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6813发布日期:2019-04-30 17:4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更为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内后视镜是驾驶员观察汽车后方情况的主要部件,其属于汽车的重要安全组件,其镜面、外形都颇有讲究,因而内后视镜的质量及安装都有相应的标准。驾驶员在夜间或黑暗的长距离隧道中驾车行驶时,后方的车辆的车头大灯的灯光通过本车后窗照射到内后视镜上时,内后视镜的将反射的强光照射在驾驶员的眼镜上会出现眩目光,进而对驾驶员的眼镜造成刺激,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对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优化汽车的内后视镜,现有研发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并且,为了丰富电致变色后视镜的功能,在电致变色后视镜的电致变色模组背面设置有一显示模组。但是,现有的电致变色后视镜在通电后电致变色模组变色而增强吸收光线的能力,对此将会对显示模组的出光亮度造成影响,影响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将电致变色模组划分为通电变色区和通电非变色区,且将显示模组设置为与通电非变色区相对应,进而,在对电致变色模组通电后,显示模组的出光通过电致变色模组的通电非变色区出射,降低电致变色模组对显示模组出射光线的吸收量,保证显示模组的出光亮度高,提供视觉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包括:

电致变色模组,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划分有通电变色区和通电非变色区;

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背离其入光面一侧的显示模组,且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通电非变色区相对应。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为镂空区;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为镂空区;

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半反半透膜;

以及,位于所述半透半反膜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基板。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且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设置有第一透明绝缘层;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且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绝缘层;

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半反半透膜;

以及,位于所述半透半反膜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基板。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且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设置有第一透明绝缘层;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为镂空区;

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半反半透膜;

以及,位于所述半透半反膜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基板。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为镂空区;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且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绝缘层;

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半反半透膜;

以及,位于所述半透半反膜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基板。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后视镜还包括:

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遮光层,且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显示模组处为透光区。

可选的,所述遮光层为油墨层或黑漆层;

其中,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显示模组处为镂空区。

可选的,所述透明绝缘层为氧化硅层或透明dlc层。

可选的,所述透明绝缘层的厚度范围为50nm-150nm,包括端点值。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所述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电致变色后视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电致变色后视镜包括:电致变色模组,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划分有通电变色区和通电非变色区;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背离其入光面一侧的显示模组,且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通电非变色区相对应。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将电致变色模组划分为通电变色区和通电非变色区,且将显示模组设置为与通电非变色区相对应,进而,在对电致变色模组通电后,显示模组的出光通过电致变色模组的通电非变色区出射,降低电致变色模组对显示模组出射光线的吸收量,保证显示模组的出光亮度高,提供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内后视镜是驾驶员观察汽车后方情况的主要部件,其属于汽车的重要安全组件,其镜面、外形都颇有讲究,因而内后视镜的质量及安装都有相应的标准。驾驶员在夜间或黑暗的长距离隧道中驾车行驶时,后方的车辆的车头大灯的灯光通过本车后窗照射到内后视镜上时,内后视镜的将反射的强光照射在驾驶员的眼镜上会出现眩目光,进而对驾驶员的眼镜造成刺激,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对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优化汽车的内后视镜,现有研发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并且,为了丰富电致变色后视镜的功能,在电致变色后视镜的电致变色模组背面设置有一显示模组。但是,现有的电致变色后视镜在通电后电致变色模组变色而增强吸收光线的能力,对此将会对显示模组的出光亮度造成影响,影响视觉效果。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将电致变色模组划分为通电变色区和通电非变色区,且将显示模组设置为与通电非变色区相对应,进而,在对电致变色模组通电后,显示模组的出光通过电致变色模组的通电非变色区出射,降低电致变色模组对显示模组出射光线的吸收量,保证显示模组的出光亮度高,提供视觉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具体结合图1至图3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考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致变色后视镜包括:

电致变色模组100,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0划分有通电变色区101和通电非变色区102;

