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3951发布日期:2019-11-16 00:2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家用电器设备的各式电子产品之中,显示装置已经被广泛地使用来输出影像或是操作选单。显示装置包括了多个电子元件以及连接这些电子元件的线路。例如,在应用薄膜晶体管阵列的显示装置中,可通过线路传输信号至薄膜晶体管阵列,以施加电压予连接薄膜晶体管的像素电极。因应目前消费市场的潮流,显示装置的相关产品也渐趋向为高屏占比。对此,窄边框设计的显示装置也已被开发出来,并也受到消费者市场的热烈回响。于窄边框设计中,对于显示装置在显示区以外的周边区而言,如何有效利用周边区的空间来完成走线或元件配置,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内容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透光基板、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薄膜晶体管阵列。第一透光基板包括相连接的本体及凸出部,其中凸出部具有外表面,且外表面朝向远离本体的方向。第一电路板毗邻凸出部,并与凸出部共同位在本体的同一侧,其中第一电路板具有内表面,内表面朝向本体,且内表面至凸出部上的垂直投影位在外表面与本体之间。第二电路板设置在凸出部上,并延伸至第一电路板。薄膜晶体管阵列设置在本体上。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导电图案。导电图案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板上,其中薄膜晶体管阵列至少通过导电图案及第二电路板而电性连接至第一电路板。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凸出部具有第一侧表面,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二侧表面,且第一侧表面与第二侧表面朝向彼此。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器。连接器设置在第一电路板的下表面,其中第一电路板的下表面位在第二电路板与连接器之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块。第一透光基板设置在背光模块之上,且连接器与背光模块共同位在第一透光基板的同一侧,并分别具有朝向彼此的一对表面。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凸出部具有第一上表面,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二上表面,第一上表面及第二上表面朝向第二电路板并共同位在第二电路板的下侧,且第二上表面的位置高过第一上表面的位置。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板的内表面与本体相隔间隙。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还包括集成电路元件以及导电图案。集成电路元件设置在凸出部上。导电图案设置在凸出部上,并电性连接集成电路元件及第二电路板,且集成电路元件至少通过导电路案电性连接至薄膜晶体管阵列。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凸出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第一电路板位在凸出部之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多个集成电路元件,分别设置在凸出部上。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凸出部位在第一电路板之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导电图案。导电图案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板上并电性连接薄膜晶体管阵列,其中导电图案自本体连续地延伸至凸出部,且第二电路板接触该导电图案。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透光基板及显示介质层。第二透光基板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板上。显示介质层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共同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板与第二透光基板之间。

通过上述配置,由于第一电路板可设置在凸出部的至少一侧,故可使第一电路板与第一透光基板之间的配置关系能更紧密,从而提升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并利于将显示装置设计为窄边框。再者,通过将第一电路板直接设置在凸出部的一侧,可利于简化在设置电路板时的结构复杂度。例如,可不用反折电路板。

附图说明

图1a为根据本发明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显示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图1b为沿第1a图的线段1b’-1b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1c为沿第1a图的线段1c’-1c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绘示显示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绘示显示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绘示显示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0a、100b、100c、100d:显示装置

102:显示区104:周边区

106:层体110:背光模块

112:框架114:光源

116:导光板120:第一偏光片

130:第一透光基板132:本体

134、134a、134b:凸出部136、136a、136b:导电图案

140:第二透光基板142:胶体层

150:第二偏光片160、160a、160b:第一电路板

170、170a、170b:第二电路板180:集成电路元件

190:连接器192:连接端子

1b’-1b、1c’-1c:线段b1:下边界

b2:上边界r:厚度范围

l:虚线s1、s1a、s1b:外表面

s2:内表面s3:第一侧表面

s4:第二侧表面s5:第一上表面

s6:第二上表面s7:下表面

s8、s9:表面

s10、s11、s12、s13、s14、s15:侧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示本发明内容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内容。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内容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为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上”时,它可泛指该元件直接在其他元件上,也可以是有其他元件存在于两者之中。相反地,当一个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它是不能有其他元件存在于两者之中间。在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与第三等等之词汇,来描述各种元件、组件、区域、层与/或区块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些词汇是用来辨别单一元件、组件、区域、层与/或区块。因此,在下文中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与/或区块也可被称为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与/或区块,而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的本意。

