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5518发布日期:2018-10-23 21:2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存在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以下称“MFP”)及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边输送纸张等的片状记录介质(以下统称为“片材”),边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装置、引导件以及输送辊。定影装置对片材施加热量而使图像定影。片材包括标签片材,该标签片材包括具有胶面等的粘贴面的标签主体和粘贴于粘贴面的底纸。

当输送标签片材时,标签片材通过定影装置时被加热,因此有时片材边缘溢出微量的胶。若从片材边缘溢出胶,胶有时会粘在引导件或输送辊上。若胶粘在引导件或输送辊上,则存在因胶在引导件或输送辊上堆积而导致输送卡纸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输送卡纸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引导件、输送辊以及移动机构。图像形成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引导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图像形成部靠下游侧处。引导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所述输送辊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图像形成部靠下游侧处。所述输送辊沿着所述引导件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引导件和所述输送辊中的至少一方沿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排纸单元的简要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引导件和输送辊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排纸单元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标签片材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Ⅶ-Ⅶ截面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排纸单元的起始位置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18:打印部(图像形成部);34:定影装置;36:输送辊;61:引导件;70:移动机构;80:标签片材(记录介质);80e:边缘;100a:移动量控制部;100b:移动方向控制部;100c:移动定时控制部;V1:片材输送方向(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V2:片材宽度(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面图。以下,将MFP10列举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MFP10具备:扫描器12、控制面板13以及主体部14。扫描器12、控制面板13以及主体部14分别具备控制部。MFP10具备系统控制部100,该系统控制部100是一并控制各控制部的控制部。主体部14具备供纸盒部16、打印部18(图像形成部)以及排纸单元60等。

扫描器12读取原稿图像。控制面板13具备输入键13a和显示部13b。例如,输入键13a接受用户的输入。例如,显示部13b是触摸面板式的。显示部13b接受用户的输入,并向用户进行显示。

供纸盒部16具备供纸盒16a和拾取辊16b。供纸盒16a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P。实施方式中,片材P包括标签片材。拾取辊16b从供纸盒16a取出片材P。

供纸盒16a供给未使用的片材P。供纸盘17通过拾取辊17a供给未使用的片材P。

打印部18进行图像形成。例如,打印部18进行由扫描器12读取的原稿图像的图像形成。打印部18具备中间转印带21。打印部18通过支撑辊40、从动辊41以及张力辊42来支承中间转印带21。支撑辊40具备驱动部(未图示)。打印部18将中间转印带21沿箭头m方向旋转。

打印部18具备4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各个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分别用于Y(黄色)、M(品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图像形成。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在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沿着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并排配置。

打印部18在各个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的上方设有各墨盒23Y、23M、23C以及23K。各墨盒23Y、23M、23C以及23K分别收纳Y(黄色)、M(品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补充用的调色剂。

以下,以各个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中的Y(黄色)的图像形成站22Y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因图像形成站22M、22C以及22K与图像形成站22Y具备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像形成站22Y具备带电充电器26、曝光扫描头27、显影装置28以及感光体清洁器29。带电充电器26、曝光扫描头27、显影装置28以及感光体清洁器29配置于沿箭头n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4的周围。

图像形成站22Y具备一次转印辊30。一次转印辊30与感光鼓24隔着中间转印带21对置。

图像形成站22Y利用带电充电器26使感光鼓24带电后,通过曝光扫描头27进行曝光。图像形成站22Y在感光鼓24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8使用由调色剂和载体形成的二成分显影剂使感光鼓24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一次转印辊30将形成于感光鼓24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通过一次转印辊30在中间转印带21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彩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依次重叠Y(黄色)、M(品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而形成。感光体清洁器29在一次转印后除去感光鼓24上残留的调色剂。

打印部18具备二次转印辊32。二次转印辊32与支撑辊40隔着中间转印带21对置。二次转印辊32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一并地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片材P从供纸盒部16或供纸盘17沿着输送路径33被供给。

打印部18具备带清洁器43,该带清洁器43与从动辊41隔着中间转印带21对置。带清洁器43在二次转印后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

