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色器基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4239发布日期:2018-07-31 22:23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滤色器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具备红色、绿色、蓝色等滤色器。在高精细化的显示装置中,相邻的滤色器倾向于彼此相接。在不同颜色的滤色器彼此相接的情况下,滤色器中所含的色材等成分浸入旁边的滤色器,恐怕会导致滤色器的变色、透光率的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显示品位的降低的滤色器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根据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滤色器基板,具备:第一滤色器;第二滤色器,与上述第一滤色器相邻,颜色与上述第一滤色器的颜色不同;以及突起部,位于上述第一滤色器与上述第二滤色器之间,与上述第一滤色器以及上述第二滤色器相接,上述突起部的第一高度比上述第一滤色器的第二高度以及上述第二滤色器的第三高度高。

根据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在基板上具有扫描线、信号线以及开关元件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备:第一滤色器;第二滤色器,与上述第一滤色器相邻,颜色与上述第一滤色器的颜色不同;以及突起部,位于上述第一滤色器与上述第二滤色器之间,与上述第一滤色器以及上述第二滤色器相接,上述突起部距离基板主表面的第一高度比上述第一滤色器距离基板主表面的第二高度以及上述第二滤色器距离基板主表面的第三高度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显示品位的降低的滤色器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构成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与图像显示相关的示意的等价电路的图。

图3为表示图1所示的第二基板的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4为表示图3所示的第二基板SUB2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继图4之后的制造工序的剖面图。

图6为表示图1所示的第一基板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以图6的A-B线剖切后的显示面板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8为表示以图6的C-D线剖切后的显示面板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9为表示示出第二基板的其他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10为表示示出第二基板的其他构成例的剖面图的图。

图11为表示第二基板的其他构成例的剖面图的图。

图12为表示示出第二基板的其他构成例的剖面图的图。

图13为表示遮光层、第二层以及滤色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14为表示遮光层、第二层以及滤色器的其他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15为表示遮光层、第二层以及滤色器的其他配置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另外,本公开仅为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本实用新型主旨范围内的适当变更自然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此外,为了使记载更加清楚,与实际的样式相比,在图中示意地举例示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是,示意的图示仅为一个例子,并不对实用新型的解释加以限定。此外,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与结合之前的附图所记载的构成要素的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被赋予相同的参考数字,除非必要,将省略重复的具体记载。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构成的图。图中所示的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彼此交叉。在一例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彼此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彼此交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对液晶显示装置加以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主要构成也可以适用于具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等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显示装置、应用了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显示装置、或者应用了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的显示装置等。

显示装置DSP具备:显示面板PNL、驱动显示面板PNL的驱动IC芯片1等。显示面板PNL例如为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密封部SE以及液晶层(后述的液晶层LC)。第二基板SUB2与第一基板SUB1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基板SUB2对应于滤色器基板。密封部SE将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粘接。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以及包围显示区域DA的框状的非显示区域NDA。显示区域DA位于由密封部SE所包围的内侧。

驱动IC芯片1位于非显示区域NDA。在图示的例子中,驱动IC芯片1安装于延伸至第二基板SUB2的外侧的第一基板SUB1的安装部MT。驱动IC芯片1例如内置有输出图像显示所需的信号的显示驱动器。这里的显示驱动器包含后述的信号线驱动电路SD、扫描线驱动电路GD以及共用电极驱动电路CD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并不限于图示的例子,驱动IC芯片1也可以安装于另外连接于显示面板PNL的柔性基板上。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PNL可以是透射型、反射型或者半透射型的任一种,其中,所述透射型具备通过使来自第一基板SUB1的背面侧的光选择性地透射来显示图像的透射显示功能,所述反射型具备通过使来自第二基板SUB2的前面侧的光选择性地反射来显示图像的反射显示功能,所述半透射型具备透射显示功能以及反射显示功能。

