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5515发布日期:2018-10-23 21:2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片材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对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片材(纸张)进行规定的后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包括:进行后处理的处理部、设置在处理部的上方的待机部。在利用处理部进行片材的后处理的期间,待机部使后续的片材暂时滞留。如果处理部空出,则待机部使滞留的片材朝向处理部落下。落下到处理部的片材被进行分类处理及装订处理等后处理。在后处理后,处理部的推出部件工作,将片材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推出。由此,将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并且将其从处理部排出。

使用处理部的推出部件的片材输送方式不妨碍片材向待机部的缓冲动作,对提高生产力(高速化)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例如,在是A3等长条的片材、特别是柔软的片材的情况下,可能因按压片材后端的动作而导致片材压曲,产生片材的输送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论片材的尺寸和/或种类都能够抑制片材的压曲,并且抑制片材的输送不良的片材处理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托盘,载置执行后处理的片材;输送辊,设置在所述处理托盘中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向所述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片材;推出部件,将载置于所述处理托盘的片材的所述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从所述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推出,并且将该片材向所述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压带辊,能够移动到与所述输送辊分离的待机位置以及与所述输送辊接近的转动位置,在利用所述输送辊输送片材时,将所述压带辊移动到所述转动位置而在所述压带辊与所述输送辊之间夹持片材;以及控制部,在将载置于所述处理托盘的片材向所述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压带辊及输送辊,以使得利用所述压带辊及输送辊输送片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一动作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二动作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三动作的侧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四动作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面板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处理的第一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处理的第二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系统、2…图像形成装置、3…后处理装置(片材处理装置)、11…控制面板(操作部)、21…待机部、22…处理部、23…排出部、23a…固定托盘、23b…可动托盘、24…后处理控制部(控制部)、41…待机托盘、51…处理托盘、52…横向整合板、54…后端限制件、55…装订机(装订处理部)、56…排出器(上游侧移动部件)、56a…接受件(下游侧移动部件)、57…片材摞爪(推出部件)、59…输送辊、61…压带辊、65…片材摞爪驱动电机(驱动源)、71…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2…压带辊驱动机构、S…片材、SS…片材摞、HP…原位置、D1、D2…片材输送方向、W…片材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有省略这些构成的重复说明的情况。

参照图1至图10,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

图1及图2表示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构成例。图像形成系统1包含图像形成装置2以及后处理装置3。图像形成装置2在纸张等片材状的记录介质(以下,称为“片材S”)形成图像。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S(包含重叠多个片材S而得的片材摞SS。以下相同。)进行后处理。后处理装置3是“片材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

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控制面板(操作部)11、扫描仪部12、打印部13、供纸部14、排纸部15及图像形成控制部16。

控制面板11包括接受用户的操作的各种按键或触摸面板等。例如,控制面板11接受与片材S的后处理的种类有关的输入。例如,控制面板11接受进行分类处理的分类模式、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模式、或者不进行分类处理及装订处理的无分类模式的选择。另外,在选择了无分类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面板11接受向后处理装置3的后述的固定托盘23a排出片材S、或者向可动托盘23b排出片材S的选择。而且,在向可动托盘23b排出片材S的情况下,控制面板11接受片材输送方式的选择。

图像形成装置2将与由控制面板11输入的后处理的种类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后处理装置3。

扫描仪部12包括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部。扫描仪部12将所读取的图像信息发送到打印部13。

打印部13基于从扫描仪部12或外部设备发送来的图像信息,利用色调剂等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色调剂图像”)。打印部1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打印部13对转印到片材S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从而使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

供纸部14与打印部13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定时相配合地,将片材S逐一向打印部13供给。

排纸部15将从打印部13排出的片材S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

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整体动作。即,图像形成控制部16对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部13、供纸部14及排纸部15进行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16由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控制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相邻地配置。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的片材S执行通过控制面板11指定的后处理。例如,后处理是分类处理及装订处理等。

后处理装置3包括待机部21、处理部22、排出部23及后处理控制部(控制部)24。

一起参照图3,待机部21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S暂时滞留(缓冲)。待机部21包括待机托盘41。例如,在利用处理部22对在先的片材S进行后处理的期间,待机部21使后续的多张片材S待机。待机部21设置在处理部22的上方。例如,待机部21使多张片材S重叠地待机。如果处理部22空出,则待机部21使滞留的片材S朝向处理部22落下。

