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5228发布日期:2018-07-24 10:0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的背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电子装置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背光模组是电子装置的重要部件,目前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装置的背光模组通常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即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侧边射入导光板,从而经导光板为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然而由于这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光源和一些相关的结构需要设置在导光板的侧边,因此,占用了较大的非显示区域,不利于窄边框和全面屏的实现,如何缩短背光模组在非显示区域的宽度而又不影响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多个光源,均设置在导光板侧边且在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匀光元件,设置在导光板上;柔性电路板和连接胶带,柔性电路板部分通过连接胶带粘接在导光板未被匀光元件覆盖的区域上,柔性电路板和匀光元件之间具有预留间隙;遮光层,设置于背光模组的非显示区域中,且用于遮挡光源发出的经预留间隙漏出的光线,连接胶带包括多个第一胶带部和多个第二胶带部,第一胶带部设置在光源对应的区域,第二胶带部设置在相邻两个光源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的区域,连接胶带至少部分超出柔性电路板靠近预留间隙的一端,第一胶带部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大于第二胶带部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组件,该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和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多个光源,均设置在导光板侧边且在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匀光元件,设置在导光板上;柔性电路板和连接胶带,柔性电路板部分通过连接胶带粘接在导光板未被匀光元件覆盖的区域上,柔性电路板和匀光元件之间具有预留间隙;遮光层,设置于背光模组的非显示区域中,且用于遮挡光源发出的经预留间隙漏出的光线,连接胶带包括多个第一胶带部和多个第二胶带部,第一胶带部设置在光源对应的区域,第二胶带部设置在相邻两个光源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的区域,连接胶带至少部分超出柔性电路板靠近预留间隙的一端,第一胶带部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大于第二胶带部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可以在减小背光模组的非显示区域占用的宽度的情况下,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进一步,由于在光源对应位置连接胶带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大于在光源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位置连接胶带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可以避免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光板、遮光层、光源以导光板俯视视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沿图1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位置的背光模组遮光层遮光原理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位置的背光模组遮光层遮光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光板、连接胶带、遮光层、光源以导光板俯视视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沿图1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框11、反射片12、导光板13、匀光元件14、遮光层15、柔性电路板16、连接胶带17、遮光胶带18、第一胶框19、第二胶框20以及多个光源21。

背框11为一面开口的盒状结构,背框11包括底壁111和侧壁112,底壁111与侧壁112弯折连接,底壁111与侧壁112围成容置腔。背框11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铁、铝等。

反射片12设置于背框11的底壁111上,且位于容置腔内部。

导光板13设置于反射片12上,且位于容置腔内部。

导光板13包括入光端部131和导光板主体部132,导光板13在靠近其入光侧的入光端部131厚度大于导光板主体部132的厚度。

可选地,该入光端部131从入光侧至远离入光侧的方向厚度逐渐减小,导光板主体部132厚度均匀,即处处厚度相等。

多个光源21设置于反射片12未被导光板13覆盖的区域上,且多个光源21均位于导光板13的侧边。光源21位于导光板13的入光侧。光源21可以LED灯。光源21设置在入光端部131背离导光板主体部132的一侧,例如,如图2所示,光源21位于导光板13的左侧。

如图1所示,导光板13从其正面观看可以为长方形,多个光源21沿导光板13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匀光元件14设置在导光板主体部132上,匀光元件14包括依次远离导光板设置的扩散膜141、第一增光膜142、第二增光膜143。可选地,扩散膜141、第一增光膜142、第二增光膜143彼此互为独立的膜层,或者,扩散膜141、第一增光膜142、第二增光膜143中至少两者设置为一体。

第一胶框19设置在背框11的底壁111上且与背框11的侧壁112贴靠设置。第一胶框19设置在光源21远离导光板13的一侧,例如,第一胶框19设置在光源21的左侧,第一胶框19和光源21之间留有混光散热空间。

柔性电路板16部分设置在导光板13未被匀光元件14覆盖的区域上,且柔性电路板16未设置在导光板13的部分设置在第一胶框19和光源21上方。

光源21与柔性电路板16未设置在导光板13上的部分的下表面固定,且光源21与柔性电路板16电连接。柔性电路板16上的线路连接光源21和外部供电引脚,以使外部供电引脚能够为光源21供电。

柔性电路板16通过连接胶带17与导光板13未被匀光元件14覆盖的区域粘接。连接胶带17可以为双面胶带。双面胶带的一面与柔性电路板17对应位置的下表面贴合,另一面与导光板13对应位置的上表面贴合。

柔性电路板16靠近匀光元件14的端部与匀光元件14的靠近柔性电路板16的端部之间具有预留间隙a。该预留间隙a一方面用于匹配装配误差,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的冷热变形情况下使背光模组仍能正常使用。

遮光胶带18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6上,且设置在匀光元件14的部分区域上。遮光胶带18可与匀光元件14上表面粘接,从而将匀光元件14固定。

可选地,遮光胶带18可以包括第一子遮光胶带部181和第二子遮光胶带部182,第一子遮光胶带部181覆盖于柔性电路板16上,第二子遮光胶带部182覆盖于匀光元件14的部分区域上。第一子遮光胶带部181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二子遮光胶带部182的厚度。

第二胶框20在遮光胶带18和柔性电路板16远离匀光元件14的一侧(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侧)将遮光胶带18和柔性电路板16固定。

