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49131发布日期:2019-12-06 21:1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程序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程序。



背景技术:

以往,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激光照射均匀地带电的感光体来形成静电潜像,并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供给调色剂而形成图像,通过转印辊隙将图像转印至纸张,并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然而,在连续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有时在通过定影辊隙夹持连续介质的状态下被搁置。在这样被搁置的状态下,连续介质经由定影辊隙传递到热,有可能导致连续介质变形,所以在停止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解除辊隙。

然而,仅通过解除定影辊隙,因为热经由空气传递到连续介质,因此连续介质变形的可能性并没有改变。如果连续介质因热而一部分的形状发生变形,则有可能与形成定影辊隙的一部分的定影面侧接触。如果连续介质的一部分与形成定影辊隙的一部分的定影面侧接触,则在定影面侧产生划痕,图像质量有可能降低。因此,提出一种通过在解除定影辊隙的状态下使连续介质移动,从而抑制由来自定影面侧部件的热引起的连续介质的变形,由此抑制图像质量的降低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0925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技术因图像形成开始前的预热运动动作而使连续介质移动。因而,由于产生未被使用于打印的废纸,所以打印成本增加。因此,是不能够抑制打印成本的增加以及图像质量的降低的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能够抑制打印成本的增加以及图像质量的降低。

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能够在连续介质上进行成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部,通过与上述连续介质接触并进行加热来使形成在上述连续介质上的图像定影;以及控制部,进行上述定影部的升温控制;在解除该定影部对上述连续介质的接触、且上述连续介质停止的状态下,上述定影部能够进行该定影部的升温控制,上述控制部在判定为张力未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的情况下,禁止上述定影部的升温控。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解除上述定影部对上述连续介质的接触、且判定为张力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允许上述升温控制。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由上述定影部夹持并进行输送的上述连续介质的输送距离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距离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判定为张力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还具备:第一载荷检测部,被设置在上述连续介质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一端侧,检测上述连续介质的一端侧的载荷;以及第二载荷检测部,被设置在上述连续介质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另一端侧,检测上述连续介质的另一端侧的载荷,在上述第一载荷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与上述第二载荷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差异在预先设定的载荷允许值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判定为张力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还具备:第一松弛检测部,被设置在上述连续介质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一端侧,检测上述连续介质的一端侧的松弛;第二松弛检测部,被设置在上述连续介质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另一端侧,检测上述连续介质的另一端侧的松弛,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一松弛检测部和上述第二松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上述连续介质的上述一端侧以及上述另一端侧未产生松弛的情况下,判定为张力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控制部基于与上述连续介质的种类对应的、热变形开始温度或者热变形量来降低上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或者禁止上述升温控制。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定影部具备:第一旋转部件,具有加热源;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压接来形成定影辊隙,并在上述定影辊隙夹持上述连续介质进行输送,在上述定影部的温度中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温度因上述加热源的升温而高于上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禁止上述升温控制,直到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温度下降到冷却上述定影部的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为止。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上述定影部的温度中上述第二旋转部件的温度高于上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禁止上述升温控制,直到上述第二旋转部件的温度下降到上述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为止。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连续介质在被均匀地赋予张力的状态下卷挂在上述第二旋转部件。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电源刚刚接通之后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判定为张力未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进行了上述连续介质的更换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判定为张力未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进行了上述连续介质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判定为张力未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持续将上述定影部的温度维持为上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维持控制的时间经过了阈值时间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停止上述维持控制。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连续介质的种类来设定上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连续介质的热变形量来设定上述阈值时间。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解除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的张力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停止上述维持控制。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进行了上述连续介质的更换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停止上述维持控制。

另外,在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进行了上述连续介质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停止上述维持控制。

另外,作为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程序是用于使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计算机实现进行定影部的升温控制的控制功能的程序,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通过与连续介质接触并进行加热来使形成在上述连续介质的图像定影的上述定影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上述连续介质上进行成像,在解除上述定影部对上述连续介质的接触、且上述连续介质停止的状态下能够进行上述定影部的升温控制,在判定为张力未均匀地赋予到上述连续介质情况下,上述控制功能禁止上述定影部的升温控制。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及第二方面,能够抑制打印成本的增加以及图像质量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整体结构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部35的详细结构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张力赋予机构61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载荷检测部51的结构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松弛检测部53的结构例的图。

