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2914发布日期:2018-10-16 20:4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透镜驱动装置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上,方便人们拍照摄像。现有的透镜驱动装置一般包括底座及扣合在底座上的壳体。底座及壳体形成一收容空间,收容用于装载透镜的透镜支架,该透镜支架藉由引导构件形成为在一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可以相对壳体和底座沿透镜光轴方向甚至垂直于光轴方向移动的状态。为了驱动的稳定性,一般在外壳内侧壁与透镜支架的外侧之间设置黏弹性体将两者粘接起来,以调整自动对焦系统的频谱特性。

但在生产时,受限于外壳在光轴方向的开口大小及形状,以及外壳与透镜支架之间的缝隙大小,所使用的黏弹性体水体积偏小,导致黏弹性体与外壳和透镜支架之间的粘接面积小,在进行信赖性振动测试时,黏弹性体在拉扯过程中容易断裂,导致丧失阻尼功能,进而导致自动对焦失控。此外,黏弹性体悬置于外壳和透镜支架之间的缝隙中,也容易受干扰脱落,导致阻尼功能丧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黏弹性体与其他部件的粘接面积较大且黏弹性体不易断裂的透镜驱动装置。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作为可动部的用于承载透镜的透镜支架;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支架相对固定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单元;以及在所述透镜支架移动时用于引导透镜支架的引导构件。其中,所述固定部和透镜支架之间形成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固定部上的第一限位部和形成在所述透镜支架上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互配合以限制透镜支架的位移量。所述限位机构内设置有黏弹性体,所述黏弹性体与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粘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透镜支架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形成在透镜支架上并朝所述第一限位部开口的槽或台阶或孔或缺口,所述黏弹性体设置在第二限位部内,所述第一限位部伸入第二限位部内并与黏弹性体粘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镜支架朝向被摄物体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凹槽作为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黏弹性体填充在凹槽内或粘接在凹槽底部和凹槽侧壁两者中至少一者上,所述第一限位部伸入凹槽内并与黏弹性体粘接。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镜支架朝向被摄物体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朝向被摄物体方向和透镜支架外侧开口的凹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绕光轴方向卷绕在构件支架外周侧的驱动线圈,所述驱动线圈遮挡所述凹台的朝向透镜支架外侧的开口,从而形成凹槽状的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黏弹性体填充在凹槽状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内或粘接在所述凹台和驱动线圈围成的凹槽的底部和凹台的侧壁两者中至少一者上,所述第一限位部伸入凹槽内并与黏弹性体粘接。

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凹槽呈上宽下窄状,所述黏弹性体粘接在凹槽侧壁上,并位于凹槽较宽的部位,所述黏弹性体同时与第一限位部的侧壁粘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镜支架朝向被摄物体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朝向被摄物体方向和透镜支架外侧开口的凹台作为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黏弹性体与所述凹台的底部和侧壁中的至少一者粘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凹台底部的上方并与黏弹性体粘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镜支架朝向被摄物体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朝向被摄物体方向和透镜支架外侧开口的凹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绕光轴方向卷绕在构件支架外周侧的驱动线圈,所述驱动线圈遮挡所述凹台的朝向透镜支架外侧的开口,从而形成凹槽状的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黏弹性体填充在凹槽状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内或粘接在所述凹台和驱动线圈围成的凹槽的底部和凹台的侧壁两者中至少一者上,所述第一限位部伸入凹槽内并与黏弹性体粘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凹槽呈上宽下窄状,所述黏弹性体粘接在凹槽侧壁上,并位于凹槽较宽的部位,所述黏弹性体同时与第一限位部的侧壁粘接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将黏弹性体设置在其固定部(即外壳)与可动部(即透镜支架)之间的限位机构内,由于限位机构一般会设置多个相对设置的面,从而黏弹性体的使用量增大,在测试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易因拉扯而断裂。且设置在限位机构内,不易受到干扰而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透镜驱动装置的外壳与透镜支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中透镜支架与外壳的配合局部示意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例中透镜支架、外壳和黏弹性体的配合组装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透镜支架、外壳和黏弹性体的配合组装局部示意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中透镜支架、外壳和黏弹性体的配合组装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透镜以至少实现对焦功能,其主要包括作为可动部的用于装载透镜的透镜支架、设置在透镜支架外周侧的固定部、用于驱动透镜支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单元、以及在透镜支架移动时用于引导并确保透镜支架的移动方向的引导构件。其中,固定部可包括底座、扣合在底座上的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侧的辅助支架等。引导构件可为弹簧或滚珠。弹簧一般为板式弹簧,其内侧连接透镜支架,外侧连接固定部,其蜿蜒延伸的腕部可将透镜支架悬架支撑在固定部内侧并允许透镜支架在固定部内侧沿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当使用滚珠时,透镜支架和固定部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滚珠的槽,当驱动单元工作时,透镜支架藉由滚珠相对于固定部移动。驱动单元可为vcm(voicecoilmotor,音圈马达)、形状记忆合金或压电器件。

