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4022发布日期:2018-10-12 21:1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用电子照相法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并且更加特别地涉及诸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多功能外围设备的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在拉伸辊周围伸展的环形带。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彩色成像设备包括压力接触构件,诸如初次转印辊和二次转印辊。压力接触构件中的每一个均由推压构件推压,以便利用预定压力按压并且接触诸如中间转印带的环形带的表面。如果这些压力接触构件长期处于按压并且接触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中,则会发生蠕变现象。这导致中间转印带发生诸如卷曲的塑性变形。

通常,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因为施加相对较高的转印偏压以形成作用于诸如纸的转印材料上的转印电场,难以通过所述转印材料导电。因此,需要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防止由高电压引致的异常放电。因此,二次转印辊布置成相对于中间转印带内侧的二次转印对向辊沿着片材运送方向在上游侧上偏移。此时,存在这样的区域,在所述区域中,仅仅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辊相互接触。这种区域被称作张紧夹持区域。

而且,将二次转印辊的按压力设置成相对较高,以便增强二次转印辊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粘附度。在张紧夹持区域长期处于以高压被按压和接触的状态中时,在中间转印带上发生卷曲,其中,凹陷部朝向外侧。中间转印带的卷曲不仅仅减小了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之间在初次转印夹持部处的粘附度,而且还减小了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辊之间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粘附度。这种粘附度的减小致使产生了异常图像,诸如,转印不均匀。

因此,例如,当成像设备处于关闭电源状态或者打印待命状态时,二次转印辊需要与中间转印带分离同时中间转印带停止,以便解决这种问题。已经讨论了多种构造,以使得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分离。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296716讨论了一种构造,在所述构造中,拉伸构件和二次转印构件都与中间转印带分离,其中,所述拉伸构件和所述二次转印构件布置在中间转印带内侧,以便将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

然而,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296716中,往复式杆和水平杆是不同的构件,所述往复式杆用于致使二次转印构件接触中间转印带以及与中间转印带分离,所述水平杆用于致使初次转印构件接触中间转印带以及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结果,这种构造阻碍进一步减小转印单元以及成像设备的尺寸和所占据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能够通过简化用于二次转印构件的接触分离构造而减小其尺寸和所占据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感光构件,所述感光构件构造成承载黑色调色剂图像;环形带,所述环形带构造成接触感光构件并且旋转地运动;接触构件,所述接触构件布置成对应于所述感光构件并且构造成接触所述环形带以及与所述环形带分离;运动构件,所述运动构件构造成运动以致使所述接触构件接触所述环形带以及与所述环形带分离;另外的感光构件,所述另外的感光构件构造成承载具有与所述感光构件承载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另外的接触构件,所述另外的接触构件布置成对应于所述另外的感光构件并且构造成接触所述环形带以及与所述环形带分离;另外的运动构件,所述另外的运动构件构造成运动以致使所述另外的接触构件接触所述环形带以及与所述环形带分离;二次转印构件,所述二次转印构件构造成接触所述环形带的外周表面以及与所述外周表面分离,以便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环形带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构造成将所述二次转印构件推压向所述环形带;以及凸轮部,所述凸轮部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构造成接触所述运动构件,所述第二接触部构造成接触所述另外的运动构件,其中,所述运动构件构造成通过凸轮部的第一接触部的旋转而运动,所述运动构件的运动使得所述接触构件和二次转印构件运动。

此外,参照附图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当由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的中间转印单元和其周边的截面图;

图3是图解了当移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时从斜上方观察时的图2中图解的初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

图4是图解了轴承构造的简图;

图5是图解了当从斜上方观察时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轴单元的部件的透视图;

图6是图解了当成像设备处于打印待命状态中时初次转印辊和二次转印辊(在全部分离状态中)的状态的简图;

图7是图解了当由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形成单色图像时的初次转印辊和二次转印辊的状态的简图;

图8是图解了当由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的初次转印辊和二次转印辊的简图;

图9是当由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的中间转印单元和其周边的截面图;

图10是当移除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的中间转印带时从斜上方观察时的在图9中图解的初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均能够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构造或者不同情况而适当改变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布置方案。因此,下文描述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除非明确说明。

使用四鼓型的电子照相彩色成像设备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全彩色激光束打印机描述为彩色成像设备的示例。图1是图解了全彩色激光打印机1(在下文中,称作打印机1)的整体构造的截面图。