打印部18沿着输送路径33具备对位辊33a和定影装置34。打印部18在定影装置34的下游具备分支部37和反转输送部38。分支部37将定影后的片材P送至排纸单元60或反转输送部38。在两面打印时,反转输送部38将从分支部37送来的片材P反转并向对位辊33a的方向输送。MFP10利用打印部18在片材P上形成定影调色剂图像。MFP10经由排纸单元60将定影后的片材P向排纸部20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MFP10不限于串联式显影方式,显影装置28的数量也没有限定。另外,MFP10也可以从感光鼓24将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至片材P上。

如上所述,片材P从供纸盒部16被向排纸部20输送。

以下,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V1(以下也称作“片材输送方向V1”)上,将供纸盒部16一侧设为“上游侧”。另外,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将排纸部20一侧设为“下游侧”。

接着,对定影装置34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4的简要结构的一例的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34具备加热辊45(加热部)和加压单元50。定影装置34通过对片材进行加热和加压而使图像定影。

首先,对作为加热单元的加热辊45(旋转体)进行说明。

加热辊45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比中间转印带21(参照图1)靠下游侧处。加热辊45为环形的定影部件。加热辊45具有弯曲的外周面。即,加热辊45呈圆筒形。加热辊45具有金属制的辊。例如,加热辊45在铝制的辊的外周面上具有氟树脂等的树脂层。加热辊45可以第一轴45a为中心旋转。这里,第一轴45a是指加热辊45的中心轴(旋转轴)。

需要说明的是,定影装置34还具备加热加热辊45的热源(未图示)。例如,热源可以是热敏头等的电阻加热体、陶瓷加热器、卤素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等。热源可以配置于加热辊45的内部,也可以配置于外部。

接着,对加压单元50进行说明。

加压单元50具备多个辊51、52、带53(旋转体)以及加压垫54(加压部件)。

多个辊51、52配置于带5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辊51、52由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多个辊51、52可以是相同的辊,也可以是不同的辊。

多个辊51、52可分别以与第一轴45a平行的多个旋转轴51a、52a为中心旋转。多个辊51、52配置于有助于形成夹持部46的位置。

第一辊51配置于比第二辊52靠片材输送方向V1上游侧处。第一辊51呈圆柱形。例如,第一辊51为铁等金属制的辊。第一辊51可以以与第一轴45a平行的第一旋转轴51a为中心旋转。这里,第一旋转轴51a是指第一辊51的中心轴。

第二辊52配置于比第一辊51靠片材输送方向V1下游侧处。第二辊52呈圆柱形。例如,第二辊52为铁等金属制的辊。第二辊52可以以与第一轴45a平行的第二旋转轴52a为中心旋转。这里,第二旋转轴52a是指第二辊52的中心轴。

带53与加热辊45对置。带53挂架在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上。带53呈环形。

带53具备基层53a和剥离层(未图示)。例如,基层53a由聚酰亚胺树脂(PI)形成。例如,剥离层由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PFA)等的氟树脂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带53的层构造不受限定。带53包括膜状部件。

加压垫54呈长方体形。例如,加压垫54由耐热性的聚苯硫醚树脂(PPS)、液晶聚合物(LCP)、酚醛树脂(PF)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加压垫54配置于与加热辊45夹着带53而对置的位置。加压垫54通过弹簧等的施力部件(未图示)向加热辊45施力。加压垫54抵接于带53的内周面并将带53按压于加热辊45而形成夹持部46。即,加压垫54通过将带53的内周面向加热辊45一侧按压,在带53和加热辊45之间形成夹持部46。

接着,对加热辊45等的旋转方向进行说明。

加热辊45通过电机(省略图示)向箭头R1方向旋转。即,加热辊45独立于加压单元50而向箭头R1方向旋转。在实施方式中,加热辊45为驱动辊。

带53从动于加热辊45而向箭头R2方向旋转。即,带53通过抵接于向箭头R1方向旋转的加热辊45的外周面而从动地旋转。

第一辊51从动于带53而向箭头R3方向旋转。第二辊52从动于带53而向箭头R4方向旋转。即,第一辊51及第二辊52通过抵接于向箭头R2方向旋转的带53的内周面而从动地旋转。