此外,在此虽然对显示面板PNL的详细构成省略说明,但显示面板PNL可以具有应用了以下任一显示模式的构成,即:利用沿X-Y平面或者基板主表面的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沿X-Y平面的法线的纵向电场的显示模式、或者利用相对于X-Y平面沿斜向倾斜的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此外,显示面板PNL也可以具有对应于如下显示模式的构成,该显示模式适当地组合上述纵向电场、横向电场以及倾斜电场而加以利用。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基本构成以及等价电路的图。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多个像素PX。多个像素PX配置成矩阵状。此外,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多条扫描线G(G1~Gn)、多条信号线S(S1~Sm)、共用电极CE等。扫描线G分别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信号线S分别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另外,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不一定是直线延伸,它们的一部分可以弯曲。共用电极CE遍及多个像素PX地配置。

扫描线G与扫描线驱动电路GD连接。信号线S与信号线驱动电路SD连接。共用电极CE与共用电极驱动电路CD连接。信号线驱动电路SD、扫描线驱动电路GD以及共用电极驱动电路CD在非显示区域NDA中可以形成于第一基板SUB1上,也可以它们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内置于图1所示的驱动IC芯片1。

各像素PX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液晶层LC等。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与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电连接。扫描线G与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像素PX各自的开关元件SW连接。信号线S与在第二方向Y排列的像素PX各自的开关元件SW连接。像素电极PE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各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对置,通过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来驱动液晶层LC。保持电容CS例如形成于与共用电极CE相同电位的电极以及与像素电极PE相同电位的电极之间。这些扫描线G、信号线S、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等被设于图1所示的第一基板SUB1。

图3为表示图1所示的第二基板(滤色器基板)SUB2的构成例的剖面图。图示的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正交。在本说明书中,将朝向表示第三方向Z的箭头的顶端的方向称为上方(或者,仅称为上),将从箭头的顶端朝向相反的方向称为下方(或者,仅称为下)。

第二基板SUB2具备第二绝缘基板20、突起部PJ(PJ1、PJ2、PJ3)、滤色器CF(CF1、CF2、CF3、CF4)、保护(overcoat)层OC等。

第二绝缘基板20为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具有透光性的基板。第二绝缘基板20具有沿着由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规定的X-Y平面的主表面20A。

突起部PJ设于主表面20A,自主表面20A沿第三方向Z突出。在图示的例子中,突起部PJ1、PJ2、PJ3以大致相等的间隔沿第一方向X配置。

滤色器CF形成于相邻的突起部PJ之间。各滤色器CF与主表面20A相接,并且也与位于两端的突起部PJ相接。滤色器CF例如由丙烯酸类树脂形成。在一例中,滤色器(第一滤色器)CF1的颜色为红色,滤色器(第二滤色器)CF2的颜色为绿色,滤色器CF3的颜色为蓝色,滤色器CF4的颜色为白色或透明。滤色器CF4、CF1、CF2、CF3以该顺序沿第一方向X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突起部PJ1位于滤色器CF4与滤色器CF1之间。突起部PJ2位于滤色器CF1与滤色器CF2之间。突起部PJ3位于滤色器CF2与滤色器CF3之间。突起部PJ以及滤色器CF由保护层OC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PJ具有第一层L1和第二层L2。以下,以突起部PJ2为代表对突起部PJ的构成加以说明,但突起部PJ3也是相同的。此外,对于突起部PJ1,将在后面加以记述。

第一层L1和第二层L2在第三方向Z上重叠。第一层L1位于主表面20A与第二层L2之间。第一层L1与主表面20A以及第二层L2相接,与保护层OC分离。第二层L2位于第一层L1与保护层OC之间。第二层L2与保护层OC相接,与主表面20A分离。第一层L1和第二层L2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滤色器CF1与滤色器CF2之间,并分别与滤色器CF1以及滤色器CF2相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层L1例如为遮光层BM。如后所述,遮光层BM在主表面20A上例如形成为栅格状或条纹状,划分图2所示的各像素PX。

