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5357发布日期:2018-08-31 23:04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一种摄像透镜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潜望式镜头的摄像透镜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式电子产品发展迅速,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已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上的摄像镜头也随之蓬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对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外观美感要求越来越高,对应的摄像镜头也需满足其要求,如何提升大屏占比成了主要努力的方向。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具有大屏占比的包括潜望式镜头的摄像透镜系统。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透镜系统,该摄像透镜系统可包括镜筒,该镜筒可具有从物侧接收并传送入射光的第一部分以及用于将光出射到像侧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可设置有第一透镜,第二部分垂直于第一部分,并且第二部分中设置有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的透镜组,第一部分的径向宽度D可小于0.5mm;以及第一部分从第二部分外延出的长度为H,并且满足0.8mm<H<2.0m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交叉的位置处设置有反射元件,从而使得从第一部分接收的入射光传向第二部分。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后续透镜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后续透镜中的最靠近反射元件的透镜,即,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有效焦距值f2与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之间满足:0<f/f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可满足:|V1-V2|<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i之间可满足:-1.0<f/fi<-0.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之间可满足:-1.0<f/f1<0。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透镜系统,该摄像透镜系统可包括镜筒,该镜筒可具有从物侧接收并传送入射光的第一部分以及用于将光出射到像侧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可设置有第一透镜,第一部分的径向宽度D小于0.5mm;第二部分垂直于第一部分,并且第二部分中设置有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的透镜组;其中,至少三个后续透镜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从第二部分外延出的长度为H,并且满足0.8mm<H<2.0m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交叉的位置处设置有反射元件,从而使得从第一部分接收的入射光传向第二部分。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后续透镜中的最靠近反射元件的透镜,即,第二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有效焦距值f2与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之间满足:0<f/f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可满足:|V1-V2|<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i之间可满足:-1.0<f/fi<-0.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之间可满足:-1.0<f/f1<0。通过上述配置的摄像透镜系统,可具有小型化、小色差、小像差、适用于大屏占比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等至少一个有益效果。附图说明通过参照以下附图所作出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以上及其它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旨在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示出根据本申请的摄像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A至图3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4为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A至图5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6为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A至图7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8为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9A至图9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以”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基本上”、“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此外,近轴区域是指光轴(即,光束的中心线或该光学系统的对称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本文中,每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体的表面称为物侧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像侧面。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申请。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系统包括镜筒,该镜筒可具有从物侧接收并传送入射光的第一部分以及用于将光出射到像侧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可设置有第一透镜,第二部分垂直于第一部分,并且第二部分中设置有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的透镜组。第一部分的端部具有小尺寸,例如,端部径向宽度D可小于0.5mm;以及第一部分从第二部分外延出的长度为H,并且满足0.8mm<H<2.0mm。满足上述条件的摄像透镜系统,可保证镜头的小型化,并且镜筒的高度尺寸变小,更加适用于大屏占比的便携式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并且可实现清晰的拍照摄像功能。摄像透镜系统中的第一透镜设置在物侧端,即镜筒的第一部分中。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交叉的位置处设置有反射元件,从而使得从第一部分接收的入射光传向第二部分。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的透镜组设置在第二部分中。光从物侧入射到第一透镜上,然后再经反射元件反射,之后依次经过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的透镜组到达像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至少一个后续透镜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增大视场,平衡整个摄像透镜系统的光焦度,使得边缘定位尺寸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后续透镜中的最靠近反射元件的透镜(即,第二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通过合理的控制各个透镜的正负光焦度分配,可有效地平衡控制系统的低阶像差,使得摄像透镜系统获得较优的成像品质。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2之间可满足:0<f/f2<1,更具体地,进一步可满足0.47≤f/f2≤0.72。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可有利于矫正像差,保证镜头的小型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可满足:|V1-V2|<15,更具体地,进一步可满足|V1-V2|≤12。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配合,可有利于矫正镜头色差,提高成像质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i之间可满足:-1.0<f/fi<-0.5,更具体地,进一步可满足-0.80≤f/fi≤-0.67。