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9694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活用其薄型、轻质、低耗电等特征而多被用作平板显示器,其用途逐年扩大至电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电话终端、平板终端等便携型信息终端等。此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从下表面侧照射液晶面板的侧光型(sidelighttype)、正下方型等的背光单元。

作为此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光型背光单元,公知的是如图13所示那样具备导光片102、沿着该导光片102的一个端面配置的多个led103、和重叠在导光片102的上表面且在其下表面具有棱镜列的棱镜片(以下有时称作“逆棱镜片”)104的背光单元(参照日本特开2007-148081号公报)。该逆棱镜片104的棱镜列通过使从导光片102出射的光线折射至接近于铅垂方向(棱镜片的法线方向)的方向而发挥使光线沿着铅垂方向上升的光学功能。

在图13的侧光型背光单元101中,在导光片102的一个端面依次配置多个led103,因此从导光片102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线具备包含大量向led103出射方向倾斜的光线的指向性。另一方面,逆棱镜片104的棱镜列使光线折射至与其棱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逆棱镜片104按照使棱镜列的方向(棱线方向)与led103出射方向成直角、即与依次配置多个led103的导光片102的一个端面平行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利用如此配置的逆棱镜片104,可以使从导光片102出射的光线折射至接近于铅垂方向的方向,从而可以提高侧光型背光单元101的正面方向的亮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808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本发明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判明:在如上所述的使用led103且配设有逆棱镜片104的侧光型背光单元101中,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狭小。其原因未必明确,但认为在于逆棱镜片104的聚光特性。即认为:即使从导光片102出射的光线具有一定的分布,也会因逆棱镜片104而使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线的分布汇集在铅垂方向,由此使从逆棱镜片104出射的光线的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线的分布变少,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变狭小。另外认为:led103由于会出射指向性高的光线,因此更显著地体现出逆棱镜片104的聚光特性。

为了确保与该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考虑例如采用截面为多边形状的棱镜列的方法,但是由于难以形成截面为多边形状的棱镜列,因此有可能使制造成本变高。另外,还考虑在逆棱镜片的上表面设置珠粒涂布层等扩散层的方法,但是扩散层不仅在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扩散光线而且在棱镜列的方向也扩散光线,因此有可能使正面方向的亮度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的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及背光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其特征在于,其是具备1个或多个树脂层且配置在最外层的树脂层具备棱镜列的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在上述1个树脂层或多个树脂层中的至少1个树脂层的表面形成有与上述棱镜列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

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例如在使用led作为光源的背光单元中被用作逆棱镜片时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其原因虽然未必明确,但是考虑如下:从棱镜列入射且到达至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形成区域的光线被扩散至细小线状槽的宽度、即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作为与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个细小线状槽的每单位长度的平均存在个数,优选为30根/mm以上且10000根/mm以下。这样一来,通过使与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个细小线状槽的每单位长度的平均存在个数为上述范围内,从而使到达至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形成区域的光线容易充分扩散至细小线状槽的宽度方向。

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的长度、宽度或间距适宜为无规的。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的长度、宽度或间距为无规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细小线状槽而在具备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的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

作为形成有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的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这样一来,通过使形成有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的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内,从而使到达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形成区域的光线容易充分扩散至细小线状槽的宽度方向。

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适宜形成在邻接的树脂层的界面,作为该界面的两侧的层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1以上。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形成在邻接的树脂层的界面、并且使该界面的两侧的层的折射率差为上述范围内,从而利用界面的两侧的层的折射率差而使到达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形成区域的光线容易充分扩散至细小线状槽的宽度方向。

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适宜构成光栅。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构成光栅,从而通过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形成区域的光线彼此间发生由一定的光路差所产生的衍射现象,因该衍射现象而使到达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形成区域的光线容易充分扩散至细小线状槽的宽度方向。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将从一个端面入射的光线引导至上表面侧的导光膜、沿着该导光膜的一个端面配置的1个或多个led、和在上述导光膜的上表面侧以使其具有棱镜列的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的棱镜片,作为上述棱镜片,使用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配置有上述led的一个端面处于与上述棱镜片的棱镜列平行的位置。

该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由于使用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作为配置有导光膜的led的一个端面与棱镜列处于平行的位置的逆棱镜片,因此如上所述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予以说明,在本发明中,“上表面侧”是指液晶显示装置的观看者侧,“下表面侧”是指其相反侧。“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定向方向”是指:任意抽取20个细小线状槽,并将通过所抽取的各细小线状槽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直线的定向方向加以平均所得的值。另外,“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存在个数”是指任意10个部位的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存在个数的平均值。“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指依据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为0.8mm、评价长度为4mm时的值。“折射率”是指在波长589.3nm的光(钠的d射线)下的折射率,并且是指使用一边为70mm且厚度为2mm的平板状的试验片在温度23℃下测定得到的试验次数为3次的平均值。“光栅”并不限定于严密地调整过光学特性的光栅,而是广义地指对入射光产生衍射的结构。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及背光单元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的背光单元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3为表示从与图1的背光单元的多个led的光线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逆棱镜片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为图3逆棱镜片的a-a线部分放大端视图。

图5为用于对图1的背光单元的视角放大功能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为表示与图3的逆棱镜片不同的方式的逆棱镜片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7为表示与图3及图6的逆棱镜片不同的方式的逆棱镜片的意性端视图。

