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半自动装置及并带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34642发布日期:2019-05-11 00:19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半自动装置及并带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光纤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半自动装置及并带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光通信产品中,应用光纤作为传媒介质时,经常用到长距离的光缆,而为了方便光缆与光缆之间,光缆与器件之间的快速连接,往往需要在光缆端头组装连接器。因为光缆内的光纤为4-24根以及更多的散纤组成,为了方便连接器的组装,因此需要根据要求把不同根数的散纤并成带纤。

但是,有些光通讯产品只能允许把光缆端头极短的散纤并成带纤,往往只有几十毫米甚至更短的几毫米,此时使用大型的自动化并带设备进行并带并不合适,使用把光纤从一端并到另一端的夹具及设备也不合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半自动装置,能供长光缆端头极短散纤很方便地进行并带。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半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缆导向定位部件、本体固定组件、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uv光源和升降组件;

光缆导向定位部件安装在固定架上,并处在本体固定组件的下方;

本体固定组件设置竖向的本体定位槽,光缆导向定位部件设置光缆导向定位卡槽;

所述的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紧邻处在本体固定组件的上方,所述的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包括由弹性部件提供夹紧力的可打开的夹具,夹具上设置可打开和闭合的竖向的并列光纤限位孔,并列光纤限位孔的长度匹配并列光纤的宽度总和,并列光纤限位孔的宽度和单根光纤的直径匹配;

所述竖向的并列光纤限位孔的上端孔口形成储胶斗,储胶斗能够存放树脂;

uv光源紧邻并列光纤限位孔的下端孔口的位置;

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uv光源和升降组件连接而能同步升降,所述升降组件和驱动机构连接。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光缆导向定位卡槽是利用光缆自身的弹性卡紧。

本体固定组件设有所述本体定位槽以及活动限位部件,活动限位部件与所述本体定位槽配合防止本体移动。

所述本体固定组件包括安装连接臂,所述本体定位槽以及所述活动限位部件设置在安装连接臂上,所述安装连接臂安装在固定架上。

并列光纤限位孔为矩形孔。

所述夹具包括左夹臂和右架臂,左夹臂和右架臂的中部转动连接,其尾部之间连接所述弹性部件;所述装置还设置形成并列光纤限位孔的塑料件,所述塑料件分成两半分别设置在左夹臂的前部和右架臂的前部;所述储胶斗形成在分成两半的所述塑料件的上部。

所述的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紧邻处在本体固定组件的上方;并列光纤限位孔对准本体定位槽。

所述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包括与升降组件固定连接的夹具座,所述夹具座具有与夹具配合且和本体定位槽的位置对应的安装口。

光缆导向定位卡槽基本对准本体定位槽。

本发明另一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方法,可利用上述半自动装置,方便地进行长光缆端头极短散纤并带操作。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打开夹具,将需要并成带纤的散纤放入夹具中,处于夹具中的并列光纤限位孔中,借助弹性部件将其基本夹住,形成并列光纤;将所述散纤所属的长光缆在其靠近头部处用光缆导向定位卡槽固定,且其头部的本体用本体定位槽及活动限位部件固定住;

把树脂滴入并列光纤限位孔上端的储胶斗中,提升所述夹具并同步提升处在并列光纤限位孔下方的uv光源,使得树脂被并列光纤限位孔的孔壁刮抹在并列光纤上并被uv光源照射固化,使并列光纤粘接在一起而并成带纤。

本发明结构简单,对于几米甚至几百米的含有4、8或12、24根光缆组装连接器时,需要把光缆端头裸露的极短散光纤并成带纤时,操作方便、快速且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半自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位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光缆导向定位卡槽及本体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附图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实施例,而不是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可以不再重复说明。附图的尺寸比例不一定精确。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光缆端头散光纤并成带纤的半自动装置,包括光缆导向定位部件、本体固定组件、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uv光源和升降组件。

光缆导向定位部件10安装在所述装置的固定架300上,并处在本体固定组件的下方,用于对光缆200进行导向和定位,使光缆经其定位和导向,不会松动并基本对准本体固定组件中的本体定位槽21,光缆导向定位部件设置光缆导向定位卡槽,光缆导向定位卡槽利用光缆自身的弹性卡紧光缆,光缆导向定位卡槽1一般垂直固定设置,或者至少上端出口处对准所述本体定位槽21。

所述的本体固定组件有竖向的本体定位槽21以及活动限位部件22,活动限位部件22设置在本体定位槽21槽口处,活动限位部件22与所述本体定位槽配合防止本体移动。所述活动限位部件22可以采用由弹簧支撑的可伸缩横向挡杆、挡板、插销、转动板或杆等。所述本体100为光缆皮套头部所固定的金属圈或套或其它固定体,本体100具有供从光缆伸出的散纤通过的孔,所述散纤的根部通过胶水和本体固定。通过所述本体定位槽21能方便散光纤201的垂直布置、居中穿过并列光纤限位孔33和成型带纤涂抹胶水厚薄均匀。