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层L2的宽度WL2比第一层L1的宽度WL1小。但是,宽度WL2在宽度WL1以下即可。此外,优选的是,第二层L2的整体与第一层L1重叠。另外,宽度WL1相当于与主表面20A相接的第一层L1的区域的宽度。宽度WL2相当于与第一层L1相接的第二层L2的区域的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PJ2的高度(第一高度)TPJ2比邻接的滤色器CF1的高度(第二高度)TC12以及滤色器CF2的高度(第三高度)TC22高。在此,“高度”被定义为距基准位置的第三方向Z上的距离。例如,基准位置相当于主表面20A。高度TPJ2相当于从主表面20A至突起部PJ2的第三方向Z上的上端部的距离。与突起部PJ2相接的滤色器CF1的高度TC12相当于从主表面20A至滤色器CF1的第三方向Z上的上端部E12的距离。与突起部PJ2相接的滤色器CF2的高度TC22相当于从主表面20A至滤色器CF2的第三方向Z上的上端部E22的距离。在图示的例子中,上端部E12以及E22与第二层L2相接。

突起部PJ2的高度TPJ2等于第一层L1的高度TL1和第二层L2的高度TL2的合计。在图示的例子中,高度TL1与高度TL2大致相等,但高度TL1与高度TL2的比可以适当变更。即,高度TL1可以比高度TL2高,也可以比高度TL2小。如图示的例子那样,在高度TL1比高度TC12以及TC22小的情况下,通过对第一层L1和第二层L2进行层叠,由此,作为突起部PJ2的高度增加,能够使相邻的滤色器CF1以及CF2分离。在后面将加以记述,但在高度TL1比高度TC12以及TC22高的情况下,即使不在第一层L1上层叠第二层L2,也能够使相邻的滤色器CF1以及CF2分离。

第二层L2例如由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第二层L2的颜色在各突起部PJ1、PJ2以及PJ3中为相同颜色。第二层L2例如由与滤色器CF4颜色相同的树脂形成。即,第二层L2为白色层或透明层。换言之,在突起部PJ2以及PJ3,第二层L2的颜色与邻接的滤色器CF的颜色不同。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层L2由与滤色器CF4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第二层L2的颜色可以与滤色器CF1、CF2以及CF3的任一个为相同颜色,第二层L2也可以由与滤色器CF1、CF2以及CF3的任一个相同的材料形成。

接着,对突起部PJ1加以说明。在突起部PJ1中,第二层L2与滤色器CF4一体地形成。第一层L1与主表面20A、滤色器CF4以及滤色器CF1相接。在突起部PJ1中,滤色器CF4覆盖第一层L1,并且也与滤色器CF1相接。

突起部PJ1的高度TPJ1比突起部PJ1中的滤色器CF1的高度TC11高。高度TPJ1与突起部PJ1中的滤色器CF4的高度TC41相等。即,高度TC41相当于从主表面20A至滤色器CF4的第三方向Z上的上端部的距离。此外,高度TC11相当于从主表面20A至滤色器CF1的第三方向Z上的上端部E11的距离。在图示的例子中,上端部E11与滤色器CF4相接。

另外,第二层L2也可以在突起部PJ1中与滤色器CF1一体地形成。例如,第二层L2可以形成为颜色与滤色器CF1的颜色相同或不同的独立部件。

接着,参照图4以及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加以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在主表面20A形成作为第一层L1的遮光层BM。接着,如图中虚线所示,在主表面20A的整个面形成覆盖遮光层BM的滤色器层CFL。滤色器层CFL例如由白色或透明的丙烯酸类树脂形成。此后,通过光刻工艺形成图4所示的滤色器CF4以及突起部PJ1~PJ3。即,滤色器CF4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覆盖第一层L1的一部分,形成与滤色器CF4一体的突起部PJ1。此外,形成其他与第一层L1的大致中央重叠的第二层L2,并形成突起部PJ2以及PJ3。

接着,如图5所示,形成滤色器CF1、CF2以及CF3。具体地讲,在突起部PJ1与突起部PJ2之间形成滤色器CF1。接着,在突起部PJ2与突起部PJ3之间形成滤色器CF2。接着,在突起部PJ3与未作图示的突起部之间形成滤色器CF3。另外,形成滤色器CF1、CF2以及CF3的顺序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此后,形成覆盖滤色器CF以及突起部PJ的保护层OC,并形成图3所示的第二基板SUB2。

