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光膜、窗玻璃、卷帘和采光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1151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是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5年12月07日,国家申请号为201480032516.2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采光膜、窗玻璃、卷帘和采光百叶窗。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3年6月7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3-121277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将入射到窗玻璃的光高效地引导至屋内的技术,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将在透光性的支承体的一个面形成有多个单位棱镜的采光膜,以单位棱镜侧朝向外侧的方式贴合于窗玻璃的外表面(屋外侧的面)。从单位棱镜侧入射的光,在单位棱镜的表面折射,透过单位棱镜、支承体和窗玻璃而入射到屋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002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采光膜中,不能够使入射到窗玻璃的光全部向屋内的顶板行进,也存在由于在采光膜折射或直接透射而向屋内的顶板以外的方向行进的光。这样的话,向屋内的顶板以外的方向行进的光,有时会通过位于屋内的人的眼的位置。此时,会使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刺眼)。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的采光膜、窗玻璃、卷帘和采光百叶窗。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采用以下方案。

(1)即,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在上述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间隔s与上述突起部的宽度w之比s/w为0.1以下。

(2)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和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光吸收体。

(3)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还包括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基材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小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

(5)在上述(4)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6)在上述(4)或(5)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7)在上述(4)~(6)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突起部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任意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8)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9)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10)在上述(4)~(7)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

(1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窗玻璃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玻璃基板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在上述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间隔s与上述突起部的宽度w之比s/w为0.1以下。

(12)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窗玻璃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还包括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光吸收体。

(13)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窗玻璃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还包括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小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

(14)在上述(11)~(13)中任一项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突起部的上述玻璃基板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

(15)在上述(14)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玻璃基板侧向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16)在上述(14)或(15)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17)在上述(14)~(16)中任一项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突起部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任意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上述玻璃基板侧向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18)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窗玻璃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玻璃基板侧向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19)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窗玻璃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20)在上述(14)~(17)中任一项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

(2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卷帘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在上述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间隔s与上述突起部的宽度w之比s/w为0.1以下。

(22)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卷帘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和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光吸收体。

(23)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卷帘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采光膜还包括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基材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小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

(24)在上述(21)~(23)中任一项记载的卷帘中,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

(25)在上述(24)记载的卷帘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26)在上述(24)或(25)记载的卷帘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27)在上述(24)~(26)中任一项记载的卷帘中,上述突起部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任意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28)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卷帘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29)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卷帘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30)在上述(24)~(27)中任一项记载的卷帘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

(3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采光百叶窗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在上述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间隔s与上述突起部的宽度w之比s/w为0.1以下。

(32)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采光百叶窗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和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光吸收体。

(33)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采光百叶窗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采光膜还包括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基材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小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

(34)在上述(31)~(33)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

(35)在上述(34)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36)在上述(34)或(35)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37)在上述(34)~(36)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突起部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任意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38)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采光百叶窗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39)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采光百叶窗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40)在上述(34)~(37)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的采光膜、窗玻璃、卷帘和采光百叶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房间模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入射角度和出射角度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房间模型的比较例的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出射光的朝向和出射光的分布的图。

图7是表示房间模型的改善例1的图。

图8是表示改善例1的出射光的朝向和出射光的分布的图。

图9是表示房间模型的改善例2的图。

图10是表示改善例2的出射光的朝向和出射光的分布的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通过比较例的采光膜的光的行进方向的图。

图14是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的光的入射角度与出射角度的关系的图。

图15是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的光的入射角度与光通量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在眩光区域中光通量为最大值的入射角度附近,在突起部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的光的行进方向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作用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应用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房间模型的图。

图2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应用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房间模型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4是表示应用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房间模型的图。

图2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7(a)~(c)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突起部和间隙部的平面形状的变化的平面图。

图28是第九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部分平面图。

图29是第十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部分平面图。

图30(a)~(k)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突起部的截面形状变化的截面图。

图31(a)~(d)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利用方式的变化的截面图。

图32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窗玻璃的部分立体图。

图33(a)、(b)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卷帘的概略结构图。

图34(a)、(b)是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采光百叶窗的部分立体图。

图35是在采光百叶窗中使用的采光膜的部分立体图。

图36(a)、(b)是用于说明采光百叶窗的作用的图。

图37(a)、(b)是第十六实施方式的窗玻璃的概略结构图。

图38是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窗玻璃的截面图。

图39是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窗玻璃的截面图。

图40是第十九实施方式的窗玻璃的截面图。

图41是第二十实施方式的窗的截面图。

图42是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s/w与光通量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附图中,使x方向为采光膜的基材的法线方向,使y方向为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使z方向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采光膜1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10;相互相邻地形成在基材10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11;形成在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间隙部12;隔着多个突起部11设置在基材10的相反侧的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部件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多个突起部11在基材10的相反侧设置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部件13,但也可以不设置保护部件13。即,只要至少设置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10即可。

作为基材10,一般使用热可塑性聚合物、热固化性树脂、光聚合性树脂等树脂类材料等。能够使用具有丙烯酸系聚合物、烯烃类聚合物、乙烯类聚合物、纤维素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聚氨酯类聚合物、硅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等的光透射性的基材。能够优选使用例如三乙酰纤维素(tac)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环烯聚合物(cop)膜、聚碳酸酯(pc)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膜、聚醚砜(pes)膜、聚酰亚胺(pi)膜等光透射性的基材。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使用厚度为100μm的pet膜。基材10的全光线透射率基于jisk7361-1的规定优选为90%以上。由此能够获得充分的透明性。

突起部11例如由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等具有光透射性和感光性的有机材料构成。能够使用在这些树脂中混合了聚合引发剂、耦合剂、单体、有机溶剂等而得的透明树脂制混合物。进而,聚合引发剂也可以含有稳定剂、抑制剂、可塑剂、荧光增白剂、脱模剂、链转移剂、其它光聚合性单体等各种添加成分。此外能够使用日本专利第4129991号记载的材料。突起部11的全光线透射率基于jisk7361-1的规定优选为90%以上。由此能够得到充分的透明性。

多个突起部11的各个在大致一个方向(y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上述一个方向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材10的1边平行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突起部11的各个构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定宽度的条纹状的突起部。多个突起部11各自的长边方向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材10的1边平行的方向。多个突起部11各自的与突起部1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截面(xz截面)的形状为梯形或三角形。

使突起部11的短边方向的宽度为w、突起部11的基材10的法线方向(x方向)的高度为h时,多个突起部11的宽度w和高度h全部相等。例如,突起部11的宽度w例如为10μm~50μm,突起部11的高度h例如为10μm~100μm。

使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面11b与突起部11的侧面11c1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α1,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面11b与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α2时,多个突起部11的角度α1和角度α2全部相等。例如,角度α1例如为70°~80°,角度α2例如为70°~80°。

间隙部12被空气等气体充满,其折射率大致为1。通过使间隙部12的折射率为1,使得间隙部12与突起部11的分界面(突起部11的侧面11c2)的临界角最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间隙部12为由空气构成的空气层,但间隙部12也可以是由氮等非活泼气体构成的非活泼气体层,也可以是为减圧状态的减圧层。

采光膜1以突起部11的排列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贴合于窗玻璃的玻璃基板。从采光膜1的上方射入的光中的从突起部11的一端入射到突起部11的内部的光l0,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全反射,再次向采光膜1的上方射出。被突起部11反射的光,被引导至屋内的顶板、屋内的深处,对屋内照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1的与基材10相反的一侧(保护部件13侧)的端面11a构成为光入射端面,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面11b构成为光射出端面。