图6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7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以及维持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8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以及维持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0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1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以及维持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供纸装置,21…供纸驱动部,22…控制部,3…图像形成装置,34…图像形成部,34a…带电装置,34b…曝光装置,34c…显影装置,34d…感光体,34e…中间转印带,34f…二次转印辊,34g…鼓清洁装置,35…定影部,352…第一旋转部件,352a…加热辊,352b…加热源,352c…定影带,352d…上加压辊,353…第二旋转部件,354…上侧驱动部,355…下侧驱动部,356…上侧送风风扇,357…下侧送风风扇,358…上侧管道,359…下侧管道,36…设定部,36a…显示部,36b…操作部,37…输送辊,301…控制部,4…卷绕装置,41…卷绕驱动部,42…控制部,51…载荷检测部,51_1…第一载荷检测部,51_2…第二载荷检测部,511…安装部,512…传感器部,52…张力检测辊,53…松弛检测部,53_1…第一松弛检测部,53_2…第二松弛检测部,55…上侧温度检测部,56…下侧温度检测部,61…张力赋予机构,611…从动辊,612…松紧调节辊,612a…辊主体,612b…辊支撑轴,613…重物,613a…重物主体,613b…重物支撑轴,614…支承部件,p、p1、p2…连续介质,f…张力,n…定影辊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整体结构例的图。在图像形成装置3中,在前段侧设置供纸装置2,在后段侧设置卷绕装置4,具备图像形成部34、定影部35以及控制部301。在供纸装置2中装填卷筒状的连续介质p1。卷绕装置4卷筒状收纳连续介质p2。此外,将连续介质p1、p2统称并称为连续介质p。另外,图像形成装置3也可以是包括供纸装置2以及卷绕装置4的至少一方的结构。供纸装置2具备供纸驱动部21、控制部22以及张力赋予机构61。供纸驱动部21例如由伺服马达构成,通过基于控制部22的控制指令进行驱动从而控制连续介质p1的旋转速度。张力赋予机构61被设置在卷筒状的连续介质p1的后段侧,对连续介质p1赋予张力f。供纸装置2通过经由张力赋予机构61将连续介质p1供给至图像形成装置3,从而将被赋予了张力f的连续介质p1供给至图像形成装置3。此外,张力赋予机构61的详细后述。卷绕装置4卷绕通过图像形成装置3而形成有图像的连续介质p,并作为卷筒状的连续介质p2进行收纳。卷绕装置4具备卷绕驱动部41、控制部42以及张力赋予机构61。卷绕驱动部41例如由伺服马达构成,基于控制部42的控制指令进行驱动,从而控制连续介质p2的旋转速度。张力赋予机构61被设置在卷筒状的连续介质p2的前段侧,对连续介质p2赋予张力f。卷绕装置4通过经由张力赋予机构61卷绕为卷筒状的连续介质p2,从而收纳从图像形成装置3输出的已对连续介质p赋予了张力f的连续介质p2。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3内,连续介质p由输送辊37输送,通过图像形成部34、定影部35以及载荷检测部51,被排出。

图像形成装置3在上部具备设定部36。设定部36具备显示部36a和操作部36b,经由操作部36b接受用户的操作,并且通过显示部36a显示信息。图像形成装置3在上部具备自动读入原稿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原稿图像扫描装置能够经由稿台玻璃读取图像。原稿图像扫描装置例如读取原稿的图像,并利用于图像形成部34对图像的形成。图像形成部34具备分别为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各色用准备的感光体34d,在每个感光体34d的周围设置有带电装置34a、曝光装置34b以及显影装置34c。

在通过带电装置34a带电的感光体34d的表面上,基于打印任务的原稿图像数据,通过曝光装置34b进行像的曝光,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34c进行显影而成为图像。图像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4e。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e的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34f压靠在连续介质p上而被转印。通过二次转印辊34f压靠而被转印的图像由定影部35进行加热以及加压而定影于连续介质p,结果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3在连续介质p上形成图像。换句话说,图像形成部34能够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连续介质p上进行成像。此外,在感光体34d的周围设置有鼓清洁装置34g。鼓清洁装置34g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4e上的残留调色剂。控制部301具备未图示的cpu、rom、ram以及i/o接口等,用作控制图像形成装置3的计算机。cpu从rom根据处理内容读出程序并展开至ram,并与展开的程序相配合来控制图像形成装置3的动作。程序是用于实现各种控制功能的。控制部301也用作以cpu为主而构成的处理器。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部35的详细结构例的图。定影部35具备第一旋转部件352和第二旋转部件353。第一旋转部件352具备加热辊352a、加热源352b、定影带352c以及上加压辊352d。第二旋转部件353作为下加压辊发挥作用。加热源352b被设置在加热辊352a的内部,能够进行升温,对加热辊352a进行加热。在加热辊352a的下方设置有上加压辊352d。定影带352c构成为环状,卷挂在加热辊352a和上加压辊352d上。通过将作为下加压辊发挥作用的第二旋转部件353压接到上加压辊352d从而经由定影带352c形成定影辊隙n。此外,在第二旋转部件353与上加压辊352d即第一旋转部件352成为分离状态的情况下,解除定影辊隙n。即使解除定影辊隙n,如果对连续介质p赋予张力f,则成为连续介质p也卷挂在第二旋转部件353的状态。