处理部22对输送来的片材S进行后处理。处理部22包括处理托盘51。例如,处理部22进行使多张片材S对齐而整合的分类处理。例如,处理部22对将多个片材S对齐而得的片材摞SS进行通过装订进行的装订处理(订书处理)。处理部22将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S向排出部23排出。

如图1所示,排出部23包括固定托盘23a和可动托盘23b。固定托盘23a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可动托盘23b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可动托盘23b沿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待机部21及处理部22向固定托盘23a及可动托盘23b排出片材S。

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动作。即,后处理控制部24对待机部21、处理部22及排出部23进行控制。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入口辊32a、32b、出口辊33a、33b及助力引导件43的动作,并且控制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1及压带辊驱动机构72的动作。后处理控制部24与图像形成控制部16相同地,由包含CPU、ROM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的各部分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片材输送方向”是指,在待机部21中箭头D1所示、在处理部22中箭头D2所示的方向。箭头D1意味着待机托盘41中的片材S的输送方向(片材S向待机托盘41的进入方向)。箭头D2意味着处理托盘51中的片材S的输送方向(来自处理托盘51的片材S的排出方向)。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指,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图像形成装置2侧)及下游侧。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指,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及“上游侧端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大致平行于片材S的平面的方向(片材面方向)且大致垂直于片材输送方向的方向称为片材宽度方向W。

如图3所示,后处理装置3具有片材S的输送路径31、一对入口辊32a、32b、一对出口辊33a、33b、待机部21及处理部22。

输送路径31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内部。输送路径31具有片材供给口31p以及片材排出口31d。片材供给口31p面向图像形成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2向片材供给口31p供给片材S。片材排出口31d面向待机部21。将通过了输送路径31的片材S从片材排出口31d输送到待机部21。

如图1所示,从输送路径31分支出朝向排出部23的固定托盘23a延伸的第二输送路径31a。在无分类模式中,在选择固定托盘23a作为片材S的排出地点的情况下,第二输送路径31a将供给到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朝向固定托盘23a引导。

在选择了分类模式或装订模式的情况下,输送路径31将供给到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导向待机部21。输送路径31在无分类模式中,在选择可动托盘23b作为片材S的排出地点的情况下,将供给到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向直接处理部22引导。从输送路径31分支出朝向处理部2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输送辊59延伸的第三输送路径31b。在图1中,入口辊32a、32b用附图标记32表示,出口辊33a、33b用附图标记33表示。

参照图3,入口辊32a、32b设置在片材供给口31p的附近。入口辊32a、32b彼此平行而在径向上相对。入口辊32a是配置在输送路径31的上面侧的驱动辊。入口辊32b是配置在输送路径31的下表面侧的从动辊。入口辊32a、32b在彼此之间的夹持部夹持片材S。入口辊32a、32b将夹持的片材S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出口辊33a、33b设置在片材排出口31d的附近。出口辊33a、33b彼此平行而在径向上相对。出口辊33a是配置在输送路径31的上面侧的驱动辊。出口辊33b是配置在输送路径31的下表面侧的从动辊。出口辊33a、33b在彼此之间的夹持部夹持片材S。出口辊33a、33b将夹持的片材S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接着,对待机部21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待机部21具有待机托盘(缓冲托盘)41及助力引导件43。

待机托盘41的后端部位于出口辊33a、33b的附近。待机托盘41的后端部位于输送路径31的比片材排出口31d更靠下方的位置。待机托盘41以随着进入片材输送方向D1的下游侧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待机托盘41在利用处理部22进行后处理的期间,使多个片材S重叠地待机。

待机托盘41具有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能够彼此接近分离的一对托盘部件。在利用待机托盘41使片材S待机的情况下,一对托盘部件彼此接近而能够支承片材S。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向处理部22的处理托盘51移动的情况下,一对托盘部件彼此分离而使支承的片材S朝向处理托盘51落下(移动)。