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面11b的面积大于突起部11的保护部件13侧的端面11a的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相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相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以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面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将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部相连。此外,并不限定于全部的多个突起部11中的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一部分相连接。例如也可以是,在多个突起部11中的一部分的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一部分相连接。即,只要在多个突起部11中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的制造方法例如能够采用使用光刻工序的方法。另外,在使用光刻工序的方法以外,也能够通过溶融挤出法、模具挤出法等方法制造采光膜1。在溶融挤出法、模具挤出法等方法中,基材10和突起部11由相同的树脂形成为一体。

以下使用图3说明房间模型的一个例子。

图3是表示房间模型1000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中,附图标记1001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附图标记1002表示窗,附图标记1003表示房间,附图标记1003a表示顶板,附图标记1003b表示太阳光所入射的一侧的壁,附图标记1003c表示地板,附图标记1003d表示壁1003b对面的壁,附图标记1004表示坐在椅子上的人,附图标记1005表示站在地板1003c上的人。

如图3所示,房间1003以办公室为例,房间1003的截面(xz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房间1003的高度h3(从地板1003c到顶板1003a的高度)例如为2.7m。窗1002在壁1003b侧设置在距离顶板1003a例如1.8m的部分。窗1002的高度h2例如为1.8m。采光膜1001在窗1002的内表面,设置在不遮挡人的视野的部分(距离顶板1003a例如0.6m的部分)。采光膜1001的高度h1例如为0.6m。

在房间模型1000中,设定人在距离壁1003b例如1m的场所活动。人不处于窗附近的部分d中。窗附近的部分d例如为1m。基于该窗附近的部分d,设定人活动的区域。

此外,人眼的位置设定为距离地板1003c例如0.8m~1.8m。

立于地板1003c的人1005的眼的高度ha例如为1.8m。坐于椅子的人1004的眼的高度hb例如为0.8m。基于这些眼的高度ha、hb,设定上述人的眼的位置的范围。

采光膜1001具有使外部光向顶板1003a行进的功能。向顶板1003a行进的光被顶板1003a反射而照射到室内,从而代替照明。但是,实际上,通过采光膜1001的光不仅向顶板1003a行进,也会向壁1003d或地板1003c行进。此时,通过采光膜1001的光中也存在向位于屋内的人的眼的位置去的光。这样的光会让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在房间模型1000中,令使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的区域为眩光区域ar。眩光区域ar的范围基于上述人的活动区域和人的眼的位置规定。

眩光区域ar是在距离壁1003b例如1m的场所,距离地板1003c例如0.8m~1.8m的区域。

接着,使用图4说明入射到采光膜1001的光的入射角度和从采光膜1001射出的光的出射角度的定义。

图4是入射角度和出射角度的说明图。在图4中,为了方便,省略采光膜1001的基材的图示。在图4中,使水平方向(x方向)与入射到采光膜1001的光所成的角度为入射角度θin,使水平方向与从采光膜1001射出的光所成的角度为出射角度θout。出射角度θout是,以通过采光膜1001的中心(突起部与基材的分界面的中心)的法线方向为0°,以水平方向为基准靠顶板1003a侧为正(+),以水平方向为基准靠地板1003c侧为负(-)的角度。即,出射角度θout以逆时针的角度为正,以顺时针的角度为负。

接着,作为比较例,使用图5和图6说明通过眩光区域ar的光的光量大于后述的阈值e的房间模型。

图5是表示房间模型的比较例的图。在图5中,为了方便,省略窗的图示,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设置在窗的外表面。

如图5所示,通过采光膜1001的光不仅向顶板1003a行进,也向壁1003d或地板1003c行进。通过采光膜1001的光中,也存在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

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出射光的朝向和出射光的分布的图。在图6中,为了方便省略采光膜的图示,将采光膜的中心表示为原点o。在图6中,将来自采光膜的出射光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朝向的范围以范围v表示。此外,将人感觉到晃眼的光量的下限值以阈值e表示。

作为晃眼的指标,有空间眩光指标(ugr)。例如,在办公室环境中,晃眼的标准的上限ugr为21。因此,作为阈值e,能够采用在室内的观测者的位置成为“ugr为21的亮度”的值。

如图6所示,在比较例中,通过采光膜1001(参照图5)的光的大部分存在于范围v,而且,存在于范围v的光的光量超过阈值e。

因此,在比较例中,当通过采光膜1001的光进入人眼时,人感觉到晃眼。

接着,作为改善例1,使用图7和图8说明通过眩光区域ar的光的光量小于阈值e的房间模型。

图7是表示房间模型的改善例1的图。在图7中,为了方便省略窗的图示,改善例1的采光膜1001a设置在窗的外表面。

如图7所示,通过采光膜1001a的光不仅向顶板1003a行进,也向壁1003d或地板1003c行进。通过采光膜1001a的光中,也存在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但是,在改善例1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较少。

图8是表示改善例1的出射光的朝向和出射光的分布的图。在图8中,为了方便省略采光膜的图示,将采光膜的中心表示为原点o。在图8中,将来自采光膜的出射光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范围以范围v表示。此外,将人感觉到晃眼的光量的下限值以阈值e表示。

如图8所示,在改善例1中,通过采光膜1001a(参照图7)的光的极小的一部分存在于范围v,且存在于范围v的光的光量小于阈值e。因此,在改善例1中,即使通过采光膜1001a的光进入人眼,人也不会感觉到晃眼。即,只要能够将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量抑制在人不会感觉到晃眼的程度,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量也可以不是零。

接着,作为改善例2,使用图9和图10说明通过眩光区域ar的光的光量小于阈值e的房间模型。

图9是表示房间模型的改善例2的图。在图9中,为了方便省略窗的图示,改善例2的采光膜1001b设置在窗的外表面。

如图9所示,通过采光膜1001b的光不仅向顶板1003a行进,也向壁1003d或地板1003c行进。通过采光膜1001b的光中,也存在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但是,在改善例2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被分散。

图10是表示改善例2的出射光的朝向和出射光的分布的图。在图10中,为了方便省略采光膜的图示,将采光膜的中心表示为原点o。在图10中,将来自采光膜的出射光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范围以范围v表示。此外,将人感觉到晃眼的光量的下限值以阈值e表示。

如图10所示,在改善例2中,虽然通过采光膜1001b(参照图9)的光的大部分存在于范围v,但存在于范围v的光被分散,因此存在于范围v的光的光量小于阈值e。因此,在改善例2中,即使通过采光膜1001b的光进入人眼,人也不会感觉到晃眼。即,只要能够使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分散至人不会感觉到晃眼的程度,则也可以存在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

接着,使用图11和图12说明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是,在比较例中,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隔开间隔。即,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基材10在突起部11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露出。

使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的间隔为s,使突起部11的排列方向(z方向)的中心距为p时,多个突起部11的间隔s和中心距离p均相等。例如,间隔s例如为5μm~10μm。此外,在多个突起部11中,间隔s与突起部11的宽度w的比s/w例如为0.125程度(s/w>0.1)。

从采光膜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由入射到采光膜的光的入射位置和入射角度θin决定。

接着,使用图13说明在光从采光膜的上方射入时,入射到采光膜的光的入射位置与从采光膜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的关系。

图13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通过采光膜1001的光的行进方向的图。

如图13所示,从采光膜1001的上方射入的光中,在入射位置k0,从突起部11的端面11a向突起部11的内部入射的光l0,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突起部11与间隙部12的分界面)全反射,再次向采光膜1001的上方射出。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反射的光l0,被引导至屋内的顶板或屋内的深处,对屋内进行照明。

从采光膜1001的上方射入的光中,在入射位置k1,入射到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的光l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1不被侧面11c1反射而透过突起部11,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基材10与空气的分界面)全反射,向采光膜1001的下方射出。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反射的光l1向屋外行进。