第一旋转部件352由上侧驱动部354驱动。上侧驱动部354由控制部301控制,从而使第一旋转部件352以恒定的速度行进。例如,通过驱动上加压辊352d,从而使定影带352c以恒定的速度行进,并经由定影带352c将从加热辊352a供给的热传递到形成于上加压辊352d的定影辊隙n。因而,能够将定影带352c的温度视为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第二旋转部件353由下侧驱动部355驱动。下侧驱动部355由控制部301控制,从而使第二旋转部件353与第一旋转部件352分离,或使第二旋转部件353压接于第一旋转部件352。换句话说,上加压辊352d和作为下加压辊发挥作用的第二旋转部件353的位置关系为分离状态以及压接状态的任意一方。

在与定影带352c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上侧温度检测部55。上侧温度检测部55检测定影带352c的温度。也可以在第二旋转部件353的周围设置下侧温度检测部56。下侧温度检测部56检测第二旋转部件353的周围的温度。第二旋转部件353经由定影辊隙n从第一旋转部件352传递热,但也可以在第二旋转部件353的内部设置与加热源352b同样的部件。

在第一旋转部件352的周围设置有上侧送风风扇356。在上侧送风风扇356的排出口设置有上侧管道358。上侧管道358的排出口朝向定影带352c的表面。因而,通过使从上侧送风风扇356供给的风喷吹到定影带352c的表面,不仅定影带352c也能够冷却整个第一旋转部件352。此外,如果输送连续介质p,则也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352的热经由连续介质p传递到图像形成装置3的外面。在第二旋转部件353的周围设置有下侧送风风扇357。在下侧送风风扇357的排出口设置有下侧管道359。下侧管道359的排出口朝向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曲率表面。因而,通过使从下侧送风风扇357供给的风喷吹到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曲率表面,能够冷却整个第二旋转部件353。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张力赋予机构61的结构例的图。张力赋予机构61具备从动辊611、松紧调节辊612以及重物613。松紧调节辊612具备辊主体612a和辊支撑轴612b,辊主体612a能够与辊支撑轴612b一起上下移动。重物613具备重物主体613a和重物支撑轴613b。根据重物613的重量来决定张力f。通过将辊支撑轴612b和重物支撑轴613b连接的支承部件614将重物613的载荷施加到松紧调节辊612。通过由松紧调节辊612和两个从动辊611支承连续介质p,从而松紧调节辊612与两个从动辊611一起在旋转方向上从动旋转,被支承为能够上下移动,且限制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控制供纸驱动部21以及卷绕驱动部41的每一个的伺服马达的旋转速度,以使松紧调节辊612的位置处于恒定的场所。换句话说,松紧调节辊612的位置取决于供纸驱动部21以及卷绕驱动部41的输入输出速度差。此外,若未对供纸装置2以及卷绕装置4供给电源,换句话说,切断电源,则供纸驱动部21以及卷绕驱动部41也不通电,所以松紧调节辊612因被重物613施加的载荷以及自重而落到移动范围的下限。结果是成为张力f未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载荷检测部51的结构例的图。载荷检测部51具备安装部511以及传感器部512。传感器部512检测安装部511的载荷。张力检测辊5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安装部511,从连续介质p受到的载荷经由安装部511传递到传感器部512。载荷检测部51具备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和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被设置在连续介质p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一端侧,检测连续介质p的一端侧的载荷。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被设置在连续介质p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另一端侧,检测连续介质p的另一端侧的载荷。在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的检测结果与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的检测结果的差异在预先设定的载荷允许值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换句话说,在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情况下,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的检测结果和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的检测结果为几乎相同的值。在因某些因素而在连续介质p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单侧产生浮动的情况下,产生该浮动的位置的载荷的检测结果变小。因而,通过进行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和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的检测结果的比较运算,可以检测连续介质p的浮动。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松弛检测部53的结构例的图。松弛检测部53具备第一松弛检测部53_1和第二松弛检测部53_2。第一松弛检测部53_1例如由超声波传感器构成。第一松弛检测部53_1被设置在连续介质p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一端侧,检测连续介质p的一端侧的松弛。第二松弛检测部53_2例如由超声波传感器构成。第二松弛检测部53_2被设置在连续介质p的短边侧的两端中的另一端侧,检测连续介质p的另一端侧的松弛。控制部301基于第一松弛检测部53_1和第二松弛检测部53_2的检测结果检测到在连续介质p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未产生松弛的情况下,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此外,松弛检测部53可以是数字式,也可以是模拟式。在模拟式的情况下,只要松弛检测部53的检测结果在预先设定的松弛允许值的范围内即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3如上述说明那样通过定影部35对连续介质p进行加热以及加压来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连续介质p。因而,控制部301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直到定影部35的温度变为调色剂像能够定影于连续介质p的温度为止。在连续介质p上形成图像前,即打印开始前的预热运动时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但需要根据连续介质p的状态暂时禁止升温控制,或改变升温控制的参数。具体而言,如果在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状况下进行升温控制,则连续介质p发生热变形,连续介质p的发生热变形的部分有可能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如果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则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划痕。这样的划痕引起图像质量的降低。因此,如果假设那样的状态,则首先暂时禁止升温控制。

