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0543发布日期:2019-05-15 22:21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配线柜组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



背景技术:

光纤配线柜适用于光缆与光通信设备的配线连接,通过配线柜内的适配器,用光跳线引出光信号,实现光配线功能。适用于光缆和配线尾纤的保护性连接,也适用于光纤接入网中的光纤终端点,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便是光纤配线柜的一种。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在关闭柜门后,配线柜体内部的密封空间导致光纤适配器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长时间的热量堆积会直接影响到配线光纤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配线柜体内部的密封空间导致光纤适配器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在套筒内横移将配线柜体内的热量以热风的形式顶起封盖后经出气管排出,实现了对配线柜体的定期散热维护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包括配线柜体,所述配线柜体底面固定有多个支撑垫,所述配线柜体前面设置有两个柜门,两个所述柜门相对设置,所述柜门一侧与所述配线柜体通过合页连接,所述柜门另一侧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下方设置有锁具,且所述锁具内嵌安装在所述柜门上,所述配线柜体内部设置有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固定在所述配线柜体内侧壁,所述安装板顶面固定有光纤适配器,所述配线柜体背面设置有光纤输入管,所述光纤输入管一侧设置有光纤输出管,所述光纤输入管和所述光纤输出管均内嵌安装有密封环,所述配线柜体侧面设置有冷却组件;

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保护套和出气管,所述保护套固定安装在所述配线柜体一侧内壁,所述出气管固定安装在所述配线柜体另一侧外壁,所述保护套侧面固定有套筒,所述保护套内开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内通过卡钩与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通过卡钩连接有套环,所述套环内侧固定有支杆,所述支杆一端固定有手柄,所述支杆另一端固定有活塞,且所述活塞外缘与所述套筒内壁贴合,所述出气管顶面固定有支架,且所述支架成对存在,所述支架内侧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上设置有盖板,且所述盖板和所述支架通过所述销轴活动铆接。

采用上述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将所述配线柜体通过所述支撑垫竖直放置在使用位置,分别通过所述锁具解锁两个所述柜门,后手持所述把手打开两个所述柜门,将待引入配线的光纤经所述光纤输入管送入并连接至所述光纤适配器上,后将待引出配线的光纤经所述光纤输出管送出,配线分布完成后通过所述锁具关闭两个所述柜门以确保所述配线柜体内为密封环境,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所述配电柜体内的热量进行定期排出维护时,手持所述手柄带动所述支杆横移,所述支杆带动所述活塞在所述套筒内横移,由于所述活塞外缘与所述套筒内壁贴合,从而所述活塞在横移的过程中压缩所述套筒内的空气产生气流,由于所述封盖和所述支架通过所述销轴活动铆接,从而气流流动的过程中顶起所述封盖将所述所述配线柜体内的热量带出,同时所述支杆在横移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套环弹簧所述弹簧,当松开所述手柄时,所述弹簧释放自身的压缩行程通过所述套环带动所述支杆回位,同时所述封盖自然下落封闭所述出气管,如此重复按压所述手柄多次,即可将所述配线柜体内所述光纤适配器工作产生堆积的热量排出至外界,实现了对所述配线柜体的定期散热维护且保障了所述配线柜体的密封环境,有利于保障所述光纤适配器和配线光纤的稳定工作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垫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支撑垫与所述配线柜体通过螺钉固定或焊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把手为凸起结构,所述安装板为孔板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光纤输入管和所述光纤输出管的规格保持一致,所述密封环的材质为调质橡胶。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槽的槽深不大于所述弹簧的压缩行程。

作为优选,所述套环为实心环状结构,所述套环与所述支杆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手柄和所述活塞均为柔性材质。