助力引导件43设置在待机托盘41的上方。例如,助力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1上,具有与待机托盘41大致相同的长度。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向处理托盘51移动的情况下,助力引导件43朝向处理托盘51对片材S施力。助力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1的下游侧的端部具有摆动轴。助力引导件43使片材输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端部向下方摆动,而朝向处理托盘51对片材S施力。

在待机托盘41的上游侧与处理托盘51的上游侧之间,设置有叶片部34。叶片部34通过以沿着片材宽度方向W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朝向处理托盘51对片材S进行按压。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向处理托盘51移动时,叶片部34朝向处理托盘51对片材S进行按压。叶片部34具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的叶片34a,利用该叶片34a朝向处理托盘51对片材S进行按压。叶片部34在叶片34a与片材S相接的状态下向图中逆时针旋转。由此,落下到处理托盘51的片材S朝向处理部22的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移动。叶片部34与处理部22的输送辊59及后端限制件54一起构成对片材输送方向D2上的片材S进行整合(所谓的纵向整合)的纵向整合装置。

接着,对处理部22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处理部22具有处理托盘51、横向整合板52、后端限制件54、装订机(装订处理部)55、排出器56、接受件56a、片材摞爪(推出部件)57、片材摞爪带58及输送辊(纵向整合辊)59。

处理托盘51设置在待机托盘41的下方。处理托盘51以随着进入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例如,处理托盘51与待机托盘41大致平行地倾斜。处理托盘51具有支承片材S(载置片材S)的输送面51a。

横向整合板52设置在处理托盘51的输送面51a的片材宽度方向W的两侧。一对横向整合板52沿片材宽度方向W彼此分离地设置。横向整合板52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横向整合板52构成对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片材S进行整合(所谓的横向整合)的横向整合装置。

后端限制件54设置在处理托盘51的上游侧的端部。通过使输送辊59向图中顺时针方向反转驱动,将载置于处理托盘51的片材S朝向后端限制件54输送。输送辊59通过与叶片部34协作而使片材S的上游侧端与后端限制件54抵接,从而进行片材S的纵向整合。

装订机55配置在处理托盘51的后方。装订机55能够对与后端限制件54抵接而对齐的片材S的端部进行钉牢。在选择了装订模式的情况下,装订机55对与后端限制件54抵接而对齐的片材摞SS的端部进行装订处理。

排出器56设置在处理托盘51的上游侧的端部。排出器56以在侧视下与后端限制件54重叠的方式设置。排出器56能够朝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移动。排出器56在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时,使实施了装订处理、分类处理的片材摞SS前进。排出器56配置在能够向片材摞爪57交接片材摞SS的端部的位置。排出器56被朝向所述移动前的初始位置施力。

接受件56a以沿输送面51a的方式配置。接受件56a能够与排出器56一起朝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移动。接受件56a在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时,比输送辊59更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突出。接受件56a以比输送辊59更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延长有输送面51a的方式突出。接受件56a在所述移动前的初始位置,比输送辊59更向输送方向上游侧没入。接受件56a被朝向所述移动前的初始位置施力。

片材摞爪57固定于片材摞爪带58。片材摞爪带58横跨在位于处理托盘5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一对带辊58a、58b。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带辊58a以与输送辊59重叠的方式设置。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带辊58a是驱动辊,利用该驱动辊的旋转来驱动片材摞爪带58。利用这些片材摞爪带58及带辊58a、58b,构成驱动片材摞爪57的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1。

片材摞爪57伴随着片材摞爪带58的驱动,沿片材摞爪带58的卷绕方向移动。片材摞爪57与载置于处理托盘51的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相接,以将该片材S向处理托盘5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推出的方式进行输送。片材摞爪57在处理托盘51的上面侧(输送面51a侧)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移动。片材摞爪57在输送片材S后,沿处理托盘51的前端侧的带辊58a的外周在下表面侧移动。之后,片材摞爪57在处理托盘51的下表面侧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移动。片材摞爪57将处理托盘51的后端侧的带辊58b的跟前作为原位置HP而进行待机。片材摞爪57从原位置HP沿处理托盘51的后端侧的带辊58b的外周向输送面51a侧移动,输送从排出器56交接来的片材摞SS。