接着,对排纸单元6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排纸单元60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定影装置34和排纸部20之间。即,排纸单元60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比定影装置34靠下游侧处。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排纸单元60的简要结构的一例的图。

如图3所示,排纸单元60具备引导件61、输送辊36、驱动机构65以及移动机构70。

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比定影装置34靠下游侧处(参照图1)。引导件61引导片材P。引导件61设置于避开输送辊36的区域。引导件61具备引导肋62和肋连结部63。

引导肋62向着沿片材输送方向V1被输送的片材P突出。引导肋62沿着片材输送方向V1延伸。引导件62在与片材P的一面相平行的方向且是与片材输送方向V1正交的方向V2(以下称为“片材宽度方向V2”)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肋连结部63将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相邻的两个引导肋62连结。肋连结部63在沿片材输送方向V1被输送的片材P的一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厚度。肋连结部63作为引导件61的加强部而发挥作用。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输送辊36呈圆柱形。输送辊36沿着引导件61输送片材P。输送辊36是将定影后的片材P向排纸部20(参照图1)排出的排纸辊。输送辊36被固定于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具有长度的轴68。输送辊36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输送辊36和轴68设置于避开引导件61的区域。

引导件61与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相邻的两个输送辊36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中,引导件61与输送辊36的间隔W1比引导肋62的宽度W2大(W1>W2)。引导肋62的片材输送方向V1上的下游端部避开轴68而弯曲。

接着,对驱动机构65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65具备驱动机构侧电机(未图示)、驱动齿轮66以及从动齿轮67。驱动齿轮66将驱动机构侧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从动齿轮67。从动齿轮67被固定于轴68。

输送辊36通过驱动机构侧电机的驱动而向箭头J1方向旋转(参照图4)。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等中,省略了驱动齿轮66和从动齿轮67中的齿的图示。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齿轮66和从动齿轮67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相对地移动。

接着,对移动机构70进行说明。

移动机构70使引导部61和输送辊36沿与片材输送方向V1交叉的方向移动。在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70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

如图3所示,移动机构70具备移动机构侧电机(未图示)、小齿轮71、齿条部件72以及位置传感器73。小齿轮71将移动机构侧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齿条部件72。齿条部件72经由轴承(未图示)而被固定于轴68。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等中,省略了小齿轮71和齿条部件72(齿条部72a)中的齿的图示。

图5是排纸单元60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所示,齿条部件72具备齿条部72a及一对支承片72b、72c。齿条部72a沿片材宽度方向V2延伸。齿条部72a将小齿轮71(参照图3)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平行于片材宽度方向V2的直线运动。即,齿条部72a与小齿轮71(参照图3)构成齿轮齿条机构。

一对支承片72b、72c从齿条部72a朝向驱动机构65(参照图3)中的从动齿轮67的两侧延伸。在一对支承片72b、72c上形成有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开口的圆形贯通孔72h。另一方面,在从动齿轮67上形成有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开口的矩形贯通孔67h。从动齿轮67的贯通孔67h供棱柱状的轴68插穿。

各个支承片72b、72c中的贯通孔72h的直径D2比从动齿轮67中的贯通孔67h的最大长度D1大(D2>D1)。从动齿轮67中贯通孔67h的最大长度D1为矩形贯通孔67h的对角线的长度。矩形贯通孔67h的对角线的长度相当于棱柱状的轴68的最大宽度。换言之,各个支承片72b、72c中贯通孔72h的直径D2比棱柱状的轴68的最大宽度大。

在各个支承片72b、72c的贯通孔72h中设置有将轴68支承为可旋转的轴承(未图示)。即,齿条部件72允许轴68旋转,并限制轴68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通过使齿条部件72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固定于轴68的输送辊36也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

如图3所示,齿条部件72经由连结部件(未图示)与引导件61连结。即,齿条部件72限制引导件61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通过使齿条部件72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引导件61也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