本文使用的“约”或“实质上”包括所述值和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确定的特定值的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考虑到所讨论的测量和与测量相关的误差的特定数量(即,测量系统的限制)。例如,“约”或“实质上”可以表示在所述值的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或±30%、±20%、±10%、±5%内。

请参照第1a图及第1b图,第1a图为根据本发明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显示装置100a的上视示意图,而第1b图为沿第1a图的线段1b’-1b的立体剖面示意图。显示装置100a具有相连接的显示区102以及周边区104。为了助于理解,放大了部分区域的绘示比例。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放大了第1a图的周边区104的绘示比例。显示装置100a包括背光模块110、第一偏光片120、第一透光基板130、导电图案136、第二透光基板140、第二偏光片150、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第二电路板170以及集成电路元件180。

第一透光基板130与第二透光基板140可以是玻璃基板,并通过胶体层142而组装在一起。胶体层142可以是框胶。第一透光基板130与第二透光基板140之间可设置有层体106,且层体106可以是复合层体(为了不使图式过于复杂,以单层体绘示)。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层体106可包括了例如薄膜晶体管阵列(其由多个薄膜晶体管排列而成)、线路层、显示介质层(例如液晶层)、彩色滤光层。

第一透光基板130包括相连接的本体132及凸出部134,其中本体132至少可位在显示区102及周边区104内,而凸出部134可位在周边区104内。导电图案136可以配置在凸出部134上,其中导电图案136系电性连接至层体106,例如电性连接至第一透光基板130与第二透光基板140之间的薄膜晶体管或线路层。导电图案136可以是形成在第一透光基板130的导电材料,以做为走线使用,其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或其组合。

凸出部134可以是通过裁切第一透光基板130形成。举例来说,在进行裁切之前,第一透光基板130可以是矩形。即,在进行裁切之前,会有部分的第一透光基板是连接在凸出部134的左右两侧(例如第1a图的凸出部134的左右两侧)。对于第一透光基板130而言,在进行裁切之前,凸出部134可设计为用来配置导电图案136的区域,而凸出部134的左右两侧区域则可视为第一透光基板130多余的区域。所进行的裁切流程可将第一透光基板130多余的区域移除,以形成如第1a图及第1b图所示的第一透光基板130。

集成电路元件180可设置在凸出部134上,并电性连接导电图案136。集成电路元件180可通过导电图案136而电性连接至层体106,以发送控制信号或驱动信号给层体106。举例来说,集成电路元件180可以是对应第一透光基板130与第二透光基板140之间的薄膜晶体管阵列的控制元件或驱动元件,从而发送驱动信号或驱动元件予薄膜晶体管阵列。

第一电路板160a、160b及第二电路板170位在周边区104内。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毗邻凸出部134,并与凸出部134共同位在本体132的同一侧,且凸出部134可位在第一电路板160a与160b之间。以第1a图为例,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与凸出部134系共同位在本体132的下侧。第二电路板170设置在凸出部134上,并自凸出部134延伸至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其中凸出部134、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系共同位在第二电路板170的同一侧。以第1b图为例,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与凸出部134系共同位在第二电路板的下侧。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的厚度可大于第二电路板170的厚度。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板160a、160b及第二电路板170分别可以是印刷电路板及软性电路版。此外,于第二电路板170自凸出部134延伸至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的延伸路径中,可部分地弯折第二电路板170。

第二电路板170可电性连接至第一电路板160a、160b及导电图案136,其中第二电路板170可通过导电图案136电性连接至集成电路元件180,从而使集成电路元件180可进一步通过导电图案136及第二电路板170电性连接至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集成电路元件180可通过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连接至供电端或其他数字/模拟元件。

由于有将第一透光基板130多余的区域裁切掉,故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与第一透光基板130之间的配置关系可以更紧密,从而提升显示装置100a的屏占比,并利于将显示装置100a设计为窄边框(在此,所述的“窄边框”可以公认为5毫米的边框宽度)。也就是说,若未将第一透光基板130多余的区域裁切掉,则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将无法配置在如第1a图所绘的位置,此将导致显示装置100a的周边区104面积增加且降低显示装置100a的屏占比。