第一胶框19位于背框11的容置腔内,第二胶框20位于背框11的容置腔外。

遮光层15设置于背光模组的非显示区域中,且用于遮挡光源21发出的经预留间隙a漏出的光线,从而通过遮光层15遮挡由光源21经预留间隙a直射漏出的光线。其中,非显示区域是指遮光胶带18覆盖的区域,显示区域是指遮光胶带18未覆盖的区域。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层15可以设置于扩散膜141和第一增光膜142之间,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在扩散膜141靠近第一增光膜142的表面上,或者,设置在第一增光膜142靠近扩散膜141的表面上。遮光层15的覆盖区域对应于扩散膜141或者第一增光膜142靠近光源21的一端的端部区域。

应理解,遮光层15可以设置在非显示区域中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对光源21经预留间隙a直射漏出的光线进行遮挡即可。

例如,遮光层还可以设置于扩散膜141和第一增光膜142之间,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在扩散膜141靠近第一增光膜142的表面上,或者,设置在第一增光膜142靠近扩散膜141的表面上。遮光层的覆盖区域对应于扩散膜141或者第一增光膜142靠近光源21的一端的端部区域。

遮光层还可以设置于匀光元件14与导光板13之间,且遮光层的覆盖区域对应于匀光元件14或导光板13靠近光源21的一端的端部区域,遮光层可以设置在匀光元件14靠近所述导光板13的表面,或者设置在导光板13靠近匀光元件14的表面。

遮光层15的材质为遮光材料。例如遮光层15可以为黑色油墨层。遮光层15可以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形成或者通过喷涂工艺形成。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层15的厚度均匀。

可选地,遮光层15的厚度小于连接胶带17的厚度。

连接胶带17包括多个第一胶带部171和多个第二胶带部172,第一胶带部171设置在光源21对应的区域,第二胶带部172设置在相邻两个光源21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的区域,连接胶带17至少部分超出柔性电路板16靠近预留间隙a的一端,第一胶带部171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大于第二胶带部171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胶带部171靠近匀光元件14的一端可以超过柔性电路板16靠近匀光元件14的一端,而第二胶带部172靠近匀光元件14的一端可以与柔性电路板16靠近匀光元件14的一端齐平,即第二胶带部172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可以为零,第一胶带部171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大于第二胶带部172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

由于在光源12对应区域的连接胶带17(第一胶带部171)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大于相邻两个光源12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的连接胶带17(第二胶带部172)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使得在光源21对应区域在预留间隙由连接胶带17产生的遮光效果强于在两光源21之间的间隔区域由连接胶带17产生的遮光效果,从而可以避免因光源12所在区域光强较大而相邻两光源12之间的间隔区域光强相对较小导致的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如图2和3所示,图2是在光源对应区域的剖视图,因此图2中的连接胶带17具体是第一胶带部171,图3是在相邻两个光源21之间的间隔区域的剖视图,因此图3中的连接胶带17具体是第二胶带部172。

请参阅图4,图4是图2所示位置的背光模组遮光层遮光原理示意图。

如图4所示,光线S1原本是从光源21经过预留间隙a直射漏出的光线,可由遮光层15遮挡而不会直射出背光模组,可避免直射入人眼。遮光层15与匀光元件14在宽度方向上重叠,因此,遮光层15不会单独占用背光模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因此可以在减小非显示区域的宽度的情况下,又可以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

进一步,由于在光源21对应区域的第一胶带部171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大于在光源21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区域的第二胶带部172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因此,针对于由连接胶带17带来的遮光效果,在光源21处的遮光效果大于在光源21之间的间隔区域的遮光效果,可以避免背光模组出现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请参阅图5,图5是图3所示位置的背光模组遮光层遮光原理示意图。

如图5所示,光线S2是光源21的间隔区域邻近的光源21经过预留间隙a漏出的光线,同样可由遮光层15遮挡,不会直射出背光模组,可以避免直射入人眼。

不难理解,图3中的遮光原理与图2类似,只是图3的位置未设置光源,光线S2由其邻近的光源21射出,光线S2强度较弱,将此处对应的第二胶带部172超出柔性电路板16的尺寸较小,此处由连接胶带17带来的遮光效果较弱,可以避免背光模组出现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遮光层25沿远离光源21的方向厚度逐渐减小,由于越靠近光源21光线强度越强,因此,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在导光板13长度方向上的亮度不均匀问题。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胶带27在预留间隙a中的部分沿远离光源21的方向厚度逐渐变小,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同样可以避免在导光板13长度方向上的亮度不均匀问题。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可以为智能手机,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也可以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表等。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可以包括包括后壳51、中框52、显示组件53以及盖板54。

中框52与后壳51固定连接。

显示组件53固定于中框52。

显示组件53包括背光模组531和显示面板532,背光模组53用于为显示面板532提供背光。

显示面板532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其他的显示面板。

盖板54盖设于显示组件53上。盖板54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在非显示区域,盖板54可以为不透明。例如,盖板54在非显示区域涂有遮光油墨。

应理解,在后壳51和中框52之间可以设置有电子装置50的其他结构,例如,电路板等,由于本申请不涉及对这些部件的改进,因此此处不做具体说明。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上述电子装置50的结构的说明并非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多个光源,均设置在导光板侧边且在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匀光元件,设置在导光板上;柔性电路板和连接胶带,柔性电路板部分通过连接胶带粘接在导光板未被匀光元件覆盖的区域上,柔性电路板和匀光元件之间具有预留间隙;遮光层,设置于背光模组的非显示区域中,且用于遮挡光源发出的经预留间隙漏出的光线,连接胶带包括多个第一胶带部和多个第二胶带部,第一胶带部设置在光源对应的区域,第二胶带部设置在相邻两个光源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的区域,连接胶带至少部分超出柔性电路板靠近预留间隙的一端,第一胶带部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大于第二胶带部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可以在减小背光模组的非显示区域占用的宽度的情况下,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进一步,由于在光源对应位置连接胶带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大于在光源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位置连接胶带超出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可以避免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