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5198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立体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立体投影技术是对光的偏振原理的一种应用,一套立体投影系统包括两个用于同步放映图像的第一投影机和第二投影机、用于影像投射的荧幕以及设置在第一投影机和荧幕之间的第一偏振子系统、第二投影机和荧幕之间的第二偏振子系统。由第一投影机投出的左眼图像,经过第一偏振子系统后,投影到荧幕上的左眼图像光束为第一偏振光;由第二投影机投出的右眼图像,经过第二偏振子系统后,投影到荧幕上的右眼图像光束为第二偏振光;并且第一偏振光和第二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人们在佩戴了线偏光眼镜后左眼就只能看到左眼图像,右眼就只能看到右眼图像,从而在视觉神经系统中产生立体感觉。

其中,第一偏振子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投影机出射光路上的第一偏振分光组件,将第一投影机投出的左眼图像光束分解为第一光路、第二光路和第三光路;在第一偏振分光组件出射的第二光路中设置有第一反射元件;在第一偏振分光组件出射的第三光路中设置有第二反射元件;在第一偏振分光组件出射的第一光路中设置有第一偏振旋转元件;在第一偏振旋转元件的出射面之后设置有第一调焦组件;在第一光路、第二光路和第三光路的重合光路中还设置有第一偏振增强元件。

第二偏振子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二投影机出射光路上用于将第二投影机投出的右眼图像光束分解为第四光路、第五光路和第六光路的第二偏振分光组件,在第五光路上设置有第三反射元件,在第六光路上设置有第四反射元件,在第三反射元件的出射光路上设置有第二偏振旋转元件,在第四反射元件的出射光路上设置有第三偏振旋转元件,在第四光路、第五光路和第六光路的重合光路上设置有第二偏振增强元件。

基于上述器件构成了一个立体投影系统,在参加展会展览时即需要将该立体投影系统搬移到展会现场,而第一偏振子系统和第二偏振子系统主要都是由功能镜片构成,属于易碎品,所以在搬移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镜片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投影系统,具有通过柔软外壳和内壳将功能镜片保护在内,从而降低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镜片损坏的几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立体投影系统,包括第一投影机、第一偏振子系统、第二投影机和第二偏振子系统,所述第一投影机和所述第二投影机包括带有镜头筒的机体,在所述镜头筒的端部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一扣接槽;

所述第一偏振子系统包括两个相互扣接的第一偏振部和第一偏振增强部,所述第一偏振部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一壳体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偏振分光组件、第一反射元件、第二反射元件和第一偏振旋转元件;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内壳和包裹在所述第一内壳外的柔性第一外壳,在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扣接槽相扣接的第一扣接块;在所述第一内壳的另一端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二扣接槽;

所述第一偏振增强部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二壳体和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一偏振增强元件;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内壳和包裹在所述第二内壳外的柔性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扣接槽相扣接的第二扣接块;

所述第二偏振子系统包括两个相互扣接的第二偏振部和第二偏振增强部,所述第二偏振部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三壳体和安装在所述第三壳体内的第二偏振分光组件、第三反射元件、第四反射元件、第二偏振旋转元件和第三偏振旋转元件,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第三内壳和包裹在所述第三内壳外的柔性第三外壳,在所述第三壳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扣接槽相扣接的第三扣接块,在所述第三壳体的另一端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三扣接槽;

所述第二偏振增强部包括两端开口的第四壳体和安装在所述第四壳体内的第二偏振增强元件;所述第四壳体包括第四内壳和包裹在所述第四内壳外的第四外壳,在所述第四外壳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扣接槽相扣接的第四扣接块。

采用上述方案,各功能镜片分别被第一内壳、第一外壳、第二内壳、第二外壳、第三内壳、第三外壳、第四内壳、第四外壳保护在内从而降低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镜片损坏的几率;另外,第一偏振子系统由第一偏振部和第一偏振增强部扣接而成,第二偏振子系统由第二偏振部和第二偏振增强部扣接而成,在运输过程中,可将它们拆卸为单独的部分进行运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扣接块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扣接块的尺寸,所述第三扣接块的尺寸小于所述第四扣接块的尺寸。

采用上述方案,降低了连接顺序出错的几率。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的两端均扣合有壳盖。

采用上述方案,在非使用状态时,盖合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两端的壳盖以对内部的功能镜片起到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壳盖包括盖本体和自所述盖本体的一侧向外凸起以形成凸块,自所述盖本体上相对所述凸块所在侧的另一侧向内凹陷以形成腔室,在所述腔室内滑移连接有拨块组件,所述拨块组件包括两个相背设置且延伸出所述凸块的拨块,两个所述拨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连接且在两个所述拨块之间设置有限位块,自所述第一内壳、所述第二内壳、所述第三内壳和所述第四内壳上靠近端部的内壁向内凹陷以形成与两个所述拨块配合的滑槽。