从采光膜1001的上方射入的光中,在入射位置k2入射到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的光l2,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2,不被侧面11c1反射而透过突起部11,向采光膜1001的下方射出。存在透过突起部11的光l2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情况。

接着,使用图14说明光从采光膜的上方射入时的、入射到采光膜的光的入射角度θin与从采光膜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的关系。

图14是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光的入射角度θin与出射角度θout的关系的图。在图14中,横轴为入射角度θin(°),纵轴为出射角度θout(°)。此外,标绘点i表示入射到突起部11的光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全反射的情况,标绘点ii表示入射到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的光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全反射的情况,标绘点iii表示入射到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的光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全反射的情况,标绘点iv表示入射到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的光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1、11c2或端面11b折射的情况,标绘点v表示入射到突起部11的光不改变角度地直接透过的情况,标绘点vi表示入射到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的光不改变角度地直接透过的情况。另外,图14是基于使突起部11的宽度w为23μm、突起部11的间隔s为7μm、突起部11的高度h为20μm、突起部11的角度α1和α2分别为76°、突起部11的折射率和基材10的折射率分别为1.49而进行的模拟结果所制作得到的。

根据图14所示可知,从采光膜1001射出的光的出射角度θout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入射到采光膜1001的光的入射角度θin。此外,入射到突起部11的光的射出方向和入射到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的光的射出方向相互不同。

接着,使用图15说明光从采光膜的上方射入时的、入射到采光膜的光的入射角度θin与从采光膜射出的光的光通量的关系。

图15是表示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光的入射角度θin与光通量的关系的图。在图15中,横轴为入射角度θin(°)、纵轴为光通量(×103lm)。此外,曲线cv1表示从采光膜1001的上方射入的光中向顶板1003a行进的光的光通量,曲线cv2表示从采光膜1001的上方射入的光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另外,图15是基于使突起部11的宽度w为30μm、突起部11的间隔s为5μm、突起部11的高度h为40μm、突起部11的角度α1为70°、突起部11的角度α2为80°、突起部11的折射率和基材10的折射率分别为1.49而进行的模拟结果所制作得到的。

如图15所示,向顶板1003a行进的光的光通量在入射角度θin成为46°之前维持为200×103lm以上的值。但是,当入射角度θin超过46°时,光通量急剧下降,当入射角度θin超过56°时,光通量低于50×103lm。

另一方面,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在入射角度θin成为50°之前维持为20×103lm以下的值。但是,当入射角度θin超过50°时光通量急剧增加,当入射角度θin为54°时光通量为最大值。而且,当入射角度θin超过54°时光通量急剧下降,当入射角度θin超过60°时光通量低于20×103lm。

接着,使用图16说明以眩光区域ar中光通量为最大值的入射角度θin附近的入射角度、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的光的入射角度θin与从采光膜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的关系。

图16是用于说明以眩光区域ar中光通量为最大值的入射角度θin附近的入射角度(50°~60°)、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1001的光的行进方向的图。在图16中,将相对于采光膜1001以50°的入射角度θin入射的光表示为la,以54°的入射角度θin入射的光表示为lb,以60°的入射角度θin入射的光表示为lc。

如图16所示,入射角度θin为50°且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1001的光la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a不被侧面11c1反射而透过突起部11,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突起部11与间隙部12的分界面)全反射,再次向采光膜1001的上方射出。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反射的光la被引导至屋内的顶板或屋内的深处,对屋内进行照明。

入射角度θin为54°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1001的光lb,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b,不被侧面11c1反射地透过突起部11,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向采光膜1001的下方射出。存在透过突起部11的光lb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情况。

入射角度θin为60°且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1001的光lc,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c,不被侧面11c1反射地透过突起部11,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基材10与空气的分界面)全反射,向采光膜1001的下方射出。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反射的光lc向屋外行进。

本发明者精心研究结果得知,为了使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降低,只要在采光膜1001中,使在54°的入射角度θin附近入射到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的光中的从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通过的光的光通量降低即可。于是,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中,采用了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相连接的结构(参照图1和图2)。

以下,使用图1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的作用。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的作用的图。

如图17所示,入射角度θin为54°且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入射到采光膜1的光lb,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b,不被侧面11c1反射地透过突起部11,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相连接,因此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的光lb,不会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而入射到与所透过的突起部11相邻的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该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b透过该突起部11,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基材10与空气的分界面)全反射,向采光膜1的下方射出。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反射的光lb向屋外行进。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相连接,因此能够抑制从采光膜1的上方入射的光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而向眩光区域ar行进。由此,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

此外,在该结构中,利用保护部件13覆盖突起部11的上部。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间隙部12,而导致采光膜1的性能劣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材10和突起部11,使用无色透明的部件,但基材10和突起部11的颜色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为了调整取入屋内的光的色温,也可以使基材10、突起部11的颜色带有淡黄色、橙色或蓝色等颜色。此外,考虑到设计性等,也可以使基材10和突起部11的一部分或全部着色为红色或蓝色等。由此,能够应用于彩色玻璃等。但是,在该情况下,为了满足作为窗户的用途,必须具有能够看见对面的程度的可见光透射率。基材10和突起部11作为具有光透射性的部件构成,本说明书中的“具有光透射性”是指具有至少能够看到对面的程度的可见光透射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1构成为一定宽度的条纹状的突起部,但突起部1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多个突起部11的各个在大致一个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上述一个方向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材10的1边平行的方向,就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处,“多个突起部的各个在大致一个方向具有长边方向”例如是指下述情况。即,使像荧光那样各向同性地扩散的光从保护部件13侧(基材10的形成有突起部11的一侧)向基材10的内部入射,测定向多个突起部11的外部射出的光的极角亮度分布。此时,在存在从多个突起部11射出的光的亮度相对较强的方向和相对较弱的方向时,称为“突起部在大致一个方向具有长边方向”。与亮度相对较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上述“一个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突起部11中,举例说明了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相连接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多个突起部11中,也可以使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间隔s与突起部11的宽度w的比s/w为0.1以下。以下,使用图43进行说明。

图4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的s/w与光通量的关系的图。在图43中,横轴为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间隔s与突起部11的宽度w的比s/w,纵轴为光通量(×103lm)。

另外,纵轴为以54°的入射角度θin入射到采光膜1的光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图43是使太阳光的照度为11万勒克斯时的计算结果。

如图43所示,当比s/w超过0.1时,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逐渐增加,比s/w为0.225且光通量超过300×103lm。

与此相对,当比s/w为0.1以下时,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一定,光通量低于30×103lm。由此,通过使比s/w为0.1以下,能够减少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

[第二实施方式]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膜2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10侧的端缘隔开间隔,即在基材10的一个面,基材10在突起部11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露出。不同点还在于,在基材10的一个面,在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光吸收体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多个突起部11的间隔s一定,也可以使该间隔s不规则。通过使多个突起部11以不规则的间隔相互相邻地配置,能够抑制在多个突起部11规则形成时发生的干涉条纹的产生。

作为光吸收体14,能够使用例如黑抗蚀剂等具有光吸收性和感光性的黑色树脂(树脂材料)、黑墨等有机材料、颜料、色素等透射率为2%~3%的材料。另外,在这之外,只要是能够吸收可见光的材料,则能够使用各种材料。此外,透射率能够通过调整光吸收体14的吸收材料的浓度或调整光吸收体14的厚度、面积而进行控制。