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1包括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而作为片材摞爪57(带辊58a)、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共用的驱动源。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始终与带辊58a连接,而经由电磁离合器66以能够切断连接的方式与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连接。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1仅在电磁离合器66的接通时(连接时),利用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的驱动力使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前进。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在电磁离合器66的关闭时(切断时),利用本身的施力返回前进前的初始位置。

如果带辊58a向图中逆时针方向正转驱动,则片材摞爪57、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在处理托盘51的输送面51a上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图中左侧)移动。如果带辊58a向图中逆时针方向反转驱动,则片材摞爪57、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在处理托盘51的输送面51a上向输送方向上游侧(图中右侧)移动。

输送辊59通过向图中逆时针方向正转驱动,将载置于处理托盘51的片材S朝向排出部23的可动托盘23b输送。输送辊59通过从下方与载置于处理托盘51的片材S相接,从而向该片材S施加驱动力。此时,如图3所示,如果片材S弯曲而与输送辊59分离,则不能将输送辊59的驱动力施加于片材S。因此,在处理托盘51的上方(在实施方式中为待机托盘41的上方)设置有压带辊61,在所述压带辊61与输送辊59之间夹持片材S。

压带辊61是没有驱动源的从动辊。压带辊61能够在比待机托盘41更位于上方的待机位置(参照图3)与面对输送辊59的转动位置(参照图4)之间移动。压带辊61通过被压带辊驱动机构72驱动,从而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所述转动位置之间移动。压带辊61通过移动到所述转动位置,在压带辊61与输送辊59之间夹持片材S。由此,能够将输送辊59的驱动力稳定地传递到片材S。

压带辊驱动机构72包括:支承臂62,其在前端部(前端部)支承压带辊61并且基端部(后端部)以能够绕沿着片材宽度方向W的轴摆动的方式进行支承;螺线管63,其与支承臂62的基端部连结。如图3所示,如果螺线管63使柱塞向后方突出,则经由支承臂62将压带辊61向上方摆动而移动到待机位置。如图4所示,如果螺线管63使柱塞向前方没入,则经由支承臂62将压带辊61向下方摆动而移动到转动位置。

在无分类模式中,在选择可动托盘23b作为片材S的排出地点的情况下,后处理装置3将供给到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不经由待机托盘41,而从第三输送路径31b朝向处理托盘51的输送辊59输送。利用处理托盘51的输送辊59,将该片材S排出到可动托盘23b。

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不经由待机托盘41”是指,片材S不在待机托盘41缓冲(换言之,不使片材S滞留在待机托盘41)。即,本实施方式中的“不经由待机托盘41”是指,包含片材S通过沿片材宽度方向W分离的待机托盘41的一对托盘部件之间。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不经由待机托盘41”是指,可以包含由于待机托盘41的形状而使片材S与待机托盘41的一部分相接的情况。

第三输送路径31b通过比较大的高度差及空间,直到处理托盘51的输送辊59。因此,处理托盘51可以包括在输送面51a出没的倾斜状的引导件(未图示)。由此,在无分类模式中,在选择可动托盘23b作为片材S的排出地点的情况下,能够将从第三输送路径31b输送来的片材S稳定地朝向处理托盘51的输送辊59引导。

在无分类模式中,在选择固定托盘23a作为片材S的排出地点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未图示的分支部件等而将片材S向第二输送路径31a输送,将片材S排出到固定托盘23a。

另外,在选择了分类模式或装订模式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所述分支部件等而将片材S向输送路径31输送,将片材S输送到待机部21。之后,通过控制待机部21及处理部22,将进行了缓冲及后处理的片材S排出到可动托盘23b。

如图3所示,片材摞爪57的原位置HP位于片材摞爪带58的下侧。在片材摞爪57位于原位置HP时,如果开始驱动片材摞爪带58,则片材摞爪57向上游侧移动。之后,片材摞爪57沿后端侧的带辊58b的外周在片材摞爪带58的上侧(输送面51a侧)移动。之后,片材摞爪57沿输送面51a向下游侧移动,并且将片材摞SS向下游侧推出而排出。后处理控制部24能够利用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片材摞爪57位于原位置HP。

另外,在无分类模式中,在选择可动托盘23b作为片材S的排出地点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从第三输送路径31b朝向处理部22的输送辊59输送片材S。具体而言,后处理控制部24通过控制待机托盘41,使待机托盘41的一对托盘部件之间分离。由此,片材S没有经由待机托盘41(没有载置于待机托盘41),而从第三输送路径31b朝向输送辊59。