打印机1包括盒2和手动给送单元3。盒2可抽出地容纳在打印机1的下部部分中,而手动给送单元3布置在图1的右侧中。转印材料堆叠并且存储在盒2和手动给送单元3中的每一个中,使得逐一地从盒2和手动给送单元3中的每一个分离以及给送转印材料。打印机1包括处理盒4y、4m、4c、4k(也称作处理盒4),所述处理盒4y、4m、4c、4k分别用作用于黄色、洋红、青色和黑色的成像单元。这些处理盒4排列成并排,并且每个处理盒4都能够从打印机1中拆卸。

处理盒4y、4m、4c和4k分别包括:用作感光构件的感光鼓5y、5m、5c和5k(也称作感光鼓5);和充电构件6y、6m、6c和6k(也称作充电构件6)。充电构件6使得相应感光鼓5的表面均匀带有负电荷。而且,处理盒4y、4m、4c和4k分别包括显影辊7y、7m、7c和7k(也称作显影辊7)以及感光构件清洁刮刀8y、8m、8c和8k(也称作感光构件清洁刮刀8)。显影辊7中的每一个均用于将调色剂提供到相应的静电潜像,以便使得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感光构件清洁刮刀8从相应感光鼓5上移除剩余调色剂。

显影辊7能够接触感光鼓5并且能够与感光鼓5分离。根据静电潜像,显影辊7接触相应的感光鼓5以及与所述相应的感光鼓5分离,由此延长显影辊7的使用寿命。打印机1包括扫描单元9(充电单元),所述扫描单元9布置在处理盒4下方。扫描单元9基于图像信息发射激光束,以便在感光鼓5上形成静电潜像。而且,打印机1包括中间转印单元10,所述中间转印单元10布置在处理盒4上方。在下文详细描述中间转印单元10。

在显影辊7用调色剂使得相应感光鼓5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之后,通过初次转印和二次转印将感光鼓5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继而,转印材料通过定影装置11,在所述定影装置11中,将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转印材料上。然后,双面挡板12切换转印材料的运送路径,使得转印材料被运送到排出辊对13或者转回辊对14。如果转印材料被转印到转回辊对14,则转印材料通过转回辊对14转回,随后被运送到排出辊对13。在通过排出辊对13之后,转印材料排出到转印材料堆叠单元15。

接下来,参照图2详细描述中间转印单元10。图2是图解了当通过打印机1形成全彩色图像时中间转印单元10和其周边的截面图。

能够从打印机1的设备主体拆卸中间转印单元10。中间转印单元10包括:用作接触构件的初次转印辊20(分别用于黄色、洋红、青色和黑色的初次转印辊20y、20m、20c和20k)、中间转印带21、驱动辊22、张紧辊23和二次转印对向辊24。中间转印带21是圆筒形状的环形带。中间转印带21围绕驱动辊22、张紧辊23和用作对向辊的二次转印对向辊24伸展。这些辊用作拉伸辊。中间转印带21能够接触感光鼓5并且作圆周运动。用作第一拉伸辊的二次转印对向辊24布置成经由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25对向。用作第三拉伸辊的张紧辊23被推压构件(未示出)沿着由图2中图解的箭头a指示的方向推压。这将预定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21。当布置在打印机1的设备主体中的马达(未示出)使用作第二拉伸辊的驱动辊22旋转时,中间转印带21沿着图2中图解的箭头b指示的方向以预定速度作圆周运动。二次转印辊25能够接触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v以及能够与所述表面v分离,所述表面v形成在图2中示出的驱动辊22和二次转印对向辊24之间。

在由初次转印辊20和相应的感光鼓5形成的初次转印部处实施初次转印。在初次转印过程中,将正偏压施加到初次转印辊20中的每一个转印辊,以便在初次转印辊20和对应的感光鼓5的带有负电荷的表面之间产生电位差。利用这种电位差,调色剂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

当由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形成单色图像时,打印机1仅仅使用黑色的处理盒4k。打印机1在感光鼓5k上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并且将调色剂图像经由中间转印带21转印到转印材料,以获得单色图像。

另一方面,当形成全彩色图像时,打印机1使用所有处理盒4y、4m、4c和4k。打印机1分别在感光鼓5y、5m、5c和5k上按顺序地形成黄色、洋红、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继而,打印机1将这些调色剂图像经由中间转印带21转印到转印材料上,以获得全彩色图像。

在单色成像中,感光鼓5y、5m、5c停止旋转,以便抑制感光鼓5y、5m和5c的表面的磨损。在此,作圆周运动的中间转印带21不应当摩擦感光鼓5y、5m、5c。因此,当形成单色图像时,第一分离单元使得初次转印辊20y、20m和20c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开。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第一分离单元。