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在套筒内横移将配线柜体内的热量以热风的形式顶起封盖后经出气管排出,散热完成后封盖自然下落封闭出气管,实现了对配线柜体的定期散热维护且保障了配线柜体的密封环境,避免了配线柜体内由于光纤适配器发热而导致热量长时间堆积,有利于保障配线光纤的稳定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外部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内部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气管正视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气管右视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配线柜体;101、柜门;102、把手;103、锁具;104、支撑垫;105、光纤输入管;106、密封环;107、安装板;108、光纤输出管;109、光纤适配器;2、冷却组件;201、手柄;202、支杆;203、支架;204、销轴;205、封盖;206、出气管;207、套筒;208、保护套;209、缓冲槽;2010、套环;2011、弹簧;2012、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双开门式光纤配线柜,包括配线柜体1,配线柜体1底面固定有多个支撑垫104,配线柜体1前面设置有两个柜门101,两个柜门101相对设置,柜门101一侧与配线柜体1通过合页连接,柜门101另一侧设置有把手102,把手102下方设置有锁具103,且锁具103内嵌安装在柜门101上,配线柜体1内部设置有安装板107,且安装板107固定在配线柜体1内侧壁,安装板107顶面固定有光纤适配器109,配线柜体1背面设置有光纤输入管105,光纤输入管105一侧设置有光纤输出管108,光纤输入管105和光纤输出管108均内嵌安装有密封环106,配线柜体1侧面设置有冷却组件2;

冷却组件2包括保护套208和出气管206,保护套208固定安装在配线柜体1一侧内壁,出气管206固定安装在配线柜体1另一侧外壁,保护套208侧面固定有套筒207,保护套208内开设有缓冲槽209,缓冲槽209内通过卡钩与弹簧2011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2011的另一端通过卡钩连接有套环2010,套环2010内侧固定有支杆202,支杆202一端固定有手柄201,支杆202另一端固定有活塞2012,且活塞2012外缘与套筒207内壁贴合,出气管206顶面固定有支架203,且支架203成对存在,支架203内侧设置有销轴204,销轴204上设置有盖板,且盖板和支架203通过销轴204活动铆接。

作为优选,支撑垫104的数量为四个,支撑垫104与配线柜体1通过螺钉固定或焊接固定,如此设置,便于通过支撑垫104来稳固支撑配线柜体1。

把手102为凸起结构,如此设置,便于手持把手102打开或关闭柜门101,安装板107为孔板结构,如此设置,便于安装板107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光纤输入管105和光纤输出管108的规格保持一致,如此设置,便于配线光纤分布的一致性,密封环106的材质为调质橡胶,如此设置,便于密封环106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缓冲槽209的槽深不大于弹簧2011的压缩行程,如此设置,便于防止弹簧2011到达自身的极限压缩行程而失效。

套环2010为实心环状结构,套环2010与支杆202过盈配合,如此设置,便于套环2010和支杆202同步横移。

手柄201和活塞2012均为柔性材质,如此设置,便于手持手柄201时具有良好的触感,同时便于活塞2012外缘更好的与套筒207内壁贴合。

采用上述结构,将配线柜体1通过支撑垫104竖直放置在使用位置,分别通过锁具103解锁两个柜门101,后手持把手102打开两个柜门101,将待引入配线的光纤经光纤输入管105送入并连接至光纤适配器109上,后将待引出配线的光纤经光纤输出管108送出,配线分布完成后通过锁具103关闭两个柜门101以确保配线柜体1内为密封环境,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配电柜体内的热量进行定期排出维护时,手持手柄201带动支杆202横移,支杆202带动活塞2012在套筒207内横移,由于活塞2012外缘与套筒207内壁贴合,从而活塞2012在横移的过程中压缩套筒207内的空气产生气流,由于封盖205和支架203通过销轴204活动铆接,从而气流流动的过程中顶起封盖205将配线柜体1内的热量带出,同时支杆202在横移的过程中通过套环2010弹簧2011弹簧2011,当松开手柄201时,弹簧2011释放自身的压缩行程通过套环2010带动支杆202回位,同时封盖205自然下落封闭出气管206,如此重复按压手柄201多次,即可将配线柜体1内光纤适配器109工作产生堆积的热量排出至外界,实现了对配线柜体1的定期散热维护且保障了配线柜体1的密封环境,有利于保障光纤适配器109和配线光纤的稳定工作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