在从第三输送路径31b朝向输送辊59输送片材S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通过控制压带辊驱动机构72,使压带辊61下降至所述转动位置。由此,引导到输送辊59的片材S夹持在输送辊59与压带辊61之间而被可靠地施加驱动力,并且朝向可动托盘23b稳定地排出。在排出片材S后,后处理控制部24通过控制压带辊驱动机构72,使压带辊61上升至所述待机位置。由此,能够将下一张片材S载置于处理托盘51。

在此,在选择了分类模式或装订模式的情况下,如果利用片材摞爪57推出片材摞SS的后端而将其排出,则片材摞SS有可能压曲。例如,在片材S薄且柔软、并且是A3等大张纸,而且片材S的张数少的情况下,片材摞SS的刚性低且容易弯曲。因此,在利用片材摞爪57推出片材摞SS的后端时,导致片材摞SS压曲。如果片材S压曲,则片材S与输送辊59分离而没有被施加驱动力,没有将片材S彻底排出到可动托盘23b。另外,在片材S压曲的状态下进一步利用片材摞爪57推出,导致片材S也进一步挠曲而卷曲,在该方面也导致片材S的输送不良。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在处理托盘51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S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输送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输送片材,也对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进行控制。

即,在将载置于处理托盘51的片材S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输送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以使得利用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输送片材。

具体而言,在将在处理托盘51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S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输送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压带辊驱动机构72而使压带辊61向转动位置移动,能够进行利用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的片材输送。

另外,在将在处理托盘51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S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输送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1而停止片材摞爪57的动作。由此,不利用片材摞爪57推出片材S的上游侧端部。由此,在输送柔软且大纸张的刚性低的片材S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片材S压曲,并且抑制输送不良。

另外,使压带辊61向转动位置移动而夹持片材S的动作是在片材S的纵向整合及横向整合结束后进行的。

即,在压带辊61移动到转动位置而在压带辊61与输送辊59之间夹持片材S的状态下,可能妨碍片材S的整合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整合处理结束前,压带辊61移动到待机位置,在整合处理结束后,压带辊61移动到转动位置。由此,能够在不影响压带辊61的夹持的情况下进行整合处理。

另外,在利用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开始输送片材S后,后处理控制部24连接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1的电磁离合器66,利用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使接受件56a前进。

柔软的片材S可能刚探出输送辊59就下垂而卷曲并且与可动托盘23b面接触。但是,接受件56a与片材S的下表面接触而支承片材,从而抑制片材S发生下垂,能够抑制片材S的输送不良。

另外,在片材S向可动托盘23b的输送结束前,后处理控制部24使接受件56a没入上游侧而返回初始位置。

因此,不会在可动托盘23b上导致片材S的上游侧端处于搁置在接受件56a的状态,能够抑制片材S的输送不良。应予说明,如果在可动托盘23b上,从片材S的上游侧端搁置在接受件56a的状态起使接受件56a没入,则片材S可能利用接受件56a的移动而返回上游侧。在该情况下,片材S的上游侧端有可能搁置在处理托盘51的出口。另外,在处理托盘51的出口下方有片材传感器的情况下,利用该片材传感器进行的片材S的检测可能延迟,有可能影响可动托盘23b的高度调整等适当的排纸动作。

另外,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1伴随着接受件56a的前进,也使排出器56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前进。而且,片材摞爪驱动机构71伴随着接受件56a的前进,也使片材摞爪57从处理托盘51下方的原位置HP沿片材摞爪带58的卷绕方向移动。

因此,在利用输送辊59输送片材时,后处理控制部24使排出器56以利用输送辊59进行的片材输送速度以下的速度向下游侧移动。另外,此时,在利用输送辊59输送片材时,后处理控制部24使片材摞爪57以利用输送辊59进行的片材输送速度以下的速度向带卷绕方向下游侧移动。