位置传感器73检测齿条部件72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的移动量及移动方向。例如,位置传感器73是激光位移计、超声波传感器等的非接触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73的检测结果作为齿条部件72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的移动量及移动方向的检测信号被输出至系统控制部100(参照图11)。

接着,对片材P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中,片材P包括标签片材。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标签片材80的一例的俯视图。

如图6所示,标签片材80具备标签纸81和底纸82。标签纸81将正反面中一侧的第一面设为印刷面81a。标签纸81正反面中另一侧的第二面设为涂有胶等的粘合剂的粘贴面81b(参照图7)。

图7是图6的Ⅶ-Ⅶ截面图。

如图7所示,底纸82以可剥离的方式粘贴在标签纸81的粘贴面81b上。底纸82从标签纸81的第二面一侧保护粘合层。

例如,标签片材80为A4、A5等的固定形式的单张片材。底纸82与标签纸81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外形。在标签片材80的厚度方向上,底纸82的边缘82e与标签纸81的边缘81e基本上重叠。即,在底纸82的边缘82e与标签纸81的边缘81e之间没有空白。底纸82的边缘82e构成标签片材80的边缘80e(以下也称为“片材边缘80e”。)。以下,也将片材宽度方向V2的片材边缘80e称为“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

接着,对移动机构70的作用进行说明。

系统控制部100(参照图11)控制移动机构70,以使得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排纸单元60的起始位置的俯视图。

排纸单元60的起始位置是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前的基准位置。如图8所示,在起始位置中,引导肋62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重叠。

图9及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70的作用的俯视图。

在图9中,示出了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向片材宽度方向V2一侧即第一方向V21移动后的状态(以下也称为“第一移动状态”)。在第一移动状态中,小齿轮71向箭头Q1方向旋转、齿条部件72向第一方向V21移动,由此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向第一方向V21移动。在第一移动状态中,位于与第一方向21相反一侧的引导肋62配置于比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

在图10中,示出了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向片材宽度方向V2的另一侧即第二方向V22移动后的状态(以下也称为“第二移动状态”)。在第二移动状态中,小齿轮71向箭头Q2方向旋转、齿条部件72向第二方向V22移动,由此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向第二方向V22移动。第二方向V22是与第一方向V21(参照图9)相反一侧的方向。在第二移动状态中,位于与第二方向22相反一侧的引导肋62配置于比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

接着,对移动机构70的控制进行说明。例如,移动机构70的控制基于用户向控制面板13(参照图11)输入的指示进行。另外,移动机构70的控制基于包含纸张尺寸等的片材信息的扫描数据、打印数据、坐标数据等进行。

系统控制部100(参照图11)具备移动量控制部100a,该移动量控制100a对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的移动量进行控制,以使得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移动到比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

例如,当在起始位置中引导肋62与前一张标签片材80(以下也称为“第一片材P1”)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2重叠时,移动量控制部100a对移动机构70进行控制,以使得引导肋62移动到比第一片材P1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移动机构70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向第一方向V21(参照图9)或第二方向(参照图10)移动,从而使引导肋62移动到比第一片材P1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通过使引导肋62移动到比第一片材P1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能够使引导肋62配置于比在第一片材P1之后被输送来的标签片材80(以下也称为“第二片材P2”)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参照图9、图10)。

系统控制部100(参照图11)还具备移动方向控制部100b,当连续输送多张尺寸基本相同的标签片材80时,移动方向控制部100b对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的移动方向进行控制,以使得每输送一张标签片材80,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交替地移动。

例如,当连续输送多张尺寸基本相同的标签片材80时,移动方向控制部100b对移动机构70进行控制,以使得每输送一张标签片材80,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向第一方向V21(参照图9)和第二方向V22(参照图10)交替移动。移动机构70使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向第一方向V21(参照图9)和第二方向(参照图10)交替移动,从而交替地重复引导肋62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重叠的状态(以下也称为“重叠状态”)和引导肋62位于比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内侧配置状态”)。通过交替地重读重叠状态和内侧配置状态,能够避免引导肋62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在相同位置持续重叠。