以下,使用图1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2的作用。

如图18所示,以54°的入射角度θin,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2的光lb,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b,不被侧面11c1反射地透过突起部11,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材10的一个面,在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光吸收体14,因此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的光lb,不会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而被光吸收体14吸收。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2,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光吸收体14,因此能够抑制从采光膜2的上方入射的光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而向眩光区域ar行进。由此,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

[第三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膜3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代替光吸收体14,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5。

第二突起部15在大致一个方向(y方向)具有长边方向,上述一个方向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材10的1边平行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突起部15构成为在y方向延伸的一定宽度的条纹状的突起部。

第二突起部15的长边方向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材10的1边平行的方向。第二突起部15的截面(xz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第二突起部15具有相对于基材10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15b。

当使第二突起部15的短边方向(z方向)的宽度为w2,第二突起部15的基材10的法线方向(x方向)的高度为h2时,第二突起部15的宽度w2小于多个突起部11的间隔s,第二突起部15的高度h2小于突起部11的高度h。

使第二突起部15的基材10侧的端面15c与第二突起部15的侧面15a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γ1、使第二突起部15的基材10侧的端面15c与第二突起部15的侧面15b(倾斜面)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γ2时,第二突起部15的角度γ1大于第二突起部15的角度γ2。例如,角度γ1例如为70°~100°,角度γ2例如为10°~30°。

作为第二突起部15,能够使用例如与突起部11同样的材料。第二突起部15的折射率与突起部11或基材10的折射率相同或比它们大。例如,第二突起部15的折射率为1.5程度。

以下,使用图19和图2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3的作用。

如图19所示,以54°的入射角度θin,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3的光lb,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b,不被侧面11c1反射而透过突起部11,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5,因此,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的光lb,入射到第二突起部15。入射到第二突起部15的光lb,被第二突起部15的倾斜面15b折射,且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基材10与空气的分界面)折射,向采光膜3的下方射出。

图20是表示应用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膜3的房间模型的图。

在图20中,为了方便省略窗的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膜3设置在窗的外表面。

如图20所示,被第二突起部15的倾斜面15b(参照图19)折射的光lb向窗附近的部分d行进。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3,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5,因此能够抑制从采光膜3的上方入射的光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而向眩光区域ar行进。由此,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

[第四实施方式]

图2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膜4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三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代替第二突起部15,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6。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部15具有使从采光膜3的上方入射的光向窗附近的部分d行进的功能,而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部16具有使从采光膜4的上方入射的光向顶板行进的功能。

当使第二突起部16的基材10侧的端面16c与第二突起部16的侧面16a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γ11,第二突起部16的基材10侧的端面16c与第二突起部16的侧面16b(倾斜面)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γ21时,第二突起部16的角度γ11大于第二突起部16的角度γ21。此外,第二突起部16的角度γ11小于第二突起部15的角度γ1,且第二突起部16的角度γ21大于第二突起部15的角度γ2。例如,角度γ11例如为70°~90°,角度γ21例如为30°~50°。

以下,使用图21和图2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4的作用。

如图21所示,以54°的入射角度θin,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4的光lb,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b,不被侧面11c1反射而透过突起部11,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6,因此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的光lb,入射到第二突起部16。入射到第二突起部16的光lb,被第二突起部15的倾斜面16b折射,且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基材10与空气的分界面)折射,向采光膜4的上方射出。

图22是表示应用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膜4的房间模型的图。

在图22中,这了方便省略窗的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膜4设置在窗的外表面。

如图22所示,被第二突起部16的倾斜面16b(参照图21)折射的光lb,不朝向眩光区域ar,而向顶板1003a行进。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4,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6,因此能够抑制从采光膜4的上方入射的光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而向眩光区域ar行进。由此,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

[第五实施方式]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膜5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三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代替第二突起部15,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7。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部15具有使从采光膜3的上方入射的光被倾斜面15b折射的结构,而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部17具有使从采光膜5的上方入射的光被倾斜面17a折射的结构。

当使第二突起部17的基材10侧的端面17c与第二突起部17的侧面17a(倾斜面)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γ12,第二突起部17的基材10侧的端面17c与第二突起部17的侧面17b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γ22时,第二突起部17的角度γ12与第二突起部17的角度γ22相等。此外,第二突起部17的角度γ12小于第二突起部15的角度γ1,且第二突起部17的角度γ22大于第二突起部15的角度γ2。例如,角度γ12和角度γ22分别例如为50°~80°。

以下,使用图23和图2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5的作用。

如图23所示,以54°的入射角度θin,在突起部1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5的光lb,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入射到突起部11的侧面11c1的光lb,不被侧面11c1反射而透过突起部11,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7,因此被突起部11的侧面11c2折射的光lb,入射到第二突起部17。入射到第二突起部17的光lb,被第二突起部17的倾斜面17a折射,且被基材10的另一个面(基材10与空气的分界面)折射,向采光膜5的下方射出。

图24是表示应用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膜5的房间模型的图。

在图24中,为了方便省略窗的图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膜5设置在窗的外表面。

如图24所示,被第二突起部17的倾斜面17a(参照图23)折射的光lb向窗附近的部分d行进。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5,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的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二突起部17,因此能够抑制从采光膜5的上方入射的光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11之间而向眩光区域ar行进。由此,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到第五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二突起部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二突起部只要具有相对于基材10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即可,例如,第二突起部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或为不定形。第二突起部只要具有使从采光膜的上方入射的光向顶板1003a或窗附近的部分d等眩光区域ar以外的区域行进的功能即可。

[第六实施方式]

图2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膜6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在多个突起部6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61的基材10侧的端缘隔开间隔,即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基材10在突起部61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突起部61的非形成区域)露出。不同点还在于,多个突起部61中,侧面61c2的倾斜角度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分阶段地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部61的间隔s可以一定,也可以不规则。但是,通过使多个突起部61以不规则的间隔相互相邻地配置,能够抑制多个突起部61规则形成时发生的干涉条纹的产生。

突起部61的侧面61c2具有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不同的倾斜角度。突起部61的侧面61c2的截面形状为折线状的倾斜面。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61的侧面61c2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3个倾斜面61c20、61c21、61c22。

当使突起部61的基材10侧的端面61b与突起部61的倾斜面61c20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α20,突起部61的基材10侧的端面61b与突起部61的倾斜面61c21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α21,突起部61的基材10侧的端面61b与突起部61的倾斜面61c22所成的角度为α22时,突起部61的角度α21小于突起部61的角度α20,且突起部61的角度α22小于突起部61的角度α21(α20>α21>α22)。例如,角度α20例如为80°~85°,角度α21例如为75°~80°,角度α22例如为70°~75°。

以下,使用图2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6的作用。

如图25所示,以54°的入射角度θin,在突起部61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6的光lb,入射到突起部61的侧面61c1。入射到突起部61的侧面61c1的光lb,不被侧面61c1反射而透过突起部61,被突起部61的侧面61c2折射。由突起部61的侧面61c2中的倾斜面61c20折射的光lb0,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61之间,向采光膜6的下方射出。透过突起部61的光lb0,向眩光区域ar的方向vout中的方向vout0行进。

同样,由突起部61的侧面61c2中的倾斜面61c21折射的光lb1,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61之间,向采光膜6的下方射出。透过突起部61的光lb1,向眩光区域ar的方向vout中的方向vout1行进。此外,由突起部61的侧面61c2中的倾斜面61c22折射的光lb2,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61之间,向采光膜6的下方射出。透过突起部61的光lb2,向眩光区域ar的方向vout中的方向vout2行进。

