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4965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efd也可称为电润湿(电湿润)显示(electrowettingdisplay),电润湿是指通过改变液滴与绝缘基板之间电压,来改变液滴在基板上的润湿性,即改变接触角,使液滴发生形变、位移的现象,如图1所示。所谓润湿是指固体表面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液体在固体表面能铺展,固液接触面有扩大的趋势,即液体对固体表面的附着力大于其内聚力,就是润湿。液体在固体表面不能铺展,接触面有收缩成球形的趋势,就是不润湿,不润湿就是液体对固体表面的附着力小于其内聚力。抗水表面的湿润效果可以使用电压来改变(故名电润湿),令表面变得更亲水(湿润)。由于原先疏水的表面现在变得更吸水,原先与疏水表面良好接触的惰性液体,例如油层,不得不改变其形式。这种界面属性控制是电润湿应用的基础。

电容屏,全称为电容式触摸屏,英文名称为capacitivetouchscreen,俗称为硬屏,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传感器,当我们使用手指进行触摸时可形成回路产生电流来感知我们所触摸的位置以完成预设的某种功能。电容屏原理是一块四层复合玻璃屏,玻璃屏的内表面和夹层各涂一层ito,最外层是只有0.0015mm厚的矽土玻璃保护层,夹层ito涂层作工作面,四个角引出四个电极,内层ito为屏层以保证工作环境。目前触控层可以制作在保护玻璃上。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包括电润湿结构、电容屏面板、隔断层、固定装置、数据处理装置、信号输出装置,所述隔断层两侧分别依次布置电润湿结构、电容屏面板,形成五层的显示结构,并安装在固定装置上,所述电润湿结构、电容屏面板与数据处理装置相连接,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设置有信号输出装置。

所述电润湿结构采用黑白显示的电润湿结构或者彩色显示的电润湿结构,所述电容屏面板与电润湿结构采用ogs全贴合处理。

所述电容屏面板包括集成ito导电膜及传感器的保护玻璃,所述电润湿结构采用彩色显示的电润湿结构时,其设置有三层重叠设置的多像素电润湿装置,每层电润湿装置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腔室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包括上透明电极,下基板包括疏水绝缘层、下透明电极,疏水绝缘层接触腔室,三层电润湿装置采用的第二流体构成三基色的流体,最下层的电润湿装置的下基板在下透明电极外设置有衬板,所述保护玻璃与上透明电极直接贴合或者在中间加装隔断玻璃。

或者,所述电容屏面板包括集成ito导电膜及传感器的保护玻璃,所述电润湿结构采用多像素黑白显示的电润湿结构时,每个像素的电润湿结构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腔室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包括上透明电极,下基板包括疏水绝缘层、下透明电极和衬板,疏水绝缘层接触腔室,所述保护玻璃与上透明电极直接贴合或者在中间加装隔断玻璃。

所述数据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与其相连接的电润湿结构控制电路和电容屏面板控制电路,固定装置上设置有通断开关,分别控制隔断层两侧的显示及触摸功能的开启,所述通断开关与数据处理装置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断层采用透明玻璃或者直接使用衬底形成。

所述电润湿结构控制电路对每个像素的电润湿结构进行控制,所述电容屏面板控制电路将电容屏进行对应像素的控制。

所述电容屏面板控制电路对电容屏进行区域分割,每个区域对应若干个像素的电润湿结构。

所述区域为正方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的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能够做成单片显示装置,也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多边的显示,在环绕成类圆形或框型时,能够有效的支持全景相机的显示,并且可以进行正反两面的显示,从而提高了显示效果,对于立体景象有更好的支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的电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包括电润湿结构、电容屏面板、隔断层、固定装置、数据处理装置、信号输出装置,所述隔断层两侧分别依次布置电润湿结构、电容屏面板,形成五层的显示结构,并安装在固定装置上,所述电润湿结构、电容屏面板与数据处理装置相连接,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设置有信号输出装置。所述电润湿结构采用黑白显示的电润湿结构或者彩色显示的电润湿结构,所述电容屏面板与电润湿结构采用ogs全贴合处理。

