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48982发布日期:2019-12-06 21:1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采用一设计结构的电路板,以取代胶框使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例如电脑屏幕、电视机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使用相当普及。此外,人们对于显示装置的要求,也逐渐的提升,例如讲究轻薄化、显示解析度高以及窄边设计等。

传统上,一些显示装置是由胶框以及铁框所组成,在一侧中,胶框与铁框通过熔接手段固定。如此,将减少内部灯条发光侧与显示区的混光距离,使整体发光效果变差。另一方面,显示装置内的导光板与灯条大都由双面胶以条状设置于发光元件的一侧相粘接,如此易造成发光侧的亮度减损,加上双面胶未适当贴附,很容易影响到灯条发光,降低发光效果,影响使用人的视觉感受。

在生产面上,对于采用自动化组装的方式来说,通常铁框的底边需要开设孔洞提供例如灯条、电基板的排线穿出使用,或为配合锁接电基板而具有翻折的结构,相对减弱铁框的强度。此外,对应上述中铁框及胶框需要以熔接手段固定,而灯条与电基板亦采用熔接手段固定,如此,增加重复熔接的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背盖、导光板、电路板以及液晶显示面板。

背盖包含底面壁、挡墙及延伸板,挡墙延伸于底面壁的一侧边缘,且挡墙开设有一缺口槽,延伸板延伸于缺口槽下方,且延伸板朝向远离挡墙的方向延伸,并与底面壁实质上平行。导光板位于背盖内且位于底面壁的上方。电路板设置于背盖上,经缺口槽,横跨于背盖的外侧至背盖的内侧,电路板分别连接延伸板及导光板,且支撑于延伸板。液晶显示面板位于电路板上,且连接于电路板。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包含本体部及凸露部,本体部与凸露部相连接,且本体部的厚度小于凸露部的厚度,于本体部与凸露部的连接处形成差阶槽,差阶槽的槽口朝向延伸板,延伸板位于差阶槽内并连接于本体部。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本体部包含多个插接通孔,沿本体部的延伸方向上等距的间隔排列。导光板对应些插接通孔包含多个插接结构,插接结构分别插接于插接通孔,使导光板限位电路板。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各插接结构包含突起部及插接部,突起部与插接部相连,且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各插接部插接于插接通孔,并经热熔手段连接于插接通孔内。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包含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本体部的底面,且分别位于插接通孔的间隔内。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延伸板与本体部之间设有导电层。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朝向电路板的一侧边上包含多个凸部,凸部间隔排列,导电层与延伸板之间设有导电胶层,导电胶层对应凸部包含多个突出部,各突出部分别粘接本体部及凸部。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包含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本体部的底面,且分别位于凸部的间隔内。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还包含可挠性电路板,与液晶显示面板电性连接,可挠性电路板位于电路板的上方,且可挠性电路板的底面设置第一电接结构,电路板的顶面设置第二电接结构,与第一电接结构电性连接。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包含光学膜片,邻接于本体部的侧边线上,光学膜片包含第一对接结构,位于侧边线上,本体部对应第一对接结构包含第二对接结构,分别与第一对接结构对接。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还包含限位部,设置于电路板的顶面上,限位部以限定液晶显示面板的移动。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为绝缘体,且具有弹性。

经由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设计,使电路板可支撑液晶显示面板,取代传统上胶框的使用,改善现有技术中,铁框强度减弱、显示装置的发光效果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背盖的外观示意图。

图2a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以2a-2a为割面线的侧视图。

图2b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以2b-2b为割面线的侧视图。

图2c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以2c-2c为割面线的侧视图。

图3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电路板的仰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电路板与导光板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电路板与导光板的连接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5b为图5a所示的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5c为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以5c-5c为割面线的侧视图。

图5d为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以5d-5d为割面线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挠性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7a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7a的局部示意图。

图7b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7b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显示装置

11背盖

11a外侧

11b内侧

111底面壁

112延伸板

113挡墙

114缺口槽

12导光板

121插接结构

1211突起部

1212插接部

122凸部

13电路板

131本体部

1311插接通孔

1312第二对接结构

132凸露部

133差阶槽

134发光元件

135第二电接结构

14液晶显示面板

15导电层

16导电胶层

161突出部

17可挠性电路板

171第一电接结构

18光学膜片

181第一对接结构

19限位部

20反射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a至图1b、图2a至图2c。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外观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背盖11的外观示意图。图2a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以2a-2a为割面线的侧视图。图2b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以2b-2b为割面线的侧视图。图2c为图1a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以2c-2c为割面线的侧视图。

显示装置1包含背盖11、导光板12、电路板13及液晶显示面板14。背盖11包含底面壁111、延伸板112及挡墙113,延伸板112与挡墙113位于底面壁111的一侧,例如于底侧。挡墙113延伸于底面壁111的一侧边缘,且挡墙113开设有缺口槽114。延伸板112位于缺口槽114下方,且延伸板112朝向挡墙113的外侧方向延伸,并实质上与底面壁111平行。在此实施例中,缺口槽114位于背盖11底侧的中央处,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且不限定缺口槽114的大小(如图1b所示)。