接着,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具体构成例加以说明。

图6为表示从第二基板SUB2侧观察图1所示的第一基板SUB1时的像素PX的构成例的俯视图。图示的例子相当于应用了作为利用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切换)模式的例子。第一基板SUB1具备扫描线G1以及G2、信号线S1以及S2、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等。另外,在一例中,第一基板SUB1具备共用电极,但在此省略共用电极的图示。

扫描线G1以及G2沿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分别沿第一方向X延伸。信号线S1以及S2沿第一方向X隔开间隔地配置,分别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像素PX相当于扫描线G1以及G2与信号线S1以及S2所形成的方格区域,该像素PX为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比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短的长方形。另外,像素PX的形状并不限于长方形,可以适当地变更。

开关元件SW与扫描线G2以及信号线S1电连接。图示的例子中的开关元件SW具有双门(double gate)构造。开关元件SW具备半导体层SC以及中继电极RE。半导体层SC配置为其一部分与信号线S1重叠,其他部分在信号线S1以及S2之间延伸,形成大致U字形。中继电极RE形成岛状,并配置于扫描线G1以及G2之间且信号线S1以及S2之间。

像素电极PE配置于扫描线G1以及G2之间且信号线S1以及S2之间。像素电极PE具有主电极部PA以及接触部PB。主电极部PA以及接触部PB一体地或者连续地形成,彼此电连接。图示的像素电极PE具备从接触部PB朝向扫描线G1延伸的两条主电极部PA。主电极部PA分别沿第二方向Y直线地延伸。两条主电极部隔开间隔地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分别沿第一方向X形成为具有大致相同宽度的的带状。接触部PB配置于与中继电极RE重叠的位置,并与中继电极RE电连接。由此,像素电极PE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另外,像素电极PE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而可以与像素PX的形状等相应地适当进行变更。例如,像素电极PE在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交叉的倾斜方向延伸,主电极部PA也可以在倾斜方向上延伸。

图7为表示由图6的A-B线剖切后的显示面板PNL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剖面图。在图7中,将从第一基板SUB1朝向第二基板SUB2的方向称为“上”或者“上方”,将从第二基板SUB2朝向第一基板SUB1的方向称为“下”或者“下方”。第一基板SUB1具备:第一绝缘基板10、第一绝缘膜11、第二绝缘膜12、第三绝缘膜13、第四绝缘膜14、第五绝缘膜15、下侧遮光层US、半导体层SC、扫描线G2、信号线S1、中继电极RE、共用电极CE、像素电极PE、第一取向膜AL1等。

第一绝缘基板10为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具有透光性的基板。下侧遮光层US位于第一绝缘基板10之上,由第一绝缘膜11覆盖。下侧遮光层US对从背光单元BL朝向半导体层SC的光进行遮光。半导体层SC位于第一绝缘膜11之上,由第二绝缘膜12覆盖。半导体层SC例如由多晶硅形成,但也可以由非晶硅、氧化物半导体形成。

作为扫描线G2的一部分的栅电极GE1以及GE2位于第二绝缘膜12之上,由第三绝缘膜13覆盖。扫描线G2由铝(Al)、钛(Ti)、银(Ag)、钼(Mo)、钨(W)、铜(Cu)、铬(Cr)等金属材料或对这些金属材料进行组合后的合金等形成,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另外,优选的是:下侧遮光层US位于与栅电极GE1以及GE2对置的位置的半导体层SC的正下方。信号线S1以及中继电极RE位于第三绝缘膜13之上,由第四绝缘膜14覆盖。信号线S1以及中继电极RE由同一材料形成,可应用上述的金属材料。信号线S1经由贯通第二绝缘膜12以及第三绝缘膜13的接触孔而与半导体层SC接触。中继电极RE经由贯通第二绝缘膜12以及第三绝缘膜13的接触孔而与半导体层SC接触。

