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348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对比度及较小厚度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等平面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

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backlightmodule)。液晶显示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两片玻璃基板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通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块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一般来讲,一台液晶显示器只有一层液晶层,其中,液晶偏转角度的大小决定了液晶透过率的多少,进而产生不同灰阶的灰度乃至不同色彩的显示。为了提高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通常会采用双液晶盒的设计,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的具有双液晶盒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液晶显示器100包括自上而下依序设置的第一显示单元10、扩散片30、第二显示单元20以及背光模块40,第一显示单元10包括自上而下依序叠置的第一偏光偏101、第一基板102、第一液晶层103、第二基板104以及第二偏光片105;第二显示单元20包括自上而下依序叠置的第三偏光偏201、第三基板202、第二液晶层203、第四基板204以及第四偏光片205。其中,扩散片30设置第二偏光片105与第三偏光片201之间,避免第一显示单元10与第二显示单元20对组后,显示图像上形成摩尔(moire)纹。当然也可通过将第二偏光片105及/或第三偏光片201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加其雾度,以实现减少摩尔纹的问题。

通过对第一显示单元10与第二显示单元20的分别控制,可实现液晶显示器100的显示对比度的增加,但是,由于采用双层显示单元的设置,使得液晶显示器100的厚度显着增加,而厚度增加使得背光模块40发出的光线要穿过两层液晶层、四层基板及设置在基板上下侧的其它功能层,进而导致光线的穿透效率不佳。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显示装置可使得显示对比度增加,并兼具较小的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具有高的显示对比度及较小的厚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包括自上而下依序叠置的第一偏光层、第一基板、第一液晶层、第二基板、第二偏光层、第二液晶层、第三基板及第三偏光层;其中,该第二偏光层为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

可选地,该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具有第一金属图案,该第一金属图案直接形成于该第二基板的一侧。

可选地,该第一金属图案为网格状金属图案或者条纹状金属图案。

可选地,该第三偏光层为第二金属线栅偏光片。

可选地,该第二金属线栅偏光片具有第二金属图案,该第二金属图像案直接形成于该第三基板的一侧。

可选地,该第二金属图案为网格状金属图案或者条纹状金属图案。

可选地,还包括背光模块,该显示单元位于该背光模块的发光方向的一侧。

可选地,该背光模块为选自侧发光式背光模块或者直下式背光模块。

可选地,该第一偏光层为选自碘系偏光片或者染料系偏光片。

可选地,该第一基板、该第二基板及该第三基板为选自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借由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取代现有的双液晶盒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两层偏光片、玻璃基板及其他功能层构成的多层结构,以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具有双液晶盒的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为使得对本发明的内容有更清楚及更准确的理解,现在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可以理解的是,说明书附图示出的比例并非本发明实际实施的比例,其仅为示意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300具有显示单元310与背光模块320,显示单元310设置于背光模块320的出光方向(如箭头所示)上,背光模块320例如可选自侧发光式背光模块或者直下式背光模块。

显示单元310包括自上而下依序叠置的第一偏光层301、第一基板302、第一液晶层303、第二基板304、第二偏光层305、第二液晶层306、第三基板307以及第三偏光层308,其中,第二偏光层305为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

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作为独立的片材通过贴附的方式粘贴于第二基板304的一侧(可为第二基板304远离第一液晶层303的一侧,即外侧),或者,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具有第一金属图案,第一金属图案直接形成于第二基板304的一侧(可为第二基板304远离第一液晶层303的一侧,即外侧)。具体来讲,第一金属图案直接形成于第二基板304的一侧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于第二基板304的一侧的表面上预先沉积金属层;

步骤2、于金属层上涂布光阻层;

步骤3、提供压印模板,采用压印模板进行压印,将所述压印模板上的图案转移至光阻层中,形成光阻图案,所述压印过程可采用热压印或者紫外固化压印的方法实现;

步骤4、移除压印模板,去除所述光阻图案底部残留的光阻;

步骤5、以所述光阻图案为掩膜,对所述金属层进行蚀刻后,得到由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条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线栅,其中,所述多条金属线栅及第二基板304构成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第二基板304作为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的衬底,而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条金属线构成条纹状的第一金属图案。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图案还可以是网格状,即,第一金属图案的形状可依据实际需要设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于第二基板304的一侧直接形成第一金属图案或者贴附第一金属线栅偏光片取代现有的双液晶盒的液晶显示器100中的第二偏光层105、扩散片30、第三偏光层201以及第三基板202构成的多层结构,使得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双层液晶层的显示装置300的厚度显着降低,符合显示装置轻薄化的发展趋势。较佳地,相较于显示装置100的厚度,使用金属线栅偏光片后的显示装置300的厚度可降低30%。此外,第一金属线栅偏光层通过贴附或者图案化的方式直接形成在第二基板304的一侧,亦避免了现有的双液晶盒的液晶显示器100中第一显示单元10与第二显示单元20对组时,因第二偏光层105与第三偏光层201相互错位而导致的光线穿透率下降的问题。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300’与显示装置300具有相似的结构,其中,相同标号的元件具有相似的功能,在此不另赘述。显示装置300’与显示装置300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300’的显示单元310’的第三偏光层309为第二金属线栅偏光片。

第二金属线栅偏光片作为独立的片材通过贴附的方式粘贴于第三基板307的一侧(可为第三基板307远离第二液晶层306的一侧,即外侧),或者,第二金属线栅偏光片具有第二金属图案,第二金属图案直接形成于第三基板307的一侧(可为第三基板307远离第二液晶层306的一侧,即外侧)。其中,第二金属线栅图案直接形成于第三基板307的一侧的方法可与第一金属图案直接形成于第二基板304的一侧的步骤相似;第二金属图案的形状例如为条纹状或者网格状。

本实施例中,第三偏光层309为第二金属线栅偏光片时,第二金属线栅偏光片的第二金属图案可反射部分自第二液晶层306及/或第一液晶层303中窜出的光线,进而提高背光模块320的光线利用率,增大显示单元310’的出光效率。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偏光层301例如为选自碘系偏光片或者染料系偏光片。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基板302、第二基板304及第三基板307为选自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

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显示单元310还可包括其他的功能层使得第一液晶层303与第二液晶层306可被分别控制。具体地,第一基板302靠近第一液晶层303的一侧(内侧)设置第一电极层,第二基板304靠近第一液晶层303的一侧(内侧)设置第二电极层,通过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输入不同的电压,以使第一液晶层303的液晶分子扭转而显示第一图像;第二基板304靠近第二液晶层306的一侧(外侧)设置第三电极层,第三基板307靠近第二液晶层306的一侧(内侧)设置第四电极层,通过在第三电极层与第四电极层之间输入不同的电压,以使第二液晶层306的液晶分子扭转而显示第二图像。进一步地,依据第一图像而调整第二图像以使得整个显示单元310的对比度提升,而关于如何调整并非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金属线栅偏光层取代现有的双液晶盒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两层偏光片、玻璃基板及其他功能层构成的多层结构,进而在不损失显示对比度的情况下,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