由突起部61的侧面61c2折射的光,均向眩光区域ar的方向vout行进。但是,由倾斜角度不同的3个倾斜面61c20、61c21、61c22分别折射的光,分别向相互不同的方向vout0、vout1、vout2行进。即,由突起部61的侧面61c2折射的光,不是集中于眩光区域ar的特定方向而行进,而是分散地向相互不同的方向行进。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6,因为突起部61的侧面61c2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3个倾斜面61c20、61c21、61c22,所以能够使从采光膜6的上方入射的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分散。由此,能够使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分散至人不会感觉到晃眼的程度,从而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突起部61的侧面61c2的倾斜角度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分阶段地变化,突起部61的侧面61c2是截面形状为折线状的倾斜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突起部的侧面的倾斜角度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连续地变化,突起部的侧面是截面形状为曲线状的倾斜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突起部61的侧面61c2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3个倾斜面61c20、61c21、61c2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突起部的侧面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2个倾斜面或4个以上的多个倾斜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突起部61的侧面61c2的倾斜角度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分阶段地变化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突起部61的侧面61c1的倾斜角度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分阶段地变化或连续地变化。此外,突起部61的侧面61c1和侧面61c2这两个侧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分阶段地变化或连续地变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在全部的多个突起部61中,侧面的倾斜角度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例如也可以是,在多个突起部61中的一部分的突起部61中,侧面的倾斜角度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即,在多个突起部61中,包括侧面的倾斜角度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6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突起部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突起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基材10侧到基材10的相反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第七实施方式]

图2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采光膜7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在多个突起部70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70的基材10侧的端缘隔开间隔,即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基材10在突起部70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突起部70的非形成区域)露出。不同点还在于,多个突起部70中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部70的间隔s可以一定,也可以不规则。通过使多个突起部70以不规则的间隔相互相邻地配置,能够抑制多个突起部70规则形成时发生的干涉条纹的产生。

多个突起部70(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3个突起部71、72、73)中,侧面70c2(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3个侧面71c2、72c2、73c2)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

当使突起部71的基材10侧的端面71b与突起部71的侧面71c2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α3,突起部72的基材10侧的端面72b与突起部72的侧面72c2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α31,突起部73的基材10侧的端面73b与突起部73的侧面73c2所成的角度为α32时,突起部72的角度α31大于突起部71的角度α3,且突起部73的角度α32大于突起部72的角度α31(α3<α31<α32)。例如,角度α3例如为70°~75°,角度α31例如为75°~80°,角度α32例如为80°~85°。

以下,使用图2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7的作用。

如图26所示,以54°的入射角度θin,在突起部70的非形成区域中,入射到采光膜7的光lb,入射到突起部70的侧面70c1。入射到突起部70的侧面70c1的光lb,不被侧面70c1反射而透过突起部70,被突起部70的侧面70c2折射。被突起部70的侧面70c2中的突起部71的侧面71c2折射的光lb0,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71、72之间,向采光膜7的下方射出。透过突起部71的光lb0,向眩光区域ar的方向vout中的方向vout30行进。

同样,被突起部70的侧面70c2中的突起部72的侧面72c2折射的光lb1,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72、73之间,向采光膜7的下方射出。透过突起部72的光lb1,向眩光区域ar的方向vout中的方向vout31行进。此外,被突起部70的侧面70c2中的突起部73的侧面73c2折射的光lb2,通过相邻的2个突起部70之间(突起部73与在比该突起部73靠下方的位置与突起部73相邻的突起部之间),向采光膜7的下方射出。透过突起部73的光lb2,向眩光区域ar的方向vout中的方向vout32行进。

被突起部70的侧面70c2折射的光,均向眩光区域ar的方向vout行进。但是,被倾斜角度不同的3个侧面71c2、72c2、73c2分别折射的光,分别向相互不同的方向vout30、vout31、vout32行进。即,被突起部70的侧面70c2折射的光,不是集中于眩光区域ar的特定方向而行进,而是分散地向相互不同的方向行进。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7,在3个突起部71、72、73中各个侧面71c2、72c2、73c2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因此能够使从采光膜7的上方入射的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分散。由此,能够使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分散至人不会感觉到晃眼的程度,从而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在多个突起部70中侧面70c2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多个突起部70中侧面70c1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在多个突起部70中侧面70c1和侧面70c2这两者的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在全部的多个突起部70中,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例如也可以是,在多个突起部70中的一部分突起部中,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即,在多个突起部70中,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70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和第七实施方式中,基材10从突起部的非形成区域露出,但也可以是在该区域中,具有光透射性的部件重叠于基材10的一个面而形成。即可以是,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中,在基材10的一个面形成的具有光透射性的部件从突起部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露出。作为这样的部件,能够举出使对紫外线、红外线遮光而透过可见光的部件等。此时,也能够使入射到突起部的非形成区域的可见光向采光膜的下方射出。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到第七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在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的基材10侧的端缘隔开间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在全部的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的基材10侧的端缘隔开间隔。例如也可以是,在多个突起部中的一部分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的基材10侧的端缘隔开间隔。即,在多个突起部中,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第八实施方式]

图27(a)~(c)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突起部与间隙部的平面形状的变化的平面图。

这些变化能够应用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七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结构中。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中能够应用于多个突起部(间隙部)中的一部分突起部(间隙部)。

在图27(a)~(c)中,附图标记18为突起部,附图标记19为间隙部。

但也可以是,附图标记18为间隙部,附图标记19为突起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图27(a)表示突起部18和间隙部19形成为在y方向具有长边方向的条纹状的例子。在图27(a)中,突起部18间的间隙部19的宽度一定,但突起部18的宽度是随机的。在该采光膜100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图27(b)表示多个间隙部19以像树枝那样不规则弯曲或分支的状态形成的例子。在该例子中,例如,在基材10的整面形成作为突起部18的材料的透明的抗蚀剂层,在该抗蚀剂层形成多个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充满空气等气体,由此形成突起部18和间隙部19。

多个开口部18a(间隙部19)分别在大致一个方向具有长边方向。上述一个方向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材10的1边平行的方向。采光膜101以与上述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贴合于窗玻璃的玻璃基板。在该采光膜101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处,“多个开口部分别在大致一个方向具有长边方向”是指例如以下情况。即,从基材10的形成有突起部18的一侧向基材10的内部入射像荧光那样各向同性地扩散的光,测定射出到多个突起部18的外部的光的极角亮度分布。此时,在从多个突起部18射出的光的亮度存在相对较强的方向和相对较弱的方向时,称为“开口部在大致一个方向具有长边方向”。与亮度相对较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上述“一个方向”。

图27(c)表示突起部18的形状为在一个方向具有长轴的例子。在图27(c)中,突起部18的形状为椭圆,但突起部18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

突起部18的形状也可以为长方形或菱形等其它形状。采光膜102以与突起部18的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贴合于窗玻璃的玻璃基板。在该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图28是第九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03的部分平面图。

采光膜103能够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中能够应用于多个突起部(间隙部)中的一部分突起部(间隙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中,在基材的一个面,形成有延伸方向彼此相同的多个条纹状的突起部。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03中,在基材10的一个面,形成有延伸方向彼此不同的多个条纹状的突起部11。

在基材10的一个面设置有多个倾斜(tiling)区域(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倾斜区域ta1~ta6)。在多个倾斜区域的各个中,形成有彼此平行地配置的多个条纹状的突起部11。在相互相邻的2个倾斜区域中,突起部11的延伸方向相互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采光膜103,设置有6种倾斜区域(第一倾斜区域ta1、第二倾斜区域ta2、第三倾斜区域ta3、第四倾斜区域ta4、第五倾斜区域ta5和第六倾斜区域ta6)。6种倾斜区域以在y方向和z方向上形成为3行2列的方式排列为矩阵状由此形成1个单位区域。这样的单位区域在y方向和z方向上不隔开间隙地排列配置在基材10的一个面。