所述本体固定组件包括安装连接臂20,所述本体定位槽21以及所述活动限位部件22设置在安装连接臂20上,所述安装连接臂20安装在固定架300上。

所述的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紧邻处在本体固定组件的上方,所述的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包括由弹性部件30提供夹紧力的可打开的夹具,所述弹性部件30可采用弹簧,夹具上设置可打开和闭合的竖向的并列光纤限位孔33,并列光纤限位孔33对准本体定位槽21,并列光纤限位孔33可以是矩形孔,其长度匹配并列光纤201的宽度总和,所述并列光纤201是长光缆200头部需要做成带纤的散纤,并列光纤的数量可以是12根或根据需要的其它数量,并列光纤限位孔33的宽度和单根光纤的直径匹配,使得本体之上的散纤能够基本从本体之上就形成带纤,提高带纤成型的使用寿命。

所述夹具设置在夹具座3上,所述夹具包括左夹臂31和右架臂32,左夹臂31和右架臂32的中部转动连接安装,其尾部之间连接所述弹性部件30,所述装置还设置形成并列光纤限位孔的塑料件,所述塑料件分成两半351、352,分别设置在左夹臂31的前部和右架臂32的前部;所述并列光纤限位孔33将其一部分设置在左夹臂31上的塑料件部分351,另一部分设置在右架臂32上的塑料件部分352,可打开和闭合并列光纤限位孔33。

所述竖向的并列光纤限位孔33的上端孔口两侧倾斜而形成储胶斗34,所述储胶斗34形成在分成两半的所述塑料件的上部。储胶斗34存放树脂,通过人工用自动点胶管把一定量的树脂滴入储胶斗34内。树脂能顺着储胶斗的斜壁进入并列光纤限位孔33中挤压涂覆在并排光纤201上,并由并排光纤限位孔限制并列光纤上胶的厚度,可以通过调节弹性部件30弹簧力的大小来调节树脂涂抹的厚度尺寸。

uv光源可采用uv光灯4,所述的uv光灯4固定在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的一侧,并处在紧邻并列光纤限位孔33的下端孔口的位置,对涂覆在并排光纤201上的树脂进行照射固化。

所述的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uv光灯4均连接在升降组件上,而能够被带动升降,升降组件可以包括连接结构51,所述连接机构和驱动机构比如气缸52连接,所述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比如夹具座3及uv光灯4的灯座和连接结构51连接,所述气缸52安装在所述半自动装置的固定架300上,在固定架上还设置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和uv光灯4的灯座的升降导向杆53。

通过夹具座3和升降组件连接,可以方便对需并成带纤的散纤的夹持操作,尤其对于长光缆来说,更体现方便性,所述夹具座3可具有与夹具配合且和本体定位槽21的位置对应的安装口36,这样,夹具可以在自由状态下进行夹持操作,然后在很方便地放在安装口36中被其卡住,同时,其并列光纤限位孔33与本体定位槽21自动对准。

上述可升降的部件的升降速度可以通过对驱动机构的控制实现,升降速度和树脂被uv光灯4照射固化所需的时间相关,其运动一般为匀速运动。

以下通过操作流程进一步介绍本发明的并带方法

打开夹具,将需要并成带纤的散纤放入夹具中,处于夹具中的并列光纤限位孔中33,借助弹性部件将其基本夹住,形成并列光纤;然后将夹具放入到夹具座的安装口36中,将所述散纤所属的长光缆200在其靠近头部处用光缆导向定位卡槽1固定,且其头部的本体100用本体定位槽21及活动限位部件22固定住。

把树脂滴入并列光纤限位孔上端的储胶斗34中,启动气缸52,匀速提升所述夹具并同步提升处在并列光纤限位孔下方的uv光源,使得树脂被并列光纤限位孔的孔壁刮抹在并列光纤上并被uv光源照射固化,使并列光纤粘接在一起而并成带纤。

本发明对于长光缆的头部散纤,实现了限位排布、自动涂胶并固化为带纤的方法,所述的光纤定位导向固定组件往上运动时,储胶斗34中的树脂可以均匀涂抹在并列光纤201上,使光纤从下往上树脂涂抹均匀,并形成一定厚度的树脂层。所述的uv光灯管与气动升降组件同时启动,保证在第一时间对从矩形槽底部露出已经涂抹树脂的光纤201进行uv光照射,将涂抹在散光纤的树脂固化,使散光纤粘接在一起,避免了树脂的流动,使树脂胶呈厚度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