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光波导功率分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535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面光波导功率分路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路器,具体是一种平面光波导功率分路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平面光波导功率分路器,其结构为:它包括盒体、光波导芯片、m根输入端光纤、n根输出端光纤、m+n根相同规格的保护套管、m+n个连接器、m+n个适配器,m为自然数,且1≤m≤64,n为自然数,且2≤n≤64,光波导芯片设在盒体内的后侧,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均为去除各自相应的被覆层后而得到的裸纤,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外均套有一根保护套管,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之间均留有间隙,适配器通过插接形式定位在盒体的前侧,设定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每个适配器靠近光波导芯片的一侧为内,设定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每个适配器远离光波导芯片的一侧为外,光波导芯片的两端分别与m根输入端光纤和n根输出端光纤的内端耦合封装,以在光波导芯片上实现m×n个分路,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的外端均接有一个连接器,每个连接器均插入一个适配器的内侧,所述m根输入端光纤、n根输出端光纤、m+n根相同规格的保护套管、m+n个连接器均处于盒体内。

外部设备与该分路器对接时必须采用可插入适配器外侧的连接器,且该连接器和该分路器中的连接器在类型上要适配,才能形成光通路的连接,实现该分路器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对于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的外端所接的连接器以及外部设备所用的连接器而言,每个连接器使用时的光学性能(如插入损耗、回波损耗等指标)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光纤本身的光学性能和物理指标(如:纤芯和包层之间的同心度误差);每个连接器内插针的制造精度(如其端面的抛光质量,其内孔与外壁的同心度误差);每个连接器与相应光纤之间的对接精度(相应光纤的包层与插针的内孔的同心度误差及匹配受力程度)。

可见,该分路器采用了可靠性较差的连接器与适配器相配合的接驳结构,降低了光传输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制造成本也较高。

另,参见图1,现有的紧包型光纤x包括内外同轴套接的纤芯x1、包层x2、涂覆层x3、被覆层x4。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传输稳定可靠性较高的平面光波导功率分路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面光波导功率分路器,包括盒体、光波导芯片、m根输入端光纤、n根输出端光纤、m+n根保护套管,m为自然数,且1≤m≤64,n为自然数,且2≤n≤64,光波导芯片设在盒体内的后侧,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外均套有一根保护套管,设定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每根保护套管靠近光波导芯片的一侧为内,设定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每根保护套管远离光波导芯片的一侧为外,光波导芯片的两端分别与m根输入端光纤和n根输出端光纤的内端耦合封装,以在光波导芯片上实现m×n个分路;

每根保护套管通过其内端穿装并定位在盒体的前侧;

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均采用φ≤2.0mm的紧包型光纤,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的内端之间均填充有绝缘胶;

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的内侧均为去除各自相应的被覆层部、涂覆层部、包层部后而裸露的纤芯部,所述纤芯部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的内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均留有一定距离;

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每根保护套管的外侧均裸露在盒体外,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的外端均超出相应保护套管的外端一定距离。

为简单说明问题起见,以下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平面光波导功率分路器均简称为本分路器。

本分路器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分路器省略了连接器、适配器;

因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均采用φ≤2.0mm的紧包型光纤,且采用每根保护套管的内端穿装并定位在盒体前侧的结构形式,加上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的内端之间均填充有绝缘胶,使得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在相应的保护套管内得到限位、不易晃动;

因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每根保护套管的外侧均裸露在盒体外,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的外端均超出相应保护套管的外端一定距离,这样,本分路器与外部设备对接时可采取直熔的方式,且熔接操作时纤芯位置不易偏离,纤芯不易受损,有效保证熔接质量,降低光损耗;

综上所述,采用上述结构,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本分路器的光功率衰减,光传输的稳定可靠性较高。

另,因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的内侧均为去除各自相应的被覆层部、涂覆层部、包层部后而裸露的纤芯部,所述纤芯部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的内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均留有一定距离,这样,光波导芯片的两端分别与m根输入端光纤和n根输出端光纤的内端耦合封装时,就较为方便、容易。

所述盒体的前侧采用若干左右依次排列的插接式空心挡块;或盒体的前侧采用两个前后间隔布置且相互平行的挡板。

因盒体前侧采用插接式空心挡块,这样,可根据实际分路需要,在盒体前侧的对应位置,方便地插放、固定相应的保护套管,以使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得到恰当定位;

因盒体前侧采用两个挡板,这样,每根保护套管可通过其内端穿装并定位在盒体的前侧,这样,也可方便、简洁地在盒体前侧固定相应的保护套管,以使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得到恰当定位,且该结构较为简单、合理。

所述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均采用φ0.9mm的紧包型光纤。

该光纤的优点为:该光纤的纤芯外部的保护层(包层、涂覆层、被覆层),可保护纤芯不受损伤,且熔接操作时可有效稳定纤芯,既方便熔接,又有效提高了熔接质量。

所述每根保护套管的内端伸进盒体内,每根保护套管的内端超出盒体前侧的距离为1—2cm。

采用该结构后,一则,每根保护套管的内侧可在盒体前侧获得较好的定位;二则,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内端之间填充绝缘胶时,也较为方便、易于操作。

所述的绝缘胶为快干式绝缘胶。

这样,可实现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内端之间的快速固定,绝缘胶固化后,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施工人员在剥纤时,不会拉断、拉伤纤芯。