导光板12位于背盖11内且位于底面壁111的上方。电路板13设置于背盖11上,经缺口槽114横跨于背盖11的外侧11a至背盖11的内侧11b,电路板13分别连接延伸板112及导光板12,且支撑于延伸板112。液晶显示面板14位于电路板13上,并且连接于电路板13。导光板12下方设置有反射片20,如图2a所示,于一实施例中,在导光板12未与反射片20叠置的部位(例如远离入光侧的一侧),该部位下方可设有胶条(图未示出出),由此胶条将导光板12贴附在背盖11上。

如图2b、图2c所示,电路板13包含本体部131及凸露部132,本体部131与凸露部132相连接,且本体部131的厚度小于凸露部132的厚度,于本体部131与凸露部132的连接处形成差阶槽133,差阶槽133的槽口朝向延伸板112,延伸板112位于差阶槽133内并连接于本体部131。由于显示装置1内部的电子元件数量多,于粘着多个电子元件时,相对的排布走线的数量同样较多,经由设计本体部131与凸露部132的厚度差异,使排布走线简易。

请再参阅图2b,并请参阅图3a及图3b,图3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的电路板13的俯视图。图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的电路板13的仰视图。图3a所示为电路板13的顶面,图3b所示为电路板13的底面。在此实施例中,电路板13的本体部131包含多个插接通孔1311,沿着本体部131的延伸方向上等距的间隔排列。对应的,导光板12包含多个插接结构121,插接结构121可分别插接于插接通孔1311,使导光板12限位电路板13,如图3b所示。另一方面,电路板13包含多个发光元件134,设置于本体部131的底面,且分别位于插接通孔1311的间隔内。

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电路板13与导光板12的连接状态示意图,且图4是以一俯视的视角示意。在此实施例中,插接结构121插接并连接插接通孔1311的实施例,各插接结构121包含突起部1211及插接部1212,突起部1211与插接部1212相连,并且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各插接部1212插接于插接通孔1311,并经热熔手段热压插接部1212而连接于插接通孔1311内。

请参阅图5a至图5d,图5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电路板13与导光板12的连接状态的分解示意图。图5b为图5a所示的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5c为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以5c-5c为割面线的侧视图。图5d为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以5d-5d为割面线的侧视图。需说明的是,图5a及图5b是以一仰视的视角示意。

在此实施例中,延伸板112与本体部131之间依序设有导电层15及导电胶层16,经由导电胶层16将电路板13与导光板12连接固定。所述的导电层15例如金属层,在一实施例中,金属为铜。导光板12朝向电路板13的一侧边上包含多个凸部122,在此实施例中,凸部122以等距的方式间隔排列,导电胶层16对应凸部122包含多个突出部161,各突出部161分别粘接本体部131及凸部122。而电路板13包含多个发光元件134,设置于本体部131的底面,发光元件134分别位于凸部122的间隔内。上述中发光元件134例如led,但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1a及图2a,并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可挠性电路板17的俯视图。在此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还包含可挠性电路板17。可挠性电路板17与液晶显示面板14电性连接,位于电路板13的上方,且可挠性电路板17的底面设置有第一电接结构171,电路板13的顶面设置第二电接结构135,第二电接结构135与第一电接结构171电性连接。所述的第一电接结构171以及第二电接结构135可以为金属导电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接结构171、第二电接结构135可经由焊接的方式使可挠性电路板17与电路板13电性连接。电路板13的硬度可大于可挠性电路板17的硬度。

请再参阅图2b至图2c以及图3a。在此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还包含限位部19,设置于电路板13的顶面上,限位部19可以限定液晶显示面板14的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19为绝缘体,且具有弹性。例如以塑性材料如橡胶所制。

请再参阅图1a,并请参阅图7a及图7b,图7a及图7b分别为图1a所示实施例中7a、7b的局部示意图。须说明的是,为使结构清楚,在此省略液晶显示面板14。如图7a、图7b所示,显示装置1进一步包含光学膜片18,光学膜片18邻接于本体部131的侧边线上,光学膜片18包含第一对接结构181,位于侧边线上,本体部131对应第一对接结构181包含第二对接结构1312,分别与第一对接结构181对接。第一对接结构181位于光学膜片18侧边线上的两端,第二对接结构1312位于本体部131的两端,如图7a、图7b所示,第一对接结构181为凸出结构,第二对接结构1312为凹槽结构,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以此第一对接结构181及第二对接结构1312相对接用以限定光学膜片18的位置,限制其移动。

经由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设计,电路板可用来支撑液晶显示面板,此外,电路板具有第二对接结构,可以限制光学膜片的位置。以此结构设置,即可取代传统上胶框的使用。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直接设置于电路板上,如此可以减少设置灯条的制作成本。

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导电胶层与电路板上的导电层电性连接而有接地的功效,如此可以取代传统上经由螺丝锁固的方式锁固电路板并且达到接地的目的。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可经由熔接、卡接或以粘胶的方式固接于电路板上,如此即可改善在非发光区中亮度衰减的问题,且不会减少混光区的距离,保有良好的光学品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