个弧形侧壁部22以及接在该主体部21左右侧的两个竖直侧壁部23,每个竖直侧壁部23的两端分别邻接于两个弧形侧壁部22。主体部21的弯曲方向与曲面液晶面板1的弯曲方向一致,即两者具有相同的曲率。

中框3,采用塑料一体成型制成,通过其与背板2的结合,从而将曲面液晶面板1固定在两者之间。然而,由于中框3的硬度大,尤其在中框3的进胶点(图未示)对应位置,因该位置应力集中,不易弯曲变形,中框3不能较好地与背板2贴合。为了使中框3在其与背板2贴合后具有与背板2相同的曲率,在中框3上设置有应力释放缺口4,来减少在中框3弯曲时产生的应力。在本实施例中,中框3包括彼此平行的两个第一框条31及连接两个第一框条31之间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框条32,两个第一框条31与两个第二框条32围合形成一容置空间3a。两个第一框条31分别与两个弧形侧壁部22相连接,每个第一框条31均具有贴合在各弧形侧壁部22外侧的边缘部33和自边缘部33向容置空间3a延伸的支撑部34,在第一框条31连接弧形侧壁部22后产生弹性形变,以被动地达到与弧形侧壁部22曲率相匹配的曲率。

如图1和2所示,每个边缘部33均具有与弧形侧壁部22固定的两个固定区331和连接区332,每个固定区331内分别形成有一个进胶点,在固定区331与弧形侧壁部22连接后,固定区331内的进胶点因硬度的不同导致应力集中,因此,在每个固定区331上与进胶点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减小应力的应力释放缺口4,该应力释放缺口4在固定区331上远离支撑部34的一侧,以降低进胶点的硬度。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固定区331大致位于边缘部33的左右端部,连接区332连接在两个固定区331之间,各固定区331均具有第一锁合孔333和与第一锁合孔333在第一框条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卡合部334,应力释放缺口4设置在第一锁合孔333与第一卡合部334之间,每个固定区331上开设的应力释放缺口4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一个,应力释放缺口4的形状为矩形(当然,还可以是半圆形、半椭圆形或多边形)。弧形侧壁部22具有与第一锁合孔333相对应的第一螺孔221以及与第一卡合部334配合卡接的第一卡合配合部222。具体地,第一卡合部334为形成在固定区331的第一定位板,第一卡合配合部222为凸设在弧形侧壁部22外侧的第一凸包,第一定位板上开设有供第一凸包滑入和滑出的第一卡合孔。容易理解的是,通过第一凸包与第一卡合孔的卡合,以及通过螺钉将第一锁合孔333和第一螺孔221锁合后,中框3以与弧形侧壁部22曲率相匹配的方式装配在背板2上,并与背板2较好地贴合。

当然,第一卡合部334为凸设在固定区331内壁上的卡勾,第一卡合配合部222为凸设在弧形侧壁部22上的卡槽。

如图1和2所示,各固定区331均还分别开设有第二锁合孔335,第一卡合部334位于第一锁合孔333与第二锁合孔335之间,弧形侧壁部22上开设有与第二锁合孔335相对应的第二螺孔223。各固定区331均分别设置有第二卡合部336,第一锁合孔333位于第一卡合部334与第二卡合部336之间,弧形侧壁部22上设置有与第二卡合部336配合卡接的第二卡合配合部224。具体地,第二卡合部336为形成在固定区331的第二定位板,第二卡合配合部224为凸设在弧形侧壁部22外侧的第二凸包,第二定位板上开设有供第二凸包滑入和滑出的第二卡合孔。这样,可增加中框3与背板2的连接强度,提高连接后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进一步地优化,应力释放缺口4的宽度为边缘部33的厚度的2-3倍,优选应力释放缺口4的宽度为边缘部33的厚度的2.5倍。应力释放缺口4的深度不超过边缘部33的宽度的75%,优化选应力释放缺口4的深度为边缘部33的宽度的75%,需要说明的是,应力释放缺口4的深度是指在沿垂直于支撑部34表面的方向上,应力释放缺口4延伸至固定区331上远离支撑部34的一侧边缘的距离。这样,通过对应力释放缺口4参数的选择,减少进胶点产生的应力,且不会使第一框条31丧失强度,所布置的应力释放缺口4在第一框条31弯曲变形时,能够较好地对进胶点的应力进行释放。

作为进一步地优化,在同一第一框条31上的两个应力释放缺口4相对该第一框条31的中心部呈对称设置,这样,两个应力释放缺口4的应力释放程度基本相同,中框3与背板2的贴合度更高,且保证中框3的两端部对曲面液晶面板1的压力一致,这样,可避免曲面背光模组的漏光,并可防止曲面液晶面板1受压破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