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结构中的光学功能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8749阅读:8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结构中的光学功能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结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结构中的光学功能板。



背景技术:

现有直下式背光内,光源上的光学材料一般是扩散板、光学膜(扩散片、增亮膜等),光学膜一般是PET基材上涂布或上树脂做微结构,通过界面传播光束的一类光学介质材料,光学膜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现代,光学功能板已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制造各种光学仪器。扩散板属于光学功能板中的一种,扩散板最大的特点是对光造成很大的干涉,不管原来的设计的配光曲线是多少度,只要光经扩散板它会使光束角变为160~176°,所以从侧面看,灯具的板面有层雾雾的感觉,从这点可以证明光束角是大到160~176°最好证明,光束角越大照度越低,有些还会产生滤光,使有部分的波长无法穿透,造成色偏,如在表面进行再次光干涉处理(例如:磨沙,押纹),透光率因几何光学的自然现象更是低,所以用来做成扩散板的基材应该选用折射率越低越好,对光的干涉就会越低。见图1所示,常规背光模组结构是通过扩散板1a和光学膜2a组成的,光学膜2a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组装时需要对每个材料进行清洁除尘,然后叠放,光学材料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同时光学材料的作业不良比率随数量有所增加。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人提出以下专利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模组结构,包括:一扩散基板,该扩散基板由第一薄层和第二薄层构成;一光学膜,光学膜通过UV胶复合黏贴于扩散基板之上;所述的第一薄层的上表面和第二薄层的下表面形成凸起结构,通过该凸起结构令第一薄层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薄层的下表面为不光滑表面,以增强第一薄层的遮瑕性以及减少第二薄层反射光造成的光损失。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光学膜为扩散膜、增亮膜、复合膜的一种、几种或贴合品。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薄层和第一薄层材质相同。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凸起结构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凸起结构为横截面呈锯齿状凸起,该锯齿状凸起在第一薄层上表面和第二薄层下表面均匀分布。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凸起结构为横截面呈半圆或圆弧状凸起,半圆或圆弧状凸起在第一薄层上表面和第二薄层下表面均匀分布。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薄层厚度大于第一薄层厚度。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薄层厚度小于100微米;第二薄层厚度大于0.4毫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光学膜和扩散基板一体粘结,不需要将原背光模组中的扩散基板和光学膜分别清洁再组装,提升了组装效率,可促进背 光模组机械化组装;

2、扩散基板双层结构构成,使用改性粒子,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手段将扩散剂/粒子、紫外吸收剂/粒子、增白剂、抗黄化剂等配方或功能性添加剂的一种或几种结合,熔融后模内挤出成薄层,提升雾度或遮瑕性。

3、第一薄层上表面和第二薄层下表面可做表面微结构,如V结构、磨砂等形状以再次提升功能板的遮瑕性,第二层下表面做凸起结构,以减少下表面反射光造成的光损失;

4、本实用新型在达到遮瑕效果的基础上可适当提升透光率,减低贴合后的光损耗,使光学性能上与传统方式接近。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见图2所示,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结构中的光学功能板,包括:一扩散基板1,该扩散基板由第一薄层11和第二薄层12构成;一光学膜2,光学膜2通过无色、透明的UV胶3复合黏贴于扩散基板1之上;第一薄层11的上表面或第二薄层12的下表面形成凸起结构13,通过该凸起结构13令第一薄层11的上表面以及 第二薄层12的下表面为不光滑表面,以增强第一薄层的遮瑕性以及减少第二薄层反射光造成的光损失。

具体而言,所述的光学膜2为扩散膜、增亮膜、复合膜的一种、几种或贴合品,也可是光学膜(PET或树脂)的半成品一种、几种或贴合品,这里选择的是增亮膜。第一薄层11和第二薄层12为模内共挤而成,需要2台以上挤出机同时工作,第一薄层11与第二薄层12的材质不同,第一薄层11作为功能层,厚度一般在100μm(微米)以内,本实施例设定为90μm,构成第一薄层11的基础材质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聚苯乙烯)、PC(聚碳酸酯)、PP(聚丙烯)或其相对应的共聚物等相对较低熔点的塑料粒子,一般使用改性粒子,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手段将扩散剂/粒子、紫外吸收剂/粒子、增白剂、抗黄化剂等配方或功能性添加剂的一种或几种结合,熔融后模内挤出成薄层,提升雾度或遮瑕性;第二薄层12为主体层,厚度一般在0.4mm(毫米)以上,本实施例中设定为5mm,第二薄层12通常使用单一塑胶粒子,如PS,PP,PMMA,PC及其共聚物等,无色透明不加任何配方或添加剂,以材料所能达到的最大透光率为优;第一薄层11和第二薄层12的厚度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上述的第一薄层11和第二薄层12的材质可以更加具体的情况而有所替换,以方便后续的二次加工。模内共挤后的第一薄层11的上表面和第二薄层12的下表面基本都是光滑的,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在第一薄层11的上表面做表面微结构,也就是增加所述的凸起结构13。

凸起结构13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本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3为横截面呈锯齿状凸起,该锯齿凸起在第一薄层11上表面均匀分布,通过凸起结构13提升功能板的遮瑕性。

光线经过扩散板后最大的散射/折射区域集中在第一薄层中,光线散射的路径区域变短,同样扩散粒子的作用,短距离内的混光程度更高,遮瑕性也就有相对提升;并且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提升背光组装效率,在达到遮瑕效果的基础上可适当提升透过率,降低贴合后的光损耗,使光学性能上与传统方式接近,可促进背光机械化组装,仅一次作业完成,广泛应用背光及照明产品中。

实施例二:

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薄层11上表面和第二薄层12下表面均设置有凸起结构13,凸起结构13为横截面呈锯齿状凸起,通过凸起结构13提升功能板的遮瑕性以及减少第二薄层12下表面反射光造成的光损失。其用途和使用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薄层11上表面和第二薄层12下表面均设置有凸起结构13,凸起结构13为横截面半圆或圆弧状凸起,通过凸起结构13提升功能板的遮瑕性以及减少第二薄层12下表面反射光造成的光损失。其用途和使用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薄层11和第二薄层12采用相同的材质构成,但扩散基板的物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可参照图2。第一薄层11和第二薄层12的基础材质是PMMA,PS,PC,PP及其共聚物等相对较低熔点的塑料粒子,一般使用改性粒子,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手段将扩散剂/粒子、紫外吸收剂/粒子、增白剂、抗黄化剂等配方或功能性添加剂的一种或几种结合,熔融后模内挤出成薄层,提升雾度或遮瑕性;模内共挤后第一薄层11的厚度为100μm(微 米)以内,第二薄层12的厚度在0.4mm(毫米)以上,这里设定为第一薄层11厚度为70μm,第二薄层12厚度为0.5mm。其用途和使用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