配置在第一倾斜区域ta1的多个突起部11的延伸方向,为相对于y方向顺时针地倾斜25°的方向。配置于第二倾斜区域ta2的多个突起部11的延伸方向,为相对于y方向顺时针地倾斜15°的方向。配置在第三倾斜区域ta3的多个突起部11的延伸方向,为相对于y方向顺时针地倾斜5°的方向。配置在第四倾斜区域ta4的多个突起部11的延伸方向,为相对于y方向逆时针地倾斜5°的方向。配置在第五倾斜区域ta5的多个突起部11的延伸方向,为相对于y方向逆时针地倾斜15°的方向。配置于第六倾斜区域ta6的多个突起部11的延伸方向,为相对于y方向逆时针地倾斜25°的方向。

在假设不将采光膜分割为多个倾斜区域的情况下,光入射到顶板的区域限定于顶板的比较窄的区域。由于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与窗的一边平行地配置,因此入射到采光膜的光的行进方向和从采光膜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从顶板侧看是相同方向。因此,光入射到顶板的区域成为与窗同等程度的宽度较窄的区域,光入射到顶板光的位置也会由于光入射到窗的方位而存在大幅偏差。

与此不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03,突起部的反射方向在每个倾斜区域中不同,因此从采光膜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在左右方向上被分散。因此,光入射到顶板的区域成为宽度比窗大的区域,光入射到顶板的位置也不易由于光入射到窗的方位而产生偏差。由此,在使用这样的采光膜时,能够对房间的较大的范围进行照明,此外,即使太阳由于时间段的不同而方位发生变化,也不易受到其影响。

[第十实施方式]

图29是第十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04的部分平面图。图29(a)是表示设置于采光膜104的多个倾斜区域的平面图,图29(b)是表示多个倾斜区域的配置的平面图。

采光膜104能够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九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结构。能够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多个突起部(间隙部)中的一部分突起部(间隙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九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九实施方式的采光膜中,在基材的一个面,形成有从基材的法线方向看时直线状延伸的条纹状的突起部。突起部的延伸方向在途中不变化,而总是朝向相同方向。与此不同,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04中,在基材10的一个面,形成有从基材10的法线方向看时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突起部11。

在基材10的一个面设置有多个倾斜区域(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倾斜区域ta7、ta8)。在多个倾斜区域的各个中,形成有从基材10的法线方向看时配置为同心圆状的多个圆弧状的突起部11。在相互相邻的2个倾斜区域中,圆弧的凸出方向相互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采光膜104,设置有2种倾斜区域(第七倾斜区域ta7、第八倾斜区域ta8)。第七倾斜区域ta7和第八倾斜区域ta8分别具有鸢形的形状。鸢形指的是四边形的一种,是相邻的2个边的长度相等的组存在2组的图形。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鸢形的形状,采用4个内角为120°、90°、60°、90°的形状。

在第七倾斜区域ta7和第八倾斜区域ta8中,形成有以内角为60°的顶点为中心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同心圆状的突起部11。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与图27所示的图形同样,形成为光射出端面的面积大于光入射端面的面积的梯形形状。在基材10,截面形状彼此相同的多个突起部11隔开一定的间隔配置为同心圆状。

第七倾斜区域ta7和第八倾斜区域ta8,除了以圆弧的凸出方向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形成为上下反转的形状以外,为相同形状。第七倾斜区域ta7和第八倾斜区域ta8在y方向和z方向上没有间隙地排列配置在基材10的一个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04中,突起部11的延伸方向在1个突起部内变化,因此能够使从采光膜104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向多个方向分散。因此,能够照明房间的较大的范围,此外,即使太阳的方位由于时间段而发生变化,也不易受到其影响。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30(a)~(k)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突起部的截面形状变化的截面图。

这些变化能够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十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中,除了图30(f)所示的截面形状变化之外,能够应用于多个突起部中的一部分突起部。

图30(a)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例子。在该例子中,突起部11的侧面与基材10的法线方向平行,因此对于在基材10的法线方向行进的光的透射率最高。由此,在经由采光膜观察外部的景色时,透明性最高。

图30(b)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的例子。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是与基材10的法线方向平行的水平面,但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是相对于基材10的法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入射到突起部11的保护部件13侧的端面的光被该倾斜面反射,被引导至屋内的顶板、屋内的深处。反射外部光的倾斜面向顶板侧倾斜,因此与图30(a)的例子相比,能够使从突起部射出的光的射出角度较大。

图30(c)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的例子,但与图30(b)的例子的不同点在于,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向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当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倾斜时,存在被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反射的光不被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反射,而直接从+z方向侧的侧面向外部射出的情况。此时,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向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因此光的行进方向近乎水平。由此,照射顶板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图30(d)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的例子,与图30(b)的例的不同点在于,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向-z方向侧(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在该例子中,倾斜面(反射面)向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因此与图30(a)的例子相比,向顶板侧去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图30(e)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例子。突起部11的2个侧面是相对于基材10的法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反射面)向顶板的相反侧倾斜。因此,与图30(d)的例子同样,向顶板侧去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图30(f)表示突起部的形状为梯形的例子。突起部11的2个侧面均为倾斜面,但其倾斜方向与图30(c)的例子相反。在该例子中,也与图30(d)的例子同样,向顶板侧去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图30(g)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例子,但突起部的2个侧面的倾斜方向与图30(e)的例子相反。在该例子中,突起部11的纸面下侧的侧面向顶板侧倾斜,因此与图30(b)的例子同样,能够使从突起部射出的光的出射角度变大。

图30(h)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的例子,与图30(d)的例子的不同点在于,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向-z方向侧(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在该例子中,也与图30(d)的例子同样,向顶板侧去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图30(i)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例子。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向-z方向侧(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但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向+z方向侧(顶板侧)倾斜。在该例子中,倾斜面(反射面)向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因此向顶板侧去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图30(j)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例子,与图30(i)的例子的不同点在于,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与基材10的法线方向平行。在该例子中,也与图30(i)的例子同样,向顶板侧去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图30(k)表示突起部1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例子,与图30(i)的例子的不同点在于,突起部11的+z方向侧的侧面向-z方向侧(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在该例子中,也与图30(i)的例子同样,向顶板侧去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进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31(a)~(d)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利用方式的变化的截面图。

这些变化能够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采光膜的正反两面中的基材10侧的面(隔着基材10与突起部相反的一侧的面)称为第一面,将保护部件13侧的面(隔着基材10的突起部侧的面)称为第二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图31(a)表示采光膜1的第二面经由粘接层20粘接于玻璃基板21的屋内侧的面的例子。采光膜1以基材10侧朝向外侧的方式贴合于玻璃基板21的一个面。由采光膜1和玻璃基板21形成窗玻璃200。

图31(b)表示采光膜1的第一面经由粘接层20粘接于玻璃基板21的屋外侧的面的例子。采光膜1以保护部件13侧朝向外侧的方式贴合于玻璃基板21的一个面。由采光膜1和玻璃基板21形成窗玻璃201。

图31(c)表示在采光膜1中不具有保护部件13的结构的采光膜1a的第二面经由粘接层20粘接于玻璃基板21的屋内侧的面的例子。由采光膜1a和玻璃基板21形成窗玻璃202。在该结构中,突起部11被夹在玻璃基板21与基材1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间隙部12,导致采光膜1a的性能劣化。

图31(d)表示采光膜1不贴合于玻璃基板,而作为采光膜单体使用的例子。采光膜1仅在需要的时候像帘子一样从窗户垂下使用。在不需要时,为了不造成阻碍,卷绕成筒状地设置在窗的上部。