而且,在在打印机1处于待命状态或者电源关闭状态的同时形成初次转印部的状态中,初次转印辊20蠕动。这导致初次转印辊20发生塑性变形。如果初次转印辊20发生塑性变形,则感光鼓5和中间转印带21之间的粘附度在初次转印夹持部处降低,从而导致产生诸如转印不均匀的异常图像。因此,当打印机1处于待命或者电源关闭状态中时,第一分离单元使得所有初次转印辊20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以便防止产生这种异常图像。下文描述第一分离单元。

通过分离轴单元29的旋转实施初次转印辊20和中间转印带21的接触和分离,所述分离轴单元29布置在初次转印辊20c和初次转印辊20k之间。分离轴单元29包括:轴,所述轴用于从打印机1的设备主体传递驱动力;和凸轮部38,所述凸轮部38包括设置在轴上的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分离轴单元29包括将在下文描述的第一分离单元和第二分离单元。将在下文给出分离轴单元29的详细描述。

在由二次转印对向辊24和二次转印辊25形成的二次转印部处实施二次转印。二次转印辊25的两个轴端部均由轴承26可旋转地保持。二次转印辊25通过使用用作第二推压构件的弹簧27经由中间转印带21按压二次转印对向辊24,由此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为了在难以通过其导电的转印材料(例如纸)上形成转印电场,施加较高的转印偏压。因此,二次转印辊25布置成相对于二次转印对向辊24沿着片材运送方向在上游侧上偏移,使得提供了图2中示出的张紧夹持区域c。

而且,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存在小气隙的情况中,发生异常放电。因此,转印材料和用作转印偏压施加构件的二次转印辊25之间需要具有良好的粘附度。因此,用作针对二次转印辊25的推压构件的弹簧27通常设置成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力。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27被设置成具有50n的推压力。

在二次转印辊25长期处于以高压被按压和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中,在中间转印带21上出现卷曲,其中,凹陷部朝向张紧夹持区域的外侧。中间转印带21的卷曲减小了感光鼓5和中间转印带21之间在相应的初次转印部的粘附度、以及中间转印带21和二次转印辊25之间在二次转印部处的粘附度。这种粘附度的降低致使产生诸如转印不均匀的异常图像。因此,用于致使二次转印辊25接触中间转印带21以及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的第二分离单元设置成防止中间转印带21卷曲。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第二分离单元。

中间转印单元10包括清洁单元28,其用于从中间转印带21移除剩余调色剂,所述剩余调色剂留在中间转印带21上,而没有被转印到二次转印部处的转印材料上。在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由图2中图解的箭头b表示的方向)上,清洁单元28布置在由感光鼓5y和初次转印辊20y形成的初次转印部的上游侧、二次转印部的下游侧上。由清洁单元28移除的调色剂被运送并且存储在调色剂收集容器(未示出)中,所述调色剂收集容器布置在清洁单元28的下游侧上。

接下来,将参照图3、4和5描述第一分离单元和第二分离单元的构造。第一分离单元和第二分离单元致使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根据诸如单色图像和全彩色图像的成像接触中间转印带21以及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图3是图解了在移除中间转印带21的状态中从斜上方观察时在图2中示出的中间转印单元10的透视图。图4是图解了轴承31的构造的简图。图5是图解了当从斜上方观察时分离轴单元29的部件的透视图。

如图3所示,初次转印辊20(20y、20m、20c和20k)中的每个辊的两个轴端部由相应的轴承31可旋转地保持。初次转印辊20通过使用用作第一推压构件的弹簧32经由中间转印带21按压相应的感光鼓5,由此形成初次转印部的相应转印夹持部。如图4所示,轴承31包括旋转支点33和钩34。旋转支点33由框架35枢转保持。

如图5所示,分离轴单元29包括轴37、设置在轴37的两个端部处的凸轮部38、传感器遮光板39和联接件40。轴37是弯曲成u状的金属板。凸轮部38、传感器遮光板39和联接件40中的每一个均固定到轴37。凸轮部38的轴套38a与框架35上的孔(未示出)相接合,使得分离轴单元29被可旋转地保持。从设置在打印机1的设备主体中的传动单元(未示出)传递到联接件40的驱动力使分离轴单元29旋转。