共用电极CE位于第四绝缘膜14之上,由第五绝缘膜15覆盖。像素电极PE位于第五绝缘膜15之上,由第一取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的一部分隔着第五绝缘膜15而与共用电极CE对置。共用电极CE以及像素电极PE由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像素电极PE在与共用电极CE的开口部重叠的位置,经由贯通第四绝缘膜14以及第五绝缘膜15的接触孔而与中继电极RE接触。另外,第一绝缘膜11、第二绝缘膜12、第三绝缘膜13以及第五绝缘膜15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绝缘膜,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第四绝缘膜14为丙烯酸树脂等有机绝缘膜。

第二基板SUB2除了第二绝缘基板20、遮光层BM(第一层L1)、第二层L2滤色器CF、保护层OC,还具备第二取向膜AL2等。

遮光层BM、第二层L2以及滤色器CF位于第二绝缘基板20与第一基板SUB1对置的一侧。遮光层BM划分各像素。在一个例子中,遮光层BM配置于分别与信号线S1、扫描线G1以及G2、开关元件SW等的布线部对置的位置。第二层L2配置于与信号线S1对置的位置。滤色器CF配置于与像素电极PE对置的位置,其一部分与遮光层BM重叠。在滤色器CF中包含上述的滤色器CF1~CF3。保护层OC覆盖滤色器CF以及第二层L2。第二取向膜AL2覆盖保护层OC。

另外,滤色器CF可以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遮光层BM可以配置于滤色器CF与保护层OC之间或者保护层OC与第二取向膜AL2之间。此外,可以追加显示白色的像素,可以在白色像素配置白色的滤色器,可以配置无着色的树脂材料,也可以不配置滤色器而配置保护层OC。

上述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配置为第一取向膜AL1以及第二取向膜AL2对置。在第一取向膜AL1与第二取向膜AL2之间形成规定的单元间隙(cell gap)。单元间隙例如为2~5μm。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在形成了规定的单元间隙的状态下,通过密封材料贴合。

液晶层LC位于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之间,并保持于第一取向膜AL1与第二取向膜AL2之间。液晶层LC包含液晶分子。这样的液晶层LC由正型(诱电率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材料或者负型(诱电率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材料构成。

对于上述那样构成的显示面板PNL,在第一基板SUB1的下方配置有包含第一偏光板PL1的第一光学元件OD1。此外,在第二基板SUB2的上方配置有包含第二偏光板PL2的第二光学元件OD2。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偏光板PL1以及第二偏光板PL2配置为各自的吸收轴在X-Y平面上彼此正交。另外,根据需要,第一光学元件OD1以及第二光学元件OD2可以具备1/4波长板或1/2波长板等相位差板、散射层、防反射层等。

这样的构成例中,在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未形成有电场的关闭状态下,包含于液晶层LC的液晶分子在第一取向膜AL1以及第二取向膜AL2之间在规定的方向上进行初始取向。在这样的关闭状态下,从背光单元BL朝向显示面板PNL照射的光由第一光学元件OD1以及第二光学元件OD2吸收而形成暗显示。另一方面,在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形成了电场的导通状态下,液晶分子通过电场而在与初始取向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取向,此取向方向由电场控制。在这样的导通状态下,来自背光单元BL的光的一部分从第一光学元件OD1以及第二光学元件OD2透射而形成明显示。

图8为表示由图3的C-D线剖切后的显示面板PNL的构成例的剖面图。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基板SUB1具备金属层ML。在第一基板SUB1中,信号线S1以及S2位于第三绝缘膜13与第四绝缘膜14之间。共用电极CE位于第四绝缘膜14与第五绝缘膜15之间。金属层ML在信号线S1以及S2的正上方与共用电极CE接触。在图示的例子中,金属层ML位于共用电极CE之上,但也可以位于共用电极CE与第四绝缘膜14之间。即,金属层ML只要在第四绝缘膜14的上方与共用电极CE接触即可。像素电极PE位于第五绝缘膜15与第一取向膜AL1之间。