[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32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3的部分立体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3中,不是将具有突起部的采光膜贴合于玻璃基板21,而是在玻璃基板21上直接形成突起部11。即,本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3包括:玻璃基板21;相互相邻地形成在玻璃基板21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11;形成在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间隙部12;和隔着多个突起部11设置在玻璃基板21的相反侧的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基板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多个突起部11在玻璃基板21的相反侧设置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基板22,但也可以不设置保护基板22。

即,只要至少设置有玻璃基板21即可。此外,也可以代替保护基板22,设置具有可挠性的保护膜。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1的与玻璃基板21相反的一侧(保护基板22侧)的端面构成为光入射端面,突起部11的玻璃基板21侧的端面构成为光射出端面。

突起部11的玻璃基板21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突起部11的保护基板22侧的端面的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玻璃基板21侧的端缘相连接。

多个突起部11分别在大致一个方向具有长边方向。上述一个方向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玻璃基板21的1边平行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突起部11分别构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定宽度的条纹状的突起部,但突起部1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单独的多个突起部11形成在玻璃基板21上,也可以像图27(b)那样,突起部11在玻璃基板21的整面连续地形成。例如可以是,在玻璃基板21的整面形成作为突起部11的材料的透明的抗蚀剂层,在该抗蚀剂层形成多个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充满空气等气体,由此形成突起部11和间隙部12。

这样的窗玻璃包括:玻璃基板21;形成在玻璃基板21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突起部11;在突起部11形成的相互相邻的多个开口部;形成在上述开口部的间隙部12;隔着突起部11设置在玻璃基板21的相反侧的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基板22。

此外,在此之外,关于突起部11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十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3不存在作为突起部11的基底件的基材,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0、201相比,透明性较高。此外,突起部11在玻璃基板21上直接形成,因此不需要贴合采光膜的工序,能够实现部件数的削减和制造工序的简化。

此外,在该结构中,由保护基板22覆盖突起部11的上部。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间隙部12而导致窗玻璃203的采光性能劣化。

[第十四实施方式]

图33(a)、(b)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卷帘300的概略结构图。图33(a)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卷帘300的立体图。图33(b)是在卷帘300中使用的采光膜301的部分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33(a)所示,卷帘300包括:采光膜301;将采光膜301绕轴芯27a卷绕的卷绕机构27;和收纳轴芯27a和卷绕机构27的收纳部28。

收纳部28设置在窗30的上部。卷绕在收纳部28中的采光膜301,能够通过将安装于采光膜301的下端部的线绳29向下侧牵拉而被卷出。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卷绕机构27是拉绳式的卷绕机构,但也可以是链条式的卷绕机构。

如图33(b)所示,采光膜301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10;相互相邻地形成在基材10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11;形成在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间隙部12;隔着多个突起部11设置在基材10的相反侧的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膜31;和隔着基材10设置在形成有多个突起部1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光透射性的装饰膜32。

装饰膜32是绘有图像或施有装饰的膜。通过将形成有突起部11的基材10重叠于这样的装饰膜32,能够提供设计性优异的采光膜。装饰膜32利用粘接层33粘接于基材10,但也可以与保护膜31粘接。

[第十五实施方式]

图34(a)、(b)是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采光百叶窗400的部分立体图。图34(a)表示将采光膜401设置在水平方向的状态,图34(b)表示使采光膜401倾斜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34(a)所示,采光百叶窗400包括:形成为梯子状的梯绳38;和以排列状态支承于梯绳38的多个带状的采光膜401。

梯绳38包括:从采光膜401的宽度方向两侧垂下的2根垂直绳带34、35;和在铅垂方向上在彼此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水平地架设于2根垂直绳带34、35之间的多个水平绳带37。水平绳带37包括夹着采光膜401的上下面的一对绳带36a、36b。

如图34(b)所示,将2根垂直绳带34、35的一者向铅垂上方向牵拉,将另一者向铅垂下方向牵拉,由此水平绳带37倾斜。在多个水平绳带37分别支承采光膜401,由此多个采光膜401在铅垂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

图35是在采光百叶窗400中使用的采光膜401的部分立体图。

采光膜401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39;相互相邻地形成在基材39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11;形成在突起部11彼此之间的间隙部12;和隔着多个突起部11设置在基材39的相反侧的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基板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多个突起部11在基材39的相反侧设置有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基板40,但也可以不设置保护基板40。即,只要至少设置有基材39即可。此外,也可以代替保护基板40,而设置具有可挠性的保护膜。

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1的与基材39相反的一侧(保护基板40侧)的端面构成为光入射端面,突起部11的基材39侧的端面构成为光射出端面。

突起部11的基材39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突起部11的保护基板40侧的端面的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突起部11中,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1的基材39侧的端缘相连接。

作为基材39,能够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材10同样的部件。但是,为了在使梯绳38倾斜时形状能够保持,作为基材39,使用具有能够维持形状的程度的刚性的光透射性的膜。基材39以一定宽度形成为在y方向上细长的结构。

多个突起部11分别在大致一个方向具有长边方向。上述一个方向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材39的1边平行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突起部11分别构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定宽度的条纹状的突起部,但突起部1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单独的多个突起部11形在基材39上,但也可以如图27(b)所示,突起部11在基材39的整面连续形成。例如,在基材39的整面形成作为突起部11的材料的透明的抗蚀剂层,在该抗蚀剂层形成多个开口部,通过使该开口部充满空气等气体,而形成突起部11和间隙部12。

这样的采光膜401包括:基材39;形成在基材39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突起部11;在突起部11形成的相互相邻的多个开口部;形成在上述开口部的间隙部12;和隔着突起部11设置在基材39的相反侧的具有光透射性的保护基板40。

此外,在此之外,关于突起部11的结构,能够应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十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

图36(a)、(b)是用于说明采光百叶窗的作用的图。

在图36(a)、(b)中,+z方向侧为铅垂上方,-z方向侧为铅垂下方。突起部11在水平方向即y方向上以一定的宽度形成为条纹状。

如图36(a)所示,在采光膜401垂直立起的状态下,突起部11的高度方向配置在水平方向,因此入射到采光膜401的光,在大致镜面反射的方向上被反射而向采光膜401射出。由此,对顶板侧照明。

另一方面,如图36(b)所示使采光膜401倾斜的倾倒状态下,突起部11的高度方向向-z方向侧(顶板侧的相反侧)倾斜,因此与图36(a)的例子相比,向顶板侧去的光的比例变小,向屋内的深处去的光的比例变大。

这样,通过控制采光膜401的倾斜,能够控制从采光膜401射出的光的方向。由此,通过根据房间的大小、窗的朝向、时间、季节等由居住者适当地控制其方向,能够将屋内的照明状态总是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第十六实施方式]

图37(a)、(b)是第十六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4的概略结构图。

图37(b)是沿图37(a)的d-d′线的窗玻璃204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37(a)所示,窗玻璃204是比人的身高还要高的大型的窗玻璃。通常人向外看时利用的区域为c2,比区域c2高的区域c1主要用作采光区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不会遮挡人的视野的区域c1设置有采光膜的突起部。

如图37(b)所示,采光膜5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相同。采光膜50的基材10贴合于玻璃基板21的整面,但突起部11仅配置在区域c1,而不配置在区域c2。由此,成为观察外部的景色时的透明性高,且采光性也优异的窗玻璃。

[第十七实施方式]

图38是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5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十六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基材10配置在区域c1和区域c2这两者中,且突起部11仅配置在区域c1,与此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10和突起部11这两者均仅配置在区域c1。即,采光膜51仅设置在区域c1。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10仅配置在区域c1,因此与第十六实施方式相比部件的成本减少。此外,在区域c2不设置基材10,由此能够使观察外部的景色时的透明性更高。