图8为表示与图3、图6及图7的逆棱镜片不同的方式的逆棱镜片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9为表示与图3及图6~图8的逆棱镜片不同的方式的逆棱镜片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细小线状槽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1为表示与图10的细小线状槽不同的方式的细小线状槽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2为表示与图10及图11的细小线状槽不同的方式的细小线状槽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3为表示以往的侧光型背光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中:1―导光膜,2―led,3、13、23、33、43―逆棱镜片,4―反射片,5、15、25、35、45―基材层,6、16、26、36―棱镜列,6a、16a、26a、36a―凸条棱镜部,7、17、27、37、47、48―细小线状槽,8―凹部,9―隆起部,101、121―侧光型背光单元,102―导光片,103―led,104―逆棱镜片,122―导光膜,123―led,124―逆棱镜片,126―棱镜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第一实施方式]

[背光单元]

图1及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为侧光型背光单元,并且是使用led作为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具备:将从一个端面入射的光线引导至上表面侧的导光膜1、沿着导光膜1的一个端面配置的多个led2、和配置在导光膜1的上表面侧且在其一个外表面上具备棱镜列6的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是使具有棱镜列6的面朝向下方配置的逆棱镜片3。该逆棱镜片3直接(不夹隔其他片材等)重叠在导光膜1的上表面。另外,配置有多个led2的导光膜1的上述一个端面处于与该逆棱镜片3的棱镜列6平行的位置。进而,该背光单元还具备在导光膜1的下表面侧配置的反射片4。

<逆棱镜片>

逆棱镜片3将从导光膜1的上表面侧出射的光线引导至铅垂方向侧(逆棱镜片3的法线方向侧)。逆棱镜片3形成为俯视下的大致方形状。逆棱镜片3具有基材层5和层叠在基材层5的下表面的棱镜列6。逆棱镜片3由基材层5和直接层叠于基材层5的棱镜列6构成(即,基材层5和棱镜列6一体形成,并且不具有除基材层5及棱镜列6以外的其他层)。棱镜列6是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凸条棱镜部6a构成、且配置在逆棱镜片3的最外层的树脂层。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逆棱镜片3在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形成有俯视下与棱镜列6的方向(棱线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7。

(基材层)

基材层5的上表面构成该逆棱镜片3的外表面。多个细小线状槽7形成在该逆棱镜片3的一个外表面(上表面)上。另外,多个细小线状槽7形成为发线状。就该逆棱镜片3而言,通过在外表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从而利用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及存在于该外表面的外侧的空气层的折射率差,使到达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形成区域的光线容易充分扩散至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

另外,多个细小线状槽7可以构成光栅。就该逆棱镜片3而言,通过使多个细小线状槽7构成光栅,从而通过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形成区域的光线彼此间发生由一定的光路差所产生的衍射现象,因该衍射现象而使到达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形成区域的光线容易充分扩散至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

多个细小线状槽7大致均匀(大致等密度)地形成在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全部区域。各细小线状槽7以截面大致u字形来构成(即,各细小线状槽7未形成为截面三角形状)。另外,作为各细小线状槽7相对于棱镜列6的方向(图1的x方向)的倾斜角的上限,优选为±30°,更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5°。进而,各细小线状槽7可以在上述倾斜角的范围内无规地定向(即,各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可以不完全一致)。这样一来,通过使各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为无规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细小线状槽7而使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7优选在控制光线的扩散方向的基础上各自独立地形成,但是也可以使一部分的细小线状槽7交叉。

多个细小线状槽7如上述那样在俯视下与棱镜列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作为在俯视下的多个细小线状槽7相对于棱镜列6的方向的平均倾斜角的上限,优选为±30°,更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5°,特别优选为0°。若上述平均倾斜角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难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相对于棱镜列的平均倾斜角”是指:任意抽取20个细小线状槽,通过所抽取的各细小线状槽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直线与棱镜列的方向的倾斜角的平均值。

如图3所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长度l1优选为无规的。就该逆棱镜片3而言,通过使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长度l1为无规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细小线状槽7而使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

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长度的下限,优选为平均宽度的2倍以上,更优选为3倍以上。另一方面,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长度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定,可以横跨基材层5的两端而连续,但是例如优选为平均宽度的10000倍以下,更优选为5000倍以下。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长度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相对于到达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形成区域的光线的光量的、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不能充分地增加。相反,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长度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难以为了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虹不均的发生而以无规的定向方向且高密度地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7。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长度”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细小线状槽在形成有该细小线状槽的面的平均界面上的长度的平均值。

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l2优选为无规的。另外,如图3所示,各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l2优选沿着该细小线状槽7的长度方向无规地变化。就该逆棱镜片3而言,通过使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l2为无规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细小线状槽7而使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

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宽度的下限,优选为10nm,更优选为50nm,进一步优选为100nm,特别优选为5μm。另一方面,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宽度的上限,优选为100μm,更优选为75μm,进一步优选为50μm,特别优选为40μm。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宽度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细小线状槽7的成形性降低。相反,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宽度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无法充分确保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予以说明,各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优选在上述范围内沿着长度方向无规地形成。通过使各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在上述范围内无规地形成,从而可以防止由与具有周期性的间距的其他构件(棱镜片或液晶盒)等的干涉所致的莫尔条纹,并且可以防止有规则地发生颜色分解而防止彩虹不均等。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宽度”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细小线状槽的除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外的任意点的形成有该细小线状槽的面的平均界面上的宽度的平均值。