而且,如图5所示,凸轮部38包括具有不同相位的凸轮(第一凸轮)38b和凸轮(第二凸轮)38c。这些凸轮38b和38c彼此一体。如图3所示,紧邻轴承31,小操作杆(运动构件42)、大操作杆(另外的运动构件)41可滑动地设置在中间转印单元10的框架(未示出)内部。即,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设置在由中间转印带21的内周表面形成的区域内。

大操作杆41与凸轮38b相接合,而小操作杆42与凸轮38c相接合。用作第一操作杆的大操作杆41根据用作第一凸轮的凸轮38b的旋转而作往复运动(滑动)。用作第二操作杆的小操作杆42根据用作第二凸轮的凸轮38c的旋转而作往复运动(滑动)。将在下文描述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随着相应凸轮38b和38c的旋转的往复运动。而且,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布置成没有从中间转印带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延伸出来(见图2)。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21的上表面代表中间转印带21的初次转印表面。初次转印表面与二次转印对向辊24和张紧辊23之间的多个感光鼓5对向。中间转印带21的下表面表示驱动辊22和张紧辊23之间与初次转印表面对向的表面。因此,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布置成没有从初次转印表面和与中间转印带21的初次转印表面对向的表面延伸出来(见图2)。

随着分离轴单元29的旋转,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沿着由图3中的箭头d和e表示的方向往复运动。凸轮部38、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中的每一个均由具有良好滑动性的树脂制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聚甲醛(pom)用于凸轮部38、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

而且,大操作杆4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钩。第一钩与大操作杆41的往复运动互锁地运动,以便在抵抗弹簧的推压力的同时使得初次转印辊20中的至少一个初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大操作杆41包括用作第一钩的平面41y、41m和41c。大操作杆41和分离轴单元29形成第一分离单元,所述第一分离单元使得初次转印辊20y、20m和20c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

小操作杆4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钩。第二钩与小操作杆42的往复运动互锁地运动,以便在抵抗弹簧的推压力的同时使得初次转印辊20中的至少一个初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小操作杆42包括用作第二钩的平面42k。小操作杆42和分离轴单元29形成第一分离单元,所述第一分离单元使得初次转印辊20k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而且,小操作杆42包括用作作用部的臂42a。臂42a与小操作杆42的往复运动互锁运动,以便在抵抗弹簧27的推压力的同时使得二次转印辊25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开。小操作杆42和分离轴单元28形成二次分离单元,所述二次分离单元使得二次转印辊25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开。因此,小操作杆42用作运动构件,所述运动构件包括第一分离单元和第二分离单元的功能。

在图3中,在后侧上示出的大操作杆41和小操纵杆42包括平面41y、41m、41c和42k。类似地,图3中的前侧上的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包括位置与后侧上的那些平面的位置基本相同的平面41y、41m、41c和42k,尽管这些平面的附图标记与图3中图解的附图标记不同。

小操作杆42的臂42a布置在驱动辊22的金属芯部22a和二次转印对向辊24的金属芯部24a之间的中间转印带21附近,使得臂42a向二次转印辊25突出。而且,弹簧27按压轴承26的区域,所述区域与二次转印辊25的金属芯部相接合。弹簧27、轴承26、臂42a和凸轮38b基本上布置在同一直线上。换言之,弹簧27、轴承26、臂42a和凸轮38b沿着垂直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运动方向的宽度方向在两个端部处排列成如图3所示的直线f。因此,小操作杆42和臂42a没有承受由弹簧27施加的动量力(沿着由图3中示出的箭头g表示的方向作用的力)。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图3中示出的前侧的构造。然而,后侧的构造与前侧的构造基本相同。

接下来,将参照图6描述当打印机1处于打印待命状态时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的状态(在全部分离状态中)。而且,图7图解了当打印机1形成单色图像时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的状态。图8图解了当打印机1形成全彩色图像时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的状态。

如图6所示,当打印机1处于打印待命状态中时,轴承31的用于相应初次转印辊20的钩34与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的平面相接合。更加具体地,钩34y、34m、34c和34k分别与平面41y、41m、41c和42k相接合。因此,小操作杆42的臂42a的平面42b与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5的轴承26上的平面26a相接合,所述平面42b定位在二次转印辊25侧的前边缘中。因此,所有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皆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