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0背离其入光面一侧的显示模组200,且所述显示模组200与所述通电非变色区102相对应,其中,电致变色模组100的入光面即后视镜接入外界环境光线的一面。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后视镜,通常情况下(即未对电致变色后视镜通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致变色模组的反射作用,反射后视镜接入的光线景象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模组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电致变色模组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以及,将电致变色模组划分为通电变色区和通电非变色区,且将显示模组设置为与通电非变色区相对应,进而,在对电致变色模组通电后,显示模组的出光通过电致变色模组的通电非变色区出射,降低电致变色模组对显示模组出射光线的吸收量,保证显示模组的出光亮度高,提供视觉效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中导电层对应通电非变色区进行挖空的方式,使电致变色模组通电时挖空处对应区域不变色。参考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0包括:

第一基板111;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1朝向所述显示模组100一侧的第一导电层121,所述第一导电层121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为镂空区;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1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电致变色材料层130;

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130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第二导电层122,所述第二导电层122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为镂空区;

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22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半反半透膜140;

以及,位于所述半透半反膜140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第二基板112。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模组,可以将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对应通电非变色区的部分挖空为镂空区,在对电致变色模组进行通电时,电致变色材料层对应通电非变色区的处不会出现颜色的变化,降低对显示模组的出射光线的吸收能力,保证显示装置的出光亮度高,提高视觉效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以在电致变色模组中导电层和电致变色材料层之间设置绝缘材料,以使得电致变色模组的通电非变色区在通电时不变色。参考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0包括:

第一基板111;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1朝向所述显示模组100一侧的第一导电层121,所述第一导电层121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且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设置有第一透明绝缘层1211;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1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电致变色材料层130;

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130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第二导电层122,所述第二导电层122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且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绝缘层1221;

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22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半反半透膜140;

以及,位于所述半透半反膜140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第二基板112。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模组,可以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对应通电非变色区的部分,分别设置一透明绝缘层于导电层和电致变色材料层之间。进而,在对电致变色模组进行通电时,由于第一透明绝缘层和第二透明绝缘层的存在,电致变色材料层对应通电非变色区的处不会被施加电压而不会出现颜色的变化,降低对显示模组的出射光线的吸收能力,保证显示装置的出光亮度高,提高视觉效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中一个导电层对应通电非变色区进行挖空,而设置一绝缘材料在另一导电层和电致变色材料层之间、且对应通电非变色区,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且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设置有第一透明绝缘层;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为镂空区;

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半反半透膜;

以及,位于所述半透半反膜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基板。

或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为镂空区;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且对应所述通电非变色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绝缘层;

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半反半透膜;

以及,位于所述半透半反膜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基板。

如图2或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致变色后视镜还包括:

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12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1一侧的遮光层300,且所述遮光层300对应所述显示模组200处为透光区。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所述遮光层可以为油墨层或黑漆层;

其中,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显示模组处为镂空区。

可以理解的,在第二基板背离第一基板一侧形成一遮光层,进而通过遮光层遮挡来自第二基板一侧的外界环境光线进入电致变色模组,而对电致变色模组造成影响。

在本申请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所述透明绝缘层为氧化硅层或透明dlc(diamond-likecarbon,类金刚石)层,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透明绝缘层的厚度范围可以为50nm-150nm,包括端点值。

以及,在本申请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均为透明基板,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为玻璃基板。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为透明导电层,其材质可以为氧化铟锡。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材料层为电致变色液,其可以通过边框胶密封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所述交通工具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后视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交通工具可以为汽车,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电致变色后视镜包括:电致变色模组,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划分有通电变色区和通电非变色区;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背离其入光面一侧的显示模组,且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通电非变色区相对应。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电致变色模组划分为通电变色区和通电非变色区,且将显示模组设置为与通电非变色区相对应,进而,在对电致变色模组通电后,显示模组的出光通过电致变色模组的通电非变色区出射,降低电致变色模组对显示模组出射光线的吸收量,保证显示模组的出光亮度高,提供视觉效果。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