在第二基板SUB2中,遮光层BM以及第二层L2位于信号线S1以及S2的正上方。第二层L2比遮光层BM更接近第一基板SUB1。在各像素中,由遮光层BM划分的内侧的区域相当于开口部OP,能够成为有助于显示的区域。滤色器CF设于开口部OP,并与像素电极PE对置。保护层OC覆盖滤色器CF以及第二层L2。

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图3所示,在相邻的滤色器CF1与滤色器CF2之间设有突起部PJ2。高度TPJ2比高度TC12以及TC22高。因此,能够抑制滤色器CF1以及CF2的至少一方越过突起部PJ2并相互接触。因此,例如在滤色器CF1与滤色器CF2之间,能够抑制各自所包含的色材彼此渗入。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因不同颜色的色材渗入引起并产生的滤色器CF的变色和透光率的减少,并能够抑制显示品位的降低。

而且,在突起部PJ1~PJ3中,通过使用相同颜色的第二层L2,能够控制从第二层L2向滤色器CF渗入的色材的量。

进而,通过与滤色器CF4同时形成第二层L2,能够不增加制造工序地形成第二层L2。

接着,对其他构成例加以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构成例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9为表示第二基板SUB2的其他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9所示的构成例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比较,在未设有白色或透明的滤色器CF4这一点有所不同。突起部PJ1夹在滤色器CF3与滤色器CF1之间。

在本例中,突起部PJ1以及PJ3的第二层L2与滤色器CF3一体地形成。滤色器CF2以及CF3在滤色器CF1以及突起部PJ1~PJ3形成之后形成。另外,第二层L2也可以与滤色器CF1以及CF2的任一方一体地形成。

在本构成例中,也能够获得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

图10为表示第二基板SUB2的其他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10所示的构成例与图9所示的构成例比较,在突起部PJ1以及PJ3的第二层L2由与滤色器CF1、CF2和CF3不同的部件形成这一点上不同。这样的第二层L2例如由与上述滤色器CF4相同的材料形成。

在本构成例中,也能够获得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

图11为表示第二基板SUB2的其他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1表示突起部PJ2的附近。

图11所示的构成例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比较,在第二层L2与主表面20A相接这一点上不同。第一层L1沿第三方向Z与第二层L2重叠。第一层L1与主表面20A分离而与保护层OC相接。第二层L2位于第一层L1与第二绝缘基板20之间。

在本例中,高度TL2比高度TC12以及TC22高。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宽度WL1与宽度WL2大致相等,但宽度WL1也可以比宽度WL2大。

在本构成例中,也能够获得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

图12为表示第二基板SUB2的其他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12所示的构成例与图11所示的构成例比较,在保护层OC夹在第二层L2与第一层L1之间这一点上不同。在本构成例中,第二层L2相当于突起部PJ2。突起部PJ2由与滤色器CF4相同的材料形成。即,突起部PJ2为白色层或透明层。突起部PJ2的颜色与滤色器CF1以及CF2的颜色不同。

保护层OC覆盖第二层L2(突起部PJ2)、滤色器CF1以及滤色器CF2。第一层L1隔着保护层OC而与第二层L2对置。高度TL2(高度TPJ2)比高度TC12以及TC22高。由此,第二层L2与保护层OC相接。

在本构成例中,也能够获得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

图13为表示遮光层BM(第一层L1)、第二层L2以及滤色器CF的配置例的俯视图。在此,表示与X-Y平面平行的俯视图。

遮光层BM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栅格状,具备部分BMX(BMX1,BMX2,BMX3)以及部分BMY(BMY1,BMY2,BMY3,BMY4)。部分BMX隔开间隔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并分别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这些部分BMX在俯视观察时分别与扫描线G重叠。各个部分BMX形成为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大致一定的宽度的带状。部分BMY隔开间隔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并分别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这些部分BMY在俯视观察时分别与信号线S重叠。各个部分BMY形成为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大致一定的宽度的带状。遮光层BM具有由部分BMX和部分BMY划分的开口部OP。开口部OP沿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配置为矩阵状。