具体而言,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情况下,禁止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此外,由于如果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则不假设上述那样的状态,所以允许升温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301在解除定影辊隙n、且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情况下,允许升温控制。但是,连续介质p在被赋予张力f的状态下,卷挂在第二旋转部件353上。张力f是否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如下那样判定即可。在通过定影部35在定影辊隙n夹持并进行输送的连续介质p的输送距离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对于目标距离,预先计测驱动供纸装置2以及卷绕装置4,使图像形成装置3输送连续介质p,连续介质p的短边侧的两端的位置稳定于稳定的地方的距离,并设定即可。

另外,在执行升温控制时,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来设定升温控制的参数。具体而言,控制部301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来设定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是调色剂像能够定影于连续介质p的温度。换句话说,只要使定影部35的温度上升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即可。定影部35的温度参照由上侧温度检测部55检测的定影带352c的温度。可视为定影带352c的温度与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等效。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和定影部35的温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而,可视为通过检测定影带352c的温度来检测到定影部35的温度。此外,在更准确地检测定影部35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检测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并与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一起利用于控制。

另外,为了在执行升温控制后缩短预热运动的时间,附带一定的条件进行维持定影部35的温度的维持控制。具体而言,在持续将定影部35的温度维持为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维持控制的时间经过了阈值时间的情况下,控制部301使维持控制停止。根据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来设定阈值时间。控制部301针对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大的,缩短阈值时间。控制部301也可以针对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小的,延长阈值时间。控制部301也可以预先使连续介质p的种类和阈值时间存储至控制表,参照控制表来决定阈值时间。此外,对于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大的,只要将即使连续介质p发生热变形,但收敛于小于定影辊隙n的分离距离的范围的范围的时间设定为阈值时间即可。

图6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在步骤s11中,控制部301对各种标志进行初始化。步骤s12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设置有载荷检测部51。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设置有载荷检测部51的情况下(步骤s12:“是”),移至步骤s13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设置载荷检测部51的情况下(步骤s12:“否”),移至步骤s15的处理。在步骤s13中,控制部301判定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的检测结果与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的检测结果的差异是否小于预先设定的载荷允许值。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的检测结果与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的检测结果的差异小于预先设定的载荷允许值的情况下(步骤s13:“是”),移至步骤s14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的检测结果与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的检测结果的差异为预先设定的载荷允许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3:“否”),移至步骤s18的处理。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301将第一标志设定为1。在步骤s15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设置有松弛检测部53。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设置有松弛检测部53的情况下(步骤s15:“是”),移至步骤s16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设置松弛检测部53的情况下(步骤s15:“否”),移至步骤s18的处理。在步骤s16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未产生松弛。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产生松弛的情况下(步骤s16:“是”),移至步骤s17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产生松弛的情况下(步骤s16:“否”),移至步骤s18的处理。在步骤s17中,控制部301将第一标志设定为1。