[第十八实施方式]

图39是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6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窗玻璃206包括:玻璃基板21;和贴合于玻璃基板21的一个面的采光膜52。采光膜52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基材10的形成有突起部11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有光散射膜44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光散射膜44是在透明膜45的内部分散有散射颗粒46的结构。采光膜52以基材10的形成有突起部11的一侧的相反侧朝向外侧的方式,贴合于玻璃基板21的屋内侧的一个面。

被突起部11的侧面反射的光,被光散射膜44的散射颗粒46散射,从而对屋内的较大的范围进行照明。通过改变光散射膜44的扩散性和强扩散方位,能够使被照亮的位置和方位有各种变化。此时,虽然观察外部的景色时的透明性下降,但能够得到与磨砂玻璃同等的采光性。

[第十九实施方式]

图40是第十九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7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窗玻璃207包括:玻璃基板21;和贴合于玻璃基板21的一个面的采光膜53。采光膜53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基材10的形成有突起部11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有具有光透射性的隔热膜48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作为隔热膜48,能够使用市售的作为窗玻璃用隔热膜的公知的隔热膜。采光膜53以基材10的形成有突起部11的一侧的相反侧朝向外侧的方式,贴合于玻璃基板21的屋内侧的一个面。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采光膜53的突起部11侧的面与玻璃基板21粘接,间隙部12的空气夹在玻璃基板21与基材10之间。空气层具有使屋外的热不易传导到屋内的性质,因此采光膜自身具有隔热性。

由此,在基材10的一个面粘接有隔热膜48的窗玻璃207,具有隔热膜48所具有的隔热性以上的高隔热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窗玻璃207,能够得到具有采光性和隔热性的窗玻璃。

[第二十实施方式]

图41是第二十实施方式的窗500的截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推出窗500包括:窗玻璃501;将窗玻璃501与窗框121连接的棒状的支承器具122。窗玻璃501能够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窗玻璃。支承器具122的一方的端部123可旋转地连接于窗玻璃501的边框120,支承器具122的另一方的端部124可旋转地连接于窗框121。

通过以支承器具122的一方的端部123为支点使窗玻璃501倾斜,能够控制在窗玻璃501设置的采光膜的倾斜度(从采光膜射出的光的方向)。由此,通过根据房间的大小、窗的朝向、时间、季节等由居住者适当地控制其倾斜度,能够使屋内的照明状态总是保持为良好的状态。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例子,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在上述例子表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均是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实施例

图42是实施例的说明图。

在图42中,对于作为实施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膜1的效果,基于与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比较进行说明。在图42中,横轴是入射角度θin(°)、纵轴是光通量(×103lm)。此外,曲线cv20表示从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上方射入的光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曲线cv21表示从实施例的采光膜1的上方射入的光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

<比较例>

比较例的采光膜1001的条件是,突起部11的宽度w为30μm,突起部11的间隔s为5μm,突起部11的高度h为40μm,突起部11的角度α1为70°,突起部11的角度α2为80°,突起部11的折射率和基材10的折射率分别为1.49。

<实施例>

实施例的采光膜1的条件是,突起部11的宽度w为30μm,突起部11的间隔s为0μm,突起部11的高度h为40μm,突起部11的角度α1为70°,突起部11的角度α2为80°,突起部11的折射率和基材10的折射率分别为1.49。

如图42所示,在比较例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在入射角度θin成为50°之前维持为20×103lm以下的值。但是,当入射角度θin超过50°时光通量急剧增加,在入射角度θin为54°时光通量成为最大值。而且,当入射角度θin超过54°时光通量急剧下降,当入射角度θin超过60°时光通量低于20×103lm。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中,向眩光区域ar行进的光的光通量在入射角度θin为30°~80°时维持为20×103lm以下的值。此外,在比较例中光通量为最大值的入射角度θin为54°处,光的光通量低于5×103lm。

根据上述可知,在实施例中,与比较例相比,能够抑制从采光膜的上方入射的光向眩光区域ar行进,能够抑制位于屋内的人感觉到晃眼。

(1)一种采光膜,其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在上述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间隔s与上述突起部的宽度w之比s/w为0.1以下。

(2)一种采光膜,其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和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光吸收体。

(3)一种采光膜,其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还包括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基材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小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

(5)在上述(4)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6)在上述(4)或(5)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7)在上述(4)~(6)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突起部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任意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8)一种采光膜,其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9)一种采光膜,其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10)在上述(4)~(7)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膜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

(11)一种窗玻璃,其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玻璃基板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在上述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间隔s与上述突起部的宽度w之比s/w为0.1以下。

(12)一种窗玻璃,其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还包括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光吸收体。

(13)一种窗玻璃,其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还包括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小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

(14)在上述(11)~(13)中任一项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突起部的上述玻璃基板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

(15)在上述(14)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玻璃基板侧向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16)在上述(14)或(15)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17)在上述(14)~(16)中任一项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突起部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任意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上述玻璃基板侧向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18)一种窗玻璃,其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玻璃基板侧向与上述玻璃基板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19)一种窗玻璃,其包括:玻璃基板;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20)在上述(14)~(17)中任一项记载的窗玻璃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

(21)一种卷帘,其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在上述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间隔s与上述突起部的宽度w之比s/w为0.1以下。

(22)一种卷帘,其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和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光吸收体。

(23)一种卷帘,其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采光膜还包括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基材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小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

(24)在上述(21)~(23)中任一项记载的卷帘中,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

(25)在上述(24)记载的卷帘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26)在上述(24)或(25)记载的卷帘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27)在上述(24)~(26)中任一项记载的卷帘中,上述突起部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任意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28)一种卷帘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29)一种卷帘,其包括:采光膜;将上述采光膜绕轴芯卷绕的卷绕机构;和收纳上述轴芯和上述卷绕机构的收纳部,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30)在上述(24)~(27)中任一项记载的卷帘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

(31)一种采光百叶窗,其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在上述多个突起部中,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间隔s与上述突起部的宽度w之比s/w为0.1以下。

(32)一种采光百叶窗,其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和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光吸收体。

(33)一种采光百叶窗,其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采光膜还包括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区域设置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基材的一个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小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

(34)在上述(31)~(33)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基材侧的端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突起部的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面积。

(35)在上述(34)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36)在上述(34)或(35)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37)在上述(34)~(36)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突起部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上述突起部的2个侧面中,任意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

(38)一种采光百叶窗,其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基材侧向与上述基材相反的一侧连续地或分阶段地变化的多个突起部。

(39)一种采光百叶窗,其包括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可倾斜地被支承的多个采光膜,上述采光膜包括:具有光透射性的基材;相互相邻地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一个面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多个突起部;和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隙部,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侧面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突起部。

(40)在上述(34)~(37)中任一项记载的采光百叶窗中,上述多个突起部包含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突起部的一部分相连接的结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采光膜、窗玻璃、卷帘和采光百叶窗。

附图标记的说明

1~7、1a、50~54、100~102、401……采光膜,10、39……基材,11、61、71、72、73……突起部,11a……光入射端面(端面)、11b……光射出端面(端面),11c1、11c2……侧面,12……间隙部,14……光吸收体,15~17……第二突起部,15b、16b……侧面(倾斜面),17a……侧面(倾斜面),21……玻璃基板,18……突起部,19……间隙部,27……卷绕机构,27a……轴芯,200~207、501……窗玻璃,300……卷帘,400……采光百叶窗,h、h1……突起部的高度,h2……第二突起部的高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