即,通过使“利用输送辊59的片材输送速度”≥“排出器56及片材摞爪57的移动速度”,使片材S的下游侧的输送速度比上游侧的输送速度快。因此,能够抑制排出器56及片材摞爪57按压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而产生压曲。另外,在利用输送辊59进行片材输送时,即使产生输送辊59的打滑等,排出器56及片材摞爪57也支持片材输送。即,通过排出器56、片材摞爪57与输送辊59的协作而能够输送片材S,能够抑制片材S的压曲且抑制输送不良。

另外,利用输送辊59的片材输送速度是根据片材S的尺寸及种类中的至少任一方而可变的。

即,后处理控制部24根据片材S的尺寸(除了定形以外,还包含非定形)、种类(纸质、克重(厚度)等),自动或手动地改变利用输送辊59的片材输送速度。在自动地改变利用输送辊59的片材输送速度的情况下,包括检测片材S的尺寸、种类的传感器,基于该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输送辊59的驱动速度。在手动地改变利用输送辊59的片材输送速度的情况下,基于针对控制面板11的规定的操作,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输送辊59的驱动速度。由此,根据片材S设定最恰当的输送速度,能够抑制输送不良。

作为输送速度的变化的影响者的一个例子,例如,在片材S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片材输送中的片材S的压曲,减慢输送速度。即,例如,将预先设定的片材尺寸(例如,A4尺寸)的片材S的输送速度设定为V1,将该输送速度V1设定为片材输送时的初始值(基准值)。在该情况下,在输送尺寸大于A4尺寸(例如,A3尺寸)的片材S的情况下,设定比输送速度V1慢的输送速度V2而输送片材S。

另外,在片材S的克重大的情况下,加快输送速度。即,在输送克重为W1的片材S的情况下,设定输送速度V3。在输送具有比克重W1大的克重W2的片材S的情况下,利用比克重W1的片材S的输送速度V3快的输送速度V4输送片材S。

另外,在利用输送辊59进行片材输送时,后处理控制部24使压带辊61夹持片材摞SS的动作的定时与装订机55装订片材摞SS的动作的定时彼此错开。

即,在压带辊61夹持片材摞SS时,如果夹持片材摞SS的碰撞传递至片材装订位置,则可能在片材装订位置产生错位。因此,使压带辊61夹持片材摞SS的动作与装订机55装订片材摞SS的动作在不同的定时实施。由此,能够抑制因压带辊61夹持片材摞SS的动作而导致的片材装订位置发生错位。此时,通过先进行装订片材摞SS的动作,能够以没有利用压带辊61夹持片材摞SS的现有的片材装订处理相同的精度进行片材装订处理。

另外,后处理控制部24根据片材摞SS的张数,切换利用片材摞爪57的片材输送和利用输送辊59的片材输送。

即,在片材摞SS的张数多的情况下,即使是长条的片材S或容易弯曲的片材S也很难压曲。另一方面,在片材摞SS的张数多的情况下,很难利用与片材摞SS的单面接触的输送辊59的驱动力进行片材输送。因此,在片材摞SS的张数多的情况下,能够以利用片材摞爪57进行片材输送的方式,自动或手动(规定的操作)地进行切换。由此,能够抑制片材摞SS的张数多所导致的输送不良。

另外,后处理控制部24通过用户针对控制面板11的操作,能够切换利用片材摞爪57进行的片材输送与利用压带辊61和输送辊59进行的片材输送。

由此,能够按照使用者的意思切换利用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的片材输送、推出片材S的上游侧端部的片材输送。如果压带辊61位于转动位置,则不能使片材S在待机托盘41缓冲,而导致片材处理时间变长。因此,由于能够利用用户操作切换片材输送方式,所以能够抑制输送不良并且能够提高便利性。即,在输送长条的片材S或容易弯曲的片材S的情况下,选择性地利用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进行片材输送。由此,能够实现抑制片材S的输送不良。另外,在其他情况(在输送较小型的片材S或普通纸等纸张的情况)下,利用片材摞爪57进行片材输送而能够使用待机托盘41。由此,能够实现片材处理时间的缩短(片材处理的高速化)。

图8表示控制面板11的触摸面板显示的一个例子。图8中的“排出方法1”是默认设定的方法,是利用片材摞爪57的片材排出方式。在该情况下,对于片材处理的高速化而言是有效的。图8中的“排出方法2”是利用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的片材排出方式。在该情况下,对于柔软且大纸张且刚性低的片材S的输送而言是有效的。