滤色器CF与各开口部OP重叠。在图示的例子中,不同颜色的滤色器CF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滤色器CF1在部分BMY1与部分BMY2之间沿第二方向Y配置。滤色器CF2在部分BMY2与部分BMY3之间沿第二方向Y配置。滤色器CF3和滤色器CF4在部分BMY3与部分BMY4之间沿第二方向Y交替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滤色器CF4位于部分BMX1与部分BMX2之间,滤色器CF3位于部分BMX2与部分BMX3之间。在一例中,滤色器CF1的颜色为红色,滤色器CF2的颜色为绿色,滤色器CF3的颜色为蓝色,滤色器CF4的颜色为白色或透明。不过,也可以省略滤色器CF4而使滤色器CF3在部分BMY3与部分BMY4之间沿第二方向Y配置。

第二层L2如斜线的区域所示那样,设于不同颜色的滤色器CF之间。即,第二层L2沿第二方向Y设置,与各部分BMY重叠。第二层L2形成为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大致一定的宽度的带状。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层L2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比部分BMY小,且位于部分BMY的大致中央。另外,第二层L2可以在滤色器CF之间设置多条,其一部分可以弯曲。

通过配置这样的第二层L2,能够形成具备第一层L1以及第二层L2的突起部。如上所述,突起部的高度比各颜色的滤色器的高度高,因此,能够抑制相邻不同颜色的滤色器的接触。

图14为表示遮光层BM、第二层L2以及滤色器CF的其他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14所示的配置例与图13所示的配置例比较,在第二层L2不连续配置这一点有所不同。第二层L2未形成于与滤色器CF4重叠的开口部OP1的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另一方面,第二层L2形成于与滤色器CF3重叠的开口部OP2的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更具体地讲,第二层L2在部分BMY3中未设于滤色器CF4与滤色器CF2之间,而设于滤色器CF3与滤色器CF2之间。此外,第二层L2在部分BMY4中未设于滤色器CF4与滤色器CF1之间,而设于滤色器CF3与滤色器CF1之间。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层L2在部分BMY3以及BMY4中,具有比滤色器CF3的长度LCF大的长度LL2,且第二层L2夹在滤色器CF3与滤色器CF2之间以及滤色器CF3与滤色器CF1之间的所有区域。

在如上所述不同颜色的滤色器CF相邻接的情况下,有时色材从邻接的滤色器CF渗入从而产生滤色器CF的变色等。但是,在邻接的滤色器CF的一方为白色或透明的情况下,即,滤色器CF4、与滤色器CF1、CF2以及CF3的任一个邻接的情况下,色材从滤色器CF4向其他滤色器CF渗入的影响小。因此,在滤色器CF4与相邻的滤色器CF之间,可以省略第二层L2。

因此,在本例中,也能够获得与图13所示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

图15为表示遮光层BM、第二层L2以及滤色器CF的其他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15所示的配置例与图13所示的配置例比较,在沿第二方向Y配置不同颜色的滤色器CF且第二层L2设于部分BMX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即,第二层L2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上延伸,设为栅格状。

在图示的例子中,滤色器CF1与开口部OP1重叠,滤色器CF2与开口部OP2重叠,滤色器CF3与开口部OP3重叠。即,在部分BMY1与部分BMY2之间,不同颜色的滤色器CF1与滤色器(第三滤色器)CF3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此外,在部分BMX2与部分BMX3之间,不同颜色的滤色器CF1与滤色器CF2在第一方向X相邻。

根据本构成例,在除了第一方向X以外沿第二方向Y也配置有不同颜色的滤色器CF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相邻滤色器CF的接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显示品位的降低的滤色器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虽然已经记载了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作为例子提出,其意图并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际上,在此记载的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其他形式实施,而且,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对在此记载的实施方式进行形式上的各种省略、替换以及变更。随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的内容意在覆盖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内的这些形式或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