在步骤s18中,控制部301判定第一标志是否是1。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第一标志是1的情况下(步骤s18:“是”),移至步骤s19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第一标志不是1的情况下(步骤s18:“否”),移至步骤s21的处理。步骤s19中,控制部301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在步骤s20中,控制部301将第二标志设定为1,结束步骤s11~步骤s20的处理。此外,步骤s20的处理是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的允许设定。在步骤s21中,控制部301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在步骤s22中,控制部301将第二标志设定为2,结束步骤s11~步骤s18、步骤s21以及步骤s22的处理。此外,步骤s22的处理是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的禁止设定。

图7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以及维持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在步骤s41中,控制部301判定第二标志是否是1。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第二标志是1的情况下(步骤s41:“是”),移至步骤s42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第二标志不是1的情况下(步骤s41:“否”),移至步骤s51的处理。在步骤s42中,控制部301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来设定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在步骤s43中,控制部301根据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来设定阈值时间。在步骤s44中,控制部301开始升温控制。在步骤s45中,控制部301判定定影部35的温度是否上升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定影部35的温度上升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45:“是”),移至步骤s46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定影部35的温度未上升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45:“否”),继续步骤s45的处理。

在步骤s46中,控制部301判定持续维持控制的时间是否经过了阈值时间。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持续维持控制的时间经过了阈值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46:“是”),移至步骤s50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持续维持控制的时间未经过阈值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46:“否”),移至步骤s47的处理。在步骤s47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开始打印。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开始打印的情况下(步骤s47:“是”),移至步骤s48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开始打印的情况下(步骤s47:“否”),返回到步骤s46的处理。在步骤s48中,图像形成装置3进行打印。在步骤s49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结束打印。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结束打印的情况下(步骤s49:“是”),结束步骤s41~步骤s49的处理或者步骤s50~步骤s57以及步骤s49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结束打印的情况下(步骤s49:“否”),返回到步骤s41的处理。

在步骤s50中,控制部301停止维持控制,移至步骤s51的处理。在步骤s51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开始打印。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开始打印的情况下(步骤s51:“是”),移至步骤s52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开始打印的情况下(步骤s51:“否”),继续步骤s51的处理。在步骤s52中,图像形成装置3输送连续介质p并开始升温控制。在步骤s53中,控制部301判定定影部35的温度是否上升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定影部35的温度上升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53:“是”),移至步骤s54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定影部35的温度未上升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53:“否”),继续步骤s53的处理。在步骤s54中,图像形成装置3进行打印。在步骤s55中,控制部301将第二标志设定为1,移至步骤s49的处理。