vcm型驱动马达的驱动单元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驱动线圈和驱动磁铁,驱动线圈和驱动磁铁一者固定在透镜支架上,另一者固定在固定部的支撑部件上。工作中,对处于驱动磁铁磁场中的驱动线圈通电,利用产生的洛伦兹力推动透镜支架实现对镜头的对焦驱动功能。形状记忆合金型驱动马达使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驱动单元,形状记忆合金的一端连接透镜支架,另一端连接固定部,当其通电时升温收缩,可带动透镜支架移动实现对镜头的对焦驱动功能。压电器件型透镜驱动装置使用压电器件作为驱动单元,压电器件与透镜支架和固定部相连,压电器件通电时,其长度变化带动透镜支架相对外壳移动。

其中,透镜支架的外形可大体(也即实质上或近似于)为圆形或方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当驱动单元为vcm型驱动单元时,对应的,磁铁可为直板状或弧形板状或l型板状,固定部的形状也对应设置。驱动线圈可绕垂直于所述透镜的光轴的方向卷绕,然后固定于透镜支架外侧壁,也可绕透镜的光轴方向缠绕于透镜支架的外周壁上。当驱动线圈绕垂直于透镜的光轴的方向卷绕时,一般数量设置为两个(隔着透镜支架相对并平行设置)、四个(旋转对称地设置在透镜支架的外周侧壁上)或六个、八个等。当驱动线圈绕透镜的光轴方向缠绕于透镜支架的外周壁上时,一般数量设置为一个或两个(在光轴方向上前后设置)。多个驱动磁铁互不相连地间隔设置,一般为旋转对称设置或轴对称设置。

以下,以vcm型透镜驱动装置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部件外形形状和数量不应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下,为描述方便,定义被摄物体位于透镜驱动装置(也即透镜)的前方,则在透镜光轴方向上靠近被摄物体一侧为前侧(前方,前,上),在光轴方向上远离被摄物体一侧为后侧(后方,后,下)。定义与透镜的光轴平行的方向为z方向,与z方向垂直的且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布为x方向和y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透镜驱动装置的可动部为用于承载未图示的透镜的透镜支架10,固定部20包括底座21和扣合在底座21上的外壳23。外壳23包括中部形成有孔的顶板231、从顶板231周边一体垂直延伸而出的侧壁233、以及从顶板231的内侧边(形成孔的边)朝向光轴方向后方延伸而出多个片状第一限位部2311。透镜支架10为中心形成为用于装载透镜的通孔的柱状体,其位于光轴方向o前方的端面上形成有与第一限位部2311对应的多个凹槽101(第二限位部)。在驱动单元不工作(初始状态)时,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部插入凹槽101内,但下端部不与凹槽101底部接触。当驱动单元工作,驱动透镜支架10朝向光轴方向o前方移动至最远距离时,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端部与凹槽101底部接触,从而阻止透镜支架10继续移动。也即,多个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与凹槽101(第二限位部)相互配合形成一用于限制透镜支架10(可动部)相对于外壳23(固定部20)的位移量的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内设置有黏弹性体30,黏弹性体30与第一限位部2311与凹槽101(第二限位部)粘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黏弹性体30填充满凹槽101底部,与凹槽101底面以及侧面的一部分粘接,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部插入凹槽101内,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部各面均与黏弹性体30粘接。如此,胶体使用量大且第一限位部2311和第二限位部均有多个面与黏弹性体30粘接,整体粘接牢固度高,黏弹性体30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不易断裂。此外,由于凹槽101内体积固定且空间较小,在使用固定体积的黏弹性体30时,黏弹性体30与凹槽101和第一限位部2311的粘接面积稳定,透镜支架10整体运行状态稳定。而现有在透镜支架10和外壳23之间的狭缝中使用黏弹性体30时,无法确保每处的黏弹性体30与透镜支架10和外壳23的粘接面积及最终形状状态一致,导致透镜驱动装置运行状态不稳定。

在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中,如图4所示,凹槽101内粘接有两块互不相连的黏弹性体30,每块黏弹性体30与凹槽101底面以及侧面的一部分粘接,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部的靠近两角处分别与两个黏弹性体30粘接。在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形例中,凹槽101内可粘结三块或以上的黏弹性体30,每块黏弹性体30均与第一限位部2311和凹槽101内侧粘接。由于在凹槽101中所使用的黏弹性体30体积足够,黏弹性体30与第一限位部2311和第二限位部的粘接面积大,可确保粘接牢固程度及黏弹性体30的整体强度和抗形变能力,确保黏弹性体30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不易断裂。