具体来说,凸出部134具有外表面s1(标记在第1a图及第1b图),其中外表面s1系朝向远离本体132之方向。第一电路板160a具有内表面s2(为了不使图式过于复杂,未标记在第1b图),其中内表面s2朝向本体132,且内表面s2至凸出部134上的垂直投影(其位置例如如第1a图的虚线l所示)会位在外表面s1与本体132之间。通过此配置,可有效利用凸出部134的左右两侧的空间,来将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整合在凸出部134的左右两侧。在此的“将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整合在凸出部134的左右两侧”指的例如可以是:凸出部134会重叠第一电路板160a与160b之间的连线。举例来说,凸出部134可具有第一侧表面s3(标记在第1a图及第1b图),而第一电路板160a可具有第二侧表面s4(为了不使图式过于复杂,未标记在第1a图),且第一侧表面s3与第二侧表面s4系朝向彼此。

第一透光基板130系也设置在背光模块110之上,且第一偏光片120设置在背光模块110与第一透光基板130之间。第二偏光片150设置在第二透光基板140之上,使得第一透光基板130与第二透光基板140之间的层体106会位在第一偏光片120与第二偏光片150之间。背光模块110可包括框架112、光源114及导光板116,其中光源114及导光板116位在框架112内。光源114可提供光线至导光板116,而导光板116可将光线导引至朝着第一偏光片120行进,从而使显示装置100a可通过穿过第一偏光片120、层体106及第二偏光片150的光线来提供影像。

请再参照第1b及第1c图,其中第1c图为沿第1a图的线段1c’-1c的侧剖面示意图。背光模块110、第一偏光片120、第一透光基板130、层体106、第二透光基板140以及第二偏光片150可共同形成厚度范围r,其中厚度范围r可通过背光模块110的最下缘及第二偏光片150的最上缘分别定义出下边界b1及上边界b2。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厚度范围r可以是介于1.5毫米至2.0毫米之间。

对此,由于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可直接设置在凸出部134的左右两侧,故可利于简化在设置电路板时的结构复杂度。例如,可不用因反折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或第二电路板170而致使其超出厚度范围r的边界,以利于对显示装置100a进行薄化设计。

此外,也可避免在显示装置100a设置其他元件时,因所设置的元件超出厚度范围r的边界而导致显示装置100a的厚度增加,请见以下说明。

在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是直接设置在凸出部134的左右两侧的情况下,自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至厚度范围r的下边界b1之间的区域可视为容置空间。为了增加容置空间的容积,可将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配置为高过第一透光基板130。举例来说,凸出部134及第一电路板160b分别可具有第一上表面s5(标记在第1b图及第1c图)及第二上表面s6(标记在第1c图)。第一上表面s5及第二上表面s6朝向第二电路板170并共同位在第二电路板170的下侧,且第二上表面s6的位置高过第一上表面s5的位置,以增加容置空间的容积。

容置空间可用来放置象是用来使显示装置100a连接至外部装置的元件。例如,如第1c图所示,显示装置可还包括设置在容置空间内的连接器190,即连接器190是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60b的下方(为了不使第1b图过于复杂,未将连接器绘示在第1b图之中)。具体来说,第一电路板160b可具有与第二上表面s6相对的下表面s7,即下表面s7朝向远离第二电路板170的方向。连接器190可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60b的下表面s7,使得第一电路板160b的下表面s7系位在第二电路板170与连接器190之间。连接器190可具有连接端子192,其中第一电路板160b可电性连接至连接端子192,从而通过连接端子192连接至外部装置。

通过上述配置,连接器190可设置为接近且不超出厚度范围r的下边界b1(即连接器190与背光模块110的下表面的延展面可至少部分地重叠),以防止显示装置100a厚度增加,从而利于对显示装置100a进行薄化设计。在此的“连接器190可设置为接近且不超出厚度范围r的下边界b1”指的例如可以是:连接器190与背光模块110可共同位在第一透光基板130的同一侧(以第1c图为例,即第一透光基板130的下侧),并可分别具有朝向彼此的一对表面s8及s9。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90、第一电路板160b及第二电路板170共同形成的厚度可以是介于1.5毫米至2.0毫米之间。