采用上述方案,在盖合壳盖时,通过施力于两个拨块使它们向着靠近限位块的方向移动,然后将两个拨块与滑槽对齐并撤去施加在两个拨块上的力,使得拨块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嵌入滑槽内,这样即完成了壳盖的盖合操作;在需要取下壳盖时,同样施力于两个拨块使它们向着靠近限位块的方向运动,也就是使拨块从滑槽内滑出,然后向第一内壳或第二内壳或第三内壳或第四内壳外移出壳盖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第一内壳、第一外壳、第二内壳、第二外壳、第三内壳、第三外壳、第四内壳和第四外壳将各功能镜片保护在内,从而降低在运输过程中镜片发生损坏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是镜头筒、第一偏振部、第一偏振增强部连接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镜头筒、第二偏振部、第二偏振增强部连接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壳盖与第一偏振部连接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两个拨块和弹簧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荧幕,2、第一投影机;3、第二投影机;4、镜头筒;5、第一偏振部;6、第一偏振增强部;7、第二偏振部;8、第二偏振增强部;9、壳盖;41、第一扣接槽;51、第一扣接块;52、第二扣接槽;53、第一内壳;54、第一外壳;61、第二扣接块;62、第二内壳;63、第二外壳;71、第三扣接块;72、第三扣接槽;73、第三内壳;74、第三外壳;81、第四扣接块;82、第四内壳;83、第四外壳;91、盖本体;92、凸块;93、拨块;94、限位块;95、弹簧;10、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立体投影系统,参照图1,包括互呈角度放置的第一投影机2和第二投影机3,以及用于投射图像的荧幕1,参照图2,在第一投影机2上固定连接有镜头筒4,自镜头筒4的端部向内凹陷以形成有第一扣接槽41,在第一扣接槽41内扣接有一端设置有第一扣接块51的第一偏振部5,第一偏振部5包括第一内壳53和包裹在第一内壳53外的柔软第一外壳54,在第一内壳53内安装有第一偏振分光组件、第一反射元件、第二反射元件和第一偏振旋转元件,在第一内壳53的另一端向内凹陷以形成有第二扣接槽52,在第二扣接槽52内扣接有端部设有第二扣接块61的第一偏振增强部6,第一偏振增强部6包括第二内壳62和包裹在第二内壳62外的柔软第二外壳63,在第二内壳62内安装有第一偏振增强元件;另外,这里的第一扣接块51的尺寸小于第二扣接块61的尺寸,从而降低出现连接错误的几率。

参照图3,在第二投影机3上固定连接有端部开设有第一扣接槽41的镜头筒4,在第一扣接槽41内扣接有一端设置有第三扣接块71的第二偏振部7,第二偏振部7包括第三内壳73和包裹在第三内壳73外的柔软第三外壳74,在第三内壳73内安装有第二偏振分光组件、第三反射元件、第三反射元件、第二偏振旋转元件和第三偏振旋转元件,在第三内壳73的另一端向内凹陷以形成有第三扣接槽72,在第三扣接槽72内扣接有设有第四扣接块81的第二偏振增强部8,第二偏振增强部8包括第四内壳82和包裹在第四内壳82外的柔软第四外壳83,在第四内壳82内安装有第二偏振增强元件;这里的第三扣接块71的尺寸也小于第四扣接块81的尺寸以降低出现连接错误的几率。

在使用立体投影系统时,旋转第一偏振部5使第一偏振部5上的第一扣接块51扣入第一投影机2的镜头筒4上的第一扣接槽41内,然后旋转第一偏振增强部6使第二扣接块61扣入第一偏振部5上的第二扣接槽52内;同样的操作,将第二偏振部7上的第三扣接块71扣入第二投影机3的镜头筒4上的第一扣接槽41内,同样的操作将第二偏振增强部8的第四扣接块81扣入第二偏振部7上的第三扣接槽72内,这样即完成了立体投影系统的组装。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外壳54、第二外壳63、第三外壳74和第四外壳83采用内装有棉絮的保护套。

参照图4,在第一内壳53、第二内壳62、第三内壳73和第四内壳82的两端扣合有壳盖9,壳盖9包括盖本体91和自盖本体91的一侧向外凸起以形成的凸块92,自盖本体91上相对凸块92所在侧的另一侧向内凹陷以形成腔室,腔室内滑移连接有两个相背设置的拨块93,且两个拨块93从凸块92中延伸出来,两个拨块93通过弹簧95连接且在两个拨块93之间设置有限位块94,在第一内壳53、第二内壳62、第三内壳73和第四内壳82上靠近端部的内壁向内凹陷以形成有两个滑槽10,在将壳盖9盖合在第一内壳53或第二内壳62或第三内壳73或第四内壳82上时,施力于两个拨块93使两个拨块93向靠近限位块94的方向移动,同时使弹簧95发生压缩;然后将壳盖9上的拨块93位置与第一内壳53或第二内壳62或第三内壳73或第四内壳82上的滑槽10对齐,撤去施加在两个拨块93上的力,两个拨块93在弹簧95的回复力作用下嵌入滑槽10内;取下壳盖9时,同样施力于两个拨块93使它们向着靠近限位块94的方向移动从而从滑槽10内滑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