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间距优选为无规的。就该逆棱镜片3而言,通过使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间距为无规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细小线状槽7而使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间距”是指:在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直线上相邻的细小线状槽彼此的间距。

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间距的下限,优选为10nm,更优选为50nm,进一步优选为100nm,特别优选为1μm,更特别优选为5μm。另一方面,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间距的上限,优选为100μm,更优选为75μm,进一步优选为50μm,特别优选为40μm。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间距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成形性降低。相反,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间距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增加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间距”是指:在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直线上相邻的20个细小线状槽的间距的平均值。

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间距的标准偏差的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9μm,进一步优选为7μm。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间距的标准偏差超出上述上限,则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间距变得过于不均匀,有可能无法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遍布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形成区域整体而均匀地增加。另一方面,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间距的标准偏差的下限,从容易将多个细小线状槽7配置在较无规的方向的方面出发,例如可以为4μm。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间距的标准偏差”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细小线状槽的间距的标准偏差。

另外,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宽度及平均间距均优选包含在上述范围内。就该逆棱镜片3而言,通过使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宽度及平均间距均包含在上述范围内,从而可以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

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间距相对于后述的棱镜列6的间距之比的下限,优选为0.005,更优选为0.01,进一步优选为0.1。另一方面,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间距相对于棱镜列6的间距之比的上限,优选为0.6,更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0.4。通过使上述比为上述范围内,从而高密度且大致均匀地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7,并且容易充分扩大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作为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每单位长度的平均存在个数的下限,优选为10根/mm,更优选为20根/mm,进一步优选为30根/mm,特别优选为50根/mm,更特别优选为200根/m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平均存在个数的上限,优选为10000根/mm,更优选为5000根/mm,进一步优选为3000根/mm,特别优选为1100根/mm。若上述平均存在个数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增加相对于到达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形成区域的光线的光量的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平均存在个数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使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成形性降低。

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深度d1的下限,优选为10nm,更优选为500nm,进一步优选为1μm,特别优选为2μm。另一方面,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深度d1的上限,优选为50μm,更优选为40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深度d1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增加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细小线状槽7的平均深度d1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使基材层5的强度降低。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平均深度”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细小线状槽的从树脂层的平均界面到底部的深度的平均值。

另外,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深度的标准偏差的上限,优选为4μm,更优选为3μm,进一步优选为2.5μm。若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深度的标准偏差超出上述上限,则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深度变得过于不均匀,有可能无法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遍布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形成区域整体而均匀地增加。另一方面,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深度的标准偏差的下限,并且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3μm。予以说明,“多个细小线状槽的深度的标准偏差”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细小线状槽的深度的标准偏差。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优选为0.005μm,更优选为0.05μm,进一步优选为0.1μm。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为1.5μm,更优选为1.2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由与棱镜列6的方向以锐角倾斜的细小线状槽7所产生的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扩大效果变得不充分。相反,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出上述上限,则使相对于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的扩散至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光量变大,有可能难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优选为0.01μm,更优选为0.1μm,进一步优选为0.5μm,特别优选为1.0μm。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为20μm,更优选为10μm,进一步优选为5μm。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增加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难以控制光线的出射角度。

另外,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及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均优选包含在上述范围内。就该逆棱镜片3而言,通过使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及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内,从而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扩大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与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之差的下限,优选为0.5μm,更优选为0.7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通过使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之差为上述下限以上,从而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扩大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另一方面,作为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1.9μm。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的下限,优选为0.1μm,更优选为1μm,进一步优选为1.5μm。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的上限,优选为3μm,更优选为2.5μm,进一步优选为2μm。若上述最大高度(ry)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由与棱镜列6的方向以锐角倾斜的细小线状槽7所产生的与有可能使由与棱镜列6的方向以锐角倾斜的细小线状槽7所产生的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扩大效果变得不充分。相反,若上述最大高度(ry)超出上述上限,则使相对于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的扩散至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光量变大,有可能难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予以说明,“最大高度(ry)”是指依据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为0.8mm、评价长度为4mm时的值。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的下限,优选为4μm,更优选为5μm,进一步优选为6μm。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的上限,优选为12μm,更优选为10μm,进一步优选为9μm。若上述最大高度(ry)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增加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最大高度(ry)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难以控制光线的出射角度。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与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之差的下限,优选为4μm,更优选为5μm,进一步优选为6μm。通过使上述最大高度(ry)之差为上述下限以上,从而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扩大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另一方面,作为上述最大高度(ry)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11μm。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优选为0.1μm,更优选为0.5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优选为2.5μm,更优选为2μm,进一步优选为1.5μm。若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由与棱镜列6的方向以锐角倾斜的细小线状槽7所产生的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扩大效果变得不充分。相反,若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超出上述上限,则使相对于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的扩散至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光量变大,有可能难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予以说明,“十点平均粗糙度(rz)”是指依据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为0.8mm、评价长度为4mm时的值。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优选为4μm,更优选为5μm,进一步优选为6μm。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8μm,进一步优选为7μm。若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增加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难以控制光线的出射角度。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与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的下限,优选为3μm,更优选为4μm,进一步优选为4.5μm。通过使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为上述下限以上,从而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扩大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9μm。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下限,优选为0.05,更优选为0.2,进一步优选为0.25,特别优选为0.3。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上限,优选为0.5,更优选为0.45,进一步优选为0.4。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由与棱镜列6的方向以锐角倾斜的细小线状槽7所产生的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扩大效果变得不充分。相反,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超出上述上限,则使相对于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的扩散至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光量变大,有可能难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予以说明,“均方根斜率(rδq)”是指依据jis-b0601:2001得到的值。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下限,优选为0.5,更优选为0.7,进一步优选为1。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上限,优选为2.5,更优选为2,进一步优选为1.8。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增加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难以控制光线的出射角度。