当打印机1接收到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打印信号时,分离轴单元29沿着由图7中示出的箭头h表示的方向(逆时针(ccw)方向)旋转120度,并且凸轮38c使得小操作杆42沿着由图7中示出的箭头i表示的方向运动。此时,即使在分离轴单元29旋转120度之后凸轮38b和大操作杆41也保持相互接合。因此,大操作杆41没有沿着图7中的箭头i表示的方向运动。小操作杆42的运动释放了钩34k和平面42k之间的接合以及平面42b和平面26a之间的接合。因此,弹簧32的推压力使得初次转印辊20k运动到中间转印带21侧,以便经由中间转印带21按压感光鼓5k,由此形成初次转印夹持部。弹簧27的推压力使得二次转印辊25运动到中间转印带21侧,以便经由中间转印带21按压二次转印对向辊24,由此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在完成初次转印和二次转印之后,分离轴单元29在预定定时沿着图7中示出的方向h(逆时针方向)旋转240度,并且凸轮38b使得小操作杆42沿着图7中示出的箭头j表示的方向运动。这种运动使得钩34k能够与平面42k相接合,并且使得平面42b能够与与平面26a相接合。因此,所有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均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因此,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的状态恢复到当打印机1处于图6中示出的打印待命状态时获得的状态。

当打印机1接收到全彩色成像的打印信号时,分离轴单元29沿着图8中的箭头k表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240度。相应的凸轮38b和38c使得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沿着图8中的箭头l表示的方向运动。这种运动释放了钩34y和平面41y之间的接合、钩34m和平面41m之间的接合、钩34c和平面41c之间的接合以及钩34k和平面42k之间的接合。弹簧32的推压力使得所有初次转印辊20均运动到中间转印带21侧,以便经由中间转印带21按压相应感光鼓5,由此形成相应的初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弹簧27的推压力使得二次转印辊25运动到中间转印带21侧,以便经由中间转印带21按压二次转印对向辊24,由此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在完成初次转印和二次转印之后,分离轴单元29在预定定时沿着图8中示出的箭头k表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20度。随着分离轴单元29的旋转,相应的凸轮38b和38c使得大操作杆41和小操作杆42沿着图8中示出的箭头m表示的方向运动。利用这种运动,钩34y、钩34m、钩34c、钩34k和平面42b分别接合平面41y、平面41m、平面41c、平面42k和平面26a。因此,所有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都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结果,初次转印辊20和二次转印辊25的状态恢复到当打印机1处于图6中所示的打印待命状态中时获得的状态。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在用作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打印机1中,用于分离二次转印辊25的臂42a布置成没有从中间转印带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延伸出来。而且,臂42a布置在驱动辊22的金属芯部22a的轴和二次转印对向辊24的金属芯部24a的轴之间。这种布置能够减小打印机1和转印单元的尺寸和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仅仅通过小操作杆42来实施初次转印辊20k的接触和分离以及二次转印辊25的接触和分离。用于初次转印辊20k和二次转印辊25的这种接触和分离构造已经实现了简单化和低成本,并且能够减小用作成像设备的打印机1的尺寸和所占据的空间。因为支撑作为分离目标的二次转印辊25的轴承26被按压以使得二次转印辊25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所以部件公差最小化。这使得能够在分离期间容易且稳定地确保中间转印带21和二次转印辊25之间的空间。弹簧27、轴承26、和臂42a布置在基本同一条直线上。臂42a没有承受由弹簧27施加的动量力,由此防止臂42a朝向中间转印带21蠕动变形。因此,臂42a能够布置成靠近中间转印带21。这种布置能够减小打印机1和转印单元的尺寸。

而且,因为臂42a布置成紧邻中间转印带21,所以弹簧27沿着辊纵向方向最大程度布置在内侧。这减小了二次转印辊25的偏移量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中心和端部之间的夹持宽度差。用于按压二次转印辊25的弹簧的压力可以随着成像设备的操作加速而增大。即使在这种情况中,二次转印辊25的金属芯部的直径也不必增大。因此,能够在不增大二次转印辊25的成本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二次转印性能。

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全彩色激光束打印机100。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00的构造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的构造类似,除了中间转印单元的构造之外。省略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和构造类似的部件和构造的描述,并且将描述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的中间转印单元的构造。

参照图9详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单元110。图9是图解了当由打印机100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的中间转印单元110和其周边的截面图。

中间转印单元110包括初次转印辊120(分别用于黄色、洋红、青色和黑色的初次转印辊120y、120m、120c和120k)、中间转印带121、驱动辊122和张紧辊123。中间转印带121是柱形的环形带。由两根轴拉紧中间转印带121,所述轴是用作对向辊的驱动辊122和用作拉伸辊的张紧辊123。中间转印带121能够接触感光鼓并且作圆周运动。推压构件(未示出)沿着图9中示出的箭头n表示的方向推压用作拉伸辊的张紧辊123,以便将预定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121。当设置在打印机100的设备主体中的马达(未示出)使得用作对向辊的驱动辊122旋转时,中间转印带121以预定速度沿着图9中示出的箭头p表示的方向作圆周运动。