根据以上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部35通过与连续介质p接触并进行加热来使形成在连续介质p的图像定影。定影部35在解除定影部35对连续介质p的接触,且连续介质p停止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具体而言,如果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换句话说,如果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不均匀,则即使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根据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的状态,也有可能与成为定影面侧的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如果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则定影带352c的表面有可能产生划痕。定影带352c的表面的划痕成为图像质量的降低的因素。因而,在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情况下,通过禁止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能够避免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所以能够抑制打印成本的增加以及图像质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解除定影部35对连续介质p的接触、且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情况下,允许升温控制。如果解除定影部35对连续介质p的接触,则连续介质p不会从定影辊隙n直接传递热,但有可能经由空气传递热。如果不仅解除定影部35对连续介质p的接触,张力f还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则即使是连续介质p由于热而变形那样的状态,张力f也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所以抑制连续介质p的变形。因而,即使在热经由空气传递到连续介质p那样的状况下,也可以利用均匀地赋予的张力f抑制连续介质p的变形,由此能够避免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并能够抑制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的划痕。因此,能够抑制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的划痕所造成的图像质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定影部35夹持并进行输送的连续介质p的输送距离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距离的情况下,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对于连续介质p,通过被输送到是压接的状态的程度的距离,从而知道张力f被均匀地赋予。因而,如果由定影部35夹持并进行输送的连续介质p的输送距离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距离,则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所以抑制连续介质p的变形。因此,由于能够避免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所以能够抑制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的划痕。结果是能够抑制由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的划痕造成的图像质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的检测结果与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的检测结果的差异在预先设定的载荷允许值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如果第一载荷检测部51_1的检测结果与第二载荷检测部51_2的检测结果的差异,在预先设定的载荷允许值的范围内,则视为使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均匀化的状态。因而,如果视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状态,则不会产生连续介质p的浮动,所以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不会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因此,由于定影带352c的表面不会产生划痕,所以能够抑制图像质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第一松弛检测部53_1和第二松弛检测部53_2的检测结果,在连续介质p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未产生松弛的情况下,判定为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基于第一松弛检测部53_1和第二松弛检测部53_2的检测结果,如果在连续介质p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未产生松弛,则视为使连续介质p的张力f均匀化的状态。因而,如果与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状态等同,则不会产生连续介质p的浮动,所以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不会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因此,由于定影带352c的表面不会产生划痕,所以能够抑制图像质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续介质p在被均匀地赋予张力f的状态下,卷挂在第二旋转部件353。因而,由于连续介质p被按在第二旋转部件353上,所以能够将与定影带352c的距离保持为恒定。如果将定影带352c与连续介质p的距离保持为恒定,则避免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的事态,所以定影带352c的表面不会产生划痕。因而,能够抑制由定影带352c的表面的划痕引起的图像质量的降低。并且,即使在连续介质p因定影带352c的热而发生热变形,导致产生连续介质p的面外的变形以及连续介质p的面内的变形的情况下,如果连续介质p在被赋予张力f的状态下卷挂在第二旋转部件353上,则连续介质p沿着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曲率表面被拉动。结果成为连续介质p的面外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连续介质p的面内的变形亦即连续介质p的拉伸被吸收的状态。因此,即使连续介质p发生热变形,通过保持与定影带352c的距离来避免接触,所以能够在不输送连续介质p而停止的状态下进行升温控制。此时,在连续介质p的种类、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张力f的均匀性或者定影部35的动作历史等那样的有可能引起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的接触的条件下,通过禁止升温控制,可以可靠地避免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的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持续将定影部35的温度维持为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维持控制的时间经过了阈值时间的情况下,停止维持控制。能够使定影部35的温度上升到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并将定影部35的温度维持为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但若长时间未使用而持续将定影部35的温度维持为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则浪费能量。因此,考虑负载对成本以及环境的影响,且为了在装饰或者切割等后工序中的对位调整时能够将定影部35的温度维持为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直到经过阈值时间为止,将定影部35的温度维持为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如果经过了阈值时间,则停止维持控制,从而能够考虑缩短预热运动时间所带来的用户的便利性、没有不必要地消耗电力所带来的负载对成本以及环境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来变更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热变形开始温度以及热变形量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而不同。具体而言,如果连续介质p是热变形开始温度较低的种类,则通过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热变形量变大。如果连续介质p是热变形量较大的种类,则通过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热变形量变大。因而,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如果是假设那样的事态的连续介质p,则通过降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从而防止连续介质p的过大的热变形。结果能够消除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来变更阈值时间。热变形量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而不同。具体而言,如果连续介质p是热变形量较大的种类,则通过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热变形量变大。因而,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如果是假设那样的事态的连续介质p,则通过缩短阈值时间,从而防止连续介质p的过大的热变形。结果能够消除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的可能性。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有关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的说明省略。实施方式2的供纸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3以及卷绕装置4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处理、升温控制以及维持控制与实施方式1不同。换句话说,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功能、升温功能以及维持功能的各种控制功能不同。

当维持现状地进行升温控制时,即使将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有时也不足以抑制由热造成的变形。在假设这样的状态的情况下,需要改变现状。具体而言,对于连续介质p的每个种类,热变形开始温度以及热变形量的至少一方不同。在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开始温度较低或者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较大的情况下,控制部301降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或者禁止升温控制。在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因加热源352b的升温而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301禁止升温控制,直到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下降到冷却定影部35的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为止。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被设定比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低的温度。冷却控制驱动上侧送风风扇356。在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301禁止升温控制,直至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下降到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为止。冷却控制驱动下侧送风风扇357。

图8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此外,由于步骤s71以及步骤s74~步骤s84的处理与上述说明的步骤s11~步骤s22的处理相同,所以对于其说明,省略。在步骤s72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来改变设定。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来改变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72:“是”),移至步骤s73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根据连续介质p的种类不改变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72:“否”),移至步骤s74的处理。步骤s73中,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开始温度较低或者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较大的情况下(步骤s73:“是”),移至步骤s84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开始温度较高且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较小的情况下(步骤s73:“否”),移至步骤s74的处理。