通过这样的设置,可有效矫正摄像透镜系统的象散、畸变等像差,同时有利于匹配芯片的主光线角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之间可满足:-1.0<f/f1<0,更具体地,进一步可满足-0.73≤f/f1≤-0.59。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保证第一透镜与反射元件有良好的定位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以及加工特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透镜系统还可设置有用于限制光束的光圈STO,调节进光量,提高成像品质。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采用合适的透镜材料,可有效保证摄像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并提高成像质量,从而使得摄像透镜系统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曲率从透镜中心到周边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周边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能够使得视野变得更大而真实。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另外,非球面透镜的使用还可有效地减少光学系统中的透镜个数。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至图3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摄像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摄像透镜系统包括端部小尺寸的镜筒。该镜筒可具有从物侧接收并传送入射光的第一部分A1以及用于将光出射到像侧的第二部分A2。其中,第一部分A1中可设置有第一透镜,第二部分A2垂直于第一部分A1,并且第二部分A2中设置有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的透镜组。如图1所示,镜筒为大致圆筒形结构,镜筒的第一部分A1所在的左端部高于第二部分A2所在的右端部,镜筒的长度为L1,镜筒高度(即,最大高度)为H2。第一部分A1所在的端部具有小尺寸,例如,端部径向宽度D可小于0.5mm;以及第一部分A1从第二部分A2外延出的长度为H,并且满足0.8mm<H<2.0mm。另外,摄像透镜系统的镜头总长为L2,镜头总长L2可由镜筒长度L1和镜筒的右端部中心到像侧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相加得到。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透镜组包括从物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反射元件P、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其中,第一透镜E1设置在第一部分A1中;反射元件P设置在第一部分A1与第二部分A2相交的位置处;第二透镜E2至第五透镜E5设置在第二部分A2中。第一透镜E1的光轴与第二透镜E2至第五透镜E5的光轴垂直。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以及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其中,反射元件P设置在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之间或与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相邻地设置。如上所述设置的反射元件P将从第一透镜E1入射的光反射到第二透镜E2。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以及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其像侧面S10为凹面。在本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系统中,还包括用于限制光束的、设置在反射构件P与第二透镜E2之间的光圈STO。根据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可包括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的滤光片E6,滤光片E6可用于校正色彩偏差。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各透镜和/或反射元件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表1本实施例采用了五片透镜作为示例,通过合理分配各镜片的焦距与面型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保证摄像透镜镜头的小型化;同时校正各类像差,提高了镜头的解析度与成像品质。各非球面面型x由以下公式限定: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在上表1中已给出);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示出了实施例1中可用于各镜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表2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6.1238E-02-2.0386E-027.5454E-03-2.4654E-036.0787E-04-1.0013E-049.6463E-06-4.0827E-070.0000E+00S26.4457E-02-1.1428E-021.8183E-031.1503E-04-1.4739E-042.8086E-05-2.1683E-066.0772E-080.0000E+00S37.5352E-02-4.7949E-022.8996E-02-1.6477E-024.5824E-03-6.5619E-04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44.0300E-02-3.3485E-022.6444E-02-2.4495E-029.4471E-03-1.3284E-03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51.8183E-02-1.0204E-011.1711E-01-7.9679E-022.9131E-02-4.1816E-03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61.2560E-02-7.3075E-026.6337E-02-3.5794E-021.2822E-02-1.9507E-03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71.7672E-024.3966E-02-9.4956E-028.2233E-02-3.7641E-029.4093E-03-1.2110E-036.2806E-050.0000E+00S81.9104E-02-6.0165E-025.5085E-02-3.5335E-021.4566E-02-3.7131E-035.2026E-04-2.9576E-050.0000E+00S91.2290E-02-1.0790E-016.5487E-02-2.6900E-027.7267E-03-1.4130E-031.5350E-04-8.9978E-062.1898E-07S105.6070E-03-6.8716E-024.9953E-02-1.8154E-023.8387E-03-4.8777E-043.6613E-05-1.4948E-062.5582E-08下表3示出了实施例1的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至f5、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以及摄像透镜系统的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表3参数f1(mm)f2(mm)f3(mm)f4(mm)f5(mm)f(mm)HFOV(°)数值-5.585.31-15.012.98-4.973.3235.1结合上表1、表3,在该实施例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2之间满足f/f2=0.63;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满足|V1-V2|=0.200;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最靠近成像面的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5之间满足f/f5=-0.67;以及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之间足f/f1=-0.59。图3A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透镜系统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B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C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3D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透镜系统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3A至图3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摄像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实施例2以下参照图4至图5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除了镜筒的尺寸之外,在本实施例2及以下各实施例中描述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镜筒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镜筒结构相同。