同样地,也可将第二电路板170设置为接近且不超出厚度范围r的上边界b2(即第二电路板170与第二偏光片150的上表面的延展面可至少部分地重叠)。此外,第二电路板170可通过接合程序而附接在凸出部134、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上。在不用反折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或第二电路板170的情况下,可简化对第二电路板170的接合程序。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的内表面s2与本体132可相隔一段间隙,以使第一电路板160a及160b与本体132之间存在公差容忍度,从而便于组装。

请再看到第2图,第2图为根据本发明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绘示显示装置100b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路板160的数量为一个。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的凸出部134的位置也变更至第一透光基板130的边界处,使得本体132与凸出部134的侧表面s10及s11会是实质上共平面。

同样地,第一电路板160的内表面s2至凸出部134的垂直投影会位在凸出部134的外表面s1与本体132之间,以达到将第一电路板160整合在凸出部134的一侧(以第2图为例,即是将第一电路板160整合在凸出部134的右侧),从而简化在设置电路板时的结构复杂度,并利于对显示装置100b进行薄化设计。此外,通过将凸出部134配置在第一透光基板130的边界处,也可利于在显示装置100b配置其他元件。以第2图为例,可在凸出部134及第一电路板160的右侧再配置其他元件,且所配置的元件不会造成显示装置100b的尺寸增加,以利对显示装置100b的窄边框设计。

请再看到第3图,第3图为根据本发明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绘示显示装置100c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凸出部134a及134b的数量为两个。凸出部134a及134b分别位在第一透光基板130的相对两个边界处,使得本体132的相对两个侧表面s12及s13分别会与凸出部134a及134b的侧表面s14及s15呈实质上共平面。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路板160的数量也对应地变更为一个。第一电路板160系位在凸出部134a与134b之间,且也重叠凸出部134a与134b之间的连线。同样地,第一电路板160的内表面s2至凸出部134a及134b的垂直投影会位在凸出部134a及134b的外表面s1a及s1b与本体之间,以达到将第一电路板160整合在凸出部134a与134b之间,从而简化在设置电路板时的结构复杂度,并利于对显示装置100c进行薄化设计。

除此之外,第二电路板170a及170b的数量也对应地变更为两个。第二电路板170a及170b分别可自凸出部134a及134b延伸至第一电路板160,以使凸出部134a及134b上的导电图案136a及136b可电性连接至第一电路板160。通过此配置,当显示装置100c有增加集成电路元件数量的需求时,可在超过一个的凸出部上分别设置集成电路元件,例如是第3图的集成电路元件180a及180b。

请再看到第4图,第4图为根据本发明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绘示显示装置100d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d之中,省略了配置在凸出部134上的集成电路元件(例如第1a图的集成电路元件180)。

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板130上的导电图案136可自本体132连续地延伸至凸出部134。导电图案136可电性连接至第一透光基板130上所形成的层体(例如第1b图的层体106)。也就是说,凸出部134上的导电图案136(部分的或是全部的)可以是直接延伸至第一透光基板130上所形成的层体,使得与导电图案136接触的第二电路板170a及170b可直接通过导电图案136电性连接至层体。

综上所述,本发明内容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透光基板、第一电路板以及第二电路板,其中第一透光基板包括相连接的本体及凸出部。凸出部可以是通过将第一透光基板多余的区域裁切掉而形成。第一电路板可设置在凸出部的至少一侧,而第二电路板可自凸出部的延伸至第一电路板。由于第一电路板可设置在凸出部的至少一侧,故可使第一电路板与第一透光基板之间的配置关系能更紧密,从而提升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并利于将显示装置设计为窄边框。再者,通过将第一电路板直接设置在凸出部的一侧,可利于简化在设置电路板时的结构复杂度。例如,可不用反折电路板,从而以利于对显示装置进行薄化设计,并也利于在显示装置配置其他元件。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改进与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