作为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外表面(基材层5的上表面)的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与以与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的下限,优选为0.5,更优选为0.7,进一步优选为1。通过使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为上述下限以上,从而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扩大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2.2。

基材层5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作为基材层5的主成分,并无特别限定,但可列举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烃、醋酸纤维素、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优选透明度优异且强度高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别优选改善了弯曲性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予以说明,“主成分”是指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是指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成分。

作为基材层5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35μm,进一步优选为50μm。另一方面,作为基材层5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为500μm,更优选为250μm,进一步优选为188μm。若基材层5的平均厚度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该逆棱镜片3的强度变得不充分。相反,若基材层5的平均厚度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使该背光单元的亮度降低,并且有可能无法遵循该背光单元的薄型化的要求。予以说明,“平均厚度”是指任意10点的厚度的平均值。

作为基材层5的折射率的下限,优选为1.51,更优选为1.53,进一步优选为1.55。另一方面,作为基材层5的折射率的上限,优选为1.7,更优选为1.67,进一步优选为1.65。通过使基材层5的折射率为上述范围内,从而利用基材层5与存在于基材层5的上表面侧的空气层的折射率差,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增加而容易充分扩大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棱镜列)

棱镜列6如上述那样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凸条棱镜部6a构成。各凸条棱镜部6a为三棱柱状体,各自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作为各凸条棱镜列6a的截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以与基材层5的层叠面为底边的二等边三角形。

作为棱镜列6的间距的下限,优选为20μm,更优选为30μm。另一方面,作为棱镜列6的间距的上限,优选为100μm,更优选为60μm。另外,作为各凸条棱镜部6a的高度的下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15μm。另一方面,作为各凸条棱镜部6a的高度的上限,优选为50μm,更优选为30μm。

作为各凸条棱镜部6a的顶角,优选为60°以上且70°以下。另外,作为凸条棱镜部6a的底角,优选为50°以上且70°以下。

棱镜列6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棱镜列6可以使用与基材层5同样的形成材料而与基材层5一体成形,另外,也可以与基材层5分体地形成。

作为棱镜列6的主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与基材层5的主成分同样的合成树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可列举:通过照射紫外线而交联、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通过照射电子射线而交联、固化的电子束固化型树脂等。可以从聚合性单体及聚合性低聚体中适当选择使用。其中,作为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优选容易提高与基材层5的贴紧性的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或丙烯酸聚氨酯系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作为上述聚合性单体,适合使用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其中,优选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只要是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烯属不饱和键的(甲基)丙烯酸酯,则并无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可列举: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己内酯改性二环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环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这些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其中,优选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

另外,除上述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外,也可以出于降低粘度等目的而进一步包含单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作为该单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基酯等。这些单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上述聚合性低聚体,可列举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低聚体,可列举例如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等。

上述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例如可以通过使(甲基)丙烯酸与较低分子量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或酚醛型环氧树脂的环氧乙烷环发生反应并酯化而得到。另外,也可以使用利用二元羧酸酐使该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部分改性后的羧基改性型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体。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例如可以通过将由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的反应得到聚氨酯低聚体再利用(甲基)丙烯酸对该聚氨酯低聚体进行酯化而得到。上述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例如可以通过将由多元羧酸与多元醇的缩合得到的在两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低聚体的羟基利用(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而得到。另外,上述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也可以通过将对多元羧酸加成烯化氧所得的低聚体的末端的羟基利用(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而得到。上述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体可以通过将聚醚多元醇的羟基利用(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而得到。

另外,作为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也适合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环氧树脂。作为上述紫外线固化型环氧树脂,可列举例如双酚a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基醚型环氧树脂等的固化物。

在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情况下,理想的是添加相对于树脂100质量份为0.1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的程度的光聚合用引发剂。作为光聚合用引发剂,并无特别限定,对于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聚合性单体或聚合性低聚体,可列举例如二苯甲酮、苯偶酰、米氏酮、2-氯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安息香异丁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酮-1、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双(环戊二烯基)-双[2,6-二氟-3-(吡咯-1-基)苯基]钛、2-苯甲基-2-二甲氨基-1-(4-吗啉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等。另外,对于在分子中具有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团的聚合性低聚体等,可列举芳香族锍盐、芳香族重氮盐、芳香族碘鎓盐、茂金属化合物、苯偶姻磺酸酯等。予以说明,这些化合物可以以各单体来使用,也可以多种混合使用。