除了摄像透镜系统的各镜片的参数之外,例如除了各镜片的曲率半径、厚度、圆锥系数、有效焦距、轴上间距、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等之外,在本实施例2及以下各实施例中描述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透镜组的布置结构相同。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透镜组包括从物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反射元件P、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其中,第一透镜E1设置在第一部分A1中;反射元件P设置在第一部分A1与第二部分A2相交的位置处;第二透镜E2至第四透镜E4设置在第二部分A2中。第一透镜E1的光轴与第二透镜E2至第四透镜E4的光轴垂直。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以及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其中,反射元件P设置在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之间或与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相邻地设置。如上所述设置的反射元件P将从第一透镜E1入射的光反射到第二透镜E2。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以及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在本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系统中,还包括用于限制光束的、设置在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的光圈STO。根据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可包括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的滤光片E5,滤光片E5可用于校正色彩偏差。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0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下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各透镜和/或反射元件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表5示出了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6示出了实施例2的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至f4、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以及摄像透镜系统的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4表5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6.4225E-02-1.5133E-024.5572E-03-2.7671E-04-4.1524E-041.8561E-04-2.7997E-051.0470E-060.0000E+00S25.3067E-02-5.9828E-03-7.9306E-031.3665E-02-1.1964E-025.3489E-03-9.4838E-040.0000E+000.0000E+00S34.6908E-02-1.8953E-021.1005E-02-2.4295E-03-7.0350E-049.0601E-04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4-5.0188E-021.0168E-01-1.3609E-011.1921E-01-5.7167E-021.2622E-02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54.3023E-02-5.2795E-029.4436E-02-1.7824E-012.1699E-01-1.5349E-015.8541E-02-9.3243E-030.0000E+00S65.7641E-02-4.2536E-022.8189E-02-4.0014E-02-2.4285E-026.6066E-02-3.8703E-027.6508E-030.0000E+00S77.3127E-02-9.8454E-022.3375E-01-6.7217E-011.1773E+00-1.3754E+001.0205E+00-4.2956E-017.7768E-02S89.4320E-02-1.0461E-014.2341E-01-1.1152E+001.8257E+00-1.8793E+001.1750E+00-4.0665E-015.9707E-02表6参数f1(mm)f2(mm)f3(mm)f4(mm)f(mm)HFOV(°)数值-4.516.172.92-3.622.8833.5结合上表4、表6,在该实施例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2之间满足f/f2=0.47;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满足|V1-V2|=0.200;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最靠近成像面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4之间满足f/f4=-0.8;以及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之间足f/f1=-0.64。图5A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透镜系统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5B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5C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5D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透镜系统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5A至图5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摄像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实施例3以下参照图6至图7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透镜组包括从物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反射元件P、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其中,第一透镜E1设置在第一部分A1中;反射元件P设置在第一部分A1与第二部分A2相交的位置处;第二透镜E2至第四透镜E4设置在第二部分A2中。第一透镜E1的光轴与第二透镜E2至第四透镜E4的光轴垂直。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以及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其中,反射元件P设置在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之间或与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相邻地设置。如上所述设置的反射元件P将从第一透镜E1入射的光反射到第二透镜E2。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以及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在本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系统中,还包括用于限制光束的、设置在反射构件P与第二透镜E2之间的光圈STO。根据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可包括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的滤光片E5,滤光片E5可用于校正色彩偏差。