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5883发布日期:2019-02-01 19:2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



背景技术:

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具有传输距离长、带宽高、接入容量大、经济性好、节省资源及易于维护管理等特点,PON网络技术已成为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近几年,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商建设的PON综合接入网主干光缆,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干光缆的芯数是72的倍数,一般为144芯或288芯。

2)主干光缆的网络结构以环形为主(一部分为链型结构,但最终的建设目标是环形)。

3)主干光缆中的光纤以FTTH(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入户)使用为主,并预留一定比例的公用纤作为基站和专线接入等使用。例如:144芯主干光缆预留24芯公用纤,288芯主干光缆预留48芯公用纤。

4)FTTH使用的光纤采用冷保护,当光纤链路发生故障时,由维护人员在局端OMDF上倒接光跳纤,从光缆环的另一个方向接通光纤链路。公用纤采用热保护,当光纤链路发生故障时,由设备自动完成倒换。

现有的光纤配线架包括单面光纤配线架和双面光纤总配线架。单面光纤配线架,机架内的功能区划分不明确,界面不清晰,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跳纤路由不清,相互交叉的问题。近几年,各电信运营商倾向于选用双面光纤总配线架,机架正面为直列模块、背面为横列模块,室外线路光缆连接直列侧,室内设备光纤连接横列侧,机架前后跳纤。由于FTTH使用的光纤采用冷保护,跳纤布放完成后设备侧端子仅占用一半,因此这种配线架的空间使用效率不高,而且跳纤前后走线也存在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解决现有技术中单面光纤配线架机架内的功能区划分不明确,界面不清晰,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跳纤路由不清,相互交叉的问题;解决现有技术中双面光纤总配线架空间使用效率不高,跳纤前后走线存在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包括:光纤总配线架本体,所述光纤总配线架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有多个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所述第二区域设有多个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还固定有设备光缆固定板和室外光缆固定板。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光纤总配线架本体的上半部分,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光纤总配线架本体的下半部分。

其中,所述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从下往上依次编号,所述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从上往下依次编号,相同编号的所述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与所述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组成一个单元组。

其中,所述单元组为四个。

其中,每个所述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包括7个12芯第一光纤托盘,每个所述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包括12个12芯第二光纤托盘。

其中,所述第一光纤托盘从下往上编号,所述第二光纤托盘从上往下编号,相应编号的所述第一光纤托盘与所述第二光纤托盘相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光纤托盘包括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二光纤托盘包括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从右往左编号,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从左往右编号,相同编号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相对应。

其中,还包括理线环,所述理线环套在跳纤外部,用于整理所述跳纤。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将光纤总配线架本体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设有多个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和多个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对光纤总配线架本体的内部进行功能划分,跳纤的布放平直,避免了跳纤的交叉和缠绕,无需使用盘纤轮,跳纤的故障排查和跳纤的更换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的光纤总配线架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单元组组内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区域;12、第二区域;13、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4、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5、设备光缆固定板;16、室外光缆固定板;17、单元组;17.1、第一单元组;17.2、第二单元组;17.3、第三单元组;17.4、第四单元组;18、第一光纤托盘;19、第二光纤托盘;20、第一接线端子;21、第二接线端子;22、跳纤;23、理线环;24、设备光纤;25、设备光缆;26、室外光缆;27、裸纤套管;28、顺时针室外光缆;29、逆时针室外光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相对应”代表可利用跳纤、光缆、光纤等连接,“相应”代表A对应A或A’,依次类推,“相同”代表1和1相同,A和A相同,依次类推。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包括:光纤总配线架本体,光纤总配线架本体包括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第一区域11设有多个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第二区域12设有多个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将光纤总配线架本体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设有多个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和多个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对光纤总配线架本体的内部进行功能划分,跳纤的布放平直,避免了跳纤的交叉和缠绕,无需使用盘纤轮,跳纤的故障排查和跳纤的更换非常方便。

如图1所示,第一区域11还固定有设备光缆固定板15和室外光缆固定板16,设备光缆固定板15用于固定和引入设备光缆25,设备光缆25中的设备光纤24经光缆固定板,布设于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室外光缆固定板16用于固定和引入室外光缆26,室外光缆26中的裸纤套管27经室外光缆固定板16布设于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

优选地,第一区域11位于光纤总配线架本体的上半部分,第二区域12位于光纤总配线架本体的下半部分。

其中,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从下往上依次编号,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从上往下依次编号,相同编号的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与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组成一个单元组17;或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从上往下依次编号,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从下往上依次编号,相同编号的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与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组成一个单元组17。如图1所示,为其中一个实施例: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从下往上依次编号,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从上往下依次编号,相同编号的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与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组成一个单元组17,从里向外,依次为第一单元组17.1、第二单元组17.2、第三单元组17.3、第四单元组17.4……第N单元组。布放跳纤22时,第N单元组设备侧接线端子限定和第N单元组线路侧接线端子连接(N=1、2、3、4等)。每个单元组的跳纤从各自的走线通道布放,避免相互交叉和缠绕,从里向外,依次为第一单元组跳纤22、第二单元组跳纤、第三单元组跳纤、第四单元组跳纤……第N单元组跳纤。优选地,如图1所示,单元组为四个。