图9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以及维持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此外,由于步骤s101以及步骤s107~步骤s118的处理与上述说明的步骤s41以及步骤s44~步骤s55的处理相同,所以其说明省略。在步骤s102中,控制部301判定定影部35的温度是否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定影部35的温度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移至步骤s103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定影部35的温度为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2:“否”),移至步骤s105的处理。在步骤s103中,控制部301开始冷却控制。在步骤s104中,控制部301判定定影部35的温度是否下降到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定影部35的温度下降到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104:“是”),移至步骤s105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定影部35的温度未下降到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104:“否”),继续步骤s104的处理。在步骤s105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开始温度较低或者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较大。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开始温度较低或者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较大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移至步骤s106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开始温度较高且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较小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移至步骤s107的处理。在步骤s106中,控制部301降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

根据以上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开始温度较低或者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较大情况下,降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如果连续介质p是热变形开始温度较低种类,则通过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热变形量变大。如果连续介质p是热变形量较大的种类,则通过进行定影部35的升温控制,热变形量变大。因而,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如果是假设那样的事态的连续介质p,则通过降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能够消除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因加热源352b的升温而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禁止升温控制,直到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下降到冷却定影部35的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为止。如果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则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时相比变大。当在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状态下停止连续介质p的输送而开始升温控制时,连续介质p与第一旋转部件352之间的温度差变大,急剧产生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因而,即使将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也不能够抑制连续介质p的变形,连续介质p的变形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因此,通过禁止升温控制,直到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一旋转部件352的温度下降到冷却定影部35的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为止,能够避免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变大的事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禁止升温控制,直到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下降到冷却定影部35的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为止。如果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则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时相比变大。当在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高于升温控制的目标温度的状态下停止连续介质p的输送并开始升温控制时,则连续介质p与第二旋转部件353之间的温度差变大,急剧地产生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因而,即使将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也无法抑制连续介质p的变形,连续介质p的变形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因此,通过禁止升温控制,直到定影部35的温度中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温度下降到冷却定影部35的冷却控制的目标温度为止,能够避免连续介质p的热变形量变大的事态。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有关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的说明省略。实施方式3的供纸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3以及卷绕装置4的结构、升温控制以及维持控制与实施方式1、2相同。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处理与实施方式1、2不同。换句话说,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2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功能不同。

假设在图像形成装置3刚刚接通电源之后的情况下,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时,或者在图像形成装置3中进行了卡纸处理的情况下,如果什么也不做而进行升温控制,则达到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状态。因此,在假设达到那样的状态的情况下,需要判定该情况,暂时禁止升温控制以进行补救处理。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装置3的电源刚刚接通之后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在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在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如上述所说明那样,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情况下,禁止升温控制。此外,对于补救处理,如使用图7所说明那样,步骤s53的处理,即,输送到连续介质p的输送距离达到目标距离为止即可。

图10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的允许判定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在步骤s131中,控制部301对各种标志进行初始化。在步骤s132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是电源刚刚接通之后。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是电源刚刚接通之后的情况下(步骤s132:“是”),移至步骤s133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不是电源刚刚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32:“否”),移至步骤s134的处理。在步骤s133中,控制部301将第二标志设定为2。在步骤s134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的情况下(步骤s134:“是”),移至步骤s135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进行连续介质p的更换的情况下(步骤s134:“否”),移至步骤s136的处理。步骤s135中,控制部301将第二标志设定为2。在步骤s136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136:“是”),移至步骤s137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进行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136:“否”),结束步骤s131~步骤s137的处理。在步骤s137中,控制部301将第二标志设定为2,结束步骤s131~步骤s137的处理。

根据以上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装置3的电源刚刚接通之后的情况下,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连续介质p被张力赋予机构61赋予张力f。张力赋予机构61通过被供给电力而进行工作。因而,由于如果未供给电力则张力赋予机构61不工作,所以只要是从电源切断后到电源接通前的期间,则连续介质p成为松弛的状态。结果是连续介质p向第二旋转部件353的卷挂变得缓慢,因此与定影部35的相对位置关系不稳定,有时在弯曲的状态下卷挂。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图像形成装置3接通电源,使张力赋予机构61工作来对连续介质p赋予张力f,也不能够将连续介质p均匀地按在第二旋转部件353。因而,连续介质p中卷挂在第二旋转部件353上的部分有时产生松弛。由于张力f不会赋予到这样松弛的部分,所以若保持原样地进行通过升温控制的预热运动,则松弛的部分与定影带352c接触。结果在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划痕,损害图像质量。为了避免那样的事态,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3的电源刚刚接通之后,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从而禁止升温控制,以不进行预热运动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的情况下,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连续介质p的更换一般是将处于供纸装置2的连续介质p1的一部分切断,将新的卷筒状的连续介质p1装填到供纸装置2后,利用胶带等将被切断的部分和新的卷筒状的连续介质p1接上。因而,将连续介质p1接上的部分有时弯曲接上,或产生挠曲。一般在将连续介质p1接上后,进行输送到卷绕装置4为止,但也存在用户不进行输送到卷绕装置4为止以减少废纸的情况。若不进行输送到卷绕装置4为止而开始升温控制,则连续介质p1的接上的部分有时来到第二旋转部件353。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连续介质p1的弯曲或者挠曲,无法沿着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曲率表面拉动连续介质p1进行卷挂,所以连续介质p1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因此,在更换连续介质p1后,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1,从而禁止升温控制,以不进行预热运动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当产生塞纸等卡纸时,解除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来进行卡纸处理。因而,连续介质p与第二旋转部件353的位置关系有可能改变。换句话说,即使再次赋予张力f,也无法沿着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曲率表面来进行卷挂,所以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因此,通过在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后,判定为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从而禁止升温控制,以不进行预热运动动作。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有关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的说明省略。实施方式4的供纸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3以及卷绕装置4的结构、图像形成装置3的允许判定功能与实施方式1~3相同。实施方式4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功能以及维持功能那样的各种控制功能不同。