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0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下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各透镜和/或反射元件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表8示出了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9示出了实施例3的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至f4、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以及摄像透镜系统的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7表8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2.9858E-01-2.7660E-012.3686E-01-1.6203E-018.0716E-02-2.6633E-025.1268E-03-4.3234E-040.0000E+00S22.7988E-01-1.8531E-019.9538E-02-3.4730E-027.1239E-03-8.2916E-045.0783E-05-1.2728E-060.0000E+00S34.1773E-02-1.7580E-02-1.2864E-033.5430E-03-2.5372E-035.4761E-04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4-8.2137E-033.1658E-02-4.2159E-022.4713E-02-8.3970E-031.2599E-030.0000E+000.0000E+000.0000E+00S57.5956E-02-1.9044E-02-1.1841E-021.4354E-02-7.5484E-032.0251E-03-2.5900E-041.2383E-050.0000E+00S66.9063E-02-1.5794E-011.5989E-01-1.1113E-015.2312E-02-1.5498E-022.5263E-03-1.6966E-040.0000E+00S71.1805E-04-9.3857E-027.3484E-02-3.0585E-027.5722E-03-1.1361E-031.0118E-04-4.9202E-061.0064E-07S81.1958E-01-1.0060E-019.3368E-02-5.2379E-021.6208E-02-2.8590E-032.8807E-04-1.5466E-053.4363E-07表9结合上表7、表9,在该实施例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2之间满足f/f2=0.72;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满足|V1-V2|=0;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最靠近成像面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4之间满足f/f4=-0.74;以及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之间足f/f1=-0.73。图7A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透镜系统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7B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7C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7D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透镜系统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7A至图7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摄像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实施例4以下参照图8至图9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透镜组包括从物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E1、反射元件P、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其中,第一透镜E1设置在第一部分A1中;反射元件P设置在第一部分A1与第二部分A2相交的位置处;第二透镜E2至第四透镜E4设置在第二部分A2中。第一透镜E1的光轴与第二透镜E2至第四透镜E4的光轴垂直。其中,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以及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其中,反射元件P设置在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之间或与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相邻地设置。如上所述设置的反射元件P将从第一透镜E1入射的光反射到第二透镜E2。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以及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在本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系统中,还包括用于限制光束的、设置在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的光圈STO。根据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可包括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的滤光片E5,滤光片E5可用于校正色彩偏差。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0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下表10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各透镜和/或反射元件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表11示出了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表12示出了实施例4的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至f4、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以及摄像透镜系统的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10表11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3.4680E-01-2.8320E-024.5722E-03-7.3516E-041.1070E-04-5.1462E-06-9.0546E-066.3916E-060S21.8424E-01-5.9318E-036.7672E-045.0425E-052.4279E-052.6783E-05-7.3202E-0600S39.6232E-021.8113E-035.9324E-033.0640E-04-8.4836E-05-3.4239E-05000S43.6711E-02-1.8046E-038.9296E-03-3.3712E-043.8048E-04-5.3176E-05000S51.0984E-01-3.0263E-028.1456E-03-5.2246E-032.6921E-046.9487E-052.5478E-042.9527E-050S6-1.5163E-02-3.2554E-023.6169E-031.3787E-03-1.5363E-031.8692E-04-1.6988E-04-1.0599E-050S73.0810E-02-2.6976E-02-1.0136E-023.5026E-03-1.6337E-033.5236E-04-3.4308E-04-2.2750E-05-5.9544E-05S81.5745E-01-4.7973E-03-2.9506E-034.9914E-04-1.6369E-048.1284E-05-1.3231E-05-1.4503E-073.4786E-08表12参数f1(mm)f2(mm)f3(mm)f4(mm)f(mm)HFOV(°)数值-3.925.752.71-3.772.8134.0结合上表10、表12,在该实施例中: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2之间满足f/f2=0.49;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满足|V1-V2|=12;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最靠近成像面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4之间满足f/f4=-0.75;以及摄像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值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值f1之间足f/f1=-0.72。图9A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透镜系统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9B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9C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9D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透镜系统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9A至图9D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摄像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4分别满足以下表13所示的关系。表13条件式/实施例1234f/fi-0.67-0.80-0.74-0.75f/f1-0.59-0.64-0.73-0.72f/f20.630.470.720.49|V1-V2|0.200.200.0012.00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