<导光膜>

导光膜1使从一个端面入射的光线从上表面大致均匀地出射。导光膜1形成为俯视下的大致方形状,并且形成为厚度大致均匀的板状(非楔形状)。导光膜1在下表面具有向上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8。另外,导光膜1在下表面具有防粘附部。具体而言,导光膜1具有存在于多个凹部8的周围且向下表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9作为上述防粘附部。隆起部9与凹部8邻接设置,隆起部9的内侧面与凹部8的形成面连续。

作为导光膜1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为100μm,更优选为150μm,进一步优选为200μm。另一方面,作为导光膜1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为600μm,更优选为580μm,进一步优选为550μm。若导光膜1的平均厚度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导光膜1的强度变得不充分,并且有可能无法使led2的光线充分入射至导光膜1。相反,若导光膜1的平均厚度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无法遵循该背光单元的薄型化的要求。

多个凹部8作为使入射光向表面侧散射的光散射部发挥功能。各凹部8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圆形状。另外,各凹部8以朝向上表面侧逐渐缩径的方式形成。作为凹部8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为半球状、半椭球体状、圆锥状、圆锥梯形状等。其中,作为凹部8的形状,优选为半球状或半椭球体状。通过使凹部8为半球状或半椭球体状,从而可以提高凹部8的成形性,并且可以适当使入射至凹部8的光线散射。

隆起部9从导光膜1的下表面的与导光膜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连续地形成。详细而言,隆起部9从导光膜1的下表面的平坦面连续形成。隆起部9以包围凹部8的方式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圆环状。导光膜1通过以隆起部9包围凹部8的方式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圆环状,从而可以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凹部8及凹部8近边与配置于导光膜1的下表面侧的反射片4密合。

导光膜1具有柔性。导光膜1通过具有柔性,从而可以抑制配置于下表面侧的反射片4的损伤。导光膜1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构成。

作为导光膜1的主成分,可列举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聚烯烃、环烯烃聚合物、环烯烃共聚物、醋酸纤维素、耐候性氯乙烯、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等。其中,作为导光膜1的主成分,优选聚碳酸酯或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由于透明性优异且折射率高,因此通过使导光膜1包含聚碳酸酯作为主成分,从而在导光膜1的上下表面容易发生全反射,可以使光线有效地传播。另外,聚碳酸酯具有耐热性,因此不易发生由led2的发热所致的劣化等。进而,聚碳酸酯与丙烯酸树脂等相比吸水性少,因此尺寸稳定性高。因此,导光膜1可以通过包含聚碳酸酯作为主成分而抑制经年劣化。另一方面,丙烯酸树脂由于透明性高,因此可以减少导光膜1的光的损耗。

<led>

多个led2沿着导光膜1的一个端面配置。多个led2以使各光线出射面与导光膜1的一个端面对置(或抵接)的方式配置。

<反射片>

反射片4具有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的树脂层。反射片4可以以在聚酯等基材树脂中分散含有填充物的白色树脂层的形式构成,也可以以通过在由聚酯等形成的树脂层的上表面蒸镀铝、银等金属而提高镜面反射性的镜面片的形式构成。

<视角扩大功能>

接着,参照图5对该逆棱镜片3及该背光单元的视角扩大功能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5(a)对逆棱镜片124不具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侧光型背光单元121的视角特性进行说明。在该侧光型背光单元121中,从led123出射的指向性较高的光线,从与led123对置的端面入射至导光膜122,再从导光膜122的上表面出射。该从导光膜122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线向led123出射方向倾斜并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而且认为:该从导光膜122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线会因逆棱镜片124而使与棱镜列1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线的分布汇集在铅垂方向,因此从逆棱镜片124出射的光线的与棱镜列1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线的分布变少,与棱镜列1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变狭小。

对于此,认为在该背光单元中,也是从导光膜1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线被棱镜列6折射而使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线的分布汇集在铅垂方向。然而,在该背光单元中,如图5(b)所示,被棱镜列6折射且到达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形成区域的光线,扩散至细小线状槽7的宽度、即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优点>

该逆棱镜片3在使用led2作为光源的背光单元中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另外,该逆棱镜片3通过在构成最上表面的基材层5的上表面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7,从而利用基材层5和存在于基材层5的上表面侧的空气层的折射率差使被棱镜列6折射的光线有效地扩散至与该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容易充分扩大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该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具备使导光膜1的配置有多个led2的一个端面与棱镜列6处于平行位置的该逆棱镜片3,因此如上述那样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

作为该逆棱镜片3的制造方法,可列举将基材层5及棱镜列6一体成形的方法、将基材层5及棱镜列6分体形成的方法。

作为将基材层5及棱镜列6一体成形的方法,可列举:

(a)在具有棱镜列6的翻转形状的模具和具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翻转形状的模具的模槽内注入熔融树脂的注射成形法;

(b)将片化后的树脂再加热并夹入上述同样的一对模具间进行压制而转印形状的热压法;

(c)在周围具有棱镜列6的翻转形状的辊模具及在周围具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翻转形状的辊模具的辊隙通入熔融状态的树脂而转印上述形状的挤出片成形法等。

另一方面,作为分体地形成基材层5及棱镜列6的方法,可列举:

(d)利用上述注射成形法、热压法、挤出片成型法等形成在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基材层5后,在该基材层5的另一面涂布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将其按压至具有棱镜列6的翻转形状的薄片模具、模具或辊模具而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上转印形状,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的方法;