系统控制部100(参照图11)还具备移动定时控制部100c,当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与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不同时,移动定时控制部100c对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的移动定时进行控制,以使得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这里,标签片材80的宽度是指片材宽度方向V2上的标签片材80的长度。

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与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不同是指,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宽度比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宽度短或者长。

例如,当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为B5尺寸宽度、而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为A4尺寸宽度时,移动定时控制部100c对移动机构70进行控制,以使得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移动机构70通过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能够使针对引导肋62的与A4尺寸的标签片材边缘的重叠位置和与B5尺寸的标签片材边缘的重叠位置不同。

例如,当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为A4尺寸宽度、而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为B5尺寸宽度时,移动定时控制部100c对移动机构70进行控制,以使得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移动机构70通过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能够将与B5尺寸的标签片材边缘重叠的引导肋62配置于比A4尺寸的标签片材边缘靠内侧处。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1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功能部通过系统总线101以可进行数据通信的方式相连接。

系统控制部100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功能部的动作。系统控制部100通过执行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系统控制部100从控制面板13获取用户输入的指示。系统控制部100基于所获取的指示执行控制处理。

网络接口102与其他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网络接口102作为输入接口而运作,接收其他装置发送来的数据。另外,网络接口102还作为输出接口而运作,向其他装置发送数据。

存储装置103存储各种数据。例如,存储装置103为硬盘或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例如,各种数据为数字数据、设定画面的画面数据、设定信息、任务以及任务日志等。各种数据包括包含纸张尺寸等的片材信息的扫描数据、打印数据、坐标数据等。数字数据为扫描器12生成的数据。设定画面是用于进行移动机构70的动作设定的画面。设定信息是与移动机构70的动作设定相关的信息。

存储器104临时存储各功能部所使用的数据。例如,存储器104为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104临时存储数字数据、任务以及任务日志等。

那么,当输送标签片材时,标签片材通过定影装置而被加热,因此有时会从片材边缘溢出微量的胶。若从片材边缘溢出微量的胶,则胶有时会粘到引导件或输送辊上。若胶粘到引导件或输送辊上,则胶在引导件或输送辊上堆积,从而有可能产生输送卡纸。

根据实施方式,具有打印部18、引导件61、输送辊36和移动机构70。打印部18在标签片材80上形成图像。引导件61在片材输送方向V1配置于比打印部18靠下游侧处。引导件61引导标签片材80。输送辊36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比打印部18靠下游侧处。输送辊36沿着引导件61输送标签片材80。移动机构70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通过如上构成,可起到以下效果。通过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即使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溢出胶时,也能够抑制胶粘到引导件61或输送辊36的相同位置。通过抑制胶粘到引导件61或输送辊36的相同位置,能够抑制胶在引导件61或输送辊36的同一位置堆积。从而,能够抑制输送卡纸。

系统控制部100具备移动量控制部100a,该移动量控制部100a对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的移动量进行控制,以使得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在片材宽度方向V2上移动到比前一张标签片材80(第一片材P1)的边缘80e靠内侧处,从而可起到以下效果。通过使引导肋62移动到比第一片材P1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能够将引导肋62配置于比在第一片材P1之后输送来的标签片材80(第二片材P2)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即使从第一片材P1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溢出的胶粘到了引导肋62上,也能够将粘在引导肋62上的胶转印到第二片材P2上。通过将粘在引导肋62上的胶转印到第二片材P2上,能够清洁粘在引导肋62上的胶。从而,能够抑制输送卡纸。

系统控制部100还具备移动方向控制部100b,在连续输送多张标签片材80时,该移动方向控制部100b对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的移动方向进行控制,以使得每输送一张标签片材80,引导件61和输送辊3沿片材宽度方向V2交替移动,由此可起到以下效果。通过使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向第一方向V21和第二方向V22交替移动,而交替地重复引导肋62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重叠的状态(重叠状态)和引导肋62位于比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靠内侧处的状态(内侧配置状体),能够避免引导肋62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在相同位置持续重叠。通过避免引导肋62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在相同位置持续重叠,则即使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溢出胶,也能够抑制胶粘在引导件61的相同位置并堆积。从而,能够抑制输送卡纸。