因为用于执行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初次转印的构造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基本相同,所以省略其描述。

在由驱动辊122和二次转印辊124形成的二次转印部处实施二次转印。二次转印辊124的两个轴端部由轴承125可旋转地保持。用作第二推压构件的弹簧126经由中间转印带121将二次转印辊124压抵在驱动辊122上,由此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因为施加相对较高的转印偏压以在难以通过其导电的诸如纸的转印材料上形成转印电场。因此,二次转印夹持部需要增宽并且具有良好的粘附度。因此,用作用于二次转印辊124的第二推压构件的弹簧126通常设置成具有相对较强的力。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126被设置成具有50n的推压力。

当在二次转印辊25已长期处于以高压被按压和接触的状态时继续形成二次转印部的情况中,二次转印辊124因蠕动现象而发生塑性变形。二次转印辊124的这种塑性变形减小了转印材料和中间转印带121之间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粘附度,从而致使产生异常图像。因此,提供了一种单元,所述单元用于致使二次转印辊124接触中间转印带121以及与中间转印带121分离,以便防止二次转印辊124发生塑性变形。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根据诸如单色图像和全彩色图像的成像使得二次转印辊124接触中间转印带121以及与中间转印带121分离的构造。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10描述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的部件。特别地,仅仅用于接触以及分离二次转印辊124的操作杆的形状和布置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形状和布置不同。

如图9所示,小操作杆127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而没有延伸出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21的上表面代表中间转印带121的初次转印表面。初次转印表面与中间转印带121的驱动辊122和张紧辊123之间的多个感光鼓5对向。中间转印带121的下表面代表与驱动辊122和张紧辊123之间的初次转印表面对向的表面。换言之,小操作杆127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21的初次转印表面和与初次转印表面对向的表面之间,而没有延伸出来。

如图10所示,随着分离轴单元128旋转,小操作杆127沿着图10中示出的箭头q和r表示的方向作往复运动。小操作杆127由具有良好滑动性能的树脂制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聚甲醛被用于小操作杆127。而且,小操作杆127包括臂127a和平面127b。臂127a布置成紧邻中间转印带121,使得臂127a骑跨驱动辊122的金属芯部122a,以便向二次转印辊124侧突出。平面127b接合设置在二次转印辊124的轴承125上的平面125a,使得二次转印辊124接触中间转印带121以及与所述中间转印带121分离。而且,弹簧126按压轴承125的与二次转印辊124的金属芯部接合的区域,并且臂127a布置成与弹簧126和轴承125基本上在同一条直线上。换言之,弹簧126、轴承125和臂127a沿着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21的旋转运动方向的宽度方向在两个端部处排列在如图10中示出的直线s上。因此,小操作杆127和臂127a没有承受由弹簧126施加的动量力(沿着图10中的示出的箭头t表示的方向作用的力)。在此,已经描述了图10中的图解的前侧的构造。图10中的后侧的构造与前侧的构造基本相同。

当打印机100不仅仅处于打印待命状态中而且还处于单色成像操作和全彩色成像操作中时,初次转印辊120和二次转印辊124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21的状态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状态基本相同。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即使在由两根轴拉伸中间转印单元110的情况中,也能够实现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包括四个成像单元。然而,成像单元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成像单元的数量。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实施例中,初次转印辊描述作为接触构件。然而,可以使用另外的构件,只要构件能够接触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即可。例如,致使带向感光构件突出的辊可以用作接触构件,使得带卷绕在感光鼓上。

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能够从成像设备拆卸的处理盒。处理盒整体包括感光鼓、用作用于作用在感光鼓上的处理单元的充电单元、显影单元和清洁单元。然而,处理盒并不局限于此。除了感光鼓,处理盒可以一体地包括充电单元、显影单元和清洁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实施例中,能够从成像设备拆卸包括感光鼓的处理盒。然而,成像设备的构造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每个部件均可以安装在成像设备中,或者每个部件均可以从成像设备中拆卸。

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实施例中,打印机被描述作为成像设备。然而,本发明的方面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诸如复印机和传真机的成像设备。替代地,可以使用诸如包括复印和传真功能的多功能组合的外围设备。本发明的各方面可以应用于这种成像设备,使得能够实现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优势。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赋予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以最宽泛的理解,以便涵盖所有这样的修改方案和等效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