(e)在具有棱镜列6的翻转形状的模具或辊模具中填充涂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将其按压至在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基材层5的另一面并使其平整,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的方法等。

<优点>

该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如上述那样能够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的该逆棱镜片3。

[第二实施方式]

<逆棱镜片>

图6的逆棱镜片13代替图1的逆棱镜片3而用于图1的侧光型背光单元。图6的逆棱镜片13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方形状。逆棱镜片13具有基材层15和层叠在基材层15的下表面的棱镜列16。逆棱镜片13由基材层15和直接层叠于基材层15的棱镜列16构成(即,一体地形成基材层15和棱镜列16,并且不具有除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以外的其他层)。棱镜列16是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凸条棱镜部6a构成、且配置在逆棱镜片13的最外层的树脂层。另外,逆棱镜片13在邻接的树脂层的界面(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的界面)形成有在俯视下与棱镜列1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17。

(基材层)

如图6所示,在基材层15的下表面(与棱镜列16接触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17。多个细小线状槽17形成为发线状。另外,多个细小线状槽17可以构成光栅。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17的具体构成,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多个细小线状槽7同样。即,该逆棱镜片13的基材层15的下表面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的上表面同样地形成。

基材层15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作为基材层15的主成分,并且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的主成分同样的合成树脂。另外,作为基材层15的平均厚度,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同样。

作为基材层15的折射率的下限,优选为1.51,更优选为1.53,进一步优选为1.55。另一方面,作为基材层15的折射率的上限,优选为1.7,更优选为1.67,进一步优选为1.65。就该逆棱镜片13而言,在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17的界面的两侧的层的折射率差大时,容易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1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增加。关于该点,若基材层15的折射率不足上述下限,则相当于上述两侧的层的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的折射率差不够大,有可能无法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1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相反,若基材层15的折射率超出上述上限,则有可能使能够用于基材层15的树脂受到限制。

作为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的折射率差(即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17的界面的两侧的层的折射率差)的下限,优选为0.01,更优选为0.05,进一步优选为0.07。若上述折射率差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无法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1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另一方面,作为上述折射率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0.15。

(棱镜列)

棱镜列16如上述那样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凸条棱镜部16a构成。各凸条棱镜部6a为三棱柱状体,各自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作为各凸条棱镜列16a的截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以与基材层15的层叠面为底边的二等边三角形。作为棱镜列16的间距及各凸条棱镜部16a的高度、顶角、底角,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同样。

棱镜列16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另外,棱镜列16由与基材层15不同的合成树脂形成。具体而言,棱镜列16以上述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

作为棱镜列16的折射率的下限,优选为1.36,更优选为1.4,进一步优选为1.43。另一方面,作为棱镜列16的折射率的上限,优选为1.51,更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1.49。若棱镜列16的折射率不足上述下限,则有可能使能够用于棱镜列16的树脂受到限制。相反,若棱镜列16的折射率超出上述上限,则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的折射率差不够大,有可能无法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1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

<优点>

该逆棱镜片13由于在邻接的树脂层(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的界面形成有与棱镜列1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17,因此可以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1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另外,该逆棱镜片13通过在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的界面形成与棱镜列1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17,从而可以使被棱镜列16折射的光线扩散至与该棱镜列1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容易扩大与棱镜列1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

该逆棱镜片13利用分体地形成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的方法来制造。作为该逆棱镜片13的制造方法,可列举:

(f)利用与上述的该逆棱镜片3的制造方法同样的注射成形法、热压法、挤出片成型法等形成在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7的基材层5后,在该基材层5的另一面涂布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将其按压至具有棱镜列6的翻转形状的薄片模具、模具或辊模具而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上转印形状,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的方法;

(g)在具有棱镜列16的翻转形状的模具或辊模具中填充涂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将其按压至在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17的基材层15的另一面并使其平整,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的方法等。

<优点>

该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如上述那样能够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1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的该逆棱镜片13。

[第三实施方式]

<逆棱镜片>

图7的逆棱镜片23代替图1的逆棱镜片3而用于图1的侧光型背光单元。图7的逆棱镜片23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方形状。逆棱镜片23具有基材层25和层叠在基材层25的下表面的棱镜列26。逆棱镜片23由基材层25和直接层叠于基材层25的棱镜列26构成(即,一体地形成基材层25和棱镜列26,并且不具有除基材层25及棱镜列26以外的其他层)。棱镜列26是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凸条棱镜部26a构成、且配置在逆棱镜片23的最外层的树脂层。另外,逆棱镜片23在邻接的树脂层的界面(基材层25及棱镜列26的界面)形成有在俯视下与棱镜列2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27。

(基材层)

基材层25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作为基材层25的主成分,并且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的主成分同样的合成树脂。另外,作为基材层25的平均厚度,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同样。进而,作为基材层25的折射率,可以与图6的逆棱镜片13的基材层15同样。

(棱镜列)

棱镜列26如上述那样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凸条棱镜部26a构成。各凸条棱镜部26a为三棱柱状体,各自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作为各凸条棱镜列26a的截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以与基材层25的层叠面为底边的二等边三角形。作为棱镜列26的间距及各凸条棱镜部26a的高度、顶角、底角,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同样。