为了能够在停止连续介质p的输送的状态下进行预热运动,如上述说明那样,需要在第一旋转部件352和第二旋转部件353分离的状态下,将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因而,需要将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但若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被解除,或进行连续介质p的更换,或进行卡纸处理,则张力f未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因而,在假设这样的状态的情况下,暂时停止维持控制。具体而言,在解除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停止维持控制。在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停止维持控制。在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停止维持控制。

图11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升温控制以及维持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流程图。此外,由于步骤s151~步骤s155以及步骤s159~步骤s167的处理与上述所说明的步骤s41~步骤s45以及步骤s47~步骤s55相同,所以其说明省略。在步骤s156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解除了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解除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的情况下(步骤s156:“是”),移至步骤s162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解除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的情况下(步骤s156:“否”),移至步骤s157的处理。在步骤s157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的情况下(步骤s157:“是”),移至步骤s162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进行连续介质p的更换的情况下(步骤s157:“否”),移至步骤s158的处理。在步骤s158中,控制部301判定是否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158:“是”),移至步骤s162的处理。控制部301在判定为未进行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158:“否”),移至步骤s159的处理。

根据以上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解除了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的情况下,停止维持控制。若解除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则不能够将张力f均匀地赋予到连续介质p。因而,若解除赋予到连续介质p的张力f,则连续介质p在发生热变形的情况下,无法保持与定影带352c的距离,所以无法避免与定影带352c的表面的接触。因此,由于是在不输送连续介质p而停止的状态下,不能够进行升温控制的状况,所以通过停止维持控制,从而避免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划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更换的情况下,停止维持控制。若进行连续介质p的更换,则因连续介质p的弯曲或者挠曲而无法沿着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曲率表面拉动连续介质p进行卷挂,所以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因此,通过在连续介质p更换后,停止维持控制,从而避免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划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的情况下,停止维持控制。若进行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则连续介质p与第二旋转部件353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可能改变。换句话说,即使在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后再次赋予张力f,也不能够沿着第二旋转部件353的曲率表面拉动进行卷挂,所以连续介质p的一部分和定影带352c的表面接触。因此,通过在连续介质p的卡纸处理后,停止维持控制,从而避免定影带352c的表面产生划痕。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3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中加以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带加热方式,而对第一旋转部件352具备定影带352c的结构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作为辊加热方式,可以构成第一旋转部件352。另外,作为辊加压方式,对第二旋转部件353作为下加压辊发挥作用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作为带加压方式,也可以是第二旋转部件353具备加压带的结构。

另外,对供纸装置2以及卷绕装置4的每一个具备张力赋予机构61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张力赋予机构61可以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内。另外,对张力赋予机构61通过重物613对连续介质p赋予张力f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气缸或者弹簧对松紧调节辊612施加载荷,从而对松紧调节辊612进行加压来将张力f赋予到连续介质p。此外,在气缸的情况下,气缸的加压使得空气的压力变动变为张力f的变动。另外,在弹簧的情况下,设置用于使弹簧稳定的阻尼器。

另外,对松弛检测部53由非接触式的部件构成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松弛检测部53也可以由接触式的部件构成。

另外,对于上述各处理,对使用了各种标志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于此。

另外,对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果将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应用于本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3,则即使为了提前使墨水定影而施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打印成本的增加以及图像质量的降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