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个变形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限位部2311与第二限位部(凹槽101)的相对运动的方向上(本实施例中平行于透镜光轴方向),凹槽101前部的宽度大于凹槽101后部的宽度,黏弹性体30设置在凹槽101前部。且,凹槽101前部形成有一与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的夹角为30度~80度的斜面1013,黏弹性体30至少粘接在该斜面1013及与该斜面1013相接的凹槽101的内侧壁上。如此,也可确保黏弹性体30与凹槽101和第一限位部2311有足够的粘接面积,且多个限位机构内的多个黏弹性体30状态的稳定、一致。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可动部为用于承载未图示的透镜的透镜支架10,固定部20包括底座21和扣合在底座21上的外壳23。外壳23包括中部形成有孔的顶板、从顶板周边一体垂直延伸而出的侧壁、以及从顶板的内侧边(形成孔的边)朝向光轴方向后方延伸而出多个片状第一限位部2311。透镜支架10为中心形成为用于装载透镜的通孔的柱状体,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透镜支架10的位于光轴方向前方的端面上形成有与第一限位部2311对应的多个凹台103(第二限位部,具有垂直于透镜周向的方向的两个侧壁,朝向透镜径向外侧敞开呈开口)。透镜支架10的外周侧面上缠绕着驱动线圈40,该驱动线圈40至少部分封闭凹台103的朝向透镜径向外侧的开口,从而凹台103与驱动线圈40一起形成为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凹槽101类似的凹槽101’。

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第二实施例中,在驱动单元不工作(初始状态)时,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部插入凹台103与驱动线圈40围成的凹槽101’内,但下端部不与凹台103底部接触。当驱动单元工作,驱动透镜支架10朝向光轴方向前方移动至最远距离时,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端部与凹台103底部接触,从而阻止透镜支架10继续移动。也即,多个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与凹台103和驱动线圈40构成的凹槽101’(第二限位部)相互配合形成一用于限制透镜支架10(可动部)相对于外壳23(固定部20)的位移量的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内设置有黏弹性体30,黏弹性体30与第一限位部2311与第二限位部粘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黏弹性体30粘接在凹台103底部,与凹台103底面以及侧面的一部分粘接,优选的还与驱动线圈40内侧粘接,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部各面均与黏弹性体30粘接。如此,胶体使用量大且第一限位部2311和第二限位部均有多个面与黏弹性体30粘接,整体粘接牢固度高,黏弹性体30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不易断裂。

在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中,凹台103与驱动线圈40围成的凹槽101’内可粘接两块或以上的黏弹性体30,每块黏弹性体30均与片状的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部以及凹台103和/或驱动线圈40的内侧粘接。由于在凹槽101’中所使用的黏弹性体30体积足够,黏弹性体30与第一限位部2311和第二限位部的粘接面积大,可确保粘接牢固程度及黏弹性体30的整体强度和抗形变能力,确保黏弹性体30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不易断裂。

在第二实施例的又一变形例中,如图7所示,凹台103的朝向透镜径向外侧的敞开的开口未被驱动线圈遮挡(可能的情况为:透镜支架10外周侧设置有多个驱动线圈,驱动线圈绕垂直于透镜光轴的方向卷绕),黏弹性体30粘接在凹台103和第一限位部2311之间,并分别与凹台103的底面和侧面以及第一限位部2311的下部的至少一个面粘接。由于黏弹性体30可与凹台103的底面及侧面粘接,在生产制造时,很容易控制黏弹性体30与凹台103和第一限位部2311的粘接状态。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为从外壳上朝向透镜支架延伸的片状物,第二限位部为形成在透镜支架上的凹槽或凹台,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可为从固定部上朝向透镜支架延伸的其他形状的突起部,第二限位部可为形成在透镜支架上并可与上述突起部在透镜支架的移动方向上形成限位关系的孔或缺口。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限位机构用于限制透镜支架相对于固定部20在光轴方向o的位移,因此凹槽和凹台设置在透镜支架的前端面上。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凹槽或凹台(第二限位部,也可为缺口或孔)也可设置在透镜支架的外周侧面上,前述实施例中的片状的第一限位部也可被其他形状的突起部替代。从而黏弹性体可很容易地被收容在凹槽或凹台或孔或缺口内,并连接凹槽或凹台或孔或缺口内侧面和凸起部,可实现与上述各实施例类似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透镜驱动装置为vcm型驱动装置,可以理解的,将黏弹性体粘接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的限位机构内的方案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透镜驱动装置。

虽然对本发明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