接着,在片材S的后处理后利用压带辊61及输送辊59输送该片材S的情况下,参照图9、图10的流程图,对后处理控制部24所进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9、图10所示的控制流程在接通后处理装置3的电源(主开关接通)的情况下,以规定的周期重复执行。

首先,在步骤S1中,使可动托盘23b适当上升而移动到待机位置(参照图3)。通过使可动托盘23b上升,减小可动托盘23b与处理托盘51的高度差。所述待机位置是比接受件56a的突出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避免因与接受件56a干涉而使部件破损。

接着,在步骤S2中,向螺线管63通电而使压带辊61下降,在压带辊61与输送辊59之间夹持片材摞SS(参照图4)。如上所述,利用压带辊61夹持片材摞SS的定时与装订机55装订片材摞SS的定时错开。

接着,在步骤S3中,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与排出器56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即,向电磁离合器66通电而接通(连接状态)电磁离合器66。

接着,在步骤S4中,开始输送辊59的正转驱动。即,开始将处理托盘51上的片材摞SS向排出方向输送的动作。在步骤S5中,维持片材摞SS的输送动作规定时间(例如10msec)。

接着,在步骤S6中,开始驱动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参照图5)。由此,片材摞爪57开始从原位置HP沿片材摞爪带58的卷绕方向移动。此时,因为电磁离合器66处于连接状态,所以利用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的驱动力,将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因为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的驱动是在步骤S5中经过了规定时间后而开始的,所以片材摞爪57、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相对于片材摞SS延迟开始移动。

接着,在步骤S7中,进行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是否以规定步骤数而结束动作的判定。在步骤S7中为是时,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处于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规定量的状态(特别是适于接受件56a支持片材摞SS的输送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S8中,以强电状态维持向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的电流,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处于抵抗本身的施力而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的状态。即,接受件56a维持适于支撑片材摞SS的输送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S9中,进行输送辊59是否以规定的步骤数完成动作的判定。在步骤S9中为是时,片材摞SS处于从处理托盘51排出的状态、或者接近排出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S10中,开始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的反转驱动(参照图6)。由此,片材摞爪57沿片材摞爪带58的卷绕方向向原位置HP侧反向输送。另外,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向输送方向上游侧反向输送。应予说明,在图6中,根据片材S的排出而可动托盘23b下降。

接着,在步骤S11中,进行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是否以规定的步骤数完成动作的判定。在步骤S11中为是后,在步骤S12中,使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与排出器56以不能传递动力的方式分离。即,截止电磁离合器66的通电而使电磁离合器66关闭(切断状态)。

在步骤S10、S11中,由于从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反向输送起切断电磁离合器66,所以排出器56及接受件56a因本身的施力返回初始位置时的碰撞声音减轻。应予说明,也可以不经由步骤S10、S11而切断电磁离合器66。

接着,在步骤S13中,进行输送辊59是否以规定的步骤数完成动作到的判定。在步骤S13中为是的情况下,视为片材摞SS的排出完成,在步骤S14中,使压带辊61上升(参照图7)。接着,在步骤S15中,判定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的动作是否完成(是否检测到片材摞爪57处于原位置HP)。如果在步骤S15中为是,则该处理结束。

在步骤S13中为否的情况下,在步骤S16中,判定片材摞爪驱动电机65的动作是否完成(是否检测到片材摞爪57处于原位置HP)。在步骤S16中为否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3。在步骤S16中为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17中,进行输送辊59是否以规定的步骤数完成动作的判定。即,待机输送辊59以规定的步骤数完成动作。在步骤S17中为是的情况下,视为片材摞SS的排出完成,在步骤S18中使压带辊61上升后,结束该处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分体形成,但是例如,片材处理装置可以是在壳体内具有体内后处理器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片材装订处理部而包括装订机55,但是例如,也可以包括使用粘接带的片材装订处理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从处理托盘51输送薄且柔软的片材S、特别是A3等长条的片材S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片材S的输送不良。即,与利用片材摞爪57进行的片材输送相比,无论片材S的尺寸、种类如何,都能够抑制片材S的压曲,能够抑制片材S的输送不良。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