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2953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元件,具体的说是一种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己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主要包含光学元件和镜筒,在组装成像镜头时,往往是先注塑好镜筒,然后将光学元件一件一件的装入镜筒中,这种组装方式工艺繁琐,费时费力并且,在组装过程中,由于需要多次向镜筒中安装光学元件,容易出现光学元件位置安装错误。

因此,如何使成像镜头的组装方式更加简单方便是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中的镜筒为一个对透镜组进行固定的注塑件,从而使成像镜头的组装方式更加简单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成像镜头,包含:镜筒、固定于所述镜筒内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包括至少两片透镜,所述镜筒包括形成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及自所述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镜筒注塑成型包覆所述透镜组。

本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该成像镜头的镜筒注塑成型并包覆透镜组的,从而当镜筒在注塑成型后,透镜组便被固定在镜筒内,无需再一片一片的将透镜装入镜筒中,简化工艺,方便装配,并且,由于透镜组中的透镜是预先按照一定顺序堆叠好之后统一置于镜筒中,大大减少了透镜在镜筒中安装错误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镜筒进一步包括自所述第二筒壁向着镜筒的中心轴延伸形成的第三筒壁,所述第三筒壁与所述透镜组靠近像侧的一端抵接,从而第三筒壁可以配合第一筒壁将透镜组固定在镜筒内。

进一步的,所述成像镜头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透镜组的两相邻透镜之间的遮光件,遮光件可以有效吸收遮挡杂散光,提高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镜筒、2为透镜、3为第一筒壁、4为第二筒壁、5为第三筒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成像镜头,结合图1所示,该成像镜头包含:镜筒1、固定于镜筒1内的透镜组,透镜组至少包含2片透镜2,而本实施方式以4片透镜2为例进行阐述。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到的镜筒是注塑成型包覆透镜组的,在镜筒1注塑之前,透镜2按照预设的顺序堆叠好,将堆叠好的透镜组放入镜筒1的注塑模具中,当镜筒1在注塑成型后,透镜组便位于镜筒1中,从而无需再一片一片的将透镜2装入镜筒1中,简化工艺,装配方便,并且,由于透镜组中的透镜2是预先按照一定顺序堆叠好之后统一置于镜筒1中,大大减少了透镜2在镜筒1中安装错误的情况。

具体地说,结合图1所示,镜筒1包括形成通光孔的第一筒壁3及自第一筒壁3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4。

值得一提的是,镜筒1还包括自第二筒壁4向着镜筒1的中心轴延伸形成的第三筒壁5,其中,第三筒壁5与透镜组靠近像侧的一端抵接,第三筒壁5配合第一筒壁3夹持透镜组,而传统镜筒结构的镜筒1不具有第三筒壁5,透镜2通过第二筒壁形成的安装孔装入到镜筒1中,从而,安装孔的直径需大于透镜2的直径,所以传统的镜筒1无法对装入的透镜2起到固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增加锁止件,或者通过胶水才能起到固定的作用。

而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镜筒1为注塑件,且透镜组预先被置入到镜筒1中,从而镜筒1的第三筒壁5可以设计成自第二筒壁4向着镜筒1的中心轴延伸形成的结构,这样的话,第三筒壁5与第一筒壁3配合,便可以实现对透镜组的固定。

并且,由于第三筒壁5是抵住透镜组的,从而第三筒壁5是有部分与透镜组的非光学有效部贴合的,从而第三筒壁5能够吸收遮挡照射在透镜2的非光学有效部上的光线,提高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成像镜头还可包括设置于透镜组的两相邻透镜2之间的遮光件,遮光件可以有效吸收遮挡杂散光,提高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综上,由于该成像镜头的镜筒1为一个对透镜组进行固定的注塑件,当镜筒1在注塑成型后,透镜组便被固定在镜筒1内,从而无需再一片一片的将透镜2装入镜筒1中,简化工艺,方便装配,并且,由于透镜组中的透镜2是预先按照一定顺序堆叠好之后统一置于镜筒1中,大大减少了透镜2在镜筒1中安装错误的情况。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