所述纤芯部的长度为4—5cm,纤芯部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的内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均留有2—5cm的距离;

所述每根输出端光纤位于盒体内的相应光纤段长度,足以使得相应光纤段以盒体内壁为约束且大体呈圆形或大半圆形布置。

所述纤芯部的长度及其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内端之间前后方向的距离,使得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通过各自相应的纤芯部与光波导芯片的相应端之间易于实现耦合封装;

上述相应光纤段以盒体内壁为约束且大体呈圆形或大半圆形布置,使得每根输出端光纤在盒体内不过分折弯,可有效保护每根输出端光纤。

所述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的外端均超出相应保护套管外端的距离为2—3cm。

采用该结构后,便于每根输入端光纤、每根输出端光纤与外部设备的熔接操作,有效保证熔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紧包型光纤的立体图。

图2是本分路器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3是本分路器实施例一中的光波导芯片、一根输入端光纤、相应保护套管、空心挡块相连接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分路器实施例一中的光波导芯片、任意一根输出端光纤、相应保护套管、空心挡块相连接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2—图4: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对输入端光纤3、相应保护套管5裸露在盒体1外的外侧的长度作了截断处理,图2中对两根输出端光纤4、相应保护套管5裸露在盒体1外的外侧的长度作了截断处理。

图3中对输入端光纤3、相应保护套管5的长度作了截断处理,且对输入端光纤3内的纤芯、包层、涂覆层的断面未示出相应的剖面线。

图4中对任意一根输出端光纤4、相应保护套管5的长度作了截断处理,且对该输出端光纤4内的纤芯、包层、涂覆层的断面未示出相应的剖面线。

本分路器包括盒体1、光波导芯片2、一根输入端光纤3、两根输出端光纤4、三根相同规格的保护套管5,光波导芯片2设在盒体1内的后侧,输入端光纤3、每根输出端光纤4外均套有一根保护套管5,设定输入端光纤3、每根输出端光纤4、每根保护套管5靠近光波导芯片2的一侧为内,设定输入端光纤3、每根输出端光纤4、每根保护套管5远离光波导芯片2的一侧为外,光波导芯片2的两端分别与输入端光纤3和两根输出端光纤4的内端耦合封装,以在光波导芯片2上实现1×2个分路。

盒体1的前侧采用九个左右依次排列的插接式空心挡块11,每根保护套管5通过其内端穿装并定位在盒体1的前侧,且每根保护套管5的内端经相应空心挡块11伸进盒体1内,每根保护套管5的内端超出盒体1前侧的距离为2cm。每根保护套管5的内径为2.0mm。

输入端光纤3和每根输出端光纤4均采用φ0.9mm的紧包型光纤,输入端光纤3与相应保护套管5的内端之间填充有快干式绝缘胶61,每根输出端光纤4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5的内端之间均填充有快干式绝缘胶62。快干式绝缘胶61和快干式绝缘胶62均可外购,外购厂家信息为:广东恒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广东省惠州市龙丰都田工业区,电话:0752-2372651,快干式绝缘胶61和快干式绝缘胶62均可采用该公司生产的704rtv硅橡胶。

输入端光纤3的内侧为去除其相应的被覆层部、涂覆层部、包层部后而裸露的纤芯部341,纤芯部341的长度为5cm,纤芯部341与相应保护套管5的内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留有5cm的距离。

每根输出端光纤4的内侧均为去除各自相应的被覆层部、涂覆层部、包层部后而裸露的纤芯部441,纤芯部441的长度为5cm,纤芯部441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5的内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均留有5cm的距离。

每根输出端光纤4位于盒体1内的相应光纤段长度,足以使得相应光纤段以盒体1内壁为约束且大体呈圆形布置。

输入端光纤3、每根输出端光纤4、每根保护套管5的外侧均裸露在盒体1外,输入端光纤3和每根输出端光纤4的外端均超出相应保护套管5的外端3cm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说明问题起见,图2中未示出盒体1的上侧盖板。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仅在于:盒体的前侧还可采用两个前后间隔布置且相互平行的挡板,所述每根输出端光纤位于盒体内的相应光纤段长度,足以使得相应光纤段以盒体内壁为约束且大体呈大半圆形布置。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简洁说明问题起见,未对实施例二予以出图。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两种具体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设计原理的情况下,利用上述技术内容所作的更动或修饰,比如:

所述输入端光纤的根数,可根据需要,在2—64的范围内灵活选择;

所述输出端光纤的根数,可根据需要,在3—64的范围内灵活选择;

所述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所采用紧包型光纤的直径,还可在φ≤2.0mm的范围内灵活选择;

所述纤芯部的长度,可在4—5cm的范围内灵活选择;所述纤芯部分别与相应保护套管的内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所留有的距离,可根据盒体的内腔规格在2—5cm的范围内灵活选择;

所述每根保护套管的内端超出盒体前侧的距离,可在1—2cm的范围内灵活选择;所述每根保护套管的内端还可与盒体的前侧齐平,其内端没有伸进盒体内(即:每根保护套管的内端刚好位于盒体的前侧);

所述每根输入端光纤和每根输出端光纤的外端均超出相应保护套管外端的距离,还可根据它们与外部设备熔接时的具体操作,在2—3cm的范围内灵活选择;

这些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