如图1所示,实施例1中,所述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中,中间为隔断层1,两端为第一电容屏面板2和第二电容屏面板3,在隔断层1和第一电容屏面板2之间设置有三层基于三基色的多像素电润湿装置。

所述第一电容屏面板2和第二电容屏面板3为集成ito导电膜及传感器的保护玻璃,所述电润湿结构采用彩色显示的电润湿结构,三层多像素电润湿装置重叠设置。

第一层电润湿装置包括上基板4、下基板5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12,腔室12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4包括上透明电极11,下基板5包括疏水绝缘层13、下透明电极14,疏水绝缘层13接触腔室12,第二流体采用三基色中红色的流体。

第二层电润湿装置包括上基板6、下基板7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22,腔室22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6包括上透明电极21,下基板7包括疏水绝缘层23、下透明电极24,疏水绝缘层23接触腔室22,第二流体采用三基色中绿色的流体。

第三层电润湿装置包括上基板8、下基板9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32,腔室32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8包括上透明电极31,下基板9包括疏水绝缘层33、下透明电极34,疏水绝缘层33接触腔室32,第二流体采用三基色中蓝色的流体。

第三层的电润湿装置的下基板在下透明电极34外可以设置有衬板,所述保护玻璃与上透明电极11直接贴合或者在中间加装隔断玻璃。

对称设置的,在隔断层1的另一侧,同样设置有三层多像素电润湿装置重叠设置。

第四层电润湿装置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42,腔室42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包括上透明电极41,下基板包括疏水绝缘层43、下透明电极44,疏水绝缘层43接触腔室42,第二流体采用三基色中红色的流体。

第五层电润湿装置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52,腔室52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包括上透明电极51,下基板包括疏水绝缘层53、下透明电极54,疏水绝缘层53接触腔室52,第二流体采用三基色中绿色的流体。

第六层电润湿装置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62,腔室62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包括上透明电极61,下基板包括疏水绝缘层63、下透明电极64,疏水绝缘层63接触腔室62,第二流体采用三基色中蓝色的流体。

第六层的电润湿装置的下基板在下透明电极64外可以设置有衬板,所述保护玻璃与上透明电极41直接贴合或者在中间加装隔断玻璃。

如图2所示,实施例2中,所述电容屏面板包括集成ito导电膜及传感器的保护玻璃,所述电润湿结构采用多像素黑白显示的电润湿结构时,上层电润湿结构包括上基板111、下基板112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102,腔室102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111包括上透明电极101,下基板112包括疏水绝缘层103、下透明电极104,也可以增设衬板,疏水绝缘层103接触腔室102,所述保护玻璃与上透明电极101直接贴合或者在中间加装隔断玻璃。

下层电润湿结构包括上基板113、下基板114以及两者之间的腔室202,腔室202内装有互不相溶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上基板113包括上透明电极201,下基板114包括疏水绝缘层203、下透明电极204,也可以增设衬板,疏水绝缘层203接触腔室202,所述保护玻璃与上透明电极201直接贴合或者在中间加装隔断玻璃。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优化涉及,进一步的,所述隔断层1采用透明玻璃或者直接使用衬底形成。

如图3所示,所述数据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与其相连接的电润湿结构控制电路和电容屏面板控制电路,固定装置上设置有通断开关,分别控制隔断层两侧的显示及触摸功能的开启,所述通断开关与数据处理装置相连接。

使用时,所述电润湿结构控制电路对每个像素的电润湿结构进行控制,所述电容屏面板控制电路将电容屏进行对应像素的控制。

所述电容屏面板控制电路对电容屏进行区域分割,每个区域对应若干个像素的电润湿结构。所述区域为正方形。

所述电润湿的电容屏双面显示装置,能够做成单片显示装置,也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多边的显示,在环绕成类圆形或框型时,能够有效的支持全景相机的显示,并且可以进行正反两面的显示,从而提高了显示效果,对于立体景象有更好的支持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