其中,每个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包括7个12芯第一光纤托盘18,每个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包括12个12芯第二光纤托盘19。优选地,第一光纤托盘18从下往上编号,第二光纤托盘19从上往下编号,相同编号的第一光纤托盘18与第二光纤托盘19相对应;或第一光纤托盘18从上往下编号,第二光纤托盘19从下往上编号,相应编号的第一光纤托盘18与第二光纤托盘19相对应。如图2和图3所示,为其中一个实施例,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13中的底部的两个编号A、A’的两个第一光纤托盘18为公用纤使用(热保护),其余编号为B-F的五个第一光纤托盘18为FTTH使用(冷保护);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14中的顶部的两个编号A’、A的第二光纤托盘19为公用纤使用(热保护),其余编号为B-F’的十个第二光纤托盘19为FTTH使用(冷保护),编号为A、B、C、D、E、F的6个第二光纤托盘19连接顺时针室外光缆28,编号为A’、B’、C’、D’、E’、F’的6个第二光纤托盘19连接逆时针室外光缆29。如图4所示,为其中一个实施例,布放跳纤22时,设备侧第一接线端子20限定和线路侧第二接线端子21连接(N=1、2、3、4)。设备侧A第一光纤托盘18相应连接线路侧A第二光纤托盘19,设备侧A’第一光纤托盘18相应连接线路侧A’第二光纤托盘19。设备侧B第一光纤托盘18相应连接线路侧B或B’第二光纤托盘19,设备侧C第一光纤托盘18相应连接线路侧C或C’第二光纤托盘19,设备侧D第一光纤托盘18相应连接线路侧D或D’第二光纤托盘19,设备侧E第一光纤托盘18相应连接线路侧E或E’第二光纤托盘19,设备侧F第一光纤托盘18相应连接线路侧F或F’第二光纤托盘19。本实施例的跳纤22的布放层次分明,没有交叉。

优选地,第一光纤托盘18包括第一接线端子20,第二光纤托盘19包括第二接线端子21,第一接线端子20从右往左编号,第二接线端子21从左往右编号,相同编号的第一接线端子20与第二接线端子21相对应;或第一接线端子20从左往右编号,第二接线端子21从右往左编号,相同编号的第一接线端子20与第二接线端子21相对应。如图5所示,为其中一个实施例,第一光纤托盘18和第二光纤托盘19完成连接时,限定只有编号相同的端子才能连接,例如,设备侧1号第一接线端子20连接线路侧1号第二接线端子21,设备侧2号第一接线端子20连接线路侧2号第二接线端子21,依次类推。具体的,同一单元组17限定使用长度相同的跳纤22,设备侧F第一光纤托盘18的1号、2号、…、12号接线端子分别连接线路侧F’第二光纤托盘19的1号、2号、…、12号接线端子。从设备侧F第一光纤托盘181号接线端子到线路侧F’第二光纤托盘191号接线端子,通过测量选定1个最佳长度的跳纤22,该跳纤22的长度限定为在本单元组17内使用的跳纤22长度。本实施例的4个单元组17,分别使用4种长度的跳纤22。同一单元组17内使用的跳纤22长度相同,设备侧F第一光纤托盘18和线路侧F’第二光纤托盘19连接时,跳纤22的余长最小,设备侧A第一光纤托盘18和线路侧A第二光纤托盘19连接时,跳纤22的余长最大。设备侧A第一光纤托盘18的1号、2号、…、12号接线端子分别对应连接线路侧A第二光纤托盘19的1号、2号、…、12号接线端子,12根跳纤22的余长相同。本实施例中的所选用的跳纤22均相等,方便统一生产制造。本实施例中,跳纤22的多余长度自然下垂,不需要盘纤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为了描述的简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过程中,不再描述与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特征,仅说明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光纤总配线架内使用2个单元组17,连接1个144芯室外光缆26环。每个单元组17的跳纤22数量为7×12=84根,两个单元组17的跳纤22通过理线环23形成各自的走线通道,避免相互交叉。两个单元组17的设备侧A、A’第一光纤托盘18分别连接线路侧A、A’第二光纤托盘19,形成24芯公用纤保护环(热保护)。根据实际需要,在光纤总配线架内可以使用1-4个单元组17。设备侧B、C、D、E、F第一光纤托盘18分别连接线路侧B’、C’、D’、E’、F’第二光纤托盘19(室外光缆逆时针方向)。当逆时针方向的光纤链路发生故障时,通过人工倒换跳纤22的方式,分别连接线路侧第二光纤托盘B、C、D、E、F,完成顺时针方向的光纤链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PON综合接入网的光纤总配线架,将光纤总配线架本体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设有多个设备侧光纤熔配单元和多个线路侧光纤熔配单元,对光纤总配线架本体的内部进行功能划分和分组管理,跳纤的布放平直,避免了跳纤的交叉和缠绕,跳纤的长度可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便于统一生产,无需使用盘纤轮,跳纤的故障排查和跳纤的更换非常方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