如图7所示,在棱镜列26的上表面(与基材层25接触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27。多个细小线状槽27形成为发线状。另外,多个细小线状槽27可以构成光栅。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27的具体构成,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多个细小线状槽3同样。即,该逆棱镜片23的棱镜列26的上表面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的上表面同样地形成。

棱镜列26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另外,棱镜列26由与基材层25不同的合成树脂形成。具体而言,棱镜列26以上述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

作为棱镜列26的折射率,可以与图6的逆棱镜片13的棱镜列16同样。另外,作为基材层25及棱镜列26的折射率差(即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27的界面的两侧的层的折射率差),可以与图6的逆棱镜片13的基材层15及棱镜列16的折射率差同样。

<优点>

该逆棱镜片23由于在邻接的树脂层的界面(基材层25及棱镜列26的界面)的界面形成有与棱镜列2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27,因此可以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另外,该逆棱镜片23通过在基材层25及棱镜列26的界面形成与棱镜列2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27,从而可以使被棱镜列26折射的光线扩散至与该棱镜列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容易扩大与棱镜列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

该逆棱镜片23利用分体地形成基材层25及棱镜列26的方法来制造。作为该逆棱镜片23的制造方法,可列举:

(h)利用注射成形法、热压法、挤出片成型法等形成在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27的翻转形状的基材层25后,在该基材层25的另一面涂布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将其按压至具有棱镜列26的翻转形状的薄片模具、模具或辊模具而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上转印形状,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的方法;

(i)在具有棱镜列26的翻转形状的模具或辊模具中填充涂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将其按压至在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27的翻转形状的基材层25的另一面并使其平整,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的方法等。

<优点>

该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如上述那样能够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的该逆棱镜片23。

[第四实施方式]

<逆棱镜片>

图8的逆棱镜片33代替图1的逆棱镜片3而用于图1的侧光型背光单元。图8的逆棱镜片33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方形状。逆棱镜片33具有基材层35和层叠在基材层35的下表面的棱镜列36。逆棱镜片33由基材层35和直接层叠于基材层35的棱镜列36构成(即,一体地形成基材层35和棱镜列36,并且不具有除基材层35及棱镜列36以外的其他层)。棱镜列36是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凸条棱镜部36a构成、且配置在逆棱镜片33的最外层的树脂层。另外,逆棱镜片33在表面(棱镜列26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棱镜列3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37。

(基材层)

基材层35形成为上表面及下表面平坦的大致长方体状。基材层35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作为基材层35的主成分,并且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的主成分同样的合成树脂。另外,作为基材层35的平均厚度,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同样。

(棱镜列)

棱镜列36如上述那样由平行配置的多个凸条棱镜部36a构成。各凸条棱镜部36a为三棱柱状体,各自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作为各凸条棱镜列36a的截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以与基材层35的层叠面为底边的二等边三角形。作为棱镜列36的间距及各凸条棱镜部36a的高度、顶角、底角,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同样。

如图8所示,在棱镜列36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37。多个细小线状槽37形成为发线状。另外,多个细小线状槽37可以构成光栅。作为多个细小线状槽37的具体构成,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多个细小线状槽3同样。

棱镜列36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来形成。作为棱镜列36的主成分,可列举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棱镜列6的主成分同样的合成树脂。

作为棱镜列36的折射率的下限,优选为1.36,更优选为1.4,进一步优选为1.43。另一方面,作为棱镜列36的折射率的上限,优选为1.7,更优选为1.67,进一步优选为1.65。通过使棱镜列36的折射率为上述范围内,从而利用棱镜列36与存在于棱镜列36的下表面侧的空气层的折射率差,使扩散至多个细小线状槽37的宽度方向的光量增加而容易充分扩大棱镜列36的垂直方向的视角。

<优点>

该逆棱镜片33由于在表面形成有与棱镜列36的方向平行或以锐角交叉的多个细小线状槽37,因此可以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3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

该逆棱镜片33例如可以使用除棱镜列36的翻转形状外还具有多个细小线状槽37的翻转形状的模具、辊模具、薄片模具并利用与图1的逆棱镜片3同样的制造方法来制造。

<优点>

该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如上述那样能够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3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的该逆棱镜片33。

[第五实施方式]

<逆棱镜片>

图9的逆棱镜片43代替图1的逆棱镜片3而用于图1的侧光型背光单元。图9的逆棱镜片43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方形状。逆棱镜片43具有基材层45和层叠在基材层45的下表面的棱镜列16。逆棱镜片43由基材层45和直接层叠于基材层45的棱镜列16构成(即,一体地形成基材层45和棱镜列16,并且不具有除基材层45及棱镜列16以外的其他层)。由于棱镜列16与图6的逆棱镜片13同样,因此标记同一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该逆棱镜片43在基材层45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图1的逆棱镜片3同样的多个细小线状槽47,且在棱镜列46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图7的逆棱镜片23同样的多个细小线状槽48。作为基材层45的主成分,可列举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的主成分同样的合成树脂。作为基材层45的平均厚度,可以与图1的逆棱镜片3的基材层5同样。作为基材层45的折射率、基材层45及棱镜列46的折射率差,可以与图6的逆棱镜片13同样。

<优点>

该逆棱镜片43由于在基材层45及棱镜列16分别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47、48,因此可以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更充分确保与棱镜列4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

<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

该逆棱镜片43利用分体地形成基材层45及棱镜列16的方法来制造。作为该逆棱镜片43的制造方法,可列举:

(j)利用注射成形法、热压法、挤出片成型法等形成在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48的翻转形状且在另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47的基材层45后,在该基材层45的一面涂布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将其按压至具有棱镜列16的翻转形状的薄片模具、模具或辊模具而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上转印形状,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的方法;

(k)在具有棱镜列16的翻转形状的模具或辊模具中填充涂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将其按压至在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48的翻转形状且在另一面形成有多个细小线状槽47的基材层45的一面并使其平整,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的方法等。

<优点>

该逆棱镜片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如上述那样能够得到背光单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4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的该逆棱镜片43。

[其他实施方式]

予以说明,本发明的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及背光单元,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以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良后的实施方式来实施。例如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优选为逆棱镜片,但是也可以为使具有棱镜列的面朝向上方配置的棱镜片。另外,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优选为基材层及棱镜列的2层结构,但可以具有除这些层以外的其他层,也可以在这些其他层的表面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

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只要形成在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的表面或邻接的树脂层的界面,则对其形成部分并无限定。另外,多个细小线状槽可以形成在基材层的上下两面、棱镜列的上下两面、基材层及棱镜列的任意面等多个任意的表面或界面。该逆棱镜片通过在2个以上的面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扩大液晶显示装置的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另外,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也可以仅形成在该逆棱镜片的表面或邻接的树脂层的界面的一部分区域。

作为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的具体形状,并不限定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如图10所示那样的截面大致u字形、如图11所示那样的截面三角形状、如图12所示那样的狭缝状。

该背光单元优选具有多个led,但是也可以仅具有1个led。另外,该背光单元可以使用例如在侧视下大致楔形状的导光片来代替上述的导光膜。

该背光单元可以进一步具有除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以外的其他光学片。作为此种其他光学片,可列举光扩散片、棱镜片、微透镜片等。另外,该背光单元可以具有重叠于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上、且棱镜列的方向与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的棱镜列的方向正交的其他逆棱镜片。进而,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通过直接重叠于导光膜的上表面,从而可以充分确保液晶显示装置的与棱镜列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并且可以在导光膜及该背光单元用棱镜片间配置其他光学片。

上述多个细小线状槽通过使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而容易形成为发线状,但是也可以利用除上述制造方法以外的例如激光、锉刀等来形成。

该背光单元优选为侧光型背光单元,但是也可以为正下方型背光单元。另外,即使在该背光单元为侧光型背光单元的情况下,也无需为仅沿着导光膜的一个端面配置有1个或多个led的单侧侧光型背光单元,可以为沿着导光膜的对置的一对端面配置有多个led的两侧侧光型背光单元、沿着导光膜的各端面配置有多个led的全周侧光型背光单元。

该背光单元可以用于个人电脑、液晶电视等比较大型的显示装置、智能手机等移动电话终端、平板终端等便携型信息终端。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定。

[实施例]

(no.1~no.3)

准备具备将从一个端面入射的光线引导至上表面侧的导光膜、沿着导光膜的上述一个端面配置的多个led、配置在导光膜的上表面侧的本发明的背光单元用棱镜片(逆棱镜片)和配置在导光膜的下表面侧的反射片的图1的侧光型背光单元,所述本发明的背光单元用棱镜片(逆棱镜片)在下表面具有棱镜列,棱镜列处于与上述一个端面平行的位置。作为上述逆棱镜片,使用由基材层及层叠在该基材层的下表面的棱镜列构成、且在该基材层的上表面具有在俯视下与棱镜列的方向平行的多个细小线状槽的逆棱镜片。另外,作为该逆棱镜片,使用棱镜列的间距为38μm、棱镜列的凸状棱镜部的顶角为65°的逆棱镜片。no.1~no.3的逆棱镜片的基材层的平均厚度、基材层及棱镜列的折射率差、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宽度、平均深度、平均间距及上述基材层的上表面的以与细小线状槽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如表1所示。

[比较例]

(no.4)

准备除了在逆棱镜片的基材层的上表面未形成多个细小线状槽以外具有与no.1同样的构成的侧光型背光单元。

(no.5)

准备除了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宽度、平均深度、平均间距及基材层的上表面的以与细小线状槽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如表1所示以外具有与no.1同样的构成的侧光型背光单元。

表1

<扩散性评价>

关于no.1~no.5的侧光型背光单元,使用eldim公司制的视角特性评价装置(“ezcontrast”)对从多个led出射且从逆棱镜片的上表面提取的光的视角进行测定。具体而言,将导光膜的出光面(上表面)的垂直方向设为90°,将该出光面的平面方向设为0°,将多个led的排列方向(与导光膜的上述一个端面平行的水平方向)设为x轴,并且将与该x轴垂直的水平方向设为y轴,分别测定了x轴及y轴的相对于90°的亮度的半值角。进而,x轴的半值角除以y轴的半值角,从而对在逆棱镜片的上表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光扩散性进行了评价。该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可知:就no.1~no.3的侧光型背光单元而言,通过适当控制细小线状槽的平均宽度、平均深度、平均间距及基材层的上表面的以与细小线状槽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从而具有在上表面方向上的优异的扩散性,并且可以充分确保视角。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及背光单元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并且可以充分确保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视角,因此适合用于高质量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等各种液晶显示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