尤其是,当连续输送相同尺寸的多张标签片材80时,即使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溢出的胶粘到了引导肋62上,也能够将粘在引导肋62上的胶转印到下一张标签片材80上而进行清洁。当连续输送相同尺寸的多张标签片材80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输送卡纸,因此是优选的。

系统控制部100还具备移动定时控制部100c,当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与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宽度不同时,移动定时控制部100c对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的移动定时进行控制,以使得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由此可起到以下效果。当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宽度比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宽度短时,通过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能够使针对引导肋62的与各个标签片材80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的重叠位置各不相同。通过使针对引导肋62的与各个标签片材80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的重叠位置各不相同,则即使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溢出胶,也能够抑制胶粘在引导肋62的相同位置并堆积。另一方面,当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宽度比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宽度长时,通过使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能够将与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重叠的引导肋62配置于比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的片材宽度方向80e靠内侧处。即使从前一张标签片材80的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溢出的胶粘到了引导肋62上,也能够将粘在引导肋62上的胶转印至接下来输送的标签片材80而进行清洁。从而,能够抑制输送卡纸。

打印部18具备通过对标签片材80施加热量而使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34。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比定影装置34靠下游侧处。通过如上构成,可起到以下效果。当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比定影装置34靠下游侧处时,标签片材80通过定影装置34时被加热,因此从片材边缘80e容易溢出微量的胶,从片材边缘80e溢出的胶粘在引导件61或输送辊36上并堆积的可能性变高。根据实施方式,通过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则即使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溢出了胶,也能够抑制胶粘在引导件61或输送辊36的相同位置并堆积。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输送卡纸。尤其是,当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紧邻定影装置配置时,即使从片材宽度方向边缘80e溢出的胶粘到了引导件61或输送辊36上,也能够将刚粘附的胶转印至接下来的标签片材80而容易地进行清洁。当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紧邻定影装置34配置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输送卡纸,因此是优选的。

下面,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移动机构70不限于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例如,移动给机构70也可以使引导件61或输送辊36中的任一者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即,移动机构70只要使引导件和输送辊36中的至少一方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即可。

齿条部件72不限于限制轴68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例如,齿条部件72也可以允许轴68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即,也可以是当齿条部件72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时,固定于轴68的输送辊36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

齿条部件72不限于限制引导件61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例如,齿条部件72也可以允许引导件61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即,也可以是当齿条部件72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时,引导件61停止向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

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不限于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比定影装置34靠下游侧处。例如,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也可以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中间转印带21和定影装置34之间。即,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只要在片材输送方向V1上配置于比打印部18靠下游侧处即可。

系统控制部100不限于以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的方式对移动机构70进行控制。例如,移动机构70也可以不依赖于控制而是无条件地使引导件61和输送辊36沿片材宽度方向V2移动。例如,移动机构也可以通过具备电机和凸轮机构而使引导件61及输送辊36向第一方向V21和第二方向V22不断交替移动。

定影装置34不限于具备加热辊45和带53。例如,定影装置34也可以具备定影带及加压辊。

不限于在底纸82的边缘82e和标签纸81的边缘81e之间设有空白。例如,也可以不在底纸82的边缘82e和标签纸81的边缘81e之间设置空白。也可以在标签片材80的片材宽度方向V2的两侧设置有空白。也可以在标签片材80的整个周部设置有空白。

根据以上所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输送卡纸。

也可以设为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通过计算机实现。这种情况下,可将用于实现该功能的程序存储到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使计算机系统读取该记录介质中存储的程序并进行执行而实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及周边设备等的硬件。另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的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的存储装置。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可以包括如经由因特网等网路或电话线等通信电路发送程序的通信线那样的短时间且动态地保存程序的记录介质、如在该情况下作为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的将程序保存一定时间的记录介质。另外,上述程序也可以用于实现所述功能的一部分,还可以通过